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公民的受教程度达到清朝多少年年

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西安日报社
第02版:要闻
  今天是:
  社长: 郝小奇 执行总编:屈胜文     国内统一刊号 CN61-0002 邮发代号 51-6
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西安市统计局 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初步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8467837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741141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56426人,增长14.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4%。&&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2504155户,家庭户人口为739606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0人减少0.45人。&&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340804人,占51.26%;女性人口为4127033人,占48.7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1下降为105.1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091263人,占12.89%;15~64岁人口为6660212人,占78.65%;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6362人,占8.4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3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9个百分点。&&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6334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4963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02039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39380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1149人上升为22005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9145人上升为2066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253人上升为356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3602人下降为14636人。&&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35851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7174人,文盲率[5]由3.55%下降为1.60%,下降1.95个百分点。&&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全市合计
100&&新城区
.24 6.96&&碑林区
.60 7.26&&莲湖区
.68 8.25&&灞桥区
.80 7.03&&未央区
.33 9.53&&雁塔区
.93 13.92&&阎良区
.24 3.29&&临潼区
.79 7.74&&长安区
.87 12.79&&蓝田县
.70 6.07&&周至县
.21 6.65&&户
.56 6.57&&高陵县
.05 3.94&&比重[6](%)&&2000年 2010年&&地
区&&人口数(人)&&注释:&&[1] 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2] 普查登记的对象是指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3] 全市常住人口,是普查登记的日零时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离开户口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4]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5] 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6] 比重为各区(县)的人口占全市的比重。
版权所有 西安新闻网  合作伙伴: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陕新网审字[号 陕ICP备号根据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201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下:
根_百度知道
根据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201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下:
hiphotos;(3)同2000年相比.hiphotos,完成下列填空:
根据图中信息.hiphotos://f.com/zhidao/wh%3D450%2C600/sign=51dc8eca903//zhidao/wh%3D600%2C800/sign=04d20c8c16/21a529dd7ca7bcbd579.jpg" esrc="http、2010年我国每10万人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下://f.baidu
根据第5次,2010年我国具有______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幅最大
提问者采纳
0%; (2)初中:(1)14
解; (3)大学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人口普查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城乡规划,是政策是工具是愿景更是希望!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及解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及解读
阅读:3,5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
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
资料来源: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 http://www./
————————————————————
马建堂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答记者问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通过这次人口普查,我们看出来中国人口、经济、社会在这十年里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想请发言人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变化,会不会据此作出一些社会政策上的调整,也帮我们展望一下。谢谢。
马建堂:人口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反映,刚才公布的人口总量、结构、素质和迁移流动等数据,不仅揭示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也彰显了党和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统筹城乡发展的不凡进程。比如说,我刚才介绍的人口总量的数据、人口增长率的数据,就表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有效的控制。普查结果显示,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我们比较一下,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两个十年相比,后一个十年比前一个十年人口净增长减少了约5600万人,这表明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也缓解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刚才我说的总量数据也表明我国认真履行了《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为实现全人类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作出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第二,从人口素质的一些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全社会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的素质在提高。刚才给同志们介绍了两个数据,一个是我国的文盲率,我国的文盲率从2000年的6.72%下降到去年的4.08%,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8930人,这非常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进步,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第三,从反映人口结构的数据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的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十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也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从这次反映人口迁移的数据看,我国的经济活力在不断增强。2010年我国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2.21亿人,比2000年增加了1亿人。刚才我给朋友们解释的另外一组地区人口分布的数据,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一次沿海发达省份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增加,内陆稍微欠发达地区的常住人口占的比重在下降。这也就是说,更多的人口从内陆西部往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这种趋势反映了人口的流动和经济的格局是协调一致的。人口的迁移既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提高了人口流出地区的收入水平,改善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发展条件。因为流出去以后工资还要汇回来,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所以流动人口的增加,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占比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中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也促进了城乡更加均衡地发展,东西部更加均衡地发展。人的流动既促进了东部的发展,也有利于西部的发展。
这次人口的普查数据反映出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矛盾和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加快,二是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偏高,这些都会给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刚才记者同志说,针对这些变化,政策有什么调整。因为人口的问题非常复杂,影响也非常深远,所以我们要根据人口变化的趋势更加深入科学地研究人口变化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未雨绸缪、统筹考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谢谢大家。
巴西圣保罗周报记者: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和中国处于差不多发展水平的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为什么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会处于现阶段这个水平?第二个问题,您给的数据里也反映了中国现在低生育率的状况,您是不是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让中国重新审视一下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了,以避免或者来应对您刚才所提到的可能带来的人口方面的挑战?
马建堂:我有幸参加了巴西统计局在去年年底的巴西新一轮人口普查新闻发布会。中国确实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很快从过去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高、低、高”的模式过渡到目前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低、低、低”的模式。如果说发达国家,像欧洲一些国家、日本,它们从“高、低、高”的模式转到“低、低、低”的模式是一个自然的、长时间的过程。中国转移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某种程度的调控性;第二个特点,时间更短。我们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高、低、高”到“低、低、低”模式的转变,而很多发达国家甚至在50年以上,甚至近百年的时间才实现了这个转变。
我刚才说了,中国模式的转变有很强的调控性。中国政府从1980年开始实行认真积极的计划生育政策,把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予以贯彻和落实。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一份致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在这个公开信里就号召大家生一个孩子。1982年又把计划生育政策列入宪法。这位朋友刚才讲为什么中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如此低,是一个“低、低、低”的模式,就是缘于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这位女士的第二个问题确实是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1980年以后,特别是近十年,我们国家大概是12‰多一点的人口出生率,7‰左右的死亡率,5‰稍微多一点的自然人口的增长率。在这样的“低、低、低”的模式下,中国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放缓。二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加。三是少儿年龄的结构在缩小,出现这样的结构。这张幻灯片非常形象地说明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图)第一张图是非常典型的金字塔,老龄人口很少,少儿年龄很多,右下角是我们这次普查的图。这样的状况大家都在思索中国的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星期二下午政治局学习时,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非常重要的指示。
我认真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两句话:第一,1980年以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低、高”的模式向“低、低、低”模式的转变。
第二,我们要重视我国人口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认识人口发展的规律,清醒地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同时在这个基础上科学研究、认真评估,慎重地、逐步地完善人口政策,兼顾当前和长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地发展。
中国日报记者: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马局长介绍一下在此次调查中显现出中国哪些地区和省份面临最大的人口挑战问题,包括严重的老龄化和过低的生育率?哪些地区需要人口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第二个问题,怎么认识和看待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我们为了确保数据的质量,前期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
马建堂:要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我们明天要发布的第2号公报。简单地说,十年来,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总量都在增加,也都面临着老龄化加快的问题。如果一定要分一分哪些省的问题更突出,可以这样讲,沿海发达地区碰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同志们也知道,沿海发达地区在一些时段和地区出现了局部的缺工现象,这也可能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种形式的体现。人口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是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都面临到的,也可能这些问题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加突出一些。
第二个问题请这次全国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我们局主管副局长张为民先生回答。
张为民:这个涉及到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问题,我可以向大家说一句。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或者说这是一次高质量的人口普查。为什么这么说?可以从两点来看:一是刚才马局长谈到,这次人口普查有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显示,这次人口普查的漏登率只有0.12%,这个漏登率和200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较有大幅度的下降。
二是通过人口的总量、人口的增长以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和相关的行政记录,比如户籍管理的数据、教育统计的数据、人口计生的出生和民政部门的殡葬数据,相比较之后,感觉到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相互的衔接或者说一致性比较好。
为什么我们这次人口普查会取得比较高的质量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坚持了依法普查。这次人口普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二是坚持科学普查,制定了科学的人口普查方案和11项工作细则,特别是这次我们在人口普查登记的原则上进行了完善。马建堂局长也谈到我们这次在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都进行了登记,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或者避免人口的漏登
三是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因为人口普查能不能取得高质量的数据,更大程度上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在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使得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支持、配合人口普查。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人口普查登记,对人口普查发表了重要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得大家都能够投身到这次人口普查当中来。
四是组织周密。有了科学的方案,还需要对整个工作的过程进行严密的组织。
五是我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制度,就是在人口普查各个环节当中都制定了检查、抽查、验收的标准,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才能把工作转入到下一个阶段下一个环节。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在我们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当中,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们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谢谢大家。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马局长,在过去很多年里,很多中外学者和官员都预测中国的性别比是在不断扩大的,但是您今天给我们的数据显示了中国男女性别比是在减少的,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原因?
马建堂:我刚才发布的是总人口的性别比,有一个数据我们还在汇总评估阶段,你问到了我也准备告诉你,就是出生人口的性别比。我们这次普查根据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是这个数据比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的118.59下降了0.53,比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下降了1.39。2010年的人口性别比比2000年有了提高,但是和2005年及2009年的数相比略微有一些下降,说明近年来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广泛的一些措施,如关爱女孩活动等等,还是取得了成效的。
但是118.06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仍然还是高于正常的范围。我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这个数据反映的挑战和矛盾,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关爱女孩,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我们国家统计局是做得好的,我们国家统计局女性人员的比例超过男性。通过综合措施,我相信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一定会逐步走向正常。谢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http://www./
————————————————————
马建堂解读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4月29日上午,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做客人民网,解读关于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热点问题,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大家登陆人民网收看这次的视频访谈。今天我们请到了一位重量级嘉宾,谈论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位嘉宾可能大家对他的名字和面孔都不陌生,他就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先生,请您向人民网网友打一个招呼。
马建堂: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马局长到这里做访谈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我们大家知道,昨天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已经向社会公布,今天我们就请马局长为我们进一步解读这些数字以及数字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刚才说的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马局长您昨天告诉这次普查得到全国总人口大数,是13.4亿,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这样的数字出来以后,很多人第一个感觉就是怎么这么少?比大家预期的少,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信?有没有经过调整呢?
马建堂:有这个印象不止一两个人,昨天我女儿也问我,我们国家的人那么少吗?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中国没有那么多人。这涉及到这次普查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应该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一项非常大的社会调查,它的生命在于质量。我们为了确保这次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下了很大的工夫,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数据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证明:第一,在全国有500多万人口普查的小区,入户登记以后我们随机抽了402个小区,重新又查了一次,重新入户、重新访问、重新登记,经过比对发现,净漏登率只有0.12%。第二,普查结果和公安、人口、卫生和民政部门的行政记录是比较匹配的,人口数据不是孤零零的,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许多部门掌握着涉及人口状况的行政记录,我们评估后发现普查数据和部门行政记录总体是比较匹配的,这些普查数据和人口发展的规律是吻合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这次人口普查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现在13.4亿这样的数字反映了我们国家人口的形势、生育状况是什么样的呢?
马建堂:我们昨天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第一号公报,今天要公布第二号公报和关于接受普查登记的境外人员的消息,然后我们还要陆陆续续发布海量的人口普查的数据。数据是枯燥的,数据是干巴的,数据后面有什么东西?我们透过这些数据表象看到这些数据反映了我们国家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很深层次的变化。简单的讲,比如说从人口总量看,这次普查显示,我们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13.4亿,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净增加7390万。前一个10年,即年则增加了1亿3000多万,我们这个10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千分之五点七,这10年相对于上一个10年少生了5600多万人。这意味着我们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我们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就是因为人多,自然环境压力大,所以人口控制得好,我们资源环境压力就比较小,为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创造了好的条件。
第二,从人口素质看。这次人口普查有两个指标反映的非常突出,一是每10万的居民中受过大学教育的8900多人,10年前只有3600多人;二是这次普查文盲率只有4.08%了,比10年前下降了很多,说明我们中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很大进步。当然人的素质也不能完全的用教育水平来替代,但这是一个基础。
主持人:有一些朋友问到我们文盲率下降了这么多,受教育程度提高这么多,有没有作假现象?比如大量假文凭现象会不会影响我们普查的真实度。
马建堂:我们关于教育人口的数据,和教育部门的数据非常衔接。例如,我们这次普查,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2010年比2000年增加了7393万人。我们找了教育部门数据来评估了一下,这10年来大学招生4944万,成人高等教育毕业2197万,自学高考845万,总共加起来7986万,两者基本是匹配的。至于假文凭情况,我想也很难说一个也没有,我们这么大国家你说一点没有也不现实,但是总体讲这次普查反映的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数据质量是比较高的。
主持人:您说简单13.4亿人口的数字,第一反映了我们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是人口素质提高了,还有其他主要特点吗?
马建堂:我们人口普查很重要是要查清楚中国13.4亿人口大的结构,如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比如说城乡结构,我们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化率提高很快。1990年到200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0年比2000年平均每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说明后10年城镇化率在加快,城镇人口在增加。另外,地区的人口也有很有意思的现象,东部沿海地区用常住人口计量,东部沿海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上升,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口流动状况是非常衔接的。
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出来的流动人口是2.2亿人,这么多人口在流动,说明我们国家经济活力在增强,国家的人口流动性在增强,也和我们国家十几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度匹配衔接吻合的。
主持人:刚才您谈到了这次我们的人口普查漏登率是0.12%,第五次人口普查也有漏登率问题,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上一次漏登率是多少?世界各国漏登率都在什么样的范围?您也说到我们从500多万小区中又抽了400个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给我们说说这个情况。
马建堂:第五次人口普查漏登率是1.8%。全国推算下来当时漏登了2000多万人,但第五次人口普查1.8%漏登率在国际上仍是较好的水平。国际上一般认为,一个国家人口普查的漏报率控制在3%以内,质量是比较好的。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漏报率有高有低,一般在2%左右。有的发展中国家漏登率到了惊人的地步,达到15%。我们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能够在这样的一个水平,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为什么能控制这么好?第一,依法普查。我们有《统计法》,这次发布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这两个重要的法律法规对普查机构、普查人员、被调查对象规定有明确的如实填报、依法登记、真实汇总的法律责任,为被调查对象的保密也要求非常严格,这是第一点。第二点科学登记,一个国家普查搞的准确不准确与它的调查方式有关系,比如说美国的人口普查,它用什么方式呢?普查机构给广大居民寄信,信里有调查表,寄出去让美国居民来填这个信,这种普查方式如果在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它的质量恐很难得到保证。我们国家采取入户访问登记,普查员入户访问,面访,这一点很重要。另外,这一次我们总结了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见人就登”、“见户口信息就登”两头登的登记方式。第五次人口普查漏登率高一点的原因是,那时我们只是见人查,即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间超过半年以上的人口才登记。这样,一些流动人口在居住地你见到他的时候说到这个地方还不到半年,就不是这个地方的普查对象,我们就不登记了,但在他的户籍地我们见不到他,就登不上。这样由于判断一个居民在一个地方是不是居住6个月,就很可能导致漏登,有很多农民出去打工,到底出来几个月了也可能记不清楚。
主持人:而且他们也流动。
马建堂:对。这次普查我们两头登,首先,按区找房,按房找户,按户找人。同时我们还查他的户籍信息,见人也登、见户籍信息也登。我有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到贵州省六盘水市,跟着我们普查员访问了一个农家,这户人家11口人,在家里只有老两口和一个孙子,另外的8口人一共有3个儿子分别带着媳妇和小孩在广东福建打工。我们两头登,第一我们在贵州六盘水市这家农民朋友见人就登,同时我们也登记他们全家户口的信息,另外他三个儿子、三个小家庭在广东、福建打工,我们在那个地方也登,防止遗漏。
主持人:这样不会重复计算吗?
马建堂:不会的。比如这家人家,我们要根据户口信息要记录下来他的姓名、年龄和哪里人,在广东福建应该也查得到他的姓名、户籍所在地,计算机上可以剔除重复信息,这样我们技术上保证不会出现重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改进,就是我们普查小区的电子化的划区制图。因为人是流动的,怎么才能查准了人?我们要把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550万个普查小区,每个普查小区大概80—100户人家。普查小区里再明确若干个建筑物,过去第五次普查以前,这个工作是手工的,普查员要到这个小区手工画图,很难避免重复、遗漏。这次利用卫星遥感资料,我们人员到现场查,形成完整的可以重复利用的人口普查的小区和建筑物的图,而且这些图将来都非常有用。我们普查员到现场去核对,这样就保证了不漏区、不漏房、不漏建筑物,所以为人口普查不出现大的遗漏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
另外我们规定了各个岗位严格的责任制,特别是这次普查,我们过去叫中国和平时期的最大社会动员活动,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社会调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全球最大的社会调查活动。哪个国家人口普查是13亿人啊!各地政府组织非常重视,我们国家的组织化程度高。我和其他国家的同行交流,他们都佩服,哪个国家从中央领导人到居民区主任都动员起来从事普查活动?其他国家羡慕得不得了,因为它做不到,我们国家要想把这个事情做好,有这么强的动员能力,有这么高的组织化程度,就一定能普查好。
主持人:这次人口普查,您说是和平时期最大社会动员,究竟我们动用了多少普查员?多少人力?又花了多少钱?这个数字给我们透露一下,2010年是国际普查年,很多国家都进行了人口普查,别的国家的普查员、人力物力有没有和我们国家做一个比较?
马建堂:我们先说人力,最初我们计划全国要动员600万普查员,不包括普查办工作人员。最后这项工作做下来,我们统计全国参与人口普查的人员近千万人。这次普查,流动人口非常多,非常难,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使普查工作顺利,除了普查员,每个村、每个居委会还派了协助调查员,有的居民不愿意给你开门,村里的干部、居委会的老大妈陪着去调查,还有民警也出来帮着调查,小区物业人员也出来帮助。其他国家的统计机构问你们动员了多少普查员和指导员?我们说近8百万,他们一愣,因为和他们国家的人口差不多了!
花了多少钱?这次人口普查的经费按照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是各级财政分级负担,中央财政就是财政部,非常支持我们的普查,财政部安排了12.5亿经费,其中5亿是给普查员的补助,其他的7.5亿全是普查的物资、材料的购买支出,包括普查表印制费用。全国13亿人的普查表,这么多张人口普查表,还需要汇总,得转化为电子数据,怎么转化呢?我们采用光电录入设备,把人填的表扫描进去,计算机自动读取,要购买这些设备,所以中央财政安排了全部资金12.5亿,国家发改委还支持我们大概有2亿多,用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统计局数据处理设备的更新和配套。因为是海量的数据,要在机器上处理,除了中央的资金支持,省、市、县政府也筹集了一部分经费,全国加在一起大概80亿,这里包括普查员、督查指导员的劳动报酬。我们近千万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中,有一部分不需要发补助,可能发一点加班的补贴;有一部分是抽调的工作人员,工资不需要发,比如西藏自治区所有的普查员全是基层干部,本来就有工资。但有更多的是招聘的普查员,这些人就要发工资。我们这次普查,普查员从选调、培训到完成入户访问,大概需要3个月。你每个月给人家补助300块钱,不多吧,就将近1000块钱了,如果一半人员需要给劳动报酬,每人1000块钱就是约40亿,所以全国80亿经费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两员”的补助和劳动报酬。
第二大部分是光电录入、纸张、材料、宣传品的支出。所以我借这个机会也跟网友们说一说,感谢网友们关心我们这次普查资金问题,资金使用效率问题也请网友放心,我们会把一个钱掰成几瓣花。这么大的社会普查活动,我们也应把花钱的情况公开、透明地告诉公众。不过我想提醒的是,我国人均普查经费在世界上是很低的,只有1美元。发达国家高多了,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比这个水平高。
主持人:我们接下来谈谈普查数据反映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首先,老龄化的问题,昨天您也公布了相关的数据,现在根据这个数据看,中国老龄化好像在加快,我们中国老龄化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现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是哪些国家?退休年龄大家都很关心,是不是要延迟啊?请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马建堂:这次普查人口非常重要的结构数据就是我们国家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总数1.79亿,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8.87%,绝对数接近1.2亿。它意味着我国的老龄化进程还在继续。老龄化成为国家人口社会发展中需要认真科学妥当应对的一个挑战,我们国家这个挑战可能比发达国家更大。第一,我们的老龄人口的绝对数多。我刚才讲了,60以上的将近1.79亿,65岁及以上的将近1.2亿;第二是还在继续增加;第三,我们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有人叫“未富先老”。如果我们国家人均GDP、人均收入比较高,政府就有更大的能力来解决老龄化问题。而我们国家现在是“未富先老”,意味我们国家人均收入还不高,政府还需要拿人均不高的收入去做很多的事情,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妥善处理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是所有国家都没有的,难度极大。
至于我们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和国际上比,目前的水平比发达国家还是略低一点。比如说我们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是13.26%,65岁以上8.87%,日本2008年的数据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例到了22.6%,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5岁及以上为15.9%,世界平均水平7.6%。我们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还低于发达国家的总体水平。当然还是那句话,我们和发达国家还不能完全比,他们的人均GDP水平是几万美金,我们中国才4000美金,差很多,所以对我们挑战还是很大,更要科学研究、统筹考虑、妥当应对。
至于你讲的这个数据会不会带来什么政策调整?比如说老龄化在加快,老龄人口比重在提高,就意味着低龄人口比重在下降。就涉及到人口的一些相关政策。无论是生育政策还是退休政策,都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胡总书记讲中国人口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现代化的大局,对于这样的重大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的基本国策,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因为我们人口总量还是很大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更加细致的分析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认真的总结人口发展规律,未雨绸缪,统筹考虑如何妥当、慎重的优化、完善我们的人口生育政策和退休政策。
主持人:您讲到低龄人口下降,有一个相关问题,这次普查对超生又没有上户口的孩子有没有进行登记?有多少?
马建堂:这次国务院发布人口普查条例和我们的方案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居住的自然人都要登记,不管有没有户口。所以,所有没户口的超生人口都应该被登记,我们这次是两头登,一是见人就登,一是见户籍信息就登。由于“超生”未落户人员没有户口,就使得准确登记困难很大。为了把这部分人口登上来,人口计生委、公安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了文件,所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都要登记。登记过程中发现的这些超生人口也不影响到对这个地方计划生育工作的评价,仅用于普查目的。
第二,对于超生人口需要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这次普查中可以按照较低的标准去缴。另外,如果你确实很困难,经过批准还可以分期缴。文件还规定,那些没有户口的公民,我们叫“户口待定”,经过核实以后都可以按照政策上户口。这次我们经过普查员努力,全国登记到没有户口的人有1300多万人,这个数占全国总人口1%。这1300多万户口待定人口大部分是超生未上户口的。另外还有极个别的人,户口正在办理期间。当然我也接到了一些来信,反映有一些个别的普查登记后没上户口,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和我们的公民一起来分析一下,他没上户口是什么原因?是出生证明不全?还是抱养手续不全?只要手续齐全,按照文件规定都是可以上户口的。
主持人: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我们国家劳动力人口是不是在减少?不知道这次普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数据?因为现在在学术界有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是劳动力供给是不是进入了刘易斯拐点?因为这方面情况也关系到国家今后就业政策、人口政策调整和制定的问题,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建堂:这次人口普查非常重要的数据就是年龄结构,0—14岁我们叫少儿人口,不是劳动力资源。60岁以上人口进入了退休年龄也不是劳动力资源,按照我们国家的退休年龄的话,满15岁而不到60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我们这次人口普查,劳动力资源人口是92148万。怎么来看待这个9.2亿劳动力资源?要回到你讲的特别是学术界讲得比较多的刘易斯拐点问题。稍微说的远点,二战之后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一个经济学家叫刘易斯,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富余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是零。这些富余劳动力从农村往城市转移,从农业往工业转移,不影响农业产出,因为边际劳动率是零。但是转移到城市和工业以后边际产出大于零。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向工业转移的过程就是这个国家加速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城镇化,来自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旦这个经济体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了临界点,也就是农村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城市或者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得差不多了,没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转移了,再转移农业就受影响了,这时候刘易斯拐点就到了。第一个拐点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往城市转移了,第二个拐点是增长率下降。所以,叫做“刘易斯拐点”。我们国家刘易斯拐点到没到呢?我想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说:这次人口普查满15周岁不到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是9.2亿,仍然比2000年的8.25亿增加了将近1亿人。另据我局人口专家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适龄劳动力资源都能稳定在9亿左右。前几年9亿多一点,后几年9亿少一点。所以中国还有9亿劳动力,至少是“十二五”期间,应该讲劳动力供应总体是充裕的。但是确实从2013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会逐步的下降。年下降比较缓慢,劳动力资源大概还有将近9亿。2020年以后会下降得快了。这样的一个数据,这样的一个变化,也对我们提出了很重要的思考,要求我们第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的总量9亿左右,到2013年仅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是做不到了,更要靠质来取胜,靠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这种状况在沿海地区出现的缺工现象已经体现出来了,所以要更加注重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第二是我们的发展方式,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更加突出主题主线,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把发展的轨道转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尽可能的少用劳动力。这种现象也会对我们国家的很多方面带来影响,比如说,劳动力总量到了9.2亿左右,但是到了2013年不增长了,而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很高的,我想未来的5年、10年中国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变,8%的速度,但是劳动力资源几乎不增长了,劳动力的成本、工资水平可能会提高,特别是劳动力密集行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劳动比较密集的服务的价格,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恐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
主持人:您刚才讲的数字背后揭示了很多现象和趋势。这次人口普查我们查了住房的情况,很多人问我住房空置率查出来没有?什么时候能够公布相关的情况?
马建堂:昨天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有朋友也问到这个问题,说明大家对住房问题也是非常关心。我们这次人口普查主要是查人的,是按照房子来查的,同时我们设置了一些住房的信息,短表是项目比较少的表,只问有几间住房;长表是普查信息比较多的表,我们抽10%的居民来填这个表,包括什么时候建的?平房还是楼房?砖木结构?有没有卫生间?有没有厨房?这里头涉及到一些住房的信息。我们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划普查区,加上普查员现场勘察建筑物哪些是厂房和宿舍楼,普查员要一个楼一个楼跑,这个楼里有多少门洞?有多少户人家?多少户人家有人住?多少户人家没人住?然后编出普查的户主姓名底册。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人口详细数据汇总,将来如果有需要我们也会汇总户主姓名底册,对普查时无人居住的信息进行整理,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这个工作需要一点时间,我们也会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大家。
主持人:今天和昨天公布的数据以外,我们今后是否还会有一些陆续的数据开发,向社会公布,并且加以利用?
马建堂:是的。13亿人口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结构、海量的信息,我们昨天的新闻发布会和今天的一个公报一个新闻稿,是初步汇总了全国的主要核心数据,还有大量的数据。比如说我们昨天公布了全国少数民族占比多少,少数民族还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有多少人口?每个民族平均年龄、出生率、死亡率等信息将来都要详细公布,甚至我们全国有多少个姓氏、张王李赵有多少人都可以查到,因为全国人口大量信息都可以通过数据反映出来,人口普查数据汇总工作基本完成后,我们也欢迎全国的所有研究人口的机构提出研究的题目出来,我们也会在全国进行招标,大家一起来研究数据。
主持人:这次人口普查大规模动员阶段基本完成了,您作为前线总指挥,您个人对这次全程参与这次人口普查您个人有什么样的感受?
马建堂:我到国家统计局工作以后,首先是经济普查,然后组织了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下来我心里有很多的感动,有很多的感谢,也有很多的感恩。感动什么?感谢什么?感恩什么?第一我要感谢全国的13.4亿的老百姓,社会公众对我们的支持、配合和参与。在这次人口普查中涌现出了可敬可爱的普查对象。比如说我们国家著名的播音员陈铎同志,他是我们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形象代言人,帮我们做了很好的普查宣传,对我们如何做好普查工作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著名演员陈好,是北京市人口普查形象代言人,也做了很多工作。还有江西铜鼓县的普通干部胡锦波为我们作词谱曲“普查连着你我他”,北京一个普通居民给我来信,讲他的心路历程。第二个要感谢、感激的就是我们的普查员,我们的普查员太不容易了。深入田间地头,风餐露宿,还有一些委屈,有的普查员入户十几次,有的摔伤,有的被狗咬,甚至有的普查员还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的同志。比如山东临沂普查办34岁的魏永,云南昭通45岁的卿东,湖北宜昌40岁的汪小林,广东梅州49岁的于耿秀,山西临汾60岁的陈全记,他们在这次普查中殉职了。这是和平时期的动员活动,仍然有这么多的同志要么劳累过度,要么车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对他们感恩在心,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第三,要感谢媒体的支持,这次人口普查要保证质量,核心需要广大被调查对象家喻户晓、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的媒体在普查期间,应该说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多种方式宣传,贴近百姓生活。另外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参与普查登记,所有的部门都在支持配合普查,所以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够顺利完成普查任务,有赖于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谢谢广大的普查员和我们广大的老百姓。我怀着深深的感激的心情,谢谢他们。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感动、感谢、感恩,通过您今天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到这个大社会动员背后全国近千万普查人员付出了艰辛劳动,我也代表网友向这些普查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以后有更多人口普查数据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您。
————————————————————
资料来源:人民网
声明:本文由城乡规划博客()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暂时没有评论!
自由. 分享. 互助
除特别声明,城乡规划博客()采用知识共享署名2.5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来源。
CNUP(C)20-2015. 沪ICP备号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me by WP主题巴士. DNS by DNSPod. Statistical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多少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