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社发展史

联社简介& &
农村信用社欢迎您联社风采营业网点
党风廉政& &
&&&&&&&&&&&&
交流互动& &
[]&&[]&&[]
政策法规& &
您认为本网站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内容充实性
栏目合理性
界面美观性
交流互动性
-- 同业网站 --湖北信用联社网福建石狮农村合作社湖南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常德办事处衡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晋中市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广州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湖南浏阳农村合作银行
-- 监管部门 --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
-- 政务网站 --湘乡网红网湘乡市统计信息网湘潭网
-- 法律援助 --熊水俊律师网站陈谷丰律师网站
-- 客户网站 --湘乡市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湖南省深思电工实业有限公司
-- 其它网站 --中国农村信用社121信合网中国银行业协会湖南信合之家369信合网中国信合在线论坛金融时报中国地方金融网中国农村金融网湘乡农信在线考试系统
&&&&&&&&&&&&&&&&&&&&&&&&
策划设计:三人行网络服务中心
湘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Tel:0& FAX:7& 电子信箱: &湘乡信合群:
地址:湘乡市工贸新区中心广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邮编:411400&&湘乡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版权所有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2008年,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史-农村信用社考试介绍,易考吧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史
【时间:】
【来源:--】 【阅读次数:
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产生于50年代初,当时刚刚获得解放的农民为了保护胜利的果实,为了摆脱农村高利贷的盘剥,解决生活、生产中对货币资金的需求,在政府的号召下自愿地组建起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当时农民手持货币数额汲低,为了组建为自己服务的合作金融,为了向信用社交纳2―3元不等的入社股金,许多农民不惜出卖口粮、向他人告贷或变卖祖传的银饰制品。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后,本着为社员服务、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在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的特征逐步被淡比。在追求盈利最大化思潮的影响下,农村的商业化特证。在农行的代管下,人事变动均由县农业银行任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使农村信用社的“一人一票、民主管理”原则丧失贻尽,许多社已多年不换届,理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重大事件并不与社员商量,社员的主人翁地位已无法体现。在高息揽储作法的冲击下,农村信用社随时随地大量扩股,但扩股的股金既分红又派息,名为股金,实为变相高息存款。一次次的变相扩股已使5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股金显得微不足道,有些信用社甚至对政府行政干预能力下降。在农业银行业务进城和追求盈利最大化的动机下,农业银行通过大量占用农村信用社资济服务的实力。
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方案实施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明确界定“合作制”与“股份制”二者的概念。合作制与股份制有着明显差异。合作制的入股者可以退股,而股份制不能退股只能转让;合作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一人一票,而股份制实行一股一票,持大股者必然掌握经营管理权;合作制由合作区域内有共同关系、共同利益的人组成,股东、经营者、顾客三者一般都是社员,利害关系一致,而股份制由资本者组成,股东、经营者、顾客三者关系对立;合作制的经营宗旨是为入社社员服务,在满足内部互助后适当追求盈利,而股份制的目标是盈利最大化;合作制在为社员提供服务时不得有经济实力、政治上的歧视,而股份制是依据服务对象的实力为准的;合作制的分配由入社者平均分配,而股份制是依股东持股多寡而分配。在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时必须明确这两个概念,以确保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性质不变。目前有一种将农村店用合作社改组为股份合作银行的提法。鉴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合作”性质已经模糊不清,股份合作制又是近年兴起的争议性较大的产权形式,为了减少组建过程中的难度,应先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改造成单一的“合作”模式。而向股份合作制过渡则是将来的事情。
(二)加强宏观配套管理,确保农村合作银行的良性运行。第一,由于农村合作银行以为入社社员服务、不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 必然影响其盈利水平的提高,降低其在金融竞争中的实力。因而国家必须根据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以及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予以保护和扶植,要给予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的优惠政策。具体分为一是农村合作银行不交纳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率;二是上缴存款准备金率要低于商业银行3―5个百分点;三是提高呆账准备金率;四是对非社员放款的利率要有较大的浮动范围。
(三)正确设置股权。农村合作银行的股权设置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资产评估后,信用社的净积累应全部转为50年代入股的原始股东的股权,也就是说原始股权应大幅升值;②招募新股,每人只许购一股,这是身份股,入股后即为信用社的社员;③无论新股或旧股,今后只能在年终分红,盈则分,不盈则不分,不能既派息又分红;④入股必须以货币资金入股,不能以实物顶替;⑤入股自愿退股自由,但入股和退股都要在一定时期经一定程序的讨论后决定,且退股后即失去信用社社员的身份,不能享受信用社的合作性优惠;③由于农村信用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因而不吸收企业、政府、外资入股;③为了扩大股金来源,可以设立资本股,入股金额不限,参与年终分红,但不能因入股金额大而改变其普通社员的身份;③乡级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总股本应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6县农村合作银行是由各农村信用合作社出资发起的再次合作,其股权结构由信用社人股和县合作银行向县城范围内吸收的社员身份股及资本股构成,信用社入股应占50%以上。县农村合作银行的总股本最低要达5000万元人民币;(10)鉴于县城范围内的城市合作银行也主要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故也要使其加人县农村合作银行,使其成为县农村合作银行的一个营业网点或分理处。
(四)要充分估计到民主选举的阻力,使县农村合作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管理机构真正产生于入社社员的民主选举。民主选举可能遇到各种阻力:一是由于多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由农行代管,民主选举的作法已基本废除.县联社及基层社的干部已习惯于由上级任免,加之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体制弊端,会使现有的县联社和基层社的领导因担心实行民主选举而失去现有的领导职务而产生抵触情绪;二是由于多年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农民的民主选举意识已十分淡漠,因而在进行新的民主选举时,农民会对此漠不关心,持不积极、不合作的态度;三是地方政府因担心农村合作银行由于真正贯彻民主选举的原则而产生较强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后不好管理,因而在选举中人为地制造障碍;四是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域观念、家族观念,以及复杂交错的人事关系等也会给选举造成一定的阻力。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充分的宣传发动工作,唤起广大入社者参与选举、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积极性;二是要选择关心选举、热爱信用社事业的入社农民作为社员代表大会代表;三是要挑选能够坚持原则,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组建选举领导小组。小组的组长由县人民银行行长担任;四是出台选举办法,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
(五)解决好与县农业银行的脱钩问题。与农行脱钩,重点是解决好两家在人员、资金、财产上的划分问题。在人员上,凡是两家互借的人员,在征求个人意愿基础上,愿回农行的可回农行,愿留合作银行的可留在合作银行。在资金上,原信用社通过农行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应由农行全额划转县人民银行,做为县农村合作银行在县人民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原信用社上缴农行的备付金,在保证信用社结算用资金外,农行要将其余部分归还信用社,由县农村合作银行统一在人民银行开立备付金账户。对于农行已将比资金长期占用而一时难以划拨者,仍然要坚持一次性划转,差额部分由人民银行给县农行增加同等额贷款,然后限3年期由县农行按比例将再贷款全部归还人民银行。在财产上,要首先界定产权。双方共同出资购建的财产,按双方出资额确定比例,经协商将财产转让给另一方;对一方代另一方购建的财产,要核准出资额,并结清尚未支付的款项,然后办理移交手续。对一方占用另一方的财产,应全额退还。对产权归属有争议者,由县人民银行负责调解。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经营和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当前农村信用社在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着十大误区,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急需进行引导和矫正。
一、增资扩股的误区
增资扩股不仅是农村信用社获取中央专项票据资金扶持的基础条件,而且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在深化改革中的21省(市)农村信用社正在大力开展增资扩股工作。但是,有很多农村信用社为了完成增资扩股任务,尽快达到中央专项票据资金扶持的条件,急功近利,就采取一些不规范的增资扩股行为:一是注重募集新股金,忽视对老股金的清理和处置。二是注重组织资格股,不注重组织投资股,忽视股金的结构对称性和稳定性。三是不计成本,对入股者承诺过高分红水平或搞存款化股金。四是注重给职工下扩股任务,忽视面向社会公众广泛扩股。如果增资扩股行为不规范,就会得不偿失。如只注重募集新股金,忽视对老股金的清理和处置,就会对今后股金的管理和分红带来不利影响;如只注重组织资格股,不注重组织投资股,三年后资格股有可能陆续退出,农村信用社资本金就会严重不足,其抗风险能力就会大大减弱;如超过自身承受能力,对入股者承诺过高分红水平或搞存款化股金,就会增加成本,加大亏损,降低盈利能力;如只强调给职工下任务扩股,职工就会像组织存款一样组织自己的亲朋好友入股,那么就会吸收大量的关联股金,变相形成内部人控制,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也成为空谈,这就与改革的初衷相悖。
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既要抢时间、抓进度,更要规范行为,严格执行政策,切实讲求质量。第一,要严格按规定清理和处置老股金。对老股金要逐笔逐户进行清理,要与入股者逐笔核对认定,找不到原入股者的,实行股金“打包”,“打包”后另设立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对于盈利社的老股金,要根据入股年限、结合入股社的实际情况,分档次确定分红标准,办好分红手续;对老股金的处置,要按照“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根据原入股者的意愿,实行转股、补足差额转股或退股。第二,要加强宣传引导,规范宣传行为。要把握宣传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组织农户、个体工商户、民营经济户、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入股。要实事求是地进行风险提示,不得以片面、虚假的宣传和信息误导投资者。第三,要严格按规定募集新股金。在募集新股金工作中,要按政策规定规范操作,严禁违背政策作出不合实际的付息、分红等承诺,严禁采取存款化股金或直接将存款转为股金等虚假入股方式,严禁搞强迫入股或将增资扩股任务摊派到内部职工身上。第四,要合理安排,优化股权结构。在吸收资格股的同时,要注意吸收有经济能力、信用良好的优质投资者、法人入投资股,投资股占股本金总额的比例不得少于20%,力争达到30%,建立股本金的长效稳定机制。要按政策规定合理确定法人股、自然人股和内部职工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既防止因股权集中造成大股东控制问题,又防止股权过于分散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农信社经营管理水平。
二、存款规模的误区
马克思说过:对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存款。农村信用社也不例外。为此,许多农村信用社认为组织存款越多越好,存款规模越大越好,于是每年都下达存款的高速增长任务,并加大存款的考核力度,将存款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职工的工资挂钩。有的信用社和职工为完成存款任务多得工资,就高息揽存;有的为了存款的稳定性,硬性下给职工定期存款任务,甚至不要活期存款等低成本存款;有的到了月末、季末、年末搞数字游戏,搞虚假存款,高过渡性存款,一天存款,保一个月甚至一季度的工资。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促进了存款增长,增加了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但对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产生一种抑制作用,而且会对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一是资金成本上升。要完成存款任务,存款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为提高存款稳定性,有的农村信用社不计成本,大量组织定期存款,从而带来资金成本的上升。二是信贷风险增大。资金成本上升和存款快速增长必然会增大资金运用压力,农村信用社很容易在规模扩张的冲动下,而为支持较高的资金成本又必须维持较高的收益水平,因而会增加对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投放,产生信贷风险,从而使不良资产的比例上升,陷入恶性循环。三是经营效益会降低。不计成本扩张存款规模与资金运用不相匹配,必然带来资金的相对过剩。而农村信用社资金存放央行就等于亏钱,农村信用社存款的平均成本在1.5%至1.8%之间,存款准备金利率只有0.99%。如果资金得不到充分运用,高成本的存款就得不到消化,就会形成组织存款越多,亏损就越多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
农村信用社要增强存款的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存款总量的增长要与存款质量相匹配,要与资金运用水平相匹配,要与经营效益相匹配。首先,建立科学的存款考核机制。要改变下存款任务指标的考核方式,要根据资金实际需求和存款成本情况确定存款目标,实行目标考核,重点考核存款质量、存款成本,实现存款的效益型增长。同时要按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要求,根据存贷比例情况,合理确定存款增长目标和贷款投放目标,确保资金自求平衡和合理匹配。其次,建立有效的资金内部计价运作机制。要以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合理的期限结构为主体,统一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对农村信用社辖内单位之间的一切资金往来全面实行计价运作和计价买卖。通过内部资金市场实现存贷款市场、货币市场的有机互动,提高资金在资产负债业务的横向流动和在机构间的纵向流动过程中的效率,降低资金闲置成本。同时要借助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等杠杆以及相关激励机制,调动营销人员对由规模增长向效益增长转变的积极性。第三,建立高效的资金交易机制。对农村信用社富裕资金,要以国债或以网上信用为基础,进入银行间市场实行上网交易,积极开展债券投资、回购业务,拓展富裕资金运用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资金管理,严禁擅自外存、外拆、外贷,严禁进入股市,严禁购买各类基金,确保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安全、高效营运。
三、支农的误区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改善支农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支持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为此,有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认为投放小额农贷越多越好,小额农贷规模越大越光荣,于是就给农村信用社下考核指标,要求小额农贷的发放面达到一定的比例,发放额度达到一定的规模,造成一些基层农村信用社盲目增加小额农贷规模,扩大小额农贷额度,重放轻收,重收息轻收本,重放轻管,小额农贷不落实内部责任制,有的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的回收率仅为30%-50%,使小额农贷的发放量与风险管理要求不成正比。
支农是农村信用社的天职。但农村信用社支农必须是有效益的支农。为此,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要管好用好小额农贷,实现社农双赢。一是规范小额农贷操作。对小额农贷不能下过高的考核指标,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农村信用社自身实际和资金实力合理确定小额农贷发放规模,小额农贷发放面要根据当地信用环境情况确定。同时发放小额农贷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规范操作,不得逆程序、省程序操作,不得擅自扩大贷款额度,造成贷款风险。二是加强小额农贷管理。小额农贷要“管放”,更要“管用”、“管收”。要重点加强小额农贷的贷后管理,跟踪检查贷款的用途和资金流向,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不得低于98%,形成良性循环。三是落实小额农贷责任。农村信用社对小额农贷要实行 “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包奖惩”的“四包”责任制,由信贷人员分片包干负责。同时要研究制定一套有效的奖惩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对那些经营管理好、小额农贷到期收回率高的有功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那些责任管理不到位而致使小额农贷出现风险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处。
四、工资改革的误区
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的重点是推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加大收入分配的正向激励,拉开分配档次,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励员工创造业绩,促进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但是一些农村信用社在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出现了不合理的现象。一是按行政级别分配工资。有的农村信用社人为拉开分配档次,按行政级别分等级执行不同的工资标准,而不是根据职工创业绩的多少来拉开分配档次,造成领导干部工资水平大大超过职工工资水平,有的农村信用社的干部工资是职工工资的10倍以上,这样易产生农村信用社干部任用上的腐败和农村信用社干部和职工之间的矛盾。二是高套工资,提高标准。工资改革没有统一的标准,联社与联社之间、农村信用社与农村信用社互相攀比,工资就高不就低。有的行业管理部门工资改革按银监部门、人民银行靠,执行与银监部门、人民银行一样的工资标准,造成管理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超过辖内农村信用社工资水平。三是巧立名目多发工资。有的农村信用社在执行正常的工资分配制度外,又制定一些单项奖励办法,变相提高工资标准,造成职工工资增长与效益增长不协调、不同步。
农村信用社工资改革要实现正向激励的作用,做到激励有效、约束严格、奖惩分明,必须坚持以下三条原则:第一是要坚持“工资与效益挂钩”的原则。员工工资增长要与农村信用社的效益增长同增同减,效益增长,员工工资随之增长;效益下降,员工工资要随之下降,员工的工资增长水平不能高于效益的增长水平。第二是要坚持绩效分配的原则。绩效分配就是按工作业绩和效益进行分配劳动成果。农村信用社不存在按行政级别发工资,只存在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工种、不同的系数,然后根据绩效给予报酬。档案工资只能作为调出确定收入的依据,但决不能作为计酬的依据。要通过严格的绩效分配,使能力差的员工自然淘汰、自动走人,让能力的员工按绩取酬、先富起来。第三是要坚持合理调控的原则。《公司法》规定,高管人员与员工的平均收入差距的合理比例是1到5倍。根据农村信用社行业特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与员工不应过分拉大差距,原则上市(地)、县(市)联社领导干部工资收入不得高于辖内农村信用社员工平均工资收入的300%;市(地)、县(市)联社其他管理人员工资收入不得高于辖内农村信用社员工平均工资收入的150%,以更多地体现公平合理性。
五、增效的误区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决定了经营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经营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近年来,各地都把增效作为工作的核心,加大了效益的考核力度,效益占考核总分的比重逐步提高,一般达到了60%以上,工资收入主要是与效益挂钩考核。为了完成增效目标,保证拿到自己的收入,许多农村信用社就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甚至虚假的方式增效。一是增效靠增贷。增效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是靠增加贷款规模来扩大利息收入,中间业务、其他资产收入较少。有的农村信用社为追求利润甚至采取“倒算账”方式超规模、超比例发放贷款,忽视贷款的风险,忽视贷款的对称。二是重收息轻收贷。一方面为了保证利息收入的到位,实行按月或按季结息,而忽视到期贷款的回收,造成很多贷款多次展期、逾期,形成呆滞呆账;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利息收入,对不良贷款盘活采取先收息后收本的方式,造成效益增加贷款风险随之增大的畸形发展局面。三是虚假增效。为了完成利润计划,有的农村信用社采取以贷收息的方式增加利润,有的农村信用社则采取做假账的方式虚增收益,而这些虚假增效方式不仅败坏了员工工作作风,增大了贷款风险,而且要多缴税、多付工资费用,危害甚大,对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信用社增效必须建立要真实反映和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一要纠正错误认识。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克服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行为,特别是要纠正牺牲贷款质量换取效益的作法,使效益实现可持续性增长。二要加强贷款风险管理。要加大贷后管理力度,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做到“人随钱走,利随本回”。同时要加强对贷款质量的考核,对当年造成贷款不良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三要严肃财务纪律。会计报表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严禁虚增财务收入,严禁以贷收息。对虚增收入、以贷收息的,要扣除利润,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四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增强服务创利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网点多、人员多、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力开展和拓展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其他银行业务、代收水电费等中间业务。同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贴近农民的优势,帮助农村的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理财,帮助他们清收货款,帮助他们做产品推介工作,还可以创造条件代销基金、代销债券等,用服务创利,扩大非利息收入来源,培植新的效益增长点。
六、抓降的误区
不良贷款的抓降工作是农村信用社的长期性重点工作。近年来,银行监管部门和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都加大了不良贷款抓降的考核力度,实行“一票否决”。一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者为了保“帽子”,保收入,就采取了不规范的抓降行为来完成降比任务。一是降比靠扩大规模。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的抓降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靠真正的清收盘活,切实减少不良贷款的绝对额。还有一条途径是靠扩大贷款规模,把“蛋糕”做大来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有的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抓降工作主要是靠做大分母,即增加贷款规模来稀释不良贷款百分比。二是盘活靠贷款转期。有的农村信用社为了达到盘活不良贷款的目的,对逾期的贷款进行转期,对不良贷款进行换据,从账面上看不良贷款下降了,实质上不良贷款根本就没有盘活。三是盘活靠收取抵债资产。为了完成不良贷款抓降任务,一些农村信用社采取违规收取抵债资产形式盘活不良贷款,而这些抵债资产往往是低值高估,同时又重收轻管,造成抵债资产出现“冰棍效应”,隐性损失较大。四是虚假反映不良贷款。有的农村信用社为了政绩、怕追究责任,对新增不良贷款,采取瞒报、不报等方式,隐瞒不良贷款,虚假反映贷款占用形态。有的农村信用社则采取调科目、调账的方式降低不良贷款。以上种种抓降方式,隐藏了信贷资金风险,贻误了农村信用社及时抢救资金、清收不良贷款的时机,对农村信用社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是极为不利的。
抓降是农村信用社永恒的主题。农村信用社要建立抓降的长效工作机制,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清收盘活措施降低不良贷款,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一是要进一步调整抓降考核方式。考核降比主要看“三降两无”,即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占比下降,单户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无新的超额新增不良贷款,当年贷款新增不良率控制在2%以内,无虚假报表。二是要坚持不良贷款分帐管理。对不良贷款实行“新老划断,降旧控新,集中处置,分别考核”,把不良贷款的余额新老分开,逐笔建立台帐,单独分出来由专人清收,专门考核。新增的贷款要控制新增不良率,做到“零风险”或“低风险”,旧的不良贷款要集中清收,集中处置,这样两头控制,加上规模扩大,不良贷款才会真正降下来。三是要加强抵债资产管理。要严把抵债资产接收关,接收抵债资产要严格掌握条件,要充分考虑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能片面为了降低不良贷款,而高价接受抵债资产或接受一些不易变现的抵债资产。同时要妥善管理抵债资产,落实专人保管、维护,并要采取拍卖、变卖、租赁、协议转让等方式及时进行处置。四是要真实准确反映不良贷款的占用形态,严禁弄虚作假,不得以换据形式置换不良贷款,不得将不良贷款放在正常贷款科目中反映,不得以空转科目的形式降低不良贷款,不得采取违规收取抵债资产形式盘活不良贷款,违者要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案件防范的误区
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案防设施差,再加之规模小、盈利少,容易发生案件。一旦发生案件,农村信用社要经营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弥补案件的损失。因此,做好案防工作是确保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案防工作中,许多农村信用社虽然都认识到了案防工作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重部署,轻落实。一是注重内控制度的建设,忽视内控制度的执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都比较健全,但就是不认真执行,把制度讲在嘴上、写上纸上、挂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结果出了案件,才明白执行制度的重要性。二是注重检查监督工作的安排,忽视检查监督工作的到位。一些农村信用社每年都开展了大量的财务检查、会计检查、信贷检查,但往往是下文件发通知要求先自查后交叉检查,这实际上是通风报信,有问题的人要么拆东墙补西墙掩盖了问题,要么掩盖不了就携款潜逃。三是注重对外部人的防范监督,忽视对内部人的行为监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一些农村信用社对内部人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对有问题的员工疏于防范,更未强化行为监管,有的甚至的把有问题的员工放在重要岗位,导致内部人作案频频发生。四是注重物防,忽视人防。一些农村信用社对安全设施注重投入,但忽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防案控案,关键在于落实。农村信用社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大案防工作落实力度。一是要严格落实案防工作责任。对案件防范,要实行农村信用社“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各负其责的工作制度。对因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而引发的案件,要严格追究当事人、分管领导和“一把手”的责任。二是要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制度不落实,等于没有制度。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执行制度中必须做到不打折扣,不搞变通,100%执行,要坚决克服执行制度过程中的随意性、形式主义和感情化倾向,只认制度不认人,执行制度一定要非常坚决,才能保证不出漏洞,不出问题。三是要严格进行检查监督。农村信用社要开展岗位交叉检查、财务检查、信贷检查、安全检查和审计检查,要做到突击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交叉检查与代班审计检查相结合,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相结合,保证检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真正达到查防隐患的目的。对漏报瞒报、该查出而未查出,以及不能廉洁自律导致形成案件的要追究检查人员的责任。四是要加强对内部职工的行为监控。要经常分析研究农村信用社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案件防范工作的主动权。对思想落后、工作态度消极、生活作风糜烂,以及经商办企业、社会交往复杂、赌博的人员,要进行重点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是加大惩诫力度。农村信用社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惩诫不到位。为此,农村信用社对因人为造成安全隐患、酿造案件的责任人,一定要惩诫到位。对违反内控制度的人,不管是否酿成案件,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肃处理,做到“三见”,即见文(就是处罚文件),见人(就是处分人),见钱(就是罚款)。对农村信用社内部人作案要加大惩诫力度,只要内部人作案,不仅要全额赔偿损失,而且要给予行政处罚,直至开除,要通过严厉的处罚措施使作案人遭受惩诫的成本支出远远大于其作案收益,从而有效地扼制案件发生。
八、行业管理的误区
行业管理既是农村信用社体制赋予的使命,也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赋予的职责。强化行业管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加快业务发展,改善经营效益,防范金融风险,增强服务功能。但是,有一些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部门热衷于管人、管贷、管财,不注重为农村信用社提供结算、政策、培训等服务,未给农村信用社营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集中更多的精力管“帽子”、管票子、管房子、管车子,牢牢控制农村信用社人财物的审批大权,而未形成一种制度硬约束,造成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行业管理是天经地义的,但不是直接的控制和管理,要以间接管理为主,要以市场经济管理手段为主。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行业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应主要在七个方面:一是管班子,即搞好班子的考察、核准及日常管理;二是要管方向,即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方向;三是管行业规章,制定行业标准、规章,并要督促执行;四管政策,就是既传达好上级政策,又要为农村信用社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五是管考核,考核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绩,通过有效的考核手段,促进农村信用社“支农、抓降、增效、控案”;六是管风险,加强内控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防范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和案件风险;七是管服务,包括资金服务、汇划结算、环境建设、政策争取、形象宣传等,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九、形象塑造的误区
形象塑造是指改善农村信用社的面貌。农村信用社作为窗口服务行业,网点形象至关重要。但有一些农村信用社却认为形象塑造就是装修门面,于是就不顾自身的财力物力,贪大求洋,盖高楼,买好车,高档装修门面,打肿脸充胖子,造成了农村信用社的财力物力极大浪费,影响了经营效益的提高。
农村信用社要有一定的社会形象,需要装点门面,但是要量力而行,形象不是靠打扮出来的,不是靠包装出来的。农村信用社形象关键要通过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提高经营效益、提高员工素质来塑造。一是靠支农树形象。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农村信用社要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增加支农投入,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形成社农双赢的格局,夯实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基础,赢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这才是农村信用社最好的外部形象。二是靠提高效益树形象。农村信用社要通过增加收入、停占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给股东良好的回报,给员工优厚的待遇,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三是靠提高员工素质树形象。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信合队伍,树立员工良好的形象,进而树立农村信用社良好的形象。
十、信合文化建设的误区
信合企业文化是指农村信用社在长期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信合特点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形象表现的综合。它是农村信用社导向的“航标”,是激励员工奋进的“号角”,是提高农村信用社约束力的“尺规”。但是,有很多农村信用社在信合文化建设中却走入了误区。一是认为信合文化就是学历文化。片面追求员工的学历,把员工的学历与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聘任等挂钩。许多员工为了提高学历层次,采取上党校、函授、请人代考等方式获取文凭,造成很多真文凭、假知识,高学历、低能力,虚假学风盛行。二是认为信合文化就是宣传文化。为了“出名”,不惜花钱在有关报刊、电视上办专栏、出专版,多半是宣传领导的业绩、领导的形象,以达到“花钱买名声”的效果。三是认为信合文化就是奖牌文化。有一些农村信用社为了多拿奖牌,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参加各种各样的评比活动,不管是社会上组织的评比活动还是系统内组织的评比活动都积极参加,有的农村信用社靠发放贷款、提供费用买奖牌,作为自己的政绩。一年下来奖牌得了一大堆,经营绩效却提高不多,有的甚至下降和增亏。
培育现代信合企业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当代经济、金融发展的时代特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持,促进农村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一是创建学习型金融企业。提高员工的知识文化水平,是现代信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学习。为此,农村信用社要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具体的学习培训规划和措施,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群体,确立多种类型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和调研活动,同时要建立严格的学习检查制度和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热潮,尽快形成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信合员工队伍,做到队伍强、业务精、形象好,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创造完善的制度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的最高形态就是创造出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文化环境,促使人们在制度环境中自觉规范行为。当前,要抓住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建立激励有效、约束严格、权责明晰、奖惩分明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同时要强化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建立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制度治理环境,促使全体员工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三是落实先进信合文化的创建载体。要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处(科)室”、“青年文明号”、 “青年岗位能手”、“文明员工”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教育,在实践的同时得到提高。四是实现优良的经营绩效。先进的信合文化最终体现在优良的经营绩效上。当前,农村信用社要重点抓好“支农、抓降、增效、控案”等经营管理工作,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加快业务发展,提高经营效益,以优良的经营绩效来提升农村信用社社会地位和形象。
考试信息--汇总
【】【】【】【】
本类最新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信用社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