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藻和李鸿章荣禄和慈禧是什么关系啊

2021-04-26 22:48
来源:
笔写趣史
提起李鸿章,相信很多人都认识,他是晚清时期的政治家。但要说起李鸿藻,可能就有部分人不认识了,甚至看他的名字,还会怀疑他是不是李鸿章的兄弟。实际上,虽然二人名字相近,却一点亲属关系都没有,仅仅同朝为官罢了。而且两人不仅没什么亲属关系,甚至还是死对头。
李鸿章在晚清功绩卓著,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死后获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号“文忠”。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李鸿藻,他死后的谥号却是“文正”,这是文官都梦寐以求的谥号。他与李鸿章是死对头,后者功绩显著,死后谥号仅是文忠,他何以获谥文正呢?
李鸿章与李鸿藻是死对头,并不是说说而已,他们的确在政治上形成对立。朝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是“洋务派”,而以李鸿藻为首的是“清流派”。在对日本的态度上,洋务派主和,清流派主战。
很多人认为,李鸿章之所以没能得到“文正”谥号,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加上李鸿章本人有贪腐等问题,所以得到“文忠”谥号差不多了,距离“文正”还差那么一点。
既然李鸿藻能超越李鸿章,获得最高级别的谥号,就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有不可磨灭的政绩。那么李鸿藻具体有什么大的政绩,这些政绩是否足以令他担得起“文正”的谥号呢?
李鸿藻出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其生父曾是一名知县。咸丰二年,李鸿藻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后为编修。咸丰十一年,李鸿藻因受到大学士彭蕴章的举荐,成为大阿哥载淳的老师。
正是因为李鸿藻担任过载淳的老师,因此后者即位后(即同治帝),慈禧太后就十分信任李鸿藻,让其成为内阁学士。之后,李鸿藻历任户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太子少保、礼部右侍郎等职。
同治七年至十年间,慈禧多次提出要重修圆明园,同治皇帝也有此意。但大清国力大不如前,如果在此时重修圆明园,对国对民都不是件好事。再说西方列强仍然虎视眈眈,就算重修,说不定还会惨遭破坏。
于是,李鸿藻不止一次上书力谏,请求皇帝收回成命。在他的坚持下,同治与慈禧终于放弃重修,李鸿藻则被提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太保。同治帝病重时,李鸿藻自劾辅导无状,从而被罢免弘德殿行走之职。
光绪四年,朝廷派崇厚为钦差大臣,出使俄国进行谈判。没想到崇厚到了俄国,竟擅自做主,与对方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此条约令中国丧失了伊犁城以外的大片领土,李鸿藻知道后十分震怒,坚决反对该条约的签订。
之后,以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便弹劾李鸿章用人不当。张之洞赞同李鸿藻的想法,便与他一起上奏,请求另外选派代表去俄国谈判。最终,朝廷派了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去俄国,经过艰难谈判,终于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保住了中国大片领土。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藻等主战派建议开源节流,动员全军保家卫国。可惜朝中大部分官员,为了追求表面这种“平静”生活,宁愿忍辱求和。
于是,李鸿章便成为清政府代表,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此条约一签,立马引起公愤,主战派再次上书表示反对。只可惜这次就没有那么顺利了,迫于国内外的压力,李鸿藻等人终还是没能阻止。
光绪二十三年,李鸿藻因病请求致仕,不久后去世,享年78岁。李鸿藻一生为国为民,他尽了最大努力。特别是保住了上万平方公里的祖国领土,实乃大功一件。因此去世后,光绪帝追赠李鸿藻为太子太傅,并给了他“文正”谥号。
(参考文献《清史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宗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