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交大文登护校贴吧07级毕业生现在已参加工作...

我校和交大成功联办2013届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我校组织毕业生参加西交大春季大型招聘会
&&& 为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最大限度增加2015届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机会,3月26日上午,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我校组织各专业的200余名毕业研究生和非师范本科毕业生乘校车赴西安交通大学,参加2015届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
&&& 就业中心主任田安政,副主任雒朝梁、辛峰,国际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杨静,新闻与传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刘洪超和就业中心部分工作人员也到招聘会现场推介毕业生,为毕业生应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 田安政等在招聘现场与我校专业对口的招聘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介绍我校概况和研究生、非师范本科生的招生、培养情况,并邀请他们在合适的时候来我校组织校园招聘活动。在与毕业生的交流中,他们还详细了解同学们的就业意向和存在的困难,表示会尽最大努力邀请更多地单位来校招聘,尽可能解决学生在就业中的困难;同时希望毕业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切实转变观念,要提高就业的主动性,不等不靠,主动出击,多方搜集信息,争取早日签约。
&&& 在西安交通大学期间,田安政等还与西安交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旭红、副主任李勇见面并进行的工作交流。
&&& 此次组织毕业生赴西安交通大学春季大型招聘会应聘是我校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切实提供就业帮扶的一个举措。学校希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利用离校前的100天时间,抓住机会,都能找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施展人生抱负的工作,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史——西南(唐山)交通大学校史
交大青年报
北洋天佑 血脉尊贵()山海关建校()  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国家迫切需要铁路建设人才。  交通大学最早的历史源头有两支,一支是1896年盛宣怀上海创立的南洋公学,另外一支是同年由北洋大臣王文韶在山海关成立的北洋铁路学堂。 前者演化为有“东方的MIT”之誉的上海交通大学,后者则成为享“东方的康乃尔”之美誉的唐山交通大学,后迁四川改为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津榆铁路总局(北洋铁路总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创始人之一吴调卿,以津榆铁路总局总办的身份兼任铁路学堂第一任总办(校长)。  日,北洋铁路总局在上海《申报》上刊登《铁路学堂告白》,开始招生。学堂创立伊始,就采用欧美大学原版教材,重金聘用英籍教师,以口授、笔记为主要教学形式。1900年,学堂第一届学生(17名)毕业。(第一届招生37名 仅有17名毕业 唐山交大要求之严可见一斑,治学严谨的传统大概也可以追溯到那个时候),该届毕业生是中国最早培养的土木工程学科专门人才,学生毕业证书上写为《Imperial Chinese Railway Collage》。1900届毕业生张孝基的毕业证书现仍然保存于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为现存国内最早的大学毕业证书。  唐山路矿学堂时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山海关沦陷。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为俄军强占,学堂教学被迫中辍,师生离散。这对中国铁路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损失。  1902年8月,八国联军从山海关撤军,1903年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和关内外铁路总局总办曾经积极筹划,力图恢复山海关铁路学堂,终因经费支绌,未能实现。  日,路局总办亲自前往探伤火车站以西,谈山铁路机器厂以北择定校址,旋即购地192.85亩,唐山建校工作从此开始。  1905年,在唐山筹备恢复建校时,学堂仍按山海关铁路学堂旧制设立铁路工程科,学堂名称以唐山铁路学堂命名。中国最伟大的工程师——詹天佑(‘一詹二唐三梁’之“一詹”),亲自参与学堂培养中国第一批工程师,主动带领学生实习,后又亲自担任唐山交大校友会理事,领导校友会工作。严格的教学要求和詹天佑先生的亲自培育,为中国培养出了最早的一批优秀工程师,也使学堂声誉卓著。  1905年,詹天佑开始了他的壮举——自主修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这是早期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他的主要的也是唯有的两名助手张鸿诰、徐士远皆为唐山路矿学堂毕业生。所以,“京张铁路”这项大长民族志气的伟大工程实是唐山交大早期校友为中华所做的杰出贡献。  北洋铁路学堂后迁唐山改为唐山路矿学堂。梁如浩先生(‘一詹二唐三梁’之“三梁”)亲自担任迁入唐山之后学堂首任总办(校长),学校迎来了大的发展时期!唐山路矿学堂成为志在报国的有志青年的首选学府。后周长龄先生(留美幼童 铁路总办 爵士),方伯梁先生(留美幼童 电报鼻祖)先后担任学堂总办。  日,确定学堂名称为“山海关内外路矿学堂”,但因为校址已在唐山,后称“唐山路矿学堂”。    1907年7月,清政府设立邮传部,主管“路轮邮电”四政。8月,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局改称京奉铁路局,归属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归邮传部京奉铁路局管辖。  日,邮传部通知京奉铁路局,结束路局总办执掌校务的体制。1月20日,邮传部颁发学堂关防(校印),学堂脱离京奉铁路局,改由邮传部直辖,校名改为“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从此学堂成为独立开办,面向全国铁路的学校。 军机大臣刘坤一奏请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批准颁赠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大)有“天下至宝”之誉的《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共10088卷,(该部书现珍藏于西南交大图书馆 为镇馆之宝),该图书被史学家称为“康熙百科全书”。皇帝颁赐典籍于学府重镇、有功之臣,早已有之。《四库全书》编撰完成之后,乾隆皇帝特命在全国修文渊阁、文溯阁等藏书阁七座,专门用于保存《四库全书》。光绪皇帝颁赠《古今图书集成》予以珍藏的仅有三所学府,西南交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当时分别叫唐山路矿学堂,京师大学堂,清华学堂),唐山交大地位显赫可见一斑。  1909年到1910年,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庚子赔款”留美项目开考,全国考生数千,在考取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中,学堂学生金涛、王绍礽均高居三甲,唐山路矿学堂学生成绩之优异堪称全国之冠。在唐山路矿学堂时期,学校以“治学严谨 、教学实验设备精良、图书资料丰富,不但在四大实业学府中领先,而且也不逊于当时的香港大学”(英国《工程师报》语)。唐山路矿学堂时期的毕业生后来许多闻名天下,如庄俊 (建筑泰斗 中国第一位建筑师),李光前(全球华人十大超级富豪 华侨领袖 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竺可桢( 世界一流气象学家) 李俨(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厚坤(发明世界第一台中文打字机)等等。唐臣寿恒 竢实扬华() 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中华民国。清政府的邮传部为民国政府(北洋)的交通部所取代,我校归交通部直辖。  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唐山路矿学堂改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赵士北先生(参议院议长为孙中山授总统印玺者)为改名后首任校长。不久,罗忠忱先生来校任教,罗忠忱先生不仅是唐山交大教授中的第一个中国人,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位中国人教授。罗先生的到来,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里程碑。  日,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7月14日,我校便由唐山路矿学堂更名为唐山铁路学校。1913年9月,遵照教育部和交通部的指示,我校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6年是我校历史上大放异彩的一年,是自本校成立二十年来办学成绩的一次大检阅。1914届毕业生黄寿恒,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考取官费赴美留学。黄寿恒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修习飞机制造;茅以升入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继续修习桥梁专业。  是年春,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高等学校作业成绩展览评比,我校以94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12月,为此教育部除给我校颁发优等奖状外,还由教育总长范源廉特奖我校“竢实扬华”匾额一方。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我校学生群起响应,既而成立学生会,发表宣言,通电全国,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正义斗争。同炎万里 唐山盛世() 唐山交通大学时期()  年间,我校校名屡有更易,但其后人们一直习惯称为“唐山交通大学”,简称“唐山交大”。  “交通”校名由来除了本是属于交通部的大学之外,还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之意。交通大学设总办事处于北京(交通部内),总理京、唐、沪学校事务,校长驻京办公。交通总长叶恭绰亲任交通大学校长,三校分设正副主任处理各自校务。交通大学时期是唐山交大最重要的时期,唐山交大和上海交大作为民国最高工程学府为中华之振兴作了主要贡献,唐山交大的历史也就融入了交通大学历史之中。  日,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亟需专才”为由,拟订统一教育办法,将交通部所属之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设立上海学校和唐山学校。12月14日,国务会议通过叶恭绰的提案。后来北京邮电学校和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09)并入称为京校。  提案通过后,为了统一学科,沪校的土木科调归唐校,沪校的管理科调归京校;唐校新设的机械科和京校的电气工程班调归沪校。7月1日交通大学正式成立。9月10日。京唐沪三校同日举行开学典礼。  日,交通总长高洪恩以“交通大学组织未善”,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交通大学改组为两所独立的学校。沪校改称交通部南洋大学,唐校改称交通部唐山大学。京校撤消,并入交通部唐山大学,称唐山大学北京分校。1923年唐山大学本部划出部分专业给北京分校,同时北京分校独立,改称北京交通大学。  1928年2月,北洋政府交通部指令唐山大学改名唐山交通大学,随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北伐战争迅猛发展。6月15日,国民政府宣布南北统一。国民政府委派孙鸿哲为接收委员,接收唐山交通大学。  6月29日,国民政府交通部公布《交通大学组织纲要》。根据纲要,唐山交通大学改称第二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改称第三交通大学;上海的南洋大学,因早已在国民政府管辖区内,改称第一交通大学。  9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组织大纲》。9月8日,交通部依据大纲规定,将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改组为交通大学,校本部设在上海。10月,国民政府改组,增设铁道部。12月,交通大学移归铁道部管辖,唐山,上海,北平的交通大学各学院合并,统称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1929年2月,在北平的铁道管理分院改称北平交通管理学院。  1930年2月,按照交通大学的统一部署,着手筹办唐山工程学院研究所,9月成立。  5月2日,交通大学公布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1934年,《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歌》谱写完成。歌词如下:  “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习矿冶,土木工,窥学术,贯西中,相期同造最高峰。璀兮如金在熔,灿兮如玉相攻。桃秾李郁,广座被春风。宜诚果,宜勤朴,基础坚,事功崇。文轨车书郅大同。”  11月25日,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汉奸殷汝耕粉墨登场。冀东大片国土处于日伪铁蹄之下,惟有唐山工程学院校园仍飘扬着中国国旗,称为冀东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苍松。1934年全国8个公费留美名额,除清华大学毕业生考取1名以外,其余7 名全部被唐山交大毕业生囊括。  1935年,因为战乱,全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仅有两个名额,全部被唐山交大的学生考取,一个是张维,一个是严恺。这两位后来都成为全国仅有的35位双院士之一。抗战南迁时期()  我校校址唐山,地处冀东,乃华北最前线。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魔爪伸入关内,我校所受威胁日益加重。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正值暑假,学生大多回家探亲,惟1938届学生正由伍镜湖教授带领,在北京西山进行铁路测量实习。事变骤起,情势紧急,不过10日,唐山交大校园即落入日寇魔掌。  由于众多师生和校友进行了大量的联络工作,唐山交大分散的学生在亲朋校友的接济下,逐渐向上海,武昌,南昌,湘潭等城市集中。10月初,决议组织上海,南昌两办事处,在赣复校上课。后因战争形势,决定迁到湖南湘潭。12月15日,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在战火纷飞的条件下,经历了五个多月的逃难流浪奔波,自力更生,排除万难,在湖南湘潭临时校址举行开学典礼,复校上课,弦歌再续。唐山交大师生被迫长期迁徙,在这个过程之中,唐山交大人的爱国爱校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交大师生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在毫无经费的情况下长期坚持教学。  1938年3月下旬,教育部指令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校园并入唐山工程学院,改为铁道管理系。铁道管理系并入后,师生人数剧增,湘潭校舍不敷使用,学校于 5月23日迁往湘乡杨家滩。  1938年10月武汉陷落,11月初日寇进攻湘北,11月12日国民党军队弃城逃跑之前,纵火焚烧了长沙城。杨家滩距离长沙100多公里,人心浮动,以为日寇朝夕可至,学校被迫迁移。迁移路上得到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接济和资助。茅以升院长率领师生,历时七十多天,行程两千余里,终于抵达秀丽的藜峨山下,清澈的犀牛滩畔,在贵州平越(今福泉)继续办学。1941年8月,奉教育部指令,我院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北平铁道管理联合学院。学生群情大哗,致电教育部提出抗议。1942年1月,教育部更改前令,将我院改组为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下设唐山工程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44年11月初,日寇向桂北发动进攻。日寇在占领桂林柳州之后,又攻占黔南独山。平越离独山仅百余公里,国民党宪兵队宣称:平越已经划为前线,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即将进驻督战队。自此月余,平越处于混乱状态,学校不得不亟谋迁移。在来不及确定迁移地点和教育部未予拨款的情况下,学校于11月16日布告全校,暂时停止上课,到重庆去集中。  日,罗忠忱校长到达重庆,与交大唐平两院在渝校友会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可用,当即议定暂迁璧山丁家坳复课。  6月6日教育部为了开发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我校于暑期迁往甘肃天水,改称国立交通大学甘肃分校。7月25日,顾宜孙校长上书教育部,力申学校师生员工不堪再迁之苦,胜利复员在望,恳请免于迁陇。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抗日战争胜利,迁陇之议作罢。  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欣喜若狂,当晚在丁家坳举行,庆祝抗战胜利,漫长的流利岁月即将结束。9月上旬,学校组成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复员计划。  日,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学院迁回唐山原址。3月12日,教务主任伍镜湖教授自重庆飞抵北平,转道唐山接收校园,并主持复员准备工作。4月4日,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改组,唐 平两院恢复战前旧称,各自独立。6月20日,唐院复员大队出发,沿陇海铁路归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众的帮助。  日,唐院复员大队一行,终于回到阔别九年,魂牵梦萦的唐山校园.  整个抗战时期,全国人口移动最频繁的群体除了军队,大楷就是交大师生了。据统计,唐山交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因为战乱先后迁校十余次,辗转形成五万里,相当于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唐山交大的教授都是全国教育界的杰出人物,学识渊博,造诣高深,德高望重,他们应该在堂皇的讲台上接受学生和世人的尊崇,至少当时他们可以到那些条件更好更为安全的譬如中央大学等去任教,但是他们情愿身受苦难,仅仅因为唐山交大是他们自己的母校和事业之所在。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之下,唐山交大培养出来了建校以来历史上最多的杰出的人物。 唐山工学院时期()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的历史。也结束了唐院师生九年的颠沛流离。  日,教育部复文唐山工程学院:经行政院审核,原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更名为国立唐山工程学院,隶属教育部;原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北平。8月23日,唐山工学院复员唐山。因铁道管理系迁回北平,唐山工学院只有土木工程系和矿冶工程系两个系。  复员前后,唐院师生和各地校友曾对学校的发展调整问题进行了广泛认真的讨论规划。意见大致为:恢复唐山交通大学校名;将矿冶学科分为采矿和冶金两个学科,增设建筑,机械,电机等学科。并力陈:作为独立的工学院,机,电两科不可或缺。  在师生,校友的一再要求下,教育部仅批准唐山工学院科系设置作部分调整:土木工程系依旧;矿冶工程系分为采矿工程,冶金工程两个系;仍保留矿冶专修科。新增建筑工程系。  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要压缩教育经费,进行院系调整。教育总长朱家骅下令上海交通大学停办航运,轮机两系,取消一个学院,并改校名为南洋工学院。上交师生坚决反对,立即奋起反抗,并组成护校委员会赴南京请愿,进行斗争。  5月初,在上交护校运动的影响下,唐山工学院班长联席会议决议成立护校委员会,提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增加办学经费”的要求。护校委员会还派出代表与各地校友联系,争取校友支持。为了表示护校决心,全体学生进行了罢课。  日,是我校建校51周年,唐山复校42周年校庆纪念日。唐山工学院隆重举行抗战胜利复员后的第一次校庆盛会。纪念会上,顾宜孙院长首先致辞,后宣读了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次长杭立武,交通部部长俞大维,次长谭伯羽的贺电。前院长,北洋大学北平部主任李书田教授讲话,建议唐院恢复“唐山交通大学”校名。各地校友纷纷发来祝贺函电。全体学生向全体教授献上“万世师表”锦旗一面,以表达对教授们的崇敬之情。  校庆之际,学院重新确定原交通大学之校训为唐山工学院之院训。院训曰: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与此同时,学院还正式公布了1934年所谱作的院歌。  5月末,为恢复交通大学校名,唐平沪三校护校委员会开展联合斗争。唐山工学院护校委员会派代表去南京,上海与当地校友联系。南京,上海及各地校友对护校运动表示坚决支持。校友茅以升,赵祖康,朱国洗等还列举事实说明:自1937年交通大学三校改属教育部以来,受到种种限制,不利于交通教育发展。为了有利于保持学校传统,有利于学校发展,应恢复交通大学校名。  茅以升等校友认为:交通大学唐平沪三校原由交通部创办,三校其所以有今日之成就,归功于交通部之大力扶植。为求护校运动根本问题之解决,关键在于摆脱教育部之领导。因此,护校运动应发展为“回(交通)部运动”。南京,上海两地校友迅速响应。护校运动遂发展为“回部运动”。  由于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1948年暑假前后,一些校友致函学校,建议南迁。师生中一些惑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惧怕战火的人以及部分南方籍师生也要求学校南迁。11月11日,时局变化加剧,战事逼近唐山,迁校的呼声日益高涨,人心动荡,课程无法继续,开始停课。停课后,主张南迁的师生组成迁校委员会。随后学校收到校友来电,因顾虑师生员工的安全,催促及早南迁,有“教育部准许迁萍乡”之说。  11月17日,学校召开紧急院务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一条“即行南迁”的议案。一经通过,学校师生员工及家属即行分头觅取南下途径,准备南迁。家居南方的一些师生立即开始行动。大部分师生员工分成三批经天津乘船南下。最后一批师生员工二百余人,于11月21日离开唐山,部分图书仪器也装箱南运。与此同时,30多名不愿南迁的进步学生,在中共地下党支部的帮助下,前往冀东解放区,投身革命。  经极其艰难的旅途生活之后,12月6日,最后一批师生员工到达上海。先后到达的师生员工,大部分在上海交大暂住。  12月12日,唐山解放。在唐山工学院校园中仍有部分员工留守,迎接了解放。  1948年11月唐山工学院南迁上海,因事出仓促,师生员工的旅费及日常生活用费,工价未予津贴。在12月初到达上海后,虽暂借上海交大旧文治堂,新文治堂及体育馆容身,由于经费,粮食,校舍问题。迫不得已,又采取紧急疏散办法,由汪泰葵教授和金传炳讲师率领了200多名学生,于12月15日自上海乘车前往江西萍乡。  日,唐振绪代院长到职视事。  1月19日,唐院教授与茅以升,赵祖康,胡博渊,朱国洗等校友举行座谈会,会商唐院南迁后的校址与复课问题。经过讨论议决:争取十天之内,在上海寻觅独立性校舍复课;如果于期限内无法实现,即去萍乡复课。  唐振绪代院长不负众望,他费尽心力,为寻觅校址日夜奔波。终于商得上海交大王之卓校长同意,在不影响该校教学的情况下,借用上交的课堂,实验室等,作为唐院师生复课之用;又商得交大校友会的同意,借用新文治堂,作为唐院师生住宿之需。于是唐振绪代院长于2月1日,在上海召开第一次院务会议,力陈在沪复课之必要。结果,会议一直通过:即日在沪筹备复课。  在江西萍乡的二百余名师生,得悉学校决定在沪复课,于2月中旬返回上海。  2月27日,上海交大校长王之卓,同济大学校长夏坚白,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国立唐山工学院代院长唐振绪,联袂去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发给三个月的储备粮。3月12日,教育部准允顾宜孙教授辞去院长职务,正式聘任唐振绪为国立唐山工学院院长。  3月19日,院务会议决定,自3月28日起,在沪恢复上课。3月28日,在学校的运筹指挥下,全校师生员工经过艰苦紧张的筹备,终于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借上海交大校舍恢复上课。对此,上海交大给予很大支援。上课未及一个月,时局发展急转直下,因国民党反动当局搜捕学生和强迫学校疏散,因而课业无法继续,不得不宣告停课。   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顺利渡江。4月23日南京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4月27日,上海警备司令部发出命令,勒令上海十五所大专院校紧急疏散,限令三天内退出原址。“倘逾期犹未完成此项疏散工作,则由警察局等机构派队前往,强制执行。”唐山工学院被迫停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从上海交大搬到启明新村。  5月27日,上海解放。全校师生员工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来到,无不欢欣鼓舞,喜笑颜开。  在唐山,1949年3月,华北交通学院自石家庄迁来我校唐山校园。华北交通学院是华北解放区1948年8月创办的高等转科学校,隶属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  未随学校南迁的罗河教授等员工,1949年4月自平津等地回到唐山,组成复校委员会,组织修复由于南迁和国民党军队进驻而遭到破坏的校园,以迎接上海解放后将要返回唐山的师生员工。  1949年初,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修复铁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设立了铁道部(新中国成立后改组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唐山工学院归军委铁道部接管。1949年6月,军委铁道部派顾稀为接管唐山工学院的军代表。  日,我校在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派王效通和邓洋两位同学返回唐山,尽快与唐山取得联系。6月初,王效通和邓洋到唐山,向军代表顾稀汇报了那么前上海的唐院师生情况。顾稀旋即派接管联络员赵锐和李泳携款前往上海,迎接唐院师生员工返回唐山。日,唐振绪院长率领我校大部分教职工及家属和学生共约600多人,与上海交大等高校师生依依告别,自上海启程北返。经过8天8夜的艰难行程,于6月27日到达唐山。在车站受到以接管代表顾稀为首的华北交通学院师生员工和没有南迁的我校师生员工的热烈欢迎。振绪至治 亢龙有悔()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期()  日,军委铁道部决定:国立唐山工学院,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华北交通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交通大学,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管理学院。7月13日,中国交通大学正式成立,由我校校友茅以升任校长。唐振绪担任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在唐山工学院内,增设机械,电机,化工等系,这些系的骨干教师大都是上海交大校友。8月20日,接到“铁道部交字第2号令”,命令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筹建研究所,负责完成部属各单位委托的技术研究任务。日,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唐山校园正式成立,所长由唐山山工学院院长唐振绪兼任。随后,研究所迁至首都北京。现已成为屹立在北京西郊,驰名中外的中国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1950年8月,中国交通大学更名为北方交通大学,仍下设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道管理学院。  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院系调整,对唐山交大来说是一场浩劫,唐山交大水利系包括黄万里教授,顾夏声教授在内的多名教授和包括王三一的多名学生调整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包括余国琮教授,吴自良(两弹一星功勋 院士)教授等多名教授学生调整到天津大学。冶金系调整组建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建筑系包括刘福泰等教授,学生彭一刚(后为院士)等调整到天津大学。采矿系,冶金系一部分别调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唐山交大实力被砍去接近一半,仅保留土木、机械、电机、铁道四系,元气大伤,改名为唐山铁道学院,成为一所铁路专门院校。尽管在院系调整中遭受了极大损失,但是唐山交大毕竟树大根深、潜力惊人,实力稳步恢复。就在院系调整的1952年一年,便有七名毕业生成为院士。成为铁路院校之后,唐山交大很快在铁路的每一个重要方面都牢牢占据中国第一的位置,从铁路建设系统、铁路运输系统到铁道科研系统,都是遥遥领先于全国的。  由于唐山校园一直受开滦煤矿底下采掘的影响,遂决定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1958年初建成了部分校舍,成为唐山铁道学院兰州分校。后来为了在华北地区保存一所名牌高校,国务院决定我校不迁兰州。为了适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对铁路运输专门人才的需求,我校报请国务院批准,把兰州分校改为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随后,我校的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内燃机车、铁道车辆、铁建系给排水专业、电气运输系以及北京铁道学院的运输系(一部分)成建制地连同师资,学生,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搬迁至兰州。笃实进取 蓉城腾飞(1972至今)西南交通大学时期(1972至今)  由于唐山校址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为了支援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国务院1964年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唐山交大是中国知名大学中规模最小,毕业生人数最少的大学。但在交通大学的一百三十多名院士校友中,唐山交大的院士校友有50多名。中央军委表彰23位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交通大学校友有六位,其中三位为唐山交大校友,三位为上海交大校友。全国仅有的3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中,交通大学八位毕业生排名全国第一,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五位,西南(唐山)交大三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毕业院校,交通大学毕业18位排名全国第二,其中上海交大校友12位,唐山交大校友6位。  1971年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和为了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铁道部与四川省政府商定,并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扩建总校。  1989年学校校部正式搬迁,从而形成了成都、峨眉两个校区。自此,西南交大开始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日,西南交通大学由铁道部正式划归教育部。  2001年,西南交通大学在成都郫县高新区购地3000余亩,建设新校区。  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和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学校拥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培养体系,有74个重点本科专业(其中有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在世界交通领域有着重大影响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家轨道交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在轨道交通、磁浮交通、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隧道、现代交通信息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诞生了以&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现代轨道车辆耦合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了新的贡献,成为国家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如此,学校还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加大了服务西部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力度。  面向未来,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精神,按照“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方针,认真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以正在建设中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为创新平台和支撑平台,积极推进我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具有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登护校贴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