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组做为函数参数主管应该什么都管吗?

为当领导而生:人人都想做的「管理培训生」是什么?
fiysben,MT,欢乐地轮岗中...
我在 2012 年末的时候,成为了我们公司在中国的第一批管理培训生的其中之一。(我们公司把它叫做 ERP,Engineer Rotation Program)。到现在,已经轮了 3 个岗位了。接下去我想从我自己的一些经历谈一谈,怎么成为管培生,管培生都干些啥,有什么好处、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判断和选择要不要去当等这些问题。
我们公司当年给出的关于管培生的说法是&培养有技术有领导潜质的应届毕业生&、&在职场初期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网并获得指定导师辅导的机会&、&高级管理层定期交流的机会&&&可以说,这些都是非常诱人的,而如今看来,确实如此,不忽悠!
如何成为管培生?
一共 300 多人报名,经过笔试、一面、二面,终面,最终选择了 6 个人,可以说是半百挑一。
其中笔试分智商题和专业题,智商题有点儿类似门萨俱乐部的那种题目,为了考察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等。不过根本来不及,到最后的题,光一个图形就眼花缭乱,还要推理出下一个图&&时间一到就收考卷(不过据说我当年考的分非常高)。 然后是专业题。之后有两次技术面试,如果都能过,可以进入最终的终面。进入终面共有 12 人,取一半。终面的方式是多位面试官对一位求职者。终面的面试官包括亚太的市场的总监,技术支持的总监、研发的老大、HR 的头、软件与应用的老大等,除了公司亚太区的总经理,几乎全部管理处都来了。最终淘汰一半人,剩下的就是第一批管培生了。说了那么多,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管培生确实不是那么好做,除了一些门槛(专业相关、GPA3.5/4.0 或以上)之外,还有智商测试、多轮面试等着你,层层筛选。
管培生干些啥?
首先,总经理会跟你一起吃饭、聊天。然后,公司会为你召开几次会议,主要是各个部门的老大来给我们六个人介绍他们部门的组织架构、工作性质、内容以及我们到他们部门去会做什么工作,得到怎么样的待遇等。而这些会议的目的是让我们从这么多部门中挑选 3 个部门作为我们之后的轮岗对象。而这 3 个岗位全部轮岗完毕,我们最终再从这 3 个岗位中挑出 1 个作为我们最终的岗位。我选择的是研发、技术支持和市场。
同时,公司为管培生指定 2 位导师,一位是 HR,一位是经理级别的。这也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地方。不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工作上的问题都可以找他们。平时大约半个月聊一次,闲聊也好,讨论问题也好,都有。
选择完轮岗的岗位后,就开始轮岗。具体到某一个岗位后,部门的经理也会指派一位 Rotation mentor 给我们,这主要是为了帮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而我们还要跟我们的 Rotation mentor 以及部门经理一起,把轮岗期间的工作计划和目标定下来。具体的工作内容其实和其它员工一样的,只是可能要求会相对来说低一些。
某一个部门轮岗完毕后,我们会进行一次总结会。主要是管培生做 Presentation,介绍自己在这个岗位轮岗期间的一些工作、体会、收获和不足等。与会者一般是我们的导师、部门经理、Rotation mentor、HR 还有一些老大。每个人讲完后会有人提问,也有人提意见等。最后会安排我们下一个轮岗岗位的一些事情。
那在轮岗期间,还有其它一些活动,比如一些圆桌会议、聚会等(单独为管培生举办的)。
还有专门的一些培训,包括人脉拓展、演讲能力、交流能力等。
轮岗:轮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通过轮岗,让我们了解公司的组织架构、产品线;让我们拓展人脉,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不光光是同事,还有客户、代理商等;让我们学会跟不同 function 以及不同层次的人相处;让我们拓展我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指定的导师: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找一个组内的老员工带着干活,也不同有导师制度的公司,会制定一位导师。我们制定了两位,一位是经理级别的导师,一位是 HR 导师。从功能上来讲,经理级别的导师能给你的工作上提供很多不错的建议,HR 导师能够为你的生活、乱七八糟的想法提供一些建议(但并不绝对)。
和管理层的交流:作为管培生,确实有不少的机会同管理层交流。除了一些会议上和之后的交流,还有平时定期的交流。比如现在我们分公司的老大每个月会跟我谈一次。通过这种机会,你能知道公司的方向在哪里,重心在什么地方,发展的策略是什么等,这些可能是非管培生不太能够得到的信息。
机会:有很多专门为我们举办的活动、会议以及培训,我们能得到很多人得不到的待遇。除此之外,公司花在我们身上的精力、人力财力,也确确实实是很多的。你想想,除了 HR 的时间,还有很多老大们专门花的时间。以下为我几个月的一些开销。
待遇:确实比较高。
可能发生的问题:
更多的选择未必是好事,最终到底选择什么,选择了之后会不会又后悔等问题。
以上存为本人从自己的经历谈的东西,并不具有广泛性,更何况跟快消不同,我们公司是科技公司,也是据我所知在中国的唯一一家有管培生的半导体公司。所以只想让大家更了解一下管培生这个职位。
那到底如何去选择呢?选择哪些公司的管培生呢?事实上我也没法直接告诉你选择哪几个公司的比较靠谱,因为现在有太多的公司在招管培生了。我提几个并不绝对的选择方法吧:
1. 如果可以,去做大公司的管培生;
2. 如果可以,去做有管培生经验的公司的管培生;(我找工作时,我们公司尽管在中国是第一次招,但是在总部,应该说管培生说是历史悠久了,好几位高管都是当年的管培生,当然可能那时还是摩托罗拉的时代)
3. 仔细询问 HR 管培生项目是怎么样的,会怎样安排你们的工作,有什么样的机会、待遇(不是工资啊)等,你要关注的是,公司对管培生是否有详细的计划、安排。如果 HR 只会说有很多机会啦,会很重视啦这些空话,那就慎重;
4. 推荐几个:宝洁、联合利华、西门子、菲利普、史密斯的管培生职位应该都不错。
另外,有一篇不错的文章推荐:已结束深圳-11月1日全国可收听 10月22日已结束
阅读(8975)
加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产品经理实战训练营,BAT产品总监手把手带你学产品
KentZhu前两天发过一条微博:“做产品经理的都想要做移动互联网产品,做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都想着做APP产品,做APP产品的都想做前端的产品,反而是最考验人的后端类产品比如系统啊,支付啊,ERP啊什么的没人愿意做,唉。”
虽然自己做产品的时间还比较短,做过的产品也没有很多。但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能说KentZhu说得一点都没有错。
绝大多数的产品经理都不愿意做后台产品,比如管理系统什么的。这种情况情况有多严重呢?几年前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位产品经理的精彩总结:“每一个光鲜亮丽的产品背后都有一个屎一样后台管理系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产品经理都不愿意做后台管理系统呢?我想,这得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件事情。
对于一般的创业公司来说,最开始的时候总是希望能够快速将产品上线的。那么,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考虑给用户使用的前台还是给自己人用的后台呢?这个答案自然不用多说。所以,初期阶段多数的公司都是有一个很烂的后台。想象一下,这个时候如果让你去做这个产品经理的话,不给人不给时间就告诉你凑乎一下,不说别的,整个人就是不爽啊。即使工资高也没有一点成就感啊。当你看到一个就给几个人或几十个人用的粗糙的后台管理系统时,你根本都不愿意承认这玩意儿是你自己负责的。反观前台产品,尤其是当前最火的移动端产品,就算是做一个再烂的的产品,至少也得有个几万用户吧,若一不小心成功了,几百万上千万用户使用自己设计的产品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设计一个后台系统所带来的成就感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即使大家都不喜欢做后台,只要钱到位了,愿意做的人肯定还是不少的。但是,想想也很简单,作为一个内部人用的后台管理系统,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认为这个东西跟我们的产品成功与否的关系不大。一个后台管理系统能够决定是否有用户用我们的产品吗?当然不会。所以,在这种心态下,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都会自然地认为后台系统不重要。既然不重要,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所能获得的薪资待遇自然也就低了。
以上两点决定了做后台系统的产品经理会难以获得成就感,也难以获得同等水平的薪酬。自然也就决定了几乎所有的产品经理都不愿意做后台管理系统。
这里面引申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后台管理系统的好坏真的不重要吗?当然不是。关于这个话题,以后单写篇文章来聊这个事情。
#专栏作家#
岳山丘,微信公众号:iamyueshanqiu,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慕课网产品经理。兜兜转转好多年,一直在教育行业做产品。初始做内容,后来开始做WEB端。关注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顺便赚点小钱花)。最近一段时间开始研究移动APP产品,希望能够多学习一些东西。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iamyueshanqiu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产品经理学习、交流、分享社区,集媒体+招聘+教育+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oshipm。成立5年以来举办线上活动500余场,线下活动数百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南京、重庆、厦门等30多个城市,在互联网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社区目前拥有300万忠实粉丝,其中产品经理占比50万, 中国75%的产品经理都在这里。当前企业管理的趋势是什么?什么管理理论比较流行?例如信息...-55BBS 我爱购物网
&&&当前企业管理的趋势是什么?什么管理理论比较流行?例如
当前企业管理的趋势是什么?什么管理理论比较流行?例如信息...
当今社会趋势是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追求和谐,因此,企业管理的侧重点是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管理、营销管理、包括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等
流行趋势商场促销新款短袖购物经验
9条其他回答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潮流扑面而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经济融合为一个全球式“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资本可以灵活地在世界范围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产生影响。新的世纪?我们将进入一个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拥有知识上的差距必将导致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差别。急剧变革的环境将给管理理论与实践带来不可估量的冲击?在未来新世纪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将出现六大趋势。
  一、知识管理日趋显得重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知识、技能、人力资本和信息等无形资产的产生和应用?这使得每个国家都把加快科技进步、发展教育、保护知识产权、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现代企业重视无形资产管理?无形资产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原先竞争制胜的先进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则不是最主要的。
  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即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如果说信息管理使数据转化成为信息?并使信息为组织设定的目标服务?那么知识管理则使信息转化为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专门负责知识管理工作的新高级管理职位?我们把它称为知识主管。而知识管理绝不是简单的信息管理?它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这里除显性知识外还包括隐性知识??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英特尔、强生、佳能、夏普等之所以能够保持长盛不衰?技术和管理上长期保持着创新能力?就是因为它们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良性循环的知识管理机制。
  二、管理方法推陈出新?实现不断更新
  随着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科学技术在社会与企业的广泛应用?新型管理方法不断出新。?1?在经营决策方面?由于“多目标规划” 与“信息博弈论”等运筹学理论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家的决策水平。?2?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概念由制造领域扩大到服务领域?其生产的范围也扩大到从前产品的引导设计、引导消费?售前售后服务?使得整个生产时刻与市场紧密联系。
  而与此同时出现的一些新型管理方法?如?准时化生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最优化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等。我们从这些新的管理方法的基本特点上可以看出?在新的管理方法中?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决策管理占有很大的比重。许多新的方法都与计算机的运用紧密结合?以至于人们很难分清他们是一种管理手段或是管理方法。由于信息社会强调了知识的“整合”“、集成”?所以许多新出现的方法都是为了解决社会在发展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或综合问题。这样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物质和产品时?
三、管理结构出现俱变
  企业按照职能设立部门?按照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这样在组织结构方面就形成了“橄榄型式”的组织结构?但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结构却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紧迫要求是最高层与最底层的直接联系?那些存在的中间组织将失去最终存在的必要。加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企业管理者能轻易地、便捷地获得市场供求变动的信息?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企业的管理层将逐渐减少?管理人员将面临大大的裁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组织的分权势在必行。而分权意味着根据个人的技能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分权鼓励下的个人负责和自我激励?能使人们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形成真正自我激励的基础。它能引导人们支持企业目标并创造性地工作。这种分权直接导致企业中间管理组织设置变得简单?侧重向两头发展。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化消减了中间层次?使决策层贴近执行层。这就是所谓公司组织结构从“橄榄型”向“哑铃型”的变化。这种组织结构不但降低了管理协调成本?还大大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反映速度和满足用户的能力。
  四、人本管理将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管理的人性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态势?这已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需要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的要素?充分开掘人的潜能。它要求管理者与职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又不违反科学的自然规律?正视社会与自然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未来企业竞争中?企业能否成功?将取决于所用何人而不是用了多少资本?职工素质高低和其智力水平发挥如何?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能力。个人将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随着企业中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人的流动性也将逐渐增强?那些技能突出、有领导才能的专业人才?将随时有可能离开企业?另起炉灶或为他人工作。如何留住员工?充分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由于权力集中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频繁的变化?所以现代企业家都非常尊重员工、重视员工?树立人本意识?向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他们在企业内部实行分级管理体制?通过权利下放和建立经济责任制来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自主权?克服企业内部的官僚主义作风。
  五、学习激活创新管理的源泉
  信息时代?人是知识的载体。人离开知识就不能在社会中存在?人的知识不更新同样不能得到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于人及其创造性?企业组织的架构和管理选择必须认同人类永无止息的创新精神?它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活动的主旋律?并随着技术、市场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网络组织结构的灵活性更加鼓励人们发挥创造性和取得实质性的成就。可以说?创新是一个企业赢取市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创新管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创新更多的来源于智慧和信息?因而?获得持续学习和拓展知识的能力已成为今天创新管理的基本任务。企业的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转向综合、个人转向群体。人们通过对话、竞赛和加强团体凝聚力进行群体学习?在传统观念和主导思维模式受到越来越大挑战的同时?不断产生能量。而学习型组织正式适应这种要求?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善于不断学习?支持不断创新。六、全球性的企业文化席卷而来
  有人分析?美国是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日本是以“理”为中心的逻辑管理?在中国是以“情”为特点的管理哲理。以法为重心的管理?强调的是尊重规则和秩序?以理为中心的管理?追求功利而牺牲道义?追求群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以情为特点的管理?注重发掘人的内在价值和积极性?强调管理的“人和”效应?而制度的管理不甚严格。近年来?美国通过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反思?开始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员工队伍的稳定。日本则在强化人事竞争机制?摒弃论资排辈。所以?在管理文化上?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表现得特别突出和明显。因为所有经济活动都将超越国界并全方位地展开?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原则的商家会选择最有利于各种活动本身的地方作为生产、销售和研究开发基地。现在在许多企业?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肤色、种族、民族的员工们在一起工作。企业管理面临着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问题?因为管理活动必然受人们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社会习俗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经济活动的相互渗透必然导致管理活动与不同文化的结合?产生新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全球性的企业文化将席卷而来?渗透企业的文化层。
  关注新世纪经济环境?因为环境的变动是广泛、深刻而彻底的?综论六大趋势?中国企业需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下?积极进行管理的变革才能把握未来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企业管理研究新趋势(1)
■★面对现代信息和知识社会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研究中,已经新出现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计算机集成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等等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人眼花缭乱。那么,企业管理的研究究竟会向哪些方向发展呢?这是摆在企业界和企业管理理论界的一个基本的框架问题。笔者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总结20世纪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初略提出企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趋势或内容。
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新趋势
这个方向目前已经被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所证实,也已被人们所认同。对于企业创新管理指什么?目前有不同的解释。它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指“企业的创新性管理”,这仅仅指企业管理活动的创新,即称企业管理创新;二是指“企业创新的管理”,即指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管理,它的范围和内容比前者要大的多。我们这里指的是后者。企业创新管理就是指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运用创造学原理和方法,如类比、移植和组合等等,对企业的要素、组织形态、经营运行形式及其管理的模式、思路和方法等等创新活动的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创新”,既运用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实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不是从企业特定职能要素或企业运行环节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是一种企业研究哲学的变化,从而必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为什么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是未来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核心方向?
首先,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和迅速变化需要企业创新。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在农业时代,人们交往的时空距离比较大,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对有限,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的开发,创新对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创新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还只是由少部分人认识到创新的充分作用,因为工业化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和扩大生产规模来达到发展的。因此,不管在农业时代,还是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一种数量增长型经济,都是主要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时代,大自然赋予的基本的自然资源几乎已经开发耗尽。现代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依靠什么资源?这只有创造、利用新的未被人类认识的资源;只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开发新的再生资源。而这必须而且只能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所以“创新”是时代资源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必然要求。这是其一。
其二,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文明程度,经济的发展已经生产创造了人类所需要的大量的基本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对已经达到了极大的满足。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临界发展阶段一样,即经过高速成长发展以后都有一个相对成熟或“饱和”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具有“迟滞”的特点从而就有更大的发展难度。人类的财富创造似乎也已到了这个发展阶段。同时,由于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对已经达到了极大的满足,基本的需求产品已处于相对生产过剩,而人类进一步的需求正趋于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就需要企业开发更加细分、更高要求的产品来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其难度不言而语。所以,如何进一步开发新的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类进一步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这就必然更需要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其三,在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全面发展,消除了人们之间在交流方面的距离和时间,从而加快了时代的变化速度。同时,知识和信息源的极大丰富,多向分流和快速传播,使知识存量的改变加快,知识的新颖性也加快丧失。在这种急剧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种产品不可能长期占领市场,一种服务也不可能适合大量客户的需要,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将日益缩短,企业只有不断地加快开发、创造新的产品,才能把握市场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企业只有创新,并且只有形成一种持续的创新机制,才能适应现代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可见,创新是企业的生命。
其次,企业管理理论本身的深化发展需要进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
企业管理尽管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纵观20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理论,应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概括起来,20世纪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思路可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从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来看,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或方法的提出无不来自于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因而20世纪管理思想的演变史也是企业管理的研究史。20世纪管理思想的研究可概括为如下线索和学派:
从工作研究――――到人的研究;而人的研究经历了
从人际关系――
人群――人性――人的需要――到人的激励的
  1.企业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管理是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着的管理目标,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包括:
  (1)把企业看成有机的、“人的组织”,是培养人性的学校。传统上把企业看成生产产品的地方,充满机床设备、物化的东西;而从文化的角度看,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面临两种使命,赚取利润和培养人性,更重要的使命是培养员工的文化素质,增加其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
  (2)从人性假设来看,企业把员工看成是有血有肉、有着自我价值实现的“文化人”,人人是目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家是这样,每个员工也是这样。
  (3)“外圆内方”式管理。外圆指通过文化来实行好的管理,内方指制度的内化,慢慢把制度演变为一种习俗。文化管理很好地诠释了制度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管理寻找的是一种中性的智慧,寻找的是一种中性的管理理念。文化是制度的润滑剂,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文化的润滑则难以成为自觉的人格行为,难以内化成为习俗。制度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应该借鉴中国古代老子的智慧:无为而治、自我管理。
  (4)重视感情和价值在管理中的运用。以前强调要什么,不要什么,感到人是一种很被动的存在;文化管理通过感情、价值观的渗透,变人的被动为主动。
  2.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人从日本二战后经济神速发展的奥秘中发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后,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它的产生迎合了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是人们对管理个性的需求,同时也是从“机会”市场走向“能力”市场的产物。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在文化阶段达到新的竞争。中国加入之后,必须与狼共舞,但企业家们认识到,如果没有狼的体质,必然被狼拖死,而要具备狼的素质,必须提升企业素质,自己也变成狼,甚至比狼还强,才能战胜狼。这些没有文化管理的参与都是难以实现的。
  总的来说,文化管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管理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迄今为止,管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1)经验管理――人治、经济人
  所谓经验管理是指没有成型的管理规律、成文的管理制度可以遵循,企业完全按照经营者自己的设想,跟着感觉,凭经验、直觉去管理。所以,在经验管理条件下,企业的兴衰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素质,这包括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凝聚人的个人魅力、良好的感觉和直觉。
  1769年,英国诞生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成为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标志。
  在此后的漫漫岁月中,与这种小规模家族式的企业相伴随的是幼稚的市场和科学技术的低水平,这使管理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但完全可以满足对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经验管理从不适应到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
  (2)科学管理――法治、机械人
  在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诞生142年后的1911年,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使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使依法治厂、依法治企成为可能,使企业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泰勒认为,懒惰是所有人的共性,因此,重奖、重罚、金钱刺激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唯一手段。但泰勒的科学管理重物轻人,仅仅把员工当作工具,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
  (3)文化管理――文治、价值人
  文化管理充分发挥文化覆盖人的心理、生理、人的现实与历史的特点,把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全面地显示出来。文化是一整套由一定的集体共享的理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形成的,被个人行为能力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规范、模式的整合。
  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行为科学,虽然未能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然而却为文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5个层次,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不断攀升。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人们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从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向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在满足人的必要物质需要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的精神价值需要的文化管理发展,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3.文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1)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2)从理性的制度管理和灌输式的思想教育,到以企业价值观为导向,由员工来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来规范和统一企业整体的行为,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力量。
  (3)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实际上是将企业作为封闭系统,侧重于调节企业内部运作机制,而企业文化管理则将企业视为开放系统,来强化企业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与调适。
  (4)是“以人为目的”的管理。
  论现代企业管理的十大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管理实践的发展,促进了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创新化、知识化,管理手段更加信息化、目标化、分权化,管理人才更加资本化、职业化,管理链接更加价值化,表现出更加贴近市场化运作的时代趋势和特征。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特征
  管理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使管理科学更加繁荣,涌现出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思想。未来的管理科学将进一步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东西方不同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思想将相互借鉴、吸收和扬弃,达到完美的整合,呈现出“尊重科学,追求效率,崇尚民主,关注人性”的精神。因此,未来管理将呈现以下十大趋势:
  一、管理趋势的人性化
  管理中对人性的认识是随着20世纪初管理理论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尽管学派林立,理论上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管理的人性化。这个变化趋势集中体现在理论的假设上,由“经济大,到“社会火,、再到“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充分考虑了人性理性与非理性的各种情况。对人性的挖掘正在不断改变传统管理对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束缚,把重视人放在了管理职能的重要地位,主张人人都是主体,员工既是决策的参与者又是决策的执行者,员工不是在制度约束下被迫工作,而是积极主动、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的行为,管理驱动机制具有自愿性。管理不完全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人也不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手段。未来成功的管理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创造力;组织必须为每一个成员获取信息、终生学习、掌握新知识提供服务和创造条件;必须不断满足其成员的不同需要,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将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采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弹性工作制、员工参与管理、团队、职业生涯设计等管理方式,来实现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体现管理向人性回归的时代特征。
  二、管理思维的创新化
  管理思维和理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知识经济的崛起,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必然导致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管理目标由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个人、组织与社会协调发展,以求得企业利润目标与社会责任的统一,竞争与和谐的统一。创新成为管理的主旋律,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与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建立创新机制与文化,使企业经营更加个性化。
  三、管理资源的资本化
  人、财、物、信息是管理的四大资源。物化资本、货币资本、信息资本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而人力资本逐渐被管理者重视,在现代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提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组织发展的新动力,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短缺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管理人力资本,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有效地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并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率,是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管理就是有效整合人、财、物、信息这四大资源,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四、管理人才的职业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其实质就是变革公司领导体制。基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使公司经理层凭借其经营管理能力在企业经营中取得支配地位,从而使经营管理成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职业经理人作为高级的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超越了资本、土地等的地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按照鲍莫尔的说法,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快慢,不是取决于该社会经理人才资源的多少优劣,而是取决于该社会的制度机制对经理人才资源的引导和发挥。企业的组织活力和经营效率,不取决于资产为谁所有,也不取决于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是否同一,而取决于是否存在使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目标偏差最小的代理成本最低的有效的经理人制度。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还将继续推动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良性发展,依靠制度创新来有效实施经理激励;依靠制度规范来监督其行为。
  五、管理组织的柔性化
  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发展,要求管理组织实施灵活多样的、具备柔性化与虚拟化的管理方法。环境的动态变化推动了组织的柔性化发展,要求管理组织的决策结构由集权走向分权、信息结构由层次式走向网络式、动力结构由被动型走向主动型、生产结构由封闭式走向开放的虚拟化。现在,虚拟经营是提高管理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企业管理将由围绕物品和资金流动变为围绕信息流动来组织生产运营,这要求更高的管理弹性和适应性,重视并解决“大企业病”的问题,从“求大”转变到“求小”,用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代替大规模经营和大批量生产,建立战略联盟、利润中心等分权型的灵活管理组织,强调管理重心下移,倡导团队式的组织形式,促进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式管理结构的发展。
  六、管理链接的价值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管理从增长导向型已经转向价值导向型。80年代末和90年代中期,欧美和日本的跨国企业相继采用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通用电器、思科、西门子、花王与理光等公司都是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的典范。增长导向型管理重视短期效果,十分注重公司的销售动态、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等反映过去状态的经营指标,而价值导向型管理模式却注重EVA(经济附加价值)等有前瞻性的、长期价值创造和发现的指标,管理决策基于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来进行。美国一些上市公司已经探讨利用价值报表来反映公司的未来价值和成长性,EVA分析已成为投资银行评估分析企业的基本工具。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布局和产业集群结构的巨大变化,一些具有开放策略、丰富人力资源和巨大潜在市场的国家或地区,进一步整合并优化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业务职能,构建供应链一体化,其目的就是重新定位,构建新的商务模式、信息技术以及战略联盟,以分享全球价值链。
  七、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伴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管理方式与手段将产生重大变化。在生产管理方面,科学的交叉融合和管理实践的强力推动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方法,如准时制生产(JIT)、敏捷制造(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电子商务(EC)等等。为进一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成本,管理手段将更多应用计算机技术,网上业务将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采购、学习、营销、人事管理、建立品牌形象等都在网上完成。
  八、管理控制的分权化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目标、活动范围和竞争将扩大到整个世界,管理内容也将发生显著的变化,一是从单纯追求利润等物质利益向追求人们信仰等精神利益转变;二是从单纯经济性活动向政治性和社会性活动转变;三是从单纯考虑本组织目的向考虑全社会需求转变。随着组织的成长和规模的扩大,为提高工作效率,增进工作灵活性及选择性,需要采取分权化管理模式,把权力从管理者手中转向雇员手中,鼓励雇员们充分参与组织活动,在组织内部共享权力,使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圆满、有效地完成工作。
  九、管理效率的目标化
  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理论,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凡是涉及企业健康成长的所有因素,都必须建立一定的目标。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无论是质量管理,还是增收节支,都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来实现。因此,强化目标管理,必将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各级主管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有效控制和领导,以此来实现企业的经营总目标。实践证明,正确理解目标管理的内涵,严格操作程序,通过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目标体系灵活反映和谨慎修正、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等原则,配合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企业文化,就会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全局工作的计划性、协调性、整体性、预见性,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十、管理特征的知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资源。企业从经验型管理模式转向知识型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管理热门的前沿领域。知识型管理中的战略性企业管理(SEM)、平衡业绩卡、动态管理以及客户知识管理(CK)等方法的应用,促进了全方位业绩指标的数字化及分解落实,加快了企业内外知识、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客观地对差距进行模拟仿真并提出相应对策。上世纪90年代初,欧美日本企业开始构筑这种管理模式,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有效推动知识管理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一是设立知识管理部门,建立知识经理制度,促进知识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建立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和运用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进行知识学习、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三是建立信息网络,实现知识共享。建立“尊重知识、共享知识”的企业文化;四是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和人员,强调结构创新,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作用,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传播、整合、共享和创新,从而实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加快对市场和经营环境的反应速度,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健临. 管理学教程.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周三多等.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 王春利、李大伟. 管理学基础.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4. 周秀淦、宋亚非. 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三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未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将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重塑企业
形象,即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再造理论。
1.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软环境”方面重塑企业形象,注
重管理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企业文化是以
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精神支柱、思维方式、行为约束等
聚集的合力,它对物质生产起促进和导向作用,是企业的灵
魂。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质量竞争,但归根到底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取决于人的意识、观念和素质,这
些差异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
激发人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
成共同经营宗旨、共同价值观、共同道德行为取向,产生共同
语言和集体荣誉感。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
期,企业文化理论应有效地引导企业及职工,符合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改革发展要求,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把企业的发展
目标与国家建设、市场需要紧密结合。
2.企业再造理论强调从硬、实的方面构建企业管理新模
式,其基本思想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
底的重新设计,以业务流程重组为重点,以求在质量、成本和
业务处理周期等绩效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企业再造工程在
欧美企业受到高度重视,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涌现大量成功
范例,通过再造减少费用,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企业再造
理论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注重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络作
用,协调经营流程和管理流程关系。
有效的管理学者提出“MTP”(Manage Through Process)
即流程管理的新办法,对流程规划、设计、构造、调控所有环节
系统管理,企业管理理论应将“硬环境”和“软环境”理论有机
(二)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
理相结合。
1.在国际上,正是科学管理支撑了美国企业的高效率,把
经济送上快车道,日本汲取科学管理的精华,成为经济大国。
提高生产效率是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泰罗认
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
法律、条件和原则上。”科学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
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
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下达的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保证任
务的完成。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
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管理的标
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2.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
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反对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
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强调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管理趋势必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
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
物不见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第一代管理理论主要是:经济人和物本管理,
即假设人的行为驱动力是追求个人最大利益化。泰勒的科学
管理建立在“经济人”全民假设前提上,遵循效率、技能原则,
强调以事、物为中心,人成为机器附属。第二代管理理论注重
“社会人”与“人本管理”。即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
是源于人的全部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调动人的积
极性,并提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一切管理活动要以调动人的
积极性为目的,做好人的根本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
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能本管
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
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
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
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
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
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 2005
李丽清 周小刚
未来管理理论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管理将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重塑企业
形象,即表现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再造理论。
1.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软环境”方面重塑企业形象,注
重管理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企业文化是以
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群体精神支柱、思维方式、行为约束等
聚集的合力,它对物质生产起促进和导向作用,是企业的灵
魂。现代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是质量竞争,但归根到底是
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又取决于人的意识、观念和素质,这
些差异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
激发人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
成共同经营宗旨、共同价值观、共同道德行为取向,产生共同
语言和集体荣誉感。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
期,企业文化理论应有效地引导企业及职工,符合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改革发展要求,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把企业的发展
目标与国家建设、市场需要紧密结合。
2.企业再造理论强调从硬、实的方面构建企业管理新模
式,其基本思想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的重新思考和彻
底的重新设计,以业务流程重组为重点,以求在质量、成本和
业务处理周期等绩效指标上取得显著改善。企业再造工程在
欧美企业受到高度重视,带来了显著经济效益,涌现大量成功
范例,通过再造减少费用,提高顾客满意度。同时,企业再造
理论考虑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注重作业流程之间的联络作
用,协调经营流程和管理流程关系。
有效的管理学者提出“MTP”(Manage Through Process)
即流程管理的新办法,对流程规划、设计、构造、调控所有环节
系统管理,企业管理理论应将“硬环境”和“软环境”理论有机
(二)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
理相结合。
1.在国际上,正是科学管理支撑了美国企业的高效率,把
经济送上快车道,日本汲取科学管理的精华,成为经济大国。
提高生产效率是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泰罗认
为:“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
法律、条件和原则上。”科学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规范化、标准化
的管理,用培训来教给工人完成任务的技能,用科学研究制定
标准和规章制度规定下达的任务,用奖惩等激励机制保证任
务的完成。规范化、制度化是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基本要求,是
任何先进管理思想得以实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管理的标
准化、规范化,就没有管理的现代化。
2.人本管理是指一切管理活动以人为根本出发点,调动
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反对见物不见人,见钱不见人,重
技术不重视人,靠权力不靠人,强调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尽量发挥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未来的管理趋势必定以科学管理为基础,借鉴科学管理
理论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既不能“见人不见物”,又不能“见
物不见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第一代管理理论主要是:经济人和物本管理,
即假设人的行为驱动力是追求个人最大利益化。泰勒的科学
管理建立在“经济人”全民假设前提上,遵循效率、技能原则,
强调以事、物为中心,人成为机器附属。第二代管理理论注重
“社会人”与“人本管理”。即人的行为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
是源于人的全部要求,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调动人的积
极性,并提出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一切管理活动要以调动人的
积极性为目的,做好人的根本工作。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人对自身创造能力的
开发与挖掘日益关注为实现自我,提出了“能力人”和“能本管
理”理论。人的因素:价值观、创造性、个人、才能等在生产经
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以“不断激发人的能
力”为主要内容的“能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开发
人力资源,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构建优秀企业文化,实行以“能力开发”为基础的“能本管理”,
即重视对系统理论的研究,管理理论重视对现代组织结构的
设计和研究,把对组织中人性、人的行为研究放在日益重要的
科 技 与 管 理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学院)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正在体现、并将不断体现出
$ 个基本方向:动态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动
态化意味着持续不变地非线性式变革环境。它要求管
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多种手段和多重目标的复杂对应
关系,而任何一种手段与目标的联系所带来的效果都
无法在事先做到准确预测,所以,作为优秀的管理者,
他在管理决策能力上应当高人一等。象权变理论、复
杂性管理、超强竞争、混沌管理和创业管理理论等就
属于动态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全球化意味着管理者必
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
一特定的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组织的竞争优势。“全
球化不但表现在全球性贸易的繁荣和活跃,还表现在
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思想观点的频繁碰撞,以及不同
文化背景下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交融、渗透和整
合”〔%&〕。无论你是否愿意,全球市场平均价格都将有
效地引导优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向,国内企业既
要与国内同行竞争,也必然强迫性地要求参与到全球
范围的竞争活动之中。在此背景下,如何处理本土化
与全球化的关系是组织生存的出发点,虚拟组织理
论、跨国战略联盟等理论的形成满足了管理者实现全
球化管理的渴望。管理理论发展的动态化、全球化方
向强调的是组织进行管理变革的外在压力;信息化是
管理理论发展的第 " 个基本方向。互联网络的广泛应
用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地球村” 成为一种社会
现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
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电子
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全面质量管
理、业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等理论成为了管理者指
导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相比较于工业社会,信息社
会要求管理者更加重视人力资本的概念,简单地采取
类似于泰罗时代的科学管理模式已经变得相当乏力,
一种强调“软性”管理因素的柔性化管理理论成为第
$ 个基本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柔性化发展方向的管
理理论包括: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文化多元化、管理
伦理、社会公正等。管理理论发展的信息化、柔性化方
本土化与全球化关系理论、虚拟组
织理论、双赢或多赢交易理论、全
球化竞争优势理论、战略联盟等
管理职能:
计划、组织、
指挥、领导、
激励、控制
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
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全
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
造、电子商务、#! 管理等
人本管理理论、团队管理理论、
管理伦理理论、跨文化管理理
论、和谐管理理论等
组织学习:
愿景管理、知识分享
管理目标:
做正确的事
和正确地做事
动态化全球化
信息化 柔性化
图 ! 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向强调的是组织进行管理变革的内在切入点。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来分析,动态化管理、全球化
管理与外部管理环境因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
联系。管理环境越是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超强竞争
性,组织对采取动态化管理模式的要求就越迫切,管
理者对全球化管理模式的需求动机越强烈。信息化管
理、柔软性管理与组织学习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内在
联系,柔性化管理要求组织内雇员能够以理解、支持、
服务于组织愿景为前提条件,信息化管理要求组织内
部雇员间能够自觉地分享、传播、整合知识,并且,组
织的学习能力越高,执行信息化管理和实施柔性化管
理的效果才可能越显著。
今天的管理理论远比 “丛林” 阶段还要混沌许
多,而且,各种不同管理流派之间所提出的学术观点
既可能一致,也可能存在严重分歧。从 !" 世纪 #" 年
代的“追求卓越”、!" 世纪 $" 年代的“公司再造”直
到 !" 世纪末以来的“知识管理”、“创业管理”热潮,
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恰好验证了 !" 世纪 %" 年代哈
罗德?孔茨的观点,“管理学的学派林立以及方法论
的多样性是这门学科尚未成熟的标志”〔&&〕。
管理理论发展和完善要求管理理论研究工作者
能够经常性地反思管理的性质,敢于挑战传统和权
威,善于寻找并提炼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特别
要做到:一是必须打破传统管理职能的研究框架,从
单纯地发现新的管理职能向重新设计管理理论发展
主线的转变;二是必须打破管理理论由西方学者为主
导的现状,从盲目地不断引进西方管理理论向努力与
挖掘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精髓相结合的转变;三是必须
打破线性的研究范式,从盲目地追求管理学科的精确
性向努力寻求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相结合的转变。总之,管理理论的发展既是管
理者对未来可预测的需要、控制组织混乱的需要和实
现个人尊重的需要,也是管理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咨
询大师的努力方向。
CIS简称CI,全称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译称企业识别系统,意译为“企业形象统一战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美国IBM公司首开先河,采用这一差异化战略取胜市场开始,半个世纪以来CIS风靡世界,被欧美、日韩等国际企业所普遍采用,成为创立国际名牌的现代经营策略,国际行家们称为“赢的策略”,“长期开拓市场的利器”。
CIS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由广东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率先导入CIS为起点,十几年来,已在国内为广大企业所接受并成为发展潮流,涌现出海尔、长虹、康佳、格力、科龙、健力宝等众多国内著名品牌,成为振兴民族经济的杰出代表。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国际化趋势呈现,我国加入之后,企业品牌意识高涨,纷纷借助CIS这一战略武器规划企业发展,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CIS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成为企业创立品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按照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CIS的理解不同与结构差异,有“欧美型CI”、“日本型CI”之分。“中国型CI”则正在探索与形成之中。中国的企业家们在探索有自身特色的“中国CIS之路”中,亦将为“中国型CI”的形成与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根据CI理论,企业的整体形象称为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亦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体系)。一般认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企业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二是企业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三是企业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
通俗讲,一个像样的企业,没有CI,可说没创立名牌的现代经营策略思路,东一棒,西一棒,很难管理,很难有响亮的品牌.现在流行的是VI,虽较实在,但无MI,BI,还是缺组件,搭不起铁人啊。
34. 四种趋势:人本化 整体化 战略化 网络化 人本化:人性假设是企业管理理论展开的基本出发点。追溯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关于人性假设经历了“工具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发展阶段。从环境变化和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一些新兴的管理理论对“社会人”假设进行的延伸,产生了“文化人”、“网络人”和“知识人”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人本管理思想。“文化人”人性假设源于企业文化等理论发展。“网络人”:是伴随网络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性假设。“学习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 整体化: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企业组织整体对环境的敏捷性和适应能力。只有整体优化配置企业的全部资源,特别是人力、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让企业中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以及总公司与分公司、子公司,产品供应商与推销服务商和相关的合作伙伴协调起来,统一意志,协同行动,才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化趋势,也为整体管理思想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核心能力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以及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各种管理模式都印证了这一点。 战略化:战略化的趋势是管理理论在管理活动的时间维度上的延伸。战略化表现为管理理论的重点是由解决眼前的技术性问题转向解决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网络化:从等级管理向网络管理的转变,也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之一,我们称之为网络化。网络化是管理理论的人本化、整体化、战略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社会人”、“文化人”、“网络人”和“学习人”充分反映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得到了普遍实现。管理理论的整体化和战略化趋势,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反映了管理对象的系统整体。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网络化管理成为现实。
【关键词】会计价值会计流程流程再造信息技术权力配置
  一、会计价值的形成过程与评判标准
  (一)会计流程的本质:会计价值链
  比较各学科各流派对“价值”的诸多定义,不难发现“有用性”或“满足主体需求的能力和程度”是其共同的指向。会计所具有的满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客观属性决定了会计具有价值。会计价值是会计流程在成本约束下满足信息用户信息需求的能力和程度。会计价值形成于整个会计流程,会计流程在本质上就是会计价值链,它的运作目的和归宿在于创造会计价值。
  在会计流程中。会计价值大小首先取决于会计规则,它是会计信息的加工标准和检验依据,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产品的类型、特征、与信息用户需求的相关程度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规则对会计价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假定企业会计完全遵守规范要求,则信息是否有用只取决于规则如何制定。会计信息的生产环节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产品与设计的一致程度。会计信息产品的可靠性、一定的相关性以及信息的生产成本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由于规则的不完备性、人的有限理性以及企业管理当局的自刹动机和行为,会计信息在一定甚至很大程度上可能不符合设计的标准和要求,所以企业按照会计规则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经由第三者进行独立审计,因此将独立审计过程纳入会计流程是保障会计价值的内在要求。信息供应者和外部用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的方式、频率、时间、数量等直接关系到信息用户对信息的获取、甄别、再加工和利用,并最终体现出会计价值的高低。所以会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是一个包括会计规则制定、会计信息加工、财务报告审计和会计信息产品传递在内的系统、完整的链条。
  (二)会计价值的评价标准:一个三维的实践模型评价会计价值的高低需要构建~套具有可操作性的合理标准。如果将会计流程的结果――会计信息――视为一种产品(即会计信息产品),那么会计价值评价标准的构建就可以价值工程理论为基础。价值工程理论中的价值是作为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尺度提出来的,它对价值的剖析基于功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功能又由质量和性能构成。价值工程创始人麦尔斯(1984)认为“价值”是指在保证质量和性能前提下可提供的某种功能所需的最低成本费用,而这种质量和性能是顾客所期望具有的。如果产品或服务具备合适的性能和成本,一般认为这个产品或这项服务具有好的价值。反过来说,假如它不具备合适的性能或成本之中的任意一个,则认为产品不具备好的价值。价值可以通过降低成本而增加(当然同时保持性能),也可以通过增加性能而增加,条件是如果顾客需要,想要并愿意付钱以获得更多的性能。霍夫曼(1988)也认为价值是为了可靠地满足一个产品或一项服务规定的功能所需而支付的最低成本。
  价值工程理论从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两个角度评判价值。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分析,消费者既要考虑商品的性能、质量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又要考虑购买这种商品的价格以及使用成本。从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分析,则是如何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在质量和性能上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由此可见供需双方评价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均集中于评价质量、性能和成本三个因素,价值在量上最终是质量、性能和成本的函数。价值工程理论为建立会计价值评价模型提供了指导。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消费品,必须具备相应的质量特征才能有用。会计年度报告的性能和中期报告的性能不同,综合报告的性能和分部报告的性能有别,所以增加会计信息的数量就是增加会计信息的性能,也就能提高会计价值。会计信息产品与其它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一样需考虑成本因素。所以根据价值工程理论,会计价值评价的实践模型应该包括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三个维度。
  1.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才能有用。当人们认识到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以后,就对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作了持续系统的研究,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各个国家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时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之一。IASB要求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美国FASB认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决策有用的最重要质量特征,可比性(包括一贯性)是决策有用的次要质量特征,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要求,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则是两个约束条件。中国政府2006年发布的基本会计准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因此,评判会计价值高低首先要判定会计信息是否满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的要求。
  2.会计信息数量。会计目标在于提供用户所需的信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决策的不确定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因此会计信息除了必须符合质最特征要求外,还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有更高的价值。这不仅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增加“性能”的表现,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的延伸。从发展趋势来看,会计流程供应的会计信息量不断增加:当每年披露一次综合财务信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中期报告、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一些企业也在达到强制性披露要求后自愿披露相关信息,它们都是通过量的增加来提高会计价值。可以合理预计,未来环境下会计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从总量上将越来越多,会计能否在量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将是评价会计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
  3.会计信息成本。马克思较早地讨论了会计成本,他指出:“劳动时间除了耗费在簿记上,此外,簿记又耗费物化劳动,如钢笔、墨水、纸张、写字台、事务所费用。因此,在这种职能上,一方面耗费劳动力,另一方面耗费劳动资料(马克思,1975)O”会计流程在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要求输入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构成会计流程供应信息的成本。会计价值要求会计流程以低成本满足用户需求。
  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和会计信息成本三类价值特征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质量是基础,缺乏质量保证,会计信息数量再多也是对资源的浪费;数量是必需的范畴,会计信息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决策面II缶的不确定性。成本是会计流程在追求质量和数量时必要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供给必须在总收益大于总成本的条件下才有价值。
  二、对会计价值的理性认知: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信号
  应该肯定会计从产生至今,其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价值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会计信息供应距离用户需求来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会计价值总体水平偏低,呈现出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
  会计价值的实现程度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距甚远,会计实务中已发出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对改进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鉴于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是会计流程的目的和归宿,会计价值形成于整个会计流程之中,因此,分析会计价值表现不佳的根源,必须从会计流程中寻找原因。只有从流程入手,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才可能从根本上优化会计流程,提高会计价值。
  三、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的原因:基于会计流程的诊断
  (一)现有会计流程体现用户需求导向不充分尽管在实务中会计流程中各子流程并不在所有的工序上严格衔接,但理论上用户需求是所有活动和作业的逻辑关系,即不管是会计规则制定、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财务报告审计还是会计信息传递都应该以信息用户的需求作为目标和导向,分工协作,最终供应给信息用户有用的信息。但现有会计流程的运作前提基于一个重要假设而不是客观事实: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用户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正如FASB主席Herz(2003)所承认的:“FASB一直从财务报告编制者、审计师和监管者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但这些年我们确实极少从使用者那儿听到什么。”在这个假设基础上,各环节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规则制定者往往疏于采取得力措施来了解企业业务实质和信息用户需求,导致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符合用户需求且会计信息越来越难以理解;部分规则执行者钻规则的漏洞,甚至进行会计舞弊,或自愿性披露用户不需要的信息;而作为监管者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有时与被审计单位合谋,出具迎合被审计者偏好的审计报告以获取利益。这种状况直接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质量特征,并增加会计流程的成本。
  (二)现有会计流程柔性不足会计流程柔性是指会计流程对信息用户需求变化进行动态响应的能力,是衡量会计流程生产和交付多种产品的能力指标。柔性对会计流程的要求是会计流程必须具备经济快速地生产多样化信息、满足用户对信息个性化需求的能力。然而现行会计流程明显缺乏必要的柔性,最主要表现在:(1)现有会计流程只供应单一标准化会计产品,不能响应个性化需求,会计信息供给的共性与会计信息需求的个性之间矛盾突出。(2)现行会计流程只以“货币价值”作为唯一的计量手段,不能响应对非货币信息的需求,导致许多对信息用户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不符合确认或计量的条件而未能进入会计流程,从而使企业供应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3)现行会计流程将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统一到有限的几种会计方法之内,有用的信息在一系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程序中被贴上了专业标签,往往让非会计专业人士望而生畏,同时也将大部分用户排除在能有效利用信息的群体之外。会计流程柔性不足对会计价值的不利影响直接表现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不足和可理解性差。
  (三)企业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失衡企业会计流程控制权包括会计人员聘任权、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流程内部治理权、审计委托权等。会计流程的供应能力、供应质量与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密切相关,它们直接决定了会计价值的高低。不能否认现有企业会计流程是一个权力集中于管理当局的会计流程,企业管理当局不仅拥有会计流程控制权,而且同时拥有业务流程控制权和其它的权力,从会计核算的源头――经济业务的发生,到会计流程的终点――会计信息提供给信息用户,全程处于管理当局的控制之下。企业管理当局难免通过对会计流程进行干预以使之供应符合自己利益与需要的会计信息产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危机大多由此引起。
  (四)现有会计流程中非增值作业比例过高非增值作业是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哈默(1998)认为公司内部一系列检查、监督和控制活动都是非增值作业,因为它们不会给产品和服务增添新价值,顾客不会从中受益。会计流程的非增值作业可以粗略分为两类:无用的生产作业和无效的治理作业。无用的生产作业来源于会计规则强制性要求企业生产并披露用户不需要的信息和企业自愿生产并披露用户不需要的信息。无用的生产作业说明会计规则制定程序和企业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如不能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将导致大量的会计流程非增值作业,另一方面又使信息用户的许多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不仅增加了信息供应方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信息用户的信息搜寻成本和甄别成本。
  现阶段会计流程中无效的治理作业主要表现为会计流程中过多的检查、牵制、监督等活动。它既包括企业内部机构和人员――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部门及其人员、监事会成员、独立董事、股东大会代表等――对会计流程实施的正式与非正式监督,也包括企业外部的机构和人员――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注册会计师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的监督,这些治理活动并非全部为会计流程所必需,也未对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四、会计价值的理性回归:会计流程优化
  哈默和钱皮(1998)针对公司价值低下提出了流程再造理论,他们认为应该对现有流程进行“根本地重新思考和彻底地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当代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着的改善。”流程再造理论强调除了再造业务流程以外,还必须对流程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进行改造,包括工作职位、管理制度、价值观等。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提高会计价值,优化会计价值链具有指导意义。当然,在运用流程再造理论优化会计流程时,应充分认识会计流程的特殊性,从而采取最有利于会计价值创造的优化手段。会计流程优化有别于业务流程再造,主要表现为:(1)会计信息产品是公共产品,其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因而企业的生产动机不足,供需矛盾不能由市场或政府完全解决。需要价值观的弓I导与激励;(2)会计信息产品具有多种用途,“大规模标准化生产”
  的会计信息是评价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和在不同利益相关者间分配利益的依据,因此,虽然单一的标准化会计信息是导致会计价值危机的一个原因,但是却不能将它从会计流程中革除。即优化会计流程并不是对现有会计流程的全盘否定。(3)会计信息产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殊消费品,不同的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模式将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直接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入受损,因此会计流程优化需结合公司治理完善权力配置。根据流程再造理论,结合会计流程创造价值的特点,会计流程优化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培育会计流程价值观以充分体现用户需求价值观是人们形成态度和信念并据以行为的一般准则(Posner et al,1987)。会计流程存在的诸多问题,暴露出会计流程各子流程各自为政缺乏“为用户生产有用信息”的共同价值观,因此优化会计流程须将“为用户生产有用信息”的价值观念植入会计流程作为全体从业者的行动纲领。价值观形成和传播除了学校、媒体、同侪交往、工作场所等自然方式外,更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人为方式加快其建设进程。例如,由政府作为构建价值观的发起人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用户的信息需求权,并对侵犯用户需求权的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从而通过明确信息用户的需求权使信息供应者和需求者就会计信息的生产目的、质量要求达成共识。再如将价值观嵌入招聘、报酬、职称等职业规划体系中,借助它整合相关各方的意识形态,从而淡化会计流程从业者现有的价值观念。
  当“为用户生产有用信息”的价值观念成为会计流程从业者的主导价值观后,导致会计价值危机的部分因素将消失,会计价值也将因此而提高,表现为:(1)规则制定者、信息生产者、审计者能站在用户的立场作出判断和选择,使会计流程输出的信息在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时性等一系列重要的质量特征上都有改善。(2)“为用户生产有用信息”的价值观能将会计从业者的普通行为加以系统化和秩序化,引导每个从业者自觉按照会计工作共同的价值取向不断修整自我的价值取向和优化个人的行为,使成员的行为有更好的可预期性,从而减少检查、监督、控制等非增值作业在会计流程中所占的比重。(3)会计流程从业者将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作为工作的基准点和出发点后,还能通过减少无用生产作业来降低会计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用户甄别成本。
  (二)在会计流程中正确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会计流程的柔性流程再造理论和实践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根据哈默(1998)的观点,技术的真正力量并不是使原有的工作流程发挥更好的作用,不是使原有的工作流程实现自动化,而是促使企业做过去不能做、不敢做或做不成的工作。流程再造理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原则预示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会计流程时,最终目标不是用计算机取代传统的手工劳动,不是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实现传统会计流程的自动化,而是对传统会计流程进行以提高会计价值为目标的优化,使会计流程能供应用户需要的个性化信息。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会计流程的根本变革在于借助网络技术建立需求导向的网络会计流程,它在会计流程与企业内部各流程集成,顺利满足内部各项需要的基础上,借助于网络技术将组织外部的用户与组织的会计流程联接在一起,从诸多方面提高会计价值,表现为:(1)会计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用户不仅能得到标准化的财务报告,还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既包括历史信息,也包括未来信息;既可以是货币性信息,也可以是非货币性信息,既可以是财务信息,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用户既可以要求企业会计流程按自己的需求供给信息,授权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从企业数据库提取数据自己加工,从而使信息与自己的决策完全相关。(2)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及时性。信息技术集成企业内部各流程,使业务数据实时进入企业数据库,实时更新相关余额,并使最新数据同步出现在Internet网页上,外部信息用户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要的关于组织的任何信息,从而不存在信息的时滞性问题。(3)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障碍基本消失。标准化的会计信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会计信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难理解,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网络会计流程将会计信息以声音、图表、图像、动画、文字、讲解等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展开,改变会计长期以来“刻板、生硬、难以理解”的印象,极大提高会计信息被理解、吸收和利用的程度。(4)降低会计信息成本。会计信息网络传递以数字代码方式将信息媒体存储在磁、光、电等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功能的设备来阅读。光电介质所储存的容量是传统印刷介质无法比拟的,可极大地节省储存空间和传统印刷方式的制作成本。Tad Leahy(2000)证实以XML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出版方式,能为公司节省60%的成本。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合理配置企业会计流程控制权我国现行《公司法》是按照股东大会是公司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机构、经理层是公司执行机构、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的模式设立的。具体到会计流程的各项权力,在我国《公司法》中也能找到相应的配置要求,如《公司法》第四十六条规定董事会根据经理的提名聘任或者解聘财务负责人,决定其报酬事项;第五十条规定公司经理有权聘任或者解聘废除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以外的管理人员;第四十六条规定董事会制订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第三十八条规定股东会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第五十四条规定监事会或各监事行使检查公司财务的职权;第一百零三条规定股东大会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由此可见,与供应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的各项权力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进行了法定配置。从理论上看这种配置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现了权力配置中的监督和制衡要求,似乎有利于高质量会计信息供应,但实际上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权力过于集中,致使股东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无法正常行使监督职能,最终导致一系列会计监督失效并降低会计信息可靠性。
  申香华(2007)指出有利于会计价值回归的会计流程权力配置方案是改变目前企业管理当局集会计政策选择权、会计人员聘任权和审计委托权等会计流程控制权于一身的状况,在企业内部建立财务报告委员会,成立独立的会计机构。由财务报告委员会及其所领导的独立会计机构行使会计流程控制权,从而使会计信息生产的整个流程脱离管理当局的直接控制。财务报告委员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具有和管理当局平行的地位,领导直属的独立会计机构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为企业信息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在这种新型的权力配置范式中,财务报告委员会与企业管理当局是一种相互制衡、相互沟通和协调的关系。
  会计流程控制权创新配置对会计价值提高最显着的表现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不仅缘于会计信息是由独立的会计机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生产,而且因为企业会计流程控制权重新配置以后,管理当局很难再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流程,无法再获取控制权的寻租收益。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当局只有通过生产性努力来获得相应的收益,生产性努力需要真实及时的信息以加强管理,同时管理当局也需要财务报告委员会及独立会计机构生产真实可靠的信息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会计流程控制权创新配置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应激励,促进会计价值的理性同归。
  会计流程控制权配置提高会计价值还表现为减少会计流程的非增值作业,并最终降低会计流程成本。优化后的会计流程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围绕经济后果经过充分博弈后形成的均衡,它最大程度内在化原来权力配置的外部性,实现了会计流程的自发服从,减少了对监督类治理活动的需求,从而使会计信息成本得以降低。
  总之会计价值回归要求对会计流程实施优化,它应以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会计价值观念改变为先行,以权力配置为保障,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对现有会计流程进行以提高会计价值为目的的相互联系的变革和扬弃,从而使会计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组做为函数参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