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


文章来源:公众号先觉者Pro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让社会上所有人都有饭吃、有衣穿。物质上丰富了,很多人却活得越来越痛苦。很显然,这种痛苦是精神上的,而非身体上的。为什么人的精神越来越痛苦?因为人有太多的是非观念。试想一下,四五十年前的人,精神有这么痛苦吗?那个年代的物质很贫乏,人们经常饿肚子,但是在精神上,却没有现代人这么多痛苦。那个时代的人,思想都很统一,是非观念也很简单,对就是对,错就是错,非黑即白。这么说不是在夸那个时代好,仅仅是做个简单比较方便理解。现在呢,思想越来越多元,网络带来的信息爆炸,各种专家教授,人们脑子里的是非观念越来越多。是非观念多了,冲突就多了,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也就多了。比如说,学校里教你“读书改变命运”,结果你发现读了十几年书,出了校门还是个打工的底层员工;父母教你“做人要踏实本分”,结果你老老实实苦干,却处处被别人占便宜、抢功劳;工作上领导天天告诉你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一转眼公司就以业绩不好为由,把你优化掉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了太多的是非观念,这些是非观念深深刻在我们的人格与信念里。我们脑子里时刻都有是是非非的想法,在告诉我们要这样、要那样。但是呢,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没有这些是是非非的,也没有那么多的对对错错。社会只是按它既有的规则运行,并不按照我们的是非观运行。就像现在网络上有很多“道德警察”、“键盘侠”,天天在喷这个、喷那个,常常在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这就是他们的是非观在作妖,他们的大脑被自己的是非观控制了,失去了正常的思维。然而不管他们再怎么声嘶力竭,社会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继续按它原有的规则运行。当他们发现社会并不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是非观发展时,他们的精神就崩溃了,内心无比痛苦。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是非观发生改变,就像刮风下雨、打雷闪电,不会因为你骂几句,天气就变了。人的是非观,是造成精神痛苦的根本原因。是非观越多的人,越痛苦,因为是非观越多,意味着矛盾、冲突越多。是非观越少的人,越平和,因为是非观越少,意味着越接近社会规则、自然法则。所以庄子死了老婆,还能敲着盆唱歌,因为他把“死亡等于痛苦”的是非观抛弃了。抛弃了是非观,人就会变得通透,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痛苦。佛法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就是说,你的是非观都是执念,是虚幻的,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规律。人一辈子,各种思想观念不断地被灌输进大脑里,我们的人生经历、经验,也会在我们大脑里形成固有的是非观念。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形成是非观,但是智者和庸人的区别在于,庸人总把是非观当成人生信条,而智者则会把是非观扔在一边,更加关注现实的变化。一个人总认为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总认为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这是最愚蠢的思维。人的认知牢笼、精神痛苦都是由此生长出来的。社会没有那么多应该或者不应该,也没有那么多对或错,都不过是规律使然。人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是非观,只需把身心能量专注于自身即可。那有人问了,不用是非观,人该如何自处?我们应如何应对社会?我的答案是:利益观。是非观让人活得痛苦,利益观让人活得透彻。世间种种变化,大到朝代更迭、国家纷争,小到街头吵架、亲友反目,皆是利益使然。用利益观代替是非观,像是给高度近视眼戴上了眼镜,世界会在你面前一下子清晰起来。
刚刚转行的时候,我一个月3400,在深圳不包吃不包住。一天通勤近4个小时,哪怕我有段时间连第二天的地铁费都是问题,但是我很开心。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人管我,我试着自己独立。直到我国庆回家,因为打扫卫生的习惯不是我妈教的那种,被我妈唠叨了两句便吵了起来,最后闹的无可理喻。吵到我脱口而出的说到:我第二天连地铁费都出不起的时候,你在那里?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情绪会失控的这么厉害?直到我今年综合收入冲到8k,开始有自己的作品集,前段时间裸辞尝试冲刺8k。我的这些情绪,才得到了很好的收敛。但当我和家里打电话,张口闭口都是找没找对象,回老家脸上有光,存了多少钱。我姐叫我回深圳发展,说她一个人无聊。然后我准备说自己裸辞的话,又自己一个人吞了回去。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前段时间换工作。找到了一个1300,朝南带阳台的江景房,而同事房租的都是1400-2000不等还不朝南的房子。我在过节打视频回去的时候,和老爸老妈分享房子有多好,我有多满意的时候。他们却只是说了一句:别租那么好的房子,多攒点钱。炽热的天气里,我心却拔凉无比的。一瞬间想起了很多……想起来认识的新朋友,问我放假去不去旅游?我才想起来,我长这么大,似乎就没主动旅游过。想起来我刚刚工作的时候,父母一直说,上面邻居孩子一年存了3万多。我反驳对方父母在深圳有一栋楼的时候,他们却避口不谈。想起来之前工作的同事,一样的工资经常换电子设备,小日子却依然过的很滋润。直到他分享她姐主动买了他看中很久的,一个600块鼠标,而我姐每年生日都会提醒我,却唯独忘了我生日的时候。想起来,自己喜欢吃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是我唯一一件能自己做决定,选择吃什么,怎么吃的事情。钱能解决99%的问题,但唯一解决不了的问题,正是这思想上的创伤。爱一旦没有用好,便会成伤人最深的刀。好在工作几年后,我能理解父母的意图,但我也会更清楚表明,这会让我不开心。所幸我会尝试着沟通,乃至反驳。所幸我的父母算开明,我的姐姐也算开明。转行被我妈唠叨的时候,我姐会帮着我说:现在行情不好,他能管好自己不找你要钱就说明他可以的。回杭州工作的时候,刀子嘴豆腐心的她,会问我要不要带几罐她自己腌的辣椒。尽管爸妈都很喜欢那个口味的辣子,但当我要走的时候,还是会叫我全部带上。爱一旦夹杂对比,便是最锋利的。人一旦沦为工具,便是最不快乐的。这是这个时代,大家都会犯的病。我是撑海,一个餐饮转行新媒体的00后小生。欢迎关注这个稀奇古怪的账户。以前多数人也不快乐,只是没见识,有一点小获得就能开心一会。现在多数人有见识了,同样的小获得就不足以让他们开心了。所以想快乐就两个办法,一个是保持没见识,一个是持续满足欲望,后者显然很困难。我住在北京南城一个老破小小区里,很多老居民看着都挺快乐。他们经常互相问晚饭吃什么,如果有人回答红烧肉,炸酱面,问的人和回答的人都能快乐一下。吃完饭三五个人一堆聊天,小区里每天最少十几堆,女的基本都是嚼舌头,男的不是说当年勇就是说一知半解的国家大事,过完嘴瘾后一个比一个快乐。我家这离西单很近,一次一个人说他还是百花市场的时候去过,那都二十年前了,他就很快乐。其实逛商场真的快乐吗?别人又瘦又美,会不会焦虑?别人在高档餐厅大快朵颐,会不会焦虑?别人买东西眼都不眨,会不会焦虑?所以眼不见心不烦,是有道理的。

人们快乐与否可能不易用量化指标来衡量。快乐是一种主观感受,广义上属于意识的范畴,受到客观物质世界的影响。物质生活愈益丰富的前提下,人类整体应是更加快乐的,这也符合我的感受,仅举一个切身的例子:去年年底我因双侧腹股沟疝接受腹腔镜手术,并使用了库克品牌的生物补片,而该疾病在百余年前还几乎无法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和身体完整的情况下治疗。疾病治愈于我而言即是一种快乐。
我也可以理解提问者的疑惑,最直观的解读是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使得人们的欲求也有所增加,这或可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部分解释: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需要、尊重、自我实现。当较低层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通常会生发出更高层级的需求,欲求未得到完全满足导致不快乐的情况发生。较浅显的一个例子是,如今六七十岁的人群不少幼时经历过粮食短缺的苦恼,饥饿时得到一张粮票、买一个白面馒头能带来的快乐,在如今富足的年代用一桌丰盛的筵席也未必能替代,但这并不表明丰盛的筵席不如白面馒头可口。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主义的盛行和攀比心理的兴起,都可能在生活必需之外,增添人的可选择欲求,这或许进一步加大了人们享有获得感和满足感的难度。无论是个体心理还是市场机制方面的因素,都可视为双刃剑,既有推动个人奋斗、社会进步的作用,又可能给人带来烦恼。正确认识欲求,确立自身的价值定位,有选择地克制欲望,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快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质和生活哪个更重要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