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 原始资料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谢谢了

浅谈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谈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编辑:younian
  【摘要】低碳金融在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低碳金融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加快推动中国低碳金融的途径。
  【关键词】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政策建议
  Abstract developing low-carbon finance in China is in its infancy,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finance research status and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s low-carbon finance, and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China to accelerate the low-carbon finance.
  Key words Development S policy recommendations
  一、低碳金融的兴起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数据,全球碳交易量从2005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427美元,发展迅速。另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2012年全球碳市场将达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低碳经济的光明前景为金融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造就了低碳金融的诞生。
  所谓低碳金融,即指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系的一切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它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具体而言,包括发达国家的企业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建设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者发放优惠贷款给予支持,或者即不投资,也不给贷款,直接花钱购买相关节能项目。虽然历史很短,却是近年来金融领域出现的一项重要金融创新。
  二、我国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
  为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2007年以来我国各省市相继设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但交易标的主要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而在国外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效果最好的碳排放未能成为国内排放权交易的主要品种。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相继成立环境交易所。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环境交易所现在主要业务是二氧化硫排放权和排污权交易以及节能环保技术交易。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以及碳排放权供应国,不过中国目前还没有承担减排,碳交易于中国环交所的交易中还不是主要业务。
  (二)基于CDM项目的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在中国,低碳金融更多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的金融活动,根据《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CDM,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在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开展节能减排项目合作,并用由此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s)&抵扣本国承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上图1显示的是年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获签发的总量从2006年的140万吨碳单位,到2009年的11221万吨碳单位,我国CDM项目获签发总量增长迅猛。我国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均涉及CDM项目的实施。
  图1 年我国签发的CERs
  数据来源: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网站
  (三)倡导银行发放绿色信贷
  在银行货币信贷支持过程中,我国主张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政策的形式,要求国内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发放投资贷款时遵循赤道原则实施开展信贷业务,增加项目环保评估要求。
  作为中国节能减排融资市场的先行者,兴业银行在低碳金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DD绿色信贷,并计划&十一五&期间放贷100亿元。2007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签署《金融机构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行动,并承诺将遵循相关环境法规,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虑范畴,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兴业银行实施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战略,已衍生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碳金融、赤道原则等内容,既拓展了业务结构,也深化了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涵。兴业银行这一创新行为向我国银行来发出这样的积极信号:商业银行已在逐步意识到应该担负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意识到履行这种责任可操作的实现路径,即开始利用金融手段来限制高污染和高能耗,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我国成立的碳基金的发展现状
  第一,政府基金D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于2007年3月正式运营,该基金是我国相应国际清洁发展机制而设立的,同时该基金的设立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金来源包括清洁发展机制减排项目收益、国际金融组织机构赠款、个人赠款以及国务院批准的其它收入组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所关注与支持的项目重点考虑社会效益,特别是关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项目。
  第二,民间基金D中国绿色碳基金。中国的绿色碳基金于日宣布成立,是一个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温室气体变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专项造林减排基金。基金早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注资3亿人民币,用于发展旨在固定二氧化碳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保护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项目。
  总体来讲,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中,国际商业银行通过积极的创新,不断挖掘低碳经济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推动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银行经济业绩、环境业绩和社会业绩协调发展。
  三、我国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问题
  尽管低碳金融业务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利润空间,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介入得并不深。中国的碳金融起步较晚,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还不尽完善,主要有以下问题:
  第一,CDM合作项目减排类型比较单一,涉及的企业类型过于集中。我国各种类型注册的CDM签发数如表1所示。相对来说,我国CDM项目涉及的领域较少,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共963个,占到所有减排项目的80.25%。而位列第二位的节能和提高效能项目占7.83%,第三位的甲烷回收利用占6.08%,且这3项之和占到了整个项目总量的94.省略china.省略.
  此外,在欧洲市场,碳排放交易价格为15到20欧元,最高时价格可达到25欧元,而国内交易价格却始终徘徊在8-12欧元左右,巨大的价格落差反映出我国CDM交易的议价能力尚待提高。
  第二,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滞后。目前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仍在国际市场,中国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一方面在碳交易中买方和卖方不能互通有无。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境外买家,其中不乏很多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国内企业与国际买家谈判时,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去甚远。另一方面,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及适用的法律等,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国内企业并不十分了解的。由于中国缺乏定价中心,中国企业在出售二氧化碳减排量的价格时,价格差只是当时国际市场交易价的一半。此处,目前中国污染排放与温室气体排放交易量都分散在各个城市和各个行业,这种情况也导致中国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最终的成交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相差甚远。如何促进我国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健康稳定的发展,提高在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是很重要的。
  第三,我国碳基金的发展和国际碳基金的差距较大。我国碳基金目前仍处于引进起步阶段,我国建立的碳基金,大多是基于国际金融机构参与建立,我国本土建立的碳基金也大多是政府属性,由金融机构自发成立的碳基金几乎没有。面对我国碳金融发展滞后的状况,金融机构如果不快速跟进碳基金领域的探索,势必将这一创新业务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国外具有远见的国际碳基金。
  第四,低碳金融政策支持不足。我国在碳金融发展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大多体现在行政要求上,金融机构属于被动参与。在税收政策、监管政策和风险承担等鼓励引导性政策方面,还没有出台具体措施。不仅配套政策跟不上,现行制度还存在诸多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的约束。比如,《证券法》第16条明确规定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的主体,其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而现有的可再生性能源企业短期内达不到这一要求;目前金融体制下,即便低碳企业勉强达到发债资格要求,其发债成本也会高于项目长期贷款利率水平,没有体现出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持。
  四、关于我国建立低碳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低碳金融是我们在世界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一个进入的良好契机。如何通过发展低碳金融来推动和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以此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建立了环境交易所,为打造国际化大型碳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交易所规模有限,功能非常单一。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此外,还可以推出碳期货交易,碳远期交易等衍生交易,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改变我国碳交易的被动局面。通过碳交易市场,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用市场化的方法去规范各个企业,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对话机制,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浅谈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相关推荐
[浅谈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64562" data-title="浅谈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data-image="">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罗洪 南开大学国经所
转自《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8期
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的共同问题,碳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对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国外正在积极推动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也在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本文介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节能减排
碳金融市场是指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和银行贷款在内所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和交易活动的总称。该市场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主要有三种交易机制:国际排放贸易交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行机制。节能减排企业可以通过节能项目的减排量在碳金融市场上获得融资而不需要以固定资产抵押,有利于节能和环保等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现状
在《京都议定书》中,虽然没有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限制,但我国出于发挥大国责任,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2008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碳金融市场基本框架成形。
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成功的CDM项目为13个,年均二氧化碳减排总量为552248
吨。到日,挂牌交易的项目中,碳自愿减排项目数量为21项,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交易类为61项,节能减排和环保资产交易类为13项,日本经产省技术支持项目为175项,污水处理项目技术交易和二氧化硫项目技术交易类正在建设中。北京环境交易所目前主要有三个中心,分别是CDM信息服务与生态补偿促进中心、节能环保技术转让与投融资促进中心和排污权与节能量交易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建立相对较晚。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的主要交易方式是CDM即清洁发展机制,而且我国是国际碳减排额的主要供方。根据2007年的数据,我国占CDM供方市场的73%,预计到2012年,我国减排量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减排放指标的41%。
我国在碳金融市场创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是兴业银行。2006年5月,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银行合作,率先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并采取了市场化的与中国现状相匹配的运作模式。目前,兴业银行已经开发了买方信贷、节能技改项目贷款、设备融资租赁、公共事业服务商融资、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EMC)融资和设备供应商增产融资等多种运作模式。截至2008年7月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此项贷款72笔,金额26.18亿元,这些贷款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年均节约标准煤268.65万吨,年均减排二氧化碳731.17万吨(晏露蓉,2009)。
在我国碳减排交易市场日益活跃的情况下,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能够在碳减排市场进行交易。兴业银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碳核定减排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兴业银行初步设定了“三年投放100亿”
的最低目标。
兴业银行首例碳金融业务是为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能效项目提供了三年期750万元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深圳相控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加拿大技术开发出适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的3R循环利用技术,将原先直接排放大气的温室气体沼气作为能源回收利用,2005年在联合国注册成为CDM项目,其二期项目融资遇到困难。兴业银行根据第一还款来源的有效性,为该公司提供了贷款服务。继兴业银行涉足碳金融市场,北京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也开始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碳金融市场为低碳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国际碳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完善和统一,我国应该加快碳金融市场进程,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中,获得先机。碳金融市场尤其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碳金融市场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面。
第一,碳金融市场前景乐观。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碳减排量可以通过CDM的方式卖给其他国家,由于在我国进行碳减排的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内部碳减排的成本,从而形成了对我国CDM项目的需求。从中期来看,《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8个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的碳减排量,在第二阶段我国是否被纳入碳减排的国家还
不确定。如果我国被纳入碳减排国家,企业对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需求增加,对碳排放权的交易需求增加,这将大大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从长期来看,由于国际碳金融市场目前存在着市场分割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随着碳经济的一体化而消失,即国际碳金融市场将会进一步整合,碳排放指标实现标准化,碳交易公平化、透明化。在这种趋势下,我国碳金融市场将会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更加规范,效率更高,碳交易成本更低。各种碳交易衍生品种实现多样化。
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面临更多挑战。首先,我国金融体系还不发达,对CDM和“碳金融”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方式、操作模式和项目开发等还不熟悉;国内企业对碳金融市场的认识模糊,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不高。其次,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CDM项目由于合同期限较长、销售合同涉及国外客户、开发程序比较复杂等原因需要专业的中介机构来负责。在我国投资银行内部可以设立CDM项目部门,专门受理CDM项目的开发和评估。此外,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一个CDM项目要经过项目设计和描述、签订CER转让协议、国家批准、审查、注册、监测、核实,认证、签发CER和CER转让交割9个步骤,履行国内、国际两套程序,从申请到批准最快也需要3-6个月时间,审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碳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政策性风险。国际减排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了CDM项目的外部风险。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碳金融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年
您好,欢迎来到仪表展览网!
微信扫一扫收获行业前沿信息
中国碳金融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年
产品价格:
产品型号:
品&牌:其它品牌
公司名称:北京中研华泰信息技术研究院
所&在&地:北京朝阳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293
中国碳金融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年
产品详细信息
中国碳金融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年
-*-*-*-*-*-*-*-*-*-*-*-*-*-*-*-*-*-*-*-*-*-*-*-*-*-*-*-
【报告编号】 161186
【出版机构】 中研 华泰 研究院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报告价格】 [纸质版]:6500元 [电子版]:6800元 [纸质+电子]:7000元
【交付方式】 EMIL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订购热线】 010-
【手机订购】 133
【Q Q 客服】
【联 系 人】 刘 亚&&&
【报告目录】
第一章 碳金融相关概述 14
第一节 碳金融的概念与起源 14
一、碳金融的概念 14
二、碳金融的起源 14
第二节 碳金融的理论基础:碳排放权 17
一、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 17
二、碳排放权的定价 19
三、碳排放单位 20
第三节 碳金融的功能 21
一、发挥中介功能、降低交易成本 21
二、发现价格,提供决策支持 22
三、减排成本内部化和最小化 22
四、加速低碳技术的转移和扩散 23
五、风险转移和分散功能 23
第四节 碳金融市场体系分析 23
一、市场结构 23
二、价格体系 25
三、交易工具 27
四、市场参与者 29
五、碳基金和碳融 资便利 30
第五节 碳金融交易的风险 31
一、政策、制度和政治风险 31
二、经济风险 32
三、市场风险 32
四、技术风险 33
五、道德风险 33
六、交付风险 33
第六节 碳金融交易发展前景 34
第二章 年国际碳金融发展态势分析 36
第一节 年国际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发展分析 36
一、碳金融源起及经济学分析 36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 37
三、全球主要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及交易所 40
四、全球碳金融及衍生品市场交易分析 42
五、我国碳金融市场构建 45
第二节 年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47
一、市场成交情况分析 47
二、碳市场价格走势 48
第三节 年国际碳金融市场面临的问题分析 49
一、市场分立,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际市场 49
二、存在全球气候政策与减排政策的风险 50
三、交易成本巨大,欠发达国家在碳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50
第四节 年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分析 51
一、供给大于需求,供需矛盾将显现 51
二、全球气候政策仍然前景不明,但共识在增加 51
第三章 中外碳金融制度比较分析 53
第一节 国内外碳金融发展比较分析 53
一、国外碳金融发展状况 53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状况 54
第二节 国外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56
第三节 中国需要制度的强制性变迁 59
一、内生变量 59
二、外生变量 60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62
第四章 年我国碳金融交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第一节 年我国碳金融交易面临的市场态势分析 65
第二节 年影响我国碳金融交易的碳减排供需因素分析 66
一、碳减排需求 66
二、碳减排供给 67
三、碳减排潜力 68
第三节 年发展我国碳金融交易的对策建议分析 69
一、提高我国在碳金融交易中的定价能力 69
二、提升我国碳交易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 72
三、加速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的国际化 73
第五章 年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综合分析 74
第一节 发展碳金融对我国经济转型意义重大 74
第二节 年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76
一、定价权缺失 76
二、碳金融认识不足 76
三、“碳金融”发展缺乏综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 76
四、绿色信贷发展动力不足 76
五、人力资源缺乏 77
第三节 年我国发展碳金融面临的问题分析 77
一、市场分割制约价格发现功能 77
二、碳交易的定价权缺失 77
三、巨大的政策风险问题 77
四、交易成本高昂 78
五、知识短缺成为碳金融发展的软约束 78
第四节 年我国碳金融发展的障碍与政策支持分析 79
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特征 79
二、碳金融发展的障碍及其原因 80
三、推动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第五节 年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分析 83
一、中国参与国际碳减排交易的现状 83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瓶颈 84
三、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85
第六节 年我国碳金融业务面临发展机遇分析 86
一、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86
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 89
三、抓住机遇做好碳金融业务 91
第七节 年国内碳金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分析 92
一、碳金融交易体系不断完善 92
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93
1、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能力不足 93
2、尚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各地无序竞争 94
3、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95
第八节 年我国发展碳金融SWOT分析 96
一、发展碳金融的优势 96
二、发展碳金融的劣势 97
三、发展碳金融的机遇 99
四、发展碳金融的威胁 100
第九节 年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全球视野与国内布局 101
一、中国在全球碳金融市场的角色定位 101
二、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全球视野 102
三、中国发展碳金融市场的国内布局 103
第十节 年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径分析 106
一、健全碳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 106
二、健全碳金融监管和法律框架,规范碳金融发展 106
三、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 资 力度 106
四、培育碳金融创新机制,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 106
第六章 年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分析 107
第一节 对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分析 107
一、意义与作用 107
二、存在的问题 107
三、对策与建议 109
第二节 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 113
一、碳金融的界定 113
二、碳金融工具 114
三、碳金融与金融业 116
四、碳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119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碳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120
一、关于低碳经济本质的认识 120
二、对国际碳金融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121
三、关于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126
第四节 我国基于CDM的低碳经济发展与碳金融支持 128
一、基于CDM的低碳经济离不开碳金融的大力支持 128
二、基于CDM的低碳经济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28
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制度创新之路 130
第七章 年我国银行业与碳金融发展分析 132
第一节 银行业迎来“碳金融”时代 132
一、碳金融成为银行业新盈利点 132
二、银行业探路低碳发展 133
三、系统发展碳金融 134
第二节 碳金融是银行业务增长的新机遇 136
一、碳金融业务发展特征 136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市场现状 138
三、对商业银行积极参加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建议 139
第三节 碳金融与商业银行发展 143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蕴臧巨大商机 143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 145
三、对策建议 146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148
一、中国经济由高碳到低碳的转型决定了我国银行业经营转型路径的选择 148
二、碳金融巨大的市场容量为中国银行业经营转型提供了新的业务发展机遇 149
三、碳金融业务的高盈利性有助于中国银行业新盈利增长点的形成 150
四、碳金融业务的国际性有利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152
第五节 中国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152
一、开发推广低碳信贷和CDM中介服务 152
二、积极参与碳交易平台运作 153
三、制定碳金融政策法规 153
四、我国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154
第六节 中国银行业发展碳金融业务的路径选择 154
一、确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主导权 154
二、推进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 155
三、搭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 156
四、健全碳金融业务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157
第七节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障碍 157
一、银行发展“碳金融”的实践 157
二、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的障碍 158
三、促进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159
第八节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160
一、重要性 160
二、发展前景 162
第九节 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163
一、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机遇 163
二、商业银行参与碳金融业务的挑战 163
第十节 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建议 164
一、碳金融业务需要政策支持 164
二、坚决落实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 165
三、结合节能减排项目开展碳权质押融 资 贷 款 165
四、加快发展我国环境金融创新 166
五、积极参与和促进碳排放交易中介组织的建设 166
第八章 年我国碳金融体系构建分析 168
第一节 我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68
一、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 168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碳交易定价能力 168
三、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169
四、有利于推动我国金融业战略转型 169
五、有利于降低碳金融风险 169
第二节 年我国碳金融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69
一、碳交易中心功能单一 169
二、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低 170
三、碳金融产品单一 170
四、碳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170
五、碳金融政策支持不足 171
第三节 年中国碳金融体系建构问题分析 171
一、中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背景分析 171
二、中国构建碳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72
(一)从碳金融的需求方角度来看 172
(二)从碳金融供给方的角度来看 173
三、中国科学构建碳金融体系的途径 174
第四节 年构建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设想分析 176
一、建立碳金融发展框架,提供制度保障 176
二、健全碳交易市场机制,构建交易平台 177
三、创新碳金融参与模式,拓展多样服务 177
四、规范碳金融风控机制,防范相关风险 178
第五节 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178
一、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改造金融服务体系 178
二、低碳金融创新不能过度依赖银行信贷 181
三、低碳金融市场重在发展规划和平台建设 184
第六节 构建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187
一、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 187
二、构建碳金融组织体系 188
三、构建碳金融政策体系 189
第九章 年我国碳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191
第一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对策分析 191
一、发展碳金融的必要性分析 191
二、发展碳金融的可能性分析 193
三、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不足 195
四、我国碳金融发展对策 198
第二节 中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选择 200
一、中国碳金融发展战略目标选择 200
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碳金融平台的战略行动 201
三、加快中国碳金融战略资源整合 201
第三节 加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203
一、构建交易平台,统一碳交易市 203
二、全方位战略谋划,争取碳交易定价权 203
三、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碳金融发展 203
四、培育中介机构,促进碳金融开展 203
第四节 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建议 204
一、政府部门:加强碳金融的宏观政策引导 204
二、金融机构:加快碳金融产品的创新 205
第五节 推进我国碳金融发展体系的思考及设想 206
一、建立碳金融发展框架,提供制度保障 206
二、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207
三、建立多层次的碳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207
四、建立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207
五、完善碳金融支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 208
六、培育我国碳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208
第六节 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209
一、金融机构层面 209
二、政策环境层面 210
第七节 大力发展碳金融,提高中国全球碳市场竞争力 211
一、尽快在国家宏观层面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 211
二、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 211
三、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211
四、努力发展多个平台支持的“碳金融”体系 212
五、大力发展区域性“碳金融” 212
六、稳妥审慎发展投机性碳金融 212
七、各商业银行尽快开发系列碳金融产品 212
八、与加强与国际性金融组织的合作 213
第八节 我国碳金融发展机制创新策略 214
一、搭建交易平台,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214
二、培育中介市场,创新碳金融业务新模式 215
三、构建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15
四、控制碳金融交易风险,确保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215
第十章 年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分析 216
第一节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机构参与现状 216
第二节 金融机构介入碳金融领域的作用 217
一、润滑国内低碳经济的发展 217
二、助推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218
三、实现金融机构经济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统一 218
四、维护企业利益,护航企业发展 219
第三节 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面临的问题 219
一、市场分割与利益分配问题 219
二、碳金融发展与碳减排目标实现问题 220
三、碳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220
第四节 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建议 221
一、交易所 221
二、商业银行 221
三、保险公司 226
第十一章 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法律路径 232
第一节 京都议定书时代:碳金融的法律背景 232
一、经济原理与法律规则的契合:碳交易产生的背景分析 232
二、碳交易的金融化特征 234
第二节 碳金融市场要素的法律分析 235
一、碳金融市场结构分析 235
二、碳金融市场法律规则 237
第三节 后京都时代:碳金融发展的前景分析 237
一、金融危机下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237
二、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风险 238
三、后京都时代: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机遇 241
第四节 中国发展碳金融的法律规制 242
一、整体规划:金融发展的可持续 242
二、具体构思:碳金融发展的内外法制构建 242
图表 1 CDM的卖方结构 47
图表 2 CDM和JI项目的买方构成 48
图表 3 CDM项目从立项到注册需要的平均时间(天数) 51
图表 4 已注册的项目分布 55
图表 6 原始CDM和JI市场的买方结构 173
图表 7 原始CDM和JI市场的卖方结构 173
图表 8 CDM成交价格一览表 216
图表 9 银行参与碳金融的贷 款和中介业务 225
本报告每个季度可以实时更新,并可根据您提出的具体要求;
重新修订报告框架,满足您的个性需求,具体内容及订购流程
欢迎咨询客服人员,感谢您的关注!
中研华泰研究院--咨询热线010-
其它推荐产品
最新热门产品
您好,欢迎询价!我们将会尽快与您联系,谢谢!
*联系电话:
附件支持RAR,JPG,PNG格式,大小在2M范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碳金融 原始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