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推崇周礼的原因与老子论道,老子问:“听说你喜欢周礼,为什么呢?”最早出处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与老子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孔子问礼于老子春秋时期,孔子曾经不远千里前往东周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并且与孔子两人秉烛夜谈一整夜。在此次问礼中,孔子主要询问了关于丧礼方面的问题,得到了老子详细的解答。孔子问老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清楚宗庙的神主,老子回答在君王或着诸侯过世的时候需要请神主,这是礼制规定。孔子又问小孩子死后可以用寿衣和棺材么,老子答小孩子死后不能葬在祖坟内,也不能使用棺材。孔子还问在打仗期间如果父母逝世那要怎么办,是继续战事还是停战守孝,老子答按照礼制规定,子女在父母死后是一定要服丧守孝的,期间还不能进行战事。这次问礼中,孔子收获匪浅。老子不仅解答了孔子关于礼那方面的问题,还带着孔子拜访了善于乐器的苌弘与观看了祭神的典礼,这些经历同样使孔子收获不浅。在孔子满意而归,想老子辞行时,老子还送了一段忠言给他,劝告孔子戒掉过于热衷宣扬自己优秀之处的毛病,不要太过贪图功名这些东西。真正聪慧的人会善于隐藏自己的学识渊博,而不是大肆向别人宣扬自己有多么聪明,有多么优秀。孔子向老子请教孔子关于礼方面有些不懂的方面,所以特地到周的都城到洛阳,所以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礼。孔子像老子见孔子不远千里而来,很是高兴,所以老子先问孔子,他对礼的了解和看法。听完孔子的话,老子告诫孔子说,他所说周礼已经崩塌了,周礼所存在遗迹还在,周礼所奉行的话还存在。就像一个君子一样,遇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出世,遇不到好的君主就应该入世,就像乌龟一样,遇到危险时,懂得用龟壳保护自己。懂得掩饰自己,懂得大智若愚。孔子很仔细听着老子的话,所以老子说完他一直没有离去。老子看到孔子这样子,就知道他还没有明白。于是张开嘴巴问他,我的牙齿还在吗?孔子恭敬的回答已经不在了。老子又问他,那我的舌头还在吗?孔子说,舌头一直都在啊。老子笑着说,所以并不一定坚硬的东西留在最后。舌头最软,却留到最后。所以要懂得以柔克刚。孔子恍然大悟,向老子低头鞠躬行礼。孔子向老子请教这件事让人明白,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单面性的,事物发展自有自身的矛盾,这个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纯粹的东西。老子对礼的阐述也使孔子受益匪浅,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国家后,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一只在空中遨游的龙,人们无法捉摸。而老子的知识就像空中的龙一样高深,一般人无法到达他的境界。孔子问礼于老子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孔子像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前期的问礼,孔子都处在一种学习的心态,此时的孔子,人生经验尚不丰富,思想也没成熟,直到第三次问礼。第三次问礼,老子已经告老还乡,此时孔子四十岁。孔子想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因此想拜托老子,老子拒绝了。老子认为所有大爱仁义,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私。此时,老子与孔子的思想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分歧。第四次问礼,孔子已经五十岁。老子的思想已经超脱世间的束缚,而孔子依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波。老子认为,强求这个世界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来运行或者改变,不如出世,看着这个世界改变,自己也跟着改变。孔子追求“入世”,而此时的老子已经“出世”,二人的思想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孔子和老子谁大孔子和老子谁大,网上也很多的答案,论影响力,我觉得肯定是孔子大,因为孔子研究的是教育学、思想学和政治学、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我们从小去学校读书,每次考试的时候,我们会去孔子庙祭拜一下,显然,孔子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孔子像老子虽说也是一个思想家,但他跟孔子不一样,孔子研究的是以学习为中心,强调人的社会性;而老子是以道为中心,重视人的自然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为了让每个人的文化水平提高,办了12年的义务教育,为的就是让我们在不受社会的任何压力下得已学习,更好的学习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在这影响力的方面,肯定是孔子大。孔子,在网上搜索就搜索到他具体的生辰日期和去死日期,孔子活了73岁。老子,没有具体,在史记里面,说老子最保守是活到一百六十岁,而我们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有的说老子活到了两百多岁,也有人说,老子是太白金星,有的还说,老子西渡流沙,过了新疆以北,走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从此无踪影。这一些的猜法,使我们无法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但我觉得,无论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至少老子在道这方面,为我们传颂了不少的知识。孔子和老子无论他们谁大或者谁小,我个人觉得他们都是伟大的。因为个人有个人的优点,个人有个人的才华,所以说,我们不必知道他们谁大谁小,只要知道,他们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知识和保存千年以久的文化。老子简介老子, 姓李名耳,根据历史记载他大概生活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前47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又名老聃,有传闻说他一生下来毛发就是白色的,所以当地的人称他为老子。老子雕塑老子大约活动在春秋时期,曾经在东周国都洛邑担任守藏史这一职位,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博闻强识,据传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向老子问好并请教问题。老子晚年时期在函谷关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经》真迹最后不知所踪。《道德经》富含丰厚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老子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一起形成了人类哲学上的两座不可比拟的高峰,老子也因为他深奥的哲学思想而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后来庄子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后人尊称为“太上老君”。甚至从汉代开始,历代皇帝会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无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用“道”来解释万物的演化过程,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他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在《老子》这本书中。--免责声明--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文笔优美俱佳,如果《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篇文章结尾注明了由本站原创,那么《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版权就属于本站,如果没有注明那么《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篇文章则转载于网络,或者由本站会员发表,版权归原作者,只代表作者观点和本站无关,如果您认为《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篇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我们会在看到第一时间删除《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这篇文章828la41105。【结语】: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全文完),小编在下方为大家整理了更多好看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温馨提示】: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多运动,每天开心学习和工作,做个健康的正能量人士。
2019-10-19 21:29
来源:
问道黄老
老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玄之又玄的《道德经》如何理解,才接近老子的思想?千百年来,庄子明老,韩非喻老,河上公解老,严遵释老,王弼注老……老子之谜,《道德经》之谜困惑了千百万人。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广为流传,《春秋》《吕氏春秋》《孔子世家》,包括儒家经典《礼记》等均有记载,有三次说,四次说,最多的有五次之多。可见,孔子对老子的多次直接接触,远比庄子、韩非子、吕不韦了解老子。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绕过庄、韩、河、严诸公,直奔孔子?
史载,老子,字伯阳,谥号聃,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小名“狸猫儿”,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其父老佐,为宋平公的司马,早年战死沙场。老子是其母遗腹子,从楚国逃亡宋国途中降生,因其体弱而头大,眉宽耳阔,目如深渊。请问夫子:老子是姓“老”还是姓“李”?
孔子答曰:老子大我20岁左右。老子早就羽化登仙,肉体也早朽烂,他的著作的名字也可以“朽”。但是《道德经》智慧却如日惊天,江河行地,永无枯朽之日。
至于他的前生今世,生老病死,去向成谜,此之谓天机,他“不欲人知”而不言,我也不能言。还是以他的主张,顺其自然吧,有朝一日会真相大白的。
您是“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历代帝王多有尊封,世人尊称您为“大成至圣先师”。后人不明白,像夫子您那样高贵的圣贤,何故不圉俗见、纡尊降贵而驱车千里之遥“适周”、“之宋”,向老子请教?
孔子:我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皆有其长、有其短,智者杨其长避其短,愚者守其短而掩其长。三人者,你我他,你也有值得我学习效仿的地方,况老子“其犹龙邪"!我之与老子,思想体系不同,维度不同。老子俯视人间,我仰望天空;我接地气,老子有仙气;我志在于人,我在礼,老子在于道;我在人文伦理,老子在大道自然;我在“为人处世”,老子在“无为而治”。
我问礼于老子,因为我要做关于人的学问,而老子是大史官,知三代之礼而察今世之弊,他做的是大学问,虽然他重道而轻礼。
为什么老子的学问恍兮惚兮,玄远艰涩,鬼神莫测,而您的作品贴近生活,深入浅出,明白晓畅?
孔子:这是书面与口语之别造成的。《老子上下篇》是老老师的文言巨制,而我的主要作品是“述而不作”的汇编,重在一个“语”字。何谓“言”,何谓“语”?言者,问也,语者,答也。君不见《论语》之作多为大弟子问吗?
且《论语》之作,更是回忆之作,即是弟子们将我生前所言,整理汇编而成,以为纪念。此乃为其一。
其二,老子善思明辨,特立独行,绝不人云亦云。其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往往思接千载,心鹜八极,想人所不能想,见人所不能见,变化若龙,犀利若神。所以他会不断提出高高层次话题,并且全以“道”而论之,而释之、而化之。
我是拜访过老子几次,知道他的一些情况,不妨说与你听,也许能帮你顺藤摸瓜,探得老子的智慧之源,道德之本。
老老师聪慧精思,这一点应该人所皆知。老老师的父亲战亡后,老家的家将们并不懂关乎家国盛亡、人事兴衰事理?老夫人无奈,幸好认得商容老先生,来家中做家教。
商容,一代名儒,知道吗?《诗经》有云“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个君子便是他。他曾经担任过殷商的礼乐大臣,后世一般称为教育部长之类的文官,但远比后世的教育部长管的宽,也大得多,祭祀、礼乐、教育、外交、膳食等,皆为其职。武王代商而王天下,曾礼聘商老先生为三公,商老先生固辞不受,其才、其贤自不必说。
我一生都在办学、讲课,所以对教育方面的事 ,向来关注,还是讲几个老子学习的故事吧!
天为何物?
这一天商教授上课讲到了关于“天”的学问:“天之穆穆兮厥神,王之肃肃兮斯本。”正待继续讲授,老子打断了教授的思路问道:“穆穆者,天也。但不知天乃何物?”教授道:“上之清清者谓之天。”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教授道“太空也。”“太空之缘,即是极端乎?”教授道:“非也,太空之上,尚有清之清者也。”“清之清者即是另一层太空乎?”答曰“然。是为清清之清者也。”又问“师之言清者,已有三清,三清穷尽处又是清而清清,而清清之清乎?”商老教授闭目摇头道:“籍不载,师不传,愚师不敢轻言。”
神之功谁赋?
再一日,商老教授讲“道”曰:“道乃大法,因有天道,日月星辰得以循序列张;有地理,山岳河渎得以各安其位;有人伦,尊卑长幼得以分明;有物性,长短坚脆得以辨识。”
老子问:“日月星辰循序列张,谁人摆布?山岳河渎,谁人筑掘?尊卑长幼,谁人划分?”教授道:“人力不可为,此乃神力也。”
老子问“神力何谓?”教授道:“造物者是也。”
老子问:“神之力功何来?神之主谁人?”“籍不载,师不传,愚师不敢轻言。”
君主谁造?
又一日,商教授讲到君民曰:“人君者,天子也,奉天命而牧民;民者,听命于君之众人也。君尊天意则立,悖天意则废,民不顺君者则罪。”
老子问:“众生平等,须得君牧而能生之乎?君若奉天命,岂可悖天意?”教授道:“君主秉承天意而降生于人世,犹如将在外,有独断之权变也。”
老子问:“君主既为神造,何不造听命之君乎?”教授道:“籍不载,师不传,愚师不敢轻言。”
治乱,谁之功过?
讲道、讲神、将天,老子总好奇发问,商老教授有点不耐烦。好在老教授谦虚能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隐瞒,也不矜夸。此后开讲人文课程。这一节课,老教授讲治乱:“天下大事和为贵。失和则兵交、国殇、民害。故利人者利己,害人者害己。”
老子忍不住发问:“既是国之殇、民之害,国君宁可坐视乎?”教授道:“民之争者,失小和也,小和失则为小害。此害,君可止之。国之争者,失大和也,大和失则为大害。大祸者,君之害也。民之害,君可止,君之过,无以止”
老子问:“人君不能止之,天与神宁可坐视乎?”教授道:“籍不载,师不传,愚师不敢轻言。”
老子提出这些问题,你一定怀疑是不解之问。错了。商老教授家教三年,自认“师之学有尽,而李聃之问无穷”,便亲带李聃入周都深造。
商教授引荐老子入周都,拜博士,入太学,三年而成。博士奇之,又荐入王室守藏室深造。守藏室古籍山积,卷帙浩繁,老子如鱼得水,《易》《书》商教授引荐老子入周都,拜博士,入太学,三年学成。博士奇之,又荐入王室守藏室深造。守藏室古籍山积,卷帙浩繁,老子如鱼得水,《易》《书》又三年,迁守藏室史,通天彻地,所存疑问,逐一化解,天地大道,扎根心底。所交者,俱皆朝中大儒,提问者,无不当时翘楚。后因王子朝事变,又兼礼崩乐坏,遂去周,著《老子上下篇》。
他之所问,人之所求,君之所咨,无不关乎宇宙空间、万事万物、天地人神之大问题,所有问答都浓缩在了 这部《老子上下篇》里。诸君可书中求道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推崇周礼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