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学生心理现状健康论文!1000字左右!大侠们帮帮我!!

政治小论文 帮帮我啊 1000字
政治小论文 帮帮我啊 1000字 20
写一篇有关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小论文~~
谁可以帮帮我啊~~
1000字左右可以啦!!!!
那些自以为"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他们不善于与异性交往,与异性谈话时往往显得局促、紧张。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舆论及家庭环境对于男女交往的错误认识,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畸形,对于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一步融入社会会产生负面影响。其实这些同学没能认识到这个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两性的社会,只有从青少年时期就培养起这种两性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精神,才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在社会普遍否认“早恋”的前提下,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以及这个年龄段所有的叛逆性驱使他们尝试了所谓"早恋"这个青苹果的滋味。对异性的向往使他们过早地扮演了本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的角色,面临的可能是思想不集中,学习成绩的滑坡,更有来自双方家长的干涉,来自学校、老师的压力,这一切对这些学生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的,这对于今后以正常的心态学习乃至步入社会同样是一种负面影响。不可否认,感情日益丰富的中学生向往异性的愿望会越来越强,这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因,还有外部社会的催化作用,遍布社会的关于爱情描写的书刊、广告、大小报图文并茂;电影、电视少不了接吻、拥抱的镜头;流行歌曲“情和爱”的反复吟唱。这些都成了直观的教材,不可能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没有影响。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各种感情,这是中学生异常关心,而又常常为此苦恼、迷茫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真正算得上”早恋“的毕竟只有很少的几个,多数人应该都是适度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男女同学异性交往有很多的相互补偿作用,我们认为正常交往还是必须的。适度的男女同学之间交往是有很大好处的,可以产生良好的异性效应。首先智力互偿:异性智力虽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有类型的不同。男女生经常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就可以取长补短,差异互补,提高自己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效率。其次 情感互慰:人际间的情感是极为丰富的,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亲情、友情、同情、感激之情等等。这便说明,异性之间可以有不带爱情色彩的情感交流,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温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个性互补:在生活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交往范围广泛,不仅有同性朋友,而且有异性朋友的人,性格相对来说较豁达开朗,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意志也比较坚强。第四 活动互激: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的“异性效应”,青少年尤甚。这种"异性效应"的表现是,有异性参加的活动,较之只有同性参加的活动,参加者一般会感到更愉快,干得也更起劲、更出色。这是因为,当有异性参加活动时,异性间心理接近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会使人获得程度不同的愉悦感,从而激发起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五健康的异性交往,有助于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因为大家都想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尽管健康的两性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诸多的好处,我们要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防止“过”与“不及”,既不能把这个问题夸大,但也不能随意而为。那么怎样与异性相处才是恰当的呢?我认为:  一是群体交往。最好多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由于同时与几个异性交往,你可能不像面对某个异性那么紧张、羞怯,更容易自然地表达自己,这样有助于培养自己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 二是浅交。不要一下子与某个异性确定很深的个人关系,交往分寸还是要把握好的。现在有些男女同学走得过近,给别人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我想,也许你们现在互相欣赏,觉得对方很优秀,这都是正常的想法,我们现在应该有欣赏别人的能力了。但是,你们现在的了解还是很表象的,是不是真正了解了呢?谁都不知道。所以,不要轻易地就觉得自己喜欢了谁。你们对感情真正了解多少呢?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爱情?还只是稍深一点的友情?按你们现在的心理发展程度和知识水平程度,很多东西你们还不能正确的把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逐渐开阔,你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发生改变。三是多听听父母、老师的意见。在自己不能把握的情况下,父母和老师对你们的意见就应该适当的参考。现在社会信息量这么大,社会的交往程度又这么高,家长担心孩子出问题,这种担心是很正常的。你们应该理解做父母的苦心,因为他们以前受过的教育都很传统,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的,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与异性同学的交往看法也就不同。但我相信所有的家长都是从爱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的成长。有的家长跟孩子闹得很僵,其实做家长的应该体谅孩子,孩子也要理解家长,因为你们是一家人,你们之间是有爱的联系,没有一个孩子说不爱父母,没有一个父母说不爱孩子,只是中间缺乏沟通理解,在一起交流,所有的事情矛盾都会在语言的交流和交往中得到解决。毕竟我们对你们更多的是关心,而不是对立。多年以后,回过头来想想,也许还是父母、老师对的多。所以,有什么想法的话应该和父母、老师多交流交流,不管什么问题,有沟通就好解决的。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特殊的任务。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在这种环境下,同学交往问题应该值得我们重视,但决不值得刻意夸大它的影响,更多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
其他回答 (1)
据《华话都市报》日报道,在常州开小副食店的尹某和马某夫妇,一直很好的儿子忽然成绩急剧下滑。马某通过跟踪孩子,发现儿子早恋了。任凭夫妻俩怎么打骂,尹辉辉却不愿和女孩断绝来往。后来,得知那女孩名叫丹婷,其父亲贾某是老总。于是,夫妻俩改变了主意,愿意让儿子攀上丹婷家做女婿。从此,他们对儿子早恋积极支持,叫儿子带高档食品给丹婷吃、送化妆镜、逛恐龙园、甚至叫尹辉辉休学带丹婷到老家等。当孩子们回来时,丹婷已怀孕。贾某立即报案。尹辉辉因涉嫌强奸而被拘留。学校得知情况后,经校领导反复商议,决定将尹辉辉从学校除名。而辉辉由于不断的被提审、录口供,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精神受到严重摧残。警方考虑到辉辉精神状况不稳定,而丹婷又承认是自由恋爱,只好释放他。2007年3月,经南京脑科医院鉴定,尹辉辉已构成中度智力伤残。丹婷被父母带到医院做了流产,因年龄太小,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在父母责骂下,丹婷性格变得自卑。此案例给我们在“早恋”问题上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二、进行“早恋”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者先爱教育,形成正确观念 “早恋”是一个带有批评性质的词。“早恋”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并未随身体的成熟而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而提出的。“早恋”作为问题提出,主要是考虑到它会分散中学生的精力而影响学业,以及中学生在经济上还不独立,离法定结婚年龄相差还很远等因素。在西方国家,中学生也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父母知道孩子谈恋爱了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从心理上说,孩子从一个被父母关心、爱护的对象,发展成为一个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关心和照顾的主体.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所以北京教科院闵乐夫认为,早恋一词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和中学生恋爱的误读.用中性词“中学生恋爱”更科学。因此,作为教育者和法律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先接受教育,正确认识早恋,才能为少男少女们指明方向。 从上述悲剧的发生原因看,双方父母的错误是主要的,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教育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家长小的时候没有经过多少性教育,对青春期的感情处理也没有多少经验。所以,父母应该补上青春期教育这一课,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作为教育者更应当全面认识早恋问题,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实,恋爱无所谓早不早,恋了就是恋了,早恋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爱情”。成人首先要去理解,这是很神圣的感情,不要认为很龌龊、肮脏,而应该很好地保护。 (二)加强预防教育,争取教育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最需要教育者帮助,所以,应该尽早地对他们进行预防教育。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治理为防。案例中双方父母都没有给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过预防教育。尹辉辉的父母只片面告诫早恋的危害,没有让孩子打心底接受、认同,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显得乏力。丹婷的父母则只是不断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对她的精神生活不太关注,对她喜欢看的书、电视剧等也没有进行引导。 进行预防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特别要让他们认识到“早恋”为什么是有害的,怎样做能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同时,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青的时候,中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问的活动,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尽量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问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爱情专题教育。要使他们懂得在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成熟的人。再次.要结合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尹辉辉被指控强奸拘留时被民警告知,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犯法的。可见他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三)积极正面引导,促进学生内化 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案例中尹辉辉家长发现孩子“早恋”行为后急于解决,采用不尊重孩子的手段暗中跟踪,甚至漫骂、殴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从而导致孩子不跟丹婷断绝来往的局面。丹婷的父母也是采取24小时保姆监视的方式,最后演变成女儿跟男朋友私奔的后果。可见,越是粗暴的干涉,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 “早恋”问题,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疏导。教育者要坚持“理疏和情导”,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一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情感和隐私.对于他们出现的情爱的种种问题,切忌不问情由一味指责。当他们有性失误时电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像贾某那样冲动地去报案,忽视孩子间纯真交往的一面。应看到少男少女正在学“走路”,难免有跌跤的时候,应把握好分寸,恰当引导。二要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和帮助,充当倾听者,不发火,不讽刺,不伤他们的自尊心,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三要让他们明白异性之间的接触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异性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总之,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既要肯定他们有纯洁感情的一面,又要指出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有不成熟的一面,帮助他们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不能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而是要通过摆利弊,讲道理,指导为人之道,引导和帮助学生解除烦恼,摆脱困境,把正确思想内化为行为,自觉地把男女交往约束在中学生生活所允许的范围之中。 (四)注重情感教育,增进相互关系 早恋行为的发生与否与孩子在家里获得的情感支持程度有关。陆土桢教授认为,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上获取。如果孩子在家里获得不了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就会在外界寻找情感和慰藉很容易走入早恋的误区。丹婷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没花多少||| 摘要:本文以一个中学生早恋案例为蓝本,分析提出早恋教育的几种有效方法:预防教育法、正面引导法、情感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综合教育法等,以帮助受教育者顺利通过青春期。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教育;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C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7)05-0006-03 一、案例 据《华话都市报》日报道,在常州开小副食店的尹某和马某夫妇,一直很好的儿子忽然成绩急剧下滑。马某通过跟踪孩子,发现儿子早恋了。任凭夫妻俩怎么打骂,尹辉辉却不愿和女孩断绝来往。后来,得知那女孩名叫丹婷,其父亲贾某是老总。于是,夫妻俩改变了主意,愿意让儿子攀上丹婷家做女婿。从此,他们对儿子早恋积极支持,叫儿子带高档食品给丹婷吃、送化妆镜、逛恐龙园、甚至叫尹辉辉休学带丹婷到老家等。当孩子们回来时,丹婷已怀孕。贾某立即报案。尹辉辉因涉嫌强奸而被拘留。学校得知情况后,经校领导反复商议,决定将尹辉辉从学校除名。而辉辉由于不断的被提审、录口供,加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精神受到严重摧残。警方考虑到辉辉精神状况不稳定,而丹婷又承认是自由恋爱,只好释放他。2007年3月,经南京脑科医院鉴定,尹辉辉已构成中度智力伤残。丹婷被父母带到医院做了流产,因年龄太小,身体受到极大的损伤。在父母责骂下,丹婷性格变得自卑。此案例给我们在“早恋”问题上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二、进行“早恋”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者先爱教育,形成正确观念 “早恋”是一个带有批评性质的词。“早恋”主要是因为青少年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并未随身体的成熟而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而提出的。“早恋”作为问题提出,主要是考虑到它会分散中学生的精力而影响学业,以及中学生在经济上还不独立,离法定结婚年龄相差还很远等因素。在西方国家,中学生也是避孕药具的消费者,父母知道孩子谈恋爱了非常高兴,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从心理上说,孩子从一个被父母关心、爱护的对象,发展成为一个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异性关心和照顾的主体.这是一种成长的表现。所以北京教科院闵乐夫认为,早恋一词是成年人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和中学生恋爱的误读.用中性词“中学生恋爱”更科学。因此,作为教育者和法律工作者要通过各种方式先接受教育,正确认识早恋,才能为少男少女们指明方向。 从上述悲剧的发生原因看,双方父母的错误是主要的,同时也折射出学校教育者和法律工作者的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家长小的时候没有经过多少性教育,对青春期的感情处理也没有多少经验。所以,父母应该补上青春期教育这一课,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人生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使科学知识成为学生抵抗不良影响的抗体。作为教育者更应当全面认识早恋问题,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实,恋爱无所谓早不早,恋了就是恋了,早恋符合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对于青少年时期的“爱情”。成人首先要去理解,这是很神圣的感情,不要认为很龌龊、肮脏,而应该很好地保护。 (二)加强预防教育,争取教育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猛的时期。最需要教育者帮助,所以,应该尽早地对他们进行预防教育。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中有治,治理为防。案例中双方父母都没有给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过预防教育。尹辉辉的父母只片面告诫早恋的危害,没有让孩子打心底接受、认同,对孩子的青春期教育显得乏力。丹婷的父母则只是不断满足她的物质需求,对她的精神生活不太关注,对她喜欢看的书、电视剧等也没有进行引导。 进行预防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家长、老师要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特别要让他们认识到“早恋”为什么是有害的,怎样做能避免陷入“早恋”的漩涡;同时,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最要紧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年青的时候,中学生应利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机,刻苦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问的活动,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尽量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这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问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其次,要对孩子进行爱情专题教育。要使他们懂得在爱的过程中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成熟的人。再次.要结合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尹辉辉被指控强奸拘留时被民警告知,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犯法的。可见他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三)积极正面引导,促进学生内化 一些家长对早恋的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子女的独立人格和自尊心,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案例中尹辉辉家长发现孩子“早恋”行为后急于解决,采用不尊重孩子的手段暗中跟踪,甚至漫骂、殴打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从而导致孩子不跟丹婷断绝来往的局面。丹婷的父母也是采取24小时保姆监视的方式,最后演变成女儿跟男朋友私奔的后果。可见,越是粗暴的干涉,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 “早恋”问题,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以宽容的态度和合理的方式加以疏导。教育者要坚持“理疏和情导”,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一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情感和隐私.对于他们出现的情爱的种种问题,切忌不问情由一味指责。当他们有性失误时电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不能像贾某那样冲动地去报案,忽视孩子间纯真交往的一面。应看到少男少女正在学“走路”,难免有跌跤的时候,应把握好分寸,恰当引导。二要给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和帮助,充当倾听者,不发火,不讽刺,不伤他们的自尊心,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三要让他们明白异性之间的接触是以倾慕为基础的,要想让异性注意自己,就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总之,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既要肯定他们有纯洁感情的一面,又要指出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有不成熟的一面,帮助他们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不能采取“围、追、堵、截”的方法,而是要通过摆利弊,讲道理,指导为人之道,引导和帮助学生解除烦恼,摆脱困境,把正确思想内化为行为,自觉地把男女交往约束在中学生生活所允许的范围之中。 (四)注重情感教育,增进相互关系 早恋行为的发生与否与孩子在家里获得的情感支持程度有关。陆土桢教授认为,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上获取。如果孩子在家里获得不了足够的尊重和重视,就会在外界寻找情感和慰藉很容易走入早恋的误区。丹婷父母整天忙于生计奔波劳碌,根本没花多少|||时间去关心她看些什么,听些什么,与她交流思想感情,说说心里话,所以与尹辉辉早恋了。青少年谈恋爱有的并不是真正的爱情,有时只是孤独与无奈。所以,一定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真情投入、真情付出,以情感人,使教育对象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等产生情感上的认同,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情感和隐私,中学生也一样,我们必须尊重他们。中学生内受性萌动的刺激,外受社会风尚的影响,喜欢交异性朋友。应承认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是一种纯洁的友谊,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年轻人心理的稳定和人格的完善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这种可贵的友谊应该小心爱护、大力倡导。如果男女同学之间对异性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教育者不应当向案例中那样压抑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欲望,但必须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要与孩子多交心,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恋爱、性爱等话题,教导孩子不要过分地敏感,不要以为异性对他好一点就是爱上了,也不要动不动就向人家表达爱,让他们明白男女之间纯洁的友谊与爱情的区别,认清当前形势和主要任务。 (五)主动自我教育,增强自控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作为学生,要明确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异性交往要互相尊重,行动要讲究分寸,学会自尊、自重、自爱;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分辨自己和别人的感情含义,保持一定的警觉;与异性交往要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接触,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要尽可能减少与异性单独相处,要广泛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建立起广泛的朋友关系;多参加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中与众多的朋友保持良好关系;等等。中学生应该多与父母、老师沟通,多看积极健康的书籍,培养自己的爱好兴趣等,转移自然产生的性兴奋,增强自己的理智水平和自制能力。 (六)实施综合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所谓综合教育法,是指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系统整合,使其优势互补,产生一种新的更大的教育合力的德育方法。早恋的过程受到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影响,是当事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具有不稳定性。教育者推一推就可能发展成早恋,拉一拉就可能回到好朋友的位置。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案例中的早恋是在父母的推进中早熟的,悲剧的产生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没形成合力,他们中有一个环节做得好的话,结局不会有那么糟。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体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关键在于目标一致和关系协调。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经济关系和感情联系等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对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亲和力,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言行举止的细微变化难逃家长的眼睛。杜绝早恋的最好方法,是家长不论工作多忙,也得为孩子留点时间,听他们聊聊闲事趣闻,了解他们现在的状况,情感发生的变化,让孩子沐浴在浓浓的亲情中。家长发现子女出现早恋现象后。不必惊慌失措,也不能熟视无睹,必须及时与学校老师交流,选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学生。有了家长的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才能更顺利开展。往往由于家长教育不得法,导致学生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才加大了学校教育的难度。为此,家长要与教师形成共识,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班主任在发现学生有早恋迹象,或经过认真观察确认学生是在早恋时,一般不要急于去处理,而应首先冷静地进行一番分析,根据该生的性格特点,考虑教育帮助的方案,避开众人,个别施教,尊重学生的隐私,严格保守秘密。可以个别谈心,也可能在符合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日记、书信等说“悄悄话”。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说服家长和学校教育取得密切的配合,并且在教育孩子时不斥责、不辱骂,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心心相融、信任谅解。社会是教育人们的大课堂,社会上不好的社会风气及社会上人们的不检点行为,对孩子的早恋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现在的中学生更趋于提前进入青春期,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大,对青春、友谊和爱情的信息特别敏感。社会应该配合学校、家庭,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促进男女生的正常交往。总之,对孩子早恋行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三者要形成合力。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500-1000字左右。
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500-1000字左右。
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500-1000字左右。
&分数不是问题,有原创的更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已被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何入手呢?我们首先应究其"病因"。 & 首先,我们得从学校谈起。或许有人会问,在现实生活中谁最累,最辛苦?是工人、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回答是否定的,那究竟是谁呢?对,是我们中小学生!众所周知,他们的书包越背越重,他们的学习时间越来越长,有的甚至在晚上12点以前还不能做完作业。他们很少有玩的时间,小小年纪不光要学书本知识,还要在家长的"监视"下学特长,搞提高补习。他们一上学就被牢牢地拴在以开学为目的的"应试"战车上,内心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在孩子犯了错误后,有的老师方法不当,当着其他人的面或讽刺,或挖苦,或严厉指责,甚至破口辱骂……于是造成了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老师,害怕家长,害怕学校,在压力、恐惧下,有的孩子变得焦虑、烦躁、紧张、暴怒、嫉妒、猜疑……产生逆反心理,自尊心特别"强",不肯接受大人提出的任何意见,并学会了应付教师,应付家长的"欺骗术"会为一点芝麻小事而愤怒,生活失去了色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厌学的情绪弥漫在青少年之间。 &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元哲博士曾经告戒,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最好的教育是教师以最短的时间,给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最坏的教育是教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马克思说过,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尺度,还是人的发展空间。当所有人都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就会在艺术,科学等方面得到发展。可见,学业课业负担的轻重,精神压力的大小,自由支配时间的多少,生活是否丰富多彩,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才能能否得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到时了许多适得其反的效应,而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仅仅是每个学校的口头术语。对学生"减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一切仍以"升学"作准备为教育目标,片面强调学生需要的知识教育,而从根本上没有解决教育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人文价值,即"学习就是为考试"。 & 那么,来自家庭的影响也应受重视。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尽了家长们的溺爱、迁就。当上学读书后,与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又受不了一点委屈,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有一部分家长在处理孩子错误时不注意方式,动不动就责骂,甚至拳打脚踢,用所谓的"暴力方式"解决问题,不然就"关怀备至,和蔼可亲"。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要求,让孩子做许多他自己不愿做的事。这样,势必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育。 & 还有一些家长一味地认为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应让自己的孩子尽早学习英语、电脑,孩子也对此感兴趣。当然,这有助于为孩子们提供各种学习素材,丰富他们的兴趣,开拓视野。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信息化尽管将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也可能会导致由于热忠于电子游戏而引起教师与孩子之间人际关系淡薄,减少学生们体验生活接触自然的机会,对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影响。 & 现在的社会问题也日趋严重,不安全隐患越来越多,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如:有的学生贪小便宜,或嫉妒别人有好的东西自己没法有,养成了小偷小摸;学习录象片里的坏习,欺负弱小,或以"借"钱为名的拿钱不还,或强行弱小同学拿钱,搜身,若是不肯,就用打来解决……这对于他们自己和被他们欺辱的学生来讲,身心都极为不利,造成了有的学生怕出门,怕到校又不敢跟大人讲,怕再挨打的心理,或者效仿,崇拜他们。 & 这样长期以往,学生就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造成破罐子破摔,脾气古怪,性格暴躁,并以自我为中心等对其一生都不利的行为。当这些现象都出现的时候,社会舆论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德育工作怎么会失灵了?!"继而要求大大加强思想工作,加强道德教育,加强学校纪律。家长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配合"学校做工作,但结果都不如人意,有时甚至会变得更加严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的道德知识不能转化为道德实践。在观念上,他们知道是对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又不去那么做,犯了错认错,认了错再犯错的恶性循环
人类文化特别需要自信、自尊这样的词来促进人性中积极进取的一面,以此获得勇气去面对并征服复杂的外部世界。不过,刻意去否定或贬低不自信与自卑可能会让人类失去更多。& 讨论自信之前,先讲一个奥修的寓言故事。说有一天,绝顶聪明的纳斯鲁丁跑来找奥修,非常激动的说:“快来帮帮我!”奥修问:“发生了什么事?” 纳斯鲁丁说:“我感觉糟糕透了,我突然变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该怎么办?”奥修说:“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如此不自信呢?”纳斯鲁丁非常沮丧的说:“我发现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好!”看起来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这样,自信满满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处处谦虚忍让的人更象是内心笃定的家伙。 自信在中文中解释是:自己相信自己。英语(自信)的解释是:很容易在两者之间找到文化差异。“自己相信自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相信什么呢?需要完全的相信吗?英语的解释要明确一些,只要你在某件事情上认为自己是对的,或者认为自己能做某件事就可以拥有自信。讨论自信需要知道我们的文化在构建词语的同时也构建了人的内心真实,因为人是通过语言来思考的,语词既帮助人也限制人对问题的描述与分析。 自信与不自信原本是描述人在社会适应中的一种自然心境,即人尝试用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把握这个陌生世界时的那种忐忑不安的心理过程。文化觉得有必要把这种心境割裂为两个面:自信与不自信,这种割裂逼迫人们采用对立的思维,或二律背反、非此即彼的观察方法。于是自信不自信从一种原本统一只是有起有伏的心境变成截然相反,不能并存的两件事。你是自信的,就不可能同时也是不自信的。事实上看起来自信的人,往往需要努力忽视内心的不自信,表演出自信的样子。 自信这种内心现实只是人类文化的产物,真正的心理功能是掩饰人类对外部世界不可知的恐惧。人要有真正的自信,就必须假定这个世界是可知的,万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真理也只有一个,并且人是可以掌管和支配这个世界的。这些假定可能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面对浩瀚深邃的宇宙,面对生命现象在恒远的时空中瞬息而过,我们内心知道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万物的有序性只是在无穷的复杂、混沌、多样性和无序中少得可怜的东西,且必须在局限的时空中这种有序才有意义。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因为不同的文化会构建不同的真理,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真神。希望拥有完全的自信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梦想,类似精神的自慰。 有时想一想大自然被人类糟蹋到难以复加的地步,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自信了。我们自信是世界的主宰,自信地球资源的能力是无限的,自信自己的主义,于是便有了众多的子孙,城市,侵略,奢华与赤贫。现在我们要来为我们的自信承担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耗竭、贫穷、恐怖主义的沉重负担了。自信的文化总是要否定和兼并其他文化,自信的国家总是要干涉别的国家,因为自信本身隐含着一种扩张的欲望。在人际环境里,自信的人比较独立,更少依赖别人,因此更具有进取和攻击性,更少善意和分享的意愿。在一个团队里,一个自以为自信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看起来不那么自信的人去调和,不然团队就失去均衡,大家都不舒服。 同样让人迷思的还有自尊。修辞学说自尊包含独立意志、自由、自信、乐观、成就感与荣誉感。自卑是自我评价低,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在我看来并没有自尊这种精神现实,自尊只是自卑在人际社会中的面具,像精神世界里的《皇帝的新衣》。 心理学认为自卑心是一种内心的警觉,是一种创造的源泉与动力,自卑感让人去追求成熟、优越及完美。著名的心理家艾尔弗烈.阿德勒(Alfred&Adler)说:“人们所有的成长动力与行为目标旨在于追求安全和克服自卑感”,解释了自卑的人为何更易于趋向成功。人的成就恰好是自卑的作用,人寻求卓越恰好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行为让自尊这东西看起来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个人感觉,自尊的心理功用是一种对自卑的平衡。 自尊与自卑在心理动力特征上具有非常的互补性,如同黑天和白昼。它们像钱币的正反代表同一种内心情结的双个面,本身密不可分。内心越自卑的人,自尊的需求也越强,让人以为他很傲气。而内心骄傲的人,反倒喜欢表现得谦和与忍让,被人认为有君子风度。自尊、自卑是一种心理力量,力量太弱的人,给人的感觉缺少个性,做事也缺少动力。但自尊、自卑力量过强,却又是灾难性的。看看雨哥笔下《悲惨世界》中冉阿让(马德兰市长)与小旅馆老板德纳第夫妇,你一定会明白过度谦卑的人,隐藏着深层的敌意,一心一意要打跨,羞辱他身边的人。而完美高尚自尊的冉阿让,每天却沉浸在对卑贱的恐惧和风暴般的自我忏悔中。所以,保持自卑与自尊的对应与适度是人生活之本。 与自信与不自信一样,自尊与自卑也是文化割裂与建构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不自信,自卑是土壤,自信和自尊只是地上的庄稼。我们的文化认同庄稼的价值,却否定土地的重要性,结果自尊、自信就成了无源之水。自卑、不自信才是人类精神领域可靠的,赖以生存并维持生命张力的心境。不自信提醒人类要保持谦虚地心态,对不知的东西保持高度敬畏心。不自信有一种内敛的力量,克己、节制、随同由此而生,这些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 由自卑、不自信引发的诸多情绪不适并不是本身造成,而是我们的文化长期渲染建构所致。文化让人对自卑、不自信产生许多挫败、糟糕的联想。最核心的文化建构是“不自信、自卑的人,没有竞争力,最终是生活的失败者。”文化用线性逻辑思维来定义这样的心境,其实许多心境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能力,是随机的并与环境适配的。另一个文化建构是“自卑、不自信的人不快乐、不可爱。”这些建构使本身很自然的心境被固化成一种自我挫败的心态,使每个人不得不去掩饰,或唯恐避之不及,平添出许多内心焦虑来。 在某种意义上,自信与自尊意味着一种浅薄,很像无知者无畏。科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知道得越多,懂得越少,知道得越少,懂得越多。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励志类书籍泛滥,不停的夸大两者间的鸿沟,以为只要拥有自信、自尊就可心想事成。其实,没有鸡那来蛋呢!?我们的时代已经到了要重新来定义,并反思文化建构的时候了。近代神经生物学家对人类认知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是筛子理论:“我们的大脑在信息接收、传输、采集、组织的过程中要经过许多文化筛子,文化会故意漏掉许多信息,只让允许的信息被意识感知到。”知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的,触及的真实只是被文化过滤后留下的真实,那么,当你高昂着自信自尊的头时,真的还那么有底气吗?坦诚的认同不自信、自卑,并接纳人在自然万物中有极大地局限性和渺小性的人才能够到达心境平和,乐天知命的精神境界。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周围环境的种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我们便看到它们的颜色、形状,听到各种声音,嗅到各种气味。我们还能把自己感知过的事物记在脑子里,对种种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决定。我们还要与各种人进行广泛的交往,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与人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我们还不断地努力把各种事情做好……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表现出形形色色的主观活动,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它们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为了研究方便,通常把心理过程划分为三个具体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核心是思维。思维是人类心理发展高于动物的本质标志。恩格斯称它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各种内心体验,如喜、怒、哀、惧等。&&& 意志过程是人在活动中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对自己行为的自觉组织和自我调节。&&& 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认识过程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情感过程是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动力。意志过程对人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物质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人的交往活动中。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信息交流和相互理解,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校的教学活动就是一种交往活动。例如,我们大家来到师范学校读书,许多同学组成了班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形成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大家由陌生到相互熟悉,必然要经过一系列的认识过程,产生一系列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讲课、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都是信息交流,其中要克服学习中的一系列困难,发挥意志过程的作用,最后达到相互理解,这就是师生、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交往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自己的整个心理过程的统一活动。(二)个性心理(简称个性)&&&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与他的遗传特性、社会关系、生活经验和个人经验相结合,最终会整合成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这种总的精神面貌,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个性并不是人一出生就立即形成的,而是个体的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形成的。个性形成以后,人会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完整的、稳定的特征。例如:不论情境如何,每一个人总是按一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处理事物。有人考虑问题缜密,有人则粗糙;有人总是心平气和,而有人一不顺心就勃然大怒。这些人的行为模式是固定的,可以预料的。又如,每一个人对自身的行为结果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人倾向于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智或努力等内部因素,有人则倾向于把失败归结为问题的难度、运气等外部因素。再如,每一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他的一言一行与这些社会关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如,每一个人在活动中总会表现出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异。有人对环境兴致勃勃,有人则索然冷漠;有人多才多艺,有人则无所特长;有人特能忍耐,有人则相当浮躁等。&&& 儿童个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小学儿童来讲,学习活动和整体内部的交往活动对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不可分割的。心理过程是个性心理形成的基础,而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直接影响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讲,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人类很早就对自身的心理现象发生兴趣。古代许多思想家发表过不少有关心理现象的见解。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设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才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实践的需要和科研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 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这里的儿童指0~17岁的未成年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如研究群体的共同心理、群体如何影响个人。交往与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此外,还有管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所有这些分支组成了绚丽多彩的心理科学。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心理咨询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