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推广对增加淘宝怎么才能让销量起来有帮助吗?有哪些成功案例?

你看《鱿鱼游戏》了么?即使你没有看过这部Netflix出品的韩剧,近期也极有可能在各大社交媒体热搜、头条榜单上听过它的名字。让456位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参加一场大逃杀式的“童年游戏”,出局者会当场毙命,最后一个幸存者则能赢得456亿韩元的奖金(约2.5亿人民币)。听起来,有噱头,但好像没到非看不可的地步。大逃杀题材早已不再新鲜,早年的《大逃杀》《饥饿游戏》都是其代表佳作。但《鱿鱼游戏》依旧登顶了194个国家的Netflix收视冠军,上映4周,就成为Netflix有史以来观看次数最多的剧集。微博话题 #鱿鱼游戏# 更是获得了20.5亿阅读和43.1万讨论。成为2021年第一部世界范围的现象级剧集。这部剧,究竟有何魅力?从《鱿鱼游戏》的爆火,我们又能获得哪些营销启示?严控内容质量,没有“妥协”选项“网飞出品,必属精品”,这句话形容网飞再合适不过。从2013年的现象级剧集《纸牌屋》,到如今的《鱿鱼游戏》,网飞出品的爆款剧层出不穷,可以说,是网飞一手开启了精品流媒体剧时代。而部部经典的背后,是网飞对于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鱿鱼游戏》第一季九集制作总成本约为1.18亿人民币,这个水准已经达到国内S级自制剧等级。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中,大预算的精品剧集只会出自电视媒体和大团队之手。流媒体通常只做内容采买和分发,从不参与剧集制作。而网飞的出现,不但打破了这一固有认知,还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制剧品质甚至高于很多电视媒体内容。网飞从不追求“量产”,但会严控自制剧的内容质量,高预算的投入,也几乎全部用于制作团队打磨剧本、服化道、筛选演员等,而且网飞几乎不会对创作团队进行任何干预,保证没有“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出现。正是这样不“妥协”,造就了《纸牌屋》《怪奇物语》等经典剧集,也成就了网飞这家流媒体巨头。《纸牌屋》无疑是网飞自制剧的代表之作对应到品牌营销上:内容质量,永远是一切营销的基石,品牌对于“内容质量”只有“权衡”,而不应该有“妥协”。比如无糖饮料赛道的元气森林。作为新消费品牌的佼佼者,我们聊起元气森林时,通常会过分注重、或放大了他们营销动作上的重要性。(如综艺代言、病毒营销等)但恰恰忽略了元气森林的产品本身,就是比一般无糖饮料“更甜,更好喝”。无糖饮料最早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的三得利乌龙茶,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两家国际饮料巨头也于多年前就推出了无糖可乐,但这个无糖赛道依旧不温不火。据传言,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并未大张旗鼓地宣传无糖可乐,因为公司高层认为过度宣传无糖饮料,会影响含糖产品线的销量。但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群体,那些原本就对无糖有需求,但是却又喜好“甜味”的用户群体。直到元气森林的出现。元气森林在研究了市面上一众无糖饮料后发现,这些饮料虽然健康,但远不够“甜”,口感也远不如真实的含糖饮料。于是,他们摒弃了阿斯巴甜(一种常用的代糖),开始寻找更好的代糖,在经过了无数的努力后,他们找到了“赤藓糖醇”:一种甜度更高,口感更接近真糖的代糖产品。再经过无数次的产品迭代,才有了元气森林首款爆火出圈的产品:“元气森林-白桃味”。白桃味是元气森林中当之无愧的销冠销量占比超过50%我想,如果元气森林一开始就选择“妥协”,选择市面上都在使用的“阿斯巴甜”,那么只会推出一款平庸的产品,那纵使后面有再多的营销动作,都很难达到今天的成就。是优质的产品成就了元气森林,而不是元气森林带火了优质产品。所以,品牌的内容质量,永远是一切营销的基石,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打造更多有辨识度的特色内容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量过剩,但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越来越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浏览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获取信息的态度。我们嘴上说着需要“深度”“有价值”的内容,但是面对毫无亮点的短视频时,5秒钟没有吸引我们就会划走。初看《鱿鱼游戏》,不论你喜不喜欢,都一定会被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景色彩所吸引,剧中大部分的场景,都使用高饱和度的色彩进行填充,整体氛围极具童话魔幻色彩,与残酷血腥的游戏规则形成强烈反差,也让观众的注意力第一时间就被牢牢抓住。同时,除视觉外,听觉层面上有:123木头人音乐;触觉层面的糖饼挑战等。这些极具辨识度的特色元素,形成了丰富的品牌资产,用户一看到这些元素,马上就能联想到《鱿鱼游戏》。因此,品牌在策划事件营销时,就要尽可能地去规划和设计更多具有辨识度的元素。这一点在近几年出圈的品牌营销事件上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听觉方面,蜜雪冰城的洗脑歌谣,拼多多、作业帮等品牌的广告歌,视觉层面,蜜雪冰城“你爱我我爱你”雪王表情包、元气森林的包装风格。这些高辨识度的特色元素,无疑都在他们走红之路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高辨识度的优质内容,更有助于其社交话题的延展,激发社交自传播。比如剧中的123木头人音乐,被大量运用到各类混剪视频中,中文音译又被网友打造成一个新的梗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剧中极具辨识度的服装造型,也成为许多Coser的目标。大量的二创作品,在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引发大量讨论,为本剧带来了第二波热度流量。“吴京乱入”可能是《鱿鱼游戏》最出圈的梗~很多高辨识度的内容,都是先走红社交网络,再反过来反哺品牌方。比如歌曲《热爱105度的你》,朗朗上口的旋律,反而让“曲先火”,在大范围获得认可后,用户才发现是屈臣氏蒸馏水的广告歌,爱屋及乌,从而使得屈臣氏蒸馏水结结实实地又火了一把。对应到品牌事件营销上,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不同圈层的KOL,围绕这些有标识度的内容进行创作,在社交平台上起到带头和助力的作用。“制造冲突”,吸引眼球的最好途径我们常说:“三流的营销寻找冲突,二流的营销发现冲突,一流营销制造冲突。”在《鱿鱼游戏》中,“冲突”元素贯穿始终,穷困潦倒与巨额奖金,这是全剧的引子。血腥的达尔文游戏规则,与童真有趣的童年游戏,这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元素。但当123木头人、拔河等童年游戏成为决定生死的钥匙时,就会体现出无限的戏剧张力,这是全剧的主线。最后落脚到底层人民与阶级分化的冲突上,这是全剧的草蛇灰线。包括上述说到的,童话般的场景和游戏与血腥的胜利规则,也在视觉传达上,给予观众最直观的矛盾冲击力。明暗结合,多种冲突反复拉扯观众的观影情绪,这也是《鱿鱼游戏》即使题材不新,但依旧火爆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冲突”,永远是制造营销吸引力的不变法则。对于品牌营销来说也是如此,在人们传统认知中,饮料通常象征着高糖、高热量与不健康。而元气森林与把“饮料”与“0脂0糖”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进行了绑定,以此为基础,开启了大范围的营销攻势,实现了市场上的弯道超车。品牌如果想要真正地触达消费者,寻求甚至“创造”消费者痛点与产品之间的联系,无疑是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简单魔性,线下触达导流纵观近两年出圈的品牌营销事件,往往能出圈到火爆异常的程度,其内容都不复杂,但会极其魔性上头。《鱿鱼游戏》的剧情并不复杂,反而因为其低门槛简单的设定,席卷了更多人群。蜜雪冰城的事件中,其歌谣和线下唱歌互动机制也非常简单。因此品牌在策划营销事件时,要避免过于复杂的互动,尽量找到一个巧妙又简单魔性的玩法。同时,线下的布局也非常重要。《鱿鱼游戏》在韩国和巴黎开设线下快闪店,引发大量博主和路人探店后分享至社交平台,而这些UGC内容又再一次引发关注和讨论,同时刺激更多人去线下打卡,如此形成了线上线下双导流良性循环。蜜雪冰城的线下门店唱歌事件也有相似操作。线下活动,可以更大地加深破圈力度,也是增加品牌认知感和黏性的有效手段。人群破圈节奏把控无论是一部剧还是一次品牌营销事件,如果追求破圈效果,那么目标用户就会随着剧情发酵,或推广节奏的变化而变化。《鱿鱼游戏》最开始瞄准的人群是“韩剧爱好者”,优质的内容吸引住他们后,开始安利给自己的朋友“大逃杀剧爱好者”的关注,这些人看完之后给出或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争议和讨论。随着讨论的声量越来越高,引发了很多普通用户和跟风者的关注,他们因为不想错过热点前去观看,看完也加入到种草和讨论阵营中,二创内容、玩梗话题等进一步放大了品牌声量,直到爆发形成人人皆知的态势。《鱿鱼游戏》成为他们很好的社交货币。同时《鱿鱼游戏》爆红也与全球疫情还在持续,人们宅家剧荒有关,《鱿鱼游戏》的出现正好暂时性地弥补了这一缺口。所以,对于品牌事件营销来说也一样,品牌需要对人群破圈节奏提前进行设计和规划,必要时采取一些引导措施。后续在传播过程中,也要持续跟进和引导,基于实际情况和走向及时做出响应和调整。保证营销热度处在高位。写在最后综上,我们分别从内容层面、传播、用户等层面进行了拆解分析。当然,无论是品牌营销,还是热点事件营销,其最终效果也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我们依旧需要通过这些事件,分析其内在规律,提前进行规划,尽可能去增加我们品牌营销出圈的可能性。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看《鱿鱼游戏》了么?你觉得好看么?你觉得这部剧爆火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谢微思敦旗下专注自媒体内容营销子品牌「今舆文化」对本篇回答观点的大力支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哦。@微思敦 与你分享专业、实效的效果营销解决方案。
回来更新了:前面看过的话可以直接翻到第3个方案,干货很多,建议先收藏再看。创业至今,我参与策划了10余次品牌推广和营销。这次,我总结了4个接地气的营销方案,如果可以引起你的思考,举一反三,那我的分享就是有价值的。干货,知识点很多很多很多!!!建议先收藏,慢慢吸收。全文50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1. 诈骗短信你肯定收到过这种短信: 我是范冰冰,现在因为罚款需要缴纳8.8亿元,但是还差2000元,我还有20亿元秘密资产不方便动用,现在需要2000元解冻我的资产,假如你现在微信转账给我2000元,等我缴纳清欠款资产解冻之后,我将还你20万。还有这种:XXX(姓名),xxxxxxxxxxxxxxx(银行卡号),汇这卡。每一次收到这种短信的时候,我都觉得非常弱智,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东西还能骗到人?其实,并不是骗子不能把短信编的更有技巧,他的目的其实是在做筛选。你可以想一下,如果短信编的特别高明的话,那吸引过来的就是一批正常人,那下一步引诱他们打钱沟通,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沟通难度,都会变得非常高,成功率也低了很多。但如果连这种短信都能相信的人的话,那下一步就很容易和他们沟通从而引导他们打钱,成本降低了很多,效率也提高了很多。可以复用的地方:当然不是让你去骗人,千万别骗人啊!!!但其实这个逻辑,和卖产品是一样的,运用了一个流量漏斗的原理。比如:我们会看到很多做线上教育的公司,都会有很多不同价格的产品。9.9元,199元,999元等等(这价格我随便说的)。比如这样,分成不同阶段的课通过他们宣传海报过来的人,这些人其实不是每一个都会付费的,有些只是来了解一下。这批所有人,我把他们统称为叫做“流量”。其中有些人会去付9.9元,这些公司会把这些人统一拉到这个群里,我把这些付9.9元的人称作“用户”。类似模式的线上教育机构,点击最低阶的产品后,把我拉到了一个群里,在这个群里,他们会对我们继续“筛选”然后通过平时的一些日常分享,还有在9.9元课程内容,是真的超值的情况下。这些“用户”中的一部人的粘性(对该企业的信赖程度)会越来越高。在这些群里会有人给这些“用户”慢慢去渗透199元的课程有多么多么好,去诱导那些粘性高的“用户”去购买199元的产品。这批付199元的用户已经是粘性很高的了,我把他们称作“客户”。然后重复上面的操作,对这些付了199元的“客户”继续进行筛选,诱导。最后,愿意付999元的人,我们可以把他们叫做“粉丝”。其实你会发现,199元的客户群体其实是面向这些付9.9元的人的;999元的客户群体是面向付199元的人的。这和那个骗子的例子其实是一个道理。真正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培养出来1个“粉丝”,比你有10000个“流量”都更有价值。把用户分层,才会事半功倍。流量漏斗模型2. 微信读书小程序裂变活动前一段时间,微信读书小程序出了一个裂变很猛的活动,我先简单说一下,你进入之后会经历哪些步骤,然后开始说他的裂变活动。 基本进入流程步骤:⑴当你进到小程序之后,会出来一个提示框,告诉你你获得了1天的无限卡,可以免费看所有的书,下面有一个提示会提示你去下app,可以免费获得30天的无限卡。到这,大家可能都不会马上去下载,但是还是会觉得下app免费获得30天阅读卡这个还蛮划算的。⑵然后在你选书之后,这个“获得30天无限卡”还会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出现。这样一直潜移默化的去引导你,给你各种下载入口。还有,如果你选的书是一本有插图的书,小程序也会提示你,去app可以看到插图。基本流程截图活动内容(当时我参与这个活动的时候没截图,就不放了): ⑴ 当你把最开始的“获得1天无限卡”的提示框X了之后,顶上会有一个翻卡的活动,每张卡背面都是一本书,翻开一张就可以免费阅读这张卡后面的书。一共9张卡片(6张黑卡,3张金卡)。你可以先翻两张黑卡(也就是两本免费的书)。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心理:看到可以免费领什么什么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或者一些对自己可能有用的资料的时候,不管自己会不会看,反正先领取就是了。⑵然后,翻完两张之后,一般人都会试着去点一下第三张,这时就会有提示(注意:裂变的地方开始了!),只要分享这个小程序给1个人,就可以把剩下的4张黑卡(4本书),全部翻开。而且,帮你点进来的这个人,不管他是不是新用户,你都可以领剩下的四本书(黑卡)一般这种时候,我们心里都会出现一杆天平,去权衡这四本书和让一个人点进来,哪一个更“值”?肯定是1个人点进来换四本免费书看值,比拼多多邀请很多好友砍价才砍几毛钱值多了。⑶翻完四张黑卡后,出于猎奇心理,你肯定还会去翻金卡。而且你这个时候,心底肯定会觉得:这三个金卡背面的书,肯定要比前面六张黑卡的书更有价值。点第一张金卡的时候,会告诉你,要拉4个新用户点进来,可以翻一张金卡。注意:这里是让我觉得这个活动比较牛逼的一个地方。主要在这5个方面比较好,我列举一下:①.看到这个提示后,我们一般会用一个常规的价值观去衡量,去比较这个金卡和刚刚的六张黑卡。6张黑卡是只要拉1个非新用户就可以全部翻开,这1张金卡就要拉4个新用户才能翻,况且前6张黑卡已经很值了,这一本一定比之前的还要超值好多!并且金色的颜色,也给用户一种很值钱暗示。深化了用户会去拉这4个人的心理。②.4人这个设定也比较好,不是很多,并且刚刚用户已经拉了一个人了,再拉4个对一般人来说也不是难事。③.和拼多多差不多,页面上面会提示还剩xx张金卡,营造稀缺感。④.页面里还有滚动提示,“恭喜xxxxx网友,获得了某某金卡。”进一步营造稀缺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金卡的价值,给你一种:“卧槽,翻金卡公告还会提示”的感觉。提升你对金卡的价值感受。⑤.官方给这个金卡取名叫:“终极福利卡”,继续营造价值感。⑷邀请完,4个好友后,你可以翻1张金卡。然后,今天就不能翻了,之后每周二,你回到小程序,再拉4个人,才可以翻第2张金卡(共三张)。这是我觉得整个裂变活动做的最好的地方。营造了金卡的价值感后,然用户产生一些“粘性”让其每周都会回来重新拉4个人进来,可以持续锁客15天左右。而且,第一次网友获得的是1天的无限卡,在锁客的过程中,当他第二次点进来之后,无限卡已经过期了,所以在贪小便宜心态的影响下,很可能会去下载app,领取30天的无限卡。进一步促进了app的下载。可以复用的地方:套流程到这就说完了,其实如果是完全模仿,照扒这套流程,小型企业或者个人很难做到,但你可以把其步骤流程简化,按照其框架,改成自己可以运用到自己产品中一个体系流程。具体做的好的地方我在上面也强调了,自己思考下如何根据自己的模式来复用。比如:他是小程序裂变,你可以公众号裂变,可以社群裂变啊。同样都要营造诱饵的价值感和稀缺性,换个角度思考而已啦~~~以下是更新内容~3.“法国队夺冠,华帝退全款”2018年夏季世界杯的时候,华帝推出了一款“夺冠套餐”,然后华帝发出了这样一条通知:如果,2018年世界杯,法国队可以夺冠,那么在6.1~6.30日期间购买“夺冠套餐”的消费者,华帝会按其所购买产品的发票金额进行退款。
这一波对赌当时真的是激起了全世界球迷的轩然大波。当时好多球迷都觉得,如果真夺冠了,那华帝这波要赔多少啊?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说一个我以前看到的小故事吧:一位珠宝店的老板,想要在情人节的时候做特卖会,就发布通知:如果情人节下雨的话,就会退还大家购买“情人节限定系列珠宝”的全款。就这样店里情人节那几天,销量翻了平时的4-5倍。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要是赔钱怎么办啊?经济学的东西往往不能光从表面来看。发布完这个通知后,珠宝店的老板马上就为“情人节如果下雨”买了一份巨额保险。下面分两种情况来看:⑴情人节当天下雨如果情人节当天真的下雨了,那么珠宝店老板便会获得保险公司的巨额理赔,然后用这笔理赔去退还“情人节限定系列珠宝”的全款。即使到最后一分钱都没剩,他其实也还是赚的,因为所有顾客不可能只购买“情人节限定系列珠宝”,老板最后还是会获得其他珠宝的销售利润。并且,这种行为在普通顾客眼中看到的是一种“大吐血”行为,很多没有购买的人是处于看热闹状态,他们不相信如果下雨,老板真的会以现金形式返还全款。所以一旦珠宝店真的返还了全款,那么珠宝店就会获得一个及佳的口碑。并且对于那些真的得到返还全款的人来说,还会把这件事当作自己平时聊天的谈资,去跟自己的朋友说,有些人也会把发生在自己朋友身上的事情当作自己的谈资,去和别人交谈。这样也产生了一个口碑裂变的效果。⑵情人节当天没下雨反观,如果情人节当天没下雨,那店铺虽然没有赚到口碑,但销售量依然翻了4-5倍。并且,因为这次的活动,珠宝店也获得了巨大关注度和流量。现在,回到华帝这个事件上,华帝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这个“对冲经济”的原理,虽然华帝的具体操作步骤我们无从得知,但原理是一样的。华帝通过这次事件,获得了成倍的销量、及好的口碑和巨大的流量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可谓一箭三雕。可以复用的地方:这个可以复用的地方其实真的蛮多的。无论是线下实体行业还是线上行业都可以参考。宗旨就是,通过对赌的方式让用户觉得你“疯了”,然后思考,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可以做到利润“不亏”。4. 奖励机制不知道你发现没,这些成功的案例中都要有一些奖励机制。但设置奖励机制的时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下面我说几个反例,你在设置奖励机制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1)眼睛蛇效应英国殖民统治印度的时候,印度眼镜蛇泛滥成灾,英国殖民政府发布了这样一条宣布:民众每打死一条眼镜蛇可以获得4英镑的奖励。几个月之后,眼镜蛇确实明显减少了,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眼镜蛇又慢慢多了起来,甚至比之前还多。原来,民众为了获得奖励,在自己家里开始养殖眼镜蛇,打死之后再去政府领赏。(2)收购化石19九世纪末的时候,欧洲古生物学家在中国西部发现了很多恐龙化石,但是这些化石大多数都在当地居民手中,于时他们就向当地居民收购。收购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些化石都非常非常零散,很少能买到一块完整的或者大一点的化石。其实,因为他们是按件为计量单位购买的,所以居民就把自己家中的大型化石想办法分割成了很多块。看完这两个例子,你可能会感觉:卧槽,感觉好熟悉。其实,这俩个案例,就和现在很多人找各个平台的漏洞,去撸平台羊毛是一个道理。很多平台都被发现过漏洞,所以在设置奖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全。比如:①眼睛蛇那个案例,如果加上每个人限领一次,或者隔一个月或者两个月才能领一次的门槛会更好一些。②化石那个案例,如果是按照重量为计算单位来收购,也会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这个奖励机制细节的处理,拼多多,真的做的特别好,可以参考一下。我也拆解过拼多多的砍价模式,和运用到的心理学技巧,有兴趣可以看下,“传送门”:就像以前的YouTube,早期YouTube视频的权重是按照点击率来计算的,于时每一个上传视频的作者就想方设法把封面,标题,做的惊天动地,混淆视听,从而忽略了作品本身的内容质量。也就出现了许多,我们所说的:标题党。这一点,抖音就做的很好,抖音的流量推荐是根据:点赞率,完播率,流量的转化率等等等等多方面进行梯段式给予流量扶持。所以这些机制的设定时,也要考虑全面结合多方面因素。可以复用的地方:在设计活动中的奖励机制时,从多方面思考其合理性,自己反复实验几次,检查是否存在漏洞。根据不同的活动,奖励机制设置方法肯定不同,通过设置一些很容易“迈”的门槛,关卡,来减少活动的漏洞。希望可以引起你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分割线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的回答引起了你的一些思考,或有帮到你,请:点赞,这样可以在自己的动态中随时找到,想看的时候方便重复收看。关注我,看到更多有关营销,引流,新媒体,创业等方面分享。我的其他回答:滑心:2020年做什么副业能稳定月入两千?滑心:有哪些可以做的副业?滑心:你见过哪些厉害的商业思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开的店铺怎么有销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