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研发的电子产品研发协议推向市场,需要什么手...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互联网观察者----产品设计,交互视觉,数据挖掘&产品汪,产品经理知识库&网址:
啪啪:虚火还是传奇?
& & & & &文/&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啪啪火了!&表现在不断有名人用她来发声音照片分享至新浪微博,比如洪晃、伊能静&&等等;表现在曾迅速窜升至苹果商店中国区免费社交产品榜首,竟然持续多日排在了微信与微博之前。但啪啪真的火了吗?相信真实体验过一把的人们大多都难以回答这一问题。于是,啪啪是如何火起来的,啪啪是否会火下去?一时间成为被议论纷纷的话题。抛开对一款产品的感性认知,此时研究啪啪实际有着极为特殊的标本意义。这是在中国前仆后继沦陷,无一幸免的手机图片、手机语音社区软件挣扎的血泊中,突然声名鹊起的一只新秀。笔者有幸了解到行业相关更多细节,在此与业内外朋友作一探讨性分享。
当我们在&啪啪&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笔者连续十天注册了不同的三个账号试用啪啪,同时邀请了近三十名业内外人士使用啪啪。受邀体验啪啪的用户涵60、70、80、90后人群,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然而无一例外,我们都未被激发起使用啪啪的天然习惯。拍下一张照片,或者从相册里找出一张照片,配以现场或后期录音,就制作出了一张声音照片,这看上去十分简单。笔者将其分享至粉丝数过万的新浪实名微博,平均回复率为三条左右(对声音本身的评价仅一条),来自啪啪社区自身的回复率则更低。 此外笔者分别以清新90后美女头像(LBS陌生交友尝试)和图书影音(自媒体)两方面的账号做了试验,来自纯陌生关系的回复则更少。而被笔者指定使用啪啪的这些朋友们,大多试过一次就放弃了。任何内心戏,到了大庭广众下就成为了某种表演,文字图片已足够被YY,声音显然太过赤裸裸。当然,我们也的确在新浪微博上看到过来自用户的真实分享,有的还连续发上了一段时间,但频率并不高,与当初的唱吧的火爆景象相比实在是声音寂寂。从以上贴身试用的感受来看,啪啪现阶段的用户粘性存在问题。进入经啪啪重点运营的&热门&广场梳理出几类&用户需求&:1、手机摄影爱好者(有较旺盛的表达欲的那种);2、职业/非职业主播(利用专业技能获得粉丝关注);3、声优(娱乐价值);4、普通人秀生活场景;5、倾诉求安慰。从目前啪啪的热门内容分布比例来看,并无对这几类需求中的哪一类做特别引导。也就意味着,初期的啪啪在做放空性试水试验,或者彻底对用户需求缺乏把握,处于迷惘期。也因此,这款结合了&语音+图片+滤镜+LBS+timeline+信息流follow&等基础功能的社交产品尚未回答这样一个关键问题:种子用户来源,以及如何满足首批种子用户的核心诉求?&目前看来它只是一款随时可以被淡忘的应用,没有代替什么,也没有满足了什么,它仅仅是一个小创意,新鲜一亮。&创新社交产品反色的创始人钟凯在使用啪啪后向笔者总结说。一个在前期既不是&鸦片&(欲望刺激),也并非&白米饭&(用户刚需)的产品 ,除非有豆瓣或instagram那般淡定执着的做产品的初心,否则是太过危险了。前无古人。
&啪啪&与&有声照片&的前世今生既然如此,啪啪是如何火起来的?笔者了解到一个相对靠谱的幕后故事。在知乎上,点点网创始人许朝军对外声称,啪啪只是他个人投资的团队,与点点无关。而笔者得到的消息是,点点团队的确是啪啪的缔造者,是点点接受大规模融资,用户却增长乏力后打造的一个新产品故事。基于以上可能性背景,啪啪必然将享受到点点背后的强力推广阵容(也就是创新工场强大的资源补给),从名人到资本,不一而足。于是,自诞生之初,啪啪看上去就是火了。身处同一战壕的创业团队显然就没有这么幸运。实际上在啪啪推出前,一个叫&有声照片&的应用已经上线了(或同时上线)。在笔者9月22日组织的一个朋友聚会上,一名创业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拿着这款产品记录了精彩的k歌片段。拍张照片,再录上现场k歌的声音,初看这一做法有些复杂有些二,但当他时候把这张声音照片通过邮件分享给我时,当时的精彩场景立刻历历在目。仔细想来,手机视频拍摄需要较长时间,应用也较重,难保每个环节都完美,但照片却可以记录最美的瞬间,辅以场景声音,或后续配音,加重记忆色彩。作为纯工具型应用作个人留存或私密分享,用户需求显而易见。可未曾想到的是,&有声照片&刚被投放到市场上尚名不见经传时,同一时间出道的近似产品啪啪却突然间火了起来。对此,两家公司成员都纷纷表示彼此之间事先并不知情,&只是一个巧合&。啪啪与有声照片两个产品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啪啪致力于做分享型社区,&有声照片&则选择做一款较为纯粹的应用工具。&看到啪啪后,我们终于彻底断掉了做社区的念想。&有声照片创始人邓巍说。他将啪啪社区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试错&行为。通过使用户制造声音照片进而形成社区及用户关系沉淀,再借助新浪微博用户关系及运营机制,使啪啪瞬间有了&内容+关系&的社区属性,甚至也借鉴了微博在LBS用户及内容拓展上的尝试,看上去是个完美的产品闭环。但问题是有多少人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展露自己的声音呢?给自己和朋友看的内容,怎样都会得到关注;如果分享给不那么亲近的人,就需要以话题自身的兴趣属性做诱因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面临更大的风险。啪啪能否借目前的势头迅速拿下第一阶段种子用户,做更稳健的蔓延与产品改进?这一关键性举措事关生死存亡。
拍拍下一步怎么走?做手机社区的外部环境已然非常恶劣。从笔者过去近两年跟踪的创业项目来看,不管是单纯的图片社区,还是声音社区,都进展得十分不顺利。先是instagram copycats们的步履维艰。instagram窜红后,2011年至2012年初国内先后出现了乐么、推图、图钉、闪影等系列copycats,事实证明中国用户对于图片兴趣社区的主动选择欲望不强,这些先后成立的图片社区最终没有拿到理想的用户市场。手机图片工具却在中国市场尝足了甜头。最早选择走纯工具路线的camera360与美图秀秀如今都在这条路上取得了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通过做工具应用积聚人气,camera360号称目前有超过5000万的全球用户,开始在PC端缔造社区以增强用户粘性。一方面有微信朋友圈分享对于用户手机照片及分享欲望的大量吸收,另一方面有camera360、美图秀秀等已经成长起来的基础工具平台,因此不管是做工具,还是做社区,关于手机图片的创业壁垒都已经高不可攀。因为,在中国存在这样一个现实为问题,被称为&乌合之众&的中国手机用户往往只会选择大多数人用的产品,要在一款推广资源有限的新兴产品上获取用户注意力,将会是一条艰难的蜀道。再回顾下近两年的移动互联网对于语音应用的尝试。与啪啪最为接近的是一款叫做&语音微博&的产品。以微博形态做雏形,语音微博也曾尝试引入名人机制造媒体属性,增添了LBS基础功能,甚至开辟了不同主题的&语音房间&和用户分享圈子。但当用户在一年内发展到80万(据创始人孟荆介绍)后,再无后续能力拓展用户及内容。&实际上不管是语音还是其他形式,在中国做社区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经过我们观察分析,中国只存在强主题导向的社区,比如游戏,此外都很难持续沉淀用户关系。&语音微博创始人孟荆在试用啪啪后对笔者做了以上分析。且让前浪死在沙滩上。如今的啪啪试图以一种全新的骑墙姿态横空出世:将图片作为一个用户间快速识别的轻量级表达形态,引发用户对声音的点击与交互,同时产生信息流及用户关系沉淀。但又回到了一个灯火通明的死胡同中:并不是每个善于拍照的用户都是好的配音员,如何保证图片与声音的内容协调性?用户门坎被啪啪自己垒到了历史新高。一位此前在赶集网做产品高管的朋友认为:&语音是一种功能,可以大量用在产品中缩小用户输入、沟通成本,比如微信语音留言。如果非要用在社交上,用户间的私密分享比公共分享需求更为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啪啪的尝试最直接的受益者会是微信朋友圈。微信用户已经有了良好的语音留言习惯,如果在朋友圈照片分享中加一个语音回复功能,足以十分劲爆;社区属性的生成则可以通过外部广场设立来实现,用户将自己较为满意的声音图片分享至微信公共广场寻求更多关注。也正因为此,微信必将成为啪啪最畏惧的一个竞争对手。另一个可能性竞争对手是陌陌。有了图片带入后,一个声音嗲嗲的美女是否能够吸引更多男士的求交往?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啪啪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走?知乎上受到追捧的知名互联网人士白鸦的大致看法是,在产品功能上谨慎添加,缩小产品及技术投入,通过强势运营尽早将用户带到一千万的量(社区成形的基础)。看似合理的路径,但如若对用户的原发性需求把握不准确,任何强势运营都将付诸东流。最典型的例子唱吧,经过多次产品改进,从音乐分享社区的桎梏里走出来,发展成为一款音乐游戏产品,才最终从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基于以上笔者认为,啪啪能否走远,一方面需要吸收近似产品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路。但不管有多少前车之鉴,手机社区这条路依然需要有勇士去探险。
对于啪啪的一些微薄的个人建议:1、通过邀请优质种子用户,将前期的啪啪做成一个用户倾听多于主动UGC的媒体属性社区,调性形成很关键,不能够庞杂无序,因此,小清新的点点用户理应是啪啪第一阶段的重要用户来源。而新浪微博关系的导入需慎之又慎,舆论型社交平台与娱乐/情感属性的图片内容社交平台完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个国度。陌生社交元素加入更是一股污水,有陌陌存在此路不通。现阶段的啪啪迫切需要先让有意愿产生优质内容的用户先进来,通过类Pinterest的用户筛筛选机制让优质内容得以直接简单沉淀。2、强化图片自身讲故事的能力,带给用户更丰富的观感;比如使用gif图片模式,配以后续声音,让用户可以选择不点击声音。3、社区内容对用户的呈现可以借鉴更轻量级的电台模式。将啪啪&热门&中的内容整理成列表,让用户可连续播放,必要时用户可以预先下载,并且通过类似豆瓣算法向用户推荐他/她可能会喜欢的内容,那种不经意的感动/感染,足以让两个陌生用户之间产生一点点微妙的火花。微妙就已足够,强内容属性的社区,社交功能不能够做得太重。但经此沉淀的社交关系,却是最真挚持久的。4、将分享功能迅速做强做大。微博、微信、人人网、Facebook、QQ空间、邮箱、短信等公开与私密的分享工具属性在第一阶段都要做好做足。别有那种为他人送流量的小辛酸,水利万物而不争乃是水真正强大之处,何况今天的啪啪连小溪都算不上。实际上,关于啪啪自身是虚火还是传奇的判断现在还为时过早,只籍此对相关行业做一简单的系统性回顾。若能迅速接近真实用户需求勇于自我创新与突破,啪啪最终也能羽化成为一朵曼妙的奇葩,走出一条前无古人之路。就怕hold不住旺盛的虚火,最终沦为历史的尘埃。
确实很有意思&&转自&
浅谈内容社区设计之一: 内容生产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近期面临的产品困惑的梳理,根据已有的浅显经验和观察对内容社区的设计进行了整理。部分观点和多位同事进行了讨论,谢谢大家的指正。谬误之处欢迎拍砖吐槽。
个人的定义:以沉淀用户内容为核心价值的网站。以这个标准来看,微博,人人核心不在内容,他们更倾向关系社区。传统的论坛,贴吧不是以&沉淀&内容为主,我倾向于叫他们资讯社区。内容社区主要特征:内容源自用户,内容被组织后作为核心服务进一步服务用户。典型的有豆瓣书影音,百度百科/知道,蚂蜂窝,大众点评,下厨房,美丽说/蘑菇街等。下文的举例也主要以这几个网站为主。内容社区要解决两件事:内容生产和发挥内容沉淀价值。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内容的生产。&
第一个问题:谁在产生内容?
他们有多不普通?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叫&二八原则&,但在内容社区里,2:8的比例实在是太&&太大了!我们把能发布内容的用户称作种子用户,我就职网站的某内容产品种子用户数和登录用户数的比例约为1:160。其它网站呢?让我们看看蚂蜂窝和豆瓣。两个网站帖子ID都是按时间递增,所以可以根据不同日期间帖子ID的差值统计一个月的内容条数。如下:
蚂蜂窝根据与ID差值,可以算出蚂蜂窝上9月发帖量至多30385。假设所有内容都是不同用户发布,作为活跃用户数达300万的网站,蚂蜂窝上的种子用户最高比例为1:100
同样的统计方法,豆瓣到&的一个月间共有35385篇长评(包含书影音),作为月独立访问用户数达1亿的网站,书影音用户访问量占到42.3%(来自Alexa),所以豆瓣书影音的种子用户最高占比为&&1:1195。文艺青年其实不多嘛!
以上都是假设所有内容是不同用户发布下的比例,考虑到在种子用户群体中,少数活跃种子用户可能产生大部分的内容,所以写内容的人在总群体的比例会更低。写到这,总结一条简单的道理:写内容的功能不是设计给每个人的。相反,很少有人会用到。这个道理经常被忽略,当团队需要提高内容量时,产品同学们很容易的提出:&写的体验不够好&,&写的成本太高&,&写的引导不够,button不够突出&等改进意见,我认为这些都是站在让普通人来写内容的角度提出的&合理&建议(因为大多时候,产品经理自己就是个不会发内容的普通人),但这样的改进往往鲜有成效。这时PM们应该反问自己&我们是那百里挑一的人吗?我们了解他们吗?&
&第二个问题:如何让种子用户到你的社区产生内容?
呃&&如果查克拉够用,产品经理们恨不得带着笔记本影分身到每个种子用户面前:&快把你脑子里那些精致的内容都写下来吧!&不过不是每个PM都九尾加身,还是让我们好好想想:为什么他们会写内容?
一, 内驱力
有沉淀价值的内容,一定是有生产成本的,那么,用户为社区贡献内容的内心驱动力是什么?内驱力源自用户心理,并非产品赋予的,但社区的产品设计可以激发并不断强化它。一些常见能产生内驱力的用户心理如下:1,价值观认可
用户认同网站做的事,认可网站的价值观,文化和态度,认为和自己的理念彼此契合。产品价值观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句空话,但对于重视想法态度,行动力强的种子用户而言,却可能是很大的激励。宣扬价值观和态度的设计在内容社区中屡见不鲜。如:
百度百科首页&&&让人类平等地认知世界&
下厨房首页&&&既然生活,就要有滋有味&设计tips:传扬社区的态度&2,社会认同
寻求社会认同是一些观点型内容为主的社区中用户创作的典型驱动力。一次,跟一位写影评的用户交流中,他说他对《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评价里高于第二部。他认为蝙蝠侠归类于漫画电影,既然是漫画电影动作必不可少,这一点,他认为三比二好。他以自己的阅片量和理解,对电影进行归类梳理,自成体系。他写影评很多时候是因为某片被低估或被过度热捧,他会仗义执言,慷慨陈词。有人地方就有江湖,有观点的地方就会有碰撞。有想法的&异类&有时耐不住寂寞,如果有合适的舞台,有专业的观众,他们就可能拿起自己的笔枪。设计tips:内容本身有客观的评价体系,让优质内容成为显性内容;营造权威、专业的氛围3,自我表现
自我表现是经验型内容(如攻略,游记,问答等)为主的社区中用户创作的典型驱动力。这些社区的很多用户大多时候在做两件事:跟人炫耀;调整和提升自己,然后准备跟人炫耀。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户的优越感就是提升社区的内容发布量。设计tips:彰显&自我&,让用户体现个性化;等级,称号,粉丝数等对人的,可炫耀的评价体系;树立标杆用户;重视成员间互动4,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指出当人接收赠与的利益时,人内心认定有义务给予反馈。互惠原理带来的亏欠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自发而巨大的。详细描述可参见《影响力》第二章。在经验传承为主的内容社区里,如知道,旅游攻略类,互惠原理带来的亏欠感也是用户产生内容的典型驱动力。&5,厄&&有一部分不吐不快的心理,我只能概括为倾诉欲
有一种表达欲望是难以抑制的,这种情况看完烂片时有,被美景震撼时有。如果你产品的目标用户经常有这样的场景,那应该说很幸运。&内驱力是多元的,往往多条心理因素使然,在社区设计中可以根据内容需求不同围绕其中某些点进行强化。了解社区种子用户追求的什么并围绕着用户内驱力进行功能设计很重要。引用《筑巢引凤》里描述高黏性社区的一句话:一半是设计,一半是心理 。&
激励分为引导和反馈两部分。分别解决用户的两个问题&我为什么写&和&我写了能怎样&。
引导:通过产品和运营的方式激发用户的内驱力,从而促进内容产生。引导的重要性一般体现在用户前几次发布内容,尤其是第一次。列举一些常见的引导方式:
1,优质的显性内容
从很多内容社区首页上都能看到推荐内容的轮播,如:
蚂蜂窝首页
下厨房首页
这些推荐内容直接命中用户兴趣点的概率其实很低,我认为更大的价值在于对产生内容的促进。这些经过筛选的内容一般比较优质,一方面能营造社区专业的氛围;另一方面能激发用户的比较心理,让潜在用户看到好内容能得到的重视与反馈。
2,标杆用户树立标杆就给潜在用户们提供可追随模仿的对象。标杆用户无论对于追求社会认可或自我表现的用户都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达人,月度之星,贡献排行榜等在内容社区中被频繁使用。
美丽说达人
蚂蜂窝真人兽
3,&看这里看这里&法
这个PM们最熟悉了:发布button放大再放大,调亮它的颜色,放在首页和导航栏,让他动起来&&只要能吸引眼球!内容社区最醒目的button一般都是发布内容。
个人认为:&看这里看这里&法对于很轻的交互行为或生产成本很低的内容的引导是有效的,但对大多数有沉淀价值,生产成本较高的内容,它的引导作用非常有限。
4,社交影响
用户通过关注,订阅,收藏感兴趣的人或朋友,通过推送好友动态等激励用户产生相关内容。很简单,假设你和两个同事都注册了某旅游网站。大假过后,他们都上传了出国的游记,你要是不来上一篇,估计该坐立不安了。
以往的内容社区都是基于interest-graph的弱关系,社交影响并没有发挥显著的作用。但随着微博,人人等社交网站API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传统社区会加入SNS的绑定并让真实好友间建立关联,社交影响可能成为之后最重要的引导。
5,用户管理【运营】
下厨房的创始人说"2万条菜谱就能满足用户90%的内容需求",假设有个2000人的核心用户群,每人产生10条就能达到这样的内容量级。两千个用户意味着什么呢,10个QQ群,也许,两个专职的运营同学就能保证这10个QQ群很高的活跃度。
很多社区对内容数量的需求并不高,与其让pm隔空设想怎样从产品上激励用户,不如加入一些用户管理的运营工作更加有效。由专职的运营同学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保持核心用户对社区的关注度,营造用户群体间交流分享的氛围,这本身就是直接高效的引导。
6,新玩法【运营】
让创作变成游戏。一些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活动,任务能吸引很多用户参与,并第一次上传内容。
蚂蜂窝的&十一看人海&活动
7,实物奖励
再多用户心理研究可能比不上一个iphone 5。这个就不多说了。
反馈:在用户发表内容后给予奖励,不断强化用户的内驱力,从而让用户对社区产生情感依赖。反馈是用户持续贡献内容的关键。在此之前,我对豆瓣和蚂蜂窝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
我抽样了30名6个月前发布过内容的用户,看这些用户目前的内容总数,分布如下:
蚂蜂窝上有3个人,10%的用户只发布了一篇游记,豆瓣上却有12个人,40%的用户只写了一篇影评。这样的对比不是很严谨,毕竟不是同样内容的社区,但如此大的数据差异也能说明一些问题。两个网站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诸多差异。如豆瓣影评默认按热门排序,蚂蜂窝游记则加入了时间权重;蚂蜂窝有等级系统并对低等级的进行了功能限制(如不能上传音乐),豆瓣没有;蚂蜂窝鼓励回复(会得到加分),豆瓣没有;蚂蜂窝个人页面类似博客,自定义程度很高,豆瓣没有。
很多在豆瓣上写过影评的人都有过这种体验,&写完了,然后呢?&,大多情况下是没有然后了。所以40%的人搁笔了。
言归正传,提供一些常见的给用户提供反馈的思路:
1,社会认同
发完内容后,用户对很多数字总是充满了期待:浏览数、评论数、喜欢数、粉丝数等等。想办法让用户的数上升,再上升,给予用户得到足够的成就感。具体做法:
a,让数字显性可见
b,让尽可能多的内容得到曝光(如按时间排序)
c,鼓励评论,营造交流的氛围等
2,成长体系
&你更牛了!&功能解锁,等级上升,称号升级,金币增加等,这些都能传达一种信息:&你发内容是值得的,再发吧!&
3,更好的个人空间
&看,有了这些内容,你的空间比别人的更完美了!&个人空间需要随内容增加变得更牛,让用户能从完善内容中更好的彰显自我。
4,实物奖励&&就不说了。&
只有当用户被激励出的内驱力能克服写作的成本,内容才能产生。
大多时候,成本高低是由内容本身决定的。同类型的内容社区,写作成本上的差异并不大。所以写作流程,大多时候不会成为一个社区的瓶颈,也很难成为打败竞品的核心竞争力。
常见的降低成本的方式:
1,快捷的入口
美丽说导航栏
蚂蜂窝导航栏(右侧置顶)
2,结构化数据
将内容结构化,帮用户整理好大纲,将自由写作变成思路清晰的填空游戏。如下图:
下厨房的菜谱发布页面
3,简化内容
降低用户表达态度的门槛,如豆瓣的短影评和评星。
概括言之,促进内容产生就是:找准内驱,提升激励与降低成本。
下一篇将和大家交流下另一个问题:如何服务阅读者,发挥内容沉淀价值?
引爆2013年互联网格局的十大趋势
每次互联网新的爆发点出现时,成功的原因都会被一遍一遍反复分析,其目的也不外乎试图从中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即将过去的2012年,有一些模式或概念曾被反复提及和探讨,它们或许不是目前盈利模式最清晰的,但却很可能是引爆下一场互联网格局变动不可忽略的趋势。
1、二维码有人说2012年是二维码的营销元年,从市场的普及度来讲,这种论断并不为过。据调查,目前,二维码技术无论是在个人还是企业亦或是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被行业内广泛应用的防伪技术,如火车票、药品、证照等;而企业也已将二维码技术作为衔接与消费者互动的重要渠道之一。记得在前不久一号店推出的&无限一号店&虚拟体验店,也曾为电商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据了解,最早将二维码技术推广开来并开始商业应用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大概2002年~2003年左右)。我国率先推出二维码业务的公司是2006年的中国移动,但真正将二维码技术推向高潮的还是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及三大运营商等巨头的加入,有人推断2015年二维码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千亿规模。虽然二维码算不上新技术,但它可以将人、移动设备、地理位置信息、线上和线下,天然地结合到一起,这在智能手机极度发达的今年,无疑为二维码的推广创造了天然的机会。难怪马化腾喊出了&二维码将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的口号。
2、HTML5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HTML5技术的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兼容这项新技术。数据显示,2011年,采用HTML5开发应用的比例仅为23%,今年已经上升到了78%,移动设备使用支持HTML5浏览器的数量也从2010年的1.09亿飙升到今年的21亿。作为下一代Web技术的代表,HTML5概念在近些年尤其火热。HTML5已成为2012年各大互联网活动的标配话题。HTML5技术之所以备受追捧,与它的后天优势不无关系。据了解,HTML5收到垂青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跨平台性,除此之外,它不仅仅可以用于表示Web内容,还可能将Web带入一个广阔的生态平台。很多业内人士认为HTML5特点是具有革命性的,特别是其丰富的标签体系,类似于内置了很多快捷键,将取代那些完成比较简单任务的插件,可以降低应用开发的技术门槛。Facebook、Google、亚马逊作为互联网巨头的前期代表,已经率先将HTML5技术应用于各自产品之中,在技术的迅速变革下,乔布斯的预言有望实现,HTML5将可能成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杀手锏。
3、大数据虽然大数据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已经显现出来了。最近,最能证明大数据价值的莫过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连任了,一个为奥巴马竞选精心打造数据挖掘团队让奥巴马完胜罗姆尼,最终笑到了最后。那么对于日渐火爆的大数据市场,究竟能挖掘出哪些巨大的商业价值呢?据IDC和麦肯锡的大数据研究结果报告称,目前大数据主要在四个方面挖掘巨大商业价值:对顾客群体细分,然后对每个群体量体裁衣般的采取独特的行动;运用大数据模拟实境,发掘新的需求和提高投入的回报率;提高大数据成果在个相关部门的分享程度,提高整个管理链条和产业链条的投入回报率;进行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据统计,目前大数据所形成的市场规模在51亿美元左右,而到2017年,此数据预计会上涨到530亿美元。数据大爆炸下,怎样挖掘这些数据,也面临着技术与商业的双重挑战。
4、物联网物联网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它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如此广阔的市场,最主要的用户群体是政府将。一方面物联网被应用到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公共交通等领域,而政府则是这些公共管理与服务市场的最大消费者,因此政府部门的直接采购将成为物联网产业的最终消费主体。另一方面,政府将通过政策促进企业在电力、农业、医疗、环境方面的智能化需求,从而带动企业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消费投入,间接地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据了解,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
5、移动支付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催生了移动支付这个巨大行业的发展。Square、GoolgeWallet、ApplePassbook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争夺这块诱人的蛋糕,就连京东商城刘强东也经不住诱惑,在前不久刚刚收购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网银在线,这已表示京东商城正式涉足支付领域。据Gartner咨询估计,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将超过1715亿美元,移动支付用户超过2亿,从2011年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取得平均每年43%的增长速率。到2016年,移动支付将形成一个价值高达617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用户规模也将暴增至近4.5亿。作为一个拥有9.21亿手机用户、3.2亿手机上网用户的互联网大国,未来移动支付的市场需求将不可估量。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走进商店购物时,只需掏出手机或提供姓名即可完成支付,摆脱钱包或许将不再是梦。
6、O2O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线上和线下的连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本地&已经成为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下一站,同时O2O也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都虎视眈眈的一个新的市场。以本地化服务为代表的O2O公司包括大众点评、团购、百度有啊、网易惠惠等公司;除此之外,在线旅游领域的O2O市场同样如火如荼,携程、去哪儿、航班管家、酒店达人、等移动O2O产品在近一年时间内也迅速蹿红。有统计显示,2012年,国内O2O市场规模将达到887.9亿元,较上年增长57.91%。经纬创投合伙人万浩基曾这样评价这个市场:在O2O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即便你只占有1%的市场份额,甚至是千分之一,都可能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7、云计算云计算、云存储、云笔记&.不知不觉中,&云&服务已成为2012年互联网最抢眼的字眼之一。不仅各大IT巨头在此布局,很多新创公司也将其作为自己的机会,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在业界看来,云计算有望成为继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四次IT产业革命。根据Gartner的数据,预计到2016年,1/3的全球数字内容将储存在云上;而根据Forrester,到2020年,云计算市场总值将达到2410亿美元。对于云计算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专家表示,私有云并不会消失,还会有继续发展壮大的趋势;而混合云会继续保持现有优势,发展壮大;平台即服务将赢得开发人员的青睐;服务故障将提高公众对服务质量差异的认识。云计算时代已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8、移动互联网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的行为习惯正在悄然的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步从传统的PC端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在今年的基础上实现150%的增长。无论从增速还是总额来看,移动互联网都是未来几年内最具投资价值的领域。可以预见,2012既是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一年,又是大浪淘沙的一年。这一年,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Zynga花费1.8亿美元收购Omgpop、微信的用户量已超过2亿、陌陌也因为被冠以&约炮神器&而迅速走红&..这些一串串鼓舞人心的数字,让越来越多的开发者闻到了钱的味道。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止2012年初,全球手机用户数量达到60亿,全球有超过1.2亿的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虽然带给了人们很多的机会,但是所需面对的问题也不少,同质化复制、市场推广费用陡增、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都是目前困扰着会联网发展的头等问题,至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想套用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9、电子商务&电商&这个字眼有点老生常谈,但又不能不谈。十年前,电子商务在中国的零售领域还不足挂齿。十年后的今天,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已经开始对传统零售产生威胁和冲击。去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也达到了13%。由马云带领的阿里和淘宝的成功,让很多人看到了电子商务里面的机会,尤其是近几年电商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模式也遍布B2C、B2B、C2C等新型模式。除了此类电商,还有更多的传统渠道的线下店也纷纷布局线上业务,如苏宁易购、国美等,就连央视网也按耐不住寂寞,也加入了电商的队伍,于10月29日上线了&央视网商城&B2C电商平台。王府井百货也将于年底携新域名进军电商行业。在中国电商飞速狂奔的短短几年里,这个行业造就了其他行业需要十几年甚至的几十年的才能创造的财富和价值,这或许也是吸引众多人加入这个行列的重要原因吧。眼看&光棍节&即将到来,双十一原本是天猫自己的节日,但现在京东、国美、苏宁、当当等均参与其中,一场电商狂欢大幕即将拉开。
10、互联网手机2012年互联网的恶战有很多,大佬们纷纷做手机抢夺移动互联网入口不得不说。雷军的小米手机的成功,让很多互联网大佬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一时间,奇虎360、百度、网易、盛大、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高调圈地互联网手机市场。互联网企业纷纷做手机的本意并非单纯想卖手机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各自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可以名正言顺的嵌入到手机当中,意图在源头上占领移动互联网入口。拼配置、拼价格、拼营销,加入手机战团的大佬们都很忙。经过市场的一番鏖战,胜负之分虽未分出,但这件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互联网大佬们对未来移动互联网市场布局的前瞻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转自&
十年网购改变生活:从&逛街狂&到&网购控&
坐在家里,点点鼠标,想买的东西就送上门了。这十年,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从一个新生事物变成了越来越多人选择的购物方式。
2011年,我国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了7825.6亿元,而2001年,这个数据只有13亿元,十年间,翻了600多倍。如今,网络销售的形式是五花八门,团购、秒杀、拍卖&&而网络销售的商品更是琳琅满目,不仅有食品、衣服、电器,就连汽车、房子、保险都可以在网上购买。
如今,网络购物的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0.03%增加到2011年的4.25%。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网络购物还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利器。与实体店相比,网店可以降低营销成本55%,减少渠道成本47%。据统计,我国电子商务开拓中东、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同时,电子商务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达110万个,也为相关行业创造了上千万个就业机会。
此外,网购的飞速成长,带动了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发展。2009年由网购带动的快递收入192.7亿元,网购将成快递业增长动力。
一个调查数据表明,参与网购的人大多很年轻,甚至有越年轻网购年龄越长的有趣现象。据一项调查显示,网购用户年龄段中,16至24岁的用户占了35%,25至32岁的用户占到48%。
一项报告显示,经过十年来的耕耘,中国网购市场已经呈现出主流品牌网销化和主流消费网购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品牌厂商的网络销售进程,并涌现出一批&明星网货&。其中既包括联想、宝洁、优衣库、戴尔等国际知名品牌,也包括李宁等国内著名品牌。
购物达人:从&逛街狂&到&网购控&
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购物也变得随时随地,许多人的购物习惯正悄悄发生着改变。杭州女孩张欣的购物经历就是一个典型。
张欣,杭州白领,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网购,已有8年的网购经历,某购物网站双钻级别的VIP客户。
十年前,张欣还是一名刚入大学不久的新生,也是个不折不扣的逛街狂。每逢周末,张欣就常和同学们上街淘各种漂亮的衣服和饰品。年轻女孩爱漂亮,逛街、砍价、货比三家,每次&血拼&完,张欣的感觉都是筋疲力尽,随之而来的还有囊中羞涩的苦恼。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张欣慢慢喜欢上了网上购物。因为相较于逛实体店,网上购物来得更方便,只要有时间,打开电脑随时都能&逛&。更关键的是,网购常常能淘到一些价格比实体店来得便宜的&宝贝&。
&网上购物一定要看实物图,而且其他顾客的评价也很关键。&对于网上购物,张欣有自己的一套秘笈。张欣说,刚开始网购时,也有过几次比较失败的经历。
&第一次上网买衣服,看见电脑图片上的衣服很漂亮,而且模特穿的效果也很好,价格还便宜。当时很动心,就下单买了。&但等衣服拿到手后,却发现无论是衣服的款式还是质量,和图片上的效果都是两回事,衣服的手感更是像抹布。这一次的网购失败给张欣打击不小,甚至认为网购都是骗人的把戏。但随着网购的次数增多,慢慢地张欣就摸索出了一些网购的门道。
先是衣服、鞋子,后来还在网上买一些家居用品。张欣说,自己的衣服和日常用品几乎都来自网购。&网上选择的空间大,价格实惠,同样的品质在实体店销售价格往往要贵很多。&张欣告诉记者,如今选择网购的人已越来越多,身边就有不少和自己一样的&网购控&。
2003年,非典肆虐,给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迎头一棒。但正如龙永图预言,&非典后时代&会有一批新产业和企业家诞生。5月,淘宝网诞生上线。20天后,淘宝网迎来第1万名注册用户。
2004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电子签名法》是中国信息化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奠定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2号)正式颁布。《意见》首次阐明了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当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苦寻扩大内需途径时,以淘宝为代表的网络零售行业却保持翻番的增长势头。
2010年1月,&京东商城&实现第三轮1.5亿美元的融资,在业界引起很大轰动。京东商城打破了国内B2C的融资记录,各种垂直行业B2C的崛起带动了新一轮互联网行业的投资热潮。
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调查报告
36氪和手机腾讯网合作做了一次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调查,在手机腾讯网各版本首页和文章页投放了一周的调查问卷,从回收的92000份有效问卷中,我们整理出下面这些结果供大家参考:1、受访用户年龄结构,以19岁到30岁人群为主。
2、34.5% 的用户表示自己有2部或2部以上手机。3、有3/4用户使用的是智能手机,1/4用户使用的是触屏手机,塞班系统仍然占统治地位 & 47.02%,安卓23.22,iOS 占 3.64%。
4、有1/10的重度手机用户,每天要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手机在他们生活中占据了1/3的时间。5、超过一半的用户说随着他们使用手机时间的增多,使用电脑的时间减少了。
6、有13.7的用户会把自己手机中的文件保存到云端,更多用户是保存在本地,甚至不知道云存储是什么。
7、1/3的用户在手机上倾向于玩单机游戏,也有1/3用户表示不玩游戏。
8、有4成的用户,超过1个月没有下载过app,只有6.6%的用户每天都会下载app。
9、用户主要从哪里获得新应用?超过半数是通过推荐平台或第三方应用商店。
10、最后附一个跑题的调查结果,有12%的用户表示,每天工作中有一半时间花在了社交网络上。你是不是其中之一?
手机/平板/电脑/三大领域系统平台占有率调查
跟一位CEO聊腾讯
峰哥:把你的观点提前在微信上分享了。有人猜你是腾讯的敌人,是蓄意抹黑。某互联网公司CEO:说老实话得罪人。而且就算是腾讯高层,我相信对这些观点的态度也会不同。我算是腾讯的盟友。我肯定不想看到盟友一家独大,但一定希望盟友健康、从容。而不是相反。&峰哥:其实就算是对手。只要言之有理,也但说无妨。CEO:腾讯老业务见顶,新收入还看不到。PC上的用户数据停滞。青黄不接的局面表示腾讯的能力遇到了瓶颈。&峰哥:不是有微信吗。CEO:微信只是特例。要看整体。张小龙的广州研发部本就是相对独立的特区。不在深圳不在北京。离老板远,不属任何BU。这是马化腾几年前放的一个子。是意外之喜。&峰哥:微信不能代表腾讯?CEO:近两年腾讯主力想做的事,哪个出彩了?搜索、电商、微博。都有起色但都不硬,跟微软做搜索、谷歌做社交差不多的状况。就看马化腾挺在意的安全,3Q大战两年了,但产品做得如何?我用起来都不爽。这才是腾讯的现实。&峰哥:这么比确实有落差。CEO:我遇到腾讯人一提起微信就觉得自己牛。醒醒吧,它牛跟你没一毛钱的关系。相反人家正因为想法、做法跟你不一样才牛。它既不是无线BU,也不是社交网络BU做起来的。微信却让大部分腾讯人也包括一些管理层有种虚幻感。这挺危险。也许有人是觉得可以抱微信这条大腿再寄生个三五年好日子。我觉得微信要开放才能达成它的目标。以前抱QQ大腿的活法可能行不通。&峰哥:张小龙貌似不是平常的管理者印象?CEO:有活力的企业一定要有人对老板说NO。要么我做要么你做,你要做的话那我就不做,我要是做不好就杀头。要把产品、开发、推广掌控在自己手里,不要对联合项目组心存幻想。&峰哥:腾讯问题在哪。CEO:青黄不接时最该做什么?我觉得是重大业务加大投入。而不是平均用力,美其名曰赛马中相马。十块钱押十个项目,9个半都平庸。要有人拍胸脯说,一定要押这个,别的别干了。&峰哥:似乎腾讯也在提精品策略。CEO:还要克服防守和恐惧的心态。小股份入股开心网是个防守。不清楚它有啥快速增长的空间,恐怕也没想好跟腾讯朋友、微博怎么搞。担心是最大的动力,怕它跟对手结合威胁到自己。封锁是没边际的,防不慎防,摁下葫芦浮起了瓢。&峰哥:那高朋是防守还是进攻?CEO:团购火了,我也要做。但没坚定的打法。就跟Groupon合资,各占50%。看起来不会错的安排,必定有大错。没人拍胸脯把事扛下来。没人绝对主导。这就是恐惧,是防守。&峰哥:恐惧的源头在哪。CEO:3Q大战后心有余悸。各业务线见顶,难维持50%的增长,PC各条业务的用户数据没什么增长。难免心慌。心慌,却没做好一个业务的坚定决心,就会做一些看起来不会错的事。保守和平均跟着就来了。&峰哥:恐惧是种氛围?CEO:不觉得马化腾他们有多恐惧。但像腾讯这种大公司,情绪会逐层放大,然后变形。列宁说红军嫖娼影响作战,下面的人就直接把妓女都杀了。大企业就是这样。&峰哥:这不能持久。CEO:我接触到腾讯的总经理谈论创业的明显多了。而且这些人并非全是不得意的人,有的也是老板喜欢的中坚力量。越是有冲劲的人,越会在保守而平均的环境里受挫。估计1年后会有一些中层创业,这1年是他们的准备期。听话、喜欢安全感、习惯在温室生存的人相对更愿意在大公司工作。不是所有的一流人才都能留住。&峰哥:具体举例。CEO:如果不去押注赌长期的新业务点,老板其实就变成投资人。均分资源,规避风险。看账本算账,只算小账不算大帐。我听说电商的KPI里居然有一项是广告收入。下面去做收入,是为完成KPI;完成KPI,是为保证公司的投入不减少。还是小步快跑的做封闭产品的老一套。不是看准、投入、冲破临界点的开放系统的打法。KPI里成分越多越杂,表示大公司病越严重,越不能有效率的进攻。这是保守文化和平均主义。放手给敢拼的人资源,他们的魄力就会自然冲淡恐惧心态。&峰哥:开放是腾讯的大事。CEO:我觉得开放不及格。新企业起不来。能搞定腾讯的人的开发商就牛逼,像淘宝的小二。我了解大部分的收入归前十的应用。大量应用赚不到钱。得从人治体系转向市场体系。&峰哥:你之前说没资格给腾讯提意见。但提醒两句也无妨。CEO:建特区。给更大自主权。甚至独立上市。把心气高、不想受束缚、有胆量的人留住。特区成本不高,但若尝试成功就收益明显,能削弱官僚和平均主义。制度化的管理无法得到创新的员工,就算砸再多资源也是南辕北辙。就需要体制外孵化,高容忍,不遗余力的支持。&峰哥:独立上市不现实吧。CEO:不妨作为个可能去摸索。腾讯确实要钱有钱要资源有资源,但大一统的架构就是难激励新业务。意思是要足够的放权+足够的激励。别以为资源+管理就能通吃,没有不趴下的。&峰哥:你对开放有意见。CEO:要彻底开放,要赢得别人的尊敬而不是屈服。开放涉及到内外部的利益链条。不彻底的开放,就成了利益寻租的舞台,加剧官僚腐败和勾结。至少,不能停下走向开放的脚步。&峰哥:大公司病就没治吗。CEO:大公司特点是什么?有大资源。这导致在市场上能拼杀出业绩,但用公司资源砸也能有业绩。就会有能力弱的人在内部搞关系,获得资源、获得保护、再获得业绩。另一种人就不爽。公司越大,搞这个就越有空间。&峰哥:所以关键在资源。CEO:公司资源可以用。但要按市价。你用资源的性价比只有市场的一半还越来越低,那就别用了。货币化,亲兄弟明算账。也许大家赚的钱差不多,但一除以成本,就知道谁没穿底裤了。公司越大,蛀虫越多,藏污纳垢的能力越强。&峰哥:若真货币化。那这还是一个公司吗?CEO:核心业务,先独立孵化、再全力支持,就像微信。非核心业务,货币化的结果就是彻底开放。开放就是把内部资源市场化,不分亲疏,价高者得。就是让市场的溶剂溶解掉内部的硬疙瘩。&峰哥:百度和阿里呢。CEO:百度近两年用投资的方式体外发展新业务。李彦宏喜欢把流量算成钱入股。这不正是货币化吗。做得好就再买回来。比如奇艺。阿里是有一个新业务就拆分一个。既用老资源帮新业务发展,又令新业务有压力和机制独立成长。两头好处都占。&峰哥:握住核心,开放周边,用交易替代管理,用孵化替代包办。对治大企业病。CEO:说来容易做来难。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看转变的范围、轻重、快慢如何与现实取舍。治大国如烹小鲜。期望多年后能回过头看清楚马化腾们的博弈过程。&
不想错过程苓峰的分享,请在微信加云科技。
中国人怕什么
【中国人怕什么,互联网时代大家怕什么】你最怕什么?你知道别人最怕什么吗?关于男女两性,关于情感和婚姻,关于职场和互联网。为你揭开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怕的问题。
拒绝被忽悠 手机屏幕类型知识全面普及
阿里妈妈又回来了
据报道,淘宝联盟今日宣布,将在2013年重新启用&阿里妈妈&品牌名,联盟平台将从以服务淘宝系商家为主转向面向全网所有广告主开放的广告交易平台。淘宝联盟将不再作为平台名,而只是平台中的一个业务线。据介绍,重新启用阿里妈妈品牌名后,对于整个平台来说,淘宝联盟和阿里妈妈两个品牌名将同时存在一段时间,但前者会逐渐淡出。而从业务构成来看,阿里妈妈平台将主打三大业务线:以&淘宝客&按成交计费业务为主体的淘宝联盟;以&橱窗&展示广告为主体的TANX平台;以及新的移动广告联盟业务。
阿里妈妈于2007年上线,是阿里推出的针对全网的广告交易平台。2008年,淘宝提出&大淘宝&战略,阿里妈妈与淘宝合并,阿里妈妈重点转向以淘宝商家为主的联盟广告业务,并且在原有域名基础上采用淘宝联盟品牌名。这也意味着,阿里在四年以后重新启动面向全网的广告平台业务,向阿里系外延伸的速度正在加快。在阿里的体系中,虚拟货币业务集分宝通过与第三方积分的通兑逐步向外扩张,以求形成通用于全网的虚拟货币体系。而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也开始推出声波支付、条码支付,并于7月成立新农村事业部,努力将支 付业务扩张到阿里非电商以外的线下业务。根据淘宝提供的数据,2011年淘宝联盟对广大站长的分成金额达到15亿元,2012年达到30亿,已成为淘宝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淘宝联盟平台目前拥有50多万合作网站及伙伴,数百万卖家会员,日均PV覆盖超45亿。阿里妈妈平台负责人王华表示,淘宝联盟是阿里妈妈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一步&,正是这几年的修炼使得阿里妈妈今天可以重新&出山&。在阿里巴巴集团的管理架构中,阿里妈妈仍旧隶属于一淘事业群。
差点忘记它了~!!&&转自&
设计和技术:孰轻孰重?
去年在苹果的 iPad Mini 发布会上,我一个人在展览区瞎晃悠,巧遇 Tim Cook。他招呼我过去,想给我秀点什么东西。&Nick,看看这个。&他拿着袖珍版 iPad,用手指摸着 iPad mini 的机身,好像要变魔术一样。最后食指停在了两个黑色按钮上,&看看这两个音量按钮,见过类似的么?不觉得很赞么?&我从他手里拿过 iPad Mini,仔细看了看米粒大小的按键,&的确很赞,&我如是说。这次短暂的对话真正让我惊讶的并不是 Cook 一直在说那两个精致的按键&&这就是苹果嘛&&而是他压根就没谈 iPad mini 用了什么技术。最重要的是它就是用的顺手,所以消费者不用去想这里面有哪些技术了。&技术正在变得不那么特殊,&罗德岛艺术院校的主席 John Maeda 说。&汽车最先出现时也是技术派的新事物,但是不久之后,技术开始退居幕后,设计开始走上前台。走进任一家汽车展厅,销售代表都会花很多时间给你介绍最新款的加热座椅,而不是介绍驱动汽车前进的发动机。而几十年前,他可能会一直给顾客介绍活塞和马力都是什么东西,因为这些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技术。曾经发生在汽车行业的变化,现在也正在科技行业发生,电脑、智能手机或者 iPad Mini 都是如此。当技术已经不再是瓶颈时,设计开始发挥比技术更大的作用。一个绝佳的例子就是 Nike 的 FuelBand,一款能追踪用户日常活动并能连接到手机的智能手镯。&我们希望用户能够对这款产品有感情,这就得靠设计了,&Nike 分管数字体育的副总 Stefan 称。人们不会看着 FuelBand 然后问这背后有什么技术。技术隐退幕后的结果就是,Nike 已经不知不觉依靠设计成了穿戴式计算设备领域的一位大玩家了。对设计的推崇让设计师从小黑屋中走了出来,成了受人追捧的职业。工程师依然非常重要,但是不再完全主导产品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何科技产品比过去要更人性化更易用的原因。
thinking,...&&转自&
周鸿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转自&
实体联合互联网,中国企业其实很强
象跳起互联网舞步!国内领先的家电企业海尔全面进军电商渠道,2013年开春展开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电商C2B定制预售&&2月27日至3月8日,海尔联手天猫,推出&2013,海尔我的家,定了!&大规模家电预售,期间海尔天猫旗舰店在预售平台预售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厨电、电视、小家电和平板电脑等8大类17种商品,海尔集团期待此次活动能冲击亿元销售额。  据悉,此次活动尝试大规模C2B(custo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对企业)预售,汇集消费者需求订单后反向供应链生产,省去流通仓储等各种成本,确保消费者&省到家,定的值&。这也是天猫预售平台首次介入家电业大规模预售。  家电网购爆发  海尔商城(ehaier)是海尔集团建立的海尔全系列家电一站式销售服务平台,其在天猫平台开设的&海尔官方旗舰店&,堪称天猫家电品牌第一店。今年网购狂欢节的11月11日,该店表现抢眼,单日销量近亿元,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十一家电行业冠军。而其大家电&送装一体&的服务,也颇受网购买家好评。而此前,海尔旗下品牌统帅电器,曾创造过2日销售额过3000万的奇迹。
-  2012年,天猫电器城(含家电、笔记本、配件、办公用品等)全年成交达502亿元,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在电器城花费38.6元。其中大家电类目增长迅猛达180亿元,预计2013年,天猫家电类目有望突破500亿元。  随着2012年大家电网购人气飙升,海尔等大家电品牌对电商渠道愈发重视,海尔电子商务公司CEO杨励耕预计&2013年大家电网络销售将大爆发。&今年1月,包括飞利浦、苏泊尔、九阳在内17个家电品牌商就与天猫电器城签订&绿洲计划&年度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海信、海尔、创维、百诚、美的、九阳、酷友7商家签约金额超10亿元。  杨励耕表示,电商渠道有很多选择,天猫是其中之一,但天猫最适合跟品牌商合作,原因是它不卖货,把品牌渠道留给了合作伙伴。&海尔跟天猫的合作是战略合作,不仅仅是卖货,这其中就包括供应链整合、品牌整合。我们非常愿意创造出属于天猫,属于互联网,属于真正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在C2B方面做更多尝试。&他说。  携手天猫预售试水C2B  此次正是海尔试水家电大规模C2B之一,预售持续至3月8日,预售尾款时间为3月9日至3月11日,从尾款支付完成开始,边付尾款厂家边发货,从预售到最终发货,仅仅10余天时间。而消费者能获得比线下类似产品15%以上的优惠,部分家电甚至5折起预售。  为什么价格实惠?据悉,活动通过天猫预售平台聚合消费者分散需求,给厂商集采大单,厂商拿到定单后,优化供应链,精准锁定消费者,提前备货、消除库存,更有效地管理上下游供应链。与传统工业&蒙眼式设计,赌博式生产,压货于渠道&的低效率产销互动模式相比,预售定制模式,库存和价格更低。  天猫总裁张勇在2013年天猫规划中就提到,预售平台的C2B模式,是基于阿里巴巴集团对电子商务产业的判断。他认为,&电子商务不仅是B2C,C2C,最终是C2B,是消费者导向的供给,是企业商品的供给。怎么样反映C2B的特点,让商家真正能够把新产品做到以销定产,同时加入部分个性化元素,把属性放细,天猫将发挥商家和消费者互动平台的作用。&  下半年家电C2B定制个性化  &这次海尔大规模预售是C2B以销定产的尝试。& 天猫预售人士表示,&与海尔战略合作,将为深度C2B个性化定制做足准备。&据悉,随着海尔供应链的优化,下半年海尔家电有望实现更多C2B快速定制,消费者个性化家电体验,比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的外观颜色选择,甚至尺寸、形状选择在天猫平台都成为可能。  家电C2B是天猫预售2013年主力方向之一,随着海尔等大牌的C2B尝试,将会有更多家电大牌介入预售模式。天猫预售还将陆续有家装、国际品牌商品登场,预期能带动相关传统行业供应链变革,给消费者带去实惠。  互联网第三方分析机构艾瑞咨询分析师苏会燕认为,&对消费者而言,C2B模式销售,商品和需求的契合度将大大提高,同品质条件下,服务和价格的优势更加明显。对商家而言,电商C2B模式是商家销售观念的改变。&海尔商城,作为电器行业电商领域的领头羊,深度介入C2B模式,将进一步掌握电商时代的主动。
不错不错&&转自&
七个问题:厘清“微信收费”始末
最开始,必须说一句话,本文是尽可能不带任何偏向,站在绝对中立的角度来解剖问题的,拒绝各种黑。近期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如果抛开争论,在一滩浑水下寻找矛盾的根源,或许,正是因为当事各方或有意或无意地混淆了事情的因果,才让事情在错位与混乱中被越炒越凶。
第一、向谁收费?这个关键问题被混淆了微信收费这件事,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也就是最近一周的事情。最关键的原因,是几位政府、运营商的领导,以及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都就在公开场合,就微信的矛盾表态发言。他们的观点各自不同,但都提到了一个敏感的词&收费&。最重要的问题,其实不是收费,而是向谁收费,然而,这个问题却诡异地被混淆了。一开始,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工信部部长苗圩的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但在随后的网络上,这个说法被大量地解读为了&运营商正要求,让微信以后进入收费模式&。有意思的是,就在这一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几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一条&明天下午6点以后开微信要付$25&,并要求&看到就转发,不让这几个坑人企业继续挣坑人的钱,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消息。这显然是一件犯众怒的事情,更何况,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毫无悬念地,骂声铺天盖地,运营商灰头土脸。但真正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这是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没有谁会傻到向所有用户直接收费,就像腾讯QQ,这么多年没有直接收费,一样能够赢利。只要有了用户,有的是赚钱的办法。更不用说,傻到去逼腾讯向用户收费。但无论如何,当3亿用户的权益被裹胁进入这个漩涡时,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二、中国移动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中国移动自己说,是网络越来越堵了。好吧,这个坑爹的说法我们可以忽略,下面再来谈它。有人说,这是运营商想通过收费遏制腾讯的发展。这个说法其实很扯蛋。以腾讯目前的体量、收入结构、产业链布局以及银贷关系,如果不是一个天文数字级别的收费规模,已经不可能让企鹅帝国伤筋动骨。流量费这个坑太小,绊不了大象的脚。有人说,这是坑人的企业,想赚更多坑人的钱。这个说法显然过于情绪化。任何企业都想赚钱,但运营商如果只是想赚钱,有的是办法,不用这样鱼死网破。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运营商如果收了这笔钱,要花在什么地方?答案是,填窟窿。填微信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窟窿和成本窟窿,尤其是成本窟窿。收入的问题重要,OTT厂商对运营商的威胁趋势不可阻挡,运营商也在准备应对,但这并不紧急。而在成本问题上,牵扯到一个关键的问题:网间结算。2010年,我曾在一篇报道中写过一句话,&自中国互联网普及至今,接入市场大多数的恩怨、沉浮与矛盾,背后都与网间结算有关。围绕这一核心命题的争议之多,矛盾之烈,讨论者之众,远超其他产业问题。&在微信事件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症结。如同前面故事所讲,中国的网间结算制度,是不论用户如何行为,只要在不同的运营商之间产生流量,都是中国移动要向联通或电信结算费用。这个制度最早是为了用移动业务的高利润补贴固定网络基础建设,后来结算价格有过多次调整,但大的补贴政策一直没变。而微信3亿用户产生的流量,不但给中国移动产生负担,而且因为中国超过90%的服务器和骨干网都掌握在中国联通和电信手中,所以中国移动还要为微信的免费再买一次单。这是一个大坑,而且随着微信的用户增长,正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比较靠谱的办法,就是向腾讯收费,用这笔钱来填这个坑。这也是运营商为什么收费的最合理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件事上,最着急的还是中国移动,另外两家运营商要悠闲得多的原因。
第三、用户交了流量费,运营商为什么还要&重复收费&?好吧,这是我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如同前面所说,运营商与微信争执的矛盾焦点,不是用户要不要向腾讯交费,而是腾讯要不要向运营商交费。如果是前者,那是一个涉及面巨大的社会问题,而且因为运营商已经向用户收取过流量费,再重复收费是不合理的。但如果是后者,就纯粹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问题,和用户没有直接关系。最关键的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是有原因的。最核心的逻辑是,以前,只有运营商能向用户提供打电话、发短信的业务,而且用户要购买移动互联网应用,只能通过运营商交费,所以运营商掌握了客户的付费渠道,所以在流量费之外,运营商可以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手中拿到一定比例的业务分成。这也就是说,运营商修的路上,只有一家自己的汽车公司在拉客人,所以可以通过交叉补贴,实现总体收入的平衡。为了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所以向用户收取的流量费其实是相对较低的,因为运营商可以在话音业务、短信业务、以及合作伙伴分成中获得弥补。就像报纸和杂志,零售价其实经常比印刷成本还便宜,因为还可以靠广告来补贴。但现在,与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不同,微信这样的即时通讯业务,不再是运营商的业务补充,而是逐渐能替代彩信、替代微信、甚至未来替代电话,直到成为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掘墓人&。过去,运营商制定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等价格的时候,是把自己的建网成本、牌照成本与频率成本(这个成本主要是国外运营商)、运营成本等等全部打包在内的,但现在,由于微信不用承担网络、牌照、频率等巨大的成本,可以以更便宜的&伪免费&方式来发展用户,这对运营商将造成致命的打击。与此同时,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也让移动互联网公司不再被运营商卡住脖子。比如一个手机QQ用户要买个Q币,可以直接用财付通付款,而不用给中国移动结算分成。这意味着,运营商原来的&交叉补贴&来源都被掏空了。那就不补贴吧。反正中国移动又没有入股腾讯。但这下问题出来了。微信3亿用户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如果没有补贴,只收取用户的流量费,运营商是赚不到钱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靠着中国移动的网间结算还好一些,中国移动甚至可能越亏越多。所以,运营商傻了。所以,中国移动向腾讯收的&流量费&,真正的理解,应该是用户交的流量费,与运营商成本之间的剪刀差。从道理上来讲,只要费用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毕竟微信使用了运营商的网络与资源,也不是运营商自己的公司,运营商没有义务为它也提供补贴。
第四、中国移动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坑了?问题在于,中国移动没有直接跟腾讯说,你让我亏钱了,你来帮我填吧,而是遮遮掩掩找借口,结果把自己给坑了。大家都知道,中国移动说法是,微信带来的&信令风暴&,正让中国的移动网络越来越堵,甚至有可能网络崩溃。这是实话。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或许比中国移动所说的更加严重。这个问题过于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已经有很多报道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网上一搜便知究竟。但问题是,这跟向腾讯收费有什么关系呢?显然没有关系。即使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也不能阻止用户继续使用微信,&信令风暴&依然还会存在。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多人质疑中国移动的重要理由。一些运营商内部的朋友的理解是:可能是过去的习惯,让中国移动认为,突出强调网络的风险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及公众的重视与担忧,从而获得更多支持。但它忽略的问题是,当这个手段被附加在一个商业目的上的时候,反而会被外界视作给腾讯&扣帽子&,从而起到了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第五、如果腾讯&被收费&,用户会不会也&被收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从经济学上来讲,企业的成本增加后,必然会转嫁给用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不受损。所以从总量来看,如果被收费,腾讯要么降低自己的利润率,要么只能增加向用户的收费。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逻辑。不过,绝大多数的微信用户,是不可能感受到这个变化的。中国当前恶劣的互联网竞争环境,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还必然处于&伪免费模式&横行天下的局面。所谓&伪免费模式&,即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同时销售各种增值服务包,并以用户资源为商品,在其他的环节赚钱,比如广告、流量倒入等。在QQ时代的腾讯即是如此,未来微信也不会例外。说句半真半假的玩笑话,不用管其他任何理由,也不用看任何国内国外的案例,只要有一个周鸿祎在那虎视眈眈看着,马化腾哪还敢提收费?
第六、腾讯给监管者出了道两难命题腾讯是怎么应对这件事的?中移动下错棋,让腾讯获得了3亿用户的舆论支持,但这并不是治本之道。因为只要腾讯的服务器还在运营商的机房里,还使用着运营商的网络,它就始终不能真正脱离运营商而生存。即使变成再强大的鲨鱼,依然离不开基础网络这片海水。所以,在今年两会上,马化腾提出,开放网络建设。这是直击底线的一着,但也给监管层出了难题。如果开放网络建设,整个国家的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就可能受到冲击,国防、安全等领域也会面临更大风险,但如果不开放,移动互联网公司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越过运营商,以&免费的午餐&一寸一寸摧毁运营商的防线。那么,监管者应该怎么办?
第七、政府不出手,事态将如何演变?
在过去的很多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几家大企业争吵不休时,坐小板凳上喝茶看戏,坐等政府最后出手拍板定调。但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的出手正越来越少&&至少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是如此。因为政府已经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到了自身的权力边界: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确立,以及对越过法律边界者的治裁,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反而越健康。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在被所有网民痛骂的垄断行业中,两桶油、水、电等,提供给民众的产品都在涨价,只有通信是在逐年降价,而在互联网行业,免费为王更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而在微信事件上,工信部部长苗圩的两句话值得咀嚼。一句话是,工信部正在&协调&各方,而不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正在研究如何处理&。另一句话是,&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显然,政府不准备&出手&。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人要钱,一个人不给钱的商业问题,而且为双方都有自己的道理,都有自己的委屈,也没有谁越过了法律与道德底线。既然这样,你们就自己商量去吧,我不管了。值得庆幸。至少我没有想到比这更好的政府处理方式。当然,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就是政府不出手的情况下,事态会如何演变?1、腾讯向运营商交费或许难以避免,差别只在于多少。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被放大的外部舆论走向,也将会成为双方讨价还价的砝码。2、天底下没有真正免费的蛋糕。微信商业化是必然趋势,运营商收不收费,微信都一样会商业化,区别只在于,在不同的成本情况下,它的价格方案可能会进行一些细微的调整,仅此而已。3、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用户来说,微信基础的服务肯定还是会免费的,马化腾不会傻到收费,运营商更不会傻到逼马化腾收费。那些鼓噪&免费时代将结束&的人,要么不懂,要么就是黑。至于其他的变化,大抵都已无关大局。唯一的重要悬念,在于此次事件对于政策将带来多大的推动。比如网间结算,这个问题已经是&老大难&。比如民资进入电信的改革力度,而这,将是今年工信部的重要工作,但其深 度与广度,仍有待时间来观察。在最近,最有可能有新动态出现的场合,或许会在博鳌。4月7日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的&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与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围观~~&&转自&
马云:今天互联网创业还靠免费就是找死
  3 月 31 日消息,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数字中国联合会共同主办的 2013 中国(深圳)IT 领袖峰会上午隆重召开。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在演讲中表示,技术十年前可以免费,你今天也不能免费。
  马云指出,我们今天很多人用着 IT 的技术、思想,但是管理水平和思想仍旧在上世纪。给了他一个机枪,当棍子使。所以才出现今天这个世界 IT 做电子商务还在杀价,还是拼价格,不是价值。技术十年前可以免费,你今天也不能免费。今天你再想免费,你想死,腾讯、百度、阿里会帮你死。
  每年的互联网领袖对话都是峰会最受关注的环节,2012 年,在 IT 领袖峰会上,马化腾、李彦宏曾与数字中国联合会主席吴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怀进鹏就微博竞争、互联网公司国际化、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及年轻人买房、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锋。
  此次对话,继续由吴鹰担任主持,马化腾、李彦宏二人将会有怎样的交锋?双方对于国内移动互联网的走向,又会给出怎样的判断?一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巅峰对话,即将上演。
  此外,还有邓中翰、李东生、张亚勤、吴鹰、丁健、刘二飞、郭为、王维嘉、曾强、王中军、李颖、宋立新、朱云来、刘积仁、袁明、田溯宁、熊晓鸽、阎焱、邓锋、沈南鹏等 50 多名企业领袖和投资家确认参加,届时将围绕&IT 创新推动人类进步&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以下为马云演讲实录:
  年纪大的人容易记性不好,吴鹰又把我的年龄往上涨了,但是退休的事是真的。我想了 9 年,计划了 6 年,实施了 3 年。我跟自己讲我们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工作的,我们是来享受人生的,我们是来做人不是做事。如果一辈子都做事的话,忘了做人,将来一定会后悔。所以我觉得 48 岁以前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48 岁以后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
  不管事业多成功、多伟大、多了不起,记住我们到这个世界就是享受经历这个人生的体验。忙着做事一定会后悔。我不希望自己 70、80 岁还在公司开早会,我的同事很生气,又不好意思说。昨天晚上到的比较晚,晚上跟大家聊的特别开,回想当年往事,14 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我们经历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回顾自己犯过的错误,见过无数奇葩类的人,但是这是最美好的经历,人生就是这样。我回去后又睡不着,我想 14 年给了我那么多有意思的经验,15 年以后又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让我们这帮人再一起吹牛、聊天。如果今天不设计好的话,15 年以后一定会很倒霉。我们这批人昨天晚上聊,我们这些人都是对梦想的追逐,都有很好的梦,对梦想的坚持和执着。但是中国的梦,我认为 13 亿人应该有 13 亿不同的梦,所谓中国梦不是把全中国统一一个梦,因为 13 亿人不同梦想才会有今天、明天。我今天来不想谈 IT 未来的展望,一会儿留给马化腾、李彦宏年轻人谈,我比他们大几岁,男人大 1 岁就是 1 岁,千万跟年轻人比远见,不要跟年轻人比创新,我只讲一些作为我们这些年轻的人观察到、听到的一些事,今天讲讲如何把梦想变成现实,如果梦想变不成现实,就是空想、瞎想,最近讲的最多的就是空谈误国。
  我不是学技术的,我对 IT 真不懂,我也不懂管理、不懂产品,但是我后来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地方是可以做的,就是在管理、在领导力、在怎么样把梦想变成现实上,我估计我比绝大部分 IT 人花的时间更多。
  刚才周教授、常董事长讲了非常好的战略情况。大企业要有小作为、小企业要有大梦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去想想自己有了一些想法后,怎么把它变成现实,怎么把它变成一个真正的不是一个空想的事。大企业的小作为往往是很多事情是一个瞬间的小动作影响了你这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决定,影响了整个企业甚至社会变革,我们从政治事件上,王立军这么小一件事引起了整个社会巨大变革,企业也是一样。我相信马化腾他们的微信也是一个小小的偶然的触发形成这样,支付宝坦诚跟大家讲我们就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变革。所以我想今天的 IT 界、互联网界存在一个巨大问题,我们动不动都爬到屋顶上讲大产业、大行业发展、国家体制改革、国家政治改革,好像政治不改革,你干不了事。不了解行业情况,就干不了事。其实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世界金融危机,我有一次看到县领导讲话,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危机、欧洲经济发生了巨大危机,所以我们县经济不好,说跟你有什么关系?阿里巴巴走到现在为止生存下来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关心自己,如果你不关心自己、不关心自己员工、家人、朋友,不要希望他会关心所有人。我不太希望一个大公无私,一个没私的人不太可能有公。IT 发展到今天我们缺技术、思想吗?不缺。今天缺的是把这些东西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很多人用着 IT 的技术、思想,但是管理水平和思想仍旧在上世纪。给了他一个机枪,当棍子使。所以才出现今天这个世界 IT 做电子商务还在杀价,还是拼价格,不是价值。人家说马云你十年前也不是免费吗?技术十年前可以免费,你今天也不能免费。十年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非常小,那个时候我们做免费,所有人说这哥们想找死,看他怎么死。今天你再想免费,你想死,腾讯、百度、阿里会帮你死。假如你还停留在上世纪甚至5、10 年前的思想是不可能再活下去。
  互联网有今天,四个特征、八个字最关键:开放、透明、分享、责任。假如你的管理不能具有这样的实质,开放、分享、透明的、承担责任这样的思想,你的企业一定走不久。我希望大家记住有梦想很可贵,但是坚持梦想更可贵,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正确方法更为可贵,一个优秀企业是管理出来的,优秀员工是管理出来的,优秀的商业模式也是管理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在论坛上听过也就算了,也许有一句话、两句话,哪怕把论坛上话都背下来对你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前不久亚布力论坛上一帮人讨论中国企业国际化,说这儿有工厂、那儿有老外招聘,有新市场开拓,我说国际化思想、国际化业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中国现在有国际化战略思想的企业非常少,而国际化业务的企业倒是有很多。有国际战略的企业未必有国际业务,有国际业务的企业未必有国际化思想。中国企业国际化是战略、思想、体制、人才、文化的国际化思想。在座人从事 IT 行业、互联网行业,问问自己是不是具有 IT、互联网的思想、文化。是不是具有开放、透明、分享、承担责任决定你的未来。
  阿里巴巴走到现在为止生存下来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关心自己,如果你不关心自己、不关心自己员工、家人、朋友,不要希望他会关心所有人。我不太希望一个大公无私,一个没私的人不太可能有公。IT 发展到今天我们缺技术、思想吗?不缺。今天缺的是把这些东西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很多人用着 IT 的技术、思想,但是管理水平和思想仍旧在上世纪。给了他一个机枪,当棍子使。所以才出现今天这个世界 IT 做电子商务还在杀价,还是拼价格,不是价值。人家说马云你十年前也不是免费吗?技术十年前可以免费,你今天也不能免费。十年前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非常小,那个时候我们做免费,所有人说这哥们想找死,看他怎么死。今天你再想免费,你想死,腾讯、百度、阿里会帮你死。假如你还停留在上世纪甚至5、10 年前的思想是不可能再活下去。
  第二,如果你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就会变成空想、埋怨、抱怨。我见过最多的人是埋怨的人,今天这个世界都一样,所有人觉得社会充满了问题,所有问题都是别人问题,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梦想是虚的,但是你必须把它做实。我觉得我们中国也很奇怪,60 年代尤其奇怪,动不动想改变世界、动不动想完善世界,动不动要上升非常高才觉得非常伟大。我今年 48 岁,吴鹰记住,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要完善世界,先完善自己,要帮助好别人,先帮助好自己。如果你不能帮助好自己,一切都是瞎扯。做企业,我觉得我们加强管理,很遗憾这4、5 年参加了无数 IT、互联网论坛,我听见最少的东西是如何管理好一个 IT 企业、一个互联网企业,如何从组织、文化、人才上,我刚才讲员工是管理出来的,决定一个生态系统不是老虎、狮子和大象,我们所有公司都觉得招一个好的 VP 感到骄傲,但是决定生态系统的决定要素是微生物,决定一个公司最好的素质是你的基础的员工的招聘。决定中国教育的水平绝不是大学有多少、大学有多大,而是小学办的多好。第一天起,所有 IT 企业同事记住你们要招普通人,把他们变成不平凡。招人是多么重要。无线互联网会改变世界,大家会有异议吗?大数据时代会到来、会影响人类生活,有异议吗?没有异议。怎么变成才是最关键,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你招聘的人做起。只有这样你才能从梦想回到现实。所以我特别期待,而且我最怕的是那些竞争对手动不动讲管理、讲组织、讲文化、讲人才,把这些企业是最大的竞争,讲空的跑到论坛来讲大事,基本上没有干过企业或者企业干的不行。讲的最多的是教授、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以及今天没有干好企业的人讲一些回忆录。绝大部分是这样。如果回归到企业本质,我们今天埋怨政府,无非要求政府加强管理。我发现很多企业倒下去不是缺乏创新、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完全缺少管理思想。第二,文化。什么是企业文化?墙报、写文章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把企业写得有味道一点,不要把企业变成赚钱机器。变成赚钱机器就是这个人只会赚钱,这边出来人民币,这边出来港币,讲话出来是美元,这没意思。我们需要把企业变成有情感的人,有情感就有朋友,有朋友的人生意自然好,有朋友也要讲原则,原则是什么?管理。什么是老板?老板的老就是老师,板就是规矩。没有这两样东西是走不远。我不讲宏观道理,一会儿少年派的人讲,我只实实在在的,在我眼里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人的干货,做普通员工的提升。真正把管理做好,把文化做好,管理、文化背后必须有强大思想,没有真正很好的思想没有办法把企业做大。我跟人家分享,人家说马云这两年神神忉忉,我们高速发展,没有沉淀思考,我们未来发展是什么?西方管理水平相当了不起。日本精致的文化管理也相当了不起。但是中国企业绝大部分是今天从西方学一点、明天从日本学一点,后天学一点传说的故事,整个管理商业体系是没有基准、相当混乱。但是这两年在中国博大精深文化里面体会了很多。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中国真正有理想领导力是道家文学,儒家思想是我们加强管理最好的东西,佛家思想是让你学会做人,因为领导力很强、管理能力很强的人身上一定有毒,有毒需要佛家思想的空把它化了。竞争过程中学习太极的博弈思想是相当了不起。如果你希望你企业做的有味道,这个味道背后什么叫文化,文化是用来品,你要分出这个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区别,这个公司员工和其他公司员工区别,只有这样做,公司才有味道、产品才有味道、服务才有味道,人才快乐。认真生活、快乐工作,我特讨厌认真工作的人,工作不要太认真,工作快乐就行,因为只有快乐让你创新,认真只会更多的 KPI、更多的压力、更多的埋怨、更多的抱怨,真正把自己变成机器,我们不管多伟大、多了不起、多勤奋、多痛苦,永远记住做一个实实在在、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的人,因为人才是让我们最美。
  最后唠叨几句,我到处都讲的,我们关注自己的空气、水和食品的安全。人类最大的危险,中国最大的危险不是 GDP 跑 7 还是跑8,跑 6 又怎么样?只要我们喝水是干净的,空气是好的,食品是安全的。穷一点还能活得长一点。前几天我去了一个县城,一个领导跟我讲,我说你们污染情况怎么样,我们上游已经污染了,我不污染怎么办?大家都怪别人。我特难过,我可以这么肯定地讲这届政府一定会做这个事,我们再也不需要有更高的 GDP 需求,我们需要有绿色的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企业做成功了往往会变成不健康,不健康重要标志是唠唠叨叨讲话,以为别人听,其实别人不想听了。谢谢!
总是否定道路那出路呢?&&转自&
【三年,首个用户破亿的移动新媒体诞生,媒体进化加速度】一种媒体形式从诞生到获得一亿用户需要多少年?用时3年。为了达到这一数据,中国的报纸用了183年、广播用了五十多年、电视台用了三十多年、互联网用了十年,移动新闻客户端用户量突破一亿,只用了三年。
移动新媒体&&转自&
哪款浏览器最安全?NSS测试报告出炉
微软IE是最安全的浏览器吗?不同的人或许会告诉你不同的答案,不过根据NSS Labs的一项最新报告,微软在拦截恶意软件方面确实比Mozilla、苹果和Opera更优秀。
NSS此次选取了微软IE10、Google的Chrome 25和Chrome 26、Mozilla Firefox 19、苹果Safari 5、Opera 12,来对比这五款最流行的浏览器中谁能更好地保护用户免受社交引擎恶意软件的骚扰。测试共经历了28天,3月13日至4月9日期间,NSS Labs在Windows 8虚拟机上使用754个活跃的恶意链接对上述浏览器分别进行了550次测试,每款浏览器都得出了18000份测试结果,去掉未通过验证标准的结果(误报、广告),最终得到了913份URL测试结果。
以下是最终测试成绩:
IE10的拦截率达到了99.96%,一枝独秀,Chrome表现也不错,拦截率为83%,而且较2012年10月份NSS测试报告中的成绩(70%)取得了显著提升。Safari、Firefox和Opera成绩就比较惨了。查看完整报告:
浏览器测评&&转自&
新WiFi标准:自由切换 无需输用户名和密码
报道称,随着新Wi-Fi技术的诞生,从明年起用户将可以在移动网络和WiFi网络之间进行自动切换,而无需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当前每天有数百万用户访问公共Wi-Fi网络。一些用户通过其移动运营商接入Wi-Fi以避免大量的数据费用,还有一些用户付费使用Wi-Fi以高速访问数据。无论以上述哪种形式接入Wi-Fi,都是相当麻烦的事情。用户首先要搜索Wi-Fi信号,然后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如果是付费的Wi-Fi热点,用户还需要支付。但随着新技术的诞生,以及业内所开发的漫游标准,无限用户很快将可以省去这些麻烦,轻松地在移动网络和Wi-Fi网络之间自动切换。今年年初,WiFi联盟开始认证Hotspot 2.0标准设备。该标准也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但只是第一次访问才需要。此外,无线宽带联盟(Wireless Broadband Alliance)还开发出了&下一代热点&(Next Generation Hotspot)技术,允许移动运营商和Wi-Fi热点运营商签署无缝切换协议。AT&T、T-Mobile、中国移动、英国电信、NTT DoCoMo和Orange已对该技术进行了测试,并于近期完成了测试工作。
这些标准允许用户从移动运营商的3G或4G网络上自动切换至WiFi网络上。届时,用户访问Wi-Fi网络将无需再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换言之,全球数百万的公共Wi-Fi热点有可能成为移动运营商网络的组成部分。这样,移动运营商可以因此而提高信号覆盖,并增强网络的承载量。如果这样,移动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也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由于可以无缝切换至WiFi网络,使用移动运营商无线网络的用户的数量可能出现下降。但业内人士称,运营商可以分析Wi-Fi用户的使用习惯,将这些分析数据出售给商家,以便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广告。今年年底开始,一些运营商将部署新服务所需要的设备。从2014年起,一些用户将可以享受到新服务所带来的方便。
比3G便宜 上海移动自曝4G资费
日前中国移动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开启了TD-LTE商用测试,这对国内的4G网络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4G具体正式商用不太远了。日前上海市也正式开始移动4G商用网络测试。昨天,上海移动宣布将招募5000名用户参与4G网络测试,首批4G终端将会本月底发放给志愿者进行测试,每个月将会免费赠送给志愿者15GB的流量用来测试。上海移动表示在7月底之前能够实现内环以内全覆盖,年底前则把范围扩大到外环以内。根据实测,目前上海市的4G网络实际下载速度能够达到60M左右,是3G网络的10倍以上。此外上海移动的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了4G相关的资费信息,虽然目前详细的资费还未出炉,但据称4G的性价比会高于3G,平均单位流量的费用都将会低于3G,如果包月流量越多的话,它的平均单价也会越便宜。4G的推出就是为了让它走入寻常百姓家,因此它的定价也一定会在用户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
莫名对移动有点信心了。。&&转自&
扁平化设计――UI的功能比外观更重要
现在大家都在谈&扁平&设计,扁扁的Windows 8动态砖、扁扁的Google+、Google Now,甚至是即将亮相的iOS 7系统预估也将会是扁平的设计,但,到底为什么?
  UI的功能比外观更重要  首先,有人说用户界面(UI)外观怎样一点都不重要。有道理!用户界面最重的应该是功能与便利性,对吧?  好,以这方面来说,外观确实无足轻重。但是如果苹果完全不管视觉设计这件事,想必会引起相当大的反弹。  不只是因为苹果向来以视觉设计闻名,正是因为我们在乎产品外观。  扁平设计的好处跟&仿真&风格一作比较便可分别,前者不倚赖阴影、反光、纹理和3D效果,而是采用极简的线条、颜色和图示创造出能够快速传递讯息的设计。  扁平UI让使用者更专注于资讯  也正因为没有花俏的视觉效果,使用者更可以更专注于资讯本身,让使用效果最大化。此外,人们更重视行动平台能够立即使用的特性已经超过视觉效果。  &就使用者经验和介面来说,偏好扁平设计是人们长时间大量接触特效后的合理反应。&美国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设计研究所副主任,同时也是艺术写作评论家的赫勒(Steven Heller)表示:&当人们使用的屏幕越来越小,就更加深了极简的必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屏幕行动装置皆采用扁平设计操作系统,使用者也把这股风潮视为标准设计,相对而言,仿真外观视就过时了,我们可以视扁平设计是对仿真趋势的反动。同理可证,直到下一个趋势出现前,扁平设计应该都不会过时。
  扁平设计沉寂6年,这一次它会成功吗?  6年前,扁平设计也不成功,但现在已开始流行。虽然效果还有待观察,但对已经习惯人工皮革质感的仿真风格的我们来说确实是一项全新的感受。  &扁平设计的趋势拥抱了新世代的重度科技使用者&,应用程序Taptanium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布鲁克霍夫(Franz Bruckhoff)说:&因为它让科技回归于专注&解决问题&这件更重要的事。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研发协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