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如何发挥作用?市场对农业有和引导作用?

金融支持实体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行稳致远:DRC解读李克强辽宁讲话(6)&金融篇   本报记者 刘慧  &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道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3月底他在辽宁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再次重申&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  国务院2013年7月就发布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指导意见》,而温州等地金融改革也以小微企业为突破口,但收效甚微。甚至由于风险管理漏洞、诸多人为因素,商业银行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上升。银监会通过行政命令发文要求 &探索理财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  然而,在金融体制改革未完成,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健全的前提下,行政命令真正能起到多大效果呢?为了寻找金融改革的关键节点,寻找中小微企业募集资金的有效方式,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  城镇化和并购重组成金融机构新增长点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而金融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为了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如何确保资金能够注入实体经济中,而不是在诸多泡沫和投机中空转?未来有何投资机会?  张承惠:要确保资金注入实体经济,实际上不仅是政策问题,更是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目前来看,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同时存在。由于经营环境恶化和成本的上升,投资收益在下降,企业家投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找不到好项目,也面临难贷款的困难。未来金融机构应根据政策导向去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我认为城镇化和并购重组两个主题可以作为推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切入点。  首先,金融机构可以在城镇化建设中提供资金支持。现在金融监管部门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非常谨慎,严格控制新增贷款,而地方政府在寻找新的突围方式。如果有好项目,那么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再引导一些民间资本进来就可以推动项目建设。重点在如何设计项目的运作模式,金融机构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  其次,经济在下行过程中面临结构调整,未来将出现并购重组的高潮。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并购重组短期内需要大笔资金来保证收购的完成,现在的金融机构做收购性资金融通还有些限制。需要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进行政策创新,使并购重组需要的资金能够便利获得,确保经济转型顺利推进。  还需要进行金融创新,比如资产证券化,来帮助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目前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数额相当大,上游企业欠下游企业,大企业欠中小企业,有点像上世纪90年代一样,企业被债务链条锁住。如果能把债务链条解开,企业就能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通过梳理债务关系、促使债权流转,可以净化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银行的资金就可以进去。另一方面,银行自身也需要加快推进存量贷款证券化。通过各种措施,盘活存量资产,使银行资金得到更有效率的运用。  市场主体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央一直在强调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措施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你认为金融改革最关键的节点在哪里?  张承惠:金融改革最关键的节点是摆正政府和市场的位置,让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更有效地管理市场。有些不当的政府管制,包括市场准入的管制、金融产品价格的管制、金融机构分支机构设置的管制,金融机构交易行为的管制等应该逐步放开。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明晰。政府干预导致市场扭曲、风险加大,再用行政手段去治理风险,结果使市场机制更加扭曲,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加不清。可以说,政府职能不清、角色定位不准是当前中国金融体系大多数问题和风险的根源,也是妨碍金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  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重塑国家在金融领域的角色,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划分。那么政府应该管什么?关键是行使好三个核心职能:所有者职能、金融行业促进者职能和金融市场监督职能。总的方向,是要正确行使国家所有者职能,弱化行业管理职能,减少乃至退出直接配置资源的做法,强化市场监督功能。为此,首先要制定和明确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次要确保国有金融机构强化公司治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再次要实现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监督,防止滥用市场权力和侵占弱者利益。再其次要在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为全民的福祉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最后要努力提供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  对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关键是要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使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一个符合&三公&要求的市场,成为能够长期保持投资者信心而不是只能搞短期炒作的市场。为此,要强化企业上市以及持续挂牌过程中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从国际经验看,无论对挂牌公司还是券商而言,程式化的退市制度都是最有效的约束。因此,除了要继续改革上市制度以外,还要强化退市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目前无论是主板、中小板、&新三板&还是地方性股权交易所,退市制度均不健全,真正退市的公司极少,需要下决心、下力气去做。  特别要大力发展场外市场。因为场外市场才是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平台。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只有2300多家,而区域性场外股权市场、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已经超过7000家,场外市场比主板市场的作用一点也不小。  解决中小企业和创业、创新的融资是特别困难的事,和制度、政策都有关系。银监会2008年就出台政策,要求对中小微企业和农业 &两个不低于&(贷款余额不能低于上年,增长幅度不能低于平均贷款增长幅度)。但现在来看用行政力量来勒令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效果有限,需要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  财政政策和融资担保共同发力  中国经济时报:行政的力量很难推动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但中小微企业又是中国经济的微循环和动力所在。你认为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让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服务?  张承惠:措施主要是:首先,放松市场准入,让民营资本更多进入金融领域,设立一些区域性、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次,为促进大银行改进中小企业服务而改进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提供政策性担保,赋予大银行更大的自由度,鼓励其构造一套从贷款的估值定价到风险管理、有别于大企业信贷管理的独特机制,创造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企业文化。关键还是银行高管层的理念是什么,是否真正想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对做得好的银行,要有激励措施。再次,中小微企业的统计体系要改进,特别是支农这一块。现在各个银行中小微企业的标准都不统一,标准不统一怎么衡量?监管机构怎么考核?有些标准要修订,才能准确衡量其服务。再其次,提供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全国妇联做妇女就业的财政贴息,帮助银行体系降低风险,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  最后要建立大银行与中小型微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批发&&零售机制。现在做得好的只有国开行,还有一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做。大中型银行不用去做中小微企业的征信调查、贷后管理,只要把资金批发给愿意做这些事的金融机构就行。愿意接受批发的,比如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这些机构是缺钱的。但目前这种批发&&零售机制还没有进入规范化,也缺少长效和机制。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给小贷公司等机构的贷款有严格的限制。从风险控制的角度看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不宜一刀切,要给商业银行自由选择的空间。  从直接融资的角度看,还是需要更多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来支持创新和创业。因为在创业阶段,风险很大,企业没有抵押品、没有信誉、甚至没有现金流。如果银行拿很多钱去支持就业和创业,那是拿储户的资金去冒风险,是对广大储户的不负责任。这就需要改善投资环境和财政政策,为PE/VC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从硅谷等地的经验看,银行与PE/VC也有一定的合作空间,可以通过双方的合作,降低银行风险,并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后续资金。&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张丽敏&&&&&&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的
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是怎样发挥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的
08-12-06 &匿名提问 发布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的要 求,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正常经营,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越低,在竞争中越处 于有利地位,收益也越多。但怎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呢只 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在生产中采用科学技术。因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刺激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在生产中不断改进 技术。每个商品生产者在一心获得更多收益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必然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 必要性,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 下波动,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晴雨表,给生产者提供信息,让他们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当某种商品价格涨到价值以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生产 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这些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扩大和供应增加;当某些商品的价格降到价值以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从这些部门抽出,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 源按比例合理地配置。 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统称为市场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它的自发性,千百万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价格信号的诱导下自发地调节各自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而他们这种互不相属、各行其是的经济活动,又引起价格信号的进一步变动,从而引发新一轮调整。 市场机制的优点是:首先,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不断的微调,使社会的生产和需求自动趋于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一种自动趋势表现出来。其次,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这种“自动化”的优点显得更加突出。 现 代经济的特点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产品种类数以百万计,技术创新呈加速状态,人们的消费偏好多种多样,社会需求结构与供应结构空前复杂。几十年前,我国 经济运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通过计划机制、行政指令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如果在经济已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坚持用传统的计划机制来配 置社会资源,其后果如何,不难想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动化”的市场机制收集、处理和发布有关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 的巨量信息,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它既有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这表现在: 首先,市场机制在收集、处理和发布经济信息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商品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调整对资源的配置,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根据价格的涨落来扩大或缩小生产,往往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并不能恰当地达到供求平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市场的不完全,致使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生产者行为的调节机制,是不完全的。这种调节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变动,是在供求关系已经失衡,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已经暴露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后的调节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社会资源的浪费。 最后,这种自发调节作用,引导生产者乐意生产价高利大和见效快的产品,只顾追逐私人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而不愿投资于微利或见效缓慢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因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必然的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要求要通过 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机制——市场和计划的结合来实现。现在,连长期将经济“自由放任”奉为神圣教条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市场机制的缺陷也有了认识,从而 建立起政府调控、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旨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政府干预机制。一些西方国家还曾实行经济计划,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自然形成上述共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的要 求,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正常经营,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越低,在竞争中越处 于有利地位,收益也越多。但怎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呢只 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在生产中采用科学技术。因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刺激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在生产中不断改进 技术。每个商品生产者在一心获得更多收益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必然促进了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 必要性,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 下波动,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晴雨表,给生产者提供信息,让他们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当某种商品价格涨到价值以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生产 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这些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扩大和供应增加;当某些商品的价格降到价值以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从这些部门抽出,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 源按比例合理地配置。 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统称为市场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它的自发性,千百万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价格信号的诱导下自发地调节各自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而他们这种互不相属、各行其是的经济活动,又引起价格信号的进一步变动,从而引发新一轮调整。 市场机制的优点是:首先,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不断的微调,使社会的生产和需求自动趋于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一种自动趋势表现出来。其次,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这种“自动化”的优点显得更加突出。 现 代经济的特点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产品种类数以百万计,技术创新呈加速状态,人们的消费偏好多种多样,社会需求结构与供应结构空前复杂。几十年前,我国 经济运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通过计划机制、行政指令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如果在经济已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坚持用传统的计划机制来配 置社会资源,其后果如何,不难想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动化”的市场机制收集、处理和发布有关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 的巨量信息,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它既有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这表现在: 首先,市场机制在收集、处理和发布经济信息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商品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调整对资源的配置,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根据价格的涨落来扩大或缩小生产,往往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并不能恰当地达到供求平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其次,市场的不完全,致使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生产者行为的调节机制,是不完全的。这种调节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变动,是在供求关系已经失衡,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已经暴露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后的调节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社会资源的浪费。 最后,这种自发调节作用,引导生产者乐意生产价高利大和见效快的产品,只顾追逐私人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而不愿投资于微利或见效缓慢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因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必然的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要求要通过 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机制——市场和计划的结合来实现。现在,连长期将经济“自由放任”奉为神圣教条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市场机制的缺陷也有了认识,从而 建立起政府调控、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旨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政府干预机制。一些西方国家还曾实行经济计划,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自然形成上述共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解放思想本身具有丰富的不断发展着的内涵,在历史实践中显示了多重意义。 解放思想的第一重意义是价值观念的解放。新的价值观念的引入和原有价值观念地位的改变所导致的价值体系的某种结构性变化,是这种解放思想的直接表现。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 展反映了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价值观念的解放贯穿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顺乎民意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确立了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将亿万民众导向致富的方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解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通过解放思想把富强作为基本价值确立起来并逐步予以实现。这一价值取向在人民生活层面上表现为对富裕的追求,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对强盛的努力,两者结合的战略形式是小康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经济建设则置于中心地位。此价值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改革开放历程中另一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是,从强调“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总体战略布局,以致目前形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价值目标体系,反映了价值体系逐步全面化的趋势。这一全面化进程的深刻基础是“以人为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体系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 解放思想的第二重意义是在规律认识方面的解放。从过时的或不切实际的乃至教条的所谓规律性表述中解放出来,从基于这种表述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确立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理念,是这种解放思想的另一表现。 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方面有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 第一,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规律的表述中解放出来,认识到发展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确立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地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确立现代化建设价值取向的同时肯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要“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中共十二大报告肯定“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从而明确肯定了市场规律的普适性。在这种规律认知的基础上,中共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基于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下解放出来。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实际性三者的统一,内在地包含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种新认识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关于社会一般价值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关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思想,需要重新理解为一种社会一般价值规律:首先是人的价值需求,然后才是以此为前提的“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整个思想链条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人的价值需求。 ——关于社会系统发展规律的认识。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体现出深刻的整体性。在既分化又整合的过程中,社会各方面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日益明显,越来越需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中国的发展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布局,实际反映了这一客观趋势。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统筹兼顾,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等思想,实际是这一规律认知的直接结果。 ——关于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要求,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规律性要求。除了发展格局所反映出来的规律外,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也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当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自然规律的认识。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生态规律、环境规律展示了新的内涵,在太阳系能量转化、地球环境变化、人在环境变化中的作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知。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反映了这种新认知。 ——关于人的实践活动形式规律的认识。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国际环境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及基于这种分析所提出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模式,也体现了对战略科学的新认识。如此等等,在规律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 上述两个方面的解放思想所包含的对规律的新认识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依据,表明解放思想从价值层面延伸到规律层面的重要和必要。 解放思想的第三重意义是思维主体状态的解放,主要是思维主体通过制度、机制的变革导致主体精神状态的一种解放。这种解放是本体意义上的,即在社会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层面上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支撑解放思想的整体结构,使解放思想能够成为社会运行的一种常态,一种结构和机制的功能体现。 这样一种全面的解放思想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而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化,形成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保证,使“以人为本”全面地体现于理论、战略、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各个方面。中共十七大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现在的任务是要进一步落实这些重要决策,将其落实到具体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中,落实到相关的工作部门和工作具体部署中,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和责任机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体制机制的层面上更好地保障解放思想的进程,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全民族的创新精神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别,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是千差万别的。不等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不等量的个别价值。但是,商品是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对于使用价值相同的商品,只承认同一的价值,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个别价值而是社会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决定于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各种商品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使交换成为互利的事情。从个别的商品交换来看,交换双方的商品价值恰好相等,它们的价格恰好都与其价值相符,是不常见的。但从长期的趋势来看,商品交换必然趋向于等价交换,商品的价格必然趋向于与其价值相符。价值规律的这种客观要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是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生产无政府状态中自发地贯彻它的作用的。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每个生产者在进行生产时,并不确切知道究竟有多少人在生产同类商品,不知道有多少同类商品进入市场,也不知道市场对这种商品需求多少。在这种条件下,市场上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恰好相等的情况是极其偶然的,多数的情况是商品有时供过于求,有时供不应求。当某种商品的供给超过需求时,商品生产者为了卖出自己手中的商品,不得不削价竞争,导致商品的价格跌到价值以下。当某种商品的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时,商品的购买者为了获得那种商品,也不得不互相竞争,在市场上抬价收购,导致商品的价格上升到价值以上。但是,商品的价格高于或低于价值,都是不能持久的。当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必然导致那种商品生产的扩大和供应量的增加。而随着市场上商品供应量的增加,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逐渐与价值接近。同样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价值的时候,从事那种商品生产获利降低,甚至无利可图,必然导致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促使价格回升,逐渐与价值接近。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价格的涨落总是环绕着一个中心来进行的。这个中心就是商品的价值。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而上下波动,这种现象正是私有制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恩格斯在阐述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时说:“商品价格对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起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一)择优汰劣,激励创新       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的规律。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正常经营,如果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获得较多的收益,个别劳动时间越低,在竞争中越处于有利地位,收益也越多。但怎样才能有效地降低个别劳动时间呢?只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是在生产中采用科学技术。因而,价值规律的作用必然刺激商品生产者为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在生产中不断改进技术。每个商品生产者在一心获得更多收益和竞争压力的驱使下,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便必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着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这是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律。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规律,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实际上成为市场的晴雨表,给生产者提供信息,让他们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当某种商品价格涨到价值以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这些部门,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扩大和供应增加;当某些商品的价格降到价值以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生产者就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这些部门抽出,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缩小和供应减少。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社会资源按比例合理地配置。作为价值规律实现形式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统称为市场机制。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发挥分配社会劳动作用的惟一机制。直到当代,市场机制仍然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基础性机制。 市场机制的特点是它的自发性,千百万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价格信号的诱导下自发地调节各自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而他们这种互不相属、各行其是的经济活动,又引起价格信号的进一步变动,从而引发新一轮调整。市场机制的优点是:首先,市场机制能够通过不断的微调,使社会的生产和需求自动趋于一致,从而使价值规律的要求作为一种自动趋势表现出来。其次,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机制的这种“自动化”的优点显得更加突出。现代经济的特点是:社会分工日益细密,产品种类数以百万计,技术创新呈加速状态,人们的消费偏好多种多样,社会需求结构与供应结构空前复杂。几十年前,我国经济运行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通过计划机制、行政指令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已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如果在经济已有了相当发展的今天,仍坚持用传统的计划机制来配置社会资源,其后果如何,不难想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自动化”的市场机制收集、处理和发布有关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的巨量信息,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价值规律的作用,它既有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这表现在:首先,市场机制在收集、处理和发布经济信息方面存在着缺陷,因此商品生产者根据价格信号来调整对资源的配置,难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根据价格的涨落来扩大或缩小生产,往往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并不能恰当地达到供求平衡,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次,市场的不完全,致使市场机制作为商品生产者行为的调节机制,是不完全的。这种调节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调节。因为商品价格的涨落变动,是在供求关系已经失衡,原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已经暴露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事后的调节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自发调节作用,引导生产者乐意生产价高利大和见效快的产品,只顾追逐私人局部利益的短期行为,而不愿投资于微利或见效缓慢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因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中长期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必然的结论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要求要通过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机制——市场和计划的结合来实现。现在,连长期将经济“自由放任”奉为神圣教条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市场机制的缺陷也有了认识,从而建立起政府调控、产业政策等一系列旨在弥补市场经济缺陷的政府干预机制。一些西方国家还曾实行经济计划,对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自然形成上述共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经营理念:竞争、开放    竞争是发展的动力,开放是活力源泉。   “竞争、开放”是经营理念处于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层,是企业文化的观念形态。它在企业文化建议中具有先导作用,是调整和规范企业职工行为准则的价值标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理性依据和观念指导。“竞争、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埋藏,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是通过“优胜劣汰”实现“新陈代谢”的,只有获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层次或实现质的飞跃,这种矛盾运动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开放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进入市场的企业都必须按照市场竞争主体的要求来定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都必须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内部竞争不断对自己的优势进行量的积累,从而扬长避短、把自己做大做强,实现自我“新陈代谢”或实现质的飞跃,赢得竞争的主动和优势。同时,必须遵循事物开放性的规律,在企业的自下而上与发展中关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好的外部环境关于利用国内和国外两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掌握国内市场经营和国际市场经营两套本领,学习借鉴国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使自己不断发展壮大。   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和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成功上市后,面对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提高效益、增加回报的繁重任务,面对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管理和技术水平先进的国有控股公司,把股份公司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的新的发展目标,“竞争、开放”是集团公司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树立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才能保证兑现对投资者的承诺,才能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变为改革发展的动力,才能不断增强中国石化的国际竞争力。   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观念形态,是确定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准则、经营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理性依据,对竞争开放的实践具有理性指导作用。基于对竞争、开放理念的认识和思考,要把它变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和推动改革发展怕强大物质力量,集团公司在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在推进改革发展的新实践中,致力于建立竞争、开放的机制,把竞争开放的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   2、经营战略: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严谨投资。   市场是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资源是突出的矛盾,降本增效是永恒的主题。“拓展市场、扩大资源、降本增效”的经营战略作为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的具体表现,是企业经营的战略方向和策略原则,在整修企业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拓展市场”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外部环境,充分挖掘和运用企业内容的资源,扩大产销规模,提高现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努力开发新产品、新市场,扩大经营规模,不断拓展经营领域和市场发展的空间。“扩大资源”就是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啬接替资源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提高国内的勘探开发水平,增加储量,提高产量,努力增加后备含量和生产能力;另一方面积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放到国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行列中去,力求更多地利用国外的油气资源。“降本增效”就是要把成本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扭转成本费用居高不下、长期影响企业发展的局面,并坚持把降低成本、强化增效基础作为中国石化长期的战略方向和策略原则,不断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经营宗旨:公司利润量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   公司利润最大化是中国石化自身的追求,股东回报是大化是投资者的期盼和中国石化的职责。“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经营宗旨,是现代企业不懈追求的目标和生存发展的根本。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效益最佳化。提高利润、增加效益,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价值所在,是中国石化自身的追求。追求股东回报最大化,体现的是股东的利益、股东的期盼,也是投资者投资中国石化的价值所在。这两个“最大化”的经营宗旨与企业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没有公司利润是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就不可能有职工报酬的增加,不可能有职工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过程,是企业收益、股东收益和职工利益在生产经营、资本运营中最大限度落实的过程。为此企业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必须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大力拓展外部市场,必须不断运用高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强化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减少费用开支,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公司利润的最大化保证股东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报,保证企业职工的利益得到不断提高。为持续保证“两个最大化”的实现,中国石化以市场占有率高、有竞争优势、有技术优势、经济效益好、市场发展空间大的核心业务为主要投资方向,并以投资项目的资本回报率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决策,同时保证公司合理的资本结构。还要进一步加强集中财务和现金流量的管理,通过与外国合作者创办合资企业对未来项目进行融资,进一步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增加财务灵活性,以最低的资金成本,最大限度地获得资金。   4、经营机制: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   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外部市场化、内部紧密化”的经营机制,就是要充分协调企业生病经营和管理中各有关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有机活动的整体,充分发挥其对资源、资金、资产、人才、技术等各种生产力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的功能,在运行过程中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   外部市场化就是中国硬化的经营管理要以市场为导向,按价值规律办事,企业的综合计划、生产经营、技术创新、对外投资、产品销售和管理等都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矣运行机制。外部市场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客观要求。中国石化经过重组改制和在境内外上市以后,已经完全融入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国石化必须把“市场化”的概念渗透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和国内外市场经济的规则建立自己的经营机制。   内部紧密化就是中国石化把企业内部各系统、各层次、各环节看作是一相相互联系、协调和约束,使各种要素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内部紧密化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上。   外部市场化与内部紧密化是中国石化经营机制的两个不同侧面,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体。内部紧密化是以外部市场化的理念为指导,外部市场化又必须依靠内部紧密化来保证。内部紧密化是外部市场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外部市场化又是对内部紧密化的实践检验和促进其发展完善的动力。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外部市场化,就要建立健全内部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劳动效率。中国石化把外部市场化和内部紧密化作为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和搞好国有企业的有效手段,对正确处理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总部和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关系,增强中国石化在国内外市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5、经营准则:规范、严谨、诚信   这是中国石化的商洽和应有的职业首先。“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就是要从企业制度规则、经营作风和职业道德上规范我们的生产经营管理行为;“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法治经济、信用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石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一经营准则对树立石化集团的良好信誉商誉,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员工行为,促进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就是坚持依法治企,依法经营,自觉地按照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制度来约束企业行为;就是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做到守法经营、规范经营、不做假帐、不卖假货,对市场负责、对用户负责;就是规范地实施内部管理,规范地从事经营活动。这是中国石化遵循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客观要求。   “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就是坚持以严谨的态度遵守市场经济共同的“游戏规则”,自觉地按照“游戏规则”参与竞争;就是坚持严字当头,严谨从事,以严格科学的内部管理、规范严谨的经营作风、充满微型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和优势。这表明中国石化遵循市场经济作为竞争经济的运行规律,崇尚规范的市场竞争秩序。   “规范、严谨、诚信”的经营准则,就是要严格地按照法律制度来规范与各个方面的信用关系,按照“诚信”为本的市场道德来规范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一切生产、经营、管理和交易;靠质量、品种、成本,靠服务,靠对有户、对投资者的诚信赢得市场,靠良好的信誉和商誉使中国石化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表明中国石化遵循市场经济作为信用经济的道德规范,坚信“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   6、激励机制:永不满足、各得其所   公司追求融洽和谐的氛围,使员工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融为一体,为每一位员工的发展创造平等的机遇。“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是把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机制、经营准则等企业文化的一切好条件。它是中国石化对于内部各系统、各企业、各层次和职工个人的客观的、具有利益导向的物质驱动力量。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条件的。“永不满足”与“各得其所”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共同产生激励作用,共同促进经营理念、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机制、经营准则的落实。一方面,只有具备“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才能在竞争开放中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得其所”的机制,才能促进和保证“永不满足”是实现“各得其所”的精神条件;另一方面,只有建立和实行“各得其所”的机制,才能促进和保证“永不满足”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各得其所”是“永不满足”的物质条件和物质动力,建立“永不满足”的机制,必然要相应地建立“各得其所”的机制。   “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是股东、公司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链条上,形成了水涨船高的利益互动机制。公司内部各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多少与其贡献大小成正比,因而能够促进和激励各企业单位及每个职工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作为自觉的行动,以“两个最大化”为前提,去实现企业单位和职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并将同时以物质利益的“各得其所”为重要的目标和追求,对实现“两个最大化”做出自己“永不满足”的贡献。只要“各得其所”能够贯彻始终,“永不满足”就必然成为中国石化及各企业以至每个职工的自觉的、永恒的追求,从而使“永不满足、各得其所”的激励机制成为中国石化改革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国石化企业文化核心内涵:竞争、开放、规范、诚信   在继续“爱我中华。振兴石化”企业精神的基础上,中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赋予企业文化新的内涵。归纳起来,其核心就是“竞争、开放、规范、诚信”。竞争,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代表了中国石化永不满足、争创一流的自我追求,反映了中国石化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回报最大化的进取意识。开放,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了中国石化不断学习、广泛合作的胸襟和突破市场空间和体制结构,实现更大范围扩大资源、扩展市场和优化资本的信心。规范,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的规范要求,反映了中国石化依法经营、严谨投资、严格管理、一丝不苟的经营管理标准和员工行为准则。诚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从业的基本道德,反映了中国石化内部紧密团结的思想基础、亲密融洽的宽松氛围;外部回报投资者、服务全社会的坚定信念,树立起守信誉、重承诺的良好形象。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和领导干部,要通过艰苦细致、潜移默化的工作,把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渗透到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成为中国石化良好形象的一面旗帜,成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强大动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企业文化”一词是美国人最先提出来的,而将它付诸于实践的却是日本人。企业文化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产生的,它起源于美国,兴盛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废墟上恢复和发展工业,他们借助企业文化和制度这两个车轮迅猛地推动着企业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震惊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产品特别是汽车不断涌入美国,挤占市场,让一向自豪的美国人刮目相看。美国的学者和企业界精英在认真研究了这一现象后得出一个惊讶的结论,日本企业的讯速崛起和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日本企业自有的企业文化。此后企业文化又在欧美盛行并在世界传播开来。进入80年代后, 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从垄断逐步走向市场竞争,“企业文化”才开始被 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关注。1984年,海尔公司的领导人张瑞敏在企业亏损147万元的情况下,首先提出文化先行、企业理念先行,为中国企业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心剂。中国企业也逐渐开始关注起企业文化这个新生事物,并在企业中探索践行,至今已经有将二十多年的历史。然而,在中国到目前为止,企业文化建设成功的案例还不是很多,比较国外企业几十年近百年的企业文化探讨和建设历史来说, 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在初级阶段。 2005年三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这是 国企业文化建设史上第一份由国务院部委颁布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 ,引起社会各界关注 。文件认为: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深化改革、加强发展、做强做大的迫切需要,是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文件要求中央企业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反映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 。这一文件的出台,无疑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 企业文化从广义上讲,涵盖了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从狭义上说,则单指企业的精神文化,如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哲学、企业论理、厂歌早训、道德规范、文明公约、规范用语等。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述,据统计,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大概有180多种,也就是说,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有企业文化的定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 国学者魏杰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附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惠海飞舟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高层领导人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并在员工中达成共识的价值体系。它属于高级形态的企业管理范畴。 事实上,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民族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的背景下,由企业家和员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倡导、培育产生的,它具有企业的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如在 国出现的“铁人精神”“鞍钢宪法”就是上个世纪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文化的标志之一。 那么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构成有哪些呢? 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 1、精神和行为文化层 企业精神和行为文化的构成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哲学、企业论理、厂歌朝训、警言警句、道德规范、文明公约、规范用语等。 2、管理及经营文化层 管理及经营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这些规章制度所遵循的理念:包括人本理念(重才、选才、育才、用才的理念)、经营理念(市场、竞争、营销、生产、质量、理财等理念)、责任理念(对员工、对客户、对股东、对合作伙伴、对社会等)。 3、物质文化层 企业物质文化的构成包括:厂容厂貌、企业标识、企业产品、文化传播网络。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的精神层是其它层的思想基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管理制度层约束和规范精神层和物质层的建设;而企业的物质层为制度层和精神层提供物质基础,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载体。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有那些呢? 美国的文化专家肯尼迪曾经指出:企业的精神文化在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企业中的每一件事,大至企业决策、人事任命、干部选拔,小至员工的行为举止、衣着爱好。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约翰和詹姆斯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研究得出了两个结论:企业文化精神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重大的作用;企业文化精神在下一个十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研究和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是企业的灵魂,它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毛泽东早就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企业也是一样,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愚蠢的企业,而愚蠢的企业是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 企业文化是企业明天的竞争力,要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要真正成为一流企业,就是要借助企业文化强大的推动力。正观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有先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反观世界上一些遭受挫折、甚至破产的著名企业,出问题大都在企业文化上面,不是没有建立起先进的企业文化就是背离了企业的价值观出了乱子。面对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形势,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从而谋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而变革的核心就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企业文化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激励员工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斗志。 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了健康向上、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食粮,能营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高尚的人文环境。企业内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活跃着员工的业余生活,加强了员工之间的团结友谊、沟通合作和团队意识;企业的激励机制,分别从物质、荣誉和个人价值三个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激励着员工奋发向上、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信心和斗志;各种学习和培训使员工丰富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让他们能更好的在企业里实现个人的价值。员工在企业文化良好的环境下工作生活,在本职岗位上各尽其能,积极进取,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风气正、人心齐、奋发向上、生动活泼的局面,有了这样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就能适应日益变化的新经济形势,使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4、企业文化对员工起着内在的约束作用。 “企业即人” 企业文化即是企业人的文化,属于思想范畴,是人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和思想道德属于同一种范畴。企业文化是和社会道德一样,都是一种内在价值理念,都是一种内在约束,即人们在思想理念上的自 约束,因而都是对外在约束的一种补充。经营企业首先依靠企业制度,但制度总是落后于企业的发展,总有需要完善地方,有时也会有失效的时候,那么一旦企业制度失效了靠什么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要靠企业文化来约束,靠企业的价值观来约束,使员工少犯或不犯错误。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和牵引着企业员工保持健康的心态,追求精神的富足,树正气、防腐倡廉、洁身自爱、做堂堂正正的人。 事实上也是如此,企业一旦发展壮大后,单靠权力和制度来管理企业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有一个在此以外的力量来帮助管理企业,引导或约束员工的行为,这个力量应没有权力的强迫,没有威严的威慑,没有物质的引诱,应能和员工做心灵上沟通、交流和引导,与员工的思想吻合,使员工时时处处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出轨,这个神奇的力量就是企业文化。 5、企业文化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它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11年艰苦研究,总结了200多家企业绩效情况,最后集中到10家典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关系上,证明了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以松下电器公司为例:松下公司现有职工20多万人,产品有1.4 万种工厂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营业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多倍,该企业的成功得力于完善的企业文化。它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每天早上8点钟,公司所有的员工朗诵本公司的“纲领、信条、七大精神”,并在一起唱公司歌曲。正如一名高级管理人员所说,松下公司好像将 们全体员工融为了一体,增强了企业使命感。第二,在进行总体企业文化培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对人的培养。松下幸之助有一段名言:松下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也就是说,如果不培养人才,就不能有成功的事业。大规模的人员培训,保证了松下电器的新产品源源不断的涌向世界各地。松下幸之助的远见认识,正是现代企业文化的体现,给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留住人才,是人本思想在经营中的运用,也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员工工作不仅仅意味着拿工资,还希望工作能表现出工作者本身的价值,表现出社会上的差别,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三,注重经营性的、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有新鲜感,这样更易于职工自觉接受公司的文化。每年年终时,公司自上而下动员职工提出下一年的行动口号,然后汇集起来,由公司宣传部口号委员会挑选,报总经理批准、公布。公司有总口号,各事业部、分厂有各自独特的口号。一旦口号提出,全公司都在这一口号下行动,口号本身体现公司的价值观。根据这种口号去从事工作,在全体员工同心同德的努力和支持下,企业自然就会兴旺发达。可以说,正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密切结合,推动着企业走向了成功。 6、企业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 当前建设企业和谐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召唤,企业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主体,容纳了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的理念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曾提出以仁德治理天下,期望人们靠思想道德来约束自己,帮助别人,勤劳生产,共创一个富足和谐美好的社会。企业要和谐,文化要先行。要强化和谐的理念,树立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取向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和谐的思想认识问题,以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以和谐的方式处理问题。 企业应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不要人为拉大收入上的差距,遵循基于和谐理念的共享价值观的原则,即: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组织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长远利益高于短期利益;内在约束高于外在约束。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劳动法》等,不做违法的事,使企业员工能心情舒畅、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机制的核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