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电子信息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家、知名学者的资料 和各自的研究领域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_百度百科
收藏 查看&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5月由原中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原湖南医科大学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而成[1]简&&&&称中南大学信息院创办时间2002年5月所属地区湖南长沙主要院系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等现任院长邹北骥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从1958年开始培养本科生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覆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分析与集成等学科截至2013年学院有在校师生员工近7000人是中南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学者专家[2]行政机构 
学院办公室
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 科研办公室
管理办公室
离退休工作办公室[3]
教学研究机构
科学与技术
电气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
电工电子基础教学中心
学院实验中心
省货币智能识别与自助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有色冶金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3]类 别
国家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湖南省重点学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中南大学重点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控制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特色专业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物联网工程
湖南省特色专业
湖南省重点专业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4]
截至2013年学院有博士生导师38名教授及相应职称6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人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1]控制科学与工程吴 敏彭 辉何 勇粟 梅罗三定唐 琎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施荣华 王伟平潘 毅曹建农
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彭 军[5]
党委书记王一军
院 长邹北骥
副 院 长陈志刚 施荣华 阳春华 王建新 龙军 粟梅
党委副书记易险峰 戴朝晖
学院领导图册图片来源[6]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年均进校科研经费1200万元以上截至2013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87部册100多人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每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篇以上学院在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复杂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与集成优化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机器人学与机器人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理论与技术人工生命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仪表与检测技术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技术计算机理论与网络优化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技术和专家系统模式识别及图像处理技术交通信息与控制现代电力电子传动技术等学科领域建立了稳定的学术梯队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转化尤其在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等领域已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计算机理论与网络优化领域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7]学院主办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安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九个本科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源于早期的电子计算机专业该专业在1972年由当时的中南矿冶学院全国重点大学创办是湖南省最早的计算机专业之一
1984年中南矿冶学院改名为中南工业大学电子计算机教研室亦改为计算机科学系1988年计算机科学系与自动化系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改称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0年中南工业大学与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成立中南大学三校计算机专业的科研与教学人员融合成立计算机应用系计算机软件系2007年计算机应用系计算机软件系合并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所依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在1999年获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并聘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教授世界知名算法理论科学家陈建二博士为特聘教授2002年评为湖南省十五重点学科同年的全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中学科位列第21名属国内先进水平2002年湖南省货币智能识别与自动服务工程中心被湖南省科技厅确定为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计算机学科研究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具有比较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面上项目21项国家863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每年发表在本学科知名刊物论文100余篇被EISCI等检索的科研论文4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已主办各类专业国际会议多次如2006年的国际生物计算会议2008年国际青年计算机科学家会议和2009年第六届国际计算模型理论与应用会议等[8]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1991年开始筹备1992年建立1993年开始招生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主干学科是电子信息工程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技术管理人才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面向从事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如电信通信设备软件设计与制造的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部门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该专业于2000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电子与通信工程的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为了适应新形势保持专业的良好发展态势结合国内外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原有专业建设目标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包括专业研究方向的改革与建设方案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确定了专业建设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分期目标该专业有稳定和明确发展方向的教学队伍教学实验条件完整教学科研管理规范为国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与应用型复合人才[9]
通信工程专业
中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起源于长沙铁道学院于1991年开始筹备1992年建立1994年开始招生本专业于2000年获得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了具备一定规模教学科研人才齐备教学实验条件相对完整教学科研管理规范具有鲜明特色的宽口径专业2007年成为中南大学重点建设专业
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中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技术管理人才毕业生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应用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部门对通信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较高的业务素质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电路理论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传输交换网络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10]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年开办的专业于2000年9月开始招生本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信息学院控制工程系承担师资队伍力量雄厚拥有国家优秀教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培养信息技术领域检测控制与仪器仪表类的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利用技术掌握电路测控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现代仪器仪表设计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现代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能从事测控技术仪器仪表自动控制工程计算机测控系统网络通信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11]
信息安全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创办于2002年依托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及其一级学科以强大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基础2009年本专业被确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和技术课程设置上围绕信息安全目标注重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子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专门技术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开发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规划和设计安全信息系统的能力能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为信息系统安全开发和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方案
本专业旨在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需求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信息安全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因此本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具备良好的思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要热爱祖国具有民族振兴精神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和科学实验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了解最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的新发展及应用前景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1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增设的专业于2008年9月正式开始招生学校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开始招收工业企业电气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1984年开始招收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学生后均并入自动化专业作为自动化专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一直在电力电子电机调速电力牵引控制牵引供电系统工厂企业供电电力系统自动化等方面为本科学生开课并且有一批教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承担了数十项有关电气工程方向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重要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体现了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技术相结合计算机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特点致力于培养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计与自动化等方面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人才以电力交通冶金与机械加工行业应用为主要特色能从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控制系统铁道电力牵引自动化冶金轧制过程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监控工程应用生产管理和教学等工作[1]物联网工程专业是2010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后经学校申报教育部审批并于同年7月公布的全国首批3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之一2011年3月本专业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目前也是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物联网工程特色专业
专业办学条件优良目前已建成RFID原理与试验应用试验平台无线传感器网络试验平台物联网中间件实验与开发平台智能交通实验/实训平台同时与其他专业共享计算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软件工程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数字媒体等实验平台拥有各类相关设备500余套价值6000万元本专业在国内知名企业建有专门的实习基地
目前拥有包括教授9人副教授15人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物联网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所有教师均拥有博士学位60%以上的教师具有国外留学或访问学者的经历1958年中南矿冶学院机电系成立同时设立工业企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超常测量专业工业电子学专业
1970年自动化系成立同时设立电子计算机专业
1978年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国家首批批准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两个硕士点
1985年中南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成立
1993年国家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博士点
1993年国家批准机械电子工程硕士点
1995年组建中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同时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1997年国家批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点
1998年原长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工程系并入学院
1999年教育部批准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聘教授岗位
2000年组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同时设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2000年国家批准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机械电子工程博士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
2001年湖南省政府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南省重点学科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为湖南省重点专业1976年长沙铁道学院电子工程系成立设置自动控制专业
1978年工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设立
1981年运输自动化与控制专业获国务院学位办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设立电力机车专业
1990年设立通信工程专业
1995年设立供电工程应用电子技术
1996年成立长沙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湘雅校区计算机中心系原湖南医科大学计算机中心成立于1984年担负原湖南医科大学所有本科学生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任务和职工培训任务中心除完成大量教学任务处开展了大量的医学计算机应用课题研究眼科专家系统等课题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现有职工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现已并入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所实验研究所管理研究所等2002年:原中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原湖南医科大学计算中心合并组建新的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批准控制科学与工程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交通信工程及控制博士学位授予权批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路与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国家批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学位授予权批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湖南省政府批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湖南省省重点学科教育部批准设立有色冶金自动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计算 机优化算法及其应用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教育部批准设立控制科学与工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007年国家批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为国家重点学科设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
2008年智能科学系列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称号
2009年新增湖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
2010年设立专业和专业[1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我校承担 ..._馆档网
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我校承担 ...
文档格式:PDF&&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5&&
点击次数:80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
说文解字视频讲座&&说文解字风水视频&&说文解字视频下载&&说文解字在线视频&&说文解字&&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白话本&&说文解字在线&&说文解字下载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学院简介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是国内学科领域实力最雄厚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其历史渊源于原、、、、等南方主要大学的电机学科,于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合并组成华中工学院电机系,1988年改称华中理工大学电力工程系,2001年建制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电机及系、电力工程系、系、应用电子工程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气系、新技术系、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还设立脉冲功率研究中心、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和与研究所。本科生招生和培养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学科覆盖了国务院学位办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的所有五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并在国内率先获准设立了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和电气信息检测技术两个二级学科,拥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覆盖了电能生产、传输、应用、变换、检测、控制和调度、管理等的全过程。学院拥有新型电机、电工与电子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力安全与高效、核医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以及室、电磁测量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大学生电工电子科技创新基地等多个设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基地,是国内首批点、点、和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岗教职工19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9人),副教授55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62%,具有硕士学位者超过80%,已形成一支以博士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每年招收计划内博士研究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00余名,本科生450余名,年科研经费4000多万元,在研的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数十项,每年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12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五十多年来,学院已累计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逾万人,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2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多部,为我国电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学科为目标,以发展电工高新技术和电力技术为主导,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醇化学术氛围,团结务实,求真创新,共创电气工程学科更美好的未来。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院系介绍
电机及控制工程系 电机及其控制学科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所在的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是全国首批电工博士后流动站,并首批获准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1999年10月电机与电器学科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1991年获准建立国内电机学科唯一的国家专业实验室“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本学科主要从事新型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负责培养电机及控制领域的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2002年1月以本学科总分第一的成绩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本学科形成了独具特色涵盖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方向:工程电磁场理论及应用;电机噪声与振动研究;电机绕组理论与应用;大型发电设备重大关键技术研究;新型系统;电气设备的运行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电机及其系统的监控、保护、故障诊断与可靠性;电气装置及系统的在线监控与状态检修;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新能源及新型发电技术研究;电机的基础理论、计算机分析与仿真;新型储能方式理论与技术研究;电机设计与制造的CAD/CAM技术、智能化技术与专家系统;磁性材料;新概念与智能化电机。 本学科在新型特种电机的开发和应用中已经取得多项居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自1991年筹建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以来,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800多万元,承担的“八五”、“九五”重大项目及省部级以上攻关、基金项目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获得国家级奖7项,省部级奖17项,各类专利26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0多篇,出版专著16册。 其中,在电机的绕组理论、电磁场理论、优化设计及运行控制等传统领域取得过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研究成果。谐波起动电机、变极调速电机系列成果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以及5项省部级奖励,谐波起动电动机还获得中国、美国等国多项发明专利;电磁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获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专著“的理论与应用”获教育部优秀学术著作奖;步进电机与系统、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交流调速系统、环形加速器磁体电源及系统、实心转子和锥形转子异步电机等多项成果也先后获得过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在新型特种电机研究领域,本学科曾经获得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国家863计划航天领域、国防新概念武器预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持续资助。出版了《三维电动机及其控制系统》、《开关磁阻电动机》、《实心转子异步电机及其应用》、《锥形转子电机》、《换相变极调速电机》、《电力变压器铁、损耗和温度场的理论与计算》、《工程电磁场专论》、《交流电机绕组理论》等专著。 本学科形成了稳定的教学队伍,开设了多门基础课程,10余门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几乎所有教材都是任课教师集多年研究成果编写的。其中,教授主编的《电机学》教材多次获国家教委、机械工业部及湖北省优秀教材奖;贾正春教授主编的《电力电子学》获电力部优秀教材二等奖。《电机学》课程还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质课程。“电机学课程改革及教学基地建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学科每年招收电机电器和电力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3名。1995年以来累计培养电机及控制、电力电子学方面各层次人才近300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35人,博士后8人,博士20多人,硕士100多人。 本学科在国际交流方面成果显著。已与英国利物浦大学、曼彻斯特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和开展了校际合作。有5名国际电机电器界知名学者任本学科客座教授,现职教师中有18人一次或多次出国作中、短期学术访问或客座进修,培养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并成功主办了3次国际学术会议:中国首届国际电机会议CICEM’91,国际凸极电机研讨会ISSM’93和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ICEF’96。 本学科拥有的“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是全国高校电机学科最知名的实验室,有一大批国内独有的中、小型电机专用实验模拟机组,特别是1995年由世行贷款50多万美元购进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套实验设备,可对大中型水电站进行仿真和实验研究,能满足各类电机全面型式实验和特殊实验要求。实验室现有计算机230余台,已通过工作站和局域网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并与全国高校教育网联网。 电力工程系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系由我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组成,于2002年1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于1953年原华中工学院建校时由中南地区五所高校的相关专业组建成立。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家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的学科点。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点教师中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8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1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7名。自1996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EI收录150多篇次;在研项目60多项,总经费5000多万元: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招收培养硕土生300多名、博士生80多名。本学科点一贯重视教学,曾获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优秀教材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本学科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研究现代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在和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长期从事继电保护理论和应用研究,获得过国家级奖多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理论上多有创新,申请发明专利多项。(3)电力系统分析与规划。研究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洁和软件系统,研究成果已在电力部门得到广泛应用。(4)超导电力科学技术。这是将超导科学与电力系统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是未来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5)舰船发供电系统。承担大量国防军工重大科研项目是该方向的突出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系一贯注重学术梯队建设,在各研究方向上均有老中青骨于教师,梯以比较健全,整体实力较雄厚,并致力于学科创新。有一个规模大、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可以进行电力系统的各种试验研究,曾为多项重大发输变电工程作过试验研究。 电力工程系将继续发挥本学科点学术群体忧势,深入开拓新理沦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使华中科技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更上一个台阶。 高电压工程系 高电压工程系历史悠久,成立于建校初期,前身为华中工学院电力系高压教研室。该系办公楼坐落于环境清幽的旁边,为两层楼的苏式建筑,包括教师办公室、研究生室、高压实验大厅(前)、振荡回路实验大厅(后)和专门实验室等。 高电压工程系包括“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高压电器”两个专业,其中高压电器属国家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是按一级学科“电气工程”授予博士学位的授权点,也是首批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设站二级学科。 高电压工程系现有在岗人员16名,其中教授4名(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5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工程师5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名(含博士后3名),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名。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出国留学的经历。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高电压工程系主要从事气体放电理论与应用、等离子体、过电压防护、电工材料学、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高压电器设计、智能化电器与超导电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硕士和博士培养资格,拥有国内高校中容量最大的合成试验系统。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预研项目的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大科学工程的工作,完成了大量横向开发课题。所开发的10kV系列真空灭弧室已创造上亿元的经济效益,完成的开关和避雷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在全国7省区的30余座变电站投入运行。先后获得过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奖励,在水果保鲜技术、绝缘子防污秽技术、开关电器技术、、电站脱硫脱硝技术等方面拥有10余项专利。 高电压工程系承担电气学院本科生《电气工程基础》、《高电压技术》和《高压电器》等主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其中《高电压技术》为湖北省优质课程。同时,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多门紧跟学科前沿、有时代感的高水平选修课,如《HighVoltage&ElectricalInsulation》(全英语教学)、《变电站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与防护》、《电工材料》、《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题》等。 高电压工程系有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高电压工程系致力于学科改造和学科创新,通过改善老的学科结构,先后派生了“环保工程”、“超导电力技术与应用”、“脉冲功率技术”等新的学科,通过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的交叉和融合,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 老树开新花。在能源地位凸显的当今科技时代,高电压工程系以雄厚的知识储备和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也热烈欢迎各方有识之士的加盟,一展宏图,共创美好明天! 应用电子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工程系创办于1959年(原华中工学院船舶电气自动化教研室),1981年招收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硕士授予点;1991年招收该专业博士生,1994年增招电力电子技术专业硕士生;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现具有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应电系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电子电路,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及其控制技术,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及辅助设计,电力传动及其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电路电磁兼容性研究和舰船电磁兼容性研究,舰船综合电力集成化技术研究等。目前对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节能新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远程监控及虚拟教学实验平台等新兴技术领域展开研究。 应电系现有教师18名,实验室工作人员6名,其中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4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工程师9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50岁以上5人,50-45岁2人,45-40岁3人,40岁以下15人,全系45岁以下人员占总人数的75%,是一支年轻化、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教学工作方面成绩显著。负责或主要承担了我院本科生“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三门主干课,及“Matlab”、“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等5门课程;为研究生开出7门专业课;编写出版各类专著与教材十余部,获部级优秀教材奖二项,其中“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与控制技术”列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目前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近一百六十人,应电系对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研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在培养电力电子理论、电能变换与控制等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毕业的历届研究生不少人已成为各企业的技术骨干。 学术气氛活跃,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近几年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已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有100多篇被SCI、EI等收录。 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防项目在应电系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国防项目的研究工作始于1971年,当时研制的舰艇用中频电源系统谐振式正弦逆变电源和军辅船自动电站控制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分别获得第一届科学大会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历经多年的研究积累,“七五”时期各种类型和不同功率等级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开始在舰艇上得到大量应用,成为国家教委高校中唯一能将科研产品直接应用于战斗舰艇的单位,最近十年间已为我国各种最新式水下、水面,常规动力、核动力战斗舰艇研制了六百多套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包括DC/DC、DC/AC、AC/DC、AC/AC等结构的通用电源和电机控制用电力电子装置,其中绝大多数是首次在国内舰艇上成功地应用,为我国舰艇电气技术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目前在继续承接国防科研项目的同时,还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预研项目,并与台达、光宝、安胜电气、志成冠军、科华等地方企业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协作,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研究、发展和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随着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发展,应电系全体师生必将团结务实、求真创新,为学科建设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做出更大贡献,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 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于1997年开始组建,由当时的电工基础教研室与电工学教研室组成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电工部分,电子技术教研室为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电子部分。电工部分、电子部分分别依托于电气工程、电信工程学科。经过7年的建设,于2003年11月率先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在全国起着示范和辐射作用。2004年为配合国家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工作,将电工电子教学基地中的实验部分抽出,分别成立电工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并由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工部分的教师组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仍是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组成部分。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目前共有教师26人,教授2人(博导1人),副教授17人,讲师6人,助教1人,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具有硕士学位。承担全校各类专业的电路理论和电工学课程、部分专业的电磁场理论和单片机原理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任务,同时开展现代电工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及其应用、小波理论及其应用、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电能质量分析和电工教学仪器研发,已逐步形成了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局面。每年招收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方向的研究生若干名,实现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相结合。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的教师以严谨的教风、甘于奉献的精神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在教学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曾获得过2002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2005年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电路理论课程为2004年湖北省精品课程,3人获得过校教学质量一等奖,3人获得过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获得过宝钢优秀教师奖,近5年来出版教材10余本。 电工人在保持优良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上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1项;2006年获得湖北省教改项目1项;自主研发的系列电工实验教学设备,已广泛应用于大专院校的实验教学中。 电气测量工程系 该系主要从事电气测量和控制、智能仪器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设的主要课程:信号与系统(电气学院核心课程),自动检测技术,微机原理,智能仪器,微弱信号检测,误差理论与实验数据处理,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性设计,等课程。 电气测量工程系现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3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工程师1人。 电磁新技术系 电磁新技术系(以下简称电磁系)为适应现代高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由脉冲功率、等离子体工程与技术和超导应用技术三个相对独立的学术团队组成,这三个方向均是学院新拓展的研究方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在国内首家获准设立了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二级学科。电磁系现有教师11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7人(其中博导6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大多数教师有国外研究或留学经历。电磁系配备有一系列先进的科研实验设备,已开设了《等离子体物理与应用》、《高电压新技术》和《超导应用基础》等课程。 高温等离子体主要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研究并着重培养亟需的受控热核聚变与高温等离子体物理人才。电磁新技术系拥有由美国()提供的价值2000万美元的中美联合J-TEXT核聚变实验装置,将建成以该装置为主要平台的研究基地和ITER聚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近期将调整和完善J-TEXT托卡马克装置的运行,配备基本的等离子体诊断,选择一些基础物理实验研究课题,做出一些有影响的工作,在国内聚变界建立起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相应地位。其中院士1人,教授3人。在读硕士生3人,博士生6人。 在低温等离子体方面电磁新技术系开展了等离子体在材料表面改性,环境工程,薄膜沉积,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生物材料及纳米材料的制备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承担了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航天支撑技术基金和航天技术创新基金。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共培养硕士、博士24人,其中已毕业硕士6人,博士2人,在读硕士生10人,博士生6人。 超导技术被认为是电工行业的高科技储备。超导磁体在核聚变、高能物理类科学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核磁共振、等新兴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我校1999年成立超导电力应用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超导电力应用技术的发展。课题主要来源于国家863项目、973项目、985项目、211工程、国防预研项目及教育部的博士点基金。研究内容具有前沿性、学科交叉性。主要内容包括含超导电力装置的电力系统特性分析、超导电力装置的研发,以及超导材料的电磁特性研究。同时也注重拓展超导技术的应用领域,如开展了将超导应用于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也探讨了利用超导技术进行微弱电磁场检测的可行性。在电磁新技术系,从事超导应用技术研究的有教授(博导),副教授、讲师各1人。自成立以来,已毕业硕士14人,博士2人,在读硕士生14人,博士生6人。 脉冲功率技术主要研究各种强电脉冲功率发生器,电磁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脉冲功率储能、开关、调制、测量和控制技术以及新型脉冲功率电源技术。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研究所设立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是从基础前沿科学和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开展磁约束核聚变工程技术和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材料制备与表面改性为主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发;以及以ITER平台、脉冲功率、超导技术、电磁发射技术等为主的核聚变相关技术研究。目前,该所的中美联合实验室拥有国内高校中唯一的JTEXT托卡马克装置。该所的科研队伍有院士1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在读硕士15人,博士生10人。 &
&&&& J-TEXT核聚变实验装置&&&&&&&&&&&J-TEXT电源系统&&&&&&&&& J-TEXT实验大厅 中美联合J-TEXT核聚变实验装置&&&& 原名TEXT-U,2002年经美国能源部批准,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聚变研究中心赠送给华中科技大学,并已纳入中美聚变合作计划。按1990年价格,J—TEXT全套设备总价值约2000万美元。J-TEXT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中型托卡马克装置,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四个大中型托卡马克装置之一。 J-TEXT主要参数: 等离子体大半径R=1.05m&&&&&&&&&&&等离子体小半径a=0.30m&&& 等离子体电流IP=350kA&&& 纵场场强BT=3T&
等离子体电子密度ne=3x1013cm-3&&& 中心电子温度Te0=3KeV(辅助加热)&&&&&&& 中心离子温度Ti0=1KeV &&&&&&&&&&&&&&&&&&&&
&&&&&& 100MW组&&&&&&&&&&&&&&&&&&表面波等离子体装置 由美国捐赠的J-TEXT配套的主电源系统-100MW脉冲发电机组,现已在华中科技大学重建安装并调试完成。 超导电力研究中心 超导电力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简称超导电力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以超导电力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超导基础、超导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技术的研究机构。超导电力技术被美国能源部看成是21世纪的唯一高科技储备。在国际上超导技术正在逐步走向实际应用。 超导电力研究中心正是为了适应超导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充分结合我校的综合实力而成立的,主要学术骨干来源于电气与电子学院,并受到我校与超导技术紧密相关的学科点,如低温工程、物理、材料工程等的强力支持。 &&&&&&&&& &50KJ超导磁储能系统&&& 动态特性数值仿真分析室&&&&&&20K直接冷却低温试验装置 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具备进行超导试验、低温试验、含超导装置的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等研究的超导电力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形成了一支以超导电力应用技术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研究队伍。开发了50kJ超导磁储能系统,并正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平台上进行了改善的试验,这是我国第一台进行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的超导电力装置。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并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术期刊上举办了“超导电力应用技术基础讲座”(2001年第二期至第十八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为电气工程学科的本科生开设了《超导应用基础》课程。 研究骨干队伍的专业方向包含了超导电力应用技术所必须的超导电工、超导物理、低温工程、电力系统、电机电器、高电压技术、电磁测量、电力电子等学科方向。 脉冲功率中心 脉冲功率技术是具有创新和发展活力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电工学科一个重要的学科发展方向,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均有广泛的用途,发展前景广阔。我校脉冲功率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于1999年,是国内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专门研究机构,所在的二级学科——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也在国内率先获准设立。中心先后获得了“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研究水平居国内前列。 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高脉冲成形网络技术,包括储能器件,网络结构的电、磁、热应力仿真分析和优化,高精度充电和智能化控制、测试技术等;(2)大电流开关技术研究,包括纳秒级高重复频率开关、气体间隙开关、触发真空开关、半导体开关和开关的触发控制技术等;(3)气体放电规律及特种放电技术,主要研究放电生成物对放电的影响、离子背景对放电路径的影响、多相体放电规律,研究脉冲放电、辉光放电及等特种放电技术及应用;(4)放电等离子体环境污染治理应用研究,包括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催化还原脱硫脱硝、废水废气处理等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等;(5)放电等离子体医疗应用研究。 中心拥有一支具有高度团结拼搏精神、踏实肯干的研究队伍。中心研究方向涵盖了电气学院各个学科,研究人员从电气学院各专业系所抽调组成。 & &&&&&&&&&&&&&&&&&&&&&&&&&&&&&&&&&&&&&&&&&&&&&&&&&&&&&&&&&&&&&&&& &&&&&&&& 神光三能源模块实验装置  &&&&&&&&&&&&&&&&&&&&&&&&&&&&&&&&&&&&&&&&&&&&&&&&&&&&&&&&&&&&&&&&&&&& 等离子体实验瞬间 中心承担并完成了多项脉冲功率技术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在系统、脉冲功率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三等奖。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和多个面上项目,在高功率激光、微波、电磁发射等领域承担了多个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脉冲功率技术的研究课题。 实验教学中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前身为隶属于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电工教学基地,基地承担了华中科技大学所有电类、非电类的电工实习、电路理论(电工基础)、电工学、电工电子学、电工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机学(电机及拖动)等基础课程和实验教学任务。它和隶属于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电子基地一起,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基地(分别称电工基地和电子基地);于2003年通过教育部的评估,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评估的优秀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2004年在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基地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以适应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整合和调配电工类基础课程和实验环节的资源,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以电工教学基地为主体,将原隶属于电气学院各专业方向的电工学科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室并入,组建了目前能涵括全部电工类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实验、实习的实验教学中心。 组建后的实验教学中心规模得到扩大,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体制上实施中心主任负责制,接受学院和学校直接管理,和隶属于电信系的电子实验教学中心一起,构成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实验中心为电工分中心)。 本实验中心拥有2500㎡的独立实验教学大楼,各种实验设备1600多套,价值950多万元;实验教师队伍共拥有专职人员68人和兼职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和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66%。中心目前共开设了16门课程(含电类、非电类的电工类基础和电气学科大类的技术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任务。 实验中心各实验室实行弱电实验全开放、强电实验在满足安全性条件下开放的制度,并和国内外优秀企业联合建立学科竞赛和工程科研训练相结合的实验室及奖学金,并通过整合实验室和学科优势资源进一步推进了实验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中心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创新的氛围,力图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体现电气与信息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本科专业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跨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宽口径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并重,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软件与硬件兼备,装置与系统结合。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信号变换与处理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主要课程有电路理论、电磁场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传动与控制、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系统工程等。 毕业生就业领域:电力系统、电力设计研究院、电力电子类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环保、金融、邮电与通讯部门和政府机关等。 培养方案 电气学院是学校规模最大的工科院系之一,拥有全国第一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一级学科授权点。下设:电机及控制工程系、电力工程系、高电压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系、电工新技术系、电磁新技术系、电气测量技术系和教学实验中心。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七个二级学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电气信息测量技术。其中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拥有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脉冲强磁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以下四个培养计划: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第二主修专业培养计划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辅修专业培养计划 4.电气类提高班培养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研究生教育
学科设置 一级学科&&&& 电气工程二级学科&&&& 电机与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脉冲功率与等离子体& 电气信息检测技术&& 强磁场科学中心 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 学位获得者应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系统的专门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并在本学科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 &一级学科&&&&& 学位获得者具备电气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科研道德;掌握一门外国语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相关词条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 参考资料
华中科技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网站: & &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3:40:3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外研究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