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网络舆情报告怎么写预警研究的教案怎么写 ? 急~谢谢 发我邮箱里把.

52网络热点舆情的发现及预警模型研究-第10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2网络热点舆情的发现及预警模型研究-10
5.结束语;点推广地;本文对网络热点舆情的研究,在热点舆情可计算化和模;参考文献;[1]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在及其引导.广西社;[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3]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书.2009,12.;[4]CanF,KocberberS,Bagli;inTurkish[J].JOURNALOFTH;[5]
5. 结束语点推广地。据统计,全国大专以上的高校有1794所,广东省有101所,首先可以将网络热点发现及预警在高校推广;另外在全国约660个城市中,公安机关可以将其推广。本文对网络热点舆情的研究,在热点舆情可计算化和模型检测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方法,也将数据挖掘中聚类分析成功应用在系统平台上。但是目前系统准确率有待提高,执行流程有待优化。今后主要研究方面为:研究提出新的检测算法,在提高检测准确率上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参考文献[1] 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在及其引导.广西社会科学[J].2009,(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01.[3]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0年社会蓝皮书.2009,12.[4] Can F, Kocberber S, Baglioglu O, et al. New Event Detection and Topic Trackingin Turkish[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4):802-819.[5] Qiu J, Liao LJ, Li P. News Recommender System Based on Topic Detection andTracking[C].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ugh Sets and Knowledge Technology. ROUGH SETS AND KNOWLEDGE TECHNOLOGY, PROCEEDINGS. ):690-697.[6] 龙志t,程葳,沈俊辉. TDT中新发现话题的分类研究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762-765.[7] Kim JW, Candan KS, Tatemura J. Organization and Tagging of Blog and NewsEntries Based on Content Reuse[J].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FOR SIGNAL IMAGE AND VIDEO TECHNOLOGY. 7-421.[8] JAMES A,JAME C,GEORGE D,etal. 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pilot study
Final report[C]//Proceedings of the DARPA Broadcast News Transcription andUnderstanding Workshop San Franciscu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9] 邱立坤,龙志炜. 层次化话题发现与跟踪方法及系统实现[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7-160.[10] 时明达. blog热点话题发现及其作者声誉度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12).[11] Antoine Naud,Shiro Usui. Exploration of a Text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of Topics by Cluster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5-12
4.[12] Gil-Garcia R,Pons-Porrata
A. 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clustering[J].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9-477.[13] 龚海军. 网络热点话题自动发现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6).[14] 王明文,付剑波,罗远胜,陆旭. 基于协同聚类的两阶段文本聚类方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848-853.[15] autonomy安全与监控 [EB/OL].[]. .cn/content/Autonomy/index.zh.html[16] 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以科技手段辅助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监测分析―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信息化建设..[17] TRS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EB/OL].[]..cn/products/wse/om/[18] 王娟. 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1-204.[19] 曹卫峰. 中文分词关键技术研究[D].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5).[20] Baeza Yates R,Ribeiro Neto B.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M]. England:
Addison Wesley Harlow,1999.[21] Salton G,Wong A,Yang C S. A Vector Space Model for Automatic Index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613-620.[22] Salton G,Lesk M E. Computer Evaluation of Indexing and Text Processing[J].Journal of the ACM,):8-36.[23] 孙国菊,张杰. 中文文本分类的特征选取评价[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76-78.[24] 李家兵. 中文文本分类特征选择的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5.[25] 李晓红. 中文文本分类中的特征词抽取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7-4129.[26]黄晓斌, 赵超. 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 情报科学,2009,(01),94-99.[27] 梅中玲. 基于Web信息挖掘的网络舆情分析技术[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88.[28] 刘剑宇.Web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预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09(3),77-81.[29] 王伟,许鑫. 基于聚类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及分析[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79.[30] 李生红,张月国,陈铭,梁昆. 网络热点和舆情检测方法[P].上海交通大学,2010,3.[31] 杨梅. 网络舆情热点发现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5).[32] 高嘉鑫. BBS异常时间监控机制之设计[D]. 台湾:台湾交通大学,2004(6).[33] 刘云,程辉等. 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网络舆情预测方法[P]. 北京交通大学,2009,3.[34] 万小军,王栋等. 一种自动分析互联网上热点主题传播过程的方法及系统[P].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2008,7.[35] 红帽系统[EB/OL].[]./rhel/[36] Struts. [EB/OL].[].http://struts.apache.org/[37] Oracle11g.[EB/OL].[]. /cn/products/database/index.html[38] lucene检索. [EB/OL].[]. http://lucene.apache.org/[39] 中科院ICTCLAS分词系统. [EB/OL].[]. http://ictclas.org/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活动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姚国祥,宋嘎子. 《Security Model Research and Design Based on Separate Storage of Keys》,发表于2010 II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Robotics and Automation(EI收录),2010,5。2. 已申请专利一项《一种网络舆情的的热点预测及分析方法》姚国祥、罗伟其、官全龙、宋嘎子。3. 已申请专利一项《一种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及方法》,姚国祥、罗伟其、官全龙、李佩、宋嘎子。 4. 参加导师的省产学研项目《高速入侵检测》,主要进行程序开发。 5. 参加导师的内网安全管理项目,负责加密模块开发。 6. 在实习公司参与了中山大学省产学研项目《网络舆情智能监测与分析系统》,主要负责热点预警模块开发。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52网络热点舆情的发现及预警模型研究等内容。 
 二、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近年来, “雾霾”话题一直是网络上舆情热度较高的热点话 ...2、雾霾天气关系百姓民生 乐嘉(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FPA 性格色彩”创...  和发现民众关注的热点所在, 通过密切关注 该舆情信息...&2&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由...情分析平台的研发工作,现己完成了逻辑模型和框架的...  敏感问题向热点演变, 最后形成网络舆论并引起社会群众...根据 其散点图却发现其前 m 个点较接近直线,后 ...危机预警机制的建构显得特别重要.这一机 制包括 议题...  舆情信息采集策略,提出智能化的关键词追踪模型,通过关键词智能 追踪模型的应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能及时抓取热点事件的热点关键词,从而实现网络舆情监 控系统对热点事件...  网络舆情的状态和趋势,因而可以对发现的热点 舆情...对于微博舆情预警功能模块的实现,网络舆情 安全的...研究方案: 1. 理论基础: 1 ) 向量空间模型模型(...  维舆情研究室将围绕着资本市场、宏观经济 热点舆情...网海量信息,及时发现相关信息并做到重大舆情及时预警...垃圾信息过滤模型、舆情漏斗模型、舆情研判 模型,分析...   2013申论热点: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控2013申论热点: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控隐藏&&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 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监测、研究和引导...  宁夏事业单位考试网 宁夏事业单位热点: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控来源:宁夏事业单位考试网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 所有认知...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研究
理论方面从何处入手?
论文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研究    理论方面从何处入手?      安排的结构应该如何。   望高手指教
09-11-22 &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第二条 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第四条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第五条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评估,减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的影响。第六条 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第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从其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第八条 国务院在总理领导下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必要时,国务院可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指导、协助下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应部门做好有关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第九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第十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及时公布。第十一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第十二条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第十三条 因采取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诉讼、行政复议、仲裁活动不能正常进行的,适用有关时效中止和程序中止的规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四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第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的预防、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同外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与交流。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作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专项工作报告。第二章 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第十八条 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规定登记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社会公布。第二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第二十二条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第二十三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第二十四条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第二十八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应急救援的专门训练。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第三十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第三十一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突发事件易发、多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第三十三条 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第三十四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第三十五条 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第三十六条 国家鼓励、扶持具备相应条件的教学科研机构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鼓励、扶持教学科研机构和有关企业研究开发用于突发事件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具。第三章 监测与预警第三十七条 国务院建立全国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或者确定本地区统一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应当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第三十九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上级人民政府报送突发事件信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通报突发事件信息。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信息报告员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第四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第四十一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第四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第四十三条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第四十四条 发布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一)启动应急预案;(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加强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预测发生突发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以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级别;(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并对相关信息的报道工作进行管理;(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第四十五条 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第四十六条 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第四十七条 发布突发事件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事态的发展,按照有关规定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有事实证明不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危险已经解除的,发布警报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期,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第四章 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四十八条 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本章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第四十九条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第五十条 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第五十一条 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第五十二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资,请求其他地方人民政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或者技术支援,要求生产、供应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援物资的企业组织生产、保证供给,要求提供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组织提供相应的服务。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运输经营单位,优先运送处置突发事件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应急救援人员和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第五十三条 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第五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第五十五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第五十六条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报告;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有关单位应当按照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疏导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其他单位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发布的决定、命令,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做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并积极组织人员参加所在地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第五十七条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应当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第五章 事后恢复与重建第五十八条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停止执行依照本法规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采取或者继续实施必要措施,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第五十九条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第六十条 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开展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一级人民政府支持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请求。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遭受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和技术指导,组织其他地区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援。第六十一条 国务院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你可以去相关的做舆情研究的网站看下啊,推荐你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那里有数十名专业的舆情分析师,2009年开始,监测室对外发布了“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企业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等研究成果,并着手编写实用性强的舆情工作手册和培训教程。那里理论知识很强的,所以对你写论文肯定会有所帮助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军犬网络舆情创始人彭作文指出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互联网给每个党政干部头顶安装了一个“摄像头”。中国老百姓只要鼠标轻点,就和总书记在一起了。每个单位里都有隐形记者!每位领导头顶都有摄像头!网络复杂,人言可畏。防言于网,胜于防川。网络舆情正在成为政府行政部门或者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具体应做到:1、加强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并上升到制度层面(1)大企业的做法(2)小企业的做法2、锁定网络舆论监测的主要渠道(1)搜索引擎(2)行业网站(3)专业网站3、细分内容,对舆情内容进行分类(1)媒体舆论(2)网民舆论(3)设置关键词4、网络舆情的监测周期(1)常规的监测(2)非常规的监测5、舆情阅评工作(1)定点定时收集、阅评与登记(2)及时向领导汇报6、敏感问题重点督办(1)三不分原则: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大小(2)分管领导牵头,相关人员包干(3)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到位7、组建网络发言人、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1)网络发言人的责任与素质要求(2)网络舆情评论员的任务(3)网络舆情疏导的四种方法A、以理服人;B、气势上压倒;C、转换话题;D、捣乱话题(4)网络舆情疏导的具体步骤A、因势利导,主动设立相关主题B、提供有关危机事件的新闻背景报道C、实时跟踪处理危机处理的进展D、防止网民主观猜测与谣言产生8、寻找意见领袖或者是专业的第三方(1)意见领袖的作用(2)意见领袖的特征(3)意见领袖的确定标准(4)意见领袖言论操作的细节思考:谁可以担任你公司的意见领袖9、加大与网民的沟通(1)通过各种方式加大与网民的沟通(2)对网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回应(3)对网民提出的建议进行梳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课教案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