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的论文好写吗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本文从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阐述了文化差异之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从而通道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和要求的人才。 中国论文网 /5/view-6454654.htm  关键词:文化差异;大学英语教学;重要性;方法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势必承载了该民族的文化与其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其文化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语言有深受文化的影响。想理解一种语言,真正掌握一门外语,必须先了解其所反映的文化。做为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英语和汉语之间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代表的是不同的体系。英语作为世界语言,一直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英语在中国的出现应始于清朝,鸦片战争后进入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学校。二十世界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交流的日益广泛,英语成为我国初高中必修课和必考课。学生下功夫学习多是与应试有关,再加上在单一的汉语背景中学习英语,中国学生所使用的英语外国人无法理解,甚至会产生误会。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1.1 价值观差异   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体系,它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抑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言谈举止要以谦虚为荣,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我表现自我。西方的价值观体系其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崇尚以个人为中心。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谦虚的品德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1.2 风俗习惯差异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个岛国,周围环水,人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所以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的习语; 而汉民族在陆地生活繁衍,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则翻译为“挖到筐里都是菜”。同样的一种事物,因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也大不相同。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把狗看做是自己的亲人,是家庭的一员。常有与狗有关的习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而在中国,人们蔑视狗,因而有“狗腿子”、“狗东西”、“狗急跳墙”、“狗改不了吃屎”等说法。   1.3 社会礼仪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单位、收入、婚姻状况等。在中国这么做不会被认为是失礼,而会被视为关心对方的表现。中国人遇到熟人喜欢寒暄:“去哪去?”“办啥事去了?”这些常见的问候方式并不代表我们真的想知道对方去了哪里或做了什么事,对方可以随便给个回答。而如果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认为是你想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待感谢的方式,中西也各有不同。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与家人间更不常用。如果这样做,听者会觉得说者见外、虚伪、有距离感。而在西方国家,“Thank you”一语几乎适用于一切场合,即使是亲朋好友也是如此。中国人也喜欢以宴请的方式来表示感谢。在饭桌上不断斟酒,不停夹菜,客人盛情难却,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这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应付。   2.了解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2.1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对学生能正确理解英文也是有益的。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是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即便通篇文章没有生词和语法障碍,有时也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只有拓宽知识面,不局限于课本,才能更准确地获得文章中的有限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   2.2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对未知世界、新鲜事物好奇心强。西方许多文化背景、历史发展、宗教制度等对学生来说都充满异国色彩。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方文化,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找出共同之处,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思想理念,感受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从而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2.3 有利于提高交际技能。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语言。文化差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或视角看待问题,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从而避免“cultural shock”现象的出现。   3.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差异的方法   3.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完全脱离高校指定教材,脱离学校制定规划的教学大纲。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内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做到详细讲解,从而通过教材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最佳结合。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二课涉及到许多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如风俗习惯、饮食文化、种族间价值观差异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比较中西方文化中饮食习惯的不同、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的差异、婚恋观的差异等。   3.2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英语教师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应该做到对教材涉及到的文化知识非常了解。教师自身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应拓展学习渠道,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从而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接触西方文化。   3.3 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和专题讲座   开设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通识课供学生选修。课堂外,可以通过主题讲解、外教介绍、组织竞赛、情景模拟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美文化。我们已开设的课程有:英美诗歌鉴赏、英美国家概况、电影赏析。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上以分组讨论、回答问题、角色扮演、写观后感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拉近学生与异国文化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了解文化背景知识。   3.4 鼓励学生接触第一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喜欢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组织语言,然后自觉地转化成英语。要学好一种语言,必须要做到不自觉,达到一听就懂,脱口而出的地步。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接触第一语言环境,接受所学语言的长期浸润,如:坚持收听英语广播、观看原文电影视频、阅读原文报刊杂志,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摆脱汉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多与外籍教师、留学生进行交流,把自身置于真正的语言环境当中,做到活学活用。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跨文化交际,即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从而灵活运用一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将传授西方文化知识作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徐行言. 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回超, 童丹.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9], 138-139.   [3] 王新灵.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研究.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1], 17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论文热门搜索:
当前位置:
&& && && 关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探析
关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探析
推荐阅读:&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偶合现象也有文化差异。在英语的语言教学中要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更好的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交流。
【论文关键词】语言和文化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西方在文化上有偶合现象也有文化差异。在英语的语言教学中要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更好的进行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交流。
【论文关键词】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足礼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足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肓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刚(con—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_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占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渎,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了解语肓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两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Ⅲ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rn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厂别人隐私(pir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青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仪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族的语言的基础”。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适当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语占交际教学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是它把语言看作是交际。既然语言是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就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巾,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牧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围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两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财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仳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患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巾,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足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足“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巾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小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而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拆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or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1.和Sheisaprofessiona1.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接卜页)义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牛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困人与英语围家人上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1.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小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牛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人,重视语苦文化差异及对语的影响。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小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同家的义化,不但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能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好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查字典范文网()
相关链接:、、
1、“关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探析”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参与查字典范文网投稿,获积分奖励,兑换精美礼品。
3、关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探析例文地址:/lw/jiaoyu/zhongdengjiaoyu/41808/,复制分享论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4、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TOP热门关键词
专题页面精选
浅谈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文化差异_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关键词】教学  方法InEnglishteachingnoticeablecontent:CulturaldifferenceYouHongyan【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 ...
浅谈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文化差异_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学  方法In English teaching noticeable content: Cultural difference
You Hongyan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文化和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对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
下面先来看一个对白:一个外国人称赞一个中国人Your wife is beautiful , 中国人用where ? where ? ( 哪里? 哪里?) 来回答,于是外国人说:From head to toe (从头到脚都美) ,中国人又谦虚地说:Not to be seen ,not to be seen (不见得,不见得) 。这样的对话显然是由于说话方对中西方社会习俗差异的不了解而引起的。在美国,称赞对方或对方的家人是很重要的一种社交习惯,被人们称赞时,要表示乐于接受并愉快地感谢,不要急于否认或自贬,也不应表现得扭捏不安。而在中国,听到别人的赞美总要谦虚一下,因为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不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以致闹出了笑话。
就文化差异的内容来说,涉及面非常广,从中西方的、、、雕塑、风格和人们的衣、食、住、交友、娱乐、节日等风土人情到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等生活习惯,还有中西方各自独特的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时对待同一个词汇、同一个手势、同一句话,英美人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通常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如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对隐私的界定差异: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称谓上的差异;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以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所送的礼物,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 Thank you , I really appreciate it) 。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还有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的确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更进一步说,在我们进行英语教学时,学生好比是整个建筑,文化是建筑风格,语言是建筑实体,而老师就是建筑设计师。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自如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赋予语言以情感色彩,使学生带着趣味情感学习,这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印象就会深刻而牢固,理解也会透彻而容易,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惯用语。例如red 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红色象征着激情。但在英语中的红色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 (引人生气的事)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交流与角色表演,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如画报、杂志、图片等,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服饰、装饰、发型等,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课外活动的形式更是多样化,可以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诵读英文诗歌,排练英文短剧。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1]戌林海. 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2]张蓉.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渗透.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罗明燕.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策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4]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出版社.
[5]刘道伍. 汉英文化对比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池州师专学报,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1
本文关键词: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第一、没法写,因为题目不具体,过大,
第二、西方的含义不清,政治学的西方是包含美国的,且西方也不是铁板一块
第三、举个例子文化差异对中美交际模式的影响
就将题目写的完整点。【赠与仁兄四字真言:给个好评吧!亲】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英语论文网 会员登录
密&&&&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英语论文资料库
论文作者:英语论文网论文属性:职称论文 Scholarship Papers登出时间:编辑:sally点击率:1456
论文字数:2800论文编号:org301590语种:中文论文 Chinese地区:中国价格:免费论文
摘要:忽视交际文化差异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影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所以,从基础阶段开始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给交际文化差异教学以一席之地。
《在中的教学》------资料库
Abstract: During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teachers should provide some knowledg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s useful for the students to train the communication skill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Key words: teaching of E culture[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一、交际文化与文化差异交际文化,是指不同群体的人在交际中由于对语言(包括非语言)交际所隐含的不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而容易产生误会与偏差的这一部分文化,也就是指暗含在语言内的文化因素。假如说不了解知识文化还可以交际,而不了解交际文化就会直接影响交际,因而它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文化是与社会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以及人情世态等密不可分的。受两种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在交际时由于缺乏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常常发生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存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差异,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以及运用英语进行国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包括中在内的整个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交际文化是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即日常套语的运用,如社交应酬方面的客套话,打招呼、告别、致谢、邀请、拒绝、求助、询问、寒暄等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称谓、礼貌用语等;二是对带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敬语、谦词、禁忌语、委婉语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交际文化教学要与语言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训练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介绍和传授。二、初中英语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在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文化内容的教学―――无论叫它文化融入也好,文化导入也好,渗透一些交际文化的内容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那么,初中阶段英语交际文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那么,一般认为在初级阶段应介绍日常生活交往方面由于英汉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称呼、介绍、寒暄、告别、祝贺等方面,它们具有不同的模式和表达方式。假如学生不了解以上诸方面的文化差异而套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模式,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影响日常生活交往的顺利进行。1. 称呼。语言交际首先从称呼对方开始,有时因称呼不当,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直接影响交际效果。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中国人往往用“大哥”、“二姐”、“三婶”、“四姨”、“张大伯”之类,但这不能套用到英语上。诚然,英美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Mother、Grandpa、Grandma、Aunt、Uncle,但现在也倾向于用名字称呼,甚至对父母或祖父母也直呼其名。要避免使用中国人当作他称、尊称的称谓:叔叔、阿姨,也不可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称为Uncle Policeman,叫护士阿姨为Aunt Nurse,这都是不妥的,会使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在称呼非亲属关系方面,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称呼比较复杂,比如老王、李奶奶、何部长、司机同志。而讲英语的人这类称呼则比较简单:一般在姓氏之前加Mr、Mrs、Miss即可(无论对长辈、小辈均可)。英语很少将职务、职业用于称呼,只有少数例外,如Doctor、Judge、Governor和Mayor、Professor等,而对军官,则用姓加军衔,如Captain Johnson。对于一般教师,英语不能称之为Teacher Li,因Teacher是职业的名称,译为汉语为教师而非老师。初一英语课文一开始即出现“My name is Jim Green.”的交际用语,这时候教师应补充解释汉英语姓名构成之区别。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用名字称呼别人,比如Tom、Michael、Jane等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2. 问候语和告别语。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除像英语里的问候语“你好”、“你早”外,最常用的是“上哪儿去了?”“吃了吗?”这样的招呼若用英语直译出来的话,则会使用英语作为母语的外国人感到不快,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doing?”、“Where have you been?”均属私事,别人没有必要打听。他们的内心反应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而“Have you eaten up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他们可能理解为:“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或者听到此话后会不高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没有?我不是没有钱呀!”中国人告别时除了“再见”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走好!”或“慢慢骑”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Please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这会使用英语的人听了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慢慢走?快点走就不礼貌了吗?”在此场合,主人说声:“Thank you for coming.”或“We’ve had a nice time with you.”就很得体。3. 礼貌用语。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热情有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其他语言相比较,汉语可以说是礼貌语很发达的一种语言。汉语里有“谢谢”、“对不起”、“请”等等,英语里有“Thank you”,“Please”,“I’m sorry”,“Excuse me”等等,汉语里的“谢谢”和英语里的“Thank you”是两个基本相等的词,但使用的场合不尽相同。“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汉语的“谢谢”要高得多。中国人认为区区小事、求人帮点忙不值一谢,但英语国家则不同,讲英语的人听到别人赞扬,一般说“Thank you”表示接受,因为西方人一般比较坦率,他们认为对方的称赞是诚心诚意的,所赞扬的事是值得的,理所当然应该接受;而中国人比较含蓄,以谦虚为传统美德,如果像西方人那样直接接受对方的赞美,人们会认为你很傲气或缺乏教养。所以中国人听到别人赞扬时,总是说“哪里、哪里!”“我做的还不够呢”、“还差得远呢”。因此,当别人赞扬你的英语好时,不必说:“No,No,My English is poor”,而简单地说声“Thank you”或“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就合乎英语习惯了。至于说到和“Please”的对应字“请”时,应注意有些场合不宜用“Please”。如请人先进门或先上车不说“Please”,而一般说“After you”。餐桌上请人吃饭、菜喝酒,则用“Help your self”(请自便);请客人多吃点也不说“please eat more”,而说“Would you like a littlemore?”4.&禁忌语。按照语言学家沃尔豪德的定义,禁忌语是特定社会对某种被认为有害于成员的行为不赞成的一种方法。不赞成的原因或是超自然的,或是这种行为违背某种道德标准。以英语国家广泛认同的Privacy(隐私)的问题为例,《美国旅游便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私人问题在甲国可以提出来,但在乙国则不应该谈。比方说,‘美国人可能会问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有几个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没有假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纯粹的私人问题。……请你明白,因这些话的本意本由提供整理,提供,,,,,,相关核心关键词搜索。
共 1/2 页首页上一页1
注:发表学术评论,超过20个字的可以增加2分积分,用来免费阅读收费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西方酒文化差异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