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黄达的,货币银行学课件 发一个我把 不是习题

能不能把货币银行学 黄达的课后答案和习题 发给我呀?? 邮箱
谢谢哈~~_百度知道
能不能把货币银行学 黄达的课后答案和习题 发给我呀?? 邮箱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也木有找到
已发送,请查收~~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73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7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3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7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73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等内容。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隐藏&&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货币、通货、...  金融学(第二版)_精编版_(货币银行学(第四版))_编著_黄达_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隐藏&&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今日推荐 180份文档 CET四六级高分通关宝典 2014年6月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4年12月...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隐藏&&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 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  黄达 金融学 精编版 习题解答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黄达 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 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  黄达《金融学(第二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 (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  货币银行学(黄达) --- 课后习题库(整理)_院校资料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货币银行...(第二版)为蓝本, 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  黄达 金融学(第二版)课后... 210页 2下载券 人大货币金融学课件第八... ...银行卡是货币吗? 答: (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  货币银行学安烨参考答案 7页 1下载券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 100页 4下载券 金融学(第二版)_精编版_... 412页 免费 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及答... ...黄达 《货币银行学》 练习题和答案58-第11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黄达 《货币银行学》 练习题和答案58-11
1、(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多,无法与既定的商;(2)深层次的原因:;①需求拉上,即总供求处于供不应求时过多的需求拉动;②成本推动,即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归结为一是工;③供求混合推动,即通涨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供给和需求;④结构性原因,即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3)结构说;(4)体制说;(5)摩
1、(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多,无法与既定的商品和服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2)深层次的原因:①需求拉上,即总供求处于供不应求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从实际因素考虑主要在于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从货币因素考虑主要在于货币需求减少或不变时货币供给过多;②成本推动,即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归结为一是工会力量对工资的提高要求推进通货膨胀;二是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推进通货膨胀;③供求混合推动,即通涨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拉中有推、推中有拉”;④结构性原因,即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2、(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一种观点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大;另一种认为是信用膨胀所导致;(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一种观点强调工资因素;另一种强调考虑原材料涨价所造成的成本超支;(3)结构说。认为在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失衡会引发通货膨胀,其中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主要促成因素;(4)体制说。从体制角度说明需求过度,实际是剖析需求拉上产生的原因;(5)摩擦说。从体制的另一个角度说明,因为存在计划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同需要的摩擦,以及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摩擦所带来的需求膨胀;(6)混合类型说。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的某一原因形成的,而是由包括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混合形成。众多假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其中一些分析有的现在乃至今后仍然客观存在,有的已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则随前提条件的改变而仅属于过去,但它们在不同角度的论证为揭示中国复杂的通货膨胀机理做出了贡献。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一、填空题1、各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2、各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
)、国际收支平衡。答案:稳定物价3、各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最终目标包括:(
)、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答案:经济增长4、各国货币政策可选择的最终目标包括:经济增长、(
)、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答案:充分就业5、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率和(
)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答案:物价上涨率6、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
)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答案:失业率7、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政策效果最为猛烈,原因在于法定准备率可以影响(
),从而引起货币供应的巨大波动。
答案:货币乘数答案:超额准备金答案:资金成本答案:预交进口保证金11、中央银行为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可以直接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比率是指8、一般而言,再贴现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
)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9、一般而言,再贴现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
)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10、当国际收支出现赤字,中央银行为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可以启动(
)的货币政策工具。(
)的比重。
答案:流动性资产对存款12、在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
)来发挥作用。答案:利率答案:货币供应量14、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包括:(
)、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
答案:可控性15、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包括:可控性、(
)、相关性、抗干扰性、适应性。
答案:可测性16、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包括:可控性、可测性、(
)、抗干扰性、适应性。
答案:相关性17、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包括: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
)、适应性。
答案:抗干扰性18、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主要包括: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
答案:适应性19、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主要有:(
)、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
答案:利率20、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主要有:利率、(
)、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
答案:货币供应量21、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
)和基础货币等。
答案:超额准备金22、根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标准,可以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
答案:基础货币23、货币政策的时滞(
),货币政策效果越难以确定。
答案:越长24、保持货币供应按“规则”增长是(
)的货币政策主张。 答案:货币学派25、实施“逆风向”相机抉择的调节是(
)的货币政策主张。答案:凯恩斯学派 二、单项选择题1、实施“逆风向”相机抉择的调节是(
)的货币政策主张。A、货币学派
B、供给学派C、凯恩斯学派
D、合理预期学派
答案:C2、我国从(
)开始将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A、1984
B、1985C、1983
答案:A3、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利率指标的缺陷是(
)。A、可控性弱
B、 可测性弱C、相关性弱
D、 抗干扰性弱
答案:D4、超额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缺陷是(
)。A、适应性弱
B、可测性弱C、相关性弱
D、抗干扰性弱
答案:B5、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主要受(
)的影响。A、货币当局对经济发展的预见力B、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的效率 13、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
)在传导过程中的作用。C、宏观经济和金融条件D、货币当局对政策的调整力度
答案:C6、保持货币供给按规则增长是(
)的政策主张。A、货币学派
B、凯恩斯学派C、供给学派
D、合理预期学派
答案:A7、货币学派认为:(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A、货币供应量
B、 基础货币C、利率
D、超额准备
答案:A8、凯恩斯学派认为(
)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主要作用。A、货币供应量
B、基础货币C、利率
D、超额准备9、法定准备率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
)而发挥作用。A、资金成本
B、超额准备C、贷款利率
D、存款利率10、公开市场业务可以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
)而发挥作用。A、资金成本
B、超额准备C、贷款利率
D、存款利率 三、多项选择题1、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主张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是(A、货币学派
B、凯恩斯学派C、供给学派
D、合理预期学派E、瑞典学派2、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有(
)。A、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B、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C、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D、有利于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E、政策效果比较猛烈
F、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3、法定准备金政策的特点有(
)。A、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B、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C、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D、有利于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E、政策效果比较猛烈
F、需要有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4、再贴现政策的特点有(
)。A、中央银行具有主动性
B、可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C、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D、有利于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E、具有告示效应,影响短期利率的变动F、需要有一个发达的货币市场5、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A、可控性强
B、可测性强C、抗干扰性强
D、抗干扰性弱E、可控性弱
F、可测性弱6、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A、可控性强
B、可测性强C、抗干扰性强
D、抗干扰性弱
答案:C 答案:B 答案:B )的共同特点。答案:ACD 答案:ABDF 答案:AE 答案:CEF 答案:ABDE、可控性弱
F、可测性弱
答案:ABC7、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通过买卖(
)进行公开市场操作。A、国债
B、外汇C、股票
D、政策性金融债券E、企业债券
答案:ABD8、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进行调节时通常采用下列措施(
)。A、消费者信用控制
B、信用配额C、不动产信用控制
D、优惠利率E、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F、窗口指导
答案:ACDE9、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进行直接控制时通常采用下列手段(
):A、信用配额
B、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C、直接干预
D、规定存贷款利率高限E、优惠利率
F、窗口指导
答案:ABCD10、中央银行掌握的的能够对整个经济发挥作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
):A、公开市场业务
B、法定准备金政策C、信用配额
D、直接干预E、优惠利率
F、再贴现政策
答案:ABF 四、判断题1、一般而言,存款的期限越短,规定的法定准备率就越高。(
答案:正确2、一般而言,定期存款的准备率大多高于活期存款的准备率。(
答案:错误3、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实施再贴现政策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答案:错误4、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答案:正确5、在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中央银行实施法定准备金政策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性。(
)答案:正确6、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答案:正确7、运用再贴现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答案:错误8、运用法定准备金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货币政策操作。(
)答案:错误9、中央银行可以运用法定准备金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答案:错误10、一般而言,运用货币政策比运用财政政策更有利于实现扩张的目标。(
)答案:错误11、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运用货币政策比运用财政政策更能有效的实现紧缩的目标。(
答案:正确12、货币政策时滞越短,越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答案:正确13、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弱于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答案:错误14、一般而言,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能力强于对超额准备的控制。(
答案:错误五、简答题1、为什么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要符合5性要求?2、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何利弊?3、货币政策时滞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4、中国人民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都运用了哪些货币政策工具?5、试比较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不同?〖参考答案〗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符合: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因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当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否实现,通过对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所以中介指标必须可以被控制、测度,并且要与政策目标有一定能够相关性,抗外部干扰,与经济金融体制相适应。2、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优点:可控性强,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再贴现率;可测性强,能够观察到市场利率水平及结构;货币当局能够通过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调节总供求。利率作为终结指标的不足之处:利率是内生变量,随着经济周期变化而波动,再经济高涨和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很难判断自己的政策操作是否得当。3、货币政策时滞氛围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和行动时滞,外部时滞即影响时滞,是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时滞越长,货币政策效果越不明显。4、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使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应和信贷规模,并推出再贷款工具适应新的需要;1986年开始采用再贴现工具调节货币供应;1994年后开始在公开市场买卖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外汇等调节货币供应;人民银行规定利率,影响融资成本。此外,政策工具还有优惠利率政策、专项贷款、利息补贴和特种存款等办法。1998年停止使用贷款规模限制性工具。5、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三大政策工具属于对货币总量调节。选择性政策工具有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预缴进口保证金。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调节信用结构和相对规模。 六、论述题:1、试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的环境和因素。2、试分析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意义。〖参考答案〗1、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主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客观条件来确定。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政策等。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目的是使人民银行能够控制相当部分的信贷资金,进而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1998年3月将原来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合并为一个账户,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功能尚不能得到应有发挥条件下推出的重要的政策工具,但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扭曲,中央银行对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往往缺乏自主性。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再贴现业务调节货币供应,但由于商业信用不发达,客观上使得该业务再人民银行业务中显得微不足道。1995年《票据法》的颁布为再贴现业务的扩展创造了条件,1996年以来,再贴现规模已呈现明显的扩展势头。1994年以来,由于国债市场、外汇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开始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外汇来调节货币供应。另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比较滞后,人民银行仍规定利率进行宏观调控。1998年由于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规模指标控制。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为各国所重视,两类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并进而影响总需求。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功能不同,在实现扩张的目标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时滞较短。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黄达 《货币银行学》 练习题和答案58等内容。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及答案_财会/金融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货币银行学》习题第一章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货币的支付手段? 2、简述金属货币制度的...  1、 题库以教育部确定的面向 21 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 (第二版)为蓝本, 该教材由我国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黄达教授主编...  《货币银行学》习题 说明 第一章 导言(略)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 ( )的工具。 2、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和经济...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说 明 1、 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承担的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货 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的研究”成果的组成...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 说明 1、 本题库是由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理论教研室...客观题 附有标准答案, 主观题附有参考答案。 本题库主要供期末笔考教研室统一...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及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资料第二章一、填空 1、从货币本质出发,货币是固定充当( ( )的工具。 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特殊商品;从...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从 1999 年 4 月 1 日开始实行的《人民币利率管理 规定》...  金融学(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黄达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从 1999 年 4 月 1 日 开始实行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  货币银行学试题(8套)含答案... 30页 免费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及... 73页 2财富值 黄达《货币银行学》题库及... 74页 1财富值 货币银行学题库(黄达...你好,可以给我发一份黄达著的 货币银行学 课后习题答案么?谢谢~! _百度知道
你好,可以给我发一份黄达著的 货币银行学 课后习题答案么?谢谢~!
提问者采纳
已发至你邮箱,请查收,谢谢~~
提问者评价
谢谢~!已经收到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货币银行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五星文库
免费文档下载
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导读: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2)同等的货币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市场总需求,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而又没有提供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④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⑤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但单纯控制需求也难以保证实现均衡的目标。(2)同等的货币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市场总需求总需求的实现手段和载体是货币。而货币供给都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其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有这样的逻辑关系: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又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显然,如果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它作为载体的总需求也是适当的。因为这样的货币供给和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然而可能出现另外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就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提供补充的货币供给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3)同等的市场总供给可能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系可以最简括地划分为两个方面:商品、服务运动的方面和货币运动的方面。货币方面的任务就是保证商品、服务的实体方面正常运转。显然,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市场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然而,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能否使货币供给为流通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企业有紧迫的投资需求,需要更多的货币,则往往超出收入提供的可能去争取追加的货币;反之,投资的需求较小,不那么需要货币,则收入的货币就会变为静静面对流通而不流通的货币储存。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旺盛还是疲软,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引出类似的现象。当然,无论是企业的货币需求还是个人的货币需求,从总体上受制于总供给。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最具有决定作用的自变量。对宏观、对微观均系如此。但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其独立性。对任何一个微观主体来说,相对于自己的收入,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因而,微观的货币需求――指可以实现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由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4)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即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原因在于:其一,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满足交易需求而作为流通手段(包括流通手段的准备)的货币,即现实流通的货币形成市场需求;而作为保存价值的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则不构成市场需求,或者说它是潜在的需求而不是当期的需求。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其二,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或使之出清,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积蓄财富所需的价值保存手段并不单纯取决于市场供给,或至少不单纯取决于当期的货币供给――用于保存财富的货币有很大部分是多年的积累。这种差别可表示如下: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如果简单理解,可以说市场总供需的均衡关系是与处在现实流通状态的货币的供需关系一一地对应着。但也应该注意,现实流通的货币与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之间是可以而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转化的。这就意味着,现实不流通的货币量对这个均衡也有作用。所以,在思考市场均衡与货币均衡有紧密联系的命题时,必须明确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断深入认识在这对有所区别的两者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复杂关联。19.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市场供求是否均衡如何判断?是否根据物价与利率就可以判断均衡存在与否?试举几个我国经济中的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答:(1)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依据价格和利率来判断货币供求是否均衡:当市场利率水平低于均衡利率或商品价格水平偏高时,表明货币供给多于货币需求;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均衡利率或商品价格水平偏低时,表明货币供给少于货币需求。(2)在现实生活中,依据物价的变动来判断市场供求是否均衡:当价格上涨时,表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当价格下降时,表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3)利率与物价只是判断均衡存在与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而不具有决定意义。这是因为:就利率来说,均衡利率究竟应是百分之几,并不能通过逻辑的推导得以解答。尽管可以根据利率的历史水平,根据利率本身的动态――是在不断地波动还是相对稳定,根据当时经济环境的状况――各方面的关系是相对协调还是相对紧张等等,凭经验进行判断。但如此做出的判断显然不具有客观权威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做定论。而且在利率理论中,货币供需决定说只是其中之一。同时,不论持何说法,几乎都承认,历史的、现实的诸多因素对于利率的形成均有作用。就价格来说,价格反映货币供需对比的时滞有时很长,往往要经过几个月,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变化往往会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冲淡甚至抵消。另外,实际生活中也还有不少其他因素影响价格水平。所以,除了价格水平的波动极其剧烈从而可以据之做出货币均衡遭到破坏的结论外,幅度不大的波动,至多可以说明货币供需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但要做出多少较为准确的判断则不大可能。总之,货币是多还是少会有不同的显示,需综合考察。仅凭借单一的信号判断均衡是否存在,很容易陷入片面性。20.无论中外,均衡――不论是货币均衡还是市场均衡――总是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可能时时保持均衡的态势?如果不能,那么人们实际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答:(1)不论是货币均衡还是市场均衡,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时时保持均衡的态势。因为无论是货币均衡还是市场均衡的实现都需要符合严格的假设条件,而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时时都得到满足。另外,影响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市场供给、市场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各个因素都是动态发展的。(2)人们实际追求的目标是当货币失衡和市场失衡时,存在由失衡向均衡过渡的调节机制,而不会使失衡的状态长期存在,而价格和利率就具有这种调节功能。高利率会促使货币供给增加而抑制货币需求;而低利率则会促使货币供给减少和增加货币需求。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会导致收益预期的变化,从而引起经营规模进而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变化,结果会导致货币供求的变化。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也会调整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当价格上涨时,促使市场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当价格下降时,促使市场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21.如何看待货币的能动作用?增加货币供给有扩张效应,效应的界限何在?缩减货币供给有紧缩效应,但紧缩货币供给并不一定能够使市场实现平衡,为什么?答:(1)在货币量能否推动实际产出的论证中,现在已被广泛认可的是联系潜在资源、可利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①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②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③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时,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这三个阶段可用图12-1表示。 图12-1 货币的能动作用图12-1中,横轴代表产出增长率,纵轴代表物价上涨率,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A是货币供给只具有实际产出效应而无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临界点;B是货币供给增加既有实际产出效应又有物价上涨效应阶段的终点,也是货币供给增加只具有物价效应而无实际产出效应阶段的起点。(2)B点实际上是一定时期产出增长的极限点。达到这一点,意味着经济体系中的现实可利用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果没有达到,可以认为,在实际GNP水平与潜在GNP水平之间还存在缺口。一般说来,存在实际GNP和潜在GNP之间的缺口是对多数国家经济成长状态的描述。换言之,在现实生活中,实际经济增长率很难达到使潜在资源被全部利用的程度,因此,总会存在一定的潜在GNP损失。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货币供给扩张的作用超越A点之后,由于产出增加的同时还伴随着物价的上涨,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承受力等因素就会对政策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3)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的规模以求得解决,似乎是更简捷的途径,事实上也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然而,复杂的现实生活并不像抽象推理那样简单。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并成为整个再生产过程的内在因素,即正常生产已经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即使是极其严峻的紧缩,也不会产生使供求均衡的效应。通常的机制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比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的两次力度较强的紧缩就是这种情况的写照,紧缩后的一两年里经济都曾出现程度不同的下滑。至于紧缩货币供应、紧缩总需求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物价上涨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纵然不是由过多的货币供给引发的,却都是由货币供给的迅速增加支撑着。因而,紧缩至少在短期内能对物价上涨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供求矛盾解决不了,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22.如果肯定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对相关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有何意义?在一些西方国家,通常具体估算产出潜力,并作为增加货币供给的根据。它们根据的是否就是这个道理?答:(1)如果肯定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水平的上涨。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就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在不推动价格水平上涨的情况下,提高实际产出水平,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2)在一些西方国家,通常具体估算产出潜力,并作为增加货币供给的根据,他们所依据的原理就是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社会资源的状况不同,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也不同:①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那么,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就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②待潜在资源的利用持续一段时期而且货币供给仍在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③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就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这三个阶段可用图12-2表示。 图12-2
货币扩张对潜在资源利用的三阶段A和B两个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23.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提出了一个“三平”理论。试以现在习用的理论概念,对“三平”追求的目标和三种平衡的具体要求及意义加以诠释。答:(1)市场总供需均衡是“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三平”,是指在安排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2)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①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②财政的结余,作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至于如何保障坚持财政收支平衡要求的实现,核心的问题是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或者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处理好了,财政收支就容易做到平衡。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在“三平”理论中信贷收支平衡被认定为起“综合反映”的作用,货币供求的对比状况正是对经济生活的一种综合反映。物资供求平衡在“三平”中被论断为“基础”。所谓物资供求平衡,是指当时被称为市场的平衡――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供需平衡。今天看来,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物资的供应主要是由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等部门的生产状况决定的;物资的需求则是由一定时期的现实购买力所体现。所以,物资供求平衡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3)“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亦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被看作为实现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理想条件。这无疑是正确的。应该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以这种理论为指导的宏观决策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该理论也表现出不足之处,需进一步完善。第十三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1.什么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它们相互之间在数量上怎样构成一个平衡表的关系?答:(1)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交往的总和。其中既包括用外汇收付的经济交易,也包括以实物、技术形式进行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经济交易流量情况,与国家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报表,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的重要文件,也是一个国家在制定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依据。通常,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划分为四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①经常项目。它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货物贸易主要指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服务贸易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业服务和一部分政府服务,这两个子项目的出口都可以从国外收取外汇。收益项目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红利等)两项。经常转移又称为单方转移,指的是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②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记录的是资本性质的转移和专利、版权、商标等资产的一次性买断、卖断。金融项目记录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项。③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中央银行持有,或由财政部门持有的可随时直接使用的金融资产。④净误差与遗漏。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每一笔经济交易要同时记入有关项目的借方和贷方,数额相等。但是在实践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通过对各个子项目的统计进行的。由于统计数据来源不一、时间不同等原因,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额。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平衡项目――净误差与遗漏。当贷方大于借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借方;当借方大于贷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贷方。换言之,正是由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平衡表总可以实现平衡。2.在复式簿记下,以下的国际交易应如何计入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一位中国居民从美国居民那里进口了价值50 000美元的商品,并约定3个月后付款;(2)3个月后,中国居民用他在纽约的银行存款付款;(3)美国居民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中国的B股股票;(4)美国居民购买的中国B股股票获得了600美元的红利。如果这些交易发生在同一年,它们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额影响是什么?答:(1)借:商品进口
50 000美元贷:短期资本流入
50 000美元(2)借:短期资本流入
50 000美元贷:本国在外国银行存款
50 000美元(3)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
50 000美元贷:证券投资
50 000美元(4)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
600美元贷:证券投资收入
600美元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影响:包含总结汇报、考试资料、旅游景点、文档下载、教学教材、人文社科、出国留学、党团工作、教学研究以及黄达金融学精编版(第二版)货币银行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等内容。本文共25页
相关内容搜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