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的形式分别来支撑工业化主体?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民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1954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同仁堂作为首批公私合营的示范企业。公私合营后,同仁堂在生产、销售规模和开发新药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青少年了解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2068705',
container: s,
size: '680,250',
display: 'inlay-fix'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大改造的形式分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