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之巅是一种水污染现象,他有什么危害

人教版地理选修6《水污染及其成因》ppt课件2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人教版地理选修6《水污染及其成因》ppt课件2
大小:658.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水污染会带来什么后果_百度知道
水污染会带来什么后果
提问者采纳
我是学水污染处理的,水污染的后果很多啊,和生活最直接的就是饮用水源的问题,还有养殖业啦,像水华现象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某种单一物种的急速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啦,如果是重金属污染就会导致某些疾病啦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我是学水污染处理的,水污染的后果很多啊,和生活最直接的就是饮用水源的问题,还有养殖业啦,像水华现象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某种单一物种的急速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啦,如果是重金属污染就会导致某些疾病啦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水污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蓝藻大量生长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生物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5:30:00
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水华是湖泊、池塘等淡水水体中某些蓝藻过度生长的水污染现象。蓝藻大量生长时,水面形成一层厚厚的绿色藻层,并释放出毒素--湖淀,湖淀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被分解后,消耗大量水中溶解的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这是引起“水华”发生的主要原因。(1)出现“水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水华”是一种水污染现象,它有什么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针对“水华”发生的原因,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还太湖以清澈秀美的原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来源:同步题
&&试题题型:填空题
&&试题难度:偏易
&&适用学段:初中
&&考察重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含化肥的水流入河流、湖泊,导致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过多,引起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2)蓝藻会产生毒素--湖淀,能杀死鱼虾等水生动物。蓝藻和水生动物死亡、腐败被分解后,耗大量水中溶解的氧,会使水体产生恶臭,水质被污染&&(3)对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禁止使用含磷的洗涤剂等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阅读下面的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近年来,太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初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初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生物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水华[自然现象] -
蓝藻水华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即蓝细菌)、、等。自然形成的水华现象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带来环境影响。而人为的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和)和(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中国的、、、都有水华现象。水华现象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华现象发生都很频繁。&
水华[自然现象] -
关于水华,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中就有关于水华现象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在,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水华现象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o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年,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和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水华现象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水华现象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水华现象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在《》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水华现象有关的发光现象。&&
水华[自然现象] -
水华造成的最大危害是:饮用水源受到威胁,藻类毒素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例如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能损害肝脏,有致癌可能性。
水华[自然现象] -
蓝藻水华水华治理主要就是控制水里的磷和氮。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采用控磷法治理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更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药剂的经常性、长期性使用,会引起化学物质的积累,引起水体中毒,造成二次污染,要谨慎应用。& (3)&&&采用复合方法:&& 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以上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水体的感官指标:提高透明度、减少异味和减低臭味;能够降低水体的污染指标:降低DOD、氨氮等。& (4)&&采用微生物的方法:&& ①曝气复氧:通过设备或其它手段,对水体曝气复氧是一个基本的措施。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②在水质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的情况下,在此阶段可以布置一定量的人工水草,模仿污水处理中的挂膜技术,为微生物的寄居、生长、作用创造人工条件。(细菌的悬浮生长型和细菌的附着生长型)& ③投放微生物菌剂:根据水质分析报告的结果,分析水体中COD、氨氮、总磷、亚硝酸盐的含量等主要水质指标,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含量比例的情况,分阶段针对性的投入响应的微生物菌剂。& 其主要成分就是:复合芽孢菌、酵母菌、聚磷菌、和反消化细菌,当然同样的菌种又分为不同的菌株,其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逐步消解和降低水体中的含量,并且能够平衡稳定这些元素的在水体中的含量和比例。& 投加微生物菌剂主要达到2个作用,一是激活原水体和底泥中的土著微生物,其中有厌氧细菌兼氧细菌和好氧细菌,分别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分子、无机分子,进而分解成单体分子进入生态体系的循环链。厌氧菌和兼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好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单质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 二是通过投加的微生物菌种来补充水体种缺乏的某些关键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并逐步驯化、增殖、传代、繁衍从而形成适合水体特定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和完备的优势菌群,达到菌相平衡和藻相平衡,协同分解水体中的有害有机物。& (5)&采用生物技术(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 采用以上4种方法和手段还不足以恢复和维持水体的自洁能力,要使水体进入比较良好的状态,接下来必须进行生物治理的方法。逐步建立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①&&&种植水生植物:选种和当地水体和观赏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和观赏性植物。水生植物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 ②&&投加适量的鱼虾苗:鱼虾是生物链中最典型的消费者,它们能将植物状态的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高级蛋白质和脂肪。食草性鱼类,如、等;杂食性鱼类,如、扁鱼等;肉食性鱼类,如乌青、黑鱼、桂鱼等;还有的是专门吃浮游生物的,如、等。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放养数量要与水体面积相适应;还要控制鱼虾的生长繁殖。水体中养殖鱼虾可以消耗水体中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同时,还能为同类提供食物。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增添了水景的观赏效果。& ③&&&投加适量的、蚌等贝壳类底栖动物: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消耗着大量剩下和留下来的枝叶、残体、尸体和排泄物,有一部分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还兼有将有机物质进行分解的作用。它们的分泌物是良好的生物絮凝剂,对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的悬浮物起到凝聚沉降作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④&&&水体面积大的还可以养殖适量的水禽。& 形成多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等产物。& 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从而保持维系水体的健康稳定。& 生物链的存在,促使生态环境中简单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简单无机物质……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 ⑤&&&管理经常化日常化& 由于城市的水体普遍都比较小,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也相当小,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体系相当脆弱,容易受各种因素的环境污染的冲击,从而切断生物链,导致整个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水体的维护要建立日常化经常化的跟踪监测干预机制。通过人的努力,科学管理,在河道、湖泊、水体中维系生产者—消费者—的,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14:01:28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汉江流域水污染问题浅谈
&汉江中下游是我国著名的江汉平原,其土地肥沃,水资源十分丰富,过去水质是十分优良的,属一类水质。从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汉江水质不断恶化,水量不断减少。近二十年以来,随着沿岸城市工业化和城镇进程加快,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大量排入江汉,加之丹江水库的阻断,汉江中下游水质及水量都大幅下降,水质已快由二类进入三类了。近年来,面对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江济汉工程的调水措施,汉江面对着更加严峻的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一、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一)、汉江排污状况
汉江水质污染主要来自沿江两岸众多排污口排入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不规范的船舶码头、沿江而建的多座水渠泵站以及非点源排放污染物,这些都是汉江水质达标的严重隐患。
汉江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以武汉和十堰的汽车工业为主配套形成了汽车、电子、化工、机械、纺织等产业基地。此外,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江汉平原已形成石油、盐化工产业及以钟祥磷矿为代表的矿、肥相匹配的工矿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这些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江,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近年来明显呈现恶化趋势。根据统计资料,2000年汉江流域废水排放量达53900万t/a,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000万t/a,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7800万t/a;COD排放量达14.7万t/a,废水与COD
排放量均以襄樊市最高。
(二)、汉江水质现状
据年汉江水质监测断面19个监测因子(不包括TP)的年平均统计值,以监测合格率大于75%视为达到相应水质类别的方法进行计算,近10年汉江水质总体情况基本良好,其中81%;的监测断面符合GB《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水质标准,70%的监测断面达到III类水标准,12%的断面为IV~V类水标准,支流水质状况普遍较干流差。但是近些年来,汉江流域发展迅速,经济高速增长,流域地区用水量增多,导致更多的污水排入江中,“水华”现象或大或小时有发生。
二、污染造成的严重危害
目前汉江流域水污染的灾害性影响已经显而易见:首先,严重加剧了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随着社会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河流水质污染容易形成水体富营养化,而富营养化的水臭味大、颜色深、细菌多,这种水的水质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鱼类大量死亡,从而形成污染的恶性循环。其次,水质污染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危害。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动荡,甚至祸及子孙后代。同时,水污染已严重影响了许多城镇的供水,对流域内生态环境、农业和工业经济均造成了严重危害。
河流污染伴随着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水污染对工业、农业、市政工业和人体健康等4个方面造成的经济损失总量为2475亿元,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3.1%。其中长江水污染对当地经济造成损失最大,分别是:长江下游5.0%、长江上游1.6%、长江中游1.2%。此外,有分析称,全国各大流域片分项水污染损失比例比较一致,主要以对工业经济损失为主,占总量的41.8%,然后依次是农业、人体健康和市政工业,这三项损失占总量损失的比例分别是28.9%、26.1%、3.2%。从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汉江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加上其流域面积广流量大,其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
三、造成汉江流域水污染原因的思考
(一)、流域经济发展迅速,河流纳污能力降低
汉江流域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活力较强。2003年汉江流域城镇化率为40.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此外,伴随着农业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和流域人口的迅速增长,两岸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已超过汉江的承载能力.另外,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匀,干流和支流能利用的水环境容量较小,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条件有限,水体自然净化和水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降低。这些导致汉江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水质明显下降。
(二)、环境意识淡薄,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够
当前,人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个统一体,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环境和发展的综合机制尚未形成。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绩考核时,大家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指标,而很少有人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核算体系,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水污染造成的巨大灾害认识得不够深入。于与此同时,大家的节水减污意识不足。处在水资源丰富的人们长期把水资源视为无价或廉价的资源,没有形成有效的节水减污制约机制,大量的水资源被白白浪费和污染了,从而更导致汉江水资源短缺加剧。
(三)、现行法律未有效被实施,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社会意识、政绩取向等思想领域的不科学间接导致了对汉江水污染相关法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状况。如地方保护主义对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妨碍了法律的实施。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体制没有建成,水污染防治工作缺乏有效的流域和区域监管措施,流域水资源统一保护缺乏法律法规支撑,各级水资源保护管理机构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体系保障,机构职责不清晰。
四、汉江水质变化的趋势分析
(1)、随着汉江流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流域内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这样进而会产生更多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或被污水处理厂处理或不处理排进汉江。在这种情况下,汉江在自身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却要净化更多的污水。这无疑增加的汉江的负担,若不加以控制,汉江水质进一步变坏在所难免。
(2)、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将会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取大量的水,这将明显的导致下游流域的水量不足。这样使得汉江在枯水期间容易发生“水华”事件,水质变坏,严重时会对流域地区以汉江为水源的城市用水产生较大影响。南水北调工程将从中线调水82亿m3和145亿m3后,汉江水华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0.2%和13.6%,调水后比调水前水华发生的概率都有所增加。这预示着中线调水82亿m3和145亿m3方案实施后,将对汉江中下游的水华发生概率和水环境容量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加重汉江的水环境污染。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汉江水体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水华”发生很可能更为频繁,汉江就被毁了。
(3)、为补充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导致汉江中下游水量的缺少,国家实施了“引汉济江”工程。“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上荆江河段引水到汉江兴隆河段,横跨江汉平原腹地,自然面积2000平方公里,途径宜昌、荆州、荆门三个地级市所辖的枝江、荆州区、沙市区等县市,这些路段要必经江汉平原漳河下游的七星台和四湖地区的两个治涝区,也包括下百里洲与四湖在内的地区。这些都是属于血吸虫病重点防控监测区域。因此,血吸虫病至少可以通过“引江济汉”工程通过水流、漂浮物等载体随引水扩散传到汉江下游的沿江区域。此外,“引江济汉”工程到达的汉江下游至武汉长江入江口一段,途径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孝感市、武汉等10来个地区县市,这些区域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气候变化上均与原血吸虫疫区没有很大的区别。从理论上讲,只要血吸虫到了这些地方就完全可以存活下来。同时,随着天气的变暖,一旦温度条件成熟,血吸虫疫区的范围就会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变差。
(4)、由于长江的水质总的来说比汉江要差,因此“引汉济江”工程从长江引水到汉江势必会污染汉江,使得原本较长江清洁的汉江受到除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以外长江水的污染,水质进一步恶化。
五、防治汉江污染的对策与措施
(一)、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合理规划污染治理
发展经济,必须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政绩考核指标。汉江流域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水容量必须相适应。在确立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时,必须进行严格科学的论证,量力而行。在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增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与配套的城市排水管建设的步伐,并建议城市污水处理采用除磷脱氮工艺,大幅度削减氮磷元素的含量,以减轻汉江水质的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
&(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建设节水生态农业
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和传统的发展模式,目前的工业污染源仍是影响汉江水质的主要因素。大力提倡使用节能设备,提倡低碳经济,切实落实节能减排规定,淘汰能耗大、技术落后的产业,削减污染排放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抓好污染源头。此外,农业用水也是流域得用水大户。我们可以通过建设节水型生态农业,合理科学的使用农药、化肥,大力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限制含磷洗涤剂和高毒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达到减少源污染的目的。
(三)、加强对汉江中下游重要城市的监测,严格依法办事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汉江水环境流域化管理体制,完善汉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治理保护。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现有汉江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实处。对于乱排乱放的企业和工厂,应该坚决重罚或取缔,摒弃以环境水资源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此外,还应坚持水资源的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属性,以流域为单元对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流域水管理制度。
六、结束语
如今,各种证据表明,水污染已经成为现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无论在提高供水能力、保护水源地等方面取得多大成绩,都有可能被水污染的加剧及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所淹没。所以我们应切实行动起来,加强水污染治理与防范,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汉江既是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又是中国汉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亦称汉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江汉平原的水环境应成为流域人民的共识,沿线全体人民都应多点环保意识,少向或不向汉江排污,努力保护好汉江珍贵的水资源,让汉江这条母亲河继续造福于沿线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子孙后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华之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