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空间的售后服务流程质量如何?有说它倒闭是因为售后服务流程差吗?

中关村在线消息:今日小米官方宣布,小米售后将无法继续为小米平板4提供维修售后服务,理由是停止生产且生产商不再供应售后服务所需零配件,以及维修物料已超过法定供应年限。但小米平板4用户还能享受检测、调试、清洁、保养售后服务。全国各地热力图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在刚刚召开的雷军周年演讲中,小米不仅发布了折叠屏新机MIX Fold2,还发布了超大屏平板电脑小米平板5 Pro 12.4英寸版,新平板搭载骁龙870处理器,配有石墨片散热以及LPDDR5内存,UFS3.1 闪存。屏幕为12.4英寸2560×1600 LCD屏幕,首发减200元,只要2799元。华为小米魅族哪个耐用
上个月极空间发布了Z4S和Q2,Q2的测评我已经发布:不过Z4S我一直迟迟没有发布测评,也就前期做了一个长视频做了解读:主要原因是最近档期排满,太忙,所以前期仅过度的快速给大家做了一些解读:详细的测评并没有发布,这不拖到现在,就干脆写一篇更为全面的备忘录吧。极空间作为一款定位于“家庭私有云”来说发展过于迅猛,实际上我购买的初代Z4不过是去年初的事情:当时写了篇文章:也就这么一年多极空间上市了多个版本:上述中的2表示两个盘位,而4自然是四个盘位,目前极空间还没有6~8盘位的产品,但不排除后面会拓展。这里的入门级和专业级主要指不同型号之间的性能差异,不过目前有两个品牌不是这样定义的,包含:华硕爱速特主打一个系列同配置,主要区别仅为盘位不同,而且最近几年的机型侧重于X86平台。不管你是大容量多盘位需求还是小容量双盘位需求,性能都是一致的。比如华硕最新款的AS6702/04/06T系列而威联通在去年几款新品上市也是如此,比如TS-262C和TS-264C就是如此:但这两款都属于入门级,不同在于TS-26系列外还有TS-46系列,46代表更强,外机颜色不同:TS-26代表双核,而TS-46代表四核,最后一位数代表了盘位数量,比如TS-462C就是双盘位四核心。所以不同品牌和系列的NAS或私有云定位不同,威联通和爱速特定位是想要更多的开发人员,比如针对虚拟化和Docker,更强的动手能力,在这两个品牌都可以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无缝扩展。这两款我都使用了很长时间,从对比体验上,爱速特优于威联通。这个结果可能你会觉得很奇怪,不过今天的主角是极空间,所以就此别过,回头有专栏写爱速特。我们回到极空间的话题,16个月分别发布了三次新品:比如Z4和新Z4均为赛扬j4125处理器,两者从外形上来看几乎没太大区别,主要是做了不少优化。实际上主板更换过,略有区别,我在年初视频开箱中有介绍,你可以理解为Z4的v1和v2版本。文前提要:本文大概率会超过一万字,会帮你熟悉和了解极空间的90%以上的功能和优势。9月发布的Z4S带来了较大的更新,不管是硬件上还是软件上。一方面CPU更新到更强的赛扬N5105,和可选更强的奔腾银牌N6005,跑分参考对比:三款均为四核四线程,主要差异在于睿频为2.7/2.9/3.3GHz,当然后面两款架构升级,更强。跑分上比较单一,但是不同在于Intel对于新一代的赛扬和奔腾处理器加入了更强的硬解能力。官方的这个图比较直观,一方面本身Intel确实做了很大升级,实际测试也确实更强。可以看到新的Z4S中标准版赛扬和旗舰版奔腾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尤其我说的GPU方面。主要的区别有以下几点:上面是大家可以看到和基本可以扩展了解的,实际细节上还有一些差异,比如网卡速率。虽然三款Z4版本均为2.5GbE双网口,但是速率上新一代Intel处理器带来了更大的吞吐能力。从60秒持续打包可以看出两个区别:当然基于极空间自带的测速来看,性能也很卓越:当然最大差异就是更大的背板带宽,可以支持PCIe3.0,所以Z4S发布后新增了固态硬盘的功能可选。当然这个功能新Z4等老版本也可以选择使用:如上图,可选固态为“高速存储”模式或“只读缓存”模式。“只读缓存”模式是极空间最早的玩法,类似于你的图片比较多,热门小碎片文件进行加速,冷数据和大文件不做加速,尤其是对于摄影师而言有辅助加成的作用,即便最大读写速度仅为10Gbps。当然有了PCIe3.0的支持,这种模式的效率更高,不过目前略有遗憾是两个M.2插槽不能双支持。仅支持一种模式的切换,相信后期可以支持这样二合一玩法:其实老的极空间用户应该可以看出极空间的系统上、界面上越来越细化更多的信息。比如原来仅仅可以看到使用存储空间多少,还剩下多少,现在已经基于账号、文件夹和类型来做存储占用的排名,让你对存储的使用量做更多的了解。这些功能相比友商、竞品而言其实在每次迭代升级都有类似的更新和更好的设定。但不同的品牌定位不同,特色自然不同,我个人认为极空间最好的在于“无损移机”和“硬盘搬家”。由于我从自己购买、到厂商送测,所以手上极空间发布的版本都用过,和网友的体验上自然是更深度得多,在这些不同的使用深度上,可能让大家体会最深就是“无损移机”:不管你是从Z2升级到Z4(不同盘位的升级),操作就是五分钟;还是从Z4到新Z4或Z4S(不同版本的升级),操作还是五分钟。我在年初发布的视频中有演示,相信看过的朋友应该印象深刻,但是其实并不是完全这么回事。因为正经的NAS也好,私有云也好,这应该是标配,这些群晖、威联通也支持。可能某些功能和某些品牌有些类似,实际上这一点极空间做得最成熟和可靠。我举一些场景和例子(这些例子我都实测和使用过):这个是最简单的,因为空的盘位可以直接插入新盘,加入ZDR格式化即可使用。这种扩容是最简单的,所有的私有云或NAS新盘插入都会要求格式化,这个是必须的。当然空盘位下极空间也有特殊玩法,比如“硬盘挂载模式”:可以不需要移动硬盘盒,直接把有数据的硬盘插入空盘位,作为“移动硬盘”挂载数据,直读数据。这种模式下用于对拷数据,是很快的,除这种“SATA”模式外,还支持多种接口,如上图。其他品牌主要仅支持USB模式和网络模式,但极空间可以直接省一个硬盘盒。而且硬盘挂载于私有云上,有UPS动态保护,安全性更高。当你是双盘位的私有云或NAS,对于极空间的操作更为简单。这里面有两个好处:基于快照级速度克隆数据,即便有很多小文件,也可以达到硬盘极限读写速度。根据提示来,小白都可以操作好,因为连顺序都不用分,相当于某些复杂的操作极空间帮你规避掉了。如果你之前用过群晖的双盘位、尤其后期扩容过硬盘的容量,你就知道这种方法有多爽了。群晖的双盘位不管你是RAID也好,还是Basic也好,你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1.购买两块硬盘,单块比原来两块硬盘容量总和容量都大的硬盘,或者比使用量总量大的硬盘;2.先通过硬盘盒的方式把原来两块硬盘数据基于文件拷贝到移动硬盘,这个速度能给你烤哭;3.把原来两块硬盘拔掉,你可以选择保留原来的系统信息和用户信息;4.插入另外一块没使用的更大容量新盘,建立文件系统;5.从移动硬盘拷贝数据回去,这个时候你看到那个速度还要再哭一次;6.好不容易拷贝完成后,插入做移动硬盘的新盘,格式化并加入到文件系统中去,才算结束。2块4TB的硬盘没有连续的24小时是不可能搞定的,实际可能要72小时以上。2块4TG的硬盘对于极空间而言差不多10个小时搞定,就可以使用了。四盘位对于极空间扩容而言需要技巧,因为它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由机器来设定和选择,但是我们可以做局来让系统选择最好的那种方式——也就是速度最快的方式。你要尽量的把原来4个盘位的容量用满,比如就剩余1TB空间可用,就可以采用双盘位极空间的方式。否则就有点悲催,会调用文件转移的方式,也就无法使用“快照级”速度,也只能一个一个文件拷贝。它的原理和操作流程如下,可以感受下:这个操作就蛋疼了,基于“文件级”方式迁移数据和“快照级”相比简直就是自行车和火箭的对比。最后迁移的时候可特么不要停电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要接UPS来保障。我上次迁移了两个8T的硬盘,替换为16TB,我一共花费了7天7夜,160小时以上。所以这个事情还没弄完我就已经找他们项目经理疯狂吐槽了一遍。因为这种模式对于四盘位顶多迁移第一块硬盘可以享受“快照级”,其它就无法避免的“享受”文件级。我要我选择,不要系统选择。所以大家在后期遇到这种问题基本可以避开了,可以手动选择“快照级”对拷扩容。达到至少每秒200MB/s的迁移速度,一小时就可以搞定700GB数据,1个8T的盘差不多10小时。因为极空间的宗旨就是让用户感到满意的使用和体验,这种设定不好就得改。而且极空间改起来比较猛,一直以来除了国定节假日外一直保持周更的速度,目前已经迭代到了V2.4。其他品牌的私有云或者NAS基本设定就是你直接再买一个设备,宁愿提供群集管理都行。否则你就拿移动硬盘给我先拷贝出来,再拷贝进去,部分条件需要多买一个硬盘。所以这两点我觉得极空间做得很不错,虽然大家大部分是极空间新用户,可能目前还用不上“无损移机”和“硬盘搬家”这两个功能,但是等你需要用的时候,你一定要谢谢我,你可以自己选最快的方式。当然,目前极空间也支持“集群管理”,虽然这个功能比较简单,属于快速切换:两个极空间或多个极空间可以通过SMB交互数据,新增的eSATA接口用于未来极空间发布的扩展柜使用。很多东西需要长期使用,你才能总结出来,体验它的独特之处,不过这些大家可以作为了解。侧面和新Z4基本一致,包含硬盘指示灯和开机按钮,开机或关机成功均会“滴”的一声。机箱尾部为主要的接口,如下图:顶部一个14cm的大风扇用于整机和硬盘散热,底部一排接口从左到右分别是:eSATA、USB2.0(用于UPS通讯)、两个2.5G网口、DC供电、HDMI直出接口。在DC和HDMI还有一个小孔,用于Reset重置,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考纸质说明书,有介绍。机箱前面取出磁吸改版如上图,卡扣式4个硬盘位和两个USB接口,用于外部设备传输。冷风从后面吸入,会通过硬盘后从前面盖板排出。整机其实设计比较小巧,主板置于机箱底部:安装扩展内存或固态硬盘需要拆开,不影响保修,只需要拧下4颗螺丝,然后像大路一样向上提:就可以拆开看到主板了,如下:两个固态硬盘插槽有1和2顺序,但安装不分顺序,具体的开箱细节请参考视频:其实在早期版本的分享中我已经对功能都做了很多详细的介绍,那么老的功能我这里一笔带过,新增的功能我会详细展开讲讲,这样通过本篇也可以对极空间的所有功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上这是PC端的全部功能,除了“论坛”和“帮助与反馈”其它都属于实用型功能或监控管理服务。所以这么多功能咋展开讲讲呢?我们还是基于用途来分类,比如娱乐和常用型:两个都是空间,你可以理解为文件管理,不管相册也好、视频也好,都会用到文件管理。这两就是不同用途的资源管理器,团队比较好理解,你可以工作室几个人一起用,共享和素材或者版本发布之类的放这里,可共享和不可共享,这样团队可以一起用。同时也可以搭配“文件收集”来使用,文件收集比较有意思:相当于临时对外开放了一个“网盘”,供没有极空间的用户基于网页的信息推送文件给你: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了以后就关闭了,你就收获满满。比如你是老师,疫情期间要收集家长们提交的相关信息,可以在这里临时发布一个“收集”任务。你不需要端口映射、外网直连,大家都可以访问,时效结束后关闭。如果你要收集的信息基于表格形式填写,就使用“自定义收集”,先上传一个模板:然后你把生成的链接发给对方,然后打开如下: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提交的信息是隔离的,大家均不可见,提高了私密性和安全性。而如果没有极空间我相信各位家长朋友都是收到一个基于腾讯协同的在线表格文件,然后大家的信息都是完全可见的,而我们要填写的都是身份信息、电话、住址等隐私信息,敢怒不敢言。你看如果你有一台极空间,家长们的信息就不会泄密了,其实这种东西企业微信完全可以做的。所以腾讯在很多方面还是缺乏担当,不作为。我们打开“个人空间”默认会生成一些基本的目录,比如“迅雷下载”、“文档同步”等,其它的就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自己自定义一些“根目录”,方便管理;创建根目录以后再进入创建“二级分类目录”便于自己更好的管理,思路就是这样,尽量不要建立太多的“根目录”否则在后期操作中将带来不方便。个人空间有不少不错的功能,比如支持图片、视频等多种格式的缩略图预览和直接打开在线浏览。比如常见的jpeg、avi、mov、png、tift等各种格式,甚至索尼的ARW文件也可以直接预览哦。Tips:索尼的ARW其实就是RAW文件,这个格式是索尼自有,同时RAW也是可以支持的哦随着Z4S的发布,文件管理上更新了不少功能,比如标签和分类:你可以基于文件建立大量的分类和标签,通过标签属性快速找到需要的文件。当然新加入的“高级搜索”必须点赞极相册主要是管理相册资源的,可以包含照片和视频,可以单选和批量选择下载到本地;具备不错的索引和AI智能相册功能,可以基于时间线或者标签等方式查探和浏览,可以选定目录生成相册,归集相册。左右开工的操作方式,右边是时间线,左边是目录和相册,可以建立“家庭相册”和“宝宝相册”全家分享和同步数据、归集展示数据;对于家里的老人而言可以采用“亲情版APP”无需过多操作和管理,直接使用设定好的相册,对于简单的需求操作简单,对于复杂一些的需求由我们来操作即可。然后你就有一个很丰富的时间线的家庭相册,可以基于“人脸识别”实现人物的归类。PC端基于实用,而手机APP方面基于智能化,基本上和手机自带的相册功能一模一样,无缝切换和适应,没有学习时间成本,直接就可以用起来。极相册是极空间一直以来比较重要的娱乐性功能,主要优势在于“自动生成电影墙”,可以识别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创建“合集”和“专辑”。比如在电影资源的基础上我可以创建一个“4K”的合集,类似于给影视资源做标签。支持“合集”或“单片”的形式展示资源,方便快速找到需要的影片,当然可以根据关键字直接搜索。如上我就给我家宝宝创建了她的片单,甚至我还创建了双语带普通话合集,很方便小朋友或者家里的老人观看这些比较直观上手的影视资源,无需担心电影只有英文,看字幕太累,孩子太小又不认识字的痛苦。也可以根据自己创作输出的小视频创建一个个人的“专辑”,形成一个封面。比如上面这个视频,没有过多的信息,无法自动创建,那么可以创建一个“专辑”,看起来很完美。总得来说,极空间发布了一年多以来整个功能已经相当的成熟,打磨的很完美了。当然有时候开发也会删除一些不错的功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删除。但是你去论坛或者后台直接反馈,大家都喜欢的,有意见的肯定给你恢复回来。比如前段时间基于“合集”的展示方式就很反人类,目前已经恢复了,如下,哈哈:在这方面如果你要用台湾省的产品,你很难掌握主动权,你提的意见就是个屁,首先走个流程。不可能一个星期给你恢复回来,而极空间就可以做到,哈哈。当然极影视还有个不错的功能,类似芝杜蓝光播放器可以刮削字幕,这个功能我以前做了一个小视频给大家展示过,可以供参考,这里就不做细致的介绍了,视频如下:但是作为老用户,听我一句劝,最好自己找字幕,适配度更好一些,因为它的特性决定的:你知道的,电影要分港版、台版、欧版、删减版、导演剪辑版,同样的电影时长不同,得适配。不过有一点极空间自带的播放器很强:目前影视电影墙的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类似于豆瓣的信息,另外一个是TMDB的资源库。所以大部分比较新的资源都可以自动适配信息库,对于中文命名的资源天生友好。目前音乐播放已经推送到TV版的APP,也就是在电视上也可以播放你的“黑胶”唱片了。遥控器也可以比较方便的操作,不过目前背景没有音乐墙,略有遗憾,尤其是一些OLED电视。而有声读物主要是针对电子书,适配的格式也蛮多的,基本上都是主流匹配。现在安卓手机自带的播放器都要各种收费了,有自己的音乐库别提有多爽。这个就是前期有NAS或者私有云的好处,不用担心自己的正版资源要被二次收费之类的。Tips:我在谷歌高音质免费音乐时代就干了谷歌几百个GB的音乐库,现在你花钱都不一定能找到资源和能下载。在音频文件格式支持方面有声读物和音乐播放是一致的,这是必然的,唯一不同是区分了不同的需求。可以看到有在线模式和离线模式两种,主流的一些歌单可以支持离线到本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早期的极空间只有“网盘备份”功能,且有且仅支持百度网盘,目前的极空间已经在这方面改进很大。比如在“网盘备份”中加入了“天翼云”的支持,其次也支持把极空间的数据反向备份到“百度网盘”和“天翼云”,也就是“备份中心”的功能。同时“备份中心”也引入了多个极空间之间互备数据的概念:在操作上流程比较简单,且支持多个文件版本,从这一点来看,在未来支持快照备份的功能不远了。下载可以说是NAS或私有云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热门资源上,基于“Transmission2.94”内核的下载工具速度都很快,不过对于冷门资源来说,换啥都不好使,这时候就需要用到“迅雷”离线下载了。不过“迅雷离线”并非万能,部分有限制的“正版要求”的资源是直接无法启用任务,那么这个时候默认的下载就先得比较有用了,比如漫威部分系列的电影迅雷离线就搞不定:但是你使用默认的下载就比较好使,尤其这个资源还算热门的时候。在上图中看到我下载的路径是“高速下载缓存”,没错我是下载都先走固态硬盘,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24小时挂机对于机械硬盘的长期低速写入占用;一方面可以避免机械噪音,一方面可以提升机械硬盘寿命。如果你需要收藏老电影,就有必要开迅雷会员了,因为迅雷的离线只有会员才可以使用哦。Tips:目前Z4S有晒单送迅雷会员码的活动哦。不过迅雷有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迅雷的原因,并非极空间的问题),比如:下得比较猛的时候,比如下了几个TB,迅雷离线会单方面限速,你看我上面的速度就不咋地。对于大路来说,一个月不下几个TB都不好意思用私有云,所以我的硬盘都特别大。但一个NAS搞不定,就需要多个NAS或者私有云了,买新机器比买更大的超过16TB的硬盘更划算。文档同步是私有云比较重要的功能之一,可以说每个用户都离不开。你的工作文件的多个设备同步就需要依赖“文档同步”。要把文档同步玩得好,需要“单向”和“双向”同步相辅相成来使用。单向同步适合“仅备份”,建议选择本地删除极空间也不删除文件的操作规则模式。硬盘属于耗材,并不值钱,当你后悔的时候还可以从极空间上把本地删除的文件恢复回来。简单给大家做个常用的任务操作流程,避免过于小白玩不转,环境如下:有笔记本A和PC台式机B,极空间作为C。我们要把A和B上某个文件夹的数据做多个设备同步,操作功能如下: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备份任务的时候,规则中务必使用如下默认操作:也就是说即便你删除了极空间上的同步内容,A和B上的镜像内容并不会自动更新删除;同时可以保证A和B上任意删除的文件,也不会删除极空间上或A与B之间另外一台电脑上的镜像内容。我以前使用微软onedrvier的时候微软就经常这么干我两台电脑的同步数据,把我气死了。当你设定任务为自动模式的时候,不管你的便携笔记本是在局域网还是外部的互联网上,都会自动开始同步更新的数据,如果有时候你更新了巨量的文件,建议在局域网内同步更新的内容。否则你在互联网的笔记本将耗费巨量的下载和家里巨量的上行带宽,给网络造成拥堵。其实拥堵倒不至于,但是体验肯定没那么好。友情提醒:这两个功能建议不重要的数据做一些测试,熟悉以后使用,别一顿操作猛如虎,犯低级错误。极空间的Docker受制于PC客户端的设计模式,在操作上相比纯正的Web页面管理不具备先天优势。解毒:如果你有双显示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你可以看到大路哥不管是做测评还是做经验分享,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缺点我会讲、优点我也毫不保留,因为玩得多,深度够,也会告诉你它的尺度,能做到什么程度。所以我在极空间的Docker功能上并没有深度使用,因为我自己有多个品牌的NAS或私有云。所以肯定是哪个方便,在一些需要的需求上我会优先用最好的NAS或私有云的功能来建立我的需求。所以极空间的Docker方面我就两个应用:两个都是用于测速的,我在之前的分享中有介绍如何安装这个两个。这两个功能可以很方便的让我们在内网测速达到极限,因为互联网测速的基准是不够好的,所以测试结果并不能考量路由器的能力,所以这块我是基于我的路由器测评来服务的。上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解读,避免误解,所以简单说下:内存使用率2.2G是包含Docker和系统本身总共使用的内存。两个容器我一共分配了512M+256M,实际你用多少,算多少。早期的Docker功能在极空间上不支持root权限,大部分的Docker并不能正常使用。不过目前极空间虽然也没给root权限,但是给了更大的权限,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目前而言,你在极空间上可以把Docker玩出花样来,只要你会,就可以。不过上述两个容器,其中Speedtest你已经没有必要安装了,因为目前极空间自带:在“设备监控”中的左下角的“局域网测速”就是基于这个来测速的,而且功能完备。不过在内网中测速最基准可靠的还是iperf3,Speedtest的测速数据一般会虚高一些。极空间的系统设置和相关的包含多个部分,我们大图来解读下:大概就这么多我红色圈起来的,另外还有一个FTP备份和Mac备份都属于老功能,特殊场景使用。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而且打开就有介绍如何使用,所以我就不提了,老测评和种草有介绍。我这个人没啥钱,也没啥银行卡,所以也没啥重要的信息要存“保险箱”里面,所以我就测试过,基于手机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在“保险箱”下是不支持手机截屏的哦,这里面可以单独存放需要密码才能查看的文件,就是这么一个功能,至于我没说这里面的数据会不会单独加密?我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知道NAS或者私有云的硬盘数据本身就已经加密了,反正你外接打不开,用Winhex也读不出来有效数据。你能像黑客帝国中尼奥那样直接读16进制加密数据,我只能说算你牛逼。极空间的PC客户端可以支持快速切换你的多个极空间设备,如果你有的话,你只需要点击左上角我已经黑框处理的那里选择你的设备名称即可,因为这个数据会暴露我一定的手机号码,所以黑框处理。设备的详细信息、进程、服务都可以在“设备监控”中查看:可以看到其实极空间的系统优化的很好,CPU和内存占用率都极低,温控也很不错。双重备份是极空间上一个比较不错的功能,有一定的独占优势。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功能不错呢?因为个人数据的私有云通常是完全没有必要做RAID阵列的,不管是RAID1还是RAID5,因为道理实在是太简单了,你重要的数据占比太小了,你为了芝麻那么大点的数据要整机玩RAID属于吃饱了撑着。而且只有RAID1才是冗余,RAID5并不是哦。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网友的说法,我看了都想笑:他说他做的RAID5,拔掉一块硬盘后,数据都还在,一句话暴露了他根本都不懂RAID5的机制和原理。数据在,是刚好在,并不是百分百都在。如果你全盘校验,一定会找不到拔掉的那块硬盘存入的数据,毛都找不到。RAID甚至允许热插拔,本来就有的数据当然支持读取,但是没有的肯定就没有了。你必须重新插回去,才会有。所以既然我们重要的数据通常并不大,撑死了500GB都属于天文数字了。所以极空间默认推荐的自有ZDR文件格式可以帮你省一块硬盘和一个硬盘位。而“双重备份”又可以保证你重要的文件存在不同的硬盘上,隐藏镜像。但原硬盘上的数据因为硬盘故障不可读,可以从隐藏的镜像里面恢复回来。这个功能在“系统设置”中可以找到:通过把数据放在不同的篮子(硬盘)上,用多少算多少,性价比很高,又保障了数据。一般NAS或者私有云都是基于Linux内核的,Linux内核下有个特点就是你写入的数据是随机写入的,它不分“分区”、也不分“磁盘”,一个目录100个文件可能有30个在硬盘A,有46个在硬盘B,有24个在硬盘C;于是这种“双重备份”会把你那30个镜像在非硬盘A上一份,以此类推。所以这种机制可以让你有更大的几率和保障在硬盘掉盘等故障下尽最大可能恢复更多的文件。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相信你已经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对新的极空间Z4S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过在选型上可能还是比较迷茫,下面基于选购和配件搭配上给大家做一些解读。但是篇幅有限,我不会讲的很详细,如果大家喜欢,有100个赞我就给大家单独做一个解毒视频解说。极空间和群辉、威联通很大不同在于即便你是管理员,你无法查探你老婆的私人数据,除非她主动分享给你,否则你没办法获得她自己备份的照片和视频等数据。因为每个账号的数据是独立的。如果你的私有云仅限于内网访问,也不需要做“下载”这种互联网需求,建议搭配华硕路由器。因为在操作上过于简单,但是真正的安全应该是有摆渡设备,而不是接入局域网或互联网。就目前而言极空间在售的型号包含Z2S、Q2、新Z4和Z4S等数款。用于家庭上比较多,比如宝妈宝爸们,新婚燕尔,迈入初当人父人母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大量的照片和视频需要备份了,尤其有了宝宝以后。如果你预算高一点,直接选择Q2一方面它的性能更好一点,其次Z2或者Z2S那种外壳在使用五年以后容易盘出爆浆,材质特性。如果你实在预算有限,才建议你选择Z2S,毕竟你已经有得选更好一点的。套餐方面极空间分了带盘和不带盘套餐,主要差异在于如果一般的需求容量不大,建议选择带盘套餐,通常比你再额外购买酷狼NAS专用硬盘更性价比。因为在4T容量方面你没必要选希捷银河,这个容量银河没性价比的哦。因为你有重要数据,要“双重备份”,基础上必须双盘,所以4T*2刚好。不管是Z2S还是Q2都可以满足你的基础备份需求和娱乐,也可以备份重要的工作文件。Q2和Z2S的测评参考:最后多说一句,Z2S购买需要加装短盖板,否则无法很好的接入UPS,其次Z2S只能横着放。既然作为专业或者半专业人士,大容量的需求跟迫切一些,对于性能方面也有先天的敏感。所以Z4系列自然更适合一些,一方面盘位翻倍、性能翻倍,扩展都更强。如文前性能方面的对比,有3个档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新Z4足矣,硬解和转码并非很大的需求,本身J4125完全足够。大容量对于带盘套餐讲真就没太大必要了,你可以选择更大容量更性价比的希捷银河16TB起步。而在Z4S方面仅有强和更强的区别,所以在目前新Z4还有库存,建议去库存操作,性价比高。务实、刚需、够用最省钱。相比绿联的新款4盘位完全吊打,虽然绿联新款配别N5105处理器,但是讲实话大部分人都属于性能过剩你,其次绿联的功能上来讲,完全用不上,属于为了升级和升级的版本,毕竟属于绿联首款四盘位。新款还上j4105就要被人骂了。后期如果新Z4没货,平替版本为Z4S的4G内存版本,前面说了这玩意好用内存极低,除非你有大内存占用的Docker要跑,其实内存能跑多大啊?跑大了你的CPU不一定又跟得上,所以很尴尬的。当然你不差预算直接选8G更好,可以用不上,但是不能没有,这个说法也是很流行和大多数认可的。价格方面就成本价加200,又不是很多,反正还可以自己扩展一根内存,余地是很大的。而如果你要基于Docker给自己预存的视频文件做批量转码,那么就必须选择旗舰的奔腾银牌了。在主流NAS或私有云上基于奔腾银牌配置极空间目前比较独占市场,并没有什么竞品存在。直接参考文章:这个没啥好说的,直接山特850,UPS属于耗材,自然选择电容量越大的越好,差价又不大。山特本身是个10个电位的大号插排,一半插孔支持UPS,一半属于普通的防浪涌插排。而且850相比650还有网口防浪涌支持,很有意思的哦。极空间是可以很好的支持蓝光原盘播放的,4K啊10bit都没问题,不过唯一缺点是不支持“杜比视界”,因为这玩意本身需要付费授权,我当然也希望极空间后期能选配或者选购“杜比视界”的播放服务,毕竟你非要放杜比视界,你得买个播放器,我个人自己用的是芝杜,这个实打实是要加1000多块钱的哦。Windows自带的播放器通过安装插件和解码器后可以播放杜比视界,但是仅为单层杜比视界,双层只能硬件级。这个跟你的电视是否支持杜比视界点亮根本都没关系,杜比视界就是买付费授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售后服务流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