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绝对购买力评价时数据应该用实际汇率还是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

绝对购买力平价为名义汇率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为实际汇率计算,可以这样理解不,求解释_百度知道
绝对购买力平价为名义汇率计算,相对购买力平价为实际汇率计算,可以这样理解不,求解释
提问者采纳
绝对没得算,相对算的是名义。绝对是指,law of one price适用于每个国家的“一篮子”商品的平均价格,但由于各国商品的“一篮子”内商品比重不同,所以常常无法成立。相对就是在绝对不成立的情况下,引入inflation而构成的另一种平价。
其他类似问题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格式:pdf&&&
贡献者:Thudera
上传时间: 14:26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购买力平价和汇率的关系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793KB
所需积分:& 1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党务资讯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
――GDP比较的两种方法
  ■晚寿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中国属发展中国家。按照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亿元(按官定汇率约合1.4万亿美元),人均GDP为9371元(按官定汇率约合1100美元)。由此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仍属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从人均看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大为不及。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公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显示,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14098亿美元,人均GDP为1087美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63538亿美元,人均GDP4900美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相差近5倍。世界银行的两套计算方法得出的统计结果差距如此之大,显然是一般人难以想像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更应当指出的是,按照世界银行的两套统计方法,中国在整个国际社会的排名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2003年中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七,不到日本的1/3;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接近日本的两倍。由于两种方法的统计结果差别过大,我们有必要具体分析一下两种数据结果的由来。
名义汇率法
  名义汇率法是在各国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统计数字的基础之上,按照官定汇率将其折算为美元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汇率如何确定。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上普遍建立起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非常剧烈。为了防止由于汇率波动带来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无谓变动,世界银行采用了通过三年期汇率的平均值来平抑汇率波动的方法,把汇率在短期内的波动除掉,但实际上是除不掉的。因为它只有三年期,所以三年以外的波动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那种大幅度的汇率升值和贬值是除不掉的。所以这种方法本质上依靠的是汇率,只是对汇率有一些小修小补。由于中国采取钉住美元浮动的汇率制度,美元和人民币的比价近年来变化不大。因此按照名义汇率法核算的中国GDP,是世界银行在中国官方数据的基础上折算得到的,基本上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一致。
  有学者研究表明,世界银行运用汇率法测算的GDP确实有所低估。我们来看一下汇率法到底为什么造成了中国GDP的低估。按照GDP的计算公式GDP=Ex?∑P?Y,这就是世界银行通常采用的汇率法。汇率法中包含了4个要素:汇率、求和符号、价格和产量,而这四个要素都存在问题,因而带来了偏差。
  第一,价格差异产生的偏差。
  比如,陕西的小米很便宜,陕西农民卖5000公斤小米,折合为美元还买不到一台电视机。而在美国,拿500公斤小米就可以换一台电视机。如果拿电视机作参照物,美国农民和陕西农民生产相同数量的小米,美国小米的价值就高了10倍。不仅绝对价格不一样,相对价格也不同。
  第二,并非所有产品都进入国际贸易。
  江西、湖南农民酿制的米酒,绝大部分都被本地人喝了,米酒在本地销价极低。日本也生产类似的米酒,但产品商品化了,价格就很高。同样是米酒,价格差距很大。江西、湖南的米酒没有进入国际贸易,拿它的价格乘上产量,再乘上汇率,那显然就是一种扭曲。
  第三,统计范围不同导致的扭曲。
  这个问题应该说是最严重的。统计范围包括哪些,从历史到现在都存在着差异。在西方对许多服务业比如律师业,都可以计算它的产值,因为它的纳税体系比较健全。根据律师一年交了多少税,再按税率计算,就可以计算出律师的产值了。而中国的税制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税制目前仍不健全,使很多服务无法统计产值。
  第四,产品或服务质量上的差异。
  我们在进行国际比较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机械制造产品,因为质量不一样,像汽车工业,奔驰和夏利相差大了。服务业也缺少可比性,律师打官司,名律师打一个官司的报酬和一般律师的肯定不一样。如此讨论不同质的产品或服务值多少钱就会无休无止,这也使得GDP核算和比较时会造成一些扭曲。
  通过下面一组数据,我们能够看出用汇率法核算GDP所造成的扭曲。按照人民币来算的增长率是大家公认的。1984年的汇率是2.796,但是人民币一路贬值,贬到了8.29,相差了3倍多。人民币贬值改变了我们国家的生产结构,大大增加了出口,所以GDP增长上去了,GDP的总值一直在上升,增长率一直很高。但如果拿美元来算,会很奇怪,一会儿正一会儿负,原因正在于汇率的波动。汇率贬了,GDP本来增长了,可是一换成美元就好像没增长。人均GDP相差更多,好像相当长时间几乎没有增长,这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了解,这也说明以美元核算的中国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在由汇率决定的情况下,是无法反映GDP的真相的,因此汇率法必然带来扭曲,给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误解。
购买力平价法
  购买力平价法,就是在国家之间相互比较时,由于各国所使用的货币单位的不同,要通过一个价格折算因子将这种差异剔除,而对实物量进行比较。打个比方,在中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汉堡包需要1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麦当劳餐馆购买一个同样的汉堡包需要10美元,如果按照名义汇率法计算,由这一个汉堡包而带来的美中两国GDP差了8倍还多,但事实上,一个汉堡的价值量是固定的,只是由于计价货币的差异才导致了GDP的差别,实质上由这同样的汉堡包带来的两国GDP是完全一样的。这是购买力平价的基本含义。当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各种价格指数纷繁复杂,要想完全剔除由于价格差异导致的GDP变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银行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
  购买力平价的估算方法有从支出角度测算的支出法(ICP方法)和从生产者角度测算的生产法(ICOP方法)两种,这是与国民经济核算的两种方法相对应的。世界银行也是通过对全球118个国家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进行广泛调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核算原则进行计算的,这第二套排名的结果就是运用ICP比较的结果。ICP是联合国比较项目,是一个一个分开做的。因此凡是没有比较的年份用增长率外推,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增长率外推,还有很多没参加的国家都是用这种方式推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外推,一个是时间的外推,一个是空间的外推。中国没有参加ICP,有关的数据是在1986年做的比较结果上进行外推得出的。因此中国GDP63538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的结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得来的。这样相隔近20年的外推时间实在太长,而且中国这20年正是改革深入开展,各种指标体系变动激烈的时期,这种计算方法必定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但中国至今还没有参加ICP,所以没有新的指标来取代它。
  由此可见,中国2003年6万多亿美元的GDP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更好像是别人出于种种目的而强加给你的光环,而1万多亿美元的GDP总量又似乎在人民币汇率升值呼声甚嚣尘上时显得过于单薄。那么,为什么国内外会在GDP低估的问题上纠缠不休呢?从正常思维来看,向往富裕是每个人每个国家的共性,何以国外的一些论调将富裕的帽子冠于中国,而中国却坚辞不受呢?事实上老外给你戴高帽是有原因的。如果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就意味着中国走出了贫困国家的行列。在国人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低收入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能够享受的优惠待遇将不复存在,而我们的人均5000美元如果是被强加在头上的,就更加得不偿失。所以,隐含在GDP低估问题争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一些发达国家意欲以中国走向富裕为由来直接增加中国在国际机构中的缴费义务,并使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获取优惠贷款以及在国际贸易中的一些特惠待遇受到影响。而国内学者也看破了老外的用意,从科学的测算角度,以充分的证据证实了中国的GDP没有低估,对其论调还以颜色。
  总之,对GDP高估还是低估的争论,背后都隐藏着话外音,因此不论是从经济还是政治的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和进一步的研究。购买力平价与均衡市场汇率无必然关联_理论频道_新华网
            
 您的位置:
购买力平价与均衡市场汇率无必然关联
日 08:38:20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 【】&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幽默的例子就是由《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于1986年9月推出的巨无霸指数。《经济学人》杂志将各国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了比较。如果一个巨无霸在美国的价格是4美元,而在英国是3英镑,那么美元与英镑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3英镑=4美元。在巨无霸指数中,一篮子货品就是一个在麦当劳连锁快餐店里售卖的巨无霸汉堡包。
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的总量究竟有多大?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比重是多少?
市场汇率低估中国经济总量
200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3.5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GDP大约是14.3万亿美元。由于度量的货币不同,所以需要一个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转换指标。最常使用的是市场汇率,若以2009年的平均市场汇率6.83来折算的话,中国GDP大概是4.9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34%。
然而,这样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一方面,市场汇率本身可能被低估了;另一方面,市场汇率反映的仅仅是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转换关系。然而,市场汇率并不反映那些没有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比例。如同样的一件衬衫,在中国买要花70元人民币的话,在美国大概只要花10美元。再如,在中国一家中档的理发店里理一次发需要2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差不多的理发店里可能需要花10美元,这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不是6.83:1了,通常要低很多。而且很多商品和服务都是不参与国际贸易的,包括一些日常消费的食品和基本的医疗服务。若使用市场汇率的话,就把它们以人民币标示的价格都除以了6.83,那么20元一次的理发服务就被折算成了2.9美元。这就低估了它们实际的美元价值,从而低估了中国经济实际的美元总量。
购买力平价含不可贸易品价格
若要更加准确地比较中美经济的相对规模,就需要知道那些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例。这就是“购买力平价”(以下简称PPP)所要反映的。构建PPP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首先,要挑选出“一篮子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即中国老百姓通常消费些什么,美国老百姓通常消费些什么,并且对应起来。然后,要在中国和美国分别搜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最后,以这些商品在各自GDP中的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综合的价格指数。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专门测算各国PPP,最新的PPP数据是基于2005年的价格编制而成的。这个项目首先详细定义了超过1000项的商品和服务,然后在全球各国搜集它们2005年的价格,最后汇总编制出各国PPP。2005年,中国的PPP是3.45,也就是说,当年1美元在美国可以购买到的标准商品和服务平均而言在中国大概需要3.45元人民币来购买。
在国际比较中,通常把基于PPP所测算的GDP和人均GDP称之为实际GDP和人均实际GDP。2005年,美国的名义GDP是12.6万亿美元,中国的名义GDP是18.3万亿元人民币。若按市场汇率来计算,中国当年的GDP是2.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的17%;而若按PPP(3.45)来计算的话,中国当年的实际GDP是5.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的42%。
PPP会有一些逐年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在较长的时期内,这是由于“一篮子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发生了变化——当一国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时,他们通常会消费更多的耐用品,诸如电器、汽车以及其他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的商品和服务。此外,在长期中,随着本地劳动力收入的上升,一些基本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上升。而在较短的时期内,PPP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各国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或者说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
从2005年到2009年,中国各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涨幅为1.8%、1.5%、4.8%、5.9%和-0.7%;5年涨幅约为13.9%。同一时期内,美国各年价格指数的涨幅为3.4%、3.2%、2.8%、3.8%和-0.4%;5年涨幅约为13.4%。两国整体物价的变动幅度差不多。若仍以3.45的PPP来计算的话,中国2009年的实际GDP约为9.7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68%,但人均实际GDP尚不到美国人均实际GDP的16%。
基于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 中国位居第二
按PPP计算,2005年,全球12个最大的经济体依次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英国、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巴西、西班牙和墨西哥。这12个国家的总产出占到了全球总产出的近2/3,总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0%。其中,美国经济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约为23%,位列第一;中国经济占全球总产出约为10%,位列第二;印度所占比重约为4%,位列第五。
2005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为4091美元,不到美国的1/10,大约是印度的两倍。从全球来看,2005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6%,列在第86位。虽然中国生产了全球10%的商品和服务,但同时负担了全球约21%的人口。学术界一般的共识是,基于PPP所得出的人均实际GDP是判断一国生产力的最好标准。而在该项上,中印都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中还包括了GDP 构成大类的PPP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个人消费和总资本形成。在个人消费项上:2005年,一个中国人的平均消费支出是1752美元,世界的人均值为6095美元,约为中国的3.5倍。将全球经济视为一个整体,2005年个人实际消费占GDP的比重大约是69%,而当年中国该项占比仅为42.8%。在总资本形成项上:2005年,中国的实际投资总量占到了全球投资总额的18%,中国的人均投资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80%。这组对比突出了中国经济重投资、轻个人消费的特征。
比较经济总量购买力平价数据更合适
市场汇率反映的是可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转换比,而PPP还包括了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两个指标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应用在不同的地方。
在估计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或者对外债务时,我们应该使用市场汇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汇率是由国际贸易中对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些短期因素的波动,包括国际投机资本以及政府干预都会对市场汇率产生强烈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被广泛地用作交换的媒介、投机投资工具以及储备货币,国际市场上对于这些货币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市场汇率频繁而巨大的波动。另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比较“软”。这是因为,投资者通常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风险更高,所以更偏向于持有一些成熟的货币(如美元)。由于这些原因,基于市场汇率所做的国际比较可能有所偏差甚至是误导的。
PPP的变化通常比较缓慢,并且不会受到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在比较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时,应该使用PPP数据。通过反映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包括那些没有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和服务,PPP提供的转换率可以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比较各国的实际总产出和平均生活水平。此外,PPP还被应用于不同国家各个部门间价格的比较,以及一些经济发展和结构变迁的研究中。
将购买力平价视为均衡市场汇率是误解
关于市场汇率和PPP,一个通常的误解是将PPP视为均衡的市场汇率。按这种观点,若当前中国的PPP仍为3.45的话,那么人民币就被低估了近50%。
关于PPP与市场汇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一国发展程度越高(以人均实际GDP来衡量),其PPP就会越接近于市场汇率。这在经济学文献中,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比如,2005年,美元和英镑之间的平均市场汇率是0.55,意味着1美元在美国可以购买的贸易品在英国大概需要0.55英镑来购买;同年,英国的PPP是0.65。若仍以理发来举例的话,这意味着,在美国花10美元所得到的一次理发服务在英国大概需花6.5英镑,其相对价格接近(事实上高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而相反,在诸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要比可贸易品的低很多,如同本文先前所做的衬衫与理发的比较。然而,仅就笔者所知,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否适用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而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在其“使用手册”中明确写道:“由于决定因素不同,购买力平价与均衡汇率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钟宁桦 单位:香港科技大学金融系)
(责任编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在后发表评论。
只有新华网社区注册用户可以发表评论......
 相关报道绝对购买力平价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绝对购买力平价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根据这一关系式本国物价上涨将意味着本国货币相对外国货币的贬值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地调整它表明两国间的相对通货膨胀决定两种货币间的均衡汇率从总体上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虽然它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但该学说至今仍受到西方经济学者的重视在基础分析中被广泛地应用于预测汇率走势的数学模型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的汇率
Pa代表本国物价指数
Pb代表外国物价指数
它说明的是在某一时点上汇率的决定决定的主要因素即为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如果有效在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那么一国货币对外主要是由两国货币在其本国所具有的购买力决定的两种之比决定了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于的购买力主要体现在上所以若以P表示本国的一般P*表示外国物价水平S表示则有S=P/P*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只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如果绝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相对购买力平价一定成立因为物价指数就是两个时点物价绝对水平之比反过来如果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绝对购买力平价不一定成立例如基期和报告期的汇率都等于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二分之一这时相对购买力平价成立但是绝对购买力平价不成立最早对中国经济实力进行购买力平价分析的是美国的克拉维斯教授他估计197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0.46人民币中国学者首先系统研究此问题的是任若恩教授他估计1991年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13元人民币易纲和范敏估计的1995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等于4.2人民币可以看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对汇率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汇率偏差较大
虽然各种测算结果都不一致,但一个共同之处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存在被低估的情况,因此汇率应升值这也是目前国内外主张人民币升值的学者所持理论依据之一不过,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如此之多,我们是不是应该完全按照所得到的PPP数值对汇率进行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是个值得进一步分析的问题1 对于任何可贸易商品,都成立.
2 在两国物价指数的编制中,各种可贸易商品所占的权重相等.
上式的含义是:不同国家的可贸易商品的以同一种计量时是相等的.将上式变形,即e=p/p*
这就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般形式,它意味着取决于不同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之比,即取决于不同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绝对解释了的决定认为是由两国的购买力决定的购买力一般用一般表示假定P表示本国物价水平水平P*表示外国物价水平那么与的均衡汇率E=P/P*这实质上是有应用即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以不同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均衡汇率换算后是相等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义汇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