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建厂房的设计费、防震减灾资料费、配套...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10:47:41.0 来源: 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发展改革委
防震减灾是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是对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活动的概括。
&十一五&期间,以奥运为契机,北京市经济社会和城市防震减灾事业得以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家2020年防震减灾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北京市实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规划分析了当前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重大项目安排,用以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是各区县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编制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本规划年限为2011年-2015年。
一、规划背景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张渤地震带交汇部位,活动断裂比较发育。历史上曾多次发生5级以上地震,最大为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造成严重的伤亡和损失。北京是处在VIII度高地震烈度区的特大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通过&北京市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和&北京奥运地震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北京市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显著。
1.地震监测预报技术水平有效提升
地震观测系统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新建20个流动台站,完成10个遥测台站的技术升级,完善了由1个台网中心和31个数字遥测台站组成的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以及由30个子台组成的流动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十一五&期末,北京地区的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地震速报在8分钟内完成。
图1& 北京市测震台站分布图
强震动观测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新建100个强震动台站,80个烈度速报台站,1个商用住宅楼结构台阵和1个大跨度结构台阵和东部地震动衰减台阵。
&图2& 北京市强震台站分布图
前兆观测系统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新建5个钻孔应变台、10个电磁波台、8口流体观测井和16个GPS流动观测站,形成了1个前兆台网中心、38个固定观测站点组成的前兆台网观测系统,前兆观测站点分布密度处在全国前列。地震宏观观测网共建成监测站点80多个,分布在全市14个区县。
图3& 北京市前兆观测台站分布图
2.地震灾害预防显著加强
防震减灾工作体制逐步健全,成立了市区两级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和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急流程。依法开展了重大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城乡抗震设防工作有效加强,组织开展了城市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等基础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对住宅建筑、学校校舍和桥梁隧道、水库堤坝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排查评估,全面启动了中小学校舍的加固改造工作。
3.地震应急救援成绩显著
编制完成《北京中心城避震及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纲要》,全市5个区县制订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充分利用公园、学校操场等场地,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3处,总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可容纳约200余万人,并配套相应的各类设施和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数量和标准领先全国。
编制了市级地震应急预案、16个区县地震应急预案、各委办局地震应急预案,每年分别开展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等不同层级的地震应急演练。建立了16个区县183个乡镇组成的灾情速报点,灾情速报员总数7000人以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大力推进志愿者队伍建设,11个区县共建立426支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人数近2万人。地震风险评估工作逐步常态化,重点开展了北京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地震风险评估。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
&图4& 北京市城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4.信息网络应用与服务逐步推广
启动建设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构建了北京市地震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数据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政务系统和网络监控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实现了与国家信息网络系统和区县信息网络系统的有效对接,实现了数据汇集的自动化和实时化,设备监控的远程化和网络化。
5.宣传和科普教育广泛开展
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事业,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等时机,举办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创作和出版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科普作品数十种,发放宣传材料数百万册,每年开展科普讲座50多场,防震减灾宣传基本上做到了长流水,不断线。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全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20多个。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走进机关、学校、企业、乡村、社区、军营和家庭,开展了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二)存在问题
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大力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相比,与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城市整体防震减灾能力还有待提高。
1.地震监测系统尚不完善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震前兆观测受到的干扰越来越大,异常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地震烈度速报系统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明显差距,地震预警系统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2.城乡抗震能力亟待提升
除学校外,1980年以前建成的城镇房屋建筑还占相当比例,这些建筑普遍未进行抗震设防设计,抗震能力严重不足。在农村,农民自建房普遍没有采取抗震措施,抗震能力薄弱。各种市政管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部分存在抗震情况不明、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旦发生较大地震,这些抗震薄弱的地区就可能成为重灾区。
3.应急救援体系尚需完善
市、区(县)两级应急指挥技术平台建设和对接尚未完全到位。地震应急基础数据不完善,影响震灾损失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地震现场通讯系统尚需完善,现场救援能力亟待加强。
4.宣传教育需加强深化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普及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宣传教育产品不够丰富,形式不够多样,缺乏精品。公众对防震减灾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下,民众的地震心理承受能力总体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技能的训练。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贯彻落实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1.震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近20年来,伊朗、日本神户、中国汶川、海地、苏门答腊等多个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大地震,造成百万人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汶川地震后,全球地震活动呈现活跃态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球已发生28次7级以上地震。国内地震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部分少震弱震地区相继发生中等有感地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大陆仍将处于强震活跃阶段,有发生多次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2.国家《防震减灾法》提出更高要求
汶川、玉树地震后,国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在加强规划权威性、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新法的施行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为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市实施城市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持首都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北京防震减灾事业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地震安全是城市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城市安全得以保障的基本条件下,社会经济才能稳步发展。当前,防震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公众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新时期应充分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房屋抗震、市民应震、政府领导、专业服务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能力和水平,以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经济社会影响,保证社会安定和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减灾的指导思想,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以法制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组织协调全市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综合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战略
突出重点、全面防御。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按照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战略部署,统筹谋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点做好城乡建筑物和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
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地震监测、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设施。统筹考虑中心城与郊区的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加强与北京周边地区的专业合作。
全市动员、社会参与。加大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科普宣传工作,加强群测群防。不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使公众更好地了解、支持和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实现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的目标,防震减灾能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形成应对强震重灾的防御体系。北京城区具备抗御Ⅷ度地震的能力,郊区基本具备抗御Ⅷ度地震的能力。遭遇Ⅷ度左右地震时,建筑物倒塌比例很低,社会基本保持稳定。地震监测预报能力、震害防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地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地震灾害防御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位于全国前列。
基本建成首都地震立体监测网络,地震监测能力优于1.0级,建立较为完善的地震烈度速报网络,1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建(构)筑物加固改造,显著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加快建设首都地震立体监测网络,重点发展深井综合观测,优化改造现有部分台站,满足新技术系统的发展要求,并依法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与升级改造,大幅提升地震灾害影响和损失速报能力。依法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特殊工程、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重大工程和超高层建筑设置强震观测设备的工作。积极推进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预报试验场建设。开展首都圈地震中短期预测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研究。
(二)统筹发展城乡建筑抗震设防
加强建设工程选址、设计、施工等抗震设防监管。城镇规划,新城和村镇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选址考虑地震活断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带的影响。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到达抗震设防要求,并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重点开展城镇老旧房屋、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医院等建筑的抗震排查和加固改造工程。2011年底前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住宅抗震性能普查,开展加固试点工作,2013年底前完成全市医院的抗震排查和加固工程,2014年底前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幼儿园校舍加固改造工程,2015年底前完成抗震能力较差的城镇平房、楼房加固、改造和拆除工作。
(三)增强基础设施地震安全
加强活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与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重点关注重要生命线与地震断裂带的交叉区、轨道交通沿线、交通走廊与重点发展新城交叉区等区域的地震安全。2012年底前完成全市供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给排水和水库、提防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普查和鉴定工作,分类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计划。
(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完善本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强本市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地震应急预案的制(修)定,推进政府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基层预案的编制工作,强化预案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相关管理性文件和预案编制标准。建立市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加强与其他专业应急队伍的资源整合,2012年底前基本具备专业救援能力。地震应急志愿者服务纳入本市应急管理体系,2012年底前建立市级志愿者队伍,继续推进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地震风险评估机制,成立地震灾害损失评定委员会,组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队伍。编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在大型体育场馆、学校开展室内应急避难场所的调研试点工作。建立并完善市、区(县)两级救灾储备物资体系,推进市、区(县)两级救灾储备物资库建设,研究建立首都圈应急救灾物资联动调拨机制。积极开展全市地震应急演练,演练工作常态化。
(五)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以增强市民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规范应急避险行为为重点,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扩大覆盖面,提高有效性。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一步完善宣传工作基础条件和技术平台,进一步壮大宣传工作队伍,进一步丰富宣传产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完善防震减灾政府门户网站。推进地震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村庄、企业建设。建设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科普展厅。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加强防震减灾宣传作品创作,形成防震减灾宣传作品系列。完善地震新闻宣传工作制度,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强化舆论引导。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中小学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本、进课堂。充分利用各类科普平台和设施,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促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规范化、社会化。
四、重点项目
(一)综合深井观测系统建设
在海淀、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平谷、延庆等8个区县分别建设1个300米以下综合深井观测站,开展包括测震、强震、GPS、地壳形变、地电磁、水化学和水物理等内容的观测项目,实现地震观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
(二)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升级改造
对现有不同类型的烈度速报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数据流格式进行归一化改造,实现数据实时传输,后方快速处理计算和烈度速报软件随时升级的先进模式。完成子台观测系统升级改造和中心数据处理软件及设备数据流软件编制。
(三)强震动观测台网升级改造
完成43个老旧强震动观测台网的更新改造,改进通讯方式,为烈度速报、震害评估和指导震后恢复重建等多个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四)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
进一步开展活断层探测与研究,重点开展礼贤-牛堡屯断裂、二十里长山断裂、宋庄-侯各庄断裂、永定河断裂的探测工作。开展新城建设的地震小区划工作。
(五)城镇老旧房屋加固改造工程
制定本市抗震排查鉴定与加固改造计划,2011年完成抗震加固技术路线研究和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抗震加固工作,到2015年底前完成抗震设防能力较差的城镇平房和楼房加固、改造和拆除工作。组织推进在京中央单位、驻京部队、外省区市单位、外籍机构及人员产权的城镇楼房和平房加固、改造、拆除工作,确保所有建设工程在2020年底前达到抗震要求。
(六)农村防震保安工程
开展典型农宅加固试验研究,选择部分农宅进行改造加固试点工作,探索政府对加固改造工作的支持机制。在普查和试点基础上,制定分步实施细则,结合农宅节能改造,采用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推进全市农宅的加固改造工作。
(七)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建设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升级改造16个区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全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互平台建设,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建设地震应急移动通讯指挥系统。完成市、区(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加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学校操场、广场等场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每年每个区县至少新建1-2处应急避难场所,并建立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信息系统。
(八)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
依托和利用各种行业和社会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形式多样、设施先进、效果显著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场馆和基地,形成以国家级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区县级为基础的防震减灾科普展馆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基地。
(九)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社区建设
全面推广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示范社区、村庄、企业建设,2013年底前建成一批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并逐年扩大示范学校比例,每个区县至少建设5个防震减灾示范社区、乡村、企业,并逐步推广。
(十)重大科技项目
深入研究地震孕育、发生、发展、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为科学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提供理论依据。开展深井综合观测对比研究和首都圈震情跟踪监视及地震预测预报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努力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利用强震观测资料,开展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开展地震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灾害快速评估时效性和准确度。
五、规划实施
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市、区(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各相关规划,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县依法履行防震减灾职责,从人力、物力、财力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和工作目标的如期实现。
(一)完善配套法规规章
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并对已有法律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各地区相关部门需修订或制定配套的法规、规章,完善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十二五&期间,修订《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制定《北京市地震应急管理条例》、《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保证北京市防震减灾工作在法制化的环境中健康快速发展。
(二)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各项机制,切实加强对法律贯彻实施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各环节的工作统一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上来。依法动员和规范全社会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市、区(县)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政府资金管理有关要求,统筹安排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各相关部门细化项目资金要求,纳入部门预算申报,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支持。
(三)鼓励支持研究开发
逐步提高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研究经费投入,鼓励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开发与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加强国际灾害防御和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设施装备,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四)统筹协调相关部门
地震灾害的特性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从灾害预防到灾后重建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参与,市级各相关部门、各区县应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加强部门协调配合。会同国土资源、公安等部门实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会同建设和其他产业部门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会同政法、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相关法规的修订以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和探索等。
本规划经批准、发布后,作为指导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由城市防震减灾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若遇到震情形势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调整时,按程序报批。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28号
邮编: 100080
北京市地震局
京ICP备号-1
管理员信箱:.cn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密云县“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密云县&十二五&时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密云地处北京市东北部,既是首都东北生态屏障,又是首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大部处在Ⅵ&Ⅶ度、局部处在Ⅷ度地震烈度区,防震减灾工作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现状  1、地震监测水平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地震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已形成了由13个监测台站、12个强震台、8个动物异常宏观观测站组成的相对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积极探索并加强监测台站的管理,各站点运转顺畅,信息传送及时,为首都地震监测预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地震灾害预防能力显著加强  防震减灾工作体制逐步健全,成立了县镇两级防震抗震领导小组和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任务和应急流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提高了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能力、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能力,加强了对生命线工程的重点管理。  3、地震应急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完善了县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功能建设,设置独立稳定工作空间,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二是根据防震减灾新形势,密云县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责任分工更加具体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机制上缩短了应急响应时间;三是本着实用性、应急性的原则,对地震灾情速报机制进行完善。建立地震灾情速报网动态管理台账。对全县20个镇、街道(地区)地震灾情速报领导小组成员和415个社区、村(队)地震灾情速报员姓名及联系方式重新进行核查备案,随时保持联络畅通;四是本着&一队多用,平战结合&的原则,在全市率先组建了以公安消防队、市政监察大队及园林绿化局等多部门参与的县应急救援队,大大提高了应急救援能力。五是初步建立了一处避难场所。  (二)存在问题  1、对防震减灾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地震是小概率事件,有的大地震更是几十年或百年不遇,往往不容易引起各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国家立法、政府工作力度和宣传工作的不断加大,各单位各部门对地震工作的认识有新的提高,但是在认识高度上、在关注程度上以及在具体工作的合作配合方面还存在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对地震工作意义认识不够等现象。  2、防震减灾工作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抗震设防覆盖城乡存在差异。经过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重大建设及城市房屋总体情况良好,基本能够满足抗震设防标准。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自建房,仍处在无技术质量监督管理的状态,抗震防灾能力十分脆弱,这一安全隐患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二是应对大震巨灾心理准备和能力不足。近年来我县印发了《密云县地震应急预案》及《密云县地震灾情速报实施细则》,各基层单位也制定了本部门的地震应急制度,形成了从上到下的地震应急体系。目前该应急系统没有经过实际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否顺利运转还有待检验。另外,我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虽然确定为檀营北山,但目前依然没有配套设施的建设规划,无法充分发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三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大,覆盖面不够广。由于资金及工作体制等因素,目前我县防震避险知识普及主要以定期科普宣传形式为主,尚无固定的防震减灾教育场地。防震减灾宣传形式的相对单一,造成群众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地震谣传的干扰,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防震减灾组织体制不顺畅  目前我县的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虽已率先成立,但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人员专业培训、资源的整合需建立统一指挥的部门联动机制,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亟待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的作用发挥不强。  (三)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密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贯彻落实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年)》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年)》、《密云县十二五规划》、实现&三个走在前列&、&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工作面临新的形势。  1、震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  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近20年来,伊朗、日本神户、汶川、海地、苏门答腊等多个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前不久日本发生的九级大地震,造成百万人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汶川地震后,全球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特别是2010年以来,全球已发生23次7级以上地震。国内地震明显增多,分布范围明显扩大,部分少震弱震地区相继发生中等有感地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北京市政府2010年22号文件提出更高要求。  汶川、玉树地震后,国家对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更加重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必须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新修订的《防震减灾法》在加强规划权威性、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应急预案、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加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新法的施行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  县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使我县经济建设努力走在全市五个生态涵养发展区前列,社会建设努力走在全市郊区前列,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这是县委、县政府站在密云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既振奋人心、又符合密云发展实际的宏伟蓝图,是关乎密云43万人民福祉的行动指南。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更为完善的防震减灾体系,我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思路是充分发挥政府地震主管部门的职能,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全县高速发展大盘子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快推进防震减灾各项事业发展,圆满完成市政府22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任务,使我县的防震减灾工作走在全市各区县前列,为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综合防御、应急救援能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我县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及&三个走在前列&工作目标,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1、加强领导,强化沟通,形成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联动的机制。  2、根据各基层单位制定的应急制度进行实际演练,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建设工程加固和改造,显著提高农村建筑抗震能力;新建、改扩建工程,特别是生命线工程、中小学及幼儿园、人员密集场所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3、加强对各级测报人员的培训,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三网一员&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建立密云县地区深井观测网和动物宏观异常观测网,在大城子、北庄、西田各庄等地打5眼300米深井和建立10个动物宏观观测站;改造和提升现有监测网点设施设备及监测手段;实现立体观测,完成观测传输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以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测报人员的监测预报分析能力;加强群测群防能力;完善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组织建设,建立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速报员(含开发区、街道、各镇)的全县速报队伍,强化对该队伍的业务培训工作。  (二)统筹城乡建筑抗震设防  加强建设工程选址、设计、施工等抗震设防监管。城镇规划和各类工程建设坚持抗震设防要求,新城和村镇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选址避开地震活断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带。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并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完成对各项建、构筑工程的抗震性能排查和加固工作;实施民居防震保安工程。  (三)提升城市抗震水平和档次  完成我县规划新城未建区和受断裂等地质构造影响较大地区的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工程。开展基础设施抗震排查加固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全县供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加油站、给排水和水库、堤防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普查鉴定工作,分类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计划,力争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设施加固改造工作。  (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  适时完成《密云县地震应急预案》和《避震防洪人员疏散预案》的修订工作;加强我县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组建我县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并对之培训;完善地震应急救灾指挥系统和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成冶仙公园、河南寨东山、李各庄后山、太子务山及规划城区外各镇、街、地区各自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并逐步推进。  (五)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以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规范应急避险行为为重点,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扩大覆盖面,提高有效性,提高全社会的综合抗震减灾能力;全面推广防震减灾示范校、示范社区、示范村庄和示范企业建设。&  四、重点项目&  (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一是建设与首都圈监测预报相适应的密云地区地震立体监测网络。2015年底前,在大城子、北庄、古北口、西田各庄、石城等5个镇分别建设1个300米左右综合深井观测站,实现观测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加强并巩固现有监测网点设施设备及监测手段。逐步实现密云地震立体监测网络建设。二是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系统。完善地震灾情速报组织建设,加强对地震灾情速报人员烈度判定能力的业务培训,大幅度提升地震灾害影响和损失的速报能力。三是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加强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知识宣传网和基层防震减灾助理员等&三网一员&建设,定期对&三网一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更好的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和群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二)切实提升城乡建筑抗震能力  一是加强建设工程选址、设计、施工等抗震设防监管。城镇规划和各类工程建设必须坚持抗震设防要求;新城和村镇建设,特别是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选址必须避开地震活断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并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二是开展城镇老旧房屋抗震排查和加固改造工作。制定全县抗震排查鉴定与加固改造计划,2011年全面启动抗震加固工作,到2015年底前完成无抗震设防的城镇平房和抗震设防能力较差的城镇楼房加固、改造和拆除工作。组织推进在密中央、市属单位、驻密部队、外籍机构及人员产权的城镇楼房和平房加固、改造、拆除工作,确保所有建设工程在2020年底前达到抗震要求。三是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抗震排查和加固工作。2011年底前完成全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同时抓紧开展幼儿园校舍的抗震排查和加固工作,按照高于北京市抗震设防标准要求,2014年底前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幼儿园的加固改造工作。四是开展医院抗震排查和加固工作。开展本县所属医院抗震排查,并对抗震能力不足的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确保2013年底前全部达标。五是实施农村防震保安工程。2012年底前,完成全县农村住宅抗震性能普查工作;年,制定分步实施细则,结合新农村建设、险村险户搬迁、生态搬迁、优抚对象危房改造、住宅节能改造等政策,按照政府支持、农民自愿原则,逐步推进加固改造工作,确保全县农村住宅达到抗震设防标准。  (三)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一是开展基础设施抗震排查加固工作。2012年底前完成全县供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加油站、给排水和水库、堤防等基础设施的抗震普查鉴定工作,分类制定抗震加固改造计划,力争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设施加固改造工作。二是完成地震动参数小区划与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工作。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县规划新城未建区及相关受断裂影响较大地区的地震动参数小区划工作,为城乡规划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服务。  (四)大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一是修订县地震应急预案。借鉴汶川和玉树地震应急经验,适时完成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高实战水平。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按照一队多用、平战结合原则,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强化业已组建的县应急救援大队防震减灾职能,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提高紧急救援能力,2012年底前基本具备专业救援能力。三是组建县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2012年底前完成县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四是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2010年底前在县冶仙公园建成并规范一处应急避震防洪避难场所。2015年底前完成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的编制。研究制定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办法。五是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六是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机制。提高地震现场通讯、信息快速发送和辅助决策能力。  (五)进一步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一是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以增强群众防震减灾意识、自救互救能力和规范应急避险行为为重点,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扩大覆盖面,提高有效性,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2015年底前利用县科技馆及文体场馆,本着一室多用原则,力争建设一处防震减灾宣教基地。二是全面推广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制定中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标准和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应急避险演练。2013年底前建设5所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并逐年扩大示范学校的比例。三是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示范社区、村庄、企业建设。在城镇社区、农村及与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密切相关的大中型企业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建设防震减灾示范点。2012年底前至少建设5个防震减灾示范社区、乡村、企业,并逐步推广。四是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公务员及企事业人员培训计划。&  五、规划实施&  (一)完善配套规章制度。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增加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并对已有法律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因此需适时修订或制定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  (二)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各项机制,形成在县应急委统一领导下,县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各负其责,切实加强对法律贯彻实施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各环节的工作统一到法律制度的框架上来。依法动员和规范我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要统筹安排防震减灾工作经费,细化项目资金需求,纳入部门预算,并积极争取市资金的支持。  (三)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地震灾害的特性决定了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县地震应急指挥部的各成员单位及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相关工作责任。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政府2010年22号文件精神,将防震减灾任务分解到各镇街、各部门纳入责任制考核范畴,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措施,落实责任。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对防震减灾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四)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作为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必备内容,严格把关,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区划图或者经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结果,加强县域内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防震减灾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