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计算,没有人力股和资金股的计算方式?

你手中有一个非常棒的产品或者想法,于是拉了两个同事一起创业,你占98%的股权,他们两人每人1%。你和他们说,这家公司未来必将伟大,哪怕只有1%股权,也都是巨额的财富。可是没过多久,你的同事愤愤辞职,大骂你“画大饼”“不公平”,而你也很气愤,觉得他们没有远见。新创公司股权怎么分,是每一个创业者首先要面对的问题,股权设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关系到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未来发展,股权结构不优,公司很难走得好、走得远。股权应该怎么分呢?下面详细和大家说说。第一,传统股权分配方式之一:法定分配法法定分配法指的是,大家按照公司法来分配股权,即按照大家出资的比例分配股权。首先评估一下创业所需要的资金,然后盘点一下各位股东能够出多少钱,以此定下股权比例。这个分配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人才的定价是零,只考虑大家的出资,没有考虑大家对于创业项目的参与程度和贡献比例。如此分配方式下,公司具体经营者和公司出资人之间容易出现矛盾,上述案例中,阿创、阿强、阿发是经营者出资100万,持股比例只有33%,阿投是出资人,持股67%,经营者会失去做大公司业绩的动力,而出资人的利益也无法实现。第二,传统股权分配方式之二:银股身股分配法银股身股分配法指的是,两种分配制度的结合,既考虑法定分配,股东基于出资分配股份(银股),也考虑人力贡献,预留部分股权作为人力贡献的股权激励(身股)。这种分配制度比第一种先进很多,区分了人力出资股东和货币出资股东;后者占大头,前者占小头,兼顾了资金和人力。但是,银股身股分配法同样存在问题,例如,银权不分离,基本上出资大股东拥有企业管理权,具体经营者反而失去控制权;经营者发展公司的动力不足,很难吸引投资公司,融资难度大,投资人的回报率通常不高。第三,现阶段常见的股份分配方式:不控股情况下,控制公司股权设计本质上是一家公司组织的三个规则,人的规则、钱的规则和权的规则,而随着经济大势和公司经营的发展,人、钱和权这三样东西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股权分配也是不断变化的。前面说到,股权分配既要考虑出资人的回报,也要考虑公司创始人、经营者的创业动力。因此,目前的实操中,公司创始人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控股的情况下,利用股权设计控制公司,即出资人掌握更多股权,但是创始人控制公司经营。①投票权委托:以京东为例,京东上市之前历经多轮融资,上市时,刘强东的股份只有20%左右,但是刘强东的投票权超过50%,后期融资而来的投资方,都把投票权委托给刘强东行使。②有限合伙模式:以蚂蚁金服为例,公司的经营团队目前持股约80%,投资方持股20%,经营团队的持股主体是两家有限合伙企业,而这两家企业的普通合伙人是马云,也就是说,通过有限合伙结构,马云把内部经营团队所持股权对应的投票权,集合到了自己手中。③AB股计划:这是目前很多公司都采用的股权设计手段,即把公司股票拆分为两类,一类为A股,主要由外部投资人持有,1股对应1个投票权;一类为B股,主要由经营团队持有,1股有多个投票权,通过这样的持股方式,经营团队可以用很少的股份实现对公司的控制。举个例子,陌陌的创始人唐岩1股有10个投票权,京东刘强东1股有20个投票权,Twitter创始人1股有70个投票权,当然AB股计划也有适用范围,有些市场暂时不接受AB股的股权设计。整体来说,股权分配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公司、合伙创业的人不同,股权分配的方式就会不同。但是,股权分配有基础原则,我们在设置股权时,应该重点考虑。第一,大而不独。公司要有实际的控制人,与此同时,其他股东要有制衡的能力。创业公司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企业一定要有一名领袖,否则公司寸步难行。因此,股权设计一定要避免五五分,或者等分,这样的股权结构看起来不伤和气,其实很难走远。当然,领袖的话语权也要有制衡,光凭一个人决策,容易出现思维误区,合伙人之间必须并肩作战,才能提升创业成功率。第二,先挣再给。就是对于合伙人股权行权做出限制,在分配股份时,合伙人并非一次性得到股份,而是要通过几年的合作,慢慢挣回股份。例如,合伙时许诺A股东10%股份,但是,他只有在公司合格服务满1年,才能“行权”1/4,也就是2.5%的股份;满2年,5%;满4年,才能“挣”到全部10%的股权。这就是“先挣后给”,在股权分配设置的时候,就让贡献值与股权对应,让创业公司在动态中健康发展。更多股权方面的干货内容,你可以看看下方的股权工具包!

1.我想创业,去哪里找合伙人?
如果在熟人关系里找,最好的合伙人应该是前同事,同学次之,朋友再次之,亲戚最末。
从前同事关系到创业的合伙人关系是工作关系平移,之前大家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现在换了个坑继续战斗,其磨合成本是最低的。每个单位都有其狗血的剧情和不堪的过去,如果经历过那些办公室的勾心斗角之后,还是认为对方是可以合作的,那么这种阶级友谊能大大降低建立互信的时间成本。
同样,同学有过共同求学的经历,例如共同完成一次小组作业等,这与工作关系最为接近,也比较容易完成向创业团队的工作关系转换。
朋友分为工作关系的朋友和私人关系的朋友,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在同一屋檐下共事的经历,而且从甲方或乙方变成合伙人,或从酒肉朋友变成合伙人,都还是有个适应过程。
亲戚就不用说了,天生就有的亲属关系大家不会去珍惜,会想当然认为是应该的;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亲情关系(夫妻老婆店摆个小摊还行,不适合规模化运营),会让商业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化。
如果陌生人里找合伙人(多半还是经熟人介绍的),这有个熟悉和建立信任的过程,不确定性会更大一些,好或不好全凭人品和运气了。
如果找不到合伙人呢?除非你天生是霸道总裁的料,否则,建议还是不要创业了。现在忽悠不到合伙人,将来肯定也忽悠不到客户。
2.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公司合伙人?
公司股权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合伙人团队(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员工与外部顾问(期权池)与投资方。其中,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贡献者与股权持有者。
既有创业能力,又有创业心态,有3-5年全职投入预期的人,是公司的合伙人。
这里主要要说明的是合伙人是在公司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能全职投入预期的人,因为创业公司的价值是经过公司所有合伙人一起努力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后才能实现。因此对于中途退出的联合创始人,在从公司退出后,不应该继续成为公司合伙人以及享有公司发展的预期价值。
合伙人之间是[长期][强关系]的[深度]绑定。
3.哪些人不应该成为合伙人?
(1)资源承诺者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可能需要借助很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起步,这个时候最容易给早期的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变成公司合伙人。
创业公司的价值需要整个创业团队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因此对于只是承诺投入资源,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人,建议优先考虑项目提成,谈利益合作,而不是股权绑定。
(2)兼职人员
对于技术NB、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兼职人员,最好按照公司外部顾问标准发放少量股权。如果一个人不全职投入公司的工作就不能算是创始人。任何边干着他们其它的全职工作边帮公司干活的人只能拿工资或者工资“欠条”,但是不要给股份。
如果这个“创始人”一直干着某份全职工作直到公司拿到风投,然后辞工全职过来公司干活,他(们)和第一批员工相比好不了多少,毕竟他们并没有冒其他创始人一样的风险。
(3)天使投资人
创业投资的逻辑是:a.投资人投大钱,占小股,用真金白银买股权;b.创业合伙人投小钱,占大股,通过长期全职服务公司赚取股权。
简言之,投资人只出钱,不出力。创始人既出钱(少量钱),又出力。因此,天使投资人股票购股价格应当比合伙人高,不应当按照合伙人标准低价获取股权。
这种状况最容易出现在组建团队开始创业时,创始团队和投资人根据出资比例分配股权,投资人不全职参与创业或只投入部分资源,但却占据团队过多股权。
(4)早期普通员工
给早期普通员工发放股权,一方面,公司股权激励成本很高。另一方面,激励效果很有限。在公司早期,给单个员工发5%的股权,对员工很可能都起不到激励效果,甚至认为公司是在忽悠、画大饼,起到负面激励。
但是,如果公司在中后期(比如,B轮融资后)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很可能5%股权解决500人的激励问题,且激励效果特好。
4.合伙人股权分配常见的10个坑
过去创业者一人包打天下,不需要考虑合伙人股权问题。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合伙创业成为互联网时代成功企业的标配。创业者必须学习和重视股权分配的常识。
产品出点问题,可以通过快速迭代解决。技术或运营出点问题,影响也只是短期发展。如果合伙人股权出了问题,经常是不可逆的“车毁人亡”。
关于合伙人股权分配,前人踩过的坑大部分都在这里了,希望下个踩坑的不是你。
(1)团队中没有大家都信服的老大
企业的股权架构设计,核心是老大的股权设计。老大不清晰,企业股权没法分配。创业企业,要么一开始就有清晰明确的老大,要么磨合出一个老大。很多公司的股权战争,缘于老大不清晰。比如,真功夫。
企业有清晰明确的老大,并不必然代表专制。苹果、微软、Google、BAT、小米……这些互联网企业都有清晰明确的老大。
老大不控股时,这些企业都通过AB股计划、事业合伙人制等确保老大对公司的控制力。创业团队的决策机制,可以民主协商,但意见分歧时必须集中决策,一锤定音。
在公司的股东会与董事会层面,老大只有对公司有控制,公司才有主人,才不会沦为赌徒手里不断转售的纸牌。老大在底层运营层面适度失控,公司才能走出老大的短板与局限性。有些声称试验失控的创始人,也未必敢在公司股权层面冒险失控。
(2)只有员工,没有合伙人
在过去,很多创始人是一人包打天下。
在现在,新东方三驾马车、腾讯五虎、阿里巴巴十八罗汉……我们已经进入了合伙创业的新时代。创始人单打独斗心力难支,合伙人并肩兵团作战共进退才能胜出。创始人需要寻找在产品、技术、运营或其它重要领域可以独当一面的同盟军。
“初创企业合伙人的重要性胜过风口的商业模式”,并不为过。在实践中,有很多创业者问如何做「员工」股权激励,但很少有创业者问如何做「合伙人」股权设计。
即便有些创业者意识到合伙人的重要性,但你见到他们公司的股权架构时就会发现,上边还是慈禧,下边还是义和团。他们认为的重要合伙人,很少持股。
合伙创业,合伙人既要有软的交情,也要有硬的利益,才能长远。只讲交情不讲利益,或只讲利益不讲交情,都是耍流氓。
(3)团队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
如果把创业看成一场远距离拉力赛,赛车手最后可以胜出的原因,至少包括跑道的选择、赛车手的素质与跑车的性能。
跑车赖以启动的那桶汽油,肯定不是胜出的唯一重要因素。创业企业合伙人的早期出资,就好比是那桶汽油。
在过去,如果公司启动资金是100万,出资70万的股东即便不参与创业,占股70%是常识;在现在,只出钱不干活的股东“掏大钱、占小股”已经成为常识。
在过去,股东分股权的核心甚至唯一依据是“出多少钱”, 「钱」是最大变量。在现在,「人」是股权分配的最大变量。
我们见到,很多创业企业的股权分配,都是“时间的错位”:根据创业团队当下的贡献,去分配公司未来的利益。创业初期,不好评估各自贡献,创业团队的早期出资就成了评估团队贡献的核心指标。这导致有钱但缺乏创业能力与创业心态的合伙人成了公司大股东,有创业能力与创业心态、但资金不足的合伙人成了创业小伙伴。
我们建议,全职核心合伙人团队的股权分为资金股与人力股,资金股占小头,人力股要占大头。
人力股要和创业团队四年全职的服务期限挂钩,分期成熟。对于创业团队出资合计不超过100万的,我们建议,资金股合计不超过20%。
(4)没有签署合伙人股权分配协议
许多创业公司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在创业早期大家一起埋头一起拼,不会考虑各自占多少股份和怎么获取这些股权,因为这个时候公司的股权就是一张空头支票。
等到公司的钱景越来越清晰时,早期的创始成员会越来越关心自己能够获取到的股份比例,而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讨论股权怎么分,很容易导致分配方式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预期,导致团队出现问题,影响公司的发展。
所以,在创业早期就应该考虑好股权分配,签署股权分配协议。
(5)合伙人股权没有退出机制
合伙人股权战争最大的导火索之一,是完全没有退出机制。比如,有的合伙人早期出资5万,持有公司30%股权。干满6个月就由于与团队不和主动离职了,或由于不胜任、健康原因或家庭变故等被动离职了。
离职后,退出合伙人坚决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①《公司法》没规定,股东离职得退股;②公司章程没有约定;③股东之间也没签过任何其他协议约定,甚至没就退出机制做过任何沟通;④他出过钱,也阶段性参与了创业。
其他合伙人认为不回购股权,既不公平也不合情不合理,但由于事先没有约定合伙人的退出机制,对合法回购退出合伙人的股权束手无策。
对于类似情形,我们通常建议:
① 在企业初创期,合伙人的股权分为资金股与人力股,资金股占小头(通常占10-20%之间),人力股占大头(80%-90%之间),人力股至少要和四年服务期限挂钩,甚至核心业绩指标挂钩;
② 如果合伙人离职,资金股与已经成熟的人力股,离职合伙人可以兑现,但未成熟的人力股应当被回购;
③ 鉴于咱们中国人“谈利益,伤感情”的观念,我们建议,合伙人之间首先就退出机制的公平合理性充分沟通理解到同一个波段,做好团队的预期管理,然后再做方案落地。
(6)外部投资人对公司控股
对股权缺乏基本常识的,不仅仅是创业者,也包括大量非专业机构的投资人。比如,我们看到,有投资人投70万,创始人投30万,股权一开始简单、直接、高效、粗暴地做成70:30。
外部投资人控股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首先创始团队没有足够的工作动力,感觉是在为别人打工,其次没有预留足够股权利益空间吸引优秀的合伙人加入,最后这类股权架构让投资机构避而远之,影响公司的下一步融资。
(7)给兼职人员发放大量的股权
我们看到,很多初创企业热衷于找一些高大上的外部兼职人员撑门面,并发放大量股权。
但是,这些兼职人员既多少时间投入,也没承担创业风险。股权利益与其对创业项目的参与度、贡献度严重不匹配,性价比不高。这也经常导致全职核心的合伙人团队心理失衡。
对于外部兼职人员,我们建议以微期权的模式合作,而且对期权设定成熟机制(比如,顾问期限,顾问频率,甚至顾问结果),而不是大量发放股权。经过磨合,如果弱关系的兼职人员成为强关系的全职创业团队成员,公司可以给这些人员增发股权。
(8)给短期资源承诺者发过多股权
很多创业者在创业早期需要借助很多资源为公司的发展起步,这个时候最容易给早期的资源承诺者许诺过多股权,把资源承诺者变成公司合伙人。
但是,创业公司的价值需要整个创业团队长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资源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资源的利用。对于只是承诺投入资源,但不全职参与创业的人,更适合优先考虑项目提成,谈利益合作,而不是股权绑定。
(9)没有给未来员工预留股权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股权是吸引人才加入的重要手段。创始人最初分配股权时就应该预留一部分股份放入股权池用于持续吸引人才和进行员工激励。
原始创业股东按照商定的比例分配剩下的股份,股权池的股份可以由创始人代持。
(10)配偶股权没有退出机制
全职直接参与公司运营管理的核心团队,是创业合伙人。容易被忽视的是,创业合伙人的配偶,其实是背后最大的隐形创业合伙人。
关于配偶股权,一方面,很重要。中国的离婚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创业者群体的离婚率可能高于平均水平。
根据中国法律,婚姻期间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夫妻间另有约定。创业者离婚的直接结果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土豆创始人王薇因为配偶股权纠纷,影响了土豆的最佳上市时机,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
创投圈还专门为此设计了“土豆条款”,简单粗暴地要求创业者配偶放弃就企业股权主张任何权利;但另一方面,很敏感。处理不当,股权没分完,婚先离了。
为了既保障公司股权与团队的稳定性,又兼顾配偶合理的经济利益,稳固创业者后方的和谐家庭关系,我们专门开发了“七八点配偶股权条款”,一方面,约定股权为创业者个人财产,另一方面,创业者同意与配偶分享股权变现利益,做到钱权分离。
根据统计数据,有高达60.03%的创业企业没有就配偶股权做到钱权分离。如果婚姻出现变数,创业者只能愿赌服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创业公司合伙人包括公司的创业合伙人(早期核心的创业团队)、事业合伙人(包括公司高管,员工,外部顾问等)和资本合伙人(公司的投资方)。
进入互联网创业时代,合伙人之间的股权该如何分配?我们会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讨论: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约束机制
1
人力资本
为了说清楚人力资本,我从我们处理的一个项目说起,我们的客户刚开始创业时候有3个创始人,分别是老大阿创、老二阿强和老三阿发。
他们大致讨论需要100万元启动资金,然后讨论每人出资:老大50万元,老二30万元,老三20万元,股权比例:50%,30%,20%。然后他们办理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一起看看股权分配背后的逻辑:基本按照出多少钱分多少股权。这是很多创业者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们的公司法也是这么规定。
这让我想到之前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但我们看到这种股权分配对钱的定价是100%,对人的定价是0。
这个项目做了不到半年,股权就出现问题。
老二提出离职,因为和老大老三不和,这时候面临一件事——他出资30万元,占股30%如何处理?
老二不同意退股权,理由是:我是花钱买的股份,你们去看看公司法,有没有规定股东离职时候必须要把股份退出来?我们的公司章程有没有规定股东离职必须退股?我们的公司协议有没有这个规定?我们分配股权时候有没有讨论,股东离职时候需要退出来?
老大和老三傻了眼,确实找不到合法的理由把股份收回来。但他们隐隐约约感觉这样不公平不合理。
他们说, 创业就像养小孩,有可能养5年,10年,但是10年后,如果离职的老二回来说,10年前我掏了30万元,占有30%的股份,这是我的。那岂不是...
但是又找不到合法的理由把股份收回来。
那么什么是公平合理的方式?
我们认为公平合理的方式是——谁创造价值,谁分配利益。
有3个小原则就是:谁创造主要价值,谁分配主要利益,谁创造次要价值,谁分配次要利益,谁不创造价值,谁不分配利益。
我们在做股权服务的过程发现,这种股权分配出现的问题不仅体现刚创业的创始人身上,有些创业多年的创始人也出现类似问题。有些投资人投项目,股权也有类似问题。
底层原因是在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上,我们进入新时代。
农业时代 ,组织的主要价值创造者是土地,组织重资源,价值分配者分配者是地主;
工业时代 ,价值创造者:货币,企业重资产,价值分配者是资产家;
互联网时代 ,价值的主要创造者是人力,很多公司已经不是资金,资源驱动型,而是轻资产的人力驱动型,价值分配者是创始人。
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主要是脑力劳动者,轻资产的公司。我们从下面几个公司最早的启动资金和市值,就可以清晰看到, 价值创造者是资金,资源还是人力?
我们不妨思考下, 这些公司能做成现在的市值,是早期的人民币创造的价值还是团队创造的价值?
由此我们得出2种不同股权分配的模式:
物力资本的模式,农业和工业时代,很多组织都是资金资源驱动,出钱出资源的人分配主要利益。
而互联网时代是人力资本模式,有3个特点:
既要对钱定价(是对股东历史贡献的认可),也要对人定价(对股东未来贡献的认可);
对人力贡献超过物力贡献的企业,人力资本占股应该超过物力占股;
对人力资本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机制。
2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资金占股和人力占股比例,我们建议大家先看企业类型。
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分为3种类型:
资源驱动型:典型的是垄断型国有企业-资源占大股;
资金驱动型: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占大股;
人力驱动型:典型的是BAT,人力占大股。
第2个需要解决的是:资金占多少,人力占多少?
我建议:
启动资金在50万以内,资金占股不超过10%;
启动资金在100万以内,资金占股不超过20%;
资金人力2:8,其实已经对公司估值了,如果出资100万,即估值500万,人力估值400万。这是对人力股的激励机制。
按照这个方式,我们最初提到的案例,有另一种分配方式:
老大老二老三按照出资额50万元,30万元,20万元进行总共20%的资金股分配,剩下的转为人力股。
2
人力资源约束机制
我们讨论资金股和人力股2:8,是对人力资本的激励。接下来我们讨论约束激励。我们建议拿限制性股权, 限制性股权的特点是:1是股权,2权利限制。
权利限制体现:分期成熟,分期兑现。
如果中途离职,公司可以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回购股票。
股权成熟和兑现机制常见的有4种:
分4年,每年成熟1/4;
第一年成熟10%,第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 逐年递增。360按照类似的模式。
全职满2年成熟50%,第3年75%,4年100%。小米按照类似的模式。
国外常见的:5年成熟,干满1年成熟1/5,剩下的每月1/48。
创业团队中间离职,面临股票回购,需要确认回购价格。对没有成熟的股票,建议以用原始价格回购。对已经成熟的股票,一种方式:不回购;一种回购。 如何回购价格参考:
按照购买价格的溢价;
按照已经成熟股权按照公司净资产的溢价;
按照公司近期一轮融资估值的折扣价。
折扣价有一定合理性,如果完全参照估值回购,很可能发生:如果一个重要的合伙人离职公司的融资可能还不够回购,导致公司现金流压力很大。
4
问答部分
Q:人力与资本28开及退出机制等需要在公司章程上写明吗?
A:28开之间主要是股东之间协议,写不进公司章程。
这种模式本身是公司章程的补充约定,不和公司章程冲突就可以。不是所有协议都要工商局登记才有效,股东之间协议不违法都是有效。公司章程是工商局的一个标准模板,很多都写不进去,但不代表无效。
Q:创业初期,需要预先给风险投资留下股权吗?
A:不应该这么做,给投资人预留股份会出现2个问题:
如果预留股份,通常由创始人代持,是创始人给投资人卖老股,是创始人个人变现行为,钱进不了公司账户,这和投资人,公司的商业考虑冲突;
投资人通常溢价很多倍进来,创始人拿了钱会有很高的出资义务。
建议的操作方式是:投资人进入后,给投资人增发股票,同等比例稀释之前股东股权。
Q:退出回购一般用最新估值的什么折扣比例呢?
A:常见的是1/3-1/15之间,区间比较大。
附:
1、企业要经过ABCD轮融资,如果A轮融资15%,其他股东都按比例压缩吗?B轮再10%,那么里面的也按比例压缩吗?有人不压缩怎么办?提前留多少股份池为最佳,应注意什么规则?
答:通常新进的话,以前的股东不管是风投,都要同比例稀释,但有些风投很流氓,他跟你签定反稀释条款,就是你们原股东稀释,他风投的股份不稀释,提前约定好,签定条款。不叫股份池,叫期权池,至少要留15个点,20个点最好。
2、非全职是否不适合成为合伙人?
答:不建议成为合伙人,可以内部约定,现在可以兼职干着,什么时候全职干着,再给股份,最多给点顾问费意思意思。
3、如何拥有公司的控制权?我们新公司四个原始股东怎么分配股权?
答:两个股东一大一小,或者三个股东,1大于2+3+4,四个股东的话,也可以参照1大于2+3,或者也可以1小于2+3+4。
4、如果我只出钱,不出技术和人,股权如何设计?
答:参照内强外也强的设计,你给别人不断的做股权激励,让别人分红拿大股,你可以控股,如果别人做的好的话,让别人控股都可以。
5、四人合伙电商企业,期初是纯按出资比例算股份,股份分别是38%,23%(渠道资源),23%(渠道资源),16%,企业无核心领导,管理分散,发展缓慢,如何解决期初股权设置存在的问题?
答:没有核心大股东,不是1大于2+3,不合适,我建议调吧,看谁是关键人,让关键人占大股,让他多出点钱,这样对这家公司都有好处,这种股本结构,大家都死了,跟着都倒霉。
6、干股和实股的区别是什么?
答:实股花钱,真的股东,在工商局注册的股东,干股是假定他有股份,只有分红,除了分红权没有任何权利。
7、我有技术,对方与我共同均等出资,该如何设计股份?
答:你最好占大股,你又有技术又出资,对方只出资,所以你占大股,占60、70都可以。
8、公司运作多久,让合伙人认购公司股份效果好些?
答:什么叫合伙人,合伙人通常是公司一成立的时候有股份,叫合伙人,如果公司成立了好久再认购的话,通常叫股权激励,给员工的。
9、三个股东创业,应该给风投预留多少股份,这种预留是单独空出来还是放在大股东那里?
答:风投不要预留,风投就是所有的股东同比例稀释就行,预留通常是给管理层的,叫期权池,风返岗引进个2-3轮,1轮控制在10个点左右就行,只要保证上市之前大股东大于33就行。
10、两个股东一起创业类似于资源互补,小股东想后期兼职股份,比例该如何缩减?
答:小股东想兼职的话,商量股份收回来就行,或者保留一部分,跟他商量,最好收回来,这是最好的。
11 、我们两位创始人一个市场,一个技术,股份比例55,是否合理,该怎么设计,另,后续还会有几位渠道加入,该怎么调整股权结构?
答:这种肯定是不合理,这种方式是最糟糕的,你们再调吧,而且技术50,大了点,通常技术30个点左右,除非技术再投资,或者你俩都投资。
12、如何分配股权给员工,分配多少合适?干股好还是实股好?
答:这种方式叫股权激励,通常是15个点左右是实股,干股多少都好。
13、店长和员工怎么给股份比较合适?
答:通常是先给管理层,2-3年后再给员工,员工先别考虑,如果是一个门店的话,关键的员工,店长,副店长,通常拿出30个点的股份给他们就行。
14、合伙人股份价值计算标准是什么?
答:先核算价值,先出钱吧,按出钱的算。
15、投资人进入时,公司在核定资产时,包括有型资产和无形资产,如果营业额和净利润来计算,应该当如何计算?
答:牵涉的是公司估值问题,估值问题有多种方法来估,如果按净利润的话,通常叫市盈率,市盈率一般在10-20倍左右估值,营业额除非对很特殊的公司,像京东这样的公司可以,营业额通常叫市销率。
股权是企业的基石
【股权激励不是让所有人成为股东】
【而是让所有人都有 机会成为股东】
企业的死亡不是死于外部的竞争,而是死于企业内耗内部股权,激励之前,必须清楚知道5个点:
1、怎么分,什么方式?
2 、分给谁?
3 、分多少?
4、 什么价格分?
5、怎么退出?
股权激励的核心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培养了多少个股东,而更在于打造了多少个像老板一样思考和行动的小老板、合伙人
股权激励到底是不是人忽悠人的,请看:
《公司控制权与股权激励》微信体验课程
《股权激励咨询方案班》
贵阳4月22-23日 开课
西安4月25-26日 开课
上海4月27-28日 开课
成都4月28-29日 开课
深圳4月28-29日 开课
【课程对象】 董事长、总经理、核心高管
【课程嘉宾】 华一世纪单海洋股权激励团队
我们是一家由88位身价1.82亿的企业家和单海洋老师联合、众筹创办的最落地、最实操,学员最多的 股权激励标准制定者― 华一世纪
仅六年时间成为 股权培训行业第一,用实力说话,去年业绩是第二名到第十名总和,2018年年终在职股东分红500万,注册股东分红1000万。服务 学员企业数量超过50000名,不管你是一个小门店,还是即将挂牌上市,我们 都有丰富的操作案例和经验。
知名的学员有华峰集团、浙江蓝天环保、雏鹰农牧、丹秋教育、林氏木业、欧派家具、普洱茶王、东鹏陶瓷、刘一手火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力股和资金股的计算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