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种子网上物料采购竞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毕业论文,我是语文白痴,现在连绪论都不会写。。。大侠们,求指点

访问量: 2134793
现在有 5 位访客 在线
&&&&&&&&&&&&&&&&&&&&&&&&&&健康是什么?&2.健康的标志&3.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4.什么是健康教育?&5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6.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7.大学生性心理状况大学&8.健 康 促 进:&第一章&&& 绪&&& 论 &&& 第一节& 健康与健康教育 &&& 健康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健康概念包括:健康的躯体(身体无疾病)、健全的心理(人的心理状况良好,知情意协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几个方面,即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性均处于一种完美的状态。 狭义的健康概念仅仅指躯体没有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有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用身体是否有病来作为判断健康的标准。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这只注重了躯体方面,而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等方面。现在,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概念,也是一个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健康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的十个具体而形象的标志: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对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精神压力;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合适,身体匀称而挺拔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8、头发具有光泽而少头屑; 9、牙齿清洁无龋,牙龈无出血而颜色正常; 10、肌肤具有弹性。&&&& 影响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几方面。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和长寿,与遗传的关系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象条件占7%,而60%取决于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嗜好。 (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先天因素与个体的生长发育状况。 &&& 1.遗传因素&&&& 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性之一,即子女和双亲无论在形态结构或生理机能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在生物学上,这种现象叫遗传。通过遗传保持物种的延绵和其基本的形态特征,人类的遗传决定了个体的种族和气质。在影响心身健康发展的遗传因素中,包括遗传素质与遗传疾病:&&&&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心身健康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没有正常人的遗传素质,就没有正常健康的身体。遗传素质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感觉器官的灵敏度、运动器官的结构等素质影响人的心身发展,所以,遗传素质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遗传性疾病& 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具有家族性、先天性和终生性的特点。表现为同一家族成员中,具有某一相同的致病基因;婴儿出生时就已存在病理现象,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并且往往因无良方治疗而终生患病等。常见的遗传性疾病有侏儒症,呆小症,精神分裂症,无脑儿,白痴,情感性精神病,癫痫等。遗传性疾病预防主要是避免近亲结婚,开展遗传咨询,进行婚前检查,发现有重度遗传性疾病者不宜结婚。&&&& 2.先天因素&&&&& 影响健康的先天因素包括近亲婚配及胚胎时期子宫内外的致病因素。&&&& (1)近亲婚配& 有共同祖先的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的婚配称近亲婚配。直系血亲指有直系血缘关系的亲属,即生育自己和自己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指同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姑表、姨表、堂兄妹。在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5~6种隐性致病因素,由于血缘关系远的双方杂合而不发病。血缘关系越近,相同致病基因就越多,两个致病基因结合的机率就越大。当一个隐性精神病基因携带者与近亲结婚时,其子女患精神病的机率就会大大提高。因而近亲结婚所生子女患遗传性疾病的机会远比非近亲结婚者大。&& (2)胚胎时期子宫内外的致病因素&&&& ①母亲妊娠年龄& 国内外研究表明,母亲妊娠年龄偏高者,其子女的智力发育低下。先天愚型(DOWNS综合征)发病率与母亲妊娠年龄有一定关系,妊娠年龄在30岁时,婴儿先天愚型发生的可能性小于0.1%,35岁为0.33%,40岁为1%,45岁以上高达2%。&&&& ②母亲妊娠时的不良行为:饮酒、吸烟、药瘾等不良行为都能影响胎儿健康,孕妇大量酗酒,所产婴儿智力低下者发病率高。吸烟者所生的孩子身材矮小,阅读能力差,语言转换慢,且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行为失常明显高于孕期不吸烟者。有药瘾的妇女所生婴儿头颅明显小于正常儿,且学龄前弱智及精神发育迟滞明显高于正常组儿童。&&&& ③母亲的身体健康状况& 母亲孕期患风疹、梅毒、艾滋病、营养不良、贫血、心脏病、尿毒症、子痫、分娩时胎儿脑损伤等疾病时,都可导致孩子智力发育迟滞、人格发展异常与精神障碍。&&&& ④母亲孕期的心理因素& 孕妇在孕期受到外界各种生活事件的刺激,引起情绪反应或心理失调者对胎儿的心身发育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婴儿畸形的重要危险因素。不愿生育的怀孕妇女所生子女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其他儿童差。&&&& 3.生长发育状况&& 人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身、心变化不一,衡量与判断的指标也不相同,但是,在某一生长时期出现与其生长发育不相一致的现象,均为异常,有损于健康。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征,可出现不同的疾病,如儿童期容易患佝偻病,青少年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及心因性疾病,老年期容易患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因此,应根据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特征,实施不同的保健措施。 &&& (二)心理因素&&&&& 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很多疾病的发生和转归,同时心理因素也可以导致许多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治疗时必须去除心理因素才能根治。健康的心理状态,乐观、开朗的性格,能正确地处理周围的人与事,使人的抗病能力处于恰当的水平,对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的心理又能使人心胸开阔,保持激情,能战胜疾病,早日康复。&&&& 1.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疾病的预防& 健康的心理状态,乐观、开朗的性格,最佳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承受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可以避免心理障碍和神经、精神方面的疾病发生。当人的情绪愉快、欢乐时,机体可分泌一种非常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增多,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所以说,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一些疾病的预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保持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 2.健康的心理状态有益于疾病的康复& 健康的心理能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即使患了病,也可以促使疾病尽快地康复。因为人的情绪影响着机体的全部行为,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支配作用。积极的情绪能够调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而消极的情绪,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从而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因此,患病时切不可悲观失望,而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乐观,主动配合医师进行治疗,积极有效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尽快地战胜疾病达到康复的目的。&&&& 3.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对社会的适应& 心理状态不同的人对客观事物各种刺激的承受能力是不相同的,对其作出的判断也就大不相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能始终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能够正确对待客观事物,能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冲突,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避免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危害,维持身心健康。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就往往认识不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好感情用事,或偏执,或任性,常常陷入情感冲突的旋涡中不能自拔,给心身造成伤害。 && (三)社会因素&&&&&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家庭结构、个人的健康行为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对人们的健康都有重要影响。&&&&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性因素如各种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物理因素如高温、寒冷、放射线,化学物质如煤气、烟酒、药物等均可直接或间接地损伤人体的正常结构与机能。地域条件、地理环境如在青藏高原可患“高原病”;潜入海底,不注意防护可患“减压病”;某些地区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和特殊的饮食生活习惯易患“地方病”;在“自然疫源地”极易发生某些独特的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噪声、振动和脏乱的环境可使大脑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失衡而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各种神经衰弱症状,影响正常的智力活动。&&&&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校外大环境和校内小环境。&&& (1)校外大环境& 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和经济状况。&&&& ①政治环境& 政权通过它的政治制度、政治观点和理想目标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政治制度决定人民群众在国家、社会组织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从而决定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主义政治环境下,应该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积极进取,准备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奋斗。&&&& ②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包括哲学、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任何社会都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识形态,是几种意识形态并存,这些意识形态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渠道、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活动,支配调节着人们的行为。意识形态主导下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客观现实认识,而其中某种意识形态占主导或统治地位,这种信念体系,即世界观和人生观,控制和调节着该个体的思想言行。&&&& ③经济状况& 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模式,生产和分配方式、国家的经济实力、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与消费方式、生产力发展状况等等。国家的经济实力、国民的人均收入等经济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它对社会人群的心理健康有着深刻的影响。只有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丰富多彩,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改变传统的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才能促进个人的心理卫生,有利于个人和群体的心理健康。&&&& ④家庭环境&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老师,大学生在少儿期主要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职务、个性特征、道德修养、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家教家风等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家长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校内小环境&&&& 校内的小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各校的内部环境差别很大,但对学生的心身健康影响具有共性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条件、学校内部各种职能机构和社团群体、个体关系以及学校的校容校貌、校风校纪、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1988年13届世界健康大会提出的健康教育概念是: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以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存与生活质量。 由南京医学院许新东教授主编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学概论》中指出:健康教育是“通过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与人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知识教育,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与卫生观,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与群体保健意识,进而达到精神、身体、社会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处于最佳的健康状态。也可以这样说:健康教育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卫生知识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医学卫生知识、技能与方法,提高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性,唤起人们对个人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与责任感,积极投入以‘群众参与’为中心的卫生保健活动,使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善于用健康的观念来处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健康教育提供自我保健技能,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达到躯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从而使人们真正做到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自我保健和维护公众健康的责任感,鼓励人们采取和保持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明智而有效地利用相关的保健措施,维护和促进个人与公众的健康。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它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如免疫接种、定期检查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疾病预防与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和决心作出行为抉择。&& 大学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1.宣传医学知识&& 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从诊断治疗到预防保健,不断地产生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成果。而这些新的成就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和社会习惯的影响,并不能很快地被大多数人了解或掌握运用。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多渠道把这些最新成就传播到社会上去,使更多的人能够尽快了解、运用这些新知识,使医学的最新成就发挥更大的效益,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2.了解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 卫生保健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仅仅依靠卫生防疫机构等行政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加健康教育,才能使千百万人接受卫生教育。因此,健康教育的又一任务,就是要把最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传授给人民群众,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预防常见病,患了病知道怎样及时地就医、合理用药和正确地对待疾病,怎样积极地去促进疾病的康复。&&&& 3.培养良好的卫生行为& 培养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行为,去除不良的行为习惯,是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都与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关系,许多人虽然也知道很多卫生保健知识,但却很难纠正对健康不利的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健康教育,采取各种干预手段,并强化其健康信念,才能使人们树立对促进健康有益的价值观,培养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行为。&&&& 4.增强健康意识&& 健康教育的任务不仅要使人们认识到健康是公民的权力,是自身的需要,还要认识到个人的健康也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个人的健康不仅是自己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从而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节&& 大学生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竞争、学习、就业、情感压力的加剧,生长在改革开放优越环境中的大学生,由于各种不适应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某高校中有7.8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某省因心理问题造成影响的事件是1996年的3倍,提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其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紧张& 有人对江西省28所高校3422名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自己心情舒畅和比较舒畅的只有31.8%,感到心态压抑和比较压抑的高达32.2%,一般的为31.8%。&&&& 2.人际关系敏感症状&& 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惑,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某高等专科学校提供的一份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该校有11.9%的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 3.敌意症状&& 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对他人存在着敌意倾向,不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甚至斗殴。&&& 4.忧郁症状& 主要表现是部分大学生对生活迷茫,进取心不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失望,悲观,严重者甚至出现了轻生意向。从部分院校提供的300份休学样本中了解到,疾病是休学的主要原因,占80.67%,其中因心理问题和精神、神经疾病休学的约占二分之一。&&&& 5.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挫折是指一个人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时遇到障碍,又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人们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曲折、障碍。同样处在逐渐走向人生成熟时期的大学生,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经历一些坎坷,碰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挫折,是难以避免的,然而,有些大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焦虑不安,抑郁消沉,苦闷自卑,甚至发生精神失常、行凶和自杀事件。&&&&& (二)大学生性心理状况&&&&&& 性这个词,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著名的性学家金赛曾经指出:“人的性行为既是一种生物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作为一种能量必然要释放出来。而如何释放则主要取决于社会文化和社会影响。” 根据性心理调查结果,大学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青春期的烦恼& 有些大学生,对正常的性生理现象(如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感到困惑、烦恼甚至抑郁等。&&&&& 2.与异性交往&& 大学生思想活跃,渴望交流,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有两种倾向,一种为善于交往,另一种为恐惧。&&&&& 3.对恋爱的态度& 大学生对恋爱持赞成态度的人比例很大,据有关资料报道为(83.99%),付诸于行动的人也不少,男女生超过半数已考虑或正在谈恋爱。诚然,大学生因恋爱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存在,对于大学生的恋爱,一方面应该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应开展更多的社会性集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性道德观念的教育。&& &4.选择爱人的条件&& 经调查,在大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为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一个趋势。&&5.性等待& 青年大学生生理成熟的速度超过心理成熟速度,在现代社会中生理性成熟与社会性成熟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形成所谓的“性等待”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性能量缺乏适当的途径发泄,从而出现自慰、性梦等现象,可能对大学生造成困惑和压力。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形成性道德偏差。&&&& 6.婚前性行为&& 在西方文化及“性解放”、“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下,有资料反映,青年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可以不追究恋人是否与别人发生性行为,但是在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男、女生均以“慎重为好”作为首选(男生为64%,女生47%)。&&& &7.对性自慰的态度&& 有调查,男生占一半有过性自慰,而女生只有17%。对于性自慰的原因,多数大学生避而不答,但部分男生承认性自慰的原因是缓解性冲动(29%)和满足性欲望(23%)。我国医学专家吴阶平对于如何对待手淫是很有启示的,“不以好奇去开始,不以发生而烦恼,已形成习惯要有克服的决心,克服以后就不再担心,这样便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 8.性冲动、性交与性行为&&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爱情小说及影视.中,看到自己所爱的人及异性亲吻是产生性冲动的主要原因,尽管大多数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慎重态度,但仍有不少学生承认有性交经历,其中男生多于女生。&&&& 9.大学生的异常性心理体验&& 调查发现尽管异常性心理体验在大学生中并不普遍存在,但仍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男生中的异常性心理体验比例较高,其中恋物癖、窥阴癖两项尤其显著。 (三)大学生不良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由于长期受到当地社会、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家庭的影响,以及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大学生中较普遍地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主要有: &&& 1.& 吸烟、酗酒、嚼槟榔;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甚至出现癌前病变。&2.挑食、偏食、吃零食、咸食、过于喜爱热食、冷食、或喜食烟熏、火烤、油炸的食品,暴饮暴食或饮食规律,不卫生的共食现象,导致营养不良、贫血、溃疡病、胃肠炎、胰腺炎、甚至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3.不注意个人卫生,没养成 “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讲公共卫生等,导致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眼结膜炎等发病率上升。&&& 4.经常熬夜、睡懒觉、长时间用眼或躺着、走路、交通车上看书,习惯久坐不动和不当的读写姿势,导致失眠、真性近视。 5.同学之间互相借穿衣服、鞋袜、共睡床铺、共戴墨镜、共用剃须刀和餐具,共用洗脚盆以及公用洗衣机等,直接导致手足癣、疥疮等皮肤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眼科疾病、妇产科疾病的发生。 6.只顾成绩和分数,忽视健康与运动。有的大学生长期不参加体育锻炼,以种种理由躲避上体育课,导致超重、肥胖、易疲劳和缺乏耐力;或参加体育活动时忽视运动前的准备,导致运动性损伤;或不顾自身的健康状况,盲目的加大运动量或参加剧烈运动项目,导致肝炎、肺结核、溃疡病、感冒等病情加重。 &此外,大学生中不爱喝水、课堂或活动中憋尿、憋便、留长指(趾)甲、随地吐痰、当人咳嗽、打喷嚏、捂被子睡觉等随处可见。这些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正规、系统地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责任,经过长期的磨练、自觉去克服和纠正。 &&& ( 四)大学生自杀发生率逐年增加&&&&& 在高校中大学生自杀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其危害严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资料报道,世界各国青少年自杀的男女比例一般是男性高于女性,美国1988年5~14岁少年儿童自杀男女比例为291.19:100;15~24岁为527:100;25~34岁为438:100,平均为4男1女。中国的情况不同,男女两性自杀比例大致为1:1,其中15~24岁年龄段女性高于男性。医学研究表明,自杀最多见的原因为精神(心理)障碍,与自杀有关的精神障碍为抑郁症、慢性酒瘾、精神分裂、吸毒和人格障碍。而抑郁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症状,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伴有忧伤、回避社交、自我评价过低、严重的内疚感或自责、自杀企图较为强烈。 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新的医学模式的形成,健康教育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影响,对于人类健康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政府都把它与人类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许多国家不仅大力推行健康教育,而且把健康教育向着一个更高的层次 ――健康促进迈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想在短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必须从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人口的综合素质这个根本问题着手。国内外健康教育专家都确认,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教育应从学校开始,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健康教育的成败和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和国民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 (一)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早在几十年前,西方国家就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保健措施进行研究和实践了。美国在1973年成立了健康教育局,并在民间成立了全国健康教育中心。1974年制定的《全国规划和资源发展方案》中明确规定,公众的健康教育是国家优先发展的卫生项目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资料表明,美国已有24个州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毕业生的必修课。在高等学校中,开设健康教育学,授予健康教育学学士的学校从87所增加到200余所,并有20多所学校有授予健康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权力。前苏联设置了健康教育研究所,领导并组织全国的健康教育工作。1976年又成立了一个特别健康教育问题委员会。前苏联的学校健康教育由教育部领导,“生理卫生”是八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经过五年制师范学院的培训。健康教育学是医学院教育的必修课。在日本,1958年就公布了学校保健法,对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等分别作了明确规定。日本学校保健学会办有机关刊物《学校保健研究》,健康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栏目。其他如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等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都在若干年前就把健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我国的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依赖高质量的建设人才,而所谓高质量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还必须要有健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否则就经受不起激烈竞争的考验。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个优秀群体,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赶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需要。 &&& (二)是现实的需要&&&&&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他们比任何时期的大学生都要活跃,负担也最沉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卫生保健知识知之甚少,体质状况欠佳,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都不能令人乐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戒除不良行为,培养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现实的需要。 &&& (三)是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是人群中一个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当代青年的榜样,是“四化”建设未来的骨干,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是社会所期望的,而且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卫生行为对于促进全社会的健康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口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教人者须先教于人,大学生不先参加健康教育,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又怎么能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新一代呢?因此,大学生参加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的责任,也是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三、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简述 &&&&& 近年来,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日益重视,国务院在1990年4月颁发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其中第十三条明确指出:“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中小学必须开设健康教育课,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1993年初,国家教委又制定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对高等学校的健康教育从目标、教材、师资以及教学组织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各校应把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具体情况决定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或健康教育选修课,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可以试点开设必修课。”1998年4月,教育部下发教体[1998]4号文件,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的通知中,再次指出,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并要协助教务部门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选修课或必修课)或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科室设置中,应设立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科室(组),或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健康教育经费,应纳入学校年度预算。《条例》和《规程》为高校健康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展起来。1986年,在上海、河北、苏州等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学校健康教育学概论”选修课,并计算学分,两年后,武汉、浙江、福建、江西、河南等省市的部分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健康教育选修课。1991年10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二届健康教育理论研讨会以及1992年在烟台召开的全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汇集了我国近年来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的健康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进入20世纪末,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在校领导和教务部门、学生管理、校医院等职能部门的重视下,开展了大学生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许多省市编写了健康教育教材并开展了健康教育评价和学术研讨,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健康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 &&&&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已明确提出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增进大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进一步了解健康的价值和意义,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改进生活质量。并提出了健康教育五点要求,即:①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②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卫生防病知识和急救知识;③使大学生认识到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自身健康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不良的生活方式;④使大学生强烈意识到健康是当代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⑤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健康教育模式和体系。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上述要求: &&& (一)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参与意识&&&&& 充分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是大学生认真参加健康教育的基础。每个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参加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时代的挑战,同时也是国家依法治学,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增强个人的防病健身知识和责任感,还能促进公众的团结和责任心。因此,积极参加健康教育,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在健康教育中,每个学生都要树立强烈的参与意识,使自己不仅是卫生保健的对象,也是卫生保健的积极参与者,作到学习、参与、宣传和服务相结合,把卫生保健从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学校、家庭做起,从去除自身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起,从为周围的人民群众进行健康宣传和健康服务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教育收到应有的成效。 && (二)努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 努力学习卫生保健知识,掌握必要的防病治病方法,是大学生健康教育所要实现的又一个目标。没有起码的卫生知识,没有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要想寻求有效的自我保健和社会保健措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大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知识,了解自身身心发育特征和心理卫生、性健康知识,熟悉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以及合理使用药物等。 && (三)树立健康信念、培养卫生行为&&&&& 通过健康教育,要使自己真正认识健康的本质和内涵,强烈意识到在当代社会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壮健,还应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努力消除有害健康的各种因素,戒除不良习惯,培养卫生行为,保持情绪的稳定乐观和人际交往的和谐融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卫生的习惯和行为,都会有与客观事物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关键问题是自己能否正确认识,能否找到正确解决的措施和办法。对吸烟、酗酒、偏食、躺着看书、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如果缺少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念,就会采取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听之任之。只有树立起现代健康意识,才能认识到这些行为不仅有害于自己也有害于他人的健康,从而根据现代健康概念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时时注意克服不良习惯,坚持卫生行为。&&& 五、《卫生与健康》的学习方法 &&&& 《卫生与健康》在高等学校教学中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选修与讲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 (一)理论联系实际&&&& 《卫生与健康》所传授的卫生知识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应当把学了的卫生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例如,在学习“行为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时,要检查自己有否吸烟、酗酒、随地吐痰、乱扔纸屑、折损树木等损害自身和环境卫生的行为,如何维护自身健康和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等。 &&& (二)学以致用 突出实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突出掌握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才能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如学习了“用脑卫生”后,就要按照卫生的要求科学地使用大脑;学习了“心理卫生”后就要注意自我情绪的调适,按照心理卫生的要求,妥善处理各种内在的或外在的矛盾冲突。通过实际运用,既可把“死知识”变成提高我们身体素质的“活动力”,又可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专业性较强的医学知识作一般的了解,而对于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徒手心肺复苏,中暑、溺水、电击等的急救,运动创伤的临时包扎、护送以及常见症状和自我诊断等等,则要重点掌握。 &&& (三)运用多种形式&&&&& 健康教育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普及卫生保健知识。教育部制定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试行)》中提出把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或必修课,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教学目标、有专职教师和有效果检查评价的,是较正规、效果也较好的一种形式,有条件的高等学校都应组织这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尚未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学校,应积极组织健康教育讲座。此外,还可以采取自学的方法,通过书报杂志、电视电影、红十字会活动、各种医疗救护培训班、各种卫生保健知识竞赛等,熟悉、了解和掌握卫生保健知识。系统的课堂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互相补充,不断促进,将会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节&& 健 康 促 进 一、健康促进的涵义 &&&& 健康促进一词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20年代的公共卫生文献中,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受到广泛重视,并在全球迅速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促进的内容不断扩大,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因而,有关健康促进的涵义目前尚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中。&&&&&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就健康促进作以下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美国健康教育学家格林(Lawrence.W.Green)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环境,而支持即指政策、立法、财政、组织、社会开发等各个系统。1995年WHO西太区办事处发表《健康新地平线》重要文献,指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个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 二、健康促进的领域 &&&&& 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及5个主要活动领域:&&&&& (一) 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把健康问题提到各级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和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显得十分的重要。健康促进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作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二)创造支持的环境&&&&& 健康促进必须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 &&&&&& (三) 加强社区的行动&&&& 社区人民有权决定他们需要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因此,提高社区人民生活质量的真正力量是他们自己。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发展个人技能&&&&& 通过提供健康信息,教育并帮助人们提高作出健康选择的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就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健康和保护环境,不断地从生活中学习健康知识,有准备地应对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如慢性病和外伤等。学校、家庭、工作单位和社区都要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五)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促进中的卫生服务的责任由个人、社会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工商机构和政府共同分担。他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 围绕健康促进领域,澳大利亚学者提出:健康促进具体应包括三个方面: &&&&& 1.预防性健康保护:& 以政策、立法等社会措施保护个体免受环境因子伤害的措施;2.预防性卫生服务: 提供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各种支持和服务.&&&&&& 三、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一)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它需要社会人群自觉参与,通过自身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于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治、经济、立法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比较持久并且带有约束性。&&&& (二)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某一部分人群或仅针对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 (三)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增进健康素质,促进健康。&&&&& (四)社区和群众参与是巩固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人群的健康知识和观念是主动参与的关键。通过健康教育激发领导者、社区和个人参与的意愿,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因此,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健康促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限制。&&&&& (五)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的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前者包括政府和环境的支持,后者则着重于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而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了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同时,还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支持,经济支持等环境改变的各项策略。这就表明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业,而且是要求全社会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社会工程。&& 四、健康促进学校 健康促进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为学生提供整体性的、积极的经验与机构,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让学生更广泛的参与社区,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和社区健康,促进事业的发展。 (一)健康促进学校的内容 健康促进学校的内容具体可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可以反映健康促进学校的主要构成成分。&1.学校健康政策& 它是顺利开展学校健康促进的保证,体现学校决策者的思维观念,影响行动和资源。学校健康政策的内容包括:&(1)学校有关卫生食品的政策;(2)学校在所有活动中均完全禁止吸烟,禁止喝酒,禁止使用非法的影响精神的物质;(3)学校保证男生和女生在利用学校资源方面完全平等;(4)学校在药品供应方面有正式的程序;(5)学校对急救有相应的政策和措施;(6)学校制定适合本地情况和控制蠕虫或其它寄生虫病的政策;(7)学校制定避免日晒损伤的政策;(8)学校制定进行健康筛查的政策;(9)学校制定在发生急症或其他可能危及学生健康情况时关闭学校的政策;(10)当发生自然灾害或其他事件时,学校有切实可行的安全计划;(11)学校应有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控制及其安全管理的政策。&2.学校健康教育&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1)健康课程教学& 健康课程教学主要指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正规课程的设科教学,也可以包括在其他课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的联络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卫生知识,培养健康态度,学习基本的保健技能,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并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为此,从幼儿园到大学均应普遍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大学可以设选修课。&&&&& 课程教学能否收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业务能力与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要掌握内容的科学性和思维性,教学方法要贯彻一系列教与学的原则,特别是要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努力做到生动活泼,有吸引力,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国外有学者推荐一种崭新的教育方法―同伴教育。由经过培训的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实施教育。由于他们文化背景、阅历相同,彼此易于沟通因而效果显著。目前该方法多应用于生殖健康、劝阻吸烟、环境卫生、保护和节约资源等多种教育领域。&&&&&(2)健康活动& 健康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印象,促进学习效果。因此,健康活动应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使知识与实际行为结合起来。健康活动种类较多,可根据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活动。如培训红十字青年,参加社会卫生服务和学校环境清扫、组织以卫生为主题的团会,演出队、夏令营、知识竞赛等。实践表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助意识和自我教育、善于学习等。 &&& (3)健康咨询与健康行为指导& 健康咨询是学生(或家长)与咨询人员(如教师、医生、护士及有关人员)面对面的接触,集中讨论某一健康问题或决定某一健康活动的方针。&&&&& 健康行为指导是通过教育指导,让儿童\青少年认识到什么是健康行为和不健康行为。对于不健康行为应按专门设计的程序模式,提供学习经验,逐步加以纠正,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健康咨询和健康行为指导均可分集体与个体两方面。前者往往以小组、班级或学校为单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或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提出建议,如在夏令营活动前,给学生讲解野外活动时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及自身防护知识,如预防溺水、雷击、皮肤晒伤及其他意外伤害等,鼓励学生对自我保健的关注。个别咨询和指导以个别的方式,向学生(或家长)提供保健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和习惯,对学生实行诸如不吸烟、不酗酒等有关不良行为的纠正与指导。&&&&& 心理咨询在健康咨询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重要性在于:①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克服心理障碍,纠正不良行为,促进心理正常发展;②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能力和教学效率;③为学校领导者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管理方面存在的教育与心理问题。总之,学校的心理咨询是学生的良师,教师的参谋,管理者的智囊。学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①学习心理咨询(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造力咨询);②社会心理咨询(“学校病”咨询,人际关系咨询);③职业选择咨询(职业兴趣、能力、气质咨询);④心理健康咨询:包括大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产生原因,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等。&&&&& 3.学校健康社会环境& 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参加健康活动,主动培养健康意识的外部环境。包括:&&&&& (1)人际环境& 主要指学校内师生之间、员工之间及员工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社区领导乃至家长均应通过自己的社会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给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榜样作用。&&&&& (2)事物环境& 事物环境是指校内各种活动和措施以及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实际状况。如课程的安排,作息制度的制定,课间活动的组织,学校安全措施、考试等。&&&&& (3)学校物质环境& 学校物质环境指学校的基础环境及自然环境。包括校址的选择、校舍的建筑,操场面积和运动设施,教室采光、照明、通风、温度、湿度、噪声、课桌椅,给水及排水设备,厕所、浴室、食堂、宿舍、图书馆、校内绿化和垃圾处理等。&&&& 4.社区关系& 包括学校与家庭、与学校当地社区各组织、团体之间的联系。具体内容有:(1)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家庭和社区的参与,如请家长参与学校食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学校建设和体育活动等,社区团体、卫生服务组织参与学校活动;(2)学校积极地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师生共同参加社区活动,向社区通报学校有关健康问题的计划、倡议等。此外,学校应积极争取社区大众的合作,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 5.个人健康技能& 内容有:(1)教师课程设计内容要反映学生的健康问题;(2)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生营养、预防疾病、体育卫生、安全、心理卫生、性知识包括HIV/AIDS、控烟及预防药物滥用、口腔卫生等知识);有关沟通、处理人际关系、应付压力等技巧;(3)发挥教师及学校在健康促进中的关键作用,对他们进行培训;(4)帮助其他人员(如家长、健康教育者,社区人员)有机会掌握有关学校健康促进的技能。&&&&& 6.学校卫生服务& 指学校或有关卫生服务机构向学生提供直接服务,并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担负起儿童青少年学校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责任。&&&&& 卫生服务内容包括:(1)学生和教职员工能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生长发育监测,健康筛检及常见病预防和身体缺陷的纠正,突发性疾病的紧急救治,意外伤害的应急措施,口腔卫生、心理咨询及为伤残学生提供特殊帮助等;(2)地方的卫生服务部门对学校的健康项目提供帮助,进行师资培训。 &&&& (二)以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领为指南 实施健康促进学校活动&&&&& 1995年12月,WHO西太区制定了《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这几年实践中,我们结合国情与《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不但强调制定政策规划,而且采取了将健康促进学校活动与学校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有了很好效果。几点深刻体会如下:&&&&& 1.健康促进学校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健康促进学校的宗旨与我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它与我国《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吻合,它对目前教育战线面临的由应试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变极为有益,健康促进学校无疑将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2.健康促进学校必须转变观念& 不要把学校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必须给学生和教职员工一种对他们健康有益的环境支持,学校同样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促进健康的场所,使学生在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有良好的发展。目前,人们已认识到健康是一种资源,人人都应该关注这一资源,当然学校的职责是不言而喻的。学校中不能只有少数人员考虑学生的健康问题,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关注学生的健康;同时,学生家长、社区机构成员等也有关心学生健康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才有可能全方位地实施健康促进学校行动。健康促进学校不仅是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服务,而且健康促进学校是学校职能全面的改变。同时,由于学生可以把健康信息带给家庭和社区等原因,健康促进学校也是社区和学校在健康促进行动上的联合。实施健康促进学校行动不是额外负担,它的目标与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致,是贯彻我国教育方针的极好途径,是学校应该做的。&&&&& 3.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习成绩&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的体质增强。实践证明,学生体质指标有升高趋势,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或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大有好处。&&&&& 4.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既不能脱离WHO的《纲要》,又要有我国的特色&&& 《纲要》中指出:“健康促进学校是国际性的,……为保持各国间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促进健康促进学校的主要内容被清楚地确认,在《纲要》中做了更详细的规定”。我们认为健康促进学校的内容大部分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我们应当以此为指导实施健康促进学校活动。&&&&&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对《纲要》全盘照搬。因为有的具体条文确实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比如防止日晒的政策。有的需要我们更加突出地重视,比如政府的作用。有的具体标准只能相对而言,比如校舍条件等。&&&&& 有鉴于此,我们在以《纲要》为指南的基础上,也可以对其内容进行扩充和进一步完善,进而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促进学校。进入新世纪,一项旨在控制儿童肥胖的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合作项目,首次在我国深圳、北京、武汉相继展开。&&&&& 我们相信,在我国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WHO的指导和帮助下,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勤于钻研,健康促进学校在中国一定会有更加灿烂的前景。 第四节& 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健康教育概念的解释众说纷纭,但目标是一致的,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他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又共同发展。很多学科是健康教育学的基础,同时健康教育又有别于其他学科,有他自己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 一、与医学科学的关系 &&&& 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普及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加应激能力。显然,卫生知识来自于医学科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和寄生虫学、临床医学、药物学等等。&&&&& 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大众化的,面向广大的人民大众,尽管涉及医学科学知识,但不可能专业化,达不到医学专业的深度与广度,只能是“普及”。主要着眼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公民的健康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卫生行为和掌握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 健康教育的范围很广,医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除此以外,还涉及如《社会学》、《心理学》、《法学》、《伦理学》等许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健康教育既与医学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二、与心理学的关系 &&&& 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的学科。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形式是各种各样的;有感觉、知觉、表象、概念、情感、意志、意识等。反映的过程和反映的结果表现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中。受人的先天特征和社会条件(主要是教育)的影响所制约的个人特性,表现在各种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 心理特征的介绍、心理素质的培养、异常心理的调节等是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任务之一,因此,彼此间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健康的教育与培养只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心理学涉及的其他很多方面在健康教育学中也不可能一一提及。&& 三、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有”是社会主义新人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是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方面的统一的整体。 &&&& 思想道德教育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适应大学生活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有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修养、心理素质较高是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健康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从健康教育的角度认为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心理素质不高,并不等于思想品德不好,政治素质差。作为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可能理解到这一点,但作为一个从事思想教育工作者,有可能难理解到,致使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可能出现更严重的心理异常。 四、与社会学的关系 &&&&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社会的发展是由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和生产方式来决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是社会的全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任何人都在社会中生活,离不开与社会的关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培养人们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正确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等,都涉及到社会学的问题,但是,社会学涉及的范围之广大,健康教育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提及,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此外,健康教育与人口学、伦理学 、哲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总之,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立的一面,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又与很多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内容在其它不同的学科中都会学到或提及,是健康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或基本知识,但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一样。所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求人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多学科的知识,虚心地、不断地从各个学科领域中吸取营养,丰富知识,融汇贯通,完善自我。&&思考题 1、& 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为什么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 3、& 大学生常见不良行为有哪些,怎样纠正? 4、&如何学好《大学卫生与健康》这门课程?&&健康与健康教育
(280)(3265)(2514)(2026)(1900)(2471)(3032)(3565)(3364)(3361)
湖南大学版权所有&,2002湖南大学校园网络信息中心制作发布
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山  邮编:410082 意见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跪求种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