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市场机制的核心对提供公共物品是无效的。

公共产品理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公共产品理论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公共产品理论,是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也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构建公共财政收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基础理论。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按照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是这样的产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而且公共产品或劳务具有与私人产品或劳务显著不同的三个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 争性和受益的。而凡是可以由个别消费者所占有和享用,具有敌对性、排他性和可分性的产品就是私人产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产品称为。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公共产品理论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白搭车”现象。边际生产成本为零: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加供给成本。(如灯塔等)
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量和质量。
边际拥挤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根据西方经济理论,由于存在“”,从而使市场机制难以在一切领域达到“”,特别是在公共产品方面。如果由私人部分通过市场提供就不 可避免地出现“”,从而导致所指出的“公共的悲剧”,难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是市场机制本身难以解决的难题,这时就需要 政府来出面提供公共产品或劳务。此外,由于的存在,私人不能有效提供也会造成其供给不足,这也需政府出面弥补这种“”,提供相关的公共产品或劳务。早在上个世纪末,和意大利学者将运用到财政学科研究上,论证了政府和财政在中的合理性、互补性,形成了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1919年产生的是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恰恰相反,每个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用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成比例。总之,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萨缪尔逊1954年、1955年分别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和《公共支出理论的图式探讨》提出并部分的解决了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如何用分析的方法定义产品?怎样描述生产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特征。他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将公共产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一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减少任何他人也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这一描述成为经济学关于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经典定义。
1956年蒂(C.M.tiebout)发表了论文“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随即出现了大量关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文献,地方公共产品问题指:一些公共产品只有居住在特定地区的人才能享用,因此个人可以通过迁居,来选择他消费的公共产品。在1965年的“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首次对非纯公共产品()进行了讨论,公共产品的概念得以拓宽,认为只要是集体或社会团体决定,为了某种原因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繁荣物品或服务,便是公共产品。
同年,贝冢(K.Kaizuka)最先引入了公共产品要素的概念。1969年,萨缪尔逊指出对理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将其真正边际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机,所以林达尔均衡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将会远低于最优水平。
1973年,桑得莫(A.Sandom)发表了“公共产品与消费技术”。着重从消费技术角度研究了混合产品()。70年代以后,公共产品理论的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设计机制保证公共产品的决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则。一是将公共产品供给的决定诉诸政治程序,用公众投票方式解决,如及其“”,他们使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领域得以拓宽,研究非市场决策,发展了。 还有一种思路是设计一种计划程序诱导个人会基于自己的利益而真实显示其对公共产品的即激励机制设计问题,和格罗夫斯等人对后一思路进行了大胆探讨。公共产品的存在给市场机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即使某种公共产品带给人们的利公共产品理论益要大于生产的成本,私人也不愿提供这种产品,因为公共产品和的特征,在公共产品消费中人们存在一种“”动机
公共产品理论
每个人都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享受公共产品。只好政府出面担当此职能,但公共产品其价值如何确定?便赋予无形的公共产品以主观价值,从而使社会能采用统一的货币尺度去衡量对比公共产品的供应费用与运用效用之间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还提出,遵循效用——费用——的程式,税收成为公共产品的“税收价格”,是人们享用公共产品和劳务相应付出的代价,从而将公共产品供应的成本和收费有机地连结起来。依据和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不仅要为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还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填空补充、矫正和调节作用。政府成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和劳务。财政筹集收入和分配支出的活动,不再是一般意义的分配,也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劳务,进行资源配置和市场需求的调节。这就超越了把财政理解为一种分配活动的范围,财政已经成为一种生产活动,使尤其是财政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都是当今经济学的前沿理论,对这两者都公共产品理论做出了贡献。
理论上,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手段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确定税收然后用提供公共产品,但是在公共领域没有市场机制这样的个人偏好显示机制,况且人们有“”动机,隐瞒自己的公共产品,产生了“”,公共产品理论在“诱导人说真话”方面做出了贡献。美国经济学家格罗夫斯等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赫尔维茨的“激励相容”不可能性定理出发,按原则建立了一个,以解决“搭便车”问题,几乎同时也提出了一种说真话机制即克拉克税也叫克—格税。在博弈论方面,泰勒、沃德、罗伯英曼讨论的公共产品博弈模型、模型丰富了的内容。
成为的重要突破 公共产品理论的新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公共选择理论,它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突破。公共选择理论主要用经济学来分析、研究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决策和选择,即非市场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可以有公民投票、直接民主、代议制、集权式决策等,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本身理解为负责履行公共产品生产的特殊部门。这种理论与公共产品其它理论最大的区别同时也是其优点就是它不再把公共产品选择问题看成是一个的最优化问题,而是将其还原为一个社会利益冲突问题。公共选择理论利用的逻辑和方法来研究集体选择,这正是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的原因。尽管名为&公共选择&,但其实质仍是建立在个人理性和个人选择基础上的。公共产品理论对中国改革的实践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借鉴作用,中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没有买方市场,大量产品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发展。1992年中央宣布逐渐建立和完善以后,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善。但是“什么是政府应该管的,什么是应该由市场内在运行解决的”以及“政府如何才能管好”依然是一个重要持久的课题。从广义上讲“制度”、“政策”也是公共产品,在中国过渡,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分析,分析市场与“公共选择”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尤其是对政府行为边界及其公共产品生产效率进行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改革作为一个制度变迁过程本身就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财政学习题(非财政学专业)(2)习题,学习,专业,财政学专业,财政学习..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财政学习题(非财政学专业)(2)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完善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完善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研究
【摘要】:公共产品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旨在保证人类社会得以存续和可持续发展,并在不断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彰显公共价值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社会性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供给是指经由一定主体组织、形成公共产品,并通过一定机制体制将公共产品配置给受益群体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及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有效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不断增进全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近年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随之带来的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都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与这些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在总体上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供给投入不足与行政运行费扩张并存,地域与城乡发展不均衡,供需矛盾严重以及“单元”供给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的状况。因此,研究公共产品供给,探索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研究以概述国内外学者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分析与观点为基础,简要阐述了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分析了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三种方式以及实现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结合实际数据,剖析了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模式以及构建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措施。据此,本文的内容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包括研究问题的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使用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其中,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研究,以此作为作为本文研究的一个理论基础和支撑。
第二部分,先简单介绍了公共产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并分别探讨了政府、市场、自主供给公共产品的有效性。政府能够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因为:1、政府能够解决市场失灵和“搭便车”问题;2、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权力优势;3、政府能够真正体现公共产品的公共性优势。市场能够有效供给公共产品是因为竞争的引入能够提高供给效率、减低生产成本、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不同需求。公共产品能够实行由非营利组织自主供给是因为非营利组织具有资源配置目标的非营利性、配置主体的民间性以及该组织具有灵活、效率优势。最后,介绍了公共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效率标准是从交易费用最小化和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两个方面来分析的;公平标准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
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分析。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状况。其次,指出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供给投入不足与行政运行费扩大并存;2、供给的地域和城乡不均衡;3、供需矛盾严重;4、“单元”供给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最后,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1、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滞后,压制其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发展空间;2、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生产者与提供者不分;3、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完善;4、缺乏完善的公共产品偏好显示机制;5、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规范。
第四部分,通过对英国、美国、香港地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分析,总结出三条经验:1、相对分离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决策”职能和“执行”职能;2、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产品领域;3、实行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和志愿供给相结合的多主体供给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应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调节机制,以第三部门为辅助的多层次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五条构建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措施:1、转变政府职能,打破行政垄断,合理调整政府的经济活动领域;2、公共产品供给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3、积极扶持第三部门发展,全面促进社会福利;4、充分完善公共产品偏好显示机制;5、完善公共产品提供的决策机制。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具体情况与应该构建怎样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相结合,以保证研究问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使用比较分析法,从横向上比较了我国与其它国家、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情况。在规范研究中,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学者理论观点的研究以及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借鉴,提出应该构建怎样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1、研究对象的创新
本文是从宏观的层面,统一分析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问题。
2、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政府、市场、自主供给公共产品有效性的原因,总结评价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标准,还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收集大量关于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资料、数据以及国外的一些情况,并对数据背后所隐藏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以及构建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措施。
3、研究观点的创新
关于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笔者提出了一些看法。重点研究了两条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效率标准和公平标准。并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如何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提供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消费者的偏好显示机制、供给的决策机制等角度,提出有效供给公共产品的对策。
从研究角度考虑,本文需要对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数据资料。由于统计年鉴或者财政年鉴以及官方网站的数据有些没有更新到08、09年,导致本文的数据不是最新、也不是最全面。再者,笔者是在研究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评价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标准,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公共产品供给现状来提出建立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这就可能使笔者提出的评价标准、供给模式和采取的措施带有较浓的个人主观色彩,并不一定能被大家所认可,也有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320【目录】:
Abstract7-11
1. 导论11-19
1.1 选题背景、意义11-12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7
1.2.1 国外学者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12-15
1.2.2 国内学术界关于公共产品供给的研究15-17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17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逻辑结构17-19
2.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理论概述19-30
2.1 公共产品的内涵19-20
2.2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理论分析20-23
2.2.1 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0-21
2.2.2 市场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21-22
2.2.3 公共产品的自主有效供给22-23
2.3 公共产品实现有效供给的评价标准23-30
2.3.1 效率标准24-27
2.3.2 公平标准27-30
3. 我国公共产品的供给分析30-45
3.1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基本状况30-32
3.1.1 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断增加30-31
3.1.2 公共产品供给内容逐渐丰富31-32
3.1.3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供给方式开始多元化32
3.2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2-41
3.2.1 公共产品供给投入不足和行政运行费扩大并存32-37
3.2.2 公共产品供给的地域和城乡不均衡37-39
3.2.3 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严重39-40
3.2.4 公共产品"单元"供给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40-41
3.3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41-45
3.3.1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滞后,压制其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发展空间41-42
3.3.2 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生产者与提供者不分42
3.3.3 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不完善42-43
3.3.4 缺乏完善的公共产品偏好显示机制43
3.3.5 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规范43-45
4. 完善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探讨45-58
4.1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国际经验分析45-50
4.1.1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典型案例45-48
4.1.2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国际经验借鉴48-50
4.2 重构我国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分析50-58
4.2.1 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模式的选择50
4.2.2 完善我国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机制的措施50-58
参考文献58-6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觉;韩旭;;[J];消费经济;201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姜元园;[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国平,刘渝琳;[J];财经科学;2005年02期
王磊;;[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4期
叶文辉;[J];财经研究;2004年02期
孙钰,姚晓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樊丽明;石绍宾;;[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张远凤;[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年07期
任广乾;王昌明;;[J];发展;2006年11期
杨团;[J];管理世界;2000年01期
王广正;[J];管理世界;1997年01期
马俊,梁昭永;[J];南方国土资源;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柳俊峰;[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邓可颂;;[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7期
沈科,杨朝军;[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吴青梅;;[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魏洁;唐岱;;[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杨晓萍;;[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5期
徐毅;[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王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唐建军,苏丕仁,蔡学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薛继亮;李录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赵学刚;;[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方;刘朝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田湘波;;[A];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孙友祥;吕小冬;;[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董前程;;[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杨方;刘朝晖;;[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薛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赵凌云;;[A];浙江省社会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吴建勋;;[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杨春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经济论坛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石秀和;陈阿兴;;[A];“安财杯”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祁峰;[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刘茜;[D];南开大学;2010年
于印辉;[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郑慧;[D];浙江大学;2010年
吕新发;[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戴昌桥;[D];吉林大学;2011年
孙建军;[D];浙江大学;2011年
李慧凤;[D];浙江大学;2011年
黄永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吴敏;[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甜;[D];苏州大学;2010年
凌玲;[D];浙江大学;2011年
杜伟;[D];南昌大学;2010年
张文春;[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尚建宝;[D];东华大学;2011年
文国庆;[D];浙江大学;2011年
张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陈文娟;[D];西北大学;2011年
谷萌;[D];吉林大学;2011年
陆科;[D];吉林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樊丽明;石绍宾;;[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王春福;;[J];管理世界;2007年03期
高海青;高惠珠;;[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吴俊培,卢洪友;[J];经济评论;2004年04期
王欣双;;[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1期
阮萌;;[J];经济纵横;2009年06期
刘宪;[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12期
刘宏;;[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吕恒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郭希林;[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磊;[D];山东大学;2008年
郑晓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万里;[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文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戴维·杜鲁贝克,王力威,潘汉典;[J];比较法研究;1990年02期
雷原;[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6期
陶勇;[J];财贸经济;2001年10期
樊丽明;石绍宾;;[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01期
彭积敷;[J];经济经纬;2005年03期
尼古拉斯·斯特恩,约瑟夫·斯蒂格里兹,董彦彬;[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06期
马刚;[J];经济师;2003年09期
孙潭镇;朱钢;;[J];经济研究;1993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文启湘 陶伟军;[N];光明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晓;[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2期
胡华;刘毅;;[J];理论探讨;2006年02期
王中林;卜玉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04期
杨美景;;[J];中国经济问题;2007年04期
王宝胜;;[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刘流;;[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李齐云;张维娜;;[J];山东经济;2010年01期
于印辉;;[J];地方财政研究;2010年03期
马鑫;;[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王俊霞;王静;娄爱花;;[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袁伟;;[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汤尚颖;李泽红;;[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王广起;张德升;;[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6年
郝国庆;胡光远;;[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范可旭;;[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卢芳霞;;[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崔忠仁;;[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谢自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吴理财;张良;;[A];第二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C];2009年
雷遥;华敏洁;韦苇;;[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东莞市特约研究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江;[N];东莞日报;2011年
杭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研究员
朱明芬;[N];浙江日报;2010年
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
张国富;[N];河南日报;2006年
田屹;[N];农民日报;2007年
刘宇;[N];昆明日报;2009年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
陈伟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部
宋劲松;[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邢振明;[N];金融时报;2010年
于慎澄;[N];青岛日报;2008年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王君;[N];中国工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万高;[D];武汉大学;2010年
席恒;[D];西北大学;2003年
李爽;[D];厦门大学;2008年
赵成福;[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孙春霞;[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李雪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隆宗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王大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王家明;[D];长安大学;2011年
王波;[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偲;[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赵婉茹;[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张丽;[D];西北大学;2004年
杨波;[D];浙江海洋学院;2011年
杨永泽;[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孙健;[D];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
孟庆明;[D];西北大学;2004年
何勇;[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刘爱辰;[D];吉林大学;2007年
欧真真;[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机制的核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