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双顺差差形成的原因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一个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的视角 - 百度文库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一个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的视角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
原因与化解之道
———一个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的视角
(广东商学院
金融学院,广东
〔提要〕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一个极不合理的现象。本文指出,无论是经常项目顺差还是资本
项目顺差都与我国金融抑制环境下产生的融资约束有关,所以我国必须借助于金融发展来化解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进而形成一个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关键词〕国际收支;金融抑制;金融发展
〔文献标识码〕(2005)〔中图分类号〕F832A〔文章编号〕-0235-03一、引言家由于国内资金短缺,需要引入外资来弥补国内储蓄不足,
近年来,中国出现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日益引起国由此形成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我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这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极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却出现“双不相称的,而“双顺差”格局下形成的超额外汇储备更表明这顺差”且持续增长,特别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失去互为融一国际收支结构的不合理性。实践中,每一个国家的国际收资的关系,各自独立运动,对于这种奇特现象我们有必要进支结构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经济发展阶段和所奉行的经济发行详细分析。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关展战略应该是相匹配的。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购通过表1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双顺差”的一些特征:一是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于贸买外国的实际资源形成本国的生产力(贸易逆差),以维持国于
二是资本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于FDI内储蓄水平低于投资和消费水平的结构,而这会引致美国产易项目的顺差引起的;
生对外债务,于是美国需要利用国外资本来弥补本国的储蓄引起的。这不仅与20多年来我国所奉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和
而且更反映出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缺口,表现为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这样通过经常项目同外国投资驱动战略有关,
资本项目互为融资,以追求国际收支的真实平衡。日本由于一些深层次结构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我国国际
“双顺差”的形成原因提供一个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国内市场狭小,投资余地较小,投资收益也较低,通过贸易顺收支
差的形式输出资本,以获取相对高的投资回报。而发展中国提出化解之道。
表11991年~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览单价:亿美元
顺差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分析资本项目顺差产生的原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年~2004年
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经常项目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贡献者:carolfuqi[转载]对我国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下降到2006年的49.9%,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6%下降到2006年的36.3%。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总存款,居民消费存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从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6年的50.7%。因此,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2.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
  (1)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发展对外资的需要
  我国的居民储蓄倾向比较高,而居民储蓄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的。由于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及内部机制不完善,效率相对比较低等因素,银行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资金转化功能。国家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不能使储蓄有效率的转化为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产生需求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的融资渠道少。我国企业的融资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随着商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经营,建立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各大银行都以追逐和保持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发放贷款数量,而对放贷地区、项目进行谨慎的选择以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在国内获取资金的渠道被堵塞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将目光瞄准了外资,产生了对外资的需求。同时,国内企业愿意与外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跨国企业的进入,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急需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外商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国内企业往往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2.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流入管理较松,流出管理较严。例如,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限制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外债流入,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提供债权,不允许非金融企业对外发放贷款;鼓励非居民向我国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限制居民向非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等。
  (3)外资的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主要动机就是寻求获利机会。首先,进行直接投资可实现内部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我国外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和存在的较高的贸易壁垒促使大量的跨国公司放弃国际贸易的形式而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体化策略。其次,我国廉价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和土地等,巨大的市场潜在容量,再加上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给予外资的一系列超国民待遇,更加吸引外商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外资大量超规模涌入,形成了负的储蓄缺口;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取代进口,加大出口,从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大,外汇的负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4)是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被强化。在存在价格落差(利率差、汇率差)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投机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意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从境外远期外汇市场看,人民币非交割远期汇率升值较高的时段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时期高度吻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保护视力色:
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
&&&&&发稿日期:
&&&【搜索关键词】:贸易 研究报告 投资策略 分析预测 市场调研 发展前景 决策咨询 竞争趋势
&&&中研网讯: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政策推力和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巨大拉力联合作用下,我国零售业原有的以独立百
本报告整合了多家权威机构的数据资源和专家资源,从众多数据中提炼出了精当、真正有价值的情报,并
【出版日期】 2009年8月
【报告页码】 350页
【图表数量】 150个
中国家电连锁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业态,其丰富的家电产品、低廉的价格以及独特的购物环境,使其发展
&&&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求是》刊载署名文章《关于我国外贸顺差问题的若干思考》指出,现阶段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
  钟山在文章中分析了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贸易顺差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阶段。从美、德、日等发展历程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阶段也曾长期保持顺差。比如,美国在年的97年中有93年顺差,德国在年的129年中有76年是顺差。目前,我国所出现的贸易顺差,表面反映在贸易领域,但实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外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差异以及国际分工调整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是顺差产生的内在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配套齐全等综合优势,通过吸收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逐步形成全球高水平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超过美、日,占全球比重逾10%,有1000多种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一。可以说,外贸顺差是我国工业整体竞争力增强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随着国内制造业产能扩张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国内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必然通过出口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国内产业竞争力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商品进口,比如钢材,2000年我国净进口976万吨,2008年则净出口4001万吨。
  国际产业转移是顺差产生的外部原因。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发达国家只保留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环节,而将非核心产品、制造环节尤其是组装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中很多转移通过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方式完成。我国顺应国际产业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低和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优势,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外资企业起到了主导作用,其结果突出表现为外资企业对顺差的影响不断扩大。2000年,外资企业顺差占我顺差总额的比重仅为9%,2008年则上升至57.8%。
  加工贸易是顺差扩大的结构性原因。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2967.78亿美元,与整体顺差2954.6亿美元基本相当。一方面,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增值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制造业水平显著提高,加工贸易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迅速延伸,进一步助推了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
  国内外贸易限制措施是顺差扩大的政策性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外贸政策的重点集中在出口方面,并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促进和调控体系,而进口调控政策相对滞后,仍偏重于生产型进口导向政策,最终消费品进口少,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较为薄弱,尚不能完全适应积极扩大进口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我国顺差主要来源和全球科技最发达国家的欧美等,在高技术对华出口方面设置了诸多限制,导致其相关产品对华出口增长缓慢,比如年,美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8.3%下降到6.9%。
  统计口径差异是我国顺差扩大的技术性原因。任何国家之间的贸易统计之间都有一定差异,但由于转口贸易(包括香港转口)、中外对进口和出口价格计算以及原产地统计差异等因素,一定程度上虚增了我外贸顺差规模。以统计差异最大的中美为例,2008年,我国统计对美出口为1708.6亿美元,美方统计自中国进口为2663.3亿美元,双方差额高达954.7亿美元,美方统计的贸易逆差为我方统计顺差的1.56倍。
  综上分析,现阶段我国的贸易顺差问题,是一系列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
■ 与【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相关新闻
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邮编:518003&&&&E-mail:服务热线:<font color="#FF-36 76 28526All rights reserved.
中研普华管理咨询公司
传真:<font color="#FF-429588VIP MSN:&&&&&苹果/安卓/wp
苹果/安卓/wp
积分 2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 积分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显身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9:32 编辑
& & 按照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外汇储备等等。
& & 假设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的服装,中国形成经常项目顺差。企业拿到这笔美元之后在本国不能流通,于是可以直接投资到美国,或者购买美国的股票资产,分别形成(金融项目下)FDI项目逆差或者股票资产项目逆差。有实物流动,必然有反向的金融资产流动,这是会计恒等式。
& & 中国企业很可能觉得投资到美国也赚不到钱,干脆把美元(通过商业银行)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再购买美国国债,形成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如果将外汇储备也按标准方法归入金融项目,那么这种情况经常项目顺差也必然形成金融项目逆差,只不过这笔逆差是通过中国官方形成的,不是通过私人部门形成的,但肯定是属于中国整体的国际收支。
& & 再看金融项目,如果外国FDI投资者来到中国,举个简化例子是外国人拿着美元到中央银行换成人民币之后投资,于是中国的一笔FDI项目顺差对应外汇储备项目下的逆差,两者都属于金融项目。
& & 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存在经常项目、金融项目双顺差。那么中国是怎么回事呢?
& & 中国的现实是,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下的FDI项目中都有顺差(可能还有别的金融项目?可以查查数据),这两个顺差都会形成外汇储备增加,也就是金融项目逆差。但中国统计当局把外汇储备项目单列出来,不算金融项目。因此中国的双顺差实际上是经常项目顺差再加上金融项目下非外汇储备项目的顺差。
& & 这一点,不是什么独创,很多学者都已经指出了,例如CCER有一个博士生徐建炜(此人很牛,顶尖期刊发了一大堆),其毕业论文也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不妨查一查。
& & 总之,双顺差的表述有统计口径问题。中国人讲的金融项目顺差跟教科书上的金融项目不一样,不包括外汇储备。这是造成混淆的主要原因。
载入中......
其实在经常项目顺差上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大工厂,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但是绝大多数利润都被别人拿走了,结果造成生产是中国的利润是其他国家的怪现象。同时别人还指责你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低估等等。请问这种生产在一国而利润在他国的贸易顺差算得上真正的贸易顺差吗?
楼主说的很对。这是个常识。
现实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经济学小虾米
一直觉得双顺差这个表述不合适,非常赞同楼主的言论。
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呆
本帖最后由 peterpetri 于
21:03 编辑 far_faraway 发表于
其实在经常项目顺差上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大工厂,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但是绝大多数利润 ...你讲的应该主要涉及到外资企业。
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考察的一个国家地理界线内的所有经济体,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经济活动都在中国,因此肯定要算本国企业。(我记得外国大使馆、留学生就不算,呵呵)。
但是外资企业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国国民,因此有人讨论基于所有权的经常项目差额,或者国民贸易差额。这种测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反响并不大。
首先在当代社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会非常复杂,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母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国籍有时甚至难以界定;其次,外资企业在中国活动,就假设认为这个企业与中国有利益关系,就应该统计在GDP当中。
因此尽管中国也有人讨论,但是在多边谈判当中,难以引起共鸣。中国只能按大家都接受的规则,同时尽量强调自己的特殊性。
美国人总喜欢讨论中国的贸易顺差问题,并依次来要求人民币升值,依照以往的经济学逻辑,人民币升值好像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然而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已经是二三十年前无法比拟。汇率代表不同币种的相对价格,代表两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无论是从价格的角度或者是贸易条件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汇率,都不存在升值的道理。价格或者贸易条件反映的是所有中国商品的综合质量和稀缺性,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中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在质量上迅速的上升,而事实上最核心的部件是别人提供的,却大多数利润也是别人的,留给我们的只有贸易顺差这个数字而已,请问这样的贸易顺差代表什么?
非常好,长见识
论坛好贴推荐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为做大做强论坛,本站接受风险投资商咨询,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合作咨询电话:(010)
广告合作电话:(刘老师)
投诉电话:(010)
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叫双顺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