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对现在大学生创业基金怎么看?

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http://www.cyol.net
  面对就业难,创业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的选择。就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中国校媒网的大学生记者采访了以下嘉宾:
  刘帆: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测评办公室副主任、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KAB高级培训师,专门研究青年就业与创业。
  赵传江:商丘师范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
  陈祥庭:深圳大学法学院大四学生,同时是学校一家格子店的店主。
  谢洁:中国人民大学2009届毕业生,和男朋友一起经营着汇杰数码宝贝美容站。去年9月毕业后,他们放弃了高薪白领的工作,创立了这个数码宝贝美容站。
  李一真、彭宏昌、汪新:分别是深圳大学05届毕业学生、06届在校大四学生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05届毕业学生。他们联手创立了位于深圳大学西部创业园二楼的“真心饰意”小店,经营以银饰和琉璃饰品为主打商品,并采用纯手工打制的方式。
  中国校媒网记者:这里有几位创业的大学生,请问你们为何要选择创业?
  陈祥庭:我现在开这个格子店,只能说是一种尝试,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历练。我不想把自己束缚在一个定位上,我也不会确定下来非要找份好工作或是继续类似的创业活动,而会把心态摆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假如我现在毕业了,与其出去找一份不是很理想的工作,我更倾向于把这个格子店做下去。我有自己的规划,也在慢慢摸索慢慢学习。
  谢洁:《蜗居》中的女主角海萍想通过自己的挣扎和奋斗,努力地扎根大城市,坚信人多的地方机会就多,无论如何也不想再回到家乡,这和我太像了!我来自广西柳州。现在已经习惯城市里快节奏的生活了,一回到家觉得太慢了。周围的人思想也有点落后,他们太安逸,太安于现状了。竞争越大越能找到商机。在家里,头发白了都找不到!现在我们每个月赚的钱还不到过去的一半,而且没有以前那么稳定、安逸。但是先赚小钱,再赚大钱嘛!我们做数码宝贝美容站是刚起步,从小做到大,先做员工再做老板!
  中国校媒网记者: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
  陈祥庭:我是个很拼的人。我想做的事情,有了目标,都会去把它做好。遇到困难也会积极乐观去面对、去坚持。对于大学生创业,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一下。不过要切忌浮躁,不要忽略了钱之外的东西,一件事情下定决心做了,就要坚持下去。一如深大的校训“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多看书,多听取有益的经验,选择创业要三思而后行。
  中国校媒网记者: 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在哪里? 
  赵传江:长期以来,讲到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都说不到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个百分点”,低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流向:考取公务员进入党政机关的占1%,考入事业单位的占10%,其中3/4到教育和医疗单位,60%到县及县以下;进国有企业的占7%;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占10%;自主创业的则不到1个百分点;70%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出路主要是各类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性岗位和灵活就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和看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巨大空间。所以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金融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权宜之计,更是一条破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一条长远之计和重要途径。
  中国校媒网记者: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到1%,你们如何面对创业失败?
  谢洁:失败了就再干别的。那时候我们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干起来也上手了,还可以开餐厅什么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我比较喜欢折腾!
  李一真、彭宏昌、汪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的,创业不是一时兴起盲目地干。它需要仔细的策划、周全的调查,协调各方面的因素,当然它更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创业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想要创业的人就要把自己“不当人看”,努力去拼!
  中国校媒网记者:在您看来,大学生创业为何如此“举步维艰”?
  赵传江: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受我国传统文化和精英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和“天之骄子”的情结难解。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之间始终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因而在就业岗位的选择上,依然是按“机关—事业—国企—私企—个体”的顺序排列,眼下的公务员考试热就是明证。如果从事普通的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很多家长也认为是不光彩的事。
  其次,是大学创业教育存在弊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现行的传统教育体系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尽管校内也举办过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但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没有真正把创业所需的精神融入其中,很多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没有创业经验,甚至连企业工作的经历都没有,只能“纸上谈兵”。
  第三是社会环境的制约。“无产品、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是大学生创业的先天不足,大学生创业之初尤其需要政府、社会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当集中社会力量,成立公益性的咨询服务机构,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全面的指导服务。而这一点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创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大学生作为创业的主体,在具备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基础上,其自身的创业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创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校媒网记者:既然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广阔的空间,未来政府、学校和个人应该如何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
  赵传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举措,尽管促进扶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大,如“小额5万元以下担保贷款”,上限5万元加上按政策规定由学生自筹匹配的30%即6.5万元能做什么?意味着其创业起点会很低,可能就是一个“地摊”水平;本身就无资本又何来担保?创业项目本身能不能作为担保?小额是否过“小”,程序是否过“繁”等等。尽管大学生自主创业系统的扶持和服务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毕竟开篇破题有了一个起始。
  引导大学生创业,除了国家的激励政策外,学校也应该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创业教育、实践机制,营造“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社会氛围,尽快打破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创业精神,给他们更多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创业本领。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创业计划竞赛在我国开展得正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大学生只注重自己能否获奖,进而获得保研、获得高额奖金等机会,而不考虑该计划是否能真正投放市场实现赢利,因而还呈现一种“应试创业”的倾向。
  当然,政府和学校的职责仅限于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帮助其降低创业成本和投资风险,大学生是否自主创业是大学生自愿选择的一种市场行为,而能否取得成功最终还取决于创业者自身的能力。
  中国校媒网记者:大学生如何为创业做准备呢?
  刘帆:通过在校兼职为创业做准备。兼职是为了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如果学生兼职只是为了解决目前的温饱问题,为了那几十块钱,是没必要的。兼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我提倡“岗位+行业”的兼职模式。兼职时把目前岗位与未来的行业结合起来,将所学专业与未来行业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助于自己的发展。希望同学们从家教类兼职进入到研究性队伍中去。以外语系为例子,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些翻译工作,可以跟着老师研究一些问题。这样既提升了专业能力,自己的科研思维又得到了训练。同学们同时注意时间配置,把握好时间的合理利用,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做某些事情。
  就算做一冷门的兼职,也要考虑怎么通过努力把它炒热。“先把事业做好,不管报酬问题,考虑项目前途。”比如我在决定加入KAB研究队伍前,我发现从1998年—2006年间相关的文章只有140多篇,这证明KAB项目大有前途。要认准自己发展的行业,才能够走到行业前端。
  对于创业,首先要开发核心产品,再利用外围资源生根发芽,就像丁磊当初开发了免费网络邮箱,借助广州市电视局的影响号召力,使大众了解到了免费邮箱,从而发展自己的企业;微软同样是借助IBM的力量将自己的公司发展起来。创业时,需要“有一个平台”,有“商业敏感性”和“组织资源的能力”,有“共同成长”的理念。在资源利用方面,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我反对那些工作没有做就伸手要资源的人。你在自己事业发展过程中,前面的路是要自己走的,而别人的作用只是临门一脚。
  中国校媒网记者:谢谢各位的建议。
  采写:
  深圳大学深大青年记者 张琦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记者 侯永翔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郑泽豪
  深圳大学深大青年 邓雪婷
  商丘师范学院学生记者 梁斌
  统筹:沈梦菲
  来源:中青在线 (J-07)
[招生][教育][生活][生活][创业][单招][两会][两会][两会][两会]
  “商小说”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聚集了这么多的实力作家?  日在团中央、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国内首批63所重点高校,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发布表成立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创客”如何炼成?|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_新浪新闻
  当创业的号角一再被吹响,国家层面第一次系统性,对高校创业教育画出具体路线图: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然而近日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成功率3%,这一数字仅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1/7,而我省长期以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有1%,低于江浙。因此创业学院作为创业人才的储备库、智囊团,如何培养“创客”被提上日程。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动权”。如今各大高校之间比拼的不再仅仅是创业人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我们需要不仅仅是一些样板式的人物和项目,更需要大批创客的涌现。大学生“创客”如何炼成?社会上也有不同的声音。
  南方日报记者 刘茜 实习生 曾雯 陈勉宏
  ■对话
  创业教育着眼点在“人”
  暨大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互联网创新研究所所长,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商业智能、信息化、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作为中国互联网早期从业者,从2000年前后就参与互联网(即时通讯)创业。从业十余年来,实现了从软件工程师到科技专家和电子商务专家的转型。作为一个曾经的成功创业者,如何培养大学生“创客”?南方日报与他进行了对话。
  高校创业学院有必要也有价值
  南方日报:大学生创业热潮袭来,但在创业教育的推行过程中你们遇到不少阻碍吧?
  汤胤:主要的困难和挑战仍然来自受教育者的心态。鉴于整体大环境,学生和家长普遍指望就业,而大多数学生参与创业学院的活动,只是想多一些体验,功利点的甚至只是希望简历上好看一点。
  创业教育不容易,甄选项目的过程花费了我们很多精力。且创业教育投入实践,物理场地必不可少,这也成为我们发展的一大瓶颈。多数同学只是希望有所体验,真正需要有所行动的时候大多都退缩了,导致很多项目执行不落地,到毕业之前无法成型或获得一定的现金流,多数只能放弃,更不用说与天使投资对接。
  南方日报:你认为创业学院在转型期的中国有存在的必要吗?
  汤胤:高校创业学院有必要也有价值。我国进入创新创业引擎驱动的社会,客观上要求在校学生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因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起码在符号层面上有创业这件事情存在,若他能够或多或少参与创业学院的活动,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对于他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或者主导创业都会有非凡的引领作用。然而一说到鼓励创新创业,有关部门的第一反应是开一门创新创业课程,把创业教育沦落成创业教学,这并不合理。
  当然从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来看,有些内容有必要开设创业课程,也有必要以创业学院、创业教育部等形式来主导。很多同学以为有个想法就可以创业,事实上有很多商事注册、税务法务,以及商业模式的推敲,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有必要也有可能进行集中传授。但这当中大多数不适宜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讲座或者实验课形式或许会更好。
  视野狭窄和执行力差是创业成功率低主因
  南方日报: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的现象你如何看?
  汤胤:我认为视野狭窄和执行力差是主要原因。学生项目的确非常需要辅导,但视野问题不是大学教育就能解决,这跟创业者之前的经历、阅历和积累息息相关。大学阶段应当将学分制落到实处,鼓励学生休学创业或就业。
  南方日报: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汤胤:高校想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必须从学制上改起,给出相当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由思考和实践。在一个模仿和山寨文化没有生存空间的市场里,自然每个人都会选择创新。
  但创业是一个极其烦琐、周期长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创业者要具备各方面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有一颗坚定的心,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很多学生不具备这种素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其优势在于培育了硅谷这个创业之都,创业生态十分完善,同时美国的大学生很早就接触社会,在进入校园时就已有独立的人格和开阔的视野。加上教育制度的鼓励,例如休学、延期毕业的措施,其创业项目很容易受到天使投资关注并推进到做强做大。
  南方日报:人们很容易用项目成功与否衡量大学生创业成功。
  汤胤:现代社会太讲究创业的成功率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功利的想法,脸萌类的创业项目虽然未能获得持久发展,但其证明了团队和创始人的能力。最后他们也获得天使投资,说明投资人看重的是团队而非项目。更深层次地,不管是创业教育还是天使投资,着眼点都在于“人”,而非项目。
  南方日报:现在大学生创业热潮高涨,也有人甚至不惜放弃学业而去创业。
  汤胤:创业教育是“教育”过程,实质上和社会功利的思想有一定的冲突。学生寄希望于创业学院能提供很好的商业机会和平台,这与教育的初衷有一定脱离。创业教育是埋下种子,至于种子一年之后发芽,还是十年之后,要看种子本身,创业能否成功还要回归学生本身情况,不能完全寄托于教育本身。
  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创业的短板
  南方日报: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的短板在哪里?
  汤胤: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大学生创业的短板。如果一个不太好的项目,大家给他使劲儿堆资源,在这一块太快速导入资源和人脉,有时候反而害了他们。实际上,他的成长没有真正走好,需要反思这个问题。
  大学生创业跟其他创业一样,得找对自己的思路和方式,有创新,创业是特别接地气的。不能单纯为了鼓励开办而做。学院教育应注重创业个案处理,为每一个创业者建立他的需求,更有效务实。公共资源配套上还要更务实。
  公共资源提供方与大学生创业需求上的对接匹配有差距。通常,公共资源提供方关注营造一个宏观政策,整体氛围,再塑造树立一些典型,但创业更多需要的是具体的细节帮助。当需要启动资金时,你引导高大上的资金意义不大。
  ■观点
  对大学生创业尺度可再大点
  广州阳普湾创新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立新认为,对大学生创业尺度可以再大一点。现在很多机构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太过于苛求。比如很多人都在质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操性,但大学生这个阶段就应该敢想。
  他表示,懂互联网的只可能是当代大学生,懂当下这个时代的也只可能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才更懂将来的市场,因为他们才是将来的市场。未来注定是互联网的时代。大学生创业其实失败成本很低,所以即便是项目不切实际,也可以大胆尝试。试验多了,创业的素质也就炼出来了。在校项目不成功,不代表以后的项目不行。“美国硅谷里面有很多公司,最开始别人都以为是异想天开,可最后,成功的就是它们。这些项目很多都是大学生创业的项目”。
  他还建议,尽量创造条件让创业大赛的项目落地。他认为,大赛项目的转化无论成功与否,都是锻炼创业素质的好机会。
  中大靳祥鹏老师也认为,很多人质疑创业大赛项目没有实操性,以至于很多项目白白浪费掉。据介绍,每一年中大创院的学子均会投身各种创业大赛,在“昆山杯”、“挑战杯”和“创青春”等竞赛的最高颁奖台上,总能看到中大创院学子的身影。
  靳老师表示:“竞赛是实践的一部分,应当作为检验学生知识盲点、创业计划完备程度、市场适应程度的一种手段,不能作为一种目的而存在。”“其实每年各个高校指导参与竞赛的项目很多,但能够脱颖而出、真正落地的却很少。很多人认为项目异想天开,其实只要得到一定的扶持,其中有不少项目是可转化的。”靳老师如是说。
  大学生创业者吐槽,项目转化社会和学校支持不够,但“口袋兼职”创始人张议云却认为,创业的能力包括去争取资金,而不是坐等人来扶持,他自己从来没借助过官方的任何资助,无论是政府的还是学校的。“主要是程序太慢。比如我有段时间很缺资金,但如果按一些程序去申请,官方资金总是下来太慢了。等资金到位,要不我的项目就已融到资金,不需要它了;要不我的项目早就死了。”
  张议云认为,现有的社会资源已极其丰富,自己想要找的资源基本都能找到。“实际上,不是我找资金,是资金找我。只要是项目够好,资金不是问题。大学生要主动到社会上去争取。”
  ■成功案例
  中山大学
  创业黄埔班三期学员2009级本科生黎展说:“创业学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商业基础知识,避免了许多创业道路上的弯路。”毕业两年的他创始的APP“佳学”数次冲上苹果APP STORE教育榜单前十。日前,他也被评入“2015中国商业年度最具创意人物100”。
  中大黄埔二期学院计算机科学专科本科生马朔早已是创院名谱录上的一员,大学期间带领团队参赛时早已是常胜将军,大三时便已拿下50万美元的投资,而今作为火烈鸟网络技术公司的CEO,他仍在移动网络技术的创业大路上前进不止。
  同为黄埔二期学员的2007级管理学院本科生陈满谊与她的瀚潮也逐年为绿色事业作出贡献,早在2010年“昆山杯”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上,便脱颖而出成为全国总决赛的冠军,拿下了第一笔创业启动资金,而今她的企业已逐步开发出一系列生态产品,获得不俗口碑。
  广东财经大学
  该校利用包括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区、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MBA创业基地和创业模拟室等,孵化创业项目。
  位于三水校区的商业城面积达到2250平方米,不仅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培训,而且协助创业企业争取补助、贷款、减免、奖励等有关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创业大赛项目成功转化。广东财经大学艾晨斯咖啡创始人吴志伟表示,当年他以大学生的身份参加了教育部的第一期华图教育大学生创业基金大赛,并获得银华奖,赢得15万元的种子基金。后来在老师帮助下在学生创业园成功创业。
  目前,学生创业园区共有包括艾晨斯咖啡、明轩书店、不二社等12个创业项目。其中,2012年开业的艾晨斯咖啡,第二年就成功将分店开回了学校总部,第三年就在大学城校区再开一家分店。
  ■创业评论
  培养大学生“创客”
  不能急于求成刘茜
  “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格外引人关注,也被寄予无限希望。
  我们看到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大学生创业”就成为高等教育的热门词汇,当时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风起云涌,在一帮网络英雄的造势下,很多大学生都做起了创业梦,那时,撰写创业计划说明书很是时髦。此后的10年间,无论是政府部门、高校,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大学生创业寄予厚望,可是现实是无情的:大学生创业率极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前者不到大学毕业生数的1%,后者也只有整个创业数的1%不到,结合两者计算,每年600万之众的大学生,仅有几百人能成功创业。
  近年来,我省已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其中,就包括已正式下发到各高校,总计2000万元的“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但是,大学生创业仍旧没有太大起色。给大学生创业泼冷水的企业家倒越来越多。
  其实如果希望大学生一出校门就能有个项目,拿到风投,是非常大的误区,不是很现实。创业需要一个生态环境,并非一蹴而就。但是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期望,类似在做拔苗助长,没有耐心,期望短期产生绩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有些大学生在创业大赛中拿到好名次,就急切地希望它立即转化,最好是上市成功。有的获奖学生们也是急功近利,拿完后去保研的不少,并未真的去创业。
  客观地说,大学生创新创业要面对的困难更多,“怕失败、没兜底”自然是许多打算创新创业学子的首要顾虑。
  因此更多的专家则认为,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真正有行动哲学的人太少。不管怎么样都要走出第一步。学生总觉得要设想完美,但第一步都走不出去就根本没用。现在我们学院很多资源、资金、投资人都帮学生聚拢好了,就等学生项目,可学生反而不敢干。
  另外,学生创业的一个毛病就是坚持不下来,还有团队不成熟的问题。很多团队人员的组成也没有互补优势,项目一开始设计得过于理想,做着做着,时间一长,碰到一些波折,或是涉及到利益,就发生一些矛盾,最后就觉得没意思了。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有专家建议,组建团队不一定总是找同学,找些师兄师姐,不同年龄阶层的会好点。
  有企业家曾说,创业过程中,团队远比点子重要。如果大学生在学校时成功地组建了团队,即使他们创业项目不成功,以后走到社会上懂得团队合作,就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伐。
  大学生创业素质较差原因何在?有不少教育人士将这归因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太过薄弱。教育部也开始意识到了此问题且强调,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纳入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内容,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笔者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为降低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在大学创业并非是“以创业促就业”,更大意义上,是锻炼创业者本人的能力,培养一批新型高素质现代的创业管理人才。
  因此我们对高校创业学院衡量的标准应该以短期内有多少大学生创业,创业项目融了多少钱。有可能是几年以后才创业,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近或远,敢于做一些创新性、创业型活动,都算成功。
  在笔者接触的众多大学生创业项目中,计算机、建筑建工类专业相对容易出创业者。大学生创业项目多是解决社会某个需求而诞生,基于技术性的创业并不多。而学校的资源投入也是有限的。因此高校创业学院可以尝试走出课堂,走到广东经济实际环境里,注重和粤商结合。这样能更好地打造“创客”素质。
  “创院是学校提供的平台,学生容易对接到资源与帮助,同时也能系统地学习创业的知识和管理的能力”,中大黄埔七期学员方学宇表示,仅仅看到创院的优势是不够的,“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知行合一很重要,要自己驱动自己,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和便捷的渠道更高效地挖掘自信、资源,让自己的项目或公司达到一定的层次。”
  因此我们看到,高校培养“创客”的可喜变化,各级各类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更是不计其数,暨南大学筑起大学生“众创”平台,各个学校的创业学院平台的搭建,旨在建成集创意培育、创业实训、创新孵化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基地,并由此形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长效机制。据统计,2014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比2013年同期增加6.35%。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仍未完全形成,创业比例仍然比较低,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因此,不仅需要支持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码,而且要从学校开始形成创业文化。
  因此许多专家呼吁,一定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开设创业课程,创新学分认定制度,允许“学生创新有成果,可申请免修课程”;鼓励高校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等校外人士兼职创业导师,对创业学生实行一对一指导;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创业学院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模式实战演练机会,多利用孵化基地和平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客观上说,虽然大学生创业教育已开始起步,但确实在高校中很薄弱,存在师资缺乏、教育理念陈旧、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创客”培养任重而道远。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我国时隔四十年后重启特赦制度而实施的此次特赦,其中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值得认真体味,不应囿于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一特殊的时段,而应基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视野,持续予以关注和研究。
当全国媒体与网友的目光聚集在天津之时,淄博的这起化工厂爆炸事故很难再有强烈的反响。可是,小事故也是事故,如果说天津爆炸事故撕掉了生产安全的底裤,则淄博润兴化工厂爆炸事故也可以管中窥豹,并成为反面教材。
其实如果我们走进这些村民内心世界,或许他们会觉得自己才是真正朴素的一族。他们或许觉得拦路抢劫是丑陋的,或许觉得偷窃其他村民的东西才是丑陋的。他们也有同情心,他们或许会为村里哪户人家遭遇不幸而慷慨解囊,但他们的同情心则止步于陌生人。
在本届田径世锦赛上,苏炳添闯进百米决赛,着实算得上是一个奇迹。他不但创造了黄种人首次闯入世锦赛决赛的历史,而且是决赛跑道上唯一一位非尼格罗人种运动员。尽管苏炳添没能战胜博尔特、加特林和盖伊,但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例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创业基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