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PI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有哪些节日不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经济)__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问题研究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近几天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专家称,到2011年底中国人均GDP35083元人民币,折合美元为543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记得没几年前我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现在自己竟然已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
不过对照自己的实际生活状况,终究觉得有些不靠谱,于是在网上查看了中国国家统计数据,觉得里面确实有许多不能令人信服的地方。本人觉得统计数据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 在人口数与人口结构问题中,有作假统计数据的嫌疑。
人口数姑且不论,光人口结构中男女性别比例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按照统计数据的显示,男女性别比例最大的是1949年:51.96:48.04=108.16:100,最小的是1993年:51.02:48.98=104.16:100。也就是说从1949年到2010年中国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在104.16:100
~108.16:100,正常情况下的人口男女比例是103:100~107:100,如果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是准确的话,应该说中国人口的男女比例一直以来都和正常值很接近,应该可以说是正常的。那为何国家计生局却时常说人口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还做什么“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宣传?这是两种矛盾的说法,说明要么国家计生局在说谎,要么国家统计局在作假的统计数据。从统计数据看,许多年份居然比例完全一样,个人觉得国家统计局作假的统计数据的可能性大。
第二、在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中,统计数据含糊不清。
在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项目中,居然没有全国的统计数据,只有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数据。并且在构成中的营业盈余一项中没有作具体细分,是存在技术问题还是故意模糊不作具体细分?我想明眼人一看便知。
第三、统计方法不明确。
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统计中,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且这三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是不同的,而在公布的数据中没有说明具体采用哪种计算方法,因此使计算数据失去意义。
第四、统计数据不完整。
在2011年的统计年鉴中,在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栏中居然没有2010年的数据,要看2010年的数据要到2012年的统计年鉴中看,这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在2011年的统计年鉴中,没有2010年的居民消费支出具体数据,这是故意不出,还是别有隐情?
第五、统计指标未作明确解释
在统计年鉴中,在人口统计栏中关于“文盲”和“文盲率”两个指标没有作具体解释,让人看了不明就里。
第六、个别统计指标完全没有意义。
在统计年鉴中,有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一指标。它是指: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业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这指标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种失业率概念完全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失业率,经济学上的失业率是指: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失业人数+在业人数)×100 %
在中国失业保障相对很低的情况下,那些失业者去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人员很少,这使统计的失业人数大大降低,从而使统计的失业率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那统计指标的公式也存在问题,在统计分母总人数使计上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此时不考虑农业户口问题),而在统计失业人员时,则不计上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因经营不善而缩减规模或倒闭时,产生的失业人员及因换岗流动时产生的失业人员,这也会使统计的失业率大大减低;最后,在总人数中加上不在岗职工也是不对的,因为“不在岗职工”不在岗的原因不明确,若那“不在岗职工”不在岗是其生病而几年不能来工作或长期不能来工作,而其工作单位出于照顾性质还让其“在岗”,或者“不在岗”是因为其停升留职的,也不能统计在总人数中,这也会导致统计的失业率偏低。其实看其统计的失业率数据:、、、、,这全是一种自然失业率,也就是说在2006年到2010年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失业率,这显然是在欺骗,所以觉得这是一个有问题的统计指标。
第七、统计指标概念模糊。
在2007年以前的统计年鉴中,国家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栏中,还能看到“行政管理费”支出,不过也不完全,因为有许多“行政管理费包括在其它项目中,如”基础建设支出“、“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等。而在2008年及以后的统计年鉴中,则已经看不到“行政管理费”支出项目了,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是否是因为“行政管理费”实在太高怕示众?而在2008年及以后的统计中代之以“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质储备等事务”、“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金融事务”和“交通运输”,让人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行政管理费”,因为除“一般公共服务”外,其它几个项目中既含有“行政管理费”又不全是,使人弄不明白“行政管理费”到底是多少?
综上七点理由,觉得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实在不可信。
不过就算那统计数据是正确的、可信的,还是一样存在问题,因为那些数据掩盖了许多实际的问题,让我们一时无法看清事实的真相,就算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也一样不是中等发达国家,也许连小康也不是。首先让我们来分析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情况:
假设将居民的消费等效为对某单一商品甲的消费,则
居民的消费支出=甲商品的单位价格×甲商品的消费数量
而甲商品的单位价格=单位甲商品的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单位甲商品成本(除间接税外的所有成本)+单位甲商品利润
定义单位甲商品实体价=单位甲商品成本+单位甲商品利润所以:
居民消费支出=(单位甲商品间接税+单位甲商品实体价)×甲商品消费数量
=单位甲商品间接税×甲商品数量+单位甲商品实体价×甲商品消费数量
=间接税总量+单位甲商品实体价×甲商品消费数量
甲商品消费数量=(居民消费支出—间接税总量)/单位甲商品实体价
t时期的甲商品消费数量甲商品消费数量t=(居民消费支出t—间接税总量t)/单位甲商品实体价t
2010年居民
甲商品消费数量=(居民消费支出2010—间接税总量2010)/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亿—21093.48亿—6071.55亿—11157.91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94967.96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2010年居民人均甲商品消费数量=2010年居民甲商品消费数量/2010居民总人数
=94967.96亿/13.4091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7082.4元/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2009年居民人均甲商品消费数量=2009年居民甲商品消费数量/2009居民总人数
=(亿—18481.22亿—4761.22亿—9013.98亿)/13.3450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09
=88873.48亿/13.3450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09
=6659.7元/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09
假设单位商品的利润率不变,短期内技术进步不变即单位商品的成本不变则
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09×(1+2010通胀率)
2010年居民人均甲商品消费数量比2009年居民人均甲商品消费数量增长率为
7082.4元/6659.7元/(1+2010通胀率)—1=1.0635/(1+2010年通胀率)—1≤6.35 %
而2010年的国民总收入增长率为(403260亿/亿/(1+2010年通胀率)—1)
=1.181/(1+2010年通胀率)—1
说明居民消费增长率远远低于国民总收入的增长率
就算撇开商品间接税大幅增长的影响,居民消费的比重也在逐年下降
2009年居民消费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为亿/亿=35.5 %,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亿/13.3450亿=9076.8元
而2010年居民消费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为亿/403260亿=33.1 %下降了2.4 %,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亿/13.4091亿=9940.3元
同样说明居民消费支出的不足
假设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变(通常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所增大),则
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因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可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也在下降
现在再来考察通胀情况:设货币供应量为M,货币流通速度为V,商品价格为P,国内生产的总产量为Y,则
根据货币供应理论:MV=PY
M变动的百分比+V变动的百分比=P变动的百分比+Y变动的百分比
在短期内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实际是加快的,因电子商务和信用卡、消费卡、银行自动取款机的普及),即V不变,则
P变动的百分比=M变动的百分比—Y变动的百分比
M变动的百分比就是货币供应量M2每年的增长率,Y变动百分比就是实际GDP每年增长率
P变动的百分比就是每年的通货膨胀率
△P2010=△M22010—△Y %—10.4 %=9.3 %
△P2009=△M22009—△Y %—9.2 %=18.4 %
△P2008=△M22008—△Y %—9.6 %=8.2 %
△P2007=△M22007—△Y %—14.16 %=2.54 %
△P2006=△M22006—△Y %—12.7 %=3 %
这里P变动的百分比即通货膨胀是体现在整个GDP中的,主要作用在固定资产的投资中,不同于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体现在居民消费支出中。2010年按统计局公布CPI为3.3 %,扣除CPI后,2010年人均居民消费支出为9940.3元/1.033=9622.7元,CPI是一个滞后的指标,考虑通货膨胀的传递作用,则实际CPI可能更高,人均居民消费支出将更低。
若考虑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差距,则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更低。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为:2010年农村居民
甲商品消费数量=(居民消费支出2010—间接税总量2010)/单位甲商品实体价÷
=(亿—21093.48亿—6071.55亿—11157.91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94967.96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2032.6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
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甲商品消费数=22032.6亿/单位甲商品实体价3亿
=3282.9元/单位甲商品实体价2010,所以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282.9元,若扣除CPI(按统计局数据)则为3282.9元/1.033=3178元,按汇率6.1计折合美元为3178元/6.1元/美元=521美元,一年按360天计,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每天消费支出为521美元/360=1.45美元,差不多是世界银行标准的贫困线1.25美元呢!6.713亿人,也就是全部农村居民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这难道也叫中等发达国家?
再从GDP的质量上分析,也是和其它国家相比的,中国的GDP具有相当的水分,这从支出法中GDP的构成便能看出倪端。
根据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C(居民消费)+I(投资)+G(政府消费)+NX(净出口)。
在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I资本形成总额为亿(固定资产)+9350.5亿(存货增加)=亿,占整个GDP的48.6 %,G政府消费总额为53614.4亿,占GDP的13.6 %,而C居民消费仅亿,占GDP的33.8 %。相比与世界其它国家严重偏低。
2009年俄罗斯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48.9 %,2008年法国居民消费占GDP的57 %,2011年美国居民消费占GDP的71.1 %,2008年德国居民消费占GDP的56.4 %,2007年日本居民消费占GDP的56.3 %,2009年印度居民消费占GDP的56.7 %,2008年英国居民消费占GDP的64.4 %,2010年巴西居民消费占GDP的60.6 %,由此可见中国的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差不多是世界最低的。居民消费支出是人民生活水平的直接体现,在相同的人均GDP下,居民消费支出占比越高,生活水平也就越好。而中国的情况是人均GDP本身不高,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又低,足见中国居民的生活状况了,这也说明:说中国现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是不确切的。
再来看占GDP48.6 %的投资,其效率也十分低下,投资项目盲目乱上,常乱拆建乱改建,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十分严重,造成极大的浪费。例如中国的钢铁业,已经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已降至0.47 %,接近亏损边缘,可是许多地方还在盲目上钢铁项目,造成严重的浪费。无规划乱拆建现象严重,刚建成的房子、厂房、公路等建筑,就被莫名其妙的拆除,刚种下没几年的树,又被铲掉重载,这样的事在全国随处可见,到处皆是。建筑施工质量差,不合格,什么楼歪歪、楼脆脆、楼薄薄现在频现,就连事故率几乎为零动车和高铁是时常出事,而新建造的桥梁倒塌事故更是平凡突出,据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有三十多起桥梁倒塌事故发生,实在令人瞠目结舌。难怪有人说中国的GDP是拆出来的、倒塌出来的。标题:内容:相关帖子推荐最新发布的帖子相关文章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问题研究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问题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8:14:26|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统计学专业论文)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有关问题研究.PDF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有哪些节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