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中山岳的精神可以用什么赞美太行山的诗句有哪些来表达?

1、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诗句翻译重点问题解答古诗大意  《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2.《暮江吟》这首诗中,作者赞美哪些景物是“可怜”的?  “可怜”的意思是可爱。当作者看到弯弯的如弓一样的新月、珍珠一样的露珠时,他感到这一切都是可爱的。3.《题西林壁》和《雪梅》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雪梅》在末句点明了雪和梅的特点,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4.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2、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暮江吟》同步习题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体会“露似真珠月似弓”的表达效果。(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象“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答: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此时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  3、蕴含着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4、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题西林壁》同步习题  一、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 ”。除了《题西林壁》他还写了 。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  2.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3、《题西林壁》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这首诗借写庐山的自然景象,还告诉我们 。  4、《题西林壁》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分别是  ( )—— ( ), ( )—— ( ), ( )—— ( )。  二、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  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  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参考答案  一、题:书写  西林:西林寺  只缘:只是因为  不识:不知道  横看:正面看  二、1、宋 苏轼 三苏 《惠崇春江晓景》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庐山 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写景 明理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4、 横 侧 远 近 高 低  三、C  《雪梅》同步习题  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完成下面的习题。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 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  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3、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咏雪或者咏梅的诗句。参考答案:  1.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二者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的情态。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  2.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3. 例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两则《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豪情。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如此另类。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3.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三、不足之处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二  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也是一首边塞诗。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王翰的《凉州词》与王之涣的《凉州词》同负盛名,作品于旷达、豪纵、谐谑的背后,表达了将士们豪爽的性格及征战之前悲壮的感情。李清照的诗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历史故事来讽刺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示了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思想感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尤其铿锵有力。  一、教学效果  古诗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篇章,所以学习时兴趣浓厚,收获较大,现总结如下:  1.聚焦第一首:《出塞》。  课前让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这首诗创作的背景。一上课便交流相关内容,学生非常踊跃积极。通过准备材料,交流材料拉近与作者和文本距离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读书习惯,也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接着让学生再借助手头的资料和文中的注解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此环节给足学生充分探讨合作的时间,在生帮生的学习氛围内既理解文本内容又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最后,让学生谈体会,背诵古诗,并默写。此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主旨:渴望和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默写真正积累语言材料,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再通过诵读环节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培养语感。  2.聚焦第二首:《凉州词》。  学习这首诗会运用第一首的方法,师只起引领作用。首先交流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接着借助资源自读自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不会的在班内质疑问难,共同解决。然后,谈体会,走进作者内心,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体会征战前战士们的疾苦,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落实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也是通过背诵、默写、吟诵等方式评选出最佳吟诵者,在丰富积累、夯实基础的同时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  3.聚焦第三首:《夏日绝句》。  这首诗放手自学,知道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济南人。感受到作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节和爱国情怀。最后默写,刻在心里。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养成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对文本内容和情感的把握非常到位,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素养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  以本文本,拓展太少。  四、教改措施  如果有机会再上这堂课,我会增加拓展的环节,比如,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边塞诗或者是与作者相关的诗句?这样就能以点带面,将语文的学习领域拓宽,真正体现课本无非是个例的语文教学理念。4、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问题归纳:1、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一幅怎样的意境?  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2、第二首诗描写景色有何作用?  滚滚黄河奔流三万里,东入大海,巍峨华山高达五千仞,上与天奇。如此大好河山,却沦陷在“胡尘里”,怎能不令人愤慨?壮观的景色描写渲染了老百姓的悲愤、失望之情。3  杜甫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国事在他眼里最重要,遇到国家收复疆土,击败叛军自然是生平最大的一件快事。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课后习题答案:1.  〔名师来指导〕反复诵读,边诵读边想象画面,并借助画面,深入理解课文。2.  〔答案大家找〕(1)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2)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  (3)赶紧动身启程从巴峡穿过巫峡,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表达了诗人急切、喜悦的心情,是诗人想象中的飞驰。5、二年级语文上册 8《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登鹳雀楼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四、指导书写生字。五、朗读背诵。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二)望庐山瀑布教学目标:1、认识本首诗中的“紫、尺、疑”三个生字,熟读并背诵这首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生”与“挂”二字的用法之妙,想像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情朗诵这首古诗。3、感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美。教具准备:  庐山瀑布实景录像。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有谁愿意来背一背你记住的古诗?有没有李白写的呢?(静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  大家知道李白的诗还真多呀!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李白生卒年月701-76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号称诗仙现存诗900多首风格飘逸、豪放想像丰富、气魄雄伟)二、紧扣题眼,品词析句。  师:李白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1、师范读全诗。全班自由读。2、学习生字,分别是庐、瀑、炉。3、全班齐读这首诗。  师:读题目,谁能用这个“望”字组词?你觉得在这儿应该用哪个词更准确些?解释题目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庐山,看看庐山的瀑布。(看课文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师:这些都是静止的图片,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在课堂里了能领略到庐山和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请看光碟。  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观看后指名回答)  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4、指组读第一句诗。读注释①和②。除了这两个词,诗中哪些字你不理解?说整句诗的意思。读。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二、三、四句诗。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  “飞流”、“直下”说明什么?  怎么理解“三千尺”?  “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  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四、总结学法:(出示小黑板)  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读诗题,介绍作者2、读诗句,理解诗意3、再读诗,体会感情4、背诵默写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学反思:  在昨天晚上,师傅在忙碌中给我修改了最后一遍教案,非常感动和开心。今天的教学反思主要关注到教师讲课语言自身表达的缺陷以及教师评价语的匮乏。  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但是,教师语言的不到位就很难去表达出诗词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比如在《登鹳雀楼》中,教学难点很容易去分辨出是写情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这一千古名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勇于攀登,才能开阔我们的眼界。但是,这个道理不能够一味地说教由老师总结,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去完成情感价值观上的提升,那么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关键!  在这一段处理的时候,我似乎是在分析前两句写景形式和内容上特点后,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的氛围,引出了诗人的感叹,再解决这句话中的关键词义,加上动作神情,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就结束了这两行诗的教学。  到《望庐山瀑布》就要更糟糕一点,因为这首古诗难度比第一首大。诗仙李白善于运用的夸张、虚指、联想等手法很难在教学中落实。我解决的方式是回顾旧知,结合《静夜思》中出现过的“抬头望明月”来理解“望庐山瀑布”的遥看,“疑是地上霜”来理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好像。在同课异构中听实习的小伙伴也学习到几点:比如,一个“挂”字的妙,可以通过手势诵读,理解水流之快之急,看上去像静止了一样;又比如一个“银河”,我是通过语言来解释银河和九天的意思,突出山势之高,瀑布似从天降,但可以借助图片让同学们感受真实的银河呀!流的如此快的瀑布,诗人发出了感叹,读!哇,这个时候感觉瀑布怎样的?除了快可以形容出瀑布的特点以外,瀑布还是怎样的?长。哪个词能体现,三千尺。这样一步步有设计感的教学环节,同学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去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啦!  但是,总感觉缺失了古诗的语文味,该怎么去饱满呢?今天就低年段古诗文学习进行一个记录吧。  低年段有低年段的学情,以生为本,才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基本点。如低年级段的学生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读,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每一句的释疑。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乐于参与,或者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进入诗词意境。在低学年段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反复吟诵,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鉴赏、感知诗词音调美,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等辅助形式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怕学生的作文语言空洞,那么老师的评价激励语言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教师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一律地说好说坏,而是具体的及时的给予相应的评价,怎么好了,怎么不好了?哦,你把挂字读得有滋有味,仿佛在我们眼前悬挂着的就是三千尺的瀑布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诗歌教学时,曾经把“阅读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他认为:“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其实,不仅诗歌,其他体式的文本教学无不如此。而教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这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需求、阅读心理。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  时光,宛如一盏澄莹的泓月,一不小心会掉入水中,波光粼粼,若隐若现。总想弯腰去捞,却一捞就碎了……  以今天傍晚散步到月亮升起的校园照片结尾,宛如一弯月牙……6、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问题归纳: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7、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生字拼音组词多音字一、我会写组词  暮mù(暮色、暮年、暮气)  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  题tí(题字、题诗、问题)  侧cè(侧影、侧门、侧重)  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  庐lú(庐山、庐舍、草庐)  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  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  阁gé(阁下、阁子、阁楼)  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  须xū(必须、须知、须要)  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  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  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  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  似sì(好似)shì(似的)  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生字组词:  暮:暮色 朝暮 暮春 暮年 晨钟暮鼓  吟:吟诗 吟诵 吟咏 呻吟 吟风弄月  题:题字 题目 题材 问题 文不对题  侧:侧面 侧重 一侧 侧身 旁敲侧击  峰:山峰 峰顶 高峰 洪峰 峰回路转  庐:茅庐 庐舍 草庐 庐山  缘:缘由 边缘 缘分 有缘 无缘无故  降:投降 降伏 降服 宁死不降 降龙伏虎  阁:阁楼 阁下 出阁 闺阁 亭台楼阁  费:花费 消费 费力 收费 煞费苦心  须:必须 无须 胡须 触须 花须 根须  逊:逊色 谦逊 稍逊一筹 出言不逊  输:输赢 认输 输血 输送 满盘皆输多音字:  横:héng横冲直撞hèng蛮横  识:shí识破zhì博闻强识  降: xiáng投降jiàng降临形近字:  暮(朝暮)墓(墓地)  题(题目)提(提出 )  侧 (侧目 )测(测试)  峰(山峰)锋(锋利)  费(收费)沸(沸腾)  输(输出)偷(小偷)8、三年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重点问题解答xié1、注意斜()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9、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生字组词诗句翻译等知识点归类及练习  生字组词:  仞:万仞 壁立千仞 心游万仞  岳:五岳 山岳 岳父 岳母 三山五岳  摩:抚摩 按摩 摩天 观摩 摩拳擦掌  遗:遗民 遗失 遗忘 遗憾 路不拾遗  涕:鼻涕 感激涕零  巫:巫婆 巫术  多音字:  裳:shàng 衣裳  cháng 霓裳 (诗中衣裳遵循古音读cháng)  形近字:  仞(万仞)刃(刀刃) 岳(山岳)兵(士兵)  摩(摩天)磨(磨炼)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 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③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④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鉴赏】  ①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概括了西北边陲的状貌。同时又渗透了丰富复杂的感情,将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所担负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②诗的后两句由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前一句概括了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人之强悍,同时也说明将士们报国壮志之坚定。后一句是将士们的豪迈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课文主题归纳】  《从军行》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背景拓展】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赏析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三万里滔滔黄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巍巍华山耸接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解释】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rèn)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鉴赏】  ①前两句写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黄河奔腾咆哮、流入大海的壮观和华山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雄伟,饱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劈空而来,为后文直抒胸臆做了蓄势和铺垫。  ②后两句抒情,把被南宋朝廷遗弃在中原的老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表达了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泪尽”二字极写沦陷区人民的痛苦与酸辛,“南望”表现出沦陷区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国土的焦急心情。“又”饱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即:就。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赏析】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10、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9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ín,不要读成yí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强化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教者在古诗教学中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宋代方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因此,在教学中,我借景引情。如《雪梅》一诗,句句写景,字字含情,我引导学生从梅雪视频入手,从字词的理解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梅”“雪”相互映衬的,从而把握体会“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的道理。11、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古诗二首》原文与朗读  gǔ   shī   èr   shǒu  古 诗 二 首  dēng  guàn   què   lóu  [qq-video vids=e0958esl5xj]  登 鹳 雀 楼  táng  wáng zhī huàn  [唐] 王 之 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huáng   hé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  yù   qió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  gèng  shàng   yì   céng  lóu  更 上 一 层 楼。  [qq-video vids=g0786daa0hg]  《望庐山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北岳恒山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