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姆使闲暇研究变得有意义吗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中信出版社
| 作者: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
ISBN978-7-
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近现代史大师。权威媒体评价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更是启迪大众心智的思想巨匠&。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盛赞他是&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时期以19世纪为主并延伸及17、18和20世纪;研究的地区则从英国、欧洲大陆,扩至拉丁美洲。除史学领域外,他也经常撰写当代政治、社会评论、社会学理论文章,以及艺术、文化批评等。他在劳工运动、农民叛变和世界史范畴中的研究成果堪居当代史家的顶尖之流,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他也是叙事体史学的大家,其宏观通畅的写作风格将叙述史学的魅力扩及大众,正如《新左派评论》著名编辑佩里?安德森所言:霍布斯鲍姆是不可多得地兼具了理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同情心。一方面是个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提倡实力政治;另一方面又能将波希米亚、土匪强盗和无政府主义者的生活写成优美哀怨的动人故事。
  霍布斯鲍姆一生著作甚丰,真正使他荣登世界&近现代史大师&宝座的,是他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它们结构恢弘,叙事晓畅,成为当代极为流行的历史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
  基于其卓越的文化贡献,霍布斯鲍姆曾于1998年被英国皇室授予英国荣誉勋爵(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也曾获得过欧洲最受关注且奖金额最高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奖项巴尔扎恩奖(Balzan Prize)。
  进入21世纪后,霍布斯鲍姆依旧笔耕不辍,《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等书相继出版,在离世前几月,他依然在整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日,以95岁高龄在伦敦逝世。
  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4部。
  20世纪,为人类带来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同时也摧毁了我们所有的理想。
  霍布斯鲍姆以专业史家的精辟洞见和积极参与者的热情关怀,回顾了这个我们所由来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局部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持续40年的&冷战&造成的不安,科技进步的利和弊,社会文化变革的长与短,资本主义发展的荣与衰,社会主义进程的得与失,民族独立与民主运动的起和伏,跨入21世纪前景的明和暗,还有对20世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评估等等。
  这是一部短促的20世纪史、一位伟大历史学家走过的一生,一个你我都曾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故事。
&&&&&&&&&&&&&&&&&&&&&&&&&&&&&&&&&&&&&&&&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简介:
  《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套装共4册)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面展现了从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历史。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历史杰作。中文版最新修订出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套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最高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畅销书。
  &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
  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对&所有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历史对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
  精彩书摘
  鸟瞰20世纪
  12位文艺和学术界人士对20世纪的看法:
  哲学家伯林(Isaiah Berlin):&我的一生&&我一定得这么说一句&&历经20世纪,却不曾遭逢个人苦难。然而在我的记忆之中,它却是西方史上最可怕的一个世纪。&
  西班牙人类学家巴诺哈(Julio Caro Baroja):&在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安安静静地生、幼、老、死,走过一生,没有任何重大冒险患难&&与20世纪的真实事迹&&人类经历的种种恐怖事件之间,有着极为强烈显著的矛盾对比。&
  意大利作家李威(Primo Levi):&我们侥幸能活过集中营的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见证人。这种感想,固然令人不甚自在,却是在我读了许多受难余生者,包括我自己在内所写的各种记载之后,才慢慢领悟。多年以后,我曾重读自己的手记,发现我们这一批残存的生还者,不但人数极为稀少,而且根本属于常态之外。也许是运气,也许是技巧,靠着躲藏逃避,我们其实并未陷落地狱底层。那些真正掉入底层的人,那些亲见蛇蝎恶魔之人,不是没能生还,就是从此哑然无言。&
  法国农艺学家暨生态学家杜蒙(Ren& Dumont):&我看20世纪,只把它看作一个屠杀、战乱不停的时代。&
  诺贝尔奖得主、意大利科学家蒙塔尔奇尼(Rita Levi Montalcini):&尽管发生了种种事情,这个世纪毕竟发生了几项革命,是往好的方向走去&&如第四阶级的兴起,以及女人在数百年横遭压制之后得以崭露头角。&
  诺贝尔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我只是止不住地想,这真是人类史上最血腥动荡的一个世纪。&
  英国艺术史学者冈布里奇(Ernest Gombrich):&20世纪的最大特征,就是世界人口繁殖增长的可怕速度。这是个大灾难,是场大祸。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此如何是好。&
  美国音乐家梅纽因(Yehudi Menuhin):&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诺贝尔奖得主、西班牙科学家奥乔亚(Severo Ochoa):&最根本的事项,便是科学的进步,成就实在不凡&&是我们这个世纪的最大特色。&
  美国人类学家弗思(Raymond Firth):&就科技而言,我认为电子学是20世纪最重大的一项发展。至于思想观念,可能则由一个原本相当富于理性与科学精神的观点,转变成一个非理性,也比较不科学的心态。&
  意大利史学家瓦利安尼(Leo Valiani):&我们这个世纪,证实了所谓正义、公理、平等等种种理想的胜利,不过是短暂的昙花一现。但在同时,只要我们有办法将&自由&继续存留,还是可以从头再来&&不必灰心,甚至在最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丧志。&
  意大利史学家文图里(Franco Venturi):&历史学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20世纪没有别的,只需要我们不断地重新去了解它。&
把文章分享到:
Copyright &
共识网版权所有〓一周好书悦读〓&霍布斯鲍姆:世界不会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中信出版集团
“1913年的夏天,一位年轻的女士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所初中毕业。”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这样开始了他的著作《帝国的年代:》(《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第3部),而这位年轻的女士便是他的母亲。对霍布斯鲍姆来说,宏大叙事的“历史”与看似渺小的私人记忆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距离。而这个以“革命的年代”开始,以“极端的年代”终结的现代欧洲史乃至世界史也恰由一个个看似无关渺小的个体所构成。  霍布斯鲍姆去世之后,媒体无不夸张地将其称为“最后一个共产党人”。霍布斯鲍姆临死仍未“忏悔”他的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最大的遗憾。但遗憾之余,目睹“最后一个共产党人”的离去,仿佛又将世界送回到1991年“历史终结”的那一刻。然而历史终结之后的历史又是怎样一副情形呢?在霍布斯鲍姆去世之后几天,一则发表在英国《每日邮报》( Daily Mail)上的评论仿佛又将我们带回到了冷战的时代。文章在标题中称霍布斯鲍姆为英国的叛徒、斯大林主义的辩护人。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保守主义者、托利党人安德鲁·威尔逊(A.N.Wilson)。  2010年,在为已故保守主义历史学家托尼·朱迪《战后》( Postwar)一书写的评论中,霍布斯鲍姆这样评论这位与其政治立场全然相左的知识分子:“他的作品会流传百世,因为在写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不再将自己看作是一位在法庭上的公诉人,而开始用心写作,寻找自己真实所知、所感、所想。”在历史研究愈加学院化、技术化的今天,这样的评价似乎是对史家所谓“客观、公正”的追求的一种悖反。然而,正是在这样一段评价里,霍布斯鲍姆展现出了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追求的历史观与历史写作态度。  对于霍布斯鲍姆这一代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的历史学家来说,19世纪的英雄史观毫无疑问忽略了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存在。霍布斯鲍姆完全不认同这种缺少自我批判可能性的史观。然而,单纯的社会史研究也不能令人满意,这种社会史并不特别注意普通民众,而是对一系列琐碎肤浅的事件进行新闻记者式的描述。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历史不应当被简化成为人类政治活动或者经济活动的记录,而应当有一种动态的总体的形态,对于这种总体的研究则更应当被称为“社会的历史”( History ofsociety)。他引用法国历史学家库朗日( N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的一段话说: “历史不应当是各种各样过往事件的堆积,而应当是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 Science of humansocieties)。  年鉴派历史学家们对于“长时段”、“总体”、“全球”历史的关注无疑符合霍布斯鲍姆对于“社会的历史”书写的期望。他也承认,“我与年鉴学派有许多共同点,而分歧却只有一点。他们认为历史从来不会变化,具有永恒的结构,而我认为历史是变化的”。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撰写“社会的历史”贡献自身力量,这种“社会的历史”并不是被分割而各自独立地从社会史中抽取出来的政权史、政治史和经济史,恰恰相反,它是有联系的整体社会的历史。社会的历史必须使历史探究一体化,目的是在那些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中寻找复杂性关系,在各种历史维度上,在任何特定社会或国际关系中,追寻政权是如何建立、怎样维持和如何运作等中心问题的答案。  不过,霍布斯鲍姆也同样无法完全认同年鉴学派强调的结构主义式的对于“长时段”自然环境历史的分析。在他看来,由于太过关注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期影响,这样的历史终究会成为“无人的历史”。因而有必要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特别是大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1952年,他与同僚们一起创刊了《过去与现在》(Past and Present)杂志并就此开创了英国新社会史研究的潮流。正如几乎同时兴起的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一样,霍布斯鲍姆所提倡的新社会史研究将“文化”视为大众阶层政治实践的产物,也是大众民主政治的表现出口。历史的任务便是希望找到这种政治实践模式的发展脉络,这种历史书写本身便是20世纪政治实践的模式之一,也是霍布斯鲍姆历史书写的核心价值之一。人民不仅仅是历史叙述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其应当成为历史的关怀本身。在《过去与现在》所创造的新社会史研究潮流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自由主义史学家用理论讨论取代了弥漫冷战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对抗,英国史学界一度形成了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历史学家同马克思主义新社会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积极合作的繁荣局面。而这也正是“社会的历史”在20世纪中期的伟大政治实践。  1970年代,在欧洲史学界,针对年鉴学派先前倡导的总体史学观点开始出现了不同意见。类似于19世纪编年史式的、对于事件的单纯叙述开始重新浮现。史学家们更乐于陈述并堆砌材料,而非提供对于这些问题背后历史意义与脉络的理论分析。1979年-1980年,霍布斯鲍姆与劳伦斯·斯通( Lawrence Stone)针对在欧洲史学界通史叙述( narrative)潮流的复兴进行了一场讨论。霍布斯鲍姆和劳伦斯o斯通提出疑问:“那些询问‘为什么’的问题去哪里了?”先前在新社会史传统中所形成的对于人之历史的关切态度在新时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类似于技术史的编年叙述或是充斥着工具理性的道德判断。而这仿佛仍旧影响着霍布斯鲍姆去世之后的我们的世界。  理想的缺失与工具理性的兴盛同样体现在人们对于霍布斯鲍姆共产党员身份的持续诘问中。托尼·朱迪曾不无遗憾地说,倘若霍布斯鲍姆能够为他的共产主义信仰道歉,那么他将会是一个更伟大的历史学家。保守主义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他为霍布斯鲍姆写的悼文中也流露出了类似的态度。他觉得霍布斯鲍姆的“政治取向并未影响他成为一名伟大的历史学家”。然而弗格森这一仿佛是为死者讳的评价却恰恰剥夺了霍布斯鲍姆作为一名历史学家的意义。在回忆录中,霍布斯鲍姆将共产主义信仰称为其生命特性与光芒的基础。  与那些放弃共产主义信仰的知识分子不同,霍布斯鲍姆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从少年时期便开始生长起来的政治关怀。这种政治关怀的核心绝非是那种非黑即白的工具理性,也非寻找正确出路的机会主义,而更应被看作是一个成长于20世纪上半叶动荡中的犹太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霍布斯鲍姆一直强调理想主义追求对其信仰的重要影响。他直言如果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很有可能会成为纳粹主义者。这与其儿时对于政治的兴趣和在德国生活的经验密切相关。在回忆录里,霍布斯鲍姆承认,作为政治实践,理想化的共产主义很可能必然会失败,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一种政治理想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理想伴随了他将近一个世纪,他尽可以放弃、拒斥这种曾经的理想,但他却完全无法将这种理想从其生命中彻底擦除。这种理想构成了他的记忆也引导了他的一生。他强调,1917年十月革命是这种时代记忆的源泉,莫斯科永远是曾经鼓舞了他这代人的希望中心。这种与自己生命密切关联的历史记忆也恰恰呼应了霍布斯鲍姆一直以来的历史观念。  霍布斯鲍姆死了,但是他留下的问题却才刚刚开始。今天的保守主义者们对着霍布斯鲍姆的躯体不停地追问:你为什么不忏悔?这也许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开端,至少是那种霍布斯鲍姆所希望的“伟大的‘为什么’的问题”的再次回归。不过,我们也许还要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今天希望霍布斯鲍姆忏悔?这自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追问,在这种追问里,我们个人的记忆与宏大的历史开始胶着。也许,正像霍布斯鲍姆自己在他的回忆录的结尾所说:“世界不会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便是为什么历史远未终结。(选摘自《社会观察》2012年第11期,作者殷之光)○●◎●○《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套装共4册)是公认的“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史学大师艾瑞克o霍布斯鲍姆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全面展现了从1789年至1991年的世界历史。已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历史杰作。中文版最新修订出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巴西前总统卢拉、意大利总统纳波利塔诺,爱德华·萨义德、尼尔·弗格森、托尼·朱特等欧美著名学者隆重推荐。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术不应只为少数人服务,因此历时几十年时间写就了这套面向普罗大众、从法国大革命一直讲述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的解体、时间跨度达三个世纪的“年代四部曲”。在学者热衷于为大众“制造困惑”的时代,霍布斯鲍姆始终直面现实,坚持明晰流畅的论述和优雅洗练的文风,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饶有趣味的写作方式,使这四部最高等级的学术著作能为普通大众接受,进而成为历史畅销书。“年代四部曲”全面梳理由法国大革命至冷战结束的世界历史重要脉络,它们在全球史流行之前就叙述了全球范围的历史,不仅无所不包,而且具有全球意义。前三部讲述了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和大众民主的发展。《极端的年代》的主题则是20世纪的危机。自出版以来,“年代四部曲”不断再版重印,已成为简明而深刻的历史叙述的经典,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只有返观过去的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世界。对“所有希望了解这个世界,并认为历史对于了解世界很有帮助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套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离世前的最后力作。霍布斯鲍姆的全局观念以及从纷乱的历史碎片中厘清轮廓的能力是惊人的。在《断裂的年代》中,霍布斯鲍姆考察了20世纪文化和各式各样新的社会运动和意识形态——从共产主义、极端国家主义到达达主义,再到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的冲突与对抗;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现代世界史,以其特有的神韵,描绘出了20世纪的筋骨与血肉。他始终满怀热情,从不故作感伤,自由无碍地广泛论及诸如古典音乐、美术、摇滚乐、雕塑等众多议题;他记录“自由知识分子”黄金时代的逝去,讲述被遗忘的重要人物的个人生活,分析艺术和极权主义的关系,并剖析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超现实主义、新艺术运动、妇女解放,和美国牛仔的神话。霍布斯鲍姆的这部遗世之作,依然充满了独特的智慧。他告诉我们,“文化并不是人们根据各自的品味为自身提供需求的超市”,“随着政治的民主化,权力日益成为公共剧院”……霍布斯鲍姆流泻笔端的天赋和力量实在是至死犹存。《趣味横生的时光:我的20世纪人生》是霍布斯鲍姆的唯一自传,他的传奇一生见证20世纪风云变迁。身为一位历史学家,而不是小说家,他的笔触充满热情却不煽情,叙事方式叼叼絮絮却不试图勾勒一个戏剧化的人生,或者特意营造某种感染力。可是跟随他信手拈来的吉光片羽,才发现他侧面认识了许多影响二十世纪发展的重要人物,不论是政治方面、思想方面或社会行动方面。他也许不是某个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却在某种机缘下近身观察,加上身为历史学家对文献的娴熟掌握,帮助他速描事件中人们的处境,以及每个世代、每个地区的变动痕迹,让我们体会“那些年代、那些人、那些事”。与过往学术巨作不同,《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收入了他近年来于世界各地演讲的十篇短文,不但篇篇贴紧时事、深刻考察、分析世界潮流,更指出今日人类所面对的主要政治课题。对于意欲一窥历史大师的丰富见地、理解世界强权消长、全球化经济之后的民主发展,以及当今恐怖主义的由来及发展者,《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是最佳选择。■觉得本文不错?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可与好友共享精彩。想获取更多好文推送?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查看历史消息即可。中信出版社多样交流平台搭建中~欢迎您参与到“悦读”与“思享”的体验中来!喜欢的话也请多多向好友推荐哦~我们的微信ID是citicpub,搜索“中信出版社”可直接找到我们!o(* ̄▽ ̄*)o&“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191719361920
&606090202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霍布斯鲍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