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稳定物价的论文

  2012年中国物价涨幅稳步回落,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基本呈现为全面温和上涨的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依然是主要的涨价因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下降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回升,与CPI之间的敞口开始缩小。目前对未来物价走势的判断存在诸多争论。在比较不同看法之后,我们认为,国内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且通胀预期可能有所强化。在新的一年里,若不能避免对经济的过度刺激,物价必将反弹,通胀水平将显著超过2012年。因此,仍应密切关注未来物价走势,更加重视管理通胀预期,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实现改革和发展目标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2012年物价运行的总体特征
  2012年物价运行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物价涨幅稳步回落,但物价水平仍保持温和上涨。从CPI涨幅来看,第一季度各月份相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涨3-4个百分点,这个时期的上涨受翘尾因素影响较大。第二、三季度,CPI涨幅明显回落,但仍然是在2011年高位上的继续上涨。11月,CPI同比上涨2.0%,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0%,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食品特别是鲜菜价格的上涨是拉动11月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鲜菜上涨11.3%,水产品价格上涨4.9%,油脂价格上涨4.1%;而对CPI和食品价格影响较大的肉禽及其制品特别是猪肉的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总体来看,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平均上涨2.7%。第四季度翘尾因素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已逐渐消失,新涨价因素继续影响物价走势。11月,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对CPI影响仅为约0.3个百分点,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基本上呈现为全面温和上涨的格局;其中,食品价格仍然是主要的涨价因素。从结构上看,1-11月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仅交通和通信价格比上年微降,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略有上涨,其他六大类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较为温和。而1-11月食品价格平均同比涨幅则达到了4.9%,成为涨幅最高、对CPI影响最大的因素。
  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的关系来看,2012年前三个季度,持续上涨的CPI与一路下降的PPI呈现相反方向的走势,随着PPI的不断下行,两者之间敞口不断扩大,并于8-9月达到最大值。10月以来,PPI下降趋势得到抑制并逐渐回升,CPI与PPI之间敞口开始缩小。普遍预测未来PPI上行趋势明显,并可能于2013年初由负转正,CPI与PPI敞口会不断减小,并将呈现同向上涨的趋势。
  二、对2013年物价走势的不同预测和争论
  由于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各界对下一阶段物价走势持有不同看法。
  1、物价涨幅将显著回升,应未雨绸缪
  有的研究认为,虽然相对于经济增长水平而言,目前的物价走势尚温和可控,但这是在2011年高水平基础上的继续上涨,并且平均涨幅也达到2.7%。未来物价总水平将持续走高,对此应未雨绸缪。其判断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物价将随中国经济的复苏而出现反弹。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物价涨幅显著回落,这是出口疲软和政府为过热的房地产行业降温的结果,也说明控物价取得了成效。但是,第四季度国内经济环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物价涨幅将随经济提速而显著回升。世界银行在2012年12月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半年报》中,调高了对中国2013年经济增速的预期,认为因受财政刺激和大型投资项目加快实施的推动,2013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8.4%;同时,由于货币政策放松,通胀水平预计将达3.3 010,高于2012年的预测值2.8%。
  (2)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可能加大。国际上重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进一步趋于宽松,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输入性因素将明显推高国内物价总水平。继美国提出新一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日本新首相安倍晋三提出要恢复强有力的经济,主张采取无限量宽松的“大胆的货币政策”,提高通胀目标,摆脱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局面。银河证券等金融机构认为,无限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提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而推高国内价格总水平。据国外金融机构如澳新银行预测,受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中国物价涨幅将从2013年第一季度开始出现反弹,并在第二季度末或第三季度初达到4%的较高水平。
  (3)成本上涨的预期进一步增强。成本上涨的现实压力并没有因为物价涨幅回落而持续缓解,反而因市场预期的变化而有所增强。一方面,近期国内PPI开始出现反弹,预计将持续上涨;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以及新近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实施在即,劳动力成本将出现合理的上涨。这两方面的因素将持续推高国内生产经营成本,并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
  当然,即使在上述条件下,理论界仍普遍认同中国将不会出现5%以上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若经济增长率明显下滑,物价上涨不可避免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那么中国将可能面临“滞胀”的风险。有些专家提醒,对出现“滞胀”潜在风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物价将保持低位运行,无须忧虑通胀压力卷土重来
  有研究指出,推动价格上涨的各种因素不具有持续性,并且国内粮食增产和国际收支逐渐平衡等因素将有利于稳定物价总水平。
  (1)推高CPI的因素并不具有持续性。从结构上看,第四季度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但生猪存栏量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供给稳定,猪肉价格上升空间不宜夸大。国际粮食价格处于筑顶,同时,除大豆外,中国粮食自给率较高。此外,翘尾因素将不断变小甚至消失。PPI目前仍处于负增长阶段,其未来变化趋势对CPI的传导压力有限。这些因素将进一步制约价格总水平上涨。中国的经济增长虽已企稳并回升,但回升的力度偏弱,加之中央提出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价格总水平将不会大幅提高。据此,以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提出,2013年“三季度之前不用担心通货膨胀问题”,物价将保持低位运行,全年涨幅预计为2.7%左右,且前低后高;PPI有望延续降幅收窄的走势,到2013年6月转正,2013年平均涨幅预计仅为0.5%。
  (2)有利于稳定物价的因素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秋季预测会(2012年10月)曾提出,经济触底反弹的迹象明显,预计2013年GDP增长率将达到8.2%;由于国内有较好的农业生产形势,这将有利于缓解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2》认为,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再平衡的需要,中国贸易顺差难以继续扩大,相应的外汇占款将减少,货币政策可以更加自主地控制物价。同时,欧美国家经济疲软会抑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将使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压力明显减小。据此,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8.5%,相应的物价总水平可以控制在2.4%的较低水平。基于物价总水平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预测,很多研究者主张适度扩大货币等宏观政策的宽松程度。2012年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涨幅回落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积极开发公开市场操作的产品种类等手段,保幛银行系统流动性充足。与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率“双降”政策相比,逆向回购等措施释放流动性的规模依然可控,这也说明中央银行对释放流动性持谨慎态度。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若2013年物价水平能继续保持平稳,要求中央银行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呼声将会高涨。
  三、对2013年物价走势的判断和预测
  本文认为,国内物价总水平对宏观政策的变化十分敏感,容易受到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国际环境变化、国内稳增长的刺激措施和经济提速,将使2013年的物价涨幅高于2012年。因为2012年全年CPI涨幅不高,且前高后低,预计翘尾因素对2013年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将低于1个百分点,并会不断减弱。同时,PPI对CPI的影响因素将由负转正。预计2013年CPI涨幅会高于2012年的水平。若能坚决贯彻中央确定的经济增长“稳中求进”的基本思路、着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全年GDP增速保持在7.50/0 -8%之间,那么物价涨幅将很有可能维持在3%以内;若追求超过8%的较高硅济增速,则全年通胀水平将超过3%。
  1、总需求扩张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较快增长将会推高物价总水平
  2013年是政府换届年,各省市地方政府将纷纷提出下一阶段地方经济增长战略和实施方案。按照以往的经验,这个阶段各地区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将普遍偏高,特别是投资增速会加快。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应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但是从短期来看,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统计数据看,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623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7%;虽然低于年的水平,但仍然高于同期的消费增长率。2012年,为了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次批准包括轨道交通建设、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以及污水处理等大型项目。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涉及25个城市,总投资规模就超过7000亿元。据统计,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规模将达到7万亿元,建设项目周期将持续数年,这将使总投资增长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对于房地产投资而言,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投资和商品房成交量有所回升。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477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7%,增速比1-10月提高1.3个百分点。同时,2012年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962万平方米,再创年内新高,自9月以来已连续三个月销售量在1亿平方米以上,同比增长30.4%。2012年10月以来,全国各地频现“新地王”,如日,北京、上海两地土地市场同日出现“地王”,楼面价格超过每平方米3万元。
  虽然中央强调坚持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不动摇,但是,对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所采用的手段、限购等短期政策的未来走向以及推行房产税等长效措施的步骤等具体政策,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下来。或者说,当前若中央和地方政府调控措施不力的话,房地产商只需沿用过去驾轻就熟的销售控制手段和虚假信息来误导市场预期,就可轻而易举地使房地产调控目标呈现模糊化的倾向。在这一背景下,国内房价上升的预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还出现了房价上涨预期有所强化的苗头。
  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为保障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强操作的灵活性。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这与2011年末提出的“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相比,为实施宽松的政策预留了空间。预计2013年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将超过或者至少不低于2012年的水平(M2增长率14%左右),同时也将灵活采取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等多样化的政策工具管理流动性。这是判断2013年物价总水平走势最重要的依据。
  2、农产品等重要商品供给基本充足,但生产成本变化将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
  当前中国各类产品的供求结构基本平衡,加之粮食连年丰收,短期内基本不会出现供给短缺导致的价格上涨。从以往的情况来看,猪肉等肉禽制品价格和蔬菜价格波动是短期内影响CPIi的主要指标。但是,近年来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因素不仅仅集中在猪肉、蔬菜等因素上,各类商甜价格出现交替上涨和普遍上涨的趋势。例如,在2012年下半年出现猪肉价格下跌时,牛羊肉价格上涨趋势明显。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10月上旬牛肉价格较9月下旬上涨1.2%,为涨幅最高品种;10月中旬牛肉价格较10月上旬再涨1%,并列为涨幅最高品种。各类商品价格交替上涨的情况说明,当前物价形势不能简单用“结构性上涨”来解释,而是应该更加关注物价变动的一般趋势,深刻洞察流通中货币量对国民经济运行和价格变动的整体影响,尤其应当重视潜在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条件下货币扩张的价格效应。
  从生产成本角度来看,粮食等商品生产成本上涨将成为长期趋势。劳动工资改革方案有望出台,提高农民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务农种粮获得合理利润,力争使农民增收幅度超过城镇居民。而利用价格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合理性,也将成为长期的影响因素。可以预见,随着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土地资产价值的显性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的明确和强化以及农业生产比较收益回归到合理水平,重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将稳步上升。在此条件下,虽然政府会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但仍需认识到部分食品价格上涨的合理性,并应适度提高对价格上涨的容忍程度,而不能一味打压农产品价格上涨。
  3、国际粮食、能源市场价格变化将可能推高国内物价水平
  输入型因素是判断2013年国内物价走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中国对国际石油进口的依存度已经超过56%,对国际天然气依存度也接近30%,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生产成本和消费品价格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虽然中国口粮供求可以保持基本自给自足的紧平衡状态,但是玉米、大豆等饲料粮食的进口比重不断上升。从国际饲料粮市场来看,美国正在经历1956年以来最严重的干旱,这导致美国2012年大豆与玉米大面积减产,其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全球性的,对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中国大豆的自给率仅20%左右,进口大豆和植物油的数量激增。2011年,包括大豆在内,中国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的粮食是5800多万吨,相当于1160多亿斤,已经接近粮食总供给量的10%。
  从输入性因素来看,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国内与国际市场没有形成完全的联动,并且国际资源能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所以,不能简单地依据美国等出台的量化宽松政策,就判断国际市场价格将对国内价格总水平形成持续性的影响和剧烈冲击。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深化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以及商品期货等市场体系的完善,应对和缓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手段将会增加。但是,国际粮食市场特别是饲料粮价格的上涨,将直接推高国内食品特别是猪肉等重要商品的价格,这需要引起重视。
  四、稳定物价与规范价格秩序的政策建议
  第一,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为改革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切实执行中央关于“更加关注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导思想,防止出现粗放增长再度加剧通胀的局面。高度重视在换届之年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政策导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据地方的资源禀赋特征和区位特点,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通胀的关系。正确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政策的含义,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新增资本应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高新科技、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配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继续做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工作;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依然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货币政策既是保持经济增长和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工具,也会直接影响物价总水平和经济健康度。特别是在当前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情况下,关注通货膨胀目标显得更加重要。未来货币政策应更为灵活地配合使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其中,价格型工具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力求审慎而重在实效。同时,应更加关注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社会广义价格的变化趋势。不仅要重视货币供给量、新增贷款等的变化,也要重视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动态变化。继续探索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完善,综合运用逆回购、正回购、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各种流动性管理工具组合,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不断健全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做到快速反应、力度充足、适时退出。
  第三,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价格异动,谨防“房地产绑架经济”。有效控制投机和投资冲动,防止房地产调控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坚持和加强房地产调控,稳定市场预期,继续挤压房地产泡沫,使房地产业回归民生产业的定位。确保新增加的流动性更多地注入实体经济领域,防止助推资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普遍推行房产税,适度增加非自住存量住宅的持有成本,有效降低住宅空置率,在房地产投资规模稳步回升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二手房交易规模,有效增加住房租赁市场的可供量,避免住房租金的过快上涨。
  第四,注重风险防范,预防输入性因素对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持续关注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途径和程度。深化国内资源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完善国内重要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建设,并实施对国际能源、粮食市场价格的监控和风险对冲。今后,应根据国内粮食、肉禽等消费特点,不断调整和完善食品进出口政策和战略,从而既保障国内食品供给充足,又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有益补充。 第五,对重要农产品实施供给管理,运用价格手段促进农民增收。对猪肉和蔬菜等重要商品供应需要同时发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当供给紧张价格大涨时主要依靠市场调节,辅以政府适当抛售储备以平抑市场价格;同时,鼓励提高农民产销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合作组织跨区域的协作,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协调安排产销计划,防止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一旦出现供给过剩价格大降时,应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及时出手收购增加储备,以保持价格和供给的稳定,防止价格过度震荡和生产的大起大落。继续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抓紧落实按农民实售数量全额补贴和直补到户。
  第六,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继续探索降低市场流通费用的方案。促进重点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化经营,使其流通功能与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相匹配。积极落实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十项降低流通费用的政策措施。在国务院政策指导下,各省市针对地方特点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逐步将税费减免政策和绿色通道政策扩展到蔬菜、鲜活产品以外的其他农产品品种。在不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条件下,对运送农产品的往返车辆均实施优惠的通行费用,切实降低流通成本。鼓励建设便民菜店、社区菜场,不断丰富其产品品种,发挥其价格优势。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探索建立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和降低流通成本的长效机制,严厉打击价格欺诈、操纵价格和乱收费等违法行为。
  第七,运用价格手段促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明确劳动力价格上涨带动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不应一味打压食品等价格合理上涨。在提高对食品价格上涨容忍度的同时,也要高度关注低收人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体。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标准与低收入者CPI上涨幅度挂钩联动机制。在积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其基本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其营养摄入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这物价,如何稳定?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管制物价,从来都是必然失败、自欺欺人和事与愿违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通胀时期进行价格管制,尤其危害巨大,无异于火上浇油,是万万使不得的。 中国论文网 /1/view-121127.htm     政府增发了数万亿的货币,物价普遍上涨。公众大呼吃不消。政府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采取措施。1月6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   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个首要任务呢?   根本的有效措施当然是减少未来的货币发行量,并设法收回部分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市场中流通的货币少了,物价自然就会回落。具体措施就是提高银行利率,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并控制信贷规模等等。而且,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也要进行改革。   可是细看央行工作会议的决议,会发现,央行虽然也打算实行上述措施,但力度显然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货币增发的幅度虽然有所降低,但增发的态势不变。今后涌入市场的货币依然会不断增加。增长率降低和停止增长,这可是大不相同的两码事。   职能范围内,央行能够做到的,只有控制货币发行量和理顺外汇体制。如果这两方面都不能进行根本性的改变,那么,在稳定物价方面,央行其实已经无能为力了。要做工作的,是其他部门。   说到这里,许多人可能以为,这个其他部门就是那些有权力控制物价的部门。只要他们出手限价,且态度坚决,不徇私情,物价就可以得到控制,稳定物价的任务就可以完成。   这是极大的误解和无知!管制物价,从来都是事与愿违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通胀时期进行价格管制,尤其危害巨大,无异于火上浇油,是万万使不得的。近来有关部门试图限制食用油价格,很快就传来工厂减产的消息。难道产量减少会让食用油价格稳定吗?   通胀会造成物价上涨,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付出高价以后,人们至少还可以得到商品。可是,如果在通胀同时实行价格管制,就将造成有价无市,人们即使出高价也得不到商品了。生活水平只会进一步降低。   从政治安全的角度看也是如此。通胀会恶化人们的处境,但直接导致社会动乱的往往是价格管制造成的供不应求、市场紧张和秩序混乱。   可是,如果政府不能直接管制价格,那么,在稳定物价方面,政府还可以做什么呢?   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概括来说就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减少企业负担,完善经济发展的环境。这样,纵使货币不断增加,如果生产也能相应持续发展,物价尚有希望保持稳定。否则,所谓物价稳定,必然成为一句空话。   发展生产的主体是企业。只有更多的企业赢利了,利润增加了,生产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企业要想赢利,除了需要自身的努力经营以外,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环境保护,其实,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环境不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这个环境好了,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变好。否则,拥有再好的自然环境也是白搭。   具体来说,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包括:降低税收,减少对市场的管制和干预,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促进投资和经营的自由化,建立健全保护私人财产尤其是企业资产的法律制度,促进基础资源的市场交易,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降低人员资金技术信息在国内流转的费用,等等。   这些措施,都不是直接发展经济的措施,而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环境的措施。但如果政府做到了这些,企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取得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是政府直接出手投资经营所远远不能比拟的。   生产发展以后,产出大幅增加,如果这种增加能够超过货币增发的速度,物价可以暂时得到稳定。人民的生活水准不致随着货币增发而大幅下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只要保持货币继续增长,任何对策都是次优的。通胀不仅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还会扭曲经济结构,并为日后的经济危机埋下隐患。   因此,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要控制住货币的发行量,这才是从源头上解决物价问题。在货币量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或许看上去会有些缓慢,但这种增长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而且,生产得到发展,如果货币量没有增加,货币的购买力就会持续增加。底层人民的资产往往表现为货币形式。如果货币的购买力持续增加,这是底层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好方式。   一位朋友,GRE的成绩很高。别人向他请教经验,问他如果背下单词但后来又忘了怎么办。他想了一下,只回答了两个字:“再背”。是的,学习外语并无捷径可言,唯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   经济发展其实也是一样,只有社会成员踏踏实实地投资经营,努力工作,才能让财富不断积累和增长。某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捷径,那就是“增发货币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事实必将表明,那只是一种幻觉或骗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回眸建国初期的稳定物价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哄抬物价 中国论文网 /5/view-2070631.htm     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即移驻北平市,准备全国解放和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4月下旬,中共中央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大军过长江,先后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宣告蒋家王朝的覆灭,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当时,中外一些所谓的知名人士发表评论说:“共产党只能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究竟如何统一治理几亿人口的大国,恢复和整顿国民经济,是一个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能否闯过财政经济这一关,将直接关系到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军事上很快就消灭了国民党的残余力量,最终完成了大陆的完全解放和统一。但在财政经济战线上却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形势十分严峻。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出现了四次全国物价大涨风,通货膨胀犹如脱缰之马。   最初一次通货膨胀发生在1949年4月。当时,华北春旱,青黄不接,市场粮食供应比较紧张,投机商人乘机抢购套购粮食,哄抬粮价,引起市场粮食价格急剧上涨。北平市每袋面粉的零售价,由4月4日的1800元,涨到4月30日的2800元,并波及华北、山东、苏北。从6月20日到7月21日的一个月中,华东物价上涨达4倍,山东、苏北上涨半倍。第二次是1949年7月,上海投机资本家利用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对上海的封锁和轰炸及江浙一带发生水灾之机,先是哄抬和囤积粮食,接着又抢购囤积纱布及其他人民生活日用品,再次掀起涨价风潮,并涉及华北、华中。从6月20日到7月21日的一个月中,上海米价猛涨四倍,纱价上涨一倍,其他主要商品上涨0.5至2倍。第三次是同年11月份。这一时期,由于国家货币发行过多,市场物资供不应求。于是上海、北京的投机商人串通一气,南北呼应,集中投机资本抢购粮食、棉纱、五金、化工等商品,造成全国物价猛涨,时间长达四十余天。上海投机资本家以“证券大楼”为总指挥部,哄抬物价,使上述商品的价格每日以10%―30%的速度狂涨。到11月25日为止,上海物价比10月上旬上涨326%。上海一担米价格为40万元,为7月的5倍多。从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的一个月时间里,上海棉纱价格上涨3.8倍。最后一次是在1950年2月份。投机商人利用上海因敌机轰炸,工厂停工减产,春节将至之机,猖狂抢囤物资,而带动全国物价上涨。   建国初期,投机商人掀起的四次物价大涨风潮,使本来可以缓和上升的物价狂涨不已。他们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目的就是破坏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正常秩序,使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国家财政经济变得更加糟糕。当时,帝国主义者和反动派断言,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办法和能力解决困难,而且将被这些困难所压倒,而不得不向他们求救。资产阶级不相信共产党有能力领导经济建设,有些资本家甚至狂妄地宣称: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政0分。他们扬言,共产党管政治,资产阶级管经济。当时的情形非常复杂而严峻,如果共产党不能迅速扭转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严重局面,国民经济就难以恢复,人民的生活就无法保障,社会秩序将更加混乱,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也就不能巩固。      银元之战      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上海的情况复杂而严峻。解放后,人民政府虽然接管了一定数量的官僚资本企业,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但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很大比重。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了79.1%,资本主义商业在全市商品流转总额中也占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资本主义经济投机势力乘机抬头。这股投机势力利用国家暂时的经济困难兴风作浪,使上海的市场物价处于剧烈波动的混乱状态。如果物价失去控制,将有影响全局的危险。这一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和上海党政领导机关的严重关注。为了战胜财政经济困难,1949年7月,中央委托陈云同志去上海进行调查,研究稳定物价、扭转通货膨胀的具体举措。陈云来到上海后,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8月在上海召开华东、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北五大区的财政经济会议,确定了全力支持解放战争彻底胜利和维持新解放区首先是大城市人民生活的方针,并提出了统一财政经济、控制市场物价的措施和步骤。   按照会议统一部署,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与投机资本家进行了两次较大的斗争,即“银元之战”、“米棉之战”。陈云同志直接领导了这场为稳定物价而开展的斗争。他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时分析和掌握商品与货币流通的规律变化,把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特别是他在这一时期所阐述的关于在落后贫困的经济基础上前进,以及尽可能地集中物力财力,加以统一使用的理论观点,为这场物价斗争提供了理论指导。   人民解放军解放关内各地后,为实行对金银的管理,打击金银外币投机,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都先后颁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1948年11月,关内各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并于12月1日发行人民币,作为关内统一货币,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但由于解放前法币、金圆券严重贬值,在相当大的地区,银元成为实际的流通手段。解放初,通货膨胀,物价高涨的局面没有改变,因而,使用银元和外币交换的情况仍延续下来。上海解放后,上海资产阶级金融投机非常猖獗。他们利用国家物资短缺和人民币立足未稳之机,有计划地掀起金钞银元的上涨风。从5月27日上海解放到6月9日的短短13天中黄金价格上涨2.11倍,银元价格上涨了1.98倍,严重地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带动了物价的上涨。6月5日,政府曾向上海市抛售10万枚银元,但很快被吞没,无济于事。为此,人民政府于1949年4月、6月、8月又分别在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地区颁发金银和外币管理办法,宣布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兑。同时发动群众开展反对银元、金钞投机的斗争,在上海举行了大规模的“反对银元投机,保障人民生活”的游行和宣传。6月10日,上海市军管会派出大批军警,查封了操纵金融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将破坏金融的首要分子二百三十多人逮捕法办。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纠察队,缉获银元投机首要分子二百余人,查封了两家专门从事金融投机的大钱庄。广州市人民政府取缔了从事投机的地下钱庄87家和捣乱金融的“剃刀门楣”337家。   在打击银元投机商的同时,人民政府还对私营金融机构加强了管理。凡专门经营高利贷的地下钱庄等非法机构坚决取缔;对一般私营行庄,一方面打击其投机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其将资本投向生产事业。通过上述措施,基本上制止了金融投机活动,它对巩固人民币的地位,稳定市场起了重要作用。6月11日,上海每块银元的价格从2000元降到1200元,大米价格下降10%左右,6月12日,米价又下降10%,食油价格下跌15%,取得“银元之战”的重大胜利。   但是,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失败,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取胜的。于是,他们又把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等物资,兴风作浪,哄抬物价,捣乱市场,全国物价一日三涨。上海从6月21日到7月21日,米价上涨4倍,纱价上涨1倍;从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米价又上涨3倍,纱价又上涨3.8倍,布价上涨5倍,煤、油、火柴的价格也上涨2倍,这是上海解放后物价上涨幅度最高纪录。      米棉之战      在投机商人猖狂进攻的情形下,陈云同志亲自部署了一场大决战。这次反击投机资本进攻的特点是,主要运用经济措施,依靠强大的全国统一的经济力量,挫败投机资本。当时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选择有利时机,集中地大量抛售商品,平稳物价,打击投机分子的投机行为。为达到最初确立的目标,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银行立即暂停支付除特许者以外的一切贷款,并按约收回贷款;各地财经委员会也暂停支付除特许者外的工矿投资及收购资金;地方经费可以迟发的一律迟发15至20天,以使流通货币进一步缩减。各地贸易公司也采取行动,暂停抛售主要物资,从东北调进大量粮食入关,上海、京津、汉口、西安都集中大量纱布,做好充分的物资准备。11月15日至30日,每日从东北调运万斤粮食,将华中棉花加紧东运,将陇海路沿线积压的纱布运至西安。这一期间,天津先后从东北调进粮食六千多万斤,储备棉布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然后选择物价高峰之机,于11月25日,在全国大城市一致行动,按国营牌价,进行大抛售,结果是第二天即26日,市场物价即开始回落。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重要商品价格下降了30%―40%。许多投机商人是靠借高利贷抢购囤积物资的,当物价下跌时,他们竞相抛售还债,但愈抛愈贱,货越不宜脱手。结果,不仅所囤积货物亏本,还要举借利息很高的新债。许多投机商因亏空太多,不得不宣告破产,一些私营钱庄,也因贷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而宣告倒闭。   各地人民政府在运用经济手段打击投机商人的同时,还颁布一系列有关私营工商业和交易市场的管理办法及条例,运用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制止和打击投机商人的违法活动,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严禁囤积居奇和买空卖空,对投机倒把扰乱市场者,依法严办。1949年1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逮捕和严惩了16家投机粮商,起到了威慑作用,制止了投机商人的违法活动。为了稳定物价,人民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通货的措施。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发行1亿份折实公债,健全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开展折实存款,大力回笼货币。这些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地缩减了市场货币流通量,稳定了物价,制止投机商人的投机活动。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几次市场斗争,投机商人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人民政府取得了控制市场的主动权,赢得了市场物价的暂时稳定,取得了市场斗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了这一胜利,指出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国内外那些对共产党能否治理好经济抱怀疑态度的人们,也不能不表示赞佩,叹为“奇迹”,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是无敌的,在政治上是坚强的,在经济上也是行家里手。稳定全国物价,为初步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秩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