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考试考试论文

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09-03-05 & 发布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学生心理问题很严重--忧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近年来,一些中学生因为心理问题引发的轻生、暴力等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学阶段,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班主任,我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些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我的取样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青春期闭锁等心理现象,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问题,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界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让他们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感觉升学无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高考的压力更让一些学生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也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如果压力久不排泄,就会出现焦虑等心理疾病。2、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关心自己,重视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有充分的理解。但由于教师的疏忽,造成对学生的冷漠,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产生了失落感,觉得老师不重视自己,从而丧失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3、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而产生新的挫折。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极易产生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而不能正确认识挫折,对待挫折,从而又产生新的挫折,影响了心理健康。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足够重视,又不能大惊小怪,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注意,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走出心理误区。一是对中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进行一些实际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二是设立悄悄话信箱,对一些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以及碍于面子不便说的话,通过信箱交流看法,传递感情,除去害羞的忧虑。这样可以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三是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于学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四是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宣传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现在我们都知道,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执行,越来越多的学子得以进入象牙塔,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名新鲜人。当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的“独特社会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当我们的社会,包括家长的目光都盯住大学排名、专业热度、毕业就业率这些问题时,我们是否也需要关心一下大学新鲜人们的心理呢?   【三不】不满意、不适应、不知道   我们把孩子送进了大学,想象着他们将来毕业、工作、成家立业,就松了一口气。但孩子们却对这样的生活表现出了如此多的不:不满意、不适应、不知道。   一家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做了一份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告诉我们:最新一批的大学新生中,有35%的本科生对大学表示不满意。根据调查,对于48类专业的满意度无一超过50%,个别专业的满意度甚至低于10%。   除了对专业的不满意,学生们说,体会最多的就是面对独立生活的无知。是的,这种凌乱的寝室景象你一定不陌生:堆成小山的衣服,或者试图洗干净但依旧隐约看见油渍的衬衫。   我就曾撞见过这样有趣的一幕:推开某间寝室,一位偷偷帮孩子们擦地的家长居然像犯错的小学生一样试图躲起来,继而跟跟我们解释说自己是物业的人员,顺便来帮帮忙。老师们都很无奈,因为就在几天前新生报到的时候,这个家庭大包小箩12个亲属一齐送孩子来校的场景实在令我们难忘。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又利用了自己在大学教课的机会,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便和学生闲聊起来。   作为一名09级新生,来自江西的女孩瑶瑶回想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那段日子: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跟着学长学姐们准备迎新晚会,那些以前只在电视屏幕上观赏的舞台灯光,如今她也可以置身其中……她充满了各种幻想和期待。   然而,随着独立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事情让她感到不适应——是从小小的寝室开始的。瑶瑶的寝室里,另外3位女孩分别来自天津、武汉和哈尔滨。四个女孩来自四个地方,天南海北的差异,有时难免有些摩擦和小问题。以下就是一个小例子:依依每天晚上10点半一定要上床睡觉,这样一来,其他3位女孩想一起来段卧谈便很难;没有了卧谈会,又习惯晚睡的靓靓只好躲在被窝里和远在家乡的男朋友煲电话粥,即使声音小,也难免让大家怨声载道,但又不能说什么。   至于其他,不管男孩女孩,小到每天早上抢着用热水,大到奖学金、入党、竞选干部这些竞争的时刻,大大小小的矛盾总会多多少少的出现——   就像“2009级大学新生月度跟踪调查”中显示的:如今的大学新生们普遍反映,迈入新的社会后他们不满意,他们不适应,他们不知道,而在所有的不满意、不适应、不知道中,屈居首位的便是那微妙的人际关系。   【四理】:间歇心理、茫然心理、落差心理、怀旧心理   很多老教师或是上了年纪的人常抱怨:“看看现在的孩子,都是娇生惯养的,出来什么也不会,还天天宣扬什么个性,跟别人处不来就是有个性?”   其实,如果我们细细想来,之所以大学新生们会出现上述的“3不”是有原因的,可以归结到他们的4种心理。   首先是间歇心理。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高考是一个极其明显的转折点。为了这个标志性的考试,无数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在前面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卯足劲地奔波。各式各样的练习题、补习班充斥着孩子的生活。而一旦考上大学,便犹如解放——这便引发了间歇心理。经过多年长跑,孩子们获得了许多知识,然而他们的心理能量却也严重透支。他们想要尽快逃离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和唠叨,想尽情上网、玩游戏、看电影,想去逛街、打球,无拘无束。由于心理彻底放松,又离开了父母的约束,喘喘气、歇歇脚的想法深植心中,学习上无动力,行为上也提不起劲。   其次是茫然心理。   如果你去大学生中问一圈你打算做什么,你在上了大学是为了什么。我想很多人无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或者仅仅是一个模糊的方向。   来自德国的支教老师卢安克说过:“中国的教育变得只是为了满足一种被社会承认的标准,而似乎不是为了小孩。小孩在满足这个标准的过程中,脱离了他的天性,脱离了他的生活。在这里教育难道是只为了获胜?我不想继续跟学生一起奔跑着参加这场竞赛——这场一直匆忙地奔跑着,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跑的路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竞赛。”   在高中时我们之所以努力奋斗,是因为家长和老师将高考作为了我们生存的唯一标准,所有人都是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方向的——几本的线,多少分。而来到了大学,没有人再盯着你写作业,没有人再作为拐棍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去做。我们的孩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茫然起来。其实很多很多的孩子是非常好的苗子,他们聪明领悟力强,他们有能力有干劲,然而他们就是不知道路在哪里。他们习惯了别人为自己铺好石板、指好方向,犹如看到飞盘的灵犬一般可以迅速完成任务,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么做,只知道它得到的命令就是如此。据调查,在我们身边89%的大一新学和73%的大四毕业生均存在着这样的迷茫感。   再次,落差心理。   “成王败寇”的思想是我们的特色。在高中的时候,我们的标准很单一,主要就是成绩,在很多很多人眼中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而进入大学,进入这个人数更多、更加多元化的小社会,我们标准不仅仅只有成绩,这样的变化颠覆了新生们的认知体系。每个人无法登上每一项金字塔塔尖,甚至许多原来地方的精英,从小到大回回拿一百分又多才多艺的孩子,进入全国性的人才圈后变得那么普通。还有一些家庭贫困的孩子看到了更加缤纷的社会,看到别人手中潮流的新品,而感到自卑。这种人生的重新洗牌,便带给了许多新生落差心理。   除了迷茫落差和间歇的心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层怀旧心理。   当今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拥有极其强烈的独立意识,追求个性话的个人本位思想严重,往往在集体生活中容易表现出格格不入,唯我独尊。加之大学生活远离父母、亲友,如果在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际能力,习惯于依赖家庭,这部分学生都会产生怀旧心理。   不仅仅只有这四类,正是在面临人生新的改变时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心里想法,我们便容易滋生困惑。但学会面对这些困惑也正是每个大一新生步入学校后所要经历的新的一件人生课程。   【五调】:自我调适、学校调剂、社会调整、家庭调节、朋辈调处   越来越多的大学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样的问题,因此绝大多数学校也都设置了一些新生教育。但是面对这样的人生转折,我们每个人还是应该以自我的力量进行调适。不仅仅是大学新生,于很多刚刚走进社会的青年来讲其实都是一样的。当我们从一个习惯了的环境中迈出脚步,步入一个新的环境中时,如果可以培养好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你就会赢在起跑线上。不要去抱怨别人没有给你什么,你要去想你能怎么才能获得那些。除此之外我们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辨识自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条路那个目标。以每一次新的开始作为新的挑战,而不仅仅是上一次的结束。积极的自我调适,向着梦想追风前行。   而作为育人摇篮的学校,仅仅关注是不够的。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术研究的同时,也要给予大家人生的教育,完善中等教育的不足。将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的优秀思想继续发扬,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进行调剂,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作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   既然说到学校,不得不说说大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教育对于人生的认可,我们有些普遍流行的思维也应该随之进步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变化,让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及时适时的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成长。   当然除此外家庭上的支持和教育,学长学姐以及同伴朋友间相互的调节处理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大一新生们、帮助我们的社会未来的主人们及时的走出迷茫,及时的找到自己的。但愿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以后的学生们能够尽量少的有着如此多的困惑与无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急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的论文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急求一篇关于大学生心理的论文
被浏览147次
我是大一的,没想到老师第一年就让我们写论文.
他说只要关于大学生的就可以,我选了心理方面.觉得比较好写,如果有关于其他方面也可以的
采纳率:42%
[这个我觉得很贴切啊,嘿嘿]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在加强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表现
高校学生逃课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的则是即使来上课,而且似乎在认真听,实际上注意力并未放在听课上,“形在而神不在”。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54%左右。逃课特点表现为:隐性逃课高于显性逃课;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逃课率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呈现不平衡性;公共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调查发现,学生逃课以后或去图书馆、自习室自学、上网、睡觉、恋爱、打工、参加培训等。
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仔细分析,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首先,扩招在一定程度上
意味着要以降低分数、放低标准和要求为代价,来实现扩大在校生规模的目标,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以往学生偏低。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渴求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陷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照顾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偏向水平低的学生,都会招致部分学生的不满,要么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浅显,要么觉得太深奥,理解不透。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满授课内容而选择逃课。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基础扎实,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已经非常熟悉;而另有一些学生中学时期尽管接触过,但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明白。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基础课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据教育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居世界第一,相反,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 18,但相当多的学校还达不到此比例,个别高校的师生比例竟然低到1: 40。如此,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一个学期就上两、三门课,有的还是新课。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更多的时候就是现学现卖,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尤其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刚一上岗马上安排上课。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高校在教学条件的改善上严重滞后,教室严重不足,某些公共政治类课程的课时压之又压,或是安排六个班、四个班合堂上课,给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性的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再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各种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由于基本教学设备得不到满足,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课因缺乏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逃课的借口。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首先,受原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扩招的弊病,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模糊。缺乏科学定位和正确的质量观,盲目拔高、升级和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失却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由于没有科学定位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然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不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因为迷茫而困惑,导致学习行为的盲目,逃课便是盲目行为的表现之一。其次,高校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欠科学性。据调查,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些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甚至有些课程存在着许多内容的重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实践教学课时过少,而理论课课时过长;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也过长,导致学生过于疲劳,难以保证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听课;教师授课任务过重,有些教师尤其是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授课竟然达到3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保证授课质量。再次,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监督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考试方式落后、单一,大多数课程考试仅限于笔试形式,考试内容拘泥于课本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首先,由于在市场经济下
受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更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或热衷于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或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课程让本科学历、助教职称的教师挑大梁,甚至有的课只能由在读研究生临时抱佛脚,凑合着上。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估、职称评定,对科研有硬性的质量要求,而对于教学,只要求上够一定的课时量即可,从而极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其次,许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而且部分教师,包括一些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基础理论课、公共政治类课程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教条,单调乏味,更甚者,极少数教师授课时还存在观点上的错误。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教学效果差,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盲目的考研、考证、提前打工赚钱、盲目放弃等。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大学生逃课。当今的大学生务实、求新、求变、求异,追求个体的自由,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选择。而且大学生正值求知全盛期,与中学生相比,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难以从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时,必然促使他们失去上课听课的兴趣,宁愿受违纪处分也不愿再去听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