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自制减肥茶有哪些非标准方法确认的方法有哪些

EC06校准方法确认程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EC06校准方法确认程序
计​量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微生物知识查询
->->生产商及实验室自制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控制的测试方法(GB3)
生产商及实验室自制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控制的测试方法(GB3)
录入时间: 9:36:34
来源:海博生物
6.1生产商及实验室自制培养基和试剂的质量控制的测试方法
6.1.1非选择性分离和计数固体培养基的目标菌生长率定量测试方法
6.1.1.1平板的制备与保存
倾注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至少3 mm厚的琼脂层(直径90 mm的平皿通 常要加入18 mL〜20 mL琼脂培养基),需添加试剂的培养基,应使培养基冷却至47℃~50℃后才添 加试剂。倾注后将平板放到水平平面,使琼脂冷却凝固。凝固后的培养基应立即使用或存放于暗处和(或) 2℃~8℃冰箱的密封袋中,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应对琼脂表面进行干燥,但应注意不要过度干燥。
6.1.1.2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将标准储备菌株接种到非选择性肉汤培养过夜或采用其他方法,制备10倍系列稀释的菌悬液。生 长率测试常用每平板的接种水平为20 CFU~200 cfu
6.1.1.3 接种
选择合适稀释度的工作菌悬液0.1 mL,均匀涂布接种于待测平板和参比平板。每一稀释度接种两 个平板。可使用螺旋平板法(见附录F)或倾注法进行接种,并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6.1.1.4 计算
选择菌落数适中的平板进行计数,按下列式(1)计算生长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PR=NS/NO
PR―生长率;
NS―待测培养基平板上得到的菌落总数;
NO―参比培养基平板上获得的菌落总数(该菌落总数应2100CFU)
参比培养基的选择:一般细菌采用TSA,一般霉菌和酵母采用沙氏葡萄糖琼脂,对营养有特殊要 求的微生物采用适合其生长的不含抑菌剂或抗生素的培养基。
6.1.1.5结果解释
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非选择性分离和计数固体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应不小 于0.7
6.1.2 选择性分离和计数固体培养基的测试方法
6.1.2.1目标菌生长率定量测试方法
6.1.2.1.1平板的制备与保存
按照6.1.1.1中要求进行。
&6.1.2.1.2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按照 6.1.1.2中要求进行。
&6.1.2.1.3 接种
按照6.1.1.3中要求进行。
6.1.2.1.4 计算
按照6.1.1.4中要求进行。
6.1.2.1.5 结果解释
目标菌在培养基上应呈现典型的生长。选择性分离固体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一般不小于0.5, 最低应为0.1;选择性计数固体培养基上目标菌的生长率一般不小于0.7。
6.1.2.2非目标菌(选择性)半定量测试方法
6.1.2.2.1平板的制备与保存
按照6.1.1.1中要求进行。
6.1.2.2.2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将标准储备菌株接种到非选择性肉汤培养过夜作为工作菌悬液。
&6.1.2.2.3 接种
用1 μL接种环取选择性测试工作菌悬液1环,在待测培养基表面划六条平行直线(如图1),同时 接种两个平板,划线时可在培养基下面放一个模板图,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操作时用接种环而不用接种针,接种环应完全浸入培养基中。取一满环接种物,将接种环接触容 器边缘3次可去除多余的液体。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平面的角度应为20°〜30°。接种环压在琼脂表 面的压力和划线速度前后一致,整个划线应快速连续,移取液体培养物时应将接种环伸入培养液下部 分以防止环上产生气泡或泡沫。
&&&&&&&&&&&&&&&&&&&&&&&&&&&&&&& 图1非目标、菌半定量划线法接种模式图
6.1.2.2.4 计算
培养后按以下方法对培养基计算生长指数G每条有比较稠密菌落生长的划线则G为1,每个培养 皿上最多为6分。如果仅一半的线有稠密菌落生长,则G为0.5。如果划线上没有菌落生长、生长量少于 划线的一半或菌落生长微弱,则G为0记录每个平板的得分总和便得到G。同时接种两个平板。
6.1.2.2.5 结果解释
非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般小于或等于1,至少应达到小于5
6.1.2.3非目标菌(特异性)定性测试方法
6.1.2.3.1平板的制备与保存
按照6.1.1.1中要求进行。
6.1.2.3.2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6.1.2.3.3 按照6.1.1.2中要求进行。
6.1.2.3.4 接种
用1 μL接种环取测试菌培养物在测试培养基表面划平行直线。并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6.1.2.3.5 结果解释
非目标菌应有典型的菌落外观、大小和形态。 6.1.3非选择性增菌培养基的半定量测试方法 6.1.3.1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每管10 mL
6.1.3.2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将标准储备菌株接种到非选择性肉汤培养过夜或采用其他制备方法,制备10倍系列稀释的菌悬液。
6.1.3.2 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 CFU&# CFU的目标菌,每管接种量为1 mL,接种两个平行 管。同时将1 mL菌悬液(与试管接种同一稀释度)倾注平板,接种两个平板,作接种量计数用。按标 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如增菌时间为8 h以下,需取10 μL培养后的增菌液倾注到 适合的培养基中,再按适合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3.3 结果解释
用目测的浊度值(如0〜2)评估培养基:
――0表示无混浊;
―1表示很轻微的混浊;
――2表示严重的混浊。
目标菌的浊度值应为2
有时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后聚集成细胞团,沉积在试管或瓶子底部,发生这种情况时,小心振 荡试管后再进行观察。
如增菌8 h以下,10 μL增菌液培养计数结果参照附录D培养基质量控制标准。
6.1.4选择性增菌培养基的半定量测试方法
6.1.4.1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每管10 mL
6.1.4.2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按照6.1.3.2中要求进行。
6.1.4.3 接种
6.1.4.3.1混合菌的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 CFU&# CFU的目标菌(特殊接菌量参照附录D培养基质 量控制标准),并接种1000 CFU&# CFU的非目标菌,接种总量为1 mL,同时接种两个平行管, 混匀。同时分别将目标菌菌悬液(与试管接种同一稀释度)和非目标菌菌悬液(比试管接种小10&# 倍稀释度)1mL倾注平板,接种两个平板,作接种量计数用。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 行培养。
6.1.4.3.2非目标菌的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00 CFU&# CFU的非目标菌,接种量为1 mL,同时接种两 个平行管,混匀。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4.4 培养液的接种
6.1.4.4.1 混合菌培养液的接种
用10 μL接种环取1环经培养后的混合菌培养液,划线接种到特定的选择性平板上,同时每管接 种一个平板。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4. 4.2非目标菌培养液的接种
吸取10 μL经培养后的非目标菌培养液,均匀涂布接种到非选择性平板(如TSA)上。同时每管 接种一个平板。可使用倾注法进行接种,并按标准规定的培养条件培养平板。
6.1.4.5 计算和结果解释
目标菌在选择性平板上的菌落应&10 CFU,则表示待测液体培养基的生长率良好;非目标菌在非 选择性平板上的菌落数应&100 CFU,则表示待测液体培养基的选择性为良好。
6.1.5选择性液体计数培养基的半定量测试方法
6.1.5.1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每管10 mL
6.1.5.2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按照6.1.3.2中要求进行。
6.1.5.2 接种
6.1.5.3 6.1.5.3.1目标菌的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 CFU&# CFU的目标菌,接种总量为1 mL,同时接种两个 平行管,混匀。同时将1 mL菌悬液(与试管接种同一稀释度))倾注平板,接种两个平板,作接种量计数 用。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5.3.2非目标菌的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00 CFU&# CFU的非目标菌,接种总量为1 mL,同时接种
两个平行管,混匀。同时将1 mL菌悬液(比试管接种小10&#倍稀释度)倾注平板,接种两个平板, 作接种量计数用。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5.4 结果解释
用目测的浊度值(如0〜2)评估培养基:
――0表示无混浊;
―1表示很轻微的混浊;
――2表示严重的混浊。
并记录小导管收集气体的体积比。
目标菌的浊度值应为2,产气应为1/3或以上;非目标菌的浊度值应为0或1,无产气现象。
注:有时可以观察到微生物生长后聚集成细胞团,沉积在试管或瓶子底部,发生这种情况时,小心振荡试管后再 进行观察。
6.1.6悬浮培养基和运输培养基的定量测试方法
6.1.6.1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每管10 mL(有特殊要求的可选用5 mL)
6.1.6.2目标、菌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按照6.1.3.2中要求进行。
6.1.6.3 接种
在装有待测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100 CFU&# CFU的目标菌,同时接种两个平行管,混匀后, 立即吸取1 mL待测培养基混合液,参照附录F培养基质量控制标准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倾注平板,每管 待测培养基接种一个平板。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
剩余已接种菌液的待测培养基置20℃~25℃放置45min后;再吸取1 mL倾注平板,每管培养基接 种一个平板,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培养后,进行菌落计数。如保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 待测培养基,参照附录F培养基质量控制标准要求放置或培养后再进行菌落计数。
6.1.6.4结果观察与解释
待测培养基中的菌落数变化应在± 50%内。
6.1.7 Mueller-Hinton血琼脂的纸片扩散测试方法(定性测试方法)
6.1.7.1平板的制备与保存
倾注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厚度为4 mm〜5 mm的琼脂层。倾注后将平 板放到水平平面,使琼脂冷却凝固。凝固后的培养基应立即使用或存放于暗处和(或)5 C±3 C冰箱 的密封袋中,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应可将平板置35 C温箱中或置室温层流橱中对琼脂表面进行干 燥,培养基表面应湿润,但不能有水滴,培养皿也不应有水滴。
6.1.7.2质控菌株的复苏
将质控菌株接种到血平板上,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检查纯度合格后, 用于质控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6.1.7.3 质控菌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将纯度满意的质控菌株培养物悬浮于TSB肉汤中,并调整浊度为0.5麦氏标准(约1x108 CFU/mL&#1CFU/mL)。
6.1.7.4 接种
用涂布法将质控工作菌悬液接种于MH平板上,并贴上相应的抗生素纸片(每平板最多贴6片)),将 平板翻转后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调整菌悬液浊度与接种所有平板间的时间 间隔不要超过15 min
6.1.7.5结果观察与解释
在无反射黑色背景下,观察有无抑菌环。结果解释参照参照附录D表D.7。 6.1.8鉴定培养基的测试方法
6.1.8.1 液体培养基
6.1.8.1.1 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再进行灭菌和添加试剂。
6.1.8.1.2 工作菌悬液的制备
将标准储备菌株接种到非选择性肉汤中或采用其他制备方法,制备成5 McFarland浊度(约109 CFU/mL)的菌悬液。
6.1.8.1.3 接种
吸取0.05 mL&# mL (约1〜2滴)至待测培养基内,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
6.1.8.1.4 结果观察与解释
需加指示剂的试验在微生物生长良好的情况下,按顺序加入指示剂,再观察结果。结果解释参照 附录D表D.8
6.1.8.2 半固体培养基
6.1.8.2.1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灭菌后竖立放置,冷却后备用。
6.1.8.2.2 接种
取新鲜质控菌株斜面,用接种针挑取菌苔穿刺接种至待测培养基内。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 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8.2.3 结果观察与解释
需加指示剂的试验在微生物生长良好的情况下,按顺序加入指示剂,再观察结果。结果解释参照 附录D表D.8
6.1.8.3高层斜面培养基和斜面培养基
6.1.8.3.1 培养基的制备
将培养基分装试管。灭菌后摆放成高层斜面(斜面与底层高度约为2:3)和普通斜面(斜面与底层 高度约为3:2),冷却后备用。
6.1.8.3.2 接种
高层斜面培养基:取新鲜质控菌株斜面,用接种针挑取菌苔穿刺接种至琼脂高层,穿刺接种完毕 后,再在斜面上划“之”字形接种;斜面培养基:取新鲜质控菌株斜面,用接种环挑取菌苔在斜面上 划“之”字形接种。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8.3.3 结果观察与解释
需加指示剂的试验在微生物生长良好的情况下,按顺序加入指示剂,再观察结果。结果解释参照 附录D表D.8
6.1.8.4 平板培养基
6.1.8.4.1培养基的制备
倾注灭菌融化的培养基到平皿中,使之在平皿中形成一个至少3 mm厚的琼脂层(直径90 mm的平 皿通常要加入18 mL〜20 mL琼脂培养基)。
6.1.8.4.2 接种
取新鲜质控菌株斜面,用接种环挑取菌苔在平板上划“之”字形接种,或用接种针挑取菌苔在平 板上点种接种。按标准方法中规定的培养时间和温度进行培养。
6.1.8.4.3 结果观察与解释
参照附录D表D.8
6.1.9实验试剂的测试方法
6.1.9.1实验方法
按试剂说明书进行。
6.1.9.2 结果观察与解释
6.1.9.3 参照附录D表D.8
地址:青岛市李沧区九水东路320号-25 &&&邮编:266100&&&E-mail:&&&
电话:6、935156&&&传真:0、&
&2013 All Righs Reserved 青岛高科技工业园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shi方法的证实和确认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shi方法的证实和确认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问题回答 标准方法证实与非标准方法确认
答:对标准方法而言,应该是证实,非标准方法是确认,两者区别如下:
一、目的不同:
a,非标准方法确认的目的是:该非标准方法能否合理、合法使用; b,标准方法证实的目的是:实验室是否有能力按标准方法开展检验;校准活动。
二、方法不同:
a,非标准方法确认的方法有如下五种:
——使用参考标准或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校准;
  ——与其他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室间比对;
  ——对影响结果的因素作系统性评审;
——根据对方法的理论原理和实践经验的科学理解,对所得结果不确定度进行的评定。
非标准方法确认尽可能全面,确认应有文件规定和相应记录。非标准方法变更需重新确认。
b,标准方法证实需从人、机、料、法、环、测几个方面去证实实验室有能力满足标准方法的要求,有能力开展检测/校准活动。
证实的内容涉及以下六方面的评价:
(1)&对执行新标准所需的人力资源的评价,即检测/校准人员是否具备所需的技能及能力;必要时应进行人员培训,经考核后上岗。
(2)&对现有设备适用性的评价,诸如是否具有所需的标准/参考物质,必要时应予补充。
(3)&对设施和环境条件的评价,必要时进行验证。
(4)&对物品制备,包括前处理、存放等各环节是否满足标准要求的评价。
(5)&对作业指导书、原始记录、报告格式及其内容是否适应标准要求的评价。
(6)&对新旧标准进行比较,尤其是差异分析与比对的评价。
⑺ 按标准要求是否进行两次以上完整模拟检测,出具两份完整结果报告。
标准方法证实应有相关的文件规定及其证实的记录。标准方法变更后应重新证实。
以上供参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文件格式符合有关的规定,提交的方法应同时包括按要求格式填写的将用于发布的文本和方法研究,验证等用于证明方法可靠性的背景材料,用于发布的文本材料应同时提交电子版本
文档、论文、资料!免费阅读!免费分享!如需请下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06|
上传日期: 08:21:1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非标准检测方法的确认程序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制减肥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