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从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分一杯

冷冷清清的新溪村街道。
花楸村有川西最大古民居群&李家大院&。
屈氏庄园的防御角楼。
本报记者 张立峰 文/图
中国现有近270万个自然村,其中2555个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界定为传统村落。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时期,有的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是中国农业文明积淀的宝贵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资源。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过去十年间,我国自然村落从363万个锐减到271万个,平均每天就有200多个村落消失。目前,我省传统村落已全面展开保护工作。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传统村落如何进行适度旅游规划,利用自身优势吸引游客,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近段时间,记者走访了三个样本村落寻找答案。
样本1& 泸县兆雅镇新溪村(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
优势:重要的水运码头,街道整体保存完好劣势:留守人口少、寂静、冷清、宣传力度不够
泸县兆雅镇新溪村是记者调查的第一个传统村落。走进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老街。街面由一块块青石板组成,每块长约3米,横砌于街面。走在街道上,记者看到,居民房屋均为木制结构,临街而建。&整条街道就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从明朝晚期到清朝、民国再到文化大革命&&各个年代的房子你都能看到。&新溪村老村支书杨家林告诉记者。
和众多古街道村落不同的是,新溪村是长江上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上起宜宾,下至重庆。&明清时这里极度繁荣,往来的商贩、船夫等流动人口近2000人。&杨家林说,300多家木材铺、棺材铺、盐店、肉店、米行、水烟馆等让新溪村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木材、食盐和粮食集散地。
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如今却变得人烟稀少、非常冷清。当天,街上只有两户人家开门营业,卖一些生活用品。除此之外,大多数房屋都大门紧闭,街上不见人影,十分安静。说到这里,杨家林一声叹息:&现在全街只有50多个人了。&谈其原因,杨家林表示主要是因为旧房屋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代生活需要,大部分房屋都已年久失修,一些村民将其遗弃,直接修建新房,而大多数人则搬到集镇或县城去了,&再不来看一看,新溪村就要消失了。&
样本2& 邛崃市平乐镇花楸村(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
优势:自然环境优越,古院落价值高劣势:交通不便、知名度较低、旅游开发力度小
记者调查的第二个样本是平乐古镇附近的一个村落&花楸村。这个山势挺拔,丘陵起伏,有多条山涧小溪的山地村,是2012年成都市唯一入选 &国家第一批传统村落&的村庄。据村支书刘本金介绍,全村以茶叶、竹林为主要产业,村民收入有待进一步提高。
采访当天,汽车在山路上蜿蜒盘旋,一片片茶园、竹海映入眼帘,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而后到访的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古院落更是氛围浓厚,像一片返璞归真的世外桃源。以现遗存的明清时代 民 居 代表&李家大院为例,院落现存 占 地 面 积13000多平方米,房屋149间。&建筑风格为川西民居样式,台、梁、阁等建筑构件均为木质材料。院内木雕、石刻等工艺精湛,反映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刘本金说。
花楸村距成都市区101公里,距邛崃市区28公里,是平乐镇最远的行政村。平乐镇党委副书记左猛告诉记者,大多数游客都知晓平乐古镇,但对14公里外的花楸村却从未听闻。&即便知晓,又或者愿意前往游览,但狭窄、陡峭、蜿蜒的山路也会降低游客的积极性。&左猛说,14公里,成为了阻碍平乐古镇游客前往花楸村游览的一道障碍。
样本3& 泸县方洞镇石牌坊村(国家公布的第二批传统村落)
优势:地主庄园数量多,历史价值高劣势:旅游规划不完善 配套设施不健全
地处泸县县城以北的方洞镇石牌坊村,是记者调查的第三个样本。方洞镇地主庄园数量达48个,石牌坊村就占了其中的13个,其中以屈氏家族历经几代人营造的屈氏庄园最为出名。
采访当天,远望屈氏庄园,两座高大的碉楼十分醒目,庄园的墙壁上布满了弹洞,大门石柱上对联已经脱落,残缺不全,唯有正中的&醒庐&二字格外醒目。据屈氏庄园文物管理所所长何天荣介绍,屈氏庄园共占地30多亩,内外有围墙3层,庄园内有大小花厅、天井30多个,共有房屋180余间。
泸县文物局文物保护股股长徐朝纲告诉记者,屈氏庄园是我国民间高墙防御建筑在川南地区的典型代表,是目前我省保存较为完整的民居建筑群之一。庄园的雕刻、绘画、装饰等,反映了当时思想和信仰。
在当天的探访中,记者发现,和大邑县已经打造成型的旅游景区刘氏庄园相比,屈氏庄园目前还没有任何旅游配套设施。庄园里外均没有旅游指示牌、旅游线路地图、停车场、售票窗口等,也没有任何农家乐供游客食宿。何天荣表示,以庄园保护为前提的适度旅游规划目前还停留在图纸上,进展较为缓慢。
走旅游致富路传统村落为何困难重重?
以新溪村、花楸村、石牌坊村三个样本为例,目前它们各自都存在着交通不便、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旅游规划未成形、宣传推广不力等问题。左猛告诉记者,以花楸村为例,除了交通不便以外,村落内部还没有宽阔的旅游自驾或骑行线路,同时旅游点位标识少,景区地图少,游览线路缺少专业设计和景点内容介绍;从配套上讲,农家乐数量少,食宿服务不规范、接纳能力有限,没有专门的停车场。
&此外,乡村旅游同质化比较严重,想从平乐古镇抢游客很难。&左猛认为,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在良好保护的前提下,将旅游产品深度化、多样化。左猛琢磨着,利用花楸村陡峭的地形打造山地蹦极、村落探险、山谷滑落等吸引力较高的旅游项目,才是旅游开发的关键。
而在石牌坊村,屈氏庄园这一具有历史和教育意义的旅游资源多年来却一直 &沉寂&,村外人不来,村内人不去。同样,新溪村整条街道也少有游客出现,当地村民第三产业收入几乎为零。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各村村支书认为,缺人才、缺资金、缺规划是传统村落进行适度旅游开发的主要困难。&人才问题首当其冲。&何天荣认为,由于大多数传统村落离县城较远,部分甚至远离集镇,交通不便,生活水平较低,不足以吸引优秀旅游专业人才。
同时,缺少资金是核心问题。左猛告诉记者,由于村镇两级基本没有收入来源,资金只能从县上争取。多年来,无论是保护还是旅游开发都存在着资金不足,实际行动难以展开的局面。&住建部下拨的300万元资金用于保护都还不够。没有钱,旅游开发只能是一纸空谈。&左猛说。
&此外,还严重缺少专业旅游公司的评估和规划。&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省三批传统村落成功引入旅游开发公司的还很少,一些旅游开发公司还需要对传统村落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后再做决定。
分享旅游&蛋糕&传统村落怎样突破重围?
新溪村、花楸村、石牌坊村都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想发展旅游业,走农旅结合道路,为村民增收致富,各村村支书都认为要先做好内部完善。以花楸村为例,左猛告诉记者,利用住建部下拨的保护资金,花楸村已全面展开保护工作。&主要方法是修缮、改建、复建、改造和拆除。&左猛翻开《花楸村保护与发展规划》说,&比如修缮是指对于格局与造型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古迹,采取复原维修方式,保持建筑原貌;再比如改造,是指外观形象的改造,例如加盖青瓦坡顶,墙面重新粉刷。&
&石牌坊村主要是周边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石牌坊村支书陈和彬告诉记者,在旅游规划以前,先要解决的是道路整治。计划改造升级村级公路400米。同时,全村还计划提升引用水源质量、改善天然气使用条件、治理农村垃圾污染等。&屈氏庄园外还将打造360亩的绿化景观。&陈和彬说,目前住建部下拨保护资金已到,各项具体保护方案及预算已经完成,正在展开行动。
&在庄园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做好旅游宣传工作,吸引游客前来游览。&陈和彬告诉记者,石牌坊村地主庄园居多,要大力发展教育旅游观光。目前全村计划把屈氏庄园布展成继大邑县刘文彩&收租院&之后的四川第二个教育展览馆,展览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展出具体实物、泥塑以及屈氏家族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等。
&以前曾办过展览馆,1973年 9月开始筹建,在1974年 4月开馆展出,到1979年夏天的5年时间里共接待工人、农民、解放军、干部、学生等观众27万多人。&陈和彬告诉记者,村上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除了扭秧歌、打腰鼓外,还编排了现代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丁佑君》,很受群众欢迎。
&将屈氏庄园打造成为一个集收藏、研究、展示、文化旅游体验为一体的川南民俗文化旅游胜地。&泸县文物局局长陈凤贵告诉记者,展览内容将抓住庄园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庄园文化为核心,通过奢华生活、历史风云、建筑艺术和川南民俗四大主题展示屈氏庄园的魅力。&很多村民对于当前即将展开的各项保护行动和旅游发展规划都很期待。&陈和彬说,旧庄园保护好了,村子环境变好了,旅游搞起来了,全村还能发展休闲农业办农家乐,村民们就不用外出务工了。
作者:张立峰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旅新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要评论 已有0条评论
用户名:&&&密码:&&& 匿名发表
请你先登录,再发表评论
剩余 200 字 验证码: 2462
同步到微薄
所载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本网保留不刊登无关或不雅评论的权利。每个城市都想从两会中分一杯美美的羹。_中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8,497贴子:
每个城市都想从两会中分一杯美美的羹。收藏
RT.,所以各种吹,各种提案都出来了,到时候看结束后真正批的有哪些吧。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游客 您好,欢迎进入新浪地产网!
城市值得复古吗
  文_记者 张晓兰 就如同故宫永远是北京国庆黄金假期人潮高峰地一样,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参观文物古迹、老城古镇旅游也总是这个时节亘古不变的热点。这股热潮涌动的商机,带来的人气让不少地方垂涎三尺,本是历史胜地的要恢复历史风貌,新兴城市则要人造古城,城市复古风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
55亿大手笔“山寨”一座凤凰古城 & &
  55亿大手笔“山寨”一座凤凰古城
  一个距离湖南省湘西凤凰古城6公里、总计划投资55亿元人民币、在外观上完全模仿古城而建的新镇“烟雨凤凰”,将于今年年内动工,当地政府和投资企业期望通过“山寨”一个凤凰的做法,以解决几乎一年四季都人满为患的凤凰古城游客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
  “山寨古城”的背后,是昔日静谧安详的凤凰古城成为旅游热点以来,当地政府对基础设施短缺、游客满意度日渐下降、以及发展旅游经济与保护文物古迹之间永恒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给出的一个最出乎意料解决方案。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凤凰古城就成为了中国最早向外国游客开放的景区之一。有显示,凤凰旅游开发十年来,游客接待量从2000年的57万人次上升到去年的6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不足百万元攀至44.31亿元。今年上半年,凤凰古城共接待游客310.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62亿元人民币。8月份以来,凤凰古城的日均游客量超过5000人次。
  今年暑期,凤凰古城接待的游客数量又创新高。据游客反映,狭窄的古城里人头攒动,沈从文故居、杨家祠堂等景点游客摩肩接踵,穿城而过的沱江两岸,等待上船游江的客流排起上百米“长龙”,就连江中央狭窄的“跳岩桥”上也堆满了人。在炎热的七八月里,游客普遍表示苦不堪言,体验满意度大为下降。
  但在多数人看来,“山寨”整个古城的想法仍然显得过于天马行空了。该消息甫一问世,就引发业内人士的质疑:若为了增加古城接待能力的配套设施,建造得古色古香无可厚非,但是否需要花费55亿元打造一座“完全模仿凤凰古城”的新镇呢?
  湖南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介绍,“烟雨凤凰”是湖南省文化产业重点建设之一,作为新的游客服务区来释放古城的接待能力。他说,“这并非建设简单的配套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我们期盼能在传承和弘扬凤凰文化的同时,续写凤凰的历史,成就新的经典。”
  实际上,不仅是凤凰古城,其它比较著名的热门景点近些年也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类似问题。有关表示,要解决如今旅游城市拥挤的现状,除了做好疏导工作、投资扩容增加其接待能力之外,最关键的还是要寄希望于国民休闲旅游习惯的养成和成熟。“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花费巨资打造仿古‘古城’可能是最不可行的一招,如果新打造的‘古城’接待能力再度饱和,是不是还要再造第二座仿古新镇呢?”
  其实,“烟雨凤凰”并非独创,也并非个例。回到过去是当下众多城市建设的主题,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造古城运动”的风潮。不过,这种由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巨大的造古城之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国内兴起的主题公园热,全国600余座城市一下子冒出了2500多个主题公园,耗资高达1500多亿元。但这种盲目跟风上马的工程好景不长,据了解,现在70%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左右的盈利。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虽然前些年一些地方先人一步,通过古城项目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造古城就一定能让地方赚个盆满钵满。如果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全面考量,造古城项目很容易成为劳民伤财的败家子工程。据了解,耗资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凉,热热闹闹的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两年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此外,在不少地方曾经争得面红耳赤的“名人故里”,最终也只落得个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状况。
  因此,“烟雨凤凰”的未来会如何,一切还是个未知数。而我们不禁想问,目前正在神州大地上火热推行的“遗产克隆”策略能否再现城市繁荣?而地方政府热衷城市“复古”的背后,其根本动力又是什么?
  这场古城再造运动,其形式上拼的是历史与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张旗鼓地振兴旅游业,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这场古城再造运动,其形式上拼的是历史与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张旗鼓地振兴旅游业,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复古风潮起 古城大跃进
  这场古城再造运动,其形式上拼的是历史与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大张旗鼓地振兴旅游业,进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滦州古城企划负责人傅博表示,近年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正由最早的走马观花游、演化到今日的深度体验游,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仅仅观看沿途的风景,而要求融入当地文化之中,体验文化之美,而古城旅游就是这样一种产品,融当地深厚文化于一身,同时又有着完备的服务配套设施,符合当代人对于文化游的各种需求。
  古城,顾名思义,是古代建筑的城市,虽然它们的建筑年代有所不同,但都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遍经沧桑岁月后被赋予的厚重历史感。显然,古城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由于历史上的战乱与风雨,加之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特点,注定了能保留至今的古城少而又少。
  特别是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但有些地方文化底蕴没那么厚重,历史留存的遗迹较少,这样的城市为了在旅游经济热潮中分一杯羹,也大打文化牌,甚至将历史课本上的景点、文化名人,即便是虚构的孙大圣也搬入到了实地生活中,大力建造人造景观或仿古“古城”。
  有些城市本身作为历史古都,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城市即便不去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再造历史胜景,同样也有着让人向往的诱惑力,但是有些地方甚至嫌原有古建筑太小太破,而花费巨资推倒重建。
  无论是为了复古还是造新,在发展经济的大旗下,近年来中国各地着实掀起了一股蔚为可观的古城建造潮:投资2亿元、占地1平方公里的骊靬古城复建项目已在甘肃金昌市如火如荼地开建;甘肃敦煌拟投资30亿元复建敦煌古城,以汉唐文化、丝路文化为主题,对历史城市格局、建筑文化、宗教艺术、商贸流通、民族交融、生活和娱乐等进行体验式还原和提升;河北滦县计划投资50亿元复建滦州古城,占地2000余亩,再现昔日滦州胜景;河北正定邀请专家论证恢复古城风貌;河南郑州斥巨资在闹市建成仿古城墙;江苏金湖将投资30亿元建设尧帝古城;开封用上千亿元将开封市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
  在接受《安家》记者采访时,作为古建保护专家的傅博介绍道,保护性修复现存古城、复建古城与古城再造是不同的概念。
  保护性修复古城是基于大量的现存历史遗迹基础上,对古城进行的保护性开发。以正定古城为代表,此种开发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具有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建设难度大、需文物修护支持等特点,往往由政府主导。
  复建古城是严格遵照历史,完全复建一座古城。以开封汴梁为例,此种开发需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按历史修复的同时,需兼而满足现代城市要求与使用需求,建设成为城市新地标,同样由政府主导建设。
  再造古城则不受文物保护、古街巷尺度不满足现代消防规定等限制,通常选址城市老城或临近商业中心区,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企业帮助政府解决老城改造难题的一种有效尝试。这样的新古城通常原址上已无古迹,居民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基础设施陈旧,已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品质需求,但往往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过去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古城建成之后起着承载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不但有效的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更可推动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方向转型,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的经济产业模式。
  据《安家》记者了解,这些“古城”在兴建之初,都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拉动作用。如杭州城郊的“宋城”,就给“再造”古城之风树立了一个好榜样。这座完全在荒地上新建起来的古城,靠在宋城环境下的《宋城千古情》的现场演出和仿古的主题公园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宋城在很大程度上沾了杭州城的光,从杭州带来的丰富旅游资源,包括从西湖、岳王庙这些“真古迹”手里分得的一杯羹,成功登陆了股市创业板,真可谓靠“假古迹”赚到了真钞票。
  与宋城类似的还有山东台儿庄“天下第一庄”,同样也是一座凭空建起的“人造古城”。据了解,这是一座集娱乐、休闲、购物、住宿和影视拍摄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园区。不过,跟“宋城”相比,这里的游乐量明显减少,组织的专题现场演出等,也不如宋城受欢迎。
  是推广传统文化 还是哗众取宠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自煊曾这样生动地谈道:“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必须按传统风貌恢复,就像镶牙齿,不能把好牙坏牙一起拔光换上满口假牙;也不能把坏牙拔掉,只镶金牙。”
  无论是保护性修复、复建还是再造古城,都意味着规模巨大的建设以及数额高昂的投资,而这笔投资往往建立在对未来旅游业收入的乐观预期之上。因此,对于这类项目的评价,业界内外都存在着诸多争议。
  如资深城市规划专家陈致衡在接受《安家》记者采访时就认为,“再造”古城的做法,也不宜一概否定,项目是否科学合理,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历史上实有其人且足以流芳百世的人物、事件相关景点,则可以重建,以提供人们瞻仰先贤的场所,从而达到移风易俗之效;若历史上难以考证的神话非文学人物比如孙大圣以及西门庆等人搬到现实中,或是凭空建设一个与本地没有什么关联的古城,则应该坚决反对重建或新建相关景点;而有些地方嫌原有古建筑太小太破而推倒重建则更是不可取,不尊重历史,为历史涂脂抹粉,愚弄今人及后世,同时被先人鄙视。
  “一些研究文物和历史的业内人士很反对再造古城,认为没有几百年、上千年的历史,就是假文物、假古董,王刚在主持《天下收藏》时一锤子就把赝品砸了,我觉得砸了很可惜——尽管不是真货,但通过再创造已经是惟妙惟肖,具有了自己的价值。同样道理,对再造古城而言,我们也要留有余地,不要一棍子打死。”在接受《安家》记者采访时,住建部住宅建设及产业现代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开彦表示。
这场规模浩大的“人造旧城”的运动,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动
  科学决策 还是盲目冲动
  由于大兴土木造古城的投资与建设,涉及到应用、城市规划、老百姓搬迁等一系列问题,一个环节处理不妥,就会引发诸多问题。事实上,有关人士对于“再造古城”经济意义的质疑就屡屡见诸于报端。
  很多专家认为,“再造古城”让所有现代建筑进行一次大搬迁,这势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意味着太多的城市建设必须要“推倒重来”,而大量的建筑也成为不折不扣的“短命工程”。
  除此之外,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有些城市其城市地表以下隐含了很多文物和古建筑,如果要在老城棚户区进行一场大规模的改造,势必会对老城区遗留的真正的文物造成一定的毁坏。
  旅游规划学者蔡碧凡认为,对于古城建造这样大体量的工程而言,上马之前一定要根据城市实际发展水平详细规划,这其中包括对古城建成后的宣传与后续的经营成本的考量,通过专业的评估预测来估算未来的投资与回报,做到量力而行,不能脱离这个城市实际的负载能力。因为再宏伟的规划一旦脱离当地发展实际,后果都不堪设想。
  “一些地方古城修复或者新建时,并没有考虑后续,以为工程建成后就一劳永逸等着收钱了,经营管理和宣传才是真正需花大钱的,没有这些,实现盈利进入良性循环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这个环节上如果没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即使古城建起来,也只能是一座‘空城’。”
  此外,在蔡碧凡看来,人造古城能否取得成功,还需要看是否真的有自己的主题,“这一点对很多自身缺乏旅游资源而去建设人造景观的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并非在史书上找个由头就算有主题了。比如武夷山区的一些古茶村,虽然没有经过什么开发,但还是有很多游客去寻访,因为当地居民世代种茶、制茶,茶文化是沁入土壤的,这种主题比建几个建筑或安排几个人演示要有吸引力得多。没有了主题,景点也就无法与其他真假古迹区分开,自然吸引不了游客前来观光。”
  事实上,目前存在的一个现状是,无论是新建的“人造古城”,还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修缮而成的古城,基本上都是建庙造宫,以致内容雷同、千景一面。与此同时,在旅游资源多样化的今天,游客们的旅游品位越来越高。通过随机调查记者发现,很多人更钟情于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完全靠人为再造而缺乏文化内涵,靠大兴土木堆积起来的复古建筑,已经很难留住游客的脚步。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一些“人造古城”还缺乏旅游投资理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如果没有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连“古城”的基本维修维护成本都无法支持时,就只能成为“废城”了。截至目前,只有宋城一家靠这个上市,而它已经营了16年。前些年河南省中牟县投资二千万元打造的官渡古战场遗址,如今已是一片凄凉,每天门票收入不足几十元。
  “前景上不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打算盖座“古城”当景区收门票,是肯定没有出路的。”有关专家如是说。
  弃“新”喜“旧” 意在稳增长
  显而易见的是,这场规模浩大的“人造旧城”的运动,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推动。与此同时,随着“人造古城”在各地遍地开花,一些地方政府也盲目跟风。“有些地方政府见别处都在建,而自己的城市也在某个时期具有较大的知名度,就想建一个,结果大家都建。”有关专家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雄心勃勃地推进规模庞大的古城再造工程的地方中,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占了绝大多数。较为典型的是当属七朝古都——开封,这里拥有引以为豪的、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宋代文化资源,也拥有羞于提起、与历史名声极不相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为了实现以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雄心壮志,目前开封政府宣布计划将整个老城区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实景人文旅游胜地,重现北宋“汴京”时期盛景,同时还要建设一座工业化新城。
  不过,实现这一宏伟工程的前提是,十几万市民将在未来4年内从老城区搬离,仅拆迁费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亿元。据地方官员称,为弥补建设资金缺口,有可能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举债。对此,有人质疑认为,1000亿元对于开封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便所有公职人员不吃不喝,其他民生投入为零,也至少需要20年。
  众所周知,对地方财政并不宽裕的中国广大城市而言,在解决民生难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已经捉襟见肘,那么这些城市,拿什么去撬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呢?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相关部门严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想拿银行贷款并非易事,但发行地方债或向银行巨额贷款依然是当前一些城市大拆大建的资金来源及主要途径。不过,巨额贷款的利息负担将是当地财政的重负。
  与此同时,有关人士猜测,“再造古城”极有可能采取以下这种发展模式:先炒作概念,以此吸引投资和卖地,筹集部分资金后建部分建筑,再逐步考虑建设安居工程。事实上,景点复建沦为地产项目的案例并不在少数。
  “开封古城较小,虽然老城墙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造与恢复保护相对到位,但开封老城比较破败,与其保留现在相对杂乱的老城区,还不如按照历史上原来的状况进行整理。具体说来,首先,需要把整个历史与现状都调查了解清楚,知道哪些是文物有历史故事,哪些东西虽然消失但古迹还在,在此基础上,将原来较破的文物进行保留恢复,或在原地进行复原改造工程。而对于大部分建筑,则沿着历史原来的风格进行整理,尽可能在建筑形式上恢复明清以前时代的风格。”开彦表示。
  据了解,有些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吸引进行投资,参与老城拆迁工作。但因为利益有限,开发商应者寥寥。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大体量的旧城改造计划,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开发商在老城墙内搞拆迁少赚点或者不赚,但是在城墙外的新区,政府对其划拨的土地,价格适当低一些。
  保护历史
探索城市之魂
  “再造古城”未来发展的依托点在哪里?再造古城,是否能造出城市的繁盛呢?
  陈致衡表示,国内的“再造古城”未来发展的依托点在于发掘、营建真正属于本地区的人文资源,而不是凭空设想或抄袭他人;也在于审时度势,分析古城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地段功能的改变,规划好该区域;也在于尊重历史、高质量的完成古城的重建工作。
  可以说,在这方面日本奈良有例可鉴。平成宫遗址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经过多年考察、论证,兵部省、式部省基坛及础石、东院庭院、朱雀门、大极殿等建筑陆续复原,在复原过程中,工作人员对建筑图样、建筑技术、梁架构造以及屋瓦铺葺、金属饰件、木材加工等技术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在陈致衡看来,中国的城市“翻旧”很难再现城市的繁荣,一方面是目前的翻旧大部分不如法,粗制滥造,无法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因素是,城市始终处在发展变迁中,各个区域的功能分工发生了变迁,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工矿业中心等都会发生改变。比如北京的前门大栅栏地区、南京的夫子庙地区,表面虽然很热闹,但与过去比较已不可能恢复昔日盛况,因为这两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已经发生历史性改变。
  不过,有关专家表示,这些仿古建筑的存在,如果只是单纯的商业开发倒无可厚非——就怕为了复古而不惜破坏城市原有的文脉,为仿古而大拆现代建筑,为复古而迁出城市居民,这样的做法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据了解,在巴黎,受到保护的3115座古建筑是城市的瑰宝,雨果的寝室、莫奈的睡莲池、卢浮宫、凯旋门、埃菲尔铁塔……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些历史遗产,举凡制定新的建设规划必事先公布方案,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后方能实施,而巴黎民间文物保护组织就多达2000多个。
  日本对古城的保护更为“苛刻”,古建筑修复用传统方法,连斑驳剥落的地方也不加掩饰涂彩,刻意保留岁月的脉络印迹。典型例子如京都,市区内禁止6层以上建筑,连屋瓦颜色大小也要通过专门委员会的审批。鲜艳的奶黄色麦当劳标志在世界上第一次被改成与京都色调统一的暗棕色,电视塔也被刻意造成佛寺香案上的蜡烛形状。而新发展的工业全部集中在城市西南部及卫星城里,高速公路、新干线铁路必须通过城市的地下。
  正因为对城市风貌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京都目前有17座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对1700多处公认国宝和重要文物予以精细入微的保护,换来的是京都独一无二的魅力与风云。
  然而,综观国内不少古城,由于过度开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城市发展已被推土机政治所支配,不少城市决策者热衷于推倒重来,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我们不该把资源花在仿古、打造古建筑文物上,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多的投入要放在真实的、亟待保护的文物上。这样才能使更多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1月3日新浪乐居大型看房团火热报名中
市场相关的智库下载
市场相关的社区论坛
我要说两句
您好,请登录后进行评论。点击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新浪地产保持中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展中的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