zg特产电商平台批发商城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是什么?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岛、临沂、济宁、菏泽、济南等地,深入革命老区、企业、科研院所、文化机构等,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句句殷切嘱托,一段段难忘场景,记录下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人民的似海深情,对山东发展的如山厚望,对山东工作的科学指引。11月24日起,“闪电评论”专栏连发10篇“我们这十年”系列评论员文章,通过鲜活的实践故事彰显山东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的实干作为。“我们这十年”①|在沂蒙精神的滋养中续写山东新辉煌每年黄桃进入采摘期,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就会空前忙碌起来。收购的鲜果6小时内就能变成罐头,地方镇已经形成了集水果种植、罐头加工、包装印刷等于一体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全国超三成的水果罐头都产自这里,可谓是有罐头的地方,就有“地方”的罐头。从个体小作坊到规模化的公司、从松散无序到标准化生产,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诚实守信的经营,完善的要素保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地方镇一步一个脚印,打响了“中国罐头第一镇”和“山东省特色产业镇”的名号。当“黄桃罐头”成为一种富民产业,它彰显着沂蒙革命老区人民不等不靠,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的决心与信心,传递出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真谛,见证了薪火相传的沂蒙精神正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在新时代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精神,干出一番新天地。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十年时光见证了临沂绿色盈目的智慧农业如何生根发芽,车轮滚滚的商贸物流大军如何奋发崛起,红色深沉的党性教育如何激情澎湃,蓝色现代的城市建设如何日新月异。不仅仅是地方镇,在临沂,这样“卧虎藏龙”的村镇还有很多。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筹划实施镇村增收行动,临沂努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下村乡米山子村、上村等村的大樱桃种植面积已超过1500亩,年产值达2000万元;费县探沂镇将目标对准了木材产业,2021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作为最早开展“南茶北引”的地区之一,莒南县洙边镇努力打造“莒南绿茶”“莒南白茶”品牌;有着“中国结艺之乡”美称的郯城县红花镇,群众仅靠“中国结”编织一项就人均增收近万元……以一域观全貌,深挖临沂在推进革命老区现代化进程中探索的特色做法和典型路径,聚焦沂蒙精神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正能量,我们看到的是山东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红色火把”,把沂蒙精神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担当,把红色基因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生动实践。十年来,山东牢记嘱托,扛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担当,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色文化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红色文化活化传承等方面下功夫,让红色基因融入党员干部群众血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砥砺初心使命,激励实干担当,凝聚奋进力量。大力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印发《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颁布《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出台《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成立高规格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11个设区市相继建立市级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红色资源保护机制不断完善。在全省开展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系统调查工作,对革命旧址进行险情排查和抢险加固,对国有馆藏革命文物进行评估定级。全省各级社科研究机构聚焦红色文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系列研究成果,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壮大红色文化研究队伍,打造红色文化专业智库,不断筑牢红色文化思想阵地。一个个新亮点、新变化,是山东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时代荣光的生动注脚。“谁不说俺家乡好……”当年一首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的电影插曲,跨越时空,传唱大江南北,唱出了沂蒙革命老区大好风光和军民鱼水情深。新时代新征程上,山东以强省建设为战略牵引,加压奋进,勇毅前行,推动发展基础持续提档升级,比较优势持续深化拓展,战略机遇持续叠加放大,发展态势持续向上向好,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中彰显忠诚、担当、奋斗、奉献的优秀品格,让这片精神赓续的红色热土诞生更多写满希望和幸福的答卷,书写“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新传奇、新辉煌。(文/林伟 张艺凡)“我们这十年”②|传承红色基因的“山东实践”让沂蒙精神绽放新光芒一批批游客走进古朴的村落,观赏红色小戏小剧;一处处红色场馆,成为干部群众常学常新的红色课堂;一条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人气高涨,让人们在旅游中感悟,在感动中铭记......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山东深入挖掘、诠释、践行、弘扬沂蒙精神,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精神血脉,讲好时代故事,交出一张创新答卷。汇聚精神力量,以精品力作培根铸魂。沂蒙精神是新时代山东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特色优势和动力源泉。深入挖掘沂蒙精神所蕴含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是进一步焕发文艺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构筑齐鲁文艺高峰的时代命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由山东歌舞剧院创排的民族歌剧《沂蒙山》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等面对理想与信仰、民族与国家,牺牲小我、团结抗战的故事,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广受好评,被赞誉为当代文艺培根铸魂之作。近年来,山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以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鼓舞人心、涵养正气、照鉴未来。京剧《燕翼堂》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杂技剧《铁道英雄》、吕剧《大河开凌》、舞剧《乳娘》……一大批优秀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立上舞台,让人民群众在领略艺术美的创造和表达中,与作品蕴含的精神境界同频共振。挖掘红色故事,以信仰激励实干担当。山东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浸染着峥嵘岁月与信仰力量,也记录着深情牵挂与殷切期望。厚植红色基因,深入挖掘红色故事,既是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应有之义,也是砥砺初心使命,激励实干担当,凝聚奋进力量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山东加强对党史资料的征编、挖掘、抢救,编纂出版《“胶东黄金密运中央”史料选编》《血染的丰碑——四五烈士传》《沂蒙精神志》等研究成果,为党员干部群众了解红色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提供了生动载体。在沂南县,当地保护性开发利用红色资源,依托山东省第二次青年代表大会会议旧址、老房子、老院落,再现当时生活场景,改造了7处沉浸式小院,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的沂蒙红嫂为主线,挖掘红嫂感人故事,形成《妇救会》《民兵连》《识字班》《跟着共产党走》等7部剧目。通过“以当地人、说当地话、演当地事”的形式,让大家身临其境感受红色文化,“让文化留住人,让人带走文化”。实施文旅融合,以奋斗之姿传承弘扬。近年来,山东深挖沂蒙精神等内涵,充分整合济南、淄博、枣庄、烟台等地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构建彰显山东特色的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体系,全省重点打造数十个红色旅游研学主题产品。同时,推动红色旅游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如红色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红色旅游“小小讲解员”公益培训班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性教育、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讲好红色故事山东篇。文化资源的加入,让山东各地旅游产品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不仅能够看到好山好水,还能听到山那边的小调、水对岸的歌声。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让红色基因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山东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凝聚起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强大力量。(文/唐伟)“我们这十年”③|革命老区蝶变之路映照山东高质量发展铿锵脚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这是临沂人向外地来客介绍临沂商城时的开场白。临沂商城,听起来像是一个经营实体,实际上是125处专业批发市场的集合体,散布在临沂市区的各个地方,与城市融为一体。商城经营户有4.42万户,从业人员30万人,经营商品涵盖27个大类、6万个品种、600多万种商品,几乎覆盖了国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全部门类。临沂商城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几十年的沉淀、积累。从市场创办之初当地政府给商城企业政策好、收费低的发展环境,通过“放水养鱼”先建设后规范,到近些年来商城企业紧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机遇,一系列务实举措让临沂商城不断迈上新台阶。一座座集仓储、交易和配送为一体的市场在这里崛起,八方客商慕名而来,沂蒙革命老区人民用智慧打造了一个个绵延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财富流,构成新一代市场的繁荣景象。就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据临沂市商务局提供的“浪潮卓数”大数据统计显示,临沂市网络零售额达到54.2亿元,居山东省第3位,同比增长58.0%。其中,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51.5亿元,同比增长58.7%。与之相对应的是,11月1日至14日,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安监系统数据显示,全省快件发出量最高的是临沂市,达9299万件、同比增长87.5%。今天的临沂,这个曾被描述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的地方,依托物流业的发展,叫响了“南义乌、北临沂”的招牌。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临沂市谋划在前,抢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政策机遇,坚持“商、仓、流”一体化推进,全力打造“一带一路”东方商都和“一带一路”国际陆港,线上经济、商城出口等都取得了亮眼成绩。在“商、仓、流”三个关键环节上,临沂以“商贸”引领,持续推动产业业态不断升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崛起道路。发达的物流体系,为临沂商贸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折射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主动扛起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勇挑大梁”的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开新局”。营商环境作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临沂商贸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山东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山东聚焦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统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保障和促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3年以来,山东累计削减省级权力事项2420项,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经营主体近3年年均增加100万户。哪里发展环境好、营商环境优,资本和项目就流向哪里。山东以有力的举措、坚定的态度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纾困解难,着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作为拥有百万级经营主体、千万级人口规模、万亿级商贸物流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临沂的崛起将进一步优化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辆辆满载着货物的货车,在“进与出”“买与卖”之间书写着临沂波澜壮阔、天翻地覆的壮美华章,也见证着山东飞速发展的步伐。(文/李想)“我们这十年”④|以创新践行文化“两创”,山东在奔跑沿着历史的脉络寻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山东的底色和根脉。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文脉源远流长、学术思想根深叶茂、圣贤名哲人才辈出、古籍典藏丰富厚重、遗存遗址广泛众多、红色文化资源富集、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标识鲜明突出……有着“一山一水一圣人”美誉的山东背后,包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这片人文沃土都值得我们深度耕作。这十年,山东坚定文化自信,深耕文化资源,奋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样板,让山东文化“两创”繁花似锦,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落地生根贡献了“山东力量”。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生息繁衍,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成为伟大的民族并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并升华出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天地境界,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的烟云一再提醒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其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抛开传统的创新是无根之树,没有传承的未来是空中楼阁。岱青海蓝间的山东,拥有距今8300年的东夷文化、6500年的大汶口文化、4600年的龙山文化;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齐文化、工匠文化、兵家文化交相辉映;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颜真卿等名士辈出,更是让齐鲁大地与文化、艺术、智慧紧密交织,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在齐鲁大地充分涌流。特别是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和沿胶济铁路承载山东沧桑变迁,人文资源聚集,是齐鲁文化蜚声中外的主体轴线,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线,为山东深耕人文沃土,聚力推进文化“两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来,山东不断谋求文化“两创”的新“解法”,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力打造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于一体的文化建设新高地,让沉睡的资源活跃起来,让潜在的优势发挥出来,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使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融入时代生活。文化贯穿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存在于百姓的日常当中,只有精准对接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风化俗,才能真正拓宽文化惠民的广度。今日之山东,已建成尼山书院153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2万多个,不断推进文化普及、全环境立德树人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融通融合,让村村有特色、周周有活动,激活传统美德因子,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新风。在曲阜市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家家户户悬挂家风家训牌匾,“诚信做人”“百善孝为先”等道德理念深入人心;在威海经开区,文化志愿者在“家道传承”读书会上娓娓道来,把文明的理念带到群众心里;在青岛市城阳区,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四个100”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和睦乡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群众血脉、融入日常生活,通过以文化人、道德滋养,唤醒最深沉最牢固最持久的文化基因,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山东文化“两创”不断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风采的生动缩影。有数据显示,山东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省级名录1073项,市级名录4121项,县级名录12758项,总量居全国前列。无论是“泉城”济南还是“鸢都”潍坊,无论是“书画之乡”菏泽还是“黑陶之乡”日照……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每一地都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到处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如果把这些比作是一座富矿,要成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需要找到高品位的“原石”,更要善于在时代语境中对“原石”进行提炼塑造,以此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的表达形式,创作出更多当代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书写以文化人新答卷。在这方面,山东不断积厚成势,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作为拥有1亿多人口的大省,山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保护传承、传播交流等体系建设,找准传统文化与公众文化之间的融合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如:通过开展文博会、建设山东手造展示体验中心,深入挖掘各地乡村文化资源。开设“黄河大集·惠民消费”展区,汇集特色好品、家乡味道、非遗传承、惠民演出等资源,助力文化建设掀开崭新一页,描绘新的画卷。编写大众化通俗读本、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推出《三泉溪暖》《警察荣誉》等热播电视剧、打造《国学小名士》《黄河文化大会》《中国礼 中国乐》等综艺节目,让文化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与百姓融为一体,形成精神共鸣……这一切都成为更好地构筑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贡献的山东智慧和先行探索,让当地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获得感、成就感与幸福感。山东之美,不止于美食、美景、好物,更来自于其背后蕴藏的悠久历史和悠长文脉。放眼齐鲁大地,自然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匠心手造数不胜数,以“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为媒,实施“山东手造”工程,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手造工艺再获得一份收入,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山东智造”工程,推出更多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建设沿黄自驾游文化体验廊道,让“沿着黄河遇见海”成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的一张亮丽名片……十年来,文化“两创”山东实践不断拓展新路径、新场景,充分见证了“两创”落地,传统“新生”,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神韵通过文化“两创”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积淀出深沉的精神力量,并形成独特的精神标识,让世人全方位触摸传统而时尚、自信而热情的山东,守正创新不停步、自立自强不懈怠的山东。尼山作为孔子诞生地,在此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世界文明论坛。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理念,成为不同文化互动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从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儒学研究传播机构,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到连续多年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一个个凝练的字符,一段段难忘的影像被定格,让文化中国的山东样本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看得见、摸得着,不仅成为齐鲁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深入交融的新赛道,更成为文化“两创”山东实践的新窗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968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齐鲁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坚定历史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实际行动,也是文化“两创”的重要内容。深化考古研究,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山东行动,大力推进“海岱考古”,用考古发现实证山东文脉在中华文脉形成中产生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积极对接黄河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重大片区文物保护,“三孔”“三孟”、泰山古建筑群、定陶汉墓等重点修缮保护工程顺利推进……山东将文物保护利用有机融入现代生活,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促进文物和旅游相互赋能,全面激活文化传承发展新魅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传递着人间烟火的温暖。从“文化设施网”不断完善,到“文化参与面”持续扩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谋划文化“两创”的山东,正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行动,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蓄势赋能。步入2023年,以接力奔跑践行文化“两创”,山东更拥有了创新性打法,全面启动沿黄河、沿大运河、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线“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和“十大展示带”建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服务人民群众品质生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必将映射出新时代新征程山东文化“两创”画卷的辉煌灿烂,让齐鲁文化的“根”扎得更紧、“魂”铸得更牢,文化“两创”开出更美的花、结出更新的果。(文/林伟)“我们这十年”⑤|美德山东 重在深耕又是“悄悄离开”!近日,在河南省新乡市发生了一起交通意外,一辆载有3人的面包车因为刹车失灵,径直冲入两米多深的河里,导致车里3人被困。在这关键时刻,一名穿白衣服的小伙子毫不迟疑地跃入河水中,紧急救起3人,坚持给昏迷的人做心肺复苏。直到3人脱险,他才悄然离开。事后,经获救者家属多方打听,得知这名白衣小伙是山东人,名字叫姜琦,是一名“00后”现役军人。山东人救人不留名的事情不止这一件,聊城好小伙何同猛、济宁学院19岁男生季政勇、在北京抢险救灾的济宁小伙冯振等,他们都用生命书写了生命的大义,成为美德山东建设路上一颗颗耀眼的明星。一件件善行义举让网友感慨:“你可以永远相信山东人!”重义轻利、豪爽仗义、助人为乐、先人后己是山东人的“套餐”标签。自2007年评选首届全国道德模范以来,山东已有20人当选、60人提名,数量居全国前列。文化“两创”: 深耕思想铸魂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非常注重道德建设。他认为:“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意思是说,一个认为道德无足轻重的人,活着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山东开展道德建设具备自身的优势,这种优势正是来源于山东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道德文化资源。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精神的标识。为了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道德建设环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山东创新各种表现形式,助力齐鲁文化成为培根铸魂的重要内容。比如,为培养青少年高尚个人品德,山东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举办“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为让大家寓学于乐,提高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推出“背论语 免门票 游三孔”的活动;为保障美德山东建设,出台《关于统筹推进美德山东和信用山东建设的意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通,让美德山东与信用山东相互赋能。“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东美德建设就在点滴之间蔚然成风。榜样赋能:深耕群众筑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民群众从来都是主角,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打造美德山东,同样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离开了群众的参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是纸上谈兵,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多措并举,开展美德山东建设。为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山东开展各种形式的百姓宣讲比赛,营造了理论学习、万民参与的良好环境;为让齐鲁文化扎根群众,全省建立了2.4万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让传统美德浸润人心;为激励全省正能量变成“正流量”,山东开展系列“最美”表彰,让各行各业的最美身影呈现在大家面前。大力宣传和表扬,让美好的道德品质渗透于每个人心中,内化人们的精神动力,外化人们的实际行动。树高千尺,营养在根部。打造道德高地,山东亮出一张“四德榜”。“四德榜”上“晒四德”,纸不一定大,字不一定亮,但是它却成为道德建设的星星之火,让真善美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道德目标。为建设美德山东,省文明委印发《关于深化“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实施方案》,不让一个人掉队,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道德之光的温暖,“五为”文明实践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作,也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重中之重,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让“美德山东”形象更加闪亮,成为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的“最亮底色”。让我们期待山东更加用心营造向善向德的大美环境,进一步全面提升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苏东霞)“我们这十年”⑥|打造职业化队伍,擦亮“鲁字号”劳务品牌“家政服务大有可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市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考察时的这番话,坚定了家政从业人员卓长立的决心:“总书记的勉励让我的心一下子就热乎起来了!”十年,弹指一挥间,但是对于“济南阳光大姐”而言,这是从无到有的飞速变化。十年来,卓长立创办的“阳光大姐”家政服务公司从济南走向全国,家政服务员队伍发展到7万多人。卓长立和姐妹们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改变命运、实现价值。十年,山东劳务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又一个招牌,不仅叫响了一个个行业,更让山东之名远播。“鲁班用工”“济南阳光大姐”“临沂大众劳务”“东平果蔬康农艺工”“山东洋流起重工”“鲁菜师傅”“单县羊汤师傅”……这十年,越来越多的“鲁字号”劳务品牌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山东既帮助劳务工人融入城市、追逐梦想、闪光有为,又着力打造职业化队伍,给予暖心关怀,既为城市添力,又能成就自我。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匹配的职业技能。劳务走向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壮大务工队伍的“必答题”。它能够有效推动劳务工人收入增加,更好地服务各行各业发展。着力打造一支职业化队伍。劳务走向职业化,需要在劳务培训专业化、劳务管理制度化、劳务服务数字化、劳务目标品牌化上下功夫,既拓宽职业空间,又擦亮“鲁字号”劳务品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多“齐鲁力量”。这十年,山东劳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就业,是劳务工人绕不过的话题。山东从职业就业技能、解决后顾之忧、提升文明素质等方面着力,既让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也感受城市传递的温暖。比如,“阳光大姐”成立以来,在安置就业、教育培训、企业文化建设、诚信体系建设、拓展空间等方面重点发力,已累计安置就业326万人次,培训家政服务人员247万人次,服务家庭317万户,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好就业”“就好业”。家政行业只是山东省职业技能培训提质扩容的一例,要擦亮“鲁字号”劳务品牌,各个行业都需要积极努力,让劳务工人更好地融入城市。为了让劳务工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山东在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加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劳务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同时,新行业、新领域、新业态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劳务群体涌现出来,山东整合各方力量,着力推动劳务专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化,搭建就业桥梁。这十年,山东劳务管理制度化水平不断显现。随着我国劳务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质量未能同步提升,导致了就业存在重重困难,影响了劳务融入城市的速度,减缓了城镇化进程。劳务职业化,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答题”。十年来,山东发挥制度优势,着力提升劳务职业化水平。比如,山东印发《山东省特色劳务品牌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济南市出台《加强劳务派遣和灵活用工人员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人社部门共同发布《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手册(2023版)》等,以制度的方式,规范了劳务职业化的各项工作,更有利于保障劳务的合法权益,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经济社会发展释放的红利。这十年,山东劳务服务数字化不断升级。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新职业层出不穷,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深刻改变,对劳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为给求职者和企业提供精准化、定制式、多元化、全周期的劳务服务,青岛市与陇南市联合发布“青岛·陇南人力资源协作平台”,提供了劳务协作招聘、就业创业政策、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机构四大服务,标志着山东省首个东西部劳务协作数字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实现劳务服务数字化,既解决“招工难”和“求职难”的“双难”问题,又通过数字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分层分级管理的方式,能够在职业化能力提升上精准施策,让劳务工人更好地服务企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接轨,更好实现就业。这十年,山东劳务目标品牌化不断刷新。山东一贯重视就业工作,打造职业化队伍,擦亮“鲁字号”劳务品牌,提升劳务的现代化水平。从根本上而言,这更好地促进了就业、保障了民生、促进齐鲁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曲阜古建行业以叫响“曲阜古建”文化品牌、打造“工匠之城”为目标,一代一代的古建匠人蓄力了古建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涌现出了十余家具有一级二级以上古建资质的公司,其中不少古建材料保留非遗技艺传承,享誉海内外,综合年产值可达十几亿元,纳税近亿元。目前,曲阜古建相关从业人员过万,带动相关家庭实现小康到富裕的条件转变。劳务品牌是劳务质量、务工者素质、劳务数量以及劳务收入的重要标志。其背后,是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体现,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不仅让劳务工人迎来发展“春天”,也为各行各业注入更多的“新活力、新动能”,不断擦亮劳务品牌,释放了品牌聚集效应,促进了大规模技能就业,增加了劳务经济收入。这十年,是见证劳务变化的十年;这十年,是山东创新创造的十年。时代考卷常新,山东答卷常新。在与时俱进中,不断进步、突破,更多“金品牌”在齐鲁大地闪光,让我们共同见证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山东。(文/婧蓝)“我们这十年”⑦|做足特色文章,助力乡村振兴山楂球、山楂圈、山楂红酒……2023年10月,济南市“一月一主题”集中采访暨“乡村产业看莱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莱芜区牛泉镇的庞家庄村,这座山村的一颗颗山楂经过“72变”后销往世界各地。如今,山沟里的山楂树已经成为村民的“致富果”,形成了一条特色产业链。在这场“山楂树之恋”的背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打开。一颗山楂的“72变”,正是山东重视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缩影。类似的案例在山东,可谓比比皆是。比如,素有“中国大蒜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等美誉的临沂,2022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71.4亿元,一条别致的“食物链”清晰呈现;东营市坚持大闸蟹产业化发展思路,2022年,“黄河口大闸蟹”的品牌价值达到26.1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数字体现着市场对这一品牌的高度认可;“诸城绿茶”,素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是诸城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品,以“诸城绿茶”为代表的茶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大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对乡村来说,要实现产业振兴,就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只是,如何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如何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地方风情?这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一直未有公认的答案。近年来,山东在这些方面积极探索、努力行动,一批农村特色产业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型,逐步让“土特产”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背后,既有山东在制度设置上的积极推进,也有在宣传推介上的不遗余力。制度设置上,《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山东省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山东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证明了山东在打造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上的坚定决心。在宣传推介上,山东省举办的各类“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推介会,已经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知道烟台苹果、章丘大葱、金乡大蒜、鱼台大米、日照绿茶等一大批既有“颜值”又有品质的“山东好品”。来自官方的积极推进,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地方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仅在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更在于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全国农业看山东,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众多特色、优质的品牌农产品就是“好品山东”的典型代表。山东在“土特产”上面取得的成绩,就跟“差异竞争”息息相关。而在山东各地的发展之路上,差异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比如菏泽,其工业基础一般,走传统工业化道路受限,其便积极打造生物医药这样高效益、高税收的产业,实现了差异竞争,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之路;再比如,青岛拼绝对优势拼不过先行者、也比不过产业链齐备的南方城市,但其以口岸区位做足电商产业,不断放大比较优势,近年来稳坐“北方第一”的宝座;等等。对山东各地来说,积极摆脱路径依赖,有所为有所不为,穿新鞋走新路,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这成功走出了新路。成绩值得肯定,未来仍需努力。新征程上,山东仍需继续耕耘、不断创新创造,抓住差异化竞争才是弯道超车不二之选的契机,努力拓展增值增效空间,让老百姓的口袋富起来、齐鲁大地的乡村美起来,积极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文/龙敏飞)“我们这十年”⑧|从朱村变化看老区人民的“好日子”山东省临沭县城西南方向,风光旖旎的分沂入沭水道和沭河交汇处就是曹庄镇朱村。这里曾经是“红色堡垒村”,革命基因代代相传;这里也是“千年古村”,古香古韵。和朱村一样远近闻名的还有一位传奇老人,叫王克昌,今年93岁,是淮海战役支前模范。新中国成立后,他投身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当了多年生产队会计,还曾负责村砖窑厂的购销业务。“要讲今天的生活,那是太好了!米面肉蛋随便吃。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医院,越来越有福气!”王克昌亲眼见证了近年来的朱村巨变,从街道拓宽到村容村貌改善,还建起多个红色教育展览馆。村里的高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也有长足进步,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已在这片沃土结出累累硕果。就像好情绪会感染周围人,朱村的好日子也在向更广阔的范围扩散。近年来,临沂市以乡镇为单元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的“百千工程”,进行规划连片实施、环境连片提升、产业连片发展、组织连片共建、资源连片投入。借此契机,临沭县以红色朱村发展为核心,联动周边9个村居,聚力打造“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在临沭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朱村大力实施“中国红村”改造项目,聘请厦门朗乡规划设计院、浙江大学规划设计院高标准编制创建方案和片区规划,建设了“五馆四区三基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充分彰显片区内“党建强、产业兴旺、治理高效、环境宜居、文明乡风”的好日子标准,片区发展新路子越走越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加快片区群众“共富”上,“好日子”片区创新建立国企注资、民营企业参与、集体组织、村民受益的共富模式,村民以土地或资源、资金入股“一村一社”项目,年实现纯收入183万元、社员分红110.4万元、村集体总增收72.6万元。共同培育了“好日子”系列农产品品牌,逐村成立“好日子”超市,带动农产品销售增收。进了家门,村民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所; 走出家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好日子”是什么样的?就像一块试验田,很多人在临沭县“好日子”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找到了答案。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管全面、管长远的重大战略,旨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也是乡村振兴中国故事的一个缩影。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正聚焦七个“提档升级”、一体谋划“五个振兴”,推动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山东乡村振兴的发力点越来越由单个村突破发展,向多个村抱团发展、联村共富的片区化模式转变。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重要支点,山东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着力培育乡村发展人才,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持续彰显。目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3500多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8.9万户,吸纳安置就业58万余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怎样让所有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重点是发挥好五级书记的作用,做好统筹谋划,明确目标任务,提供政策支持并抓好落实。山东制定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实施细则中明确了各级书记肩负的职责,同时重激励、严考核,让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有压力、更有动力,从而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全面发展,争当全领域全要素“五好学生”。蓝天白云下小河静静流淌,一幢幢整洁别致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阡陌村道整洁通畅,村民房前屋后花木茂盛,墙壁上的彩绘和特色标语透出浓浓乡愁,奋斗写就了朱村的可喜变化,在这之中,一系列高标准,实举措,让安居乐业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逐渐变成现实图景,让老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文/刘纯银)“我们这十年”⑨|餐桌内外看变化“小时候的餐桌上主要看谁家肉菜多,最近这些年的餐桌上主要看谁家的菜更新鲜、更健康、更新颖,一些没见过的、没听过的、想都想不到的农业‘黑科技’正改变着我们的餐桌。”在不久前落下帷幕的2023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和荷兰、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400多家企业参展,集中展示推广400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全方位呈现了蔬菜种业的新成果、新范式。事实上,寿光国际蔬菜种业博览会不仅是蔬菜种业的主场,商洽的会场,在这里,寿光辖域农村风貌和农业风采也被完美串联,人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满满的属于山东“现代农业”的精气神。突破“卡脖子”难题,确保种业安全。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透过琳琅满目的蔬菜种子,我们看到的是山东用创新驱动发展、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振兴行动,种业不断提档升级,为粮食增产丰收夯实基础。以全国6%的耕地和1%的淡水,生产了约占全国8%的粮食、11%的水果、12%的蔬菜、13%的水产品。农业大省山东的高产“秘籍”之一,就是优质的种子。山东先后育成济麦22、鲁单9088、齐黄34等一批重大作物新品种,4项育种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5项育种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济麦22种植面积11年连续保持全国第一,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亿亩。一粒粒国产种子扎根,为山东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业基础。优良品种让群众餐桌更丰富。“烟台苹果莱阳梨,潍县出了萝卜皮,济南的地瓜甜如蜜,章丘大葱明水米,乐陵小枣脆又甜,肥城大桃甜又甜……”作为农业大省的山东物产到底有多丰富?这段顺口溜只是冰山一角。山东位于北纬37°黄金纬度线上,是唯一沿黄又沿海的省份,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多样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正因为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山东一跃成为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目前,山东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出口额等常年居于全国首位。这背后是山东坚持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径,持续在制度惠农、资金利农、科技赋农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引导农民以最好的土地、最先进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综合产能,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命脉的具体体现。凝聚乡村振兴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全国农业看山东”,推动山东省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对于引领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21年,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制定印发《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山东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3万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6900亿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80%以上的涉农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强省、农业科技强省、农业机械化强省、农产品加工强省、农业开放发展强省。餐桌上的新变化,彰显着美好生活新气象,传递着高质量发展新成效。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山东农业高质量发展正乘势而上。(文/季振兴)“我们这十年”|向“新”出发,书写创新创造的“山东答卷”“印染上,创新出无水染色产业化技术,实现了染色不用一滴水;装备上,已形成敏捷制造、柔性生产能力,开始向集成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的智能化生产线升级……”走进青岛即发集团,眼前景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山东,类似即发集团这样一批民营纺织企业,改变甚至颠覆着人们对这个产业的认知,成为从“老”破题、向“新”出发的生动缩影。新时代十年,山东创新创造的故事精彩纷呈,无数“传统产业”摇身一变成为“朝阳产业”,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澎湃涌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翻开山东高质量发展的答卷,无论是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大胆实践,还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强势开局,我们都能看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能。看淄博,坚持以“五个优化”为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坚决转、快速转,以“伤筋动骨”求得“脱胎换骨”,让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的“红海产业”走向空间广阔、利润丰厚的“蓝海格局”;看潍坊,抢抓数字“风口”,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以加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双驱动”,高水准破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向“新”出发,山东以“五抓五促”为主攻方向,着力在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激荡起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的磅礴力量。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做好的“必答题”。十年来,山东以“凤凰涅槃”的决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转型升级,在经济体量持续壮大的背后,创新驱动发展的成色持续向好。特别是去年以来,山东以“十大创新”为牵引,聚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为实现走在前、开新局布局起势。且看一组数据:“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6.8%……从“粗、黑、重”到“高、精、尖”,山东突出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新优势,让经济发展的“家底”越来越厚,发展动力越来越强,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正是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这些新变化、新气象,凝聚为创新引领产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力,培育出山东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从大局上谋划,于关键处落子。实践表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属性,只有落后的技术、工艺、装备、产品、模式和理念。譬如,山东南山铝业着眼高端精深加工,先后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开发了高强高韧7050铝合金材料,打破了其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以供给创造需求、以需求牵引供给、以创新引领发展,山东在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上,集聚和推动企业、企业家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助力跳好“五年取得突破”前的奋力一跃。向“新”而行,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传统产业搭上新技术的快车,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创新创造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山东是一片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成就创新的沃土,山东的创新创业创造,有积淀、有底气、有支撑。不久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2部门印发《山东省传统产业技改升级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六大传统优势产业,山东将在工业领域持续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大潮下,让“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和“山东智造”转变,是破解山东经济发展瓶颈、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的重要突破口。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定力,持之以恒落实“三个坚决”,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十强”产业,推动“十大创新”同向发力、同步落实,山东就一定能让更多传统产业变身朝阳产业,激荡起高质量发展的春潮,奋力书写勇挑大梁开新局的“山东答卷”。(文/丁恒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产电商平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