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与所学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写出心得体会不少于三百字初&#快乐大本 655333;

当前位置:
2010年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
【选择字号:
  为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加强我校学习型机关党组织建设,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2010年4月,机关党委在校委的支持下,在全校在职党员中开展了读书活动。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读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同志还撰写了读书心得体会。这里,我们将24篇心得体会(包括已在第391期校报上发表的8篇),集中发表在我校机关党委的网页上作为交流。希望这样的交流能对我校读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推动我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机关党委
  2011年5月
2010年读书活动心得体会目录
  1、我赞美你――爱读书的人 ……………………………………………汪发良
  2、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读《落日的辉煌》有感& ……………张明想
  3、当转不转 反受其乱—―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感& ……………薛 &莉
  4、让疏远的心灵在咖啡飘香中走近――品读《世界咖啡》 ……………孙维新
  5、“善意的忠告”――读《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陈& 蔚
  6、做官一时 做人一世――读《后知后觉》 ……………………………戴伯成
  7、一本好书不失为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
  ——《共产党员箴言录》读后感……………………………………董进生
  8、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名人传》读后感 ………………………张存华
  9、朋友孝心能等待吗?不能!――读《孝心不能等待》有感…………戴& 军
  10、不抱怨做一个快乐的人――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殷雪松
  11、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杨军红
  12、了解西藏宗教文化的一本好书
  ――读范稳《水乳大地》有感………………………………………姚立才
  13、抱怨只会伤害我们自己――《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郑循祥
  14、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濮慧蕾
  15、请为这世界送上一份温暖――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钱业红
  16、细节是成功的基本要素――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 周美华
  17、减少抱怨 生活更加美好――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吴& 新
  18、纪念蔡定剑先生: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杨健雄
  19、人品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干部素养读本》读书心得………蔡素梅
  20、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中国大趋势》读书心得 ……………华彦玲
  21、“平的”并不意味“平等”和“开放”
  ――读《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杨庆云
  22、信心就是支柱――《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 马安康
  23、清新纯美的《边城》……………………………………………焦君毅
  24、只要活着 总有希望——读余华的《活着》& ……………………李国章
我赞美你——爱读书的人
青干院& 汪发良
  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学识就渊博,书读多了,就有真才实学,有了真才实学,他就与众不同,是什么不同呢?是气质,是修养,是人品,是浑身流溢的书香味。“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爱读书的人的写照。
  爱读书的人,不管走到那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他可能貌不惊人,但他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的混合,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读书是人的立身之本。对于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品味,不同的品味会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因而演绎出一道人与书的风景线: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他们比较注重思想性强、有哲理、有深度的书。书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使他们生活得很充实。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
  有的人,读书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他们喜欢读唐诗宋词,读古今中外优美的散文,在悠哉闲适中修身养性,铸就淡泊平静的一生。这样的人像似一首诗,清新素净,可爱可敬;
  还有的人,读书只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或者只是附庸风雅,他们热衷于缠绵悱恻的言情故事和影星、歌星名人的花边新闻。他们比较实际,有点儿俗气,但好在他们毕竟读点书,能通晓一些事理。
  喜欢读书的人,学历可能并不高,但他一定有文化修养。有文化修养的人大都知书达理,处事冷静,善解人意;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
  经常读书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而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有高智商,做事会思考,恰到好处地应对未知;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地拒绝盲目;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很少犯错误。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爱读书的人都很美,有些爱读书的人还美得别致: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怡情,其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博彩,其博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因为他爱读书,足以长才,其长才,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一个崇尚知识的社会阳光灿烂,一个热爱书籍的民族活力永驻,一个善于引导读书的学校宁静和谐,一个勤于阅读的人生绚丽多彩。
  读书直接促进着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读书拓展着一个人的人生宽度,读书涵养着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我们几乎可以说,读书是万能的,不读书是万万不能的!
  朋友们,让我们都捧起书本,读书吧!用一颗豁达的心去读书,才能体味书中的微妙之处,汲取书籍中的养料。一本好书,相伴一生。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苦思的刹那,而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人生最大的凄凉,莫过于退休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还没有认真地工作过,而最大的悲哀,则是临去的刹那才发现自己从未与书交过朋友。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
  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
  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我相信爱读书的人都是美丽的,我喜欢读书,我更喜欢爱读书的人!我赞美你———爱读书的人!
中国的世界与世界的中国
———读《落日的辉煌》有感
人事处& 张明想
  《落日的辉煌》一书出版以来,曾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该书以详实的史料和图文并茂的形式对17-18世纪全球变局中的清朝“康乾盛世”作了深入的历史反思。闲暇之余,阅尽该书,对于我们敏锐地洞察当今世界大势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一、居安思危,审时度势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
  回首17-18世纪的中国,称之为盛世不为过。依据有四:一是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如同今日美国;二是人口达到3亿,占世界1/3;三是清政府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四是当时世界十大城市中国占6个。以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是显赫的。之所以在后来落伍,我想忧患意识的欠缺、自满意识的滋长造就了清朝的闭关锁国。从统治者到普通子民,一种夜郎自大的情绪始终占据着他们的思想,乾隆皇帝在给英国国王的一封信中自豪地宣布:“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种“大国、帝国、富国”思想,直接影响了清政府的对外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民族和国家不能忘记和背叛自己的历史,但是在看到自己辉煌过去的同时,更应该透过历史现象敏锐看到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居安思危,不能沉醉于以往耀眼的光环。
  二、放眼世界,改革开放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化”一词曾在一段时期被聚焦,“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到17、18世纪,只不过那时称为“国际化”。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全力发展,工业革命进行过数次,世界新航路也已开辟,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势头日益膨胀,资本主义国家正向世界各地打开自己的市场。但清王朝在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在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表现出惊人的愚昧和麻木,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相反采取积极措施的国家例子很多,与中国比邻的日本,在与清朝几乎相同的背景下,果断地敞开国门,实行“维新变法”,积极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及时融入到国际化的时代潮流中,实现了国家的变革发展。另外一个例子“美国”,从1781年正式建国算起仅有230年的历史,却已发展成世界的领头羊,进步之迅速令人深思。我们国家于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汲取了历史的教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则通,开放则进,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生产力和文化,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时俱进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明朝之前还处于前列,当时世界重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约175项,占57%以上。经过清朝200多年,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全面落后于西方。据统计,在蒸气时代、无线电时代等我国的科技都落后于世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清朝时期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在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了蔑视和藐视科技的社会风气,常把科学技术贬为奇技淫巧。自古至今,但凡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或王朝,科技水平越高,其借助于科技的发展力也越强。清王朝缺乏先进的科学观,没有认识到科技的作用,与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产业革命擦肩而过,错失了中国发展的良好机遇。这类教训是深刻的,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
   总之,以史为鉴,可知兴衰。《落日的辉煌》这本书给我们最根本的启示,就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何时,都应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世界的眼光,创新的能力,惟此,才能引领时代潮流,屹立世界东方。
当转不转 反受其乱
———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感
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部& 薛莉
    &最近在看杨万东、张建君、黄树东、朱安东合著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书中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作为一个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老师,笔者认为中国应该抓住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结构转型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否则,当转不转,反受其乱。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十分紧迫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良好势头的当务之急;其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措施;其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措施。
  书中,四位学者都对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展开了思考,总结起来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优化,二是结构升级。结构优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协调、合理;结构升级是指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或高级化。结构优化、结构升级一般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对国民经济的存量进行调整,主要是对已形成的各种传统结构进行改革、改造和优化升级;二是对国民经济的增量进行优化和升级,主要是把握好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笔者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也要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以以调整经济结构为突破口,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继续调整国民经济需求结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国情所决定,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保持了高投资率、高外贸依存度和较低的消费率。据世行数据,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基本稳定在77%-79%,而我国大致在50%左右。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看,持续的高投资、高出口而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相对较弱,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也会产生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因此,要下决心调整原有的需求结构,在保持适度投资率和出口的同时,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的增加,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强内生发展能力。
  其次,继续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第三产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高意味着经济发达程度越高。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美国是76.5%,日本为69.5%,我国是39.4%;国内,2007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北京72.1%,上海5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是我国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为此,要认真实行有利于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和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再次,继续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由此导致的产业低层次,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和下一轮国际市场竞争,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让疏远的心灵在咖啡飘香中走近
———品读情致香浓的《世界咖啡》
教务处 孙维新
  由学习型组织之父、十大管理大师之一彼得·圣吉作序并推荐的《世界咖啡》,是本关于促进人们深入交谈、创造集体智慧的书籍,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落地篇,由国际组织学习协会成员朱安妮塔·布朗和戴维·伊萨克撰写。书中通过大量的成功案例介绍了“世界咖啡”这种有效的创造集体智慧汇谈方式,让人们围坐在一起进行心无障碍的轻松交流和畅谈,让思想碰出火花,让观点共同生长,让疏远的心灵在咖啡飘香中走近,可谓情致香浓,对我们干部教育培训与学习型组织建设颇有借鉴意义。
  什么是“世界咖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会被这本书的名字所误导,把它当作一本谈聊咖啡的品味或咖啡馆经营宣传书籍。而当我们品读后发现,“世界咖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会议模式,一种有趣的集体汇谈方式;一种应用于全世界各种文化、各种场合有效的集体对话方式,是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它通过营造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和氛围,让背景各异、职务不同、观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识的人进行心无障碍的交流和畅谈,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体的智慧。
  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由于缺少这样的情境和氛围,加之学员由于被自己过去所学的或已有的经验限制,被既成的观念、文化或价值判断羁绊,他们的同构型越高,观念越容易窒息,观点越不容易“跨界”。因此,培训中,有必要通过营造一种让学员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方式,让学员摘下面具,放下架子,放松身心,在轻松和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寻求共识的氛围中,来彼此倾听和分享,在成就和发展中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深度汇谈:“世界咖啡”的有效方法
  作为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种有效的集体对话方式,深度汇谈是通过在所有对话者参与的同时,分享所有对话者的意义,从而在群体和个体中获得新的理解和共识的交流活动过程。现代社会很多创新的想法多源自于这种深入的对话与交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效无果的会谈交流普遍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深度汇谈的这个技巧,在培训中建立信息转换机制,有效地激发学员的集体智慧。通过深度汇谈,让学员进行一场集体参与和分享,而不是让他们去着重分析解剖事物或者是进行一般意义的交换意见。而是让一股意义的溪流在学员中流淌,让所有学员都能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在群体的智慧中萌生出新的理解和共识。
  七项原则:世界咖啡式汇谈的技巧
  让所有参与者能够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他人,是“世界咖啡”的目标追求和价值所在。要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咖啡”强调必须遵循汇谈的七项原则。一是设定情境,明确会谈内容。明确情境的职能、厘清目的、确定合适的参与者并创造性地运用外在因素;二是营造友好的空间。注意改变传统的会议空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设计“世界咖啡”式学习环境并激发“难以言传的质量”;三是探索真正重要的问题。关注为什么问题如此重要,把握提出有力量问题的艺术和构成;四是鼓励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五是交流并连接不同观点,吸收多元文化,让“世界咖啡”把人和观点创造性地融合起来;六是共同倾听其中的模式、见解和深刻的问题。强调共同审议不同的模式、观点和深层次的问题,把握倾听什么、与谁倾听和为何倾听,注重与更大的整体连接,并进行反思;七是收获与分享集体的智慧。要记录和展现集体发现,学会主持全体汇谈、帮助传播集体发现,并创造出我们的学习优势。
  在培训中,如果按此实践,“世界咖啡”将会引导我们在协作对话、分享智慧、创造行动的过程中找到交流的平台,通过饱含意义的汇谈,换位的思考,尊重与珍惜他人意见,在寻求答案中不断激发出新的智慧,并形成彼此的共识,对建设学习型组织大有裨益。
“善意的忠告”
——读(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
科社教研部 陈蔚
  在中国人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成就之时,美国学者李侃如花30年写了一本《治理中国》,将中国的当下和未来放在几千年历史的变与不变中来瞻前断后,比较中国政治体制及其运作机理,再深层分析当前中国面临的现实与挑战,建议中国人要善于从历史、制度和文化中寻找长期发展的力量才能照亮中国发展的前景。该书是目前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介绍中国政治的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中国学研究的水平以及美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值得细读。最让笔者有启发的,或者说值得国人重视的是他研究中国的古今得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
  第一,20世纪中国的历史,几乎每10年左右都会遭遇后果巨大的政治巨变。从辛亥革命到被认为是20世纪政治最稳定和经济繁荣的90年代,但“认为中国已经抵达通向成功的完全安全的通道,还为时尚早”。
  第二,中国漫长历史上周期性政治动荡折射出中国政治的固有缺陷,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领导人善于组织复杂的政府官僚机构,却未能缜密地制定出政治程序与制度,以避免权力斗争扰乱整个体制。二是中国公众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去发展正常的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变得越多,留存越多”!即不仅要了解中国什么变了,更重要的是了解什么没有改变。中国在国家的组织、对政治领导人性质的基本看法、国家在经济中的性质,以及许多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深层理念方面,过去仍然对现在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四,理解和观察今日中国不能用西方社会科学的许多概念,也不能根据比较脆弱的公众看法,如果这样就会将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时有变化的眼前发展,而忽视了影响中国长期发展的力量。中国长期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深层的历史、制度和文化的力量,只有细致挖掘它们的动力和意蕴,获得充分的认知,才能分析中国当前的问题与挑战。中国长期发展的力量在于:历史上两千多年帝制留下的意识形态、君主制度、官僚结构、儒教建构下的有序社会、以小农为主的农业经济等五大遗产和新中国以来的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的政府和社会管理体系。
  第五、“挑战在前”,即目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保持经济发展、处理环境问题、协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前景不确定、社会内部结构面临怎么防止阶级结构上寡头统治的出现和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协调、制度的道德基础即价值观缺失等问题。
  第六、“这只老虎尚未被驯服”——中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首先“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中国现状中的矛盾。”其次,“中国十足的复杂性加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南方沿海地区中国发展最快的部分正在由私营企业以及与外资特别是与海外华人企业的创造性合资企业的驱动而疾驰向前。但是,中国还必须应付世界上最多的农村人口,其多数人都生活在贫困中,以及涉及人类历史上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离开土地的城市化进程”。最后,在中国面对着未来的时候,改革开放以来释放出来的力量在继续推动着中国前进,光明的前景可以使中国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建设性角色,巩固它的地位,并结束其长期的伤痛,恢复它在19世纪的衰落中所失去的尊严。但是,各种极其不利的潜在结果也是可能的。
  尽管我们看美国人的书总担心会有什么政治企图,但笔者更愿意把它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来读,分享作者的观点及其背后的支撑。在以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中国,能潜心研究三十年写一本书的学者文字揭示的如果是事实,我们应该把它看做是善意的忠告。
做官一时 做人一世
-----读《后知后觉》
学员处& 戴伯成
  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 读好书 善读书”。这虽然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作为普通公职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任彦申同志的《后知后觉》一书,让我感悟良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二点:
   一是进一步明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后知后觉》使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公职人员、一名党员应当靠党性做人,以素质立身,凭实绩进步。靠党性做人,是党员干部坚定信念,敬业奉献的基本标准和基本要求,勤政廉政,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诱惑,这样才能在政治上不“失足”,在道德上不“滑坡”,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以素质立身,是时代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挑战,老祖宗留下一句话“淌自个汗,吃自个饭,自个的活自个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好汉”。话虽土气,但理很实在,良好的素质是立身的前提,要适应岗位,适应社会,就要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知识,改变方法,实行专业与博学结合,能力与修身共进,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个人素质全面提高。凭实绩进步,就是要凭自己的实绩和汗水换取收获,取得组织、领导和群众的认同。做官一时,做人一世,做官做事先做人。
  二是进一步开阔了“知足常乐”的胸襟。任彦申在《后知后觉》中写道:领导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意地交友”,这道理是对领导干部而言,但我想对普通人也一样适用。记得有篇文章写道,人应该到三个地方看一看:一个是到贫困地区看一看,就容易知足了;二个是到监狱里看一看,不管你过去是多大官,住多大的房子,但到这里就是八、九个人住一个房间,完全失去自由;三个是去火葬场看一看,人生下来,两个拳头都握得紧紧的,好像来到世界上要大捞一把,但到了火葬场手都伸直了,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欲望是人的本性,但知足是一种智慧和境界。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佑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薄、荣辱自安。客厅墙上的一副字联道出了其知足常乐的胸怀: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倘若心为物役,就会患得患失、心志悲观,所经人生之路就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常想一二,就是常常用心感恩,常怀庆幸,常想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就会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退一步想问题,并不是提倡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也不是为胸无大志开脱,而是人应该怀有一颗善良平常之心。为他人常做“八九”,对自己常想“一二”,政治上把握住方向,履职中把握住原则,修养上把握住人品,生活中把握住小节,对生活不挑剔,不苛求,不怨恨,做一个知足常乐心胸开阔之人。
一本好书不失为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
———《共产党员箴言录》一书读后感
总务处& 董进生
  《理想与信念》(省市机关共产党员箴言录)一书,阅后颇有感触,全书收集省市机关共产党员一千两百多条箴言,从理想与信念、爱国为民、敬业奉献等八个方面抒发了我们广大机关党员在当代社会中,为国为民,不辱使命,乐于奉献的豪迈情怀,展示了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鲜明的荣辱观念、昂扬的精神状态、健康的生活情趣。读罢箴言收获甚多,感受中有几多思考,几多感动。
  何谓箴言,为该书做序的李云峰同志有如下阐述:“箴言,既明理励志、规劝警示之言,有人以‘金科玉律之言,晨钟暮鼓之警’来价评箴言的精妙与价值。一句意味隽永的箴言,堪为人生的座右铭。”
  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箴言可谓比比皆是,流传至今。孔老夫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德经里老子说“上善若水,自知之明,治大国如烹小鲜,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旷世名言,过了一千多年,仍被后人所引用、推崇。激励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为之而奋斗。
  先人的箴言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掠过千年历史,把目光停留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再去读一读这本《理想与信念》,我感到,该书这些箴言,字里行间秉承着我们中华民族那种不屈不饶勤奋向上的精神,那种高风亮节,清白作人的品质,以及热爱生活,品味人生的情趣。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彰显出作为共产党员所肩负的使命。
  箴言录里许多箴言写的神形兼备、寓意深刻。有条箴言这样写到:“‘钱’字的结构很巧妙,它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两面;在看到金光灿烂的同时,别忘了还有刀光剑影”。细细品味,确实让人深思。
  在箴言录里,让我感触较大的是敬业奉献篇,其中作者这样写到:“敬业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透,专业就是把平淡的事情做精。”此话经典,和海尔老总张瑞敏那句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有异曲同工之妙。拿我们的工作来说,没什么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很平凡、普通,但你要做好不容易,尤其你还要做到做透、做精更不易。这里我想有一条就是坚持,不坚持,你就没有把事情做透、做精的基础了,就谈不上敬业和专业了。工作中失误了怎么办,这不可怕,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重视了,改进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进步。正如箴言录里说的“做人做事,不可能事事完美,尽心竭力,才能够无愧于心。”
  “学习是立身之基,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加强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要求,一种自觉追求,把认真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境界。”作者的这段箴言告诉我们读书态度如何?目的又是什么?的确,我的体会是:一本好书,是你人生旅途中的良师益友,让你受到教诲,得到帮助。读一本好书,可启迪心智、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升华境界。朋友们,读书有那么多的益处,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
———罗曼·罗兰《名人传》读后感
管干院& 张存华
  读一本好书,常会带来一种近乎心灵的震撼。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犹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我们周围的空气有些沉重,鄙俗的物质主义影响着思想,阻挠着行动。有人附炎趋势、巧言令色;有人懵懂欲睡、浑浑噩噩。———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罗兰的《名人传》写作目的崇高,是创造精神世界的太阳!呼吸英雄的气息吧,使人们在痛苦、失望的现实中获得心灵上的支撑!《名人传》洋溢着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个阅读《名人传》的读者首先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作品中无法抑制的情愫,都会为罗兰那极富感召力的语言而怦然心动。
   当代之人,重读名人吧,一定会带来异样的收获!
朋友 孝心能等待吗?不能!
   ——读《孝心不能等待》一书有感
人 事 处& 戴 军
  2010年,岳母大人因心脏病恶化且在抢救期间,两次收到院方开出的病危通知书,兄弟姐妹们数次奔波赶往军区总院,彻夜轮班照应、探望。那个时段,我与爱妻亲历目睹了老人生命垂危和抢救生命的全过程,更加深了对2008年上半年曾细细阅读的新书《孝心不能等待》(作者何庆良)的认同和共鸣。
  此时,再次回味该书中内容,心灵震撼,心境沉重,感悟颇多。它让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改变很多想法,“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 !世人曾云:“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但读过此书后才知道世上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与生俱来的亲情……”
  此书道出了天下所有做儿女思念故人父母的锥心之痛,有孝心的儿女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奋发努力劳作,当成人之后且成就一番事业时,一定会给父母更多的物质条件,一定会抽挤时间多陪陪父母,让老人们颐养天年。然而,双亲垂垂老矣,在不知不觉间走向生命终点,当我们这些做子女的熬到自以为有毅力、有能力、有体力、有财力、有物力、有智力、有精力去尽孝的时候,父母们却往往已经没有时间去享受儿女的孝心了。
  此书道出了天下所有做儿女的在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因为自己的粗心、懈怠而错失尽孝的最佳良机且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悔恨。这将再次提醒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别找任何借口,关键在于重视了,就务必腾挤出时间和精力体贴、关爱、照顾父母。
  此书道出了天下所有做儿女的尽孝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决不能把孝心和钱财等量齐观,特别是在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孝心的内涵要更多拓展到应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无微不至的体贴上,更多的应该是在精神意义上的东西。
  此书道出了天下所有做儿女的要懂得忠与孝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忠孝能否两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实践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只有把观念转变过来了,就能处理好公事与家事的辩证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只要自己志愿倾心、倾情、倾力,是应该也可以做到的且做好的。
  朋友,追悔用泪水书写,呼唤用真情诉说。在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好好孝敬我们的父母吧!免得“子欲养而亲不待”。就像这本书里提醒读者的那样:“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仍有无法报答的恩情,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否则你我都将永远无法尽孝,因为孝心能等待吗?不能!决不能!”
不抱怨 做一个快乐的人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人事处殷雪松
  《不抱怨的世界》是一本可以让你变得喜乐、平和的书,作者通过推行“不抱怨运动”来转化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意识,促使读者把抱怨转化成行动的力量,而否极泰来。
  他通过详细介绍这个极富创意的活动,以及对许多故事、建议、提醒循序渐进地分析,来探索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与渴望。读完这本书,通过亲身经历这个活动,渐渐融入不抱怨的世界,受益匪浅。
  如果不喜欢一件事,就改变那件事;如果无法改变,就改变自己的态度,不要抱怨。
  对生活不抱怨,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自然也会成为快乐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人,没有抱怨的世界一定最令人向往。
  愿每人都能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从小做起从我做起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人事处& 杨军红
  看完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感慨很多,正如他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得靠每一个职工做好每一个细节。
  从我自身做人事工作的角度来说,把握好每一个细节是工作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党校整体工作的保证。我们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是上联大政方针,下系群众冷暖,工作中一个细小的失误都可能对干部群众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对党和部门的形象造成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
我的体会是要善于从细节入手,把每一项工作做细。细就是工作要细致、严谨。人事工作,如果粗枝大叶,马马虎虎,轻则返工,影响效率,重则会给单位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养成细致的工作习惯要注意从点滴和细微之处做起。比如,在信息工作中,每一条信息上报,都要反复核对,因为一个失误就可能要影响到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
人事工作者要善于从细微处着眼,把小事当成大事去做。有这样一句很富有哲理的话:“把每一个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就是大事”。群众的意见建议、部门的状况、广大服务对象的言行等等看似小事,如果我们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势必会在群众中失去民意,降低威信,因此,人事工作者一定要善于从小处着眼,把小事当成大事去做。只有坚持从小事做起,不断加强修养,从思想上防微杜渐,才能树立人事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我希望“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成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可借鉴的法宝。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地开展工作,完善自己的修养与品格,真正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了解西藏宗教文化的一本好书
----读范稳《水乳大地》有感
人事处& 姚立才
   &&当年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给知识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这一震动不止是亨氏的语出惊人,重要的是,国际局势的发展和局部地区的暴力流血事件,以及因宗教衍生的战事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存在,从一个方面印证了亨氏的预言,亨氏由此暴得大名。但是,“文明的冲突”毕竟是短暂的,和平、进步和发展的努力,不仅是当今世界主导性的潮流,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有趣的是,在共同的历史处境中,一个中国的文学家在处理宗教题材的时候,他对“文明的冲突”进行了重新书写和命名,这就是《水乳大地》。
  当然,文学家和政治预言家所处理的问题和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政治预言家是以现实的方式面对现实的问题,文学家则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他理想的世界。《水乳大地》就是以想象的方式处理了不同宗教和信仰之间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复杂和丰富的作品,是一部雪浴高原般纯粹和透明的作品,它是宗教和人性的对话,是面对天空和大地的深情呼唤与祈祷。  
  在当代中国,宗教题材文学作品的稀缺,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写作和处理的难度,一方面也与我们对宗教的精神世界所知甚少有关。《水乳大地》的作者范稳生活在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而他这部小说故事的发生地——滇藏交接处,也是宗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范稳曾多年从事这一地区的文化研究,或者说,他的《水乳大地》是经过长期认真准备、潜心营造的一部作品。他娓娓道来耳熟能详的宗教和奇异的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是遥远而神秘的,他命名和要表达的人物、事件及其冲突,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说它复杂,是因为故事里不仅有土司、祭司、神父、金发碧眼的异国小姐、朴素单纯的佃户母女和虔诚美丽的修女,而且有藏传佛教、基督教徒和东巴文化信仰者,还有纳西女人的勇武、康巴汉子的强悍、多情的姑娘和痴情的男子......。复杂的故事和众多的人物,使小说色彩迷离斑斓,雪浴高原的独特风情,使小说浪漫又悠远。这部厚重的书写,阅读时如身置其间,孤旅上路。但遭遇的历史和故事,恰如高原奇特的风貌,不胜险峻又忍俊不禁,惊心动魄又流连往返。  
  固然,这里也有文明的冲突,世纪初当杜郎迪神父和沙利士神父要叩开西藏大门的时候,面对“卡瓦格博”雪山时,藏族向导和来自西方的神父们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藏族向导面对神山呢喃地虔诚礼赞,西方神父则要将他们的十字架插上雪峰。在西方神父看来,这个藏传佛教徒是“多么地愚蠢”。虽然是不同的宗教信仰,但作为具体的人,这些来自西方的神父们仍然有鲜明的普通人的个性:杜郎迪神父的自负甚至傲慢、虚荣;沙利士神父的天真和未泯的童心以及藏传佛教徒的虔诚朴素。开篇不动声色的寥寥数笔,就预示了不同宗教的冲突。事实的确如此,在小说中,不同教派的血肉争斗和试图以信仰换取利益的诱惑几乎比比皆是。但信仰在这里高于一切,沙利士神父也曾以利益换取信仰作为利息,但被东巴教的和万祥坚决地拒绝了。在和万祥看来,如果这样做,就是以纳西人的灵魂做抵押。信仰为人的灵魂安放了栖息的家园,对信仰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这是宗教的力量也是宗教的魅力。但是,也正因为彼此的难以兼容才酿成了血与火的斗争。在《水乳大地》中各种宗教的争斗最后都平息了。作家以理想化的方式处理了这个最难以处理的题材,它是作家美好的愿望,也是作家无声却是深长悲凉的祈祷和呼唤。事实上,各种不同的信仰是可以和平共处的,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不危及国家民族和他人的情况下,每一种信仰都是自己信仰存在的前提。  
  《水乳大地》给我以深刻印象的,还有对西方传教士的动人摹写。在过去的历史叙事中,西方传教士被描写成一群阴险的文化侵略者,他们以伪善的面孔愚弄中国人民。但在《水乳大地》中,沙利士——这个为宗教事业奋斗一生的基督教徒,内心充满了悲悯,他叩开了西藏的大门,在纯净的边地播洒他的福音。他们敢于到各族民众杂居的危险之地,甚至敢于到麻风病人生活的地方,为他们带去生活必需品。他到处奔走,传教布道,最后死于异国他乡。因此,小说在表现宗教信仰相互冲突的同时,更表现了作家对人性的理解和期待。在我看来,这更是一部宗教和人性的对话。小说不止生动地表现了沙利士、泽仁达娃、和万祥等不同人物的信仰,同时更写出了他们动人和鲜活的人性。泽仁达娃以强悍的方式将圣母般圣洁的木芳占有,却没有让人觉得不可接受,而感到的是力与美的结合;异曲同工的是独西和白玛拉珍的盐田之爱,人性之爱融化了千年的企盼,粗犷的方式恰似奔涌无碍的澜沧江一泻万丈;还有,同样动人的是都柏修士和凯瑟琳修女,他们在禁忌中不能自己,人性的冲动虽然有悖宗教教义,但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却给我们一种凄绝之美......。《水乳大地》就是这样酣畅淋漓地书写了人性之美,它发生在遥远的过去,却又像发生在我们的内心,那就是我们想象和欣赏的人性之爱。  
  《水乳大地》传播的是善与爱。化解仇恨和恩怨,让大地水乳交融,安宁和平,就是回响在《水乳大地》文字中的钟声和颂词。&&
抱怨只会伤害我们自己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人事处 郑循祥
  我们的生活充斥着抱怨。想想自己一天也会有太多的抱怨。要做到真正的不抱怨,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匆匆翻完《不抱怨的世界》第一遍,其实感触还蛮深,不少句子更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觉。又细致地读了一遍,联想起很多自己的生活工作状态,真是受益非浅。
  《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指出,“我们抱怨,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
  看着书时,头脑中老浮现某些人某些事,想着自己其实就是在抱怨,不知不觉地在抱怨。很多不好的事都是因为说出了抱怨,很多时间也都浪费在无谓的抱怨中。抱怨只会让自己更烦躁,更没安全感,没自信,而这些却一直都没发觉。
  确实,抱怨就是为了获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们不敢做的事。我们抱怨或说闲话,可能只是要让自己显得更优秀。太多的时候,都是因为抱怨了才会更不开心。说出来,想要博取同情,但其实,内心的担忧更多。对人也好,对事也好,对社会也好,抱怨永远都不能改变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失败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这时,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对待,产生不满,引发很多牢骚和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其实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然而,“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受伤的人”,所以,我们对他(她)所造成的痛苦而感到气愤时,我们就想这个人每天必然会领受的痛苦,没多久,我们会心态平和,忘记这一切。
  在工作与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我知道生活原本就有许多种,包含着许多的内容,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我们不可能只会拥有快乐,痛苦往往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种元素。然而,当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时,我们应该感谢生活,过着痛苦的生活时,我们也应该感谢生活,因为生活原本就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积极乐观的面多生活中的一切,无须抱怨。
  正如书中所说:“停止抱怨,你就已经在通往你想要的生活的路上了。”无论如何,始终记住既然做了选择就应该积极的走下去,勇敢的面对前进道路中的各种不确定。
珍惜生命 自强不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人事处& 濮慧蕾
  当我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心里是三分惊喜七分好奇。然而当我细细读完这本书中珍贵的每一页,我心中既是汹涌彭湃的,又是惆怅万千的。它带给我的是惊讶,是感动,更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震撼着我。在整整的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独岁月里,竟磨练出一个如此勇敢、坚强,有着顽强的求生意志的非凡女子。对于一个常人来说,三天——也就是72个小时,能办成的事根本就寥寥无几。但是对于海伦来说,三天似三十年。如果她能拥有三天的光明,她的心里又会有多么满足,多么快乐……
  谁能想象年幼的海伦面对自己又聋又哑又瞎的现实也曾经堕落过,暴躁过,为上帝的无情而忿忿不平,但正是因为她在老师,莎莉文的帮助下,正确了自己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依靠着自己对生命的渴望和对光明的追求,竟奇迹般地重新振作起来,用那仅有的却又蕴藏着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精神去创造更多的奇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海伦成功了,她终于成功了!她借助了自己的双手看到了美丽的世界,听到了绚彩的世界。海伦终于又创造了一个奇迹……
   海伦的不幸与她始终生活在黑暗中的痛苦是我一辈子都无法体会的,但她对生命的永不放弃却是令世人刻骨铭心的。我相信,即使在一百年、一千年后,还会有人提到海伦·凯勒,还会回忆起这个创造生命奇迹的女士,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与短暂……
   海伦的生命是非常短暂的,同时也是一种可惜。而我们这些健康的人们也有着美好的生命时光,难道就让它白白流逝吗?海伦·凯勒说过:“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我将把这三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为白昼的动人奇迹。第三天,我要在现实世界里,在从事日常生活的人们中间度过平凡的一天。”海伦的三天就如此而已,可我们的时间和机遇还很多,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光明对我们来说不是奢望,声音也不是可遇而不可求。对我们来说,并不缺乏身体上的组织结构,我们需要的是意志上的顽强,不向命运投降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积极、乐观、敢于创造奇迹的心!
  上天赐予我们眼睛,是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上天赐予我们思想,是让我们改变世俗,让精神世界更美好;而上天赐予我们双手,是为了让我们拥抱未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请为这世界送上一份温暖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机关党委 钱业红
  一直很喜欢那种能给人以乐观、向上、温暖感觉的书籍,这是我选择《不抱怨的世界》的原因所在。美国牧师威尔·鲍温在这套分为1、2二册的书中,以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紫手环的形式,倡导世界各地不分种族、性别、职业和年龄的人们,通过开展21天“不抱怨”活动,使“不抱怨”成为我们的习惯,以此来“转化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改变我们的心态,改善我们的人际环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品质,提高我们的人生美好指数。
  我们生存在一个并不完美的世界。虽然物质条件在不断改善,但环保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包括房价的物价问题、包括亲友在内的人际关系、竞争压力问题等等,每一天每一天,都有太多太多令我们恼火、生气、不满意的事,让我们忍不住地想抱怨、去抱怨、习惯抱怨。没有人喜欢听人喋喋不休的抱怨,但不经意间我们自己却往往成了那个正在不停抱怨的人。如何改变这种状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快乐美好,《不抱怨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也有效的办法,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会宽容。
  宽容,看字解义就是宽厚容忍。学会宽容,就是遇到任何事情时,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学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去判断,这样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容忍而不是抱怨。现实中,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事实并不相同。不管是否是有意识的,在我们对任何事情进行说明或描述的时候,都会留下我们自己的判断与取舍。而我们之所以感到不平、会去抱怨,则是因为这种以“我”来判断和取舍后事实令我们感到愤怒。书中说了一个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作者很喜欢在空闲的时候去看电影,有一次看电影时虽然位子很空,但一对老夫妻却坐在了他的正后方。让作者十分恼火的是,在整个放映过程中,这对老夫妻从头到尾都在大声地说个不停。当电影结束时,作者看到了这对老夫妻的模样。令他十分惊讶的是,老夫妻俩男的戴着助听器、女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看电影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在闲聊,而是男的把电影里的那些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妻子听,而女的则把丈夫听不到的那些台词复述给他听。随着时间的消失,作者早已忘记那天看的电影叫什么,但那对相爱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微笑走出电影院的样子,却让他终生难忘。这个例子也许极端了些,但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现实”都是相对于说它的人而言的。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唯一正确的,那么实际上,我们是在为自己所处的关系、环境制造麻烦和问题。
  常言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就是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别人,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不抱怨,这样不仅会让别人的日子变得容易、好过,也是在放松、善待着我们自己。作为个人的我们力量确实十分缈小,但却能以自己的宽容向别人施放出一份善意,以自己的理解为这个世界送上一份温暖,以自己的不抱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快乐美好。
细节是成功的基本要素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机关党委 周美华
   现在的社会,不论个人还是组织单位,对追求成功都有着强烈的愿望。但对于成功之道,说法五彩缤纷,各有春秋。有的说性格决定成败,有的说制度决定成败,也有的说策略决定成败,这真是各说各有理。仔细分析,都有理,但是都不全面。对于个人和单位,制约成功的因素很多,如果仅仅把这些因素中的一个看成是成功的唯一要素,过分看重这个要素,就会以偏概全,影响到个人和单位的发展,甚至不会取得成功。本人用了近两年的时间认真阅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有感如下:
  细节实质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了解的。 细节实际上是一种长期的准备,从而获得的一种机遇。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保持这样的工作标准,你才能注意到问题的细节,你才能做到为使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而思考细节,才不会为了细节而细节。否则,再注重细节也是精心导演了一幕让领导过得去的演戏。物质在物理学上可以细分到粒子,医学上可分到细胞。数学可以从0到无穷大,让我们从0做起,1就是1,2就是2,心中有10000,着眼1+1,才能创造出人生财富和价值。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细节就是一种积累的经验和习惯。
  细节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要素,它能给个人、单位带来成功的机遇和保证。
  书中的大量例子说明,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对细节的注重能体现出自己的信誉和品格,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当别人认为你的信誉和品格无可挑剔时,成功的机遇也会随之而来。
  细节是个过程,是种平和,是严谨的责任心态。需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有人说:“做大事者,不拘小节”。真得是这样吗?其实则不然。我们能说海尔不讲细节吗? 我们能说世界500强企业都不讲小节、细节吗 ?事实正好相反,不管是做人,做事,做企业都要注意小节、细节。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是以他的深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第一,发现细节
  在现实,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只是它需要我们做有心人,需要我们去用心观察发现,比如学校办公楼门厅前的一盆盆鲜花弄乱了,有的人会把它摆放整齐装扮得更加漂亮,有的人则视而不见;又如一位陌生的学员在走来走去很着急的样子,有的人会微笑着走上前询问给予帮助,有的人则看不到想不到,一个简单的细节,体现出来的却是不同的实效。
  第二,思考细节
  一个目标往往包含着若干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就党员管理工作而言:小到发一份材料,作一次记录,大到制订一项发展计划和一份考察分析报告,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研究,因为他关系到工作流程,管理水平,党务管理形象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用心细节,重视基础工作,把细节做透,做实。
  在注意细节中提高自己。
  汪中求先生说过:“细节决定差异, 细节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 一名教师如果要成为一名骨干,成为名师,没有什么绝招,也没有什么捷径,没有哪一位名师是在几年之内一步登天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真正有所长进呢?我认为它的关键是在于“细节”两字。教师的细节无非是日常工作中的琐事,从备课,上课到听课,评课,从问题设计到课件设计等,每天面对大量的同样的事,烦琐而繁杂。然而,你不仅要把它做好,而且在这过程中你要苦练内功,有空就琢磨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才能使自己有所发展,每一个基本功都相当于一个细节。
  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是认识,树立细节意识,其次是训练,把它作为一种习惯。就拿我们党校工作者来说,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及神圣,这就需要我们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处处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不断的训练自身的能力,树立自身的形象,从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干好每一项行政、后勤服务工作这些最基本的内容做起,从走进教室的第一个动作,第一个神态,第一句话这些细节入手,真正把日常工作从“细节”做起。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究竟多大距离。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一定是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事情,一个人能做,另一个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往往不一样,这就是一些“细节”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我们就是要从“细节”中找到成功的机会。
  学校的发展壮大,同样也需要“细节”。
  学校要发展要完善,创品牌讲和谐,就必须把每个教职员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发展壮大。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但是,做细节是很枯燥和乏味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
  在正确的策略指导下,在严格的工作标准下,每个教职员工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使自己的各个工作细节尽善尽美,那么,细节决定成败将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要求我们的领导们在看待、评价一人一事时,考虑的不仅仅是结果,还要注重过程。结果仅是一个目标,过程则是责任心,能力和品质的综合。对人的正确评估,将会使教职员工更加自觉地去完成细节。
减少抱怨 生活更加美好
----读《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总务处& 吴新
   为什么要看这本书,首先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感觉有点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抱怨无处不在,抱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司空见怪的现象。通过读了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我对抱怨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我个人觉得抱怨分两种:一种是理性的,另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抱怨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习惯问题,更多的时候是毫无理由的产生抱怨,比如一出家门抱怨道路拥挤,看个电视抱怨广告太多节目粗制滥造,吃饭时抱怨菜肴烧的不合口味等等~~~~ 但我在这里想着重谈谈理性抱怨。理性的抱怨我个人认为大多可分为3种。A,希望通过抱怨能改变身边的人(一般是针对最亲近的人)。B,希望通过抱怨来获得同情与帮助,一般是针对位置比自己较高的人(通常是我们的领导)。C,希望通过抱怨来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一般都是针对自己的同级或是下属)。这些所谓的理性抱怨基本上都是有意识的。
   我们为什么会抱怨?作者在书中说的很好: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觉察到抱怨会给我们带来好处。那抱怨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吗?事实证明抱怨从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好处。我们抱怨的真正意图是希望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一些安慰与同情。我们生活在一个自然圈内,人与人的态度会相互影响,相互左右。试想如果我们都采取抱怨的方式与他人相处,那只能让我们深陷抱怨的恶性循环当中,以至于给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带来诸多恶劣的影响。正所谓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如何对待你。所以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愿意与整天抱怨的人生活或工作在一起,因为这样连自己的生活好像也看上去毫无希望。
   &&那我们该如何杜绝自己产生频繁性的抱怨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利用理智的思考去端正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知道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拿我自身的工作举个例子:身为领导身边的司机,别人经常看到我们都是坐在小车里,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油门一踩很潇洒。但是很少人能够看见我们辛苦的一面,我们也有家庭,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经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忙碌。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进行自我调整。如果我们整天不停的抱怨,那不仅会对领导的心情与工作产生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会出现不安全的后果。从大方面举例:这两年我国遇到一些困难与自然灾害。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国际金融海啸````` 每一件事都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一次次的战胜灾害与困难的办法靠的是党和政府与全国人民的勇气与智慧。如果遇到困难我们只会一味的抱怨,那困难还在那里,越积越重。难以想象那个时候国家会是一副什么场景?
   我觉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对:我们的想法创造了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话语又表现了我们的想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很多时候,也许就是我们抱怨的话语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原本可以轻松,积极,快乐,上进。却可能因为抱怨而变得痛苦,悲观,沉重,无所作为。本书对于我的帮助是非常之大,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抱怨,努力地接纳自己,确定自我价值。遇事多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任何时刻都要尽量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
纪念蔡定剑先生: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
继续教育学院& 杨健雄
  著名宪法学者蔡定剑先生日因病英年早逝,之前先生于我是陌生的,在微博不断传递着对蔡先生的悼念中,才识蔡先生,遗憾的是此时世上已无蔡定剑。
  蔡定剑先生1956年出生,曾担任过全国人大副局级干部,后走进大学,是我国知名的宪法学者,对宪法、宪政、公民权利、民主、自由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以及实践考察。弥留之际仍在思考中国的宪政改革,他说,宪政民主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富兰克林说,一个人要想虽死犹生,或活在大家心里,有两个办法:要么写出值得人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人写的事。蔡定剑先生生前推广宪政民主的行动,值得书写,他推广民主的文字,值得阅读。于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了蔡定剑先生2010年出版的新书《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后特意买下了此书,读蔡先生的书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汇集了蔡先生近年来对民主问题的公开演讲、访谈和专题文献,站在常识和基本逻辑的角度,阐明了有关民主的基本内容。&全书收录了不同时间、不同载体、不同文体的文章,虽不是逻辑特别缜密的理论著作,但依然能俨然一体,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读来兴之所至,一气呵成,令人浮想联翩。毫无疑问,这是一本普及常识的著作,对于民主的价值理论,进行再三的解释并为之辩护,特别是让人重新认识、理解、思考民主,以摆脱通常流行的几种谬误。
  为民主辩护,特意强调捍卫民主,意味着此前至今,必然有许多反对、诋毁乃至对民主的妖魔化。其一,部分所谓的自由主义精英,鄙弃民众的智慧、权利和存在价值,将民主解构成“多数决”的制度,认为民主只能造成“多数人的暴政”,会侵犯富人阶层的利益,会破坏社会繁荣。其二,在观点上与自由主义构成对立的所谓“新左派”,也认为民主有问题,他们认为民主固然好,但未必适合于中国,大谈威权体制、拆迁红利、集权优势,甚至将民主与改革对立起来。其三,还有人擅长偷换概念,认为中国目前不具备发展民主(特别是公民直选)的条件,即所谓“国情论”。&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用了大量事实、逻辑、理论证明,驳斥了前述三种对民主的诋毁言论。特别是对最有迷惑性的第三种言论,“中国人素质低,不适合搞民主”的老生常谈是一个经常被提出来的反对在中国推行民主的借口。这本书收入的《公民素质与民主选举》一文,不仅再度强调了马克思提出、列宁重申的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应“实行普遍、平等、直接和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四原则,而且还通过问卷调查,以事实回击了“公民素质太低,搞不了(直接)民主选举”的奇谈怪论。调查显示,通常被精英们扭曲为“公民、民主素质最差”的农民,对于民主选举,有着比城市居民特别是公民素质最高的大学生群体而更高的热忱;许多农民对于民主的信心,甚至比党政机关干部还要强,认为民主选举“只要允许搞,就能搞好”。蔡定剑先生籍此指出,之所以农民的民主意识、选举积极性和选举改革精神要比市民、大学生群体强,实则与所谓知识积累无关,而是因为关乎切身利益,选举可以给他们带来利益和甜头,民主选举实践就是最好的民主教育。著名网络评论家、独立知识分子杨恒均先生也直接指出,民主素质都是在实现民主以后培养出来的。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搞民主之前要培养公民素质,这并不错,但如果没有民主又怎么可能普及公民意识呢?所以说,培养公民意识并非是民主得以实行的前提,相反实施民主政治恰恰可以大力推进公民意识的普及。这种看上去的“反常”,其实才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正常,包括欧美日韩等国家,最有积极性参与民主投票的,通常是中下阶层、对现状感到不满的人士;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时候,投票率通常并不高,只有社会转型、治理矛盾突出的时候,才会有更多人基于切身利益,才会去关注与自己的生存状况和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的投票。
  这本书收入的许多文章,都着力批评了那些旨在将民主窄化、固化、程式化为选举仪式的观点。正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o达尔所言,“民主是所有成年公民都可以广泛分享参与决策机会的政治体系”, 因此蔡定剑先生在书中又着重对公民社会、参与式民主、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改革等实践问题都进行不同侧面的分析与阐述,亦很有启发和推动意义。
  蔡定剑先生强调,民主最基本也是最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社区的所有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参与社区集体决策的权利。归根结底,“民主是全体公民支配政府,政府对公民负责的政治体制”,由此提出了民主的八项原则(见该书收录的《民主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为蔡定剑先生2008年3月在广州“岭南大讲坛”的演讲稿)。该书还选入了《欧洲的公众参与理论与实践》一文,通过对欧盟所属的发达国家近年来公众参与的进展介绍,证明了民主绝非单一的选举程序,让人体认到民主完全有可能、有必要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的。&
  蔡定剑先生指出,那种过度夸张民主会造成“多数人的暴政”的观点,意在宣讲少数精英治国的必要性,逻辑上是荒唐的、事实上是有害的。现今的宪政民主国家,通过违宪审查、保障人权方面的法治、媒体介入、NGO等社会组织的博兴,足以从制度上消除了多数人暴政的基本可能。同时指出“民主政府也会犯错误,但能够在最短时间里纠正”、“民主政府中也会产生腐败,但能在最短时间发现”。
  蔡定剑先生书中收录的《新加坡威权民本主义制度观察》,对于所谓“新加坡模式”也有独特的剖析与见解。我国有部分人习惯将“新加坡模式”、“新加坡经验”,狭隘地归纳为集权体制、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这其实并不完全,甚至可以说违背了新加坡政治逻辑正常运转的原意。通过细致观察,蔡定剑先生指出,首先,新加坡的成功在于真正“为民服务”,其威权体制建立在民主政体之内,执政党通过议会和政府管理国家,而不是另起炉灶,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非常注重官员、议员、党员直接接待选民,提供志愿服务,将执政基础深深地扎根在基层;其次,新加坡的高薪养廉,建立在新加坡地域狭小、有意从政人才稀少、必须具备有吸引力薪酬之基础上,这份所谓很高的薪水,必须以充分的廉洁为前提,一旦小贪,就会鸡飞蛋打,新加坡为之建立了周密的反腐体制,并且已经实现完整、透明的政务公开(包括预算公开、官员家庭财产申报等);第三,新加坡良好的治理局面,得益于法治传统、程序严密,以及完善的公民参与(公共治理),而非简单化的严刑峻法。
  通观全书,蔡先生谆谆善导,可谓是苦口婆心。近十年来,蔡定剑先生一直坚守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即使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停止对于信念的思考与追求。
  这个时候来阅读蔡先生的文章,学习已经变为次要,纪念第一。希望能够就此触摸到蔡先生的信念一二,并就此传达,也不枉蔡先生的一片苦心。
人品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
---------《干部素养读本》读书心得
信息管理处 蔡素梅
  按照机关党委的布署和支部的要求,我选读了《干部素养读本》。通过反复阅读,我深深感到坚持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分十章,从政治理论素养、人品道德修养、知识文化素养、身体心理素质、礼仪文明素养、依法行政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媒体沟通能力方面通过事例进行阐述和点评,这些方面的内容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三个方面,即做官、做事、做人。我着重对第二章进行了精读,第二章是人品道德修养。我想作为领导干部当然要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知识文化、依法行政、组织协调等一些能力,但我认为关键的是人品道德。也就是说,人品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它不仅影响着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更决定着其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成败。因此,要成为一名在人品道德修养上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坚守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和喜好来判定是非曲直。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正派公道是根本。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与人为善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是一种厚道的心理状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暖和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那么领导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领导者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通过团队精神的塑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致行动。
  读书是陶冶情操的好方法。通过读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与人为善,关心同志。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玩忽职守。总之,要通过读书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中国大趋势》读书心得
工商管理教研部 华彦玲
  《中国大趋势》是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距25年前的《大趋势》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大趋势》让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世界,而《中国大趋势》则让我们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该书站在全球的高度,把中国比作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企业,在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中,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一是解放思想;二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三是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四是摸着石头过河;五是艺术与学术的萌动;六是融入世界;七是自由与公平;八是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的发展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上的一个阶段而已。
  说实话,这本书写得不是很好,结构松散,内容也多是报章杂志等媒体上的老新闻的堆砌,就是书中所总结的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也不够精炼,与其说是“八大支柱”理论,不如说是“八大现象”,这些现象大多已是众所周知的,作者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之处,所以这本书可能对于不大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看是比较合适的。
  但这本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它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基础上来分析总结中国的发展趋势,观点比较理性和积极(相对于多数西方媒体的一味指责、批判而言),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理性地看待中国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看待问题,每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不尽相同,孰是孰非,历史自有评判,但站在历史的前端,我们要保证决策的正确和英明,就必须审时度势,看清事物发展的大趋势。
  作者对中国大势的分析,让我们可以清楚地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中国。对外国人来说,读此书,可以对中国有一个公正的认识,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是对世界做贡献,没有什么可怕的;对中国人来说,此书可以让我们更加头脑清醒,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让人倍感温暖:“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政治状况误解太深,而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解释也太少,以致让西方以为中国人民渴望西方民主。西方国家总是喜欢指责在几十年前刚刚开始走向自由和文明社会的中国,而忘记了自己的历史。要知道,从约翰·德维特领导自由贸易开始,欧洲花了3个世纪才建立了民主的市场体系,美国几乎花了200年才消灭奴隶制与种族隔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就是这样,西方文明不能拯救世界,中国文明也不能一时拯救世界。只有两种文明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吸收融会,才有益于人类的文明、世界的发展,任何的相互指责都无济于事。
&“平的”并不意味“平等”和“开放”
&&&&& ----读《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青干院& 杨庆云&
  近日,读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名著——《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这位优秀的新闻记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全球化的宏伟画卷。
  也许,仅仅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看,在某种意义上,作者的视角还有些许狭隘,因为他更多地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看待全球化这样一种不可阻挡的浪潮,对印度、中国的认识远不够全面,甚至有些片面。但他提出“地球是平的”这一说法是如此富有创造性,很好地打开了我们的视角。
  “平的”,应该更容易打开、更容易交流、更容易沟通,让人让人联想到这个世界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上讨论合作与竞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得更短、更近,各种壁垒可以铲平,沟通能够无障碍。& 这似乎意味着:
  世界应该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适应差异的基础之上,它肯定每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实现这种自我价值的权利。如果世界真的可以做到“平的”,那么,在追求平等的文明进程就是“铲平各种壁垒”,国与国之壁垒,人与人之障碍,从而在“平的”世界里平等面对,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从而实现和谐共进。
  但世界真是平等的吗?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不平等的区域政治,不平衡区域经济。发达国家控制着庞大的资本,决定着定价权,造成了贫富差距,国际动荡,造就了世界的不平等。
  世界应该是开放的 。开放,使我们的国家处在高速发展期。在这样一个平展开阔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应该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同时也以谦虚兼容的心胸接纳来自各界的、各种先进的理论和事物。封闭式的发展是一种低速度、低效率的发展,而开放式的发展才能成就高速度、高效率的发展。
  但世界真是开放的吗?美国的“337”条款,欧美等国的对华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立法,等等等等,种种壁垒,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民族的、贸易的、技术的,随处可见,随时可见。中国不得不面对加入WTO后必然出现的失业浪潮,农业所受到的的巨大冲击……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在带给我们震撼,让我们更多角度认识全球化进程、体验科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信心就是支柱
&&&&& ----《中国大趋势》读书笔记
青干院& 马安康
  我喜欢读书,因为它传颂着永恒的经典,可以带我聆听沉淀下来的真谛,打开心中那尘封已久的情愫。这次省委党校为我们精心挑选了优秀书目,我有幸读到了《中国大趋势》一书。
  这本书是由约翰·奈斯比特写的,他精选了28名大学生作为助手,从中国100个城市的日报中搜寻新闻事件和故事,制成报摘、译成英文,供自己阅读,并且每天都精读中国日报。历经三年,才最终出炉的。
  《中国大趋势》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该书指出了中国现代化社会的八大支柱如下:
  支柱之一: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支柱之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支柱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力量的平衡。
  支柱之三: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邓小平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号召人们解放思想、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为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支柱之四: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必须要冒着一定风险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的道路,“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邓小平的格言“摸着石头过河”的基本思想。
  支柱之五: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中国当今的艺术与学术的活跃就是精神文明得以加强的表现。
  支柱之六: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表明它正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支柱之七:自由与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支柱之八: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中国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正是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预演。
  关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阅读《中国大趋势》这本书,我发现奈斯比特的确是站在全球的角度,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角度。我由此相信中国的崛起,对整个世界来说是良性的,是和谐的。这本书不仅仅给中国人以信心,更重要的是给处于危机中的世界经济以坚定的信心,整本书透露出来的积极立场,会感动世界范围内的读者。预测中国发展趋势很难,奈斯比特勇敢地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奈斯比特在这本书中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奈斯比特的叙述中涉及了中国建国60年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中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真相的细节白描,而且这样的细节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和穿透力。很多文字谈及产生大量中外对中国评价和认识分歧问题的根源,洞悉了很多对中国不公正评价的产生的真正原因。书中以独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的崛起,预言未来世界的中心将在中国。他用一双不受污染的“童真眼睛”,发现了中国人倔强而生生不息的根。
  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确实是这样,给中国人信心的八大支柱,也会给整个世界信心!
清新纯美的《边城》
青干院& 焦君毅
  开篇入读,便进入无限的美丽。“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篱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
  《边城》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西景色。这里有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澄明的天空,群山环抱的小城。湘西似森林深处悠然流淌的小溪——尘而卓然的清丽。我们顺着沈从文的笔触,走进了一个清新、自然、秀丽的桃花源,走进了善良、纯净的边城人民。
  本文围绕着老船夫和孙女翠翠,在清澈潺清的小溪上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老艄公祖父女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大老、二老同时爱上了翠翠,爷爷意识到自己年老,无法再照顾翠翠,心里默默的操心着孙女的婚事。十五、六岁的翠翠青春羞涩,爷爷不好明说,只好远远的观望,小心翼翼的询问。此时先说媒的大佬却意外的死去。翠翠心系的二老也因承受不住大哥的意外,而离家远行。过不久,老艄公去世了,渡船上只剩下翠翠一个人清丽的身影,她依然守望着自己的执着,但“心中的他或许不会回来,或许明天就会回来”。
  沈从文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腻而且真实,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给人一种诗意。其清秀的写法使读者情不自禁的融入到人物的心灵世界,使我们感受到湘西处处流淌着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这是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最完美的融合,同时最终美好的一切还融合在对未来的希望中。
只要活着 总有希望
——读余华的《活着》
青干院& 李国章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的笔触很平静,没有刻意去烘托一种跌宕起伏的气氛,随着作者平实的叙述中,经历着主人公的一生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嫖娼,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 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 ,真是什么样的人心 ,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
  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火影忍 65533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