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位高人我开了一家以“大唐盛世图片”为名的文化传播公司恳求大家帮忙出一副对联。

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欢迎你:
>>>第一章绝境逢生 一副对联
请选择颜色:
白灰蓝黄红绿
选择字体大小:小中大
←&→实现上下章节查看,鼠标右键激活快捷菜单
第一章绝境逢生 一副对联
我国古代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雄霸天下的辉煌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满族进关以后的康雍乾之治。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位叱咤风云女人的史诗就发生在大唐盛世末端唐高宗李治以后的故事。说到这位李治,是个地地道道“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渎职皇帝。李世民一世英名,智慧,大器,果敢。可这个接班人选的真不咋地。李治头一天坐上龙椅,觉得这个美,这个爽,风光无限。可是没过一百天他就受不了啦。特别是有大臣奏报矛盾四伏,东西边陲骚扰不断,大臣之间的口舌之战,他的脑袋都要炸开了。坐在龙椅上也不美,也不爽了――地地道道的如坐针毡。好不容易熬到散朝了,他立马跑回后宫,把自己的心烦事一股脑讲给皇后听。一边讲还一边叹息:“这他妈妈哪里是做皇上,分明是坐油锅。天天这样活受罪,朕怕是难得跟卿白头到老了”。真是时势造英雄,啥人啥命。高宗的皇后是谁?就是被外部的强敌压境;朝内李氏皇权的腐败无能一步步推到中国古代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的武望武则天。这位武媚娘,绝对不是有许多作品讲的那样:只是残忍无度,玩弄权术的高手。而是政治天赋极其深厚,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聪明绝顶的女人。不管多难的事儿,到她这里一通分析和指导――得,妥啦。皇上立马就阴转晴天,眉开眼笑。抱着皇后亲个不够:“上苍把卿赐给朕,大唐幸甚,朕之大幸矣”!尤其她的性格,温柔起来,折腾的高宗皇帝神魂出窍;刚毅起来,让全朝文武百官都瞠目结舌。就这样,从武媚娘到武则天;从一个小小的美人到皇后到天后;从寝宫的床榻到金銮殿与皇上并肩朝纲。这位 24岁当年的美女皇后绝对与众不同。她非但没有一点得意忘形,飞扬跋扈的不可一世。相反,头脑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淡定。她十分明白,自己今天再风光依旧只是月亮――还得凭借太阳的光辉。所以,武皇后做事可是聪明得很,处处把皇上捧在前面,不抢风头,不抢功。所有的赞扬都是皇上的。自己却夹着尾巴心甘情愿地做月亮。连一向反对后宫干预朝政的重臣贵族,都一点点被她的睿智,能力和谦恭给征服了。且不说一千五百年前,就是今天,一位青春绽放的姑娘当了个省级领导,市级高官该是何等的不可一世啊。而皇后越是安守本分,其威望越是与日俱增,怪不怪?甚至有时候李治称病免朝,大唐金銮殿上只剩下一个武则天高高地坐在玉阶之上,大臣们也从最初的不无反感,渐渐被她的谨慎和聪慧冲洗得一干二净,习以为常了。高宗还在后面暗自庆幸呐:“从三皇五帝到大汉帝国,何人曾有过如此贤惠精明的皇后”?他一高兴居然封武则天为天后。皇后变天后,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大臣心里明白:皇上是天子,皇后是天后――都不是凡人。这不明摆着要让皇后跟自己实质意义上的平起平坐嘛。
一说到武则天,迄今为止在我国所有的影视作品和文字读物上,她都是一个“心狠手黑,无情无义,杀人不眨眼的,为所欲为”的女人。大家细心想一想:她如果真是这个样子,能呆得住吗?还甭说步步高升,直至中国女人迄今为止数千载的顶峰了。其实,这个观念依旧是孔老夫子“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的千古遗臭。其实,即使在她登上天后至尊以后,有许多大事都是她自己十分的不情愿,事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事情做完之后,除了偷偷垂泪便是声声叹息。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诛灭宰相上官仪大案。要清楚,上官仪和武则天可是知音好友哇。而天后心里也十分清楚宰相是冤枉的。可就是没辙,不得不亲手把上官仪全家送上了断头台。
上官仪何许人也?哈,这位相爷可了不得。这麽说吧,在文化繁荣,诗坛上群星璀璨的盛唐时节,王勃、王昌龄、陈子昂、骆宾王等泰斗大家都心甘情愿地“吾等须师侍之”――我们得像尊敬先生一样地尊敬上官丞相。而在名臣荟萃的朝堂之上,更是赞誉斐然:“廷之北斗,吾之楷模”――说上官仪像北斗明星一般照耀着朝廷。是全体大臣们仿效,学习的榜样。这些上官宰相知道吗?当然一清二楚。可是人家依旧故我,没有一点目中无人的名相架子。陈子昂来拜访,作为一人之下的百官之首,他居然走出大门之外,以迎接皇上礼节敬之。在朝堂之上,不同的意见,甚至批评他的声音都敢直面相陈,这更从反面映射出上官宰相的豁达胸怀和坦荡的为人。所以,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私下里,上官大人一句话,立马就是附议一片。再加上他从不两面三刀耍阴谋诡计,深得众位同僚们的崇敬。大家辩论之时,你只要说一句:“丞相大人讲的”。对方就瘪茄子,认输了。
上官宰相不仅位极权重,还是位仪表堂堂的大高个儿,美男子呐。本来武则天就有个“爱才癖”,再加上他这令人倾倒的外貌,以及在朝臣中无可替代的威望,对上官仪一向是敬重有加。上官仪呢,他看得明明白白:皇上多亏了有这位奇女子。在大唐江山眼看着日渐衰微的关键时刻,是她,力挽狂澜,渐渐恢复了太宗先帝时的强盛景色。他虽然嘴上不说,心里也十分的佩服和敬仰。英雄惜英雄。两个人渐渐的从神会到直接交往。在上官大人面前,武则天就像变了个人。百官面前的面前那副肃穆,冷峻的面孔荡然无存。满面的谦恭,谈吐十分亲和。一口一个“上官兄”。因为朝廷重臣之中有七八位都是上官仪的学生。还有许多的人也自称是他的学生。因此,武则天跟上官仪成了朋友,这位天后于无形之中如虎添翼,为日后的“成为太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如此,武则天又怎麽会杀了上官仪呢?这话还得从高宗皇帝身上说起。起初,他对自己的贤内助是既放心又自豪。可是,经不住许多人跟他嚼耳根子。李治上朝的时间也渐渐多起来――晚啦!如今的天后已经差不多从“天后”成了“天子”啦。他害怕了。可是武则天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便如何是好?他的这个心思被一位大臣看在眼里,动了心思。谁?上官仪的学生,刑部侍郎裴炎。
这个裴炎在上官门下的学生中是对先生最殷勤,最虔诚,最恭敬的一位;也是最不受上官待见的一个。这位裴大人表面上对恩师阿谀谦恭,心里却是另一番天地:他看出了皇上的隐思,并且探得明明白白之后,o高宗出了一条阴损的毒计:从上官仪开始,逐渐削弱天后的势力。一天晚上,皇上把上官仪召到御书房。吐露出废后之念。上官仪大吃一惊:好好的,皇上这是要干甚?可是这位地地道道孔老夫子的孝子贤孙,满脑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后,居然被皇上逼得亲自起草了《废后诏书》。不料,这事早有内侍密报到后宫,被武则天抓了个正着。天后一把抢过墨迹未干的诏书,怒目皇上:“陛下这是要废了臣妾吗”?李治早没魂儿了:“不不不。”然后指着上官仪说,“都是他。丞相要挟我不废了你,他就辞官――”。武则天是何等聪明之人。她怎么会相信皇上这话?偏偏这个时候这位大忠臣发话了:“没错。是臣的主意”。这下可把武则天给推到墙角了。可是眼前的景色她还有选择的余地,犹豫的时间吗?只得先拿下上官仪押进天牢,再慢慢调查清楚。当晚,她就去探了监。大声对上官仪吼道:“为什麽。你为什麽要代人受过”?上官仪看都没看天后反问道:“臣代何人受过了”?武则天:“不管是谁,本宫一定会查个水落石出――”。“您看见了。当时除了臣和皇上还有别人吗?陛下。您别费劲了。天大的罪过上官一人担了就是”。“你你你。你他妈的混蛋”!一听天后破口了,上官大吃一惊。这才转过身来跟武则天四目相对。又马上避开了。武则天:“你看着朕”!上官没动。“上官仪,你听见没有”!上官仪依旧没动。武则天就自己绕到他面前,上官又转身躲开。如是往返多次,两个人演开了“二人转”。即便如此,武则天还是没有一丝一毫要杀上官仪的念头。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抓出幕后的小人。可是,在裴炎的怂恿下,高宗来劲儿了:“一切清清楚楚。有朕作证。他自己供认不讳, 再拖下去对卿家不利。皇后听旨”。随即强行下达了命令武则天查抄上官仪全家的圣旨。武则天她权势再大,毕竟是皇后的名分呐。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嘛。她如果抗旨,说不定李治正好一箭双雕,连自己也一锅烩了。因为这事来得太过突然,武则天毫无预感和准备。而皇上,显然是处心积虑,有备而来。那样,上官大人就白死了。无可奈何,就这样上官仪顺理成章地成了忤逆重犯;武则天也无可奈何地顶上了冤杀贤臣的罪名。
一切果如高宗所料。上官仪死后,天后的锐气和威望果然大不如前。许多人心里明镜似的:说上官仪要挟皇上废天后鬼都不信。这里面一定有人在迷惑皇上。一开始,大家就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裴炎。可是,这位裴炎,那可真的是名师出高徒。早把这些可能想在了前面。在许多弟子畏惧武则天的权势,不敢为恩师扶灵披孝出殡的时候,只有这位裴炎,不仅重孝在身,还哭得昏天黑地。他这个不得体的表现虽然骗过了自己的师兄弟们,却更加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于是,天后想出了个一箭双雕的计策。她奏请皇上破格提拔裴炎接替上官仪出任左宰相,位在顺承右丞相武三思之后。如果高宗答应了,那么他们二人同谋设计陷害上官大人的阴谋便基本定砣。剩下的就是按既定方向寻找证据,这就好办得多了。聪明绝顶的武则天也有失算的时候――这次她就被裴炎算计了。原来,在皇后找李治之先,皇上就已经跟裴炎谈了让他升任宰相一事。不料,裴炎却一口拒绝:“陛下。您也太急啦。现在,可以说全朝文武官员都在猜测到底谁是谋害上官的凶手。臣在这时出任宰相,那不就等于不打自招吗?再欲盖弥彰,怕是没人会信了”。“他们爱信不信,上官就是朕杀的。咋的。还怕他们翻了天不成”?裴炎摇头:“怕是还真的有人能翻了天”!“谁”?“天后”。这俩字往外一出,高总闷口了。裴炎:“对上官一案,天后始终耿耿于怀。我想,她心中最大的怀疑对象就是微臣。如果臣想得不错的话,天后一定会找陛下推荐裴炎破格晋升的。所以,您这个时候让微臣出任左相一职,正中天后下怀――毕竟这是跳龙门的升迁呐。如果微臣所料不错的话,您就卖个顺水人情,答应天后”。
高宗:“你刚才不是说。。。。。。”。
“陛下尽管放心。臣必定让天后的预谋落空”。接着,裴炎把自己的计划悄悄全盘告诉了皇上。谁谋定在先,谁就掌握了主动。就在当晚――
武则天:“皇上。如今大宰相的位置您让三思补上了。可左丞相还空着呐。还是尽快补上的是吧?否则,夜长梦多。许多人都在窥视着呐”。
高宗:“爱妻说的是。你看谁合适”?
“裴炎裴大人。您想啊,他敢于冒死扶灵,而且对恩师哭得昏天黑地。这是何等的忠诚贤孝哇。您不常讲‘百德孝为先’嘛。特别是裴大人心思缜密,处事谨慎。能力超群。是个不二的人选”。
“这个。。。。。。他一个小小侍郎,一下子跳升四级,这是史无前例呀”。
“陛下。天底下的事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您做了,不就成了后人的楷模吗”。
高宗点头:“卿所言甚是。成大事者就要敢于开先河。明天早朝朕就下旨”。
第二天早朝。众臣山呼毕。高宗看了一眼天后。说道:“宣旨――”。
总管太监走到御阶前面。大声唤道:“刑部侍郎裴炎接旨”。
裴炎出班,跪地:“臣裴炎听旨”。
太监高声唱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经天后举荐,朕特别破格晋升刑部侍郎裴炎为左丞相。即日赴任。钦此”。
阶下无声。
太监又喊了一声:“裴大人接旨谢恩呐”。
“臣裴炎叩谢皇上和天后隆恩。但是,臣才疏学浅,无以胜任。恩师尸骨未寒。裴炎心智低沉。叩请圣上、天后准臣为恩师守墓百日”。
武则天站起身:“大胆裴炎。你可知抗旨之罪是要杀头的”。
“回天后。卑职当然知道。陛下要治臣抗旨之罪,臣情愿赴死。只求给微臣这一百天尽孝的机会”。
“你你。好你个裴炎。来人,拉出去斩了”。
一语未了,“呼啦啦啦”全殿大臣跪了一半:“天后开恩。裴大人言辞恳切,忠孝可嘉。请准他守灵之后再赴刑场”。
高宗:“准了。众卿平身”。
裴炎表演的这出精彩的苦肉计。不仅动摇了武则天对他的怀疑;还让师兄弟们发自内心的敬佩。为他两年后出任左丞相铺平了道路。
上官一家直系男丁全都做了冤死鬼。余下的旁系亲戚和女眷、下人共计一百多口悉数充为“官奴”。当时的官奴有两种。一种是发配到宫廷或者官衙去做苦役。谓之“官奴”。另一种是分配给愿意要的官宦人家去当牛做马。叫“府奴”。上官仪的独子上官庭芝之妻挺着十个月大肚子的赵氏就是被裴炎领回自己家中。别人都以为他是“报恩”。实际上裴炎另有图谋。他怕赵氏生下男丁,被他人悄悄领养。日后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果然,上官仪死后的第三天,本书的第一号主人公上官婉儿在裴府降生。裴炎听说是个女娃,终于松一口气。他对管家说:“赵氏母女是恩师留下的唯一血脉。传话下去:任何人不得歧视”。总管承诺一声就要走,却被主人叫住了:“你把我的话再说一遍”。总管说:“赵氏母女乃上官大人唯一血脉。全府上下须格外尊敬――”。“啪”!一语未了,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总管一趔趄。裴炎厉声喝道:“再说一遍”!管家摸着自己的脸,疑惑地望着主人。不晓得自己错在哪儿了?裴炎:“你到柜上算账走人吧。我这里不要笨蛋”。总管“扑通”跪下:“老爷。小的就是死您也得让我死个明白呀”?“你把我的话再学一遍”!总管:“赵氏母女乃是老爷恩师唯一的――啊!老爷,小的知罪了”。说着连连磕头。裴炎:“罪在哪里”?管家:“您讲的是‘老爷的恩师’。下的说的是‘上官大人’。在这里。二者完全不是一个意思。前者的根本还是老爷您――是您的恩惠;而后者靠的只是上官大人的余威。更严重的是后一句:‘不得歧视,刁难’和‘格外尊敬’完完全全――”。“好了,”裴炎打断他,“记住这次教训。下不为例”!管家磕头如捣蒜:“小人长见识了。多谢大人教诲”。
尽管不是“格外尊敬”而是“不得歧视,刁难”。也让赵氏母女摆脱了被驱使,受奴役,终日劳苦当牛做马的境地。特别是裴炎,依旧一口一个“嫂夫人”。一般的下人们自然更不敢冷眼相待了。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还是有些衙役、仆人、甚至奴婢,在老爷不在的时候出言侮辱,甚至动手也偶尔有之。有人告状到了裴炎这里,他并不深究。久而久之,这对落难母女的处境日渐艰难。低声下气,如履薄冰。这就给婉儿自幼受到母亲的严格教育和自强性格的养成起了决定的作用。不管咋说,裴炎对赵氏母女总算是法外开恩。这在当时的神都洛阳传为佳话。可见上官仪的德高望重在朝里、街巷那是根深蒂固的。
这里咱们该讲讲这位上官赵氏了。她是相府里人人敬畏的“大少奶”,大当家的。上官氏的娃娃们,有的敢在丞相面前撒欢儿放肆。可在赵氏面前,大家全都噤若寒蝉,谁都不敢。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家庭氛围,根子自然是在一家之主的宠信了。另外,赵氏本人做事滴水不漏,既有智慧,又十分的能说。对全府的下人赏罚有度,从不破例。后面又有大老爷给撑腰做主,人们都对她自然都是恭而敬之,敬而远之。这位儿媳最让上官仪称道的还都不是这些。而是赵氏看人,一眼就看到骨髓里,没错过一次。先说一件小事:一天上官丞相的外甥从长安来到洛阳,住进相府。小伙子一十七岁,长得灵气,帅气。又饱读诗书,出口成章。知书达理,深得府上下的好评。赵氏却跟丈夫说:“这个孩子不厚道。早晚得出大事”。上官庭芝没敢把这话对父亲讲。结果,这个外甥跟一个奴婢两个人被赤条条地逮了个正着。管家将人带到赵氏面前,请求发落。赵氏:“这事还用问我吗?家法摆在那里:府内勒死,埋到乱葬岗”!等事情处理完毕,她才回报公爹。丞相为她处理果断迅速,而且封住了人们的嘴。点头称是。咱再说一件大事:东征高丽的战事两战两败,一直退回辽东郡。高宗派太子李弘前去责问。并任命上官仪为代朕东征的全权最高统帅。让一个一辈子没摸过兵器的儒生去挂帅打仗,这不明摆着是要修理上官仪吗?宰相回到家里愁眉不展。赵氏知道了,来见公爹:“爹。儿媳举荐一人,定可让您化险为夷”。上官仪头都没抬。心里说:别以为你管家不错就啥都能了。这上阵打仗的事儿你懂得多少?随便应付地问了句:“谁”?“咱府的柴夫薛礼薛仁贵”。上官仪一听差点没喷笑出来:“就那个十九岁的娃娃”?赵氏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您说得对。就是他”。接着,赵氏就把薛仁贵五岁跟爹上深山,钻沟壑打猎;回家读习兵法、战例。两年前父亲亡故,自卖自身。正好被上官庭芝看见。就替他风光地埋葬了老父亲,带回府内。由于这孩子特内向,跟谁都没话。唯独见了大公子,有笑脸,有话。还跟庭芝说过:“这次东征高丽凶多吉少”。大公子没理他。他还追着说:“恩公。您务必转告老爷,程务挺程将军不适合山地作战”。果然,程将军屡战屡败。最后,赵氏请公爹试他一试,又何妨?上官仪觉得有理。自古英雄出少年嘛。把薛礼薛仁贵叫来这一考不要紧,欢喜得老相爷居然把一个伙房的下人留下来跟自己同塌而眠。不必细说过程,上官大胆启用薛礼为全印先锋官,率兵五千,一直把高丽人打回平城,凯旋而归。从此,上官仪对自己这位儿媳更是宠信有加了。连上官庭芝有时候还得求夫人去给自己到老爹那里通融通融呐。谁料到好景不长,祸从天降。眨眼之间老公爹阴阳两界。活下来的家人、下人也都不知所往。赵氏面前,只有唯一的希望――嗷嗷待哺的上官婉儿跟自己相度漫长。一般人,从天上刹那间跌到地狱的处境早就寻短见了。可是赵氏心中有一股火山岩浆般的烈焰支撑着她:她毫不动摇地认定:害死全家的仇人一定就是裴炎。她此生唯一的奔向就是为上官一家报仇雪耻。有一点她跟仇人裴炎想的完全一样:千万不能生儿子。生了儿子一准活不成。天助赵氏,果然生的是女娃。这位当年的大少奶奶,一边给婉儿喂着奶,渐渐地就把闺女一辈子的成长蓝图想好了。。。。。。。
一间昏暗的斗室,一粒纹丝不动的烛光。依稀可以看见赵氏已经睡熟。四岁的上官婉儿“头悬梁”危襟正坐,手握毛笔,一动不动。额头已经浸出了汗珠。依然二目炯炯。她面前有一张桌子,可是她直挺挺地站在那里。握着毛笔的右手高高地悬在方桌之上。
还是那间陋室。女婴六岁手展竹简,在摇头晃脑地一边踱步一边在朗读书卷。抑扬顿挫,十分的投入。
晚上。昏暗的小屋里。女孩母亲在训教女儿。上官婉儿虔诚地听着:“婉儿。你给娘记住了。不要把自己当车一个女娃。你肩负着须眉男子都难以完成的天大使命”。婉儿似乎听懂了。微微点着头。
入夜的月光下。远处,一个亮点在围着一个中心画着圆圈飞快的闪烁着。渐行渐近。原来是一位青年人在玩链子流星球。他收住,十二岁的上官婉儿手提短剑,走近一看却不是铁的。只是一根细绳的一端栓了个木球。婉儿拿着木球。问道:“师傅。这木球如何会发光啊”?青年耐心地问:“你知道坟地里的鬼火吗”?婉儿恐怖地连连摇头。“其实,那不是什么鬼火。而是死人的骨头腐烂时产生一种磷。它会发出幽暗的光。我这个木球上又加了一点点的硝。白天太阳一晒,硝就热了。烤得磷晚上就发出了亮光”。“奥――”。就是这个无意间获得的知识,后来被上官婉儿派上了大用场。
室外空地上。师傅正在教授婉儿习练剑术。还不断地用鞭子抽打她。女娃已经满脸汗污。
小河边。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已经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手持一柄宝剑独自坐在树下休息。不远处,她母亲赵氏正在洗衣服。
有四个同龄男孩子围了上来:
“看。这个小丫头片子还会使剑”?
“哇!女侠呀”。
“哈哈哈哈”。
女孩儿全神贯注用剑在地上在写着字。没理他们。
“听说她祖父就是大宰相上官仪”。
“听老人们说满门抄斩的”。
“要不她咋成了裴丞相家的奴才”。
“奴才?奴才还敢耍剑”!
一个男孩伸手去夺剑:“你也配使剑!拿来吧”。
女娃一个顺手牵羊。“扑通”夺剑的男孩子倒在了地上。她这才慢慢站起来。小手比划着:来呀。上啊?
三个男孩一起扑向女娃。女孩一蹲,“普通通”仨人全都趴在了地上。
女娃仰天大笑:“哈哈哈哈――”。
这时,传来了母亲的呼喊声:“婉儿。回家了”。
一支毛笔蘸着水正在一块专用的木板上写着工整的小篆。旁边几块木板上的字迹渐渐在消退。依稀看得出,那些木板上的字体正草篆隶都有。
顺着笔杆往上看,上官婉儿眉头紧皱。全神贯注地在运笔。
洛阳大街上。上官婉儿手捧自己的书法作品在吆喝着卖字:“叔叔伯伯们:过来看看小女子的一幅字值不值一文钱呐。。。。。。看看吧”。不断有人买字付铜钱。最后一张卖出去了。她点着手里的铜钱,脸上露出了欣喜,得意的表情。
武则天寝宫。一个和尚捏着一卷纸径直走了进来。
和尚:“薛怀义拜见太后陛下”。
武则天睁开眼:“你个挨千刀的。昨天干嘛去了”?
和尚嬉皮笑脸一屁股坐到太后身边:“我给您找宝去了呀。您看――”说着打开了手中的对联。只见上写“谁言女子难主事,唯有智者掌乾坤”。横批写的是“九州小烹”。
武则天用手点了一下薛怀义的额头:“不就一幅字吗。这也算宝”?
薛怀义:“您先说这字写得如何”?
武后:“还说得过去吧”。
和尚:“这可是一位仅仅十三四岁可怜小姑娘的手笔呀”!
武后一下坐起来:“胡说――”
“太后息怒。最出奇的还不是这字写得好。你再仔细读读这幅联儿”。
武后喃喃出声:“‘谁言女贞子难主事。唯有智者掌乾坤。九州小烹’――哈哈哈哈。好大的口气呀!这,这是一个小娃娃写的”?
和尚频频点头。
武后:“本宫告诉你薛怀义。刚才的话你要有一字不实。我切了你的命根子!带她来见本宫”。
太后书房。武则天瞩目面前的小姑娘良久。婉儿头部微垂,双目看地。亭亭玉立纹丝没动。
“这字是你写的”?
婉儿稍一躬身:“回太后。是小女子亲笔所书”。
“这词出自何人”?
“也是不才”。
武则天惊奇地目光:“你懂得它的涵义”?婉儿轻轻一笑:“春秋大圣孔老夫子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婉儿以为荒诞至极――”。
“等等。你姓什么”?
“上官”。
“你叫上官婉儿”?
“是的”。
“家住哪里”?
“裴大人府上为奴”。
“上官仪是。。。。。。”。
“是奴祖父”。
“啊!跟你一起住的还有何人”?
“母亲大人”。
“奥。。。。。。”武则天若有所思。轻轻地拍了一下掌,“好,好”。
“承蒙太后夸奖”。
“什么。朕夸你了吗?奥――怀义”。太后使了个眼色。
薛怀义铺纸。上官婉儿一口气写下了正草篆隶四体上面的对联和其他诗句。其中有上官仪一首诗:“一座明堂一才女,一张白纸一支笔。一轮乾坤一挥就,一张蓝图一声嘻”。
武后眼里闪出了泪花:“这首诗也是你做的”?
婉儿:“这是祖父的遗作”。
“你晓得这首诗的意思吗”?
“这是当年祖父献给陛下二十岁生日的礼物。诗中赞扬陛下治理大唐江山力挽狂澜,只不过是一声嬉笑那般的轻松”。
“你可知道你的祖父、父亲都是本宫所杀”?
“知道。是母亲告诉我的”。
“你母亲”?
“赵氏”。
“你不恨朕吗”?
“你还敢来见朕”?
“君子坦荡荡”。
“君子?你,你一个小丫头片子,也敢自称君子”?
“太后初进宫闱不也是婉儿这个年龄吗?您能自称朕,难道婉儿连一个‘君子’都当不得吗”?
“啊!”武则天“呼”地一下站起来了。围着小碗儿转了一圈。手点着她说,“你倒给朕说说你这个君子怎么个坦荡荡”?
“婉儿祖父一生忠于先帝。他到死也没明白那天先帝为何要逼着他起草《废后诏书》;也不知道是自己的弟子害了我们一家。家母告诉我,您本来跟祖父是君臣挚友。可先帝对大权旁落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一股脑加罪到您的头上。偏巧这个时候,裴炎看透了皇上的心底秘密,投其所好,献出了借刀杀人的毒计。您杀祖父,也是被逼无奈。嗨。可叹一代才子,终究死于迂腐。我恨您的只是不该株连家父。他对您一向是崇拜有加。到了刑场上,他还喊了一句:‘天后。臣不怪您’”。说到这里,上官婉儿流下了止不住的泪水。
武则天的眼眶也湿润了。良久无语。他想起了对上官仪行刑之前的秘密探视。。。。。。半晌,方才岔开话题:“奥。你给朕讲讲你这副对联的意思”。
婉儿:“千多年,女人都是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没有一个女人是为自己活的。直到天地之间出现了陛下,这才掀开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新页――人类公正历史的伟大开端。所以婉儿深有感慨。这才写下了‘谁言女子难主事,唯有智者掌乾坤’”。
“好。好。讲得好。可是,男人们还是不服哇”?
“人之所以能够主宰寰宇。不在于谁的力气大。而在于智慧。在这一点上,同样是人的女子一点不比男人逊色。相反,做成一件事还要比男人付出得更多,更艰难。您有今天已经是开千古之先河。足以彪炳史册了。婉儿虽然年幼浅薄,也能想象到您的步履维艰。但是,您还是义无返顾地在证明着自己,证明着女人。义无返顾地走在通向最后成功的荆棘路上”。
“奥。听你的意思本宫还没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步之遥”。
“哪一步”?
“皇帝”。
“住口。你这个娃娃也过于的放肆了。你你你。。。。。。怀义。送她――回家”。
出了宫门。薛怀义说:“婉儿姑娘。你们母女的好日子来啦”。
婉儿:“真若如此。上官婉儿一辈子铭记薛师父的引荐大恩。后会有期”。
武后寝宫。
薛怀义走进来:“天后觉得此女可是一宝”?
太后点头:“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能在朕的面前如此不惊不慌,不卑不亢,远胜于那些阿谀奉承的权贵们。实在难得。难得,难得”。
和尚:“更为难得的是小小年纪居然有令朝廷权贵众臣都不敢有的叛逆思维。跟您可谓犹如孪生啊”。
武后色历:“怎么。你又打上她的主意了”?
和尚:“除非我脑袋进水了。有您在,我敢吗”?说着一把抱住了武则天。
太后推开他:“去。沐浴”。
薛怀义:“为夫遵旨”。
陋室门前。一队太监到了。为首者喊道:“上官婉儿接旨――”。
婉儿母女慌忙出门跪地:“上官婉儿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曾几何时,上官一家量刑过重。为弥补前失,特销去上官婉儿母女府奴贱籍。召之进宫侍奉太后陛下。钦此”。
婉儿接旨高呼:“太后万岁。万万岁。皇上万岁。万万岁”。
围观者感慨声涌起。人群后面裴府的大门前。裴炎微微皱起了眉头。
唐中宗李显金銮殿上。武则天旁首而坐。
皇上:“各位爱卿。今天朝事朕想让你们认识一个人。召上官婉儿上殿”。
婉儿稳步走进。落落大方跪地:“上官婉儿拜见皇上陛下万岁。拜见天后陛下万岁”。
“啊”!大殿一片惊呼。
皇上:“上官婉儿。朕闻听太后举荐你才华横溢,有胆有识。太后十分欣慰。特封你为秉笔侍郎,侍奉太后左右”。
“上官婉儿谢吾主隆恩。谢太后垂怜”。
武则天:“婉儿。来,到朕这里来”。婉儿立于太后身边。
宰相裴炎出班奏道:“上官仪乃忤逆之臣――”。
武则天打断他:“裴丞相。算了。人已做古。我们还是多念念他的功绩和好处吧。众位爱卿,你们说是不是啊”?
大殿回声:“皇上隆恩。太后纳海”。
武则天拉了一下婉儿的衣袖。小姑娘会意。大步走到玉阶之前。高捧双手。大声说道:“婉儿年幼,不省官道秩序。日后还请诸位大人多多教诲”。
武则天:“好了。今后就拜托各位爱卿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照婉儿了。有本奏来”。
文武官员若干人出班奏本。一律交到婉儿手上。
这里要特别细说一个人――高宗皇上的三儿子,二十四岁的当今的中宗皇帝李显。他第一眼看见上官婉儿,顿时魂儿就没了:天下凡人怎麽会有如此完美无瑕的姑娘!皮肤白净细嫩,散发着淡淡的香气。这香气,不是香粉,香水之气。而是体内滋生固有的。长发黑得闪光,不挽,不簪,泼泼洒洒直抵腰间。再加上太后赐予的一件贴身的淡绿色长袍,分外显得仪态迷人。尤其那双不折不扣的丹凤眼,平常,不笑自媚。一笑,晶莹照人。那对重重的眉毛,紧紧低压在眼眶处,又多了几分异族的风韵。嘴不大不小。唇红,轮廓清晰;齿白,白得晶莹剔透。就这形象,一直在李显的眼前晃。散了朝,他回到御书房。立马铺纸水砚,挥毫追忆着婉儿亭亭玉立的美艳形象。画了一张,自己摇摇头。再画。直到自己满意了,这才长嘘一口气。围着自己的作品绕着圈,端详着。这李显,正事儿不行。琴棋书画在当时,甭说皇宫,就在全国也是少有伦比者。工笔流畅,着墨轻重有度,挥洒自如。上色更是他的独家一绝――立体感。不用说在当时,就是今天工笔画你见过有立体感的吗?尤其那面部,简直就是婉儿活脱脱的彩照。左上角还有一行隶书。写得是:“千古谁见仙女笑 大唐宝殿有仪容”。
御书房阶下的一侧。有宫尺班子在弹奏着轻声的丝竹乐?几名少女在在中心的空地儿上翩翩起舞。
这时,有太监喊了一声:“太后驾到――”。踏着喊声,虽已三十八岁,却驻颜有术的武则天进来了。皇上慌忙下阶迎迓:“儿臣恭迎母后”。
武则天点着皇上说:“为娘的替你操劳国事,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看你。看看。你却在这里娱乐升平”!
皇上:“儿臣实在对那些繁琐的朝廷事务毫无兴趣”。
太后:“皇上的兴趣在哪里”?
李显:“水墨丹青,宫尺丝乐。心中随意跃然纸上;委婉悠长妙不可言呐”。
武则天无奈地叹息一声:“有其父必有其子。累死老娘我看你还靠谁”?
“不会的。您看您,啊。精神矍铄,依旧青春横溢呀”。
“在干什么?”说着走上台阶,低头一看,“你画的这不是上官婉儿吗?咋。惦上她了”?
皇上:“母后玩笑了。您的宝贝嘎达儿臣哪敢呐”。
太后坐下。中宗毕恭毕敬地站在前面。“显儿。这话你还真就说对了。谁都行。就她不可以。懂吗”?
李显:“儿臣明白”。
太后:“为娘一天天老了。今后许多机要秘事可能都由婉儿来替朕传达了”。
李显满面笑容:“知道了”。
太后:“把这画烧了”!
李显:“是。来人。拿下去烧了”。
手机阅读:/3G/Book24163/
|收藏到书架|||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唐盛世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