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内涵是什么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作出全面深刻阐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具体概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这里的“具体”不是感性具体即杂多,而是理性具体即多样性的统一,亦即辩证地对事物诸多本质的全面把握。这一概念涉及党的领导、社会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平发展、文明形态等诸多方面,其多样性的统一至少体现在以下方面。
名词和动词的统一。“现代”是一个名词,“化”是一个动词,是一个后缀,其本意是变化。《易经》中的“下观而化也”,《庄子》中的“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讲的都是变化的意思。把“化”这个动词接在一个名词后面就形成了一个动名词,其基本意义就是使事物具有前面那个名词所具有的特征的意思。现代化就是使事物具有现代的特征的意思,工业化、市场化、军事化、国际化等等都是如此。这种名词和动词的统一还表明,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实践,必须从两者统一的高度来把握它。
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就是世界,就是宇宙。中国古代思想家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今来曰宙”,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空语境中,其内涵是非常具体的,它特指在中国这个空间、在当代这个时间我们党要推进和实现的现代化。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这个时间进程中,在全球化这个空间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当下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因为世界历史及其意义是通过特定国家在特定时间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实现的。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即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共性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于其始终,这是一;但一切共性都是通过其诸多个性表现出来的,抽象的共性是不存在的,这是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强调的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需要指出的是,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更应注重的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四个自信”的重要体现。
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量的指标,更有质的要求。这里的量既包括巨大的人口规模、广袤的国土面积、众多的少数民族,也包括发展的速度、规模、比重等其他要素。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这就要求中国的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质而不是量决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都是基于质和量的统一而提出的重大命题。
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即扬弃,亦即包括了肯定的否定。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的。由于时代条件和基本国情的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完全复制西方式现代化。因而必然既包括对它的肯定,即肯定西方式现代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如它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反对君权神授的人本精神;又包括对它的否定,如对西方中心论、工业中心论、资本中心论、霸权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的超越,以及在思想上对西方现代自笛卡尔、牛顿以来的以二元论、机械论为代表的现代思维方式的超越。这种超越表明,现代化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中国人有信心、有能力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目的即理想的目标和结果,手段即达到目的的方式和方法。更通俗地说,目的即河对岸的目的地,手段即过河的桥或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清楚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手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目的,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提出了过河的目标和任务,又提供了过河的方式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的和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手段之间的辩证统一。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现代化这个语词的动名词属性表明,它不仅是一种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有着科学的理论内涵、鲜明的中国特色、根本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南。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实践,是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着“两步走”的总的战略安排、五个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和一系列具体的实践路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需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必须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须是、也只能是党和人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道理就在这儿。
总之,没有抽象真理,只有具体真理。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具体真理,必须从多样性的统一的高度来把握。只从某一个方面把握它,就会使之成为一种抽象,就会陷入形而上学。而“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理论上失之毫厘,实践上就会谬以千里,这是我们在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时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原创性科学概念,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一个关键词。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这一科学概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概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时,包含“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系统深刻的论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化理论,为我们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科学概念铸就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我们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构建了科学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新形态新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和实际的中国特色,从学理上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其精髓要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一个9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和广阔海洋、有56个民族、有超大规模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全面现代化?这是历史、时代、人民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考题。中国共产党人以卓越实践和伟大成就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现代化的“赶考”路上,在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中国国情出发,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理念、政策、策略,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在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空前奇迹,科学回答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和时代特征,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范畴内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申明的,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现代化的政治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特别清晰,立场特别坚定。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通常指的是经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涵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在内是民富国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全方位现代化。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不仅体现在总体的国家现代化上,也体现在各个领域的现代化上。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例,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全面富裕”,即物质和精神(包含制度)等方面的都富裕。在物质意义上,共同富裕指全体人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环境宜居、衣食无忧、安居乐业等。在精神意义上,共同富裕指全体人民拥有共同价值,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享有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平等而自由发展的机会,全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公平感持续增强。在制度意义上,共同富裕指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公正和制度文明;人民当家作主,共享民主荣光,依法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共同富裕是有机统一的,集中反映出人民群众的综合性需要,反映出已经实现“小康”的中国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尊严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
把“现代化新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相提并论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了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18年,对现行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时,将序言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并相应地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修改,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对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并对应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内在逻辑更加严整,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独立自主的现代化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的全部主题和历史结论。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说了算、自己来做主。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的翻版,而是自主开拓的现代化新道路。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提出的: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既往的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与结果状态。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现代化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自下而上的演进式现代化,像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二是自上而下的构建式现代化,像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既不同于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内生演进型道路、也不同于日韩新等东亚国家外发推进型道路,而是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互动地推进现代化的新道路。我们党把现代化理论构建和顶层设计与亿万人民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坚持“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模式,在先行先试形成集成制度创新、改革示范效应后再全面铺开,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过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科学范式形成的过程。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国情、依靠人民创造的正确道路,是一条面向未来、立足当下、蹄疾步稳的现代化新道路,也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技创新赋能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现代化不同,我们21世纪的现代化是在新科技革命推动下弯道超车、加速发展的现代化。数字社会的生产力代表是数字科技,数字科技是一个综合概念、集成概念,几乎涵盖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甚至包括了基于数字科技的其他领域的科技等。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变革的态势。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融合发展、广泛运用,物联网、区块链脱颖而出,空前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改变着国家的治理体系、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改变着政府的决策程序和实施机制,塑造着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社会。现代数字科技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我们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统筹数字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序化、法治化,充分发挥数字科技对现代化的强有力可持续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华文明传统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融通融合,是21世纪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自主的也是开放的,既对历史开放,也对世界开放,更向未来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和中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从中华文明传统中寻找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和源头活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同时,我们也注重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例如,在经济现代化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高质量发展的奇迹。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我们不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而且秉持“民主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念,借鉴国际社会民主文明的有益成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形成了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创造了发展中大国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社会公正、人民幸福的奇迹。在法治现代化上,我们基于“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的科学认识,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认真研究和批判借鉴世界各国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诸如依法而治、权力制约、尊重人权、税收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罪刑法定、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正当程序、权利推定等法治理念,使之与中国本土资源相贯通,彰显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科学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鲜明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和理论的过程中,坚持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所积淀下来的共同价值进行了科学提炼和概括,响亮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是基于文明互鉴而形成的价值共识,而非西方少数人立足于文明冲突而强加于人类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这是二者根本区别所在。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理性总结,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趋向,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关切,为21世纪的现代化提供了价值引领,必将开辟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新篇章。
(作者: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文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创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领导力量决定道路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具有内在必然联系,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这表明我国的现代化不是固步自封的现代化,而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新道路。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共同指向了我国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为中心,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必然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从领导力量上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我们党始终坚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制度属性上看,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从现代化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贡献上看,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这些都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合规律性。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也是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从对现代化的要求这个角度看,可以划分为“一般要求”和“本质要求”,前者体现普遍性特征,后者体现特殊性特征。现代化“一般要求”,是指只有具备了一些基本标准才能称一国为现代化国家。目前,关于现代化的标准尚没有统一认识,人们衡量现代化国家有不同分类。例如,从发达程度上分,可分为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对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人们也有不同观点。例如,有的提出从人均GDP、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等指标来衡量,有的提出以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等来衡量。尽管各种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完全一致,但依然能反映出一些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现代化指标体系需与已有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对标。同时,要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九方面内容,体现了我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应该在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中构建我国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组合而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不同发展阶段,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不同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必然包括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其中,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规律要求。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