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在总体经济运行中主要扮演什么角色扮演单机游戏?

央行: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行 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责任编辑:
财经关键词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仅是放开利率管制,更是一项&牵涉金融机构改革、金融市场建设以及金融理念转变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以及不同的改革方式使其对于各国的影响有很大差异,有的国家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如美国;有的国家却陷入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动荡,如阿根廷。出现这些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的配套措施能否适应新的金融环境。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只有存款利率尚未放开。在这最后一役中,政府应该做些什么?
存款保险制度与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
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存在一定争议,因为其会加大银行经营成本,降低市场效率,弱化银行竞争力,进而使银行更容易失败。而其能否起到正向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制度质量和制度设计。对中国来说,现阶段存款利率不能轻易放开,而应在此之前深入研究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制度质量水平,否则即使建立了该制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金融环境会发生急剧变化,部分管理不善,尤其是缺乏风险管理和金融产品创新的银行会出现经营困难,面临危机或濒临破产。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向濒危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但依然有一些银行不可避免的会破产,如美国在利率市场化后就出现了一波小型金融机构的倒闭潮。这些倒闭的银行如何顺利的退出金融市场,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运行产生最小影响就成为重要问题,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银行退出制度。与一般的破产企业退出不同,银行退出一般不是由法院来执行破产清偿程序,而是由专门的银行退出管理机构来负责。
就国际比较来看,美、英等英美法系国家对问题银行的处置坚持市场主导模式,不良资产评估、出售,问题银行兼并等都来自市场选择,这种方式要求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障存款者的利益,同时要求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全发展。而在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问题银行的退出是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退出。美日银行退出机制的不同与两国的法律制度和金融结构有密切联系,美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发展较为完善,且较分散,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而日本是银行主导体系。在我国,政府干预过多,最近几年虽然允许问题银行退出,但都是政府主导的,效率较低,同时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相对应的,我国问题银行的市场退出规则不透明、不确定,相关法律不健全,可操作性差。而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使得问题银行的退出困难重重,一旦退出易引起金融系统动荡,产生较大外部性,这就需要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储户的利益,降低不确定性。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银行退出机制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其作用发挥都需要较高的制度质量。具体而言,两者的建立都需要相关法律的制定,并且能够得到切实贯彻执行;两者的设计都需要在借鉴国外经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去完善。只有如此,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才能发挥应有的维持金融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货币政策框架和调控方式的转变
利率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率市场化不仅是简单的把各种利率放开,而是要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和传导机制等。与此同时,相关机构还需要适时转变,采取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利率市场化完成后,面对市场化的利率决定和传导机制,货币当局面临着许多约束,比如市场化决定的利率反应了市场上的货币供求情况,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货币市场与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存在市场失灵状况,也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货币市场和金融市场配置的是资金,会牵涉到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对货币市场造成损害而达到调控目的,调整时机和调整手段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此外,在手段选择方面,再贴现率需要有发达的票据再贴现市场,而公开市场业务需要有发达的政府债券市场,不然调控措施会因为传导渠道的缺乏而大打折扣。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在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下,我国金融市场主体与货币当局以前重叠的目标,比如保证整体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等会越来越少,在有各自目标函数的情形下,货币政策的调控就是货币政策当局与金融市场各方主体进行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力量对比、效果如何都会成为关注的重点。
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强化
监管制度的建设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的内在需求。一般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率水平会提高,并产生两方面风险:微观层面上,商业银行会存在逆向选择、风险集中、市场竞争和储蓄分流等风险;宏观层面上,会存在金融调控、银行危机和通货膨胀等风险。因此,不论是在改革过程中还是完成后,都需要强化监管。而监管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监管机构的改革和监管方式的转变。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监管的法律,如1987年的《银行公平竞争法》、1989年的《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强化方案》创立了储蓄监管办公室监管储蓄机构,创立了资产重组托管公司管理破产储蓄机构,为面临破产的储蓄机构提供资金资产,提高了对存款机构收取的保险费。1991年《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案》注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规定了对陷入困境的存款机构的解决措施,提高了对银行储蓄机构的资本金要求,限制了经纪人存款,限制了&too big to fail &的原则,加强了美联储对在美经营的外国银行的监管。英国则在利率市场化后成立金融服务局,独立地对金融业实行全面监管,拥有制定金融监管法规、颁布与实施金融业准则和指引的职能。199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赋予英格兰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权力。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拉美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最终使得效果并不理想。
次贷危机后,各国对监管又提出了新要求,有学者针对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固有缺陷以及监管问题,提出了监管的两大原则:综合性和反周期性。所谓综合性就是指确保监管者和受到监管的市场范围保持一致,而反周期性则可以补偿资本和银行市场固有的周期性行为。就我国而言,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从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来看,在改革中,我国要加强相关监管法律的制定,为监管行为确定具体的职责和方式。针对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金融创新,需要强化监管机构的建设,避免面对新的金融创新而无法监管,进而酿成重大风险,对金融发展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后果。
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受到重大挑战,银监会曾详细地分析了这个问题。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仅仅是利率形成机制和利率水平的改变,它将迫使商业银行改变原有的经营策略、业务结构和运营模式,最终反应为商业风险轮廓的改变。目前在风险管理理念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处于防御型或边界型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尚未实施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商业银行通过回避风险、放弃一定的收益来减少可能存在的损失;在边界型风险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则是设置风险边界,并放弃边界以外的市场;而在积极型风险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从被动接受风险转向主动的风险选择,实现风险和收益的最佳平衡。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主要有以下几点:推行风险偏好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权威性。强化中后台的风险集中管控。加强对资金集中度风险的控制。定期评估融资渠道和净现金需求,促进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匹配。深化金融创新,增加风险对冲管理工具。开展风险相关性研究,并有效运用于风险管理。不断完善压力测试方法和技术。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和挑战,德国、日本等国的商业银行都走上了转型之路。德国继续强化原有的全能银行战略,而日本则通过国内银行业的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转型,进行混业经营,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但在进行混合经营的同时,又实行了差异化竞争的战略,比如德国商业银行主动从竞争能力较弱的投资银行业务当中退出,专注于强化&中等客户为主&的公司客户战略以及资产管理与零售业务相结合的个人金融战略,以突出局部竞争优势。日本大和银行将其私人金融服务竞争优势定位于高龄者家庭,并根据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出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等。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仅改变了利率本身,还改变了整个金融运行环境,这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样的市场化金融环境中,商业银行要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要推进金融创新工具的发展,找准定位,实行综合性和差异化竞争战略,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变革是改变预算软约束,变成真正的市场主体。
对于非金融企业的影响则主要是融资方面。正向影响不再赘述,负向影响主要是融资成本上升,贷款利率提高,相关的各种附加费用也会提高。而且利率的放开会吸引国际游资炒作,贸易环境的变化会越来越剧烈,这会对以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重大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形,企业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改变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尝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对于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而言,和银行一样存在着预算软约束,导致其改善资本结构的动力减弱,阻碍了资本结构调整。当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缓慢的资本结构调整、扭曲的企业投资行为以及失效的债务治理机制使得企业对于利率的变化缺乏弹性,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建立起来的市场化的利率配置资本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终后果。要改变这种环境,需要改变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行为,这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改革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
总体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改变整个金融运行环境,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普通企业,都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转变经营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利率风险等。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市场化后的利率能够真正发挥配置资本的作用,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改革,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
政府职能的转变
前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相关的金融层面的制度建设,货币政策框架和准则,监管制度以及商业银行和企业的改变等。这些改变的发生都需要政府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取消了利率管制,建立了利率决定和传导的市场机制,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退出。政府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应对市场化后的金融环境,更好的调控金融市场,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运行,因此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伴随的是整个政府的改革。夏斌认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的问题,而具体的突破口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要素价格改革&两大核心&。以这&两大核心&倒逼推动四大重点内容的改革,分别为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社会保障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和&国退民进&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要素价格改革的一部分,也是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其不是仅仅改变利率决定和传导机制,而是要改革相应的金融制度,建立市场化的资本配置体系和运营模式。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改变货币政策框架和调控方式,建设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企业也要在融资、生产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的金融环境。所有这些转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政府职能转变上来。改革的实质是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适应市场化的金融环境,将原来的管控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是改革的关键。(曲双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纪鸿超,山东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角色扮演单机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