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关于东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文化因素有哪些

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美利坚超级之谜
&&&&&&&&&&&&&&&&
/ 美利坚超级之谜 
环太平洋新兴工业国家则扶摇直上,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对美国企业 形成围歼之势。即使意大利这个天然资源不多、政治问题又丛生的国家,在 整个七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领先于美国。随着美国总产出比例的降低,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岌岌可危。在1965 年到 1980 年间,世界贸易额从 1500 亿美元膨胀到 15000 亿美元。美国 的外销额并未齐头并进,而从全球总额的 17.3%落到 12.9%。结果在这十年 期间,美国的贸易收支从 54 亿美元的盈余直线落到 370 亿美元的赤字。在17 项主要制造类别中,美国在外销市场的占有率也全部下降,而日本和西德在 14 类产品的占有率上也大有收获。美国政府最近对 102 项制造业产品所做 的分析报告指出,美国有 71 项的占有率减少了。即使在美国最成功的农产品 方面,以全球大豆外销总数为例,美国的占有率也从 96%降到不到 70%。最 令美国人不安的,就是到七十年代末期,美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制造品的 贸易方面,发生了令人沮丧的 30 亿美元赤字。美国无力渗入这些在迅速增长 中的市场,预卜了美国前景的黯淡。  作为维持全国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把全国的储蓄持续作明智的投 资。然而在储蓄和投资这两方面,美国的纪录都是阴暗的。美国的家庭平均 储蓄率为 5%,而目前已接近零。对照之下,日本家庭平均储蓄率为 20%, 西德是 15%。更具实质性的问题是,美国每年大约以国民生产总值的 10%投 资于企业固定资产,这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最低的。日本 1981 年的国民生产 总值仅为美国的一半,但投资总额却超过了美国所有的工业。这样,美国的 工业显然是后劲不足的,其厂房、设备比日、德两国陈旧。这两个主要竞争 者具备从战后废墟中重建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由于连续不断地重建而日益 扩大。到 1978 年,西德和日本的折旧率为十二年,即平均使用十二年更新一 次设备,而美国则是十七年。尤其在钢铁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外销工业 中,双方的差距更是悬殊。日本 70%以上的钢铁都采用现代的连续铸压新工 艺,而美国则仅为 16%。与投资数量同等重要的是投资质量,质量指标中重要的一项是创新的能力。过去,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投入工业研究开发的比率,超过任何西方国 家:而七十年代之后,日本与德国超过了美国。经济学家们认为,美国经济 已进入稳定增长时期,不可能再有实质性的飞跃;而日本、欧洲以及东亚诸 国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因此美国地位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正如日本对最近 访日的著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鲁克所强调的:“你们美国在过去十年把 法学院就读的人数增加了一倍,可是工学院的就读人数却不能维持以往的水 准。我们日本没有增加律师的人数,可是研修工程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一倍。 两者的区别是:律师关切的是如何分割已有的馅饼,而工程师则考虑怎样做 出更大的馅饼。”  GNP 增长、世界市场占有率、人均生产力水平、投资和创新能力等等, 都是抽象的名词,但是它们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现实问题:美国正在衰落。 但如果这一影响仅涉及美国人生活水平的日趋落后,或许还不足为奇。而事 实上,美国人的忧虑是更为深远的。在美国经济学家阿里森的《全球经济大 战》一书中,有一段话是十分经典的:“在更深一层次上,我们在经济和工 业上的失败,涉及到全球力量均势的基本调整。只要美国能维持住她的工业 优势,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价值观就必得生存和繁荣。当我们的力量衰微时, 西德和日本这种领导性国家,也许愿意取代我们接下世界的领导权,然而其  他西方国家是否能承担起我们曾承担过的领导人角色,确实令人怀疑。在缺 乏领导人的情况下,这个世界几乎可以确实是一个比较不稳定,甚至是比较 不安全的居住场所。在丰裕社会的崩溃之际,美国人的不安溢于言表。(2)是“黄金”还是“纸”?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因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美元,普遍存在着“美元荒”。此间,美元通过“马歇尔计划”,在西欧与日 本的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世界货币的作用。但是到了六十年代,西欧与 日本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1949 年建立以来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 系逐渐暴露出种种无法克服的缺陷。被人称为“纸黄金”的美元失去了黄金 的光芒,显露出纸的本色。  美元的地位必须以强大的生产力为后盾。到了六十年代,美国工业生产 不足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出口贸易不足五分之一,黄金储备仅四分之一稍 多,其金融、贸易地位都今非昔比了。从 1950 年到 1971 年,除了 1957 年, 美国的国际收支一直处于逆差状态。 年,美国平均年逆差为 10 亿美元,1958 年以后达到 30 亿美元,1971 年达到了 220 亿美元。在 1949 年,国外官方持有的美元为 130 亿,到 1970 年,达到 420 亿之多。与此同时, 美国持有的黄金数量从 250 亿美元降至 110 亿美元,显然,如果世界各国对 美元丧失信心,以手中的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一夜 之间便会化为乌有。这一时期美国国际收支的状况正如一位学者所指出的那 样:“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惊人,这是一种经典式的打折扣的陈述。逆差产 生的原因、严重性、持续时间、融资方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及消除的手 段,在国际货币史上都是无与伦比的。”六十年代年轻的总统约翰·肯尼迪最感伤脑筋的是两个问题,一是核武器,二是收支逆差。有一次,他半幽默地嘲笑核武器是关系国际威望的说法, 说:“实际上,还是货币的实力重要。正是货币的实力,而不是核打击力量, 使法国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而英国虽然有核武器,但英镑的疲软使英国处于 被人家牵着鼻子走的地位。为什么人们今天对西班牙那么好?这并不是因为 它有核武器,而是因为它有十分可爱的黄金储备。”布雷顿森林体系之所以把美元当作世界货币,广泛地应用于贸易、投资等国际金融活动中,就是因为美国有着充足的黄金储备作为后盾。一旦国外 持有的美元数量超过了美元的黄金储备,就意味着美国已无力承担按 35 美元 一盎司黄金的官价进行兑换的义务。如果出现挤兑黄金的狂潮,黄金与美元 的固定平价势必无法维持。为了避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西方各国采取了 一系列保护措施。  1960 年,西方主要国家达成了稳定黄金价格的君子协议,各国自觉地以 不超过 35.20 美元兑一盎司黄金的价格购买黄金。1961 年 10 月,由美国联 邦储备委员会提议,西方八国中央银行共同筹集资金,组成“黄金总库”(Goldpool),用以平抑伦敦黄金市场价格,其代理机构为英格兰银行。此 外,西方国家还通过货币互换协定的借款措施来缓解美元危机。尽管各国的 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却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美元的颓势。从 1967 年第四 季度开始,美国的黄金流失了 10 亿多美元,1968 年头两月又损失了 15 亿美 元,黄金流失的危机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黄金官价几乎无法维持。在这种情 况下,黄金总库国家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实施黄金的双价制,即在官方黄金市场上继续维持一盎司黄金 35 美元的法定平价,而在自由黄金市场上,金 价则由市场供求决定。各国中央银行既不从自由市场买入黄金,也不向自由 市场抛售黄金。这一决定实际上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的美元—黄金本 位制已跨出了走向崩溃的第一步。  此后的形势,便如雪崩一般无法挽回了。1971 年 8 月 6 日,美国财政部 的黄金和其他储备资产一共损失了 10 亿美元,此后的一周内,黄金储备又骤 减了 37 亿美元,美元的国际信誉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国库所存的黄金 已经见底了。8 月 15 日,尼克松总统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关闭“黄金 窗口”,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对进口商加征 10%的进口附加税, 冻结工资、物价九十天??尼克松计划无疑在西方世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 弹。在一周之内,除纽约和东京外,各国黄金和外汇市场纷纷关闭。等到外 汇市场重新开放时,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采取了浮动制。在抛售美元,抢购 马克、日元的狂潮中,整个国际金融市场陷入一片紊乱。为了解决危机,各 国终于达成了《史密森协议》,美元贬值 7.89%,金价上升至一盎司 38 美 元,各国货币汇率相应上调。但是,这一协议只是杯水车薪,权宜之计。很 快,随着美国国际收支和通货膨胀的恶化,新一轮金融危机又席卷欧美,各 国纷纷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元—黄金本位制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寿终正寝。美元盟主地位的失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3)敌乎?友乎? 美国经济的没落便意味着竞争对手的兴起。西欧、日本和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使美国的生存空间显得异常狭小。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最大的债务国,总产量降为世界的 23%,出口总额 降到 10%左右。到 1989 年,有一半美国人相信自己的国家正在衰落,只有 五分之一的人相信美国仍是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受到了 严峻的考验,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美国,重新观察世界。美国很早就发现,在国际经济领域中,自己的主要敌人是自己最亲密的盟友——日本和欧洲。而这两个敌人则是美国依靠“马歇尔计划”一手培植 起来的。美国需要潜心应付的,首当其冲就是日本。美军于 1952 年结束对日占领时,日本的经济前景十分黯淡,不仅工业尚未从二次大战的破坏中复原,而 且缺乏天然资源:几乎所有的石油都依赖进口,多山的地形使得三分之二的 平地比美国蒙大拿州还小,工业和农业都缺乏发展所需的广阔空间。然而在 短短二十多年间,日本却以工业巨人的姿态出现了,其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 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日本企业在钢铁、汽车和消费性电子工业中建立了 领导地位,目前正在争取高科技工业的控制权。由许多方面可以看出日本的 经济成就:失业率几乎等于零,生产力增长率几乎是世界第一;年通货膨胀 率低于 5%;平均工资超过英、法两国,与美国并驾齐驱。日本现在是美国 第一号经济强敌,并且在逐年壮大。美国自 1966 年以后,对日贸易始终处于 逆差地位。在此后的十年中,赤字高达 471 亿美元,仅 1980 年,这一数字竟 高达 100 亿美元。  某些经济学家甚至认定日本已经超过美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国际畅 销书《日本第一》的作者,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说:“日本在工业竞争力方 面优于美国的程度,被美国低估了。实际状况可以由日本一家领导性研究机  构的某位官员的私下谈话中反映出来。他说美国拥有竞争力极高的农业部 门,现在已经取代了日本的战后殖民地的地位,也就是把农产品和原料提供 给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对于日本的崛起,美国人是无法接受的。有些人指责日本运用不公平的 贸易障碍,才能在对美贸易上占尽优势。或许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以关税 限制美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限制美国香烟的销售,以各种理由迫使美国 制造商提高在日本销售产品的成本。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日本也在采取 公平公开的方式参与世界竞争。在 1987 年,日本的平均关税比美国低 25%; 在日本大幅削减贸易障碍的同时,美国却在建立和增加贸易障碍。据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报告,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外国商品输入,采取了 92 项行动。  大量事实证明,日本在日美贸易战中的节节胜利完全是由于日本产品强 大的竞争力。美国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随着逐渐走向本世纪的终点,日 本又采取了一项艰巨而又野心勃勃的计划——夺取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日 本的贸易与工业领导机构:通商产业省充满信心地认为,在九十年代,日本 的经济增长幅度仍会达到其他发达国家的两倍。正如《经济学人》杂志最近 所报导的:“日本的许多经济预测学者,都相信该国的经济直到 90 年代时, 每年都能达到 4.5%的增长幅度(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届时,日本的国 民生产总值将与美国持平:而美国的二亿二千五百万人口几乎是日本一亿一 千五百万人口的两倍,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也将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来自欧洲的挑战也是美国必须潜心应付的。1946 年,邱吉尔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呼吁成立“欧罗巴合众国”(Unit-edStatesofEurope),统一欧 洲的想法因之再度产生。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持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 发展。1957 年 3 月,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卢森堡和西德签订《罗 马条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包括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 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组成部分)。此后,扩大到十二个成员国,成为全世界 最大的工业力量,1980 年,欧共体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美国。这一庞大自由贸易区的创立,使得欧洲能够在更公平的基础上,与美国的巨型企业展开竞争。 年,欧洲公司跻身全世界五百家最大企业 之林的数量,增加了 25%。营业额在十亿美元以上的欧洲公司,数量增加七 倍之多。在此 15 年间,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德的经济增长率和 出口增长率都超过了美国。欧共体成员国在产业、金融、贸易和高科技等领 域通力合作,向美国提出了全面挑战。1993 年,欧洲共同市场成立,美国这 一伟大的盟友只有旁观的份。如何对付这一支庞大的集团力量,将颇使美国 煞费苦心。  在七十年代中期,世界崛起了一股新经济力量,可以称之为“新兴工业 国家和地区”。其中最突出的是巴西、墨西哥、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台湾。 十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化工、建筑、消费性电子产品、机械、钢铁、 皮革、造船和纺织工业的重要参与者。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逐渐夺取了美国、 日本和欧洲在这些工业中的市场占有率。  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取得急剧上升。 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期,墨西哥在全球工业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几乎 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巴西大约百分之八十五;新加坡百分之百:香港百分之 三百:台湾百分之四百;韩国百分之六百。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占据世 界市场的百分之十。这些国家大多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产品行销世界各  地。在 1963 到 1976 年间,新加坡外销提高了百分之四十;香港百分之五十; 墨西哥百分之三百;巴西和台湾百分之八百;南韩则增加了二十四倍。一个 强有力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集团也在兴起。从 1970 年至 1980 年,发展中国家 列入世界 500 家大企业的数目,增长了三倍。  新兴工业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美国形成包围之势。七十年代,美国从这 些地区输入产品达一百亿美元,猛增了四倍,存在约三十亿美元的赤字。同 时,美国在海外市场也节节败退,世界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美国人的竞争烦恼还不止于此,还有一大批潜在的竞争对手正在形成之 中。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智利等国都可能是明日的韩国和香港。八十年代初的一位美国经济评论家指出:“中国是全球新经济中的一匹‘黑马’;假若它脱离以往的孤立状态,必须会对世界经济力量的均势造成 重大影响??”时隔十年,中国经济已是天马行空。1987 年至 1992 年的五 年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7.9%;仅 1992 年一年,中国国民 生产总值就增长 12.8%,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枝独秀。1992 年 2 月 3 日,美 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到处漫游的人民币》的文章,说“共产 党中国人正向从曼哈顿到塔斯马尼亚的世界各地大量投资。中国公司在巴黎 和曼谷拥有光彩夺目的商业区;中国企业买了美国的钢铁厂和加拿大的造纸 厂??深圳的一家公司已着手在洛杉矶建一个证券交易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银行的官员们预测,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中国将成为第三大经济强国,到 2020 年,将成为世界第一 经济强国。从资源、人口、地理位置等各方位考虑,中国将成为美国在国际 经济舞台上的主要竞争对手。3.新时代新智慧  在步履蹒跚之中,美国跨入了九十年代。上帝似乎并不愿意让美国安逸 地度过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一开始就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把美国拖到 了经济衰退的泥淖之中。1990 年 7 月的经济危机的确像一个无尽的深渊,美 国仿佛得到奇怪的慢性病,努力挣扎但毫无希望,一年、两年、三年??缺 乏弹性的经济在谷底徘徊,迟迟不能复苏。经济增长率在 1990 年为 0.8%,1991 年为 1.2%,1992 年也不到 2%,1993 年虽上升到 3%,但失业率却始 终居高不下。世界最大的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1992 年宣布裁员 17 万人,著名的波音公司也大量裁员。大批美国大学毕业生很难像往年一样找 到工作。很多一贯富足的美国人由于实际收入比以前下降了,消费水平今不 如昔;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均,人们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据统计,在里根、 布什时代的十二年中,只有收入最高的 5%的美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 50%, 其他人则在原地踏步。虽然国家在医疗保障上的开支从六十年代占国民生产 总值的 5%上升到 1992 年的 15%,但由于效率不高,人们反而越来越不满足, 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据美国国家科学研究会报告,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暴力 犯罪最严重的国家,1991 年在华盛顿,每 103 人中就有 0.6 人被谋杀。另外, 像吸毒、艾滋病、恐怖活动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一向充满信心、热情乐观的美国人不禁困惑起来:美国究竟是怎么了?(1)新瓶装旧酒——克林顿新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萎靡不振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就是日积月累的债务膨胀问题。美国在综合经济实力上仍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但在 1987 年却一跃成为世界债务大国的排头兵,1992 年其公 私债务总计达到 11.7 万亿美元。其中,一部分是私人债务。美国人素有自由 放任的传统,消费有道。抵押贷款、分期付款等消费信贷为人们提前消费、 寅吃卯粮大开方便之门。当人们由于债务沉重而压缩消费时,生产必然停滞 不前。二是公司债务。美国不少公司是负债经营,公司债务规模之大,几与 国债相当。债台高筑的企业一旦遇上经济不景气,就不得不裁员甚至倒闭。 还有一部分是联邦及各州、地方的财政赤字,即国债。1992 年,这部分债务 累计超过了 4 万亿美元大关,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 1.6 万美元,不少人惊呼: “这等于把下一代抵押出去了!”据克林顿总统宣称,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过 去是每 25 年提高一倍,可按今天的速度,再过 100 年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也不 会再提高一倍。可以说,巨额债务使美国经济元气大伤。克林顿说,要是不 采取行动,一年内赤字将增加到 6350 亿美元,国债将消耗掉国民生产总值的80%左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触目惊人的数字。 自八十年代以来,里根、布什政府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深信“自由市场”,减少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的减少主要表现在投资减少,特别是对 公共设施投资不足,这是目前经济衰退的又一原因。据联邦公路局统计,美国 57.5 万座桥梁的 41%结构有缺陷或是年久失修,公路有 64%左右需要重 铺路面。尽管空中交通翻了一番,但自 1974 年以来没有建过一座大机场。不 仅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私人投资也由于盛行的过度消费所挤占。美国经济增 长动力不足,投资率低是关键。  另外,美国经济衰退还与劳动生产率增长趋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 变弱有关。美国的科学技术在全球首屈一指,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科  技优势。但是,联邦政府的技术政策把注意力一直集中于科学的突破,而不 是强调转化为商品。科技经费不是不足,而是三分之一用于军备研制,对于 可以商品化生产的产品研究开发费仅占 0.2%。另一方面,国家对科技的公 共开发也不愿进一步干预。过去十年中,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 0.8%, 不及日本、德国的一半。日、德凭借科技优势,大举进军美国市场。在 1992 年,美国 1000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中,有 500 亿是对日贸易逆差。不仅外 国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外国资本也大有购实美国之势。美国在制造业、服务 业、高科技领域受到昔日盟友的全面进攻。即使是辉煌一时的金融帝国史也 许将被改写:在最新公布的世界十大银行中,前八位清一色是日本银行,美 国银行被扫地出门。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比尔·克林顿走马上任。一份全面治理美国经济肿 胀病的药方在他的大笔一挥之下,迅速出台。  1993 年 2 月 17 日,克林顿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国情咨文, 正式宣布了他的经济计划。它包括两大部分:一方面是以巨额投资刺激经济, 另一方面实行增税、节支,削减赤字。短期内以增加政府开支来激励经济增长的做法并非克林顿首创。早在 年大危机时代,罗斯福总统就以此法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克林顿 准备重操这位前民主党总统的法宝,再现历史的奇迹。克林顿除了提出 300 亿美元的本年度开支计划外,还提议以多种形式的税收减免优惠,刺激企业 扩大固定投资,直接刺激生产。按此设想,这项应急计划实施后,一年内可 大约创造约 50 万个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克林顿还计划在四年内,以 1680 亿美元从事运输、电讯、环境保护、科技及国防工业向民用生产转移的投资。 这项耗资巨大的刺激经济措施,不管人们是否叫它“新瓶装旧酒”,如果真 能把美国经济拖出衰退这个泥潭,则真可称得上又一次“新政”了。以政府开支来摆脱经济萧条,这似乎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再现。但是,必须辅以增收节支,高额赤字才能解决。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还有另一方面内 容:增税和缩减联邦开支。缩减联邦开支主要是精简联邦机构,包括规定裁减 10 万名联邦雇员,300 万联邦雇员的工资冻结一年,一年后允许增加的幅度低于通货膨胀率等。另外,削减 760 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加上其他方面, 四年内共有 150 项预算开支项目缩减,总额达 2470 亿美元。克林顿首先从政府机构开刀,大量缩减开支,显示了他削减巨额财政赤字的决心。同时,也能藉此说服人们接受增税政策,克林顿计划四年内联邦 政府增加税收 2460 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增税计划之一。它涉 及面广,包括提高年收入在 18 万美元以上者的个人所得税,对年收入 25 万 美元以上的富人增收附加税、公司税、能源税、富人社会保险福利税等。正 如克林顿所说:“十多年来,我们是第一次大家都来作贡献”。这虽然违背 了给中产阶级减税的竞选诺言,但克林顿的经济计划中增税部分大都落在过 去十二年间大获减税之利的富人与公司身上,新增税的 70%由年收入超过 10 万美元的人来支付,在中长期目标上体现了较为公平的原则。“一石激起千 层浪”。克林顿经济计划一出台,在美国朝野引起极大反响,争论的焦点是 该不该大规模增税。拥护者们认为,只有大规模增税才能解决投资不足问题, 并使高额财政赤字消肿,有利于经济恢复。反对者们认为,增税并非上策, 甚至有可能使人们的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停滞,从而导致经济复苏的“流产”。 在克林顿经济振兴计划出台前夕,道·琼斯股票指数暴跌 82.9 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和厂商的疑虑。而共和党议员则更尖锐地攻击道,用征税 的老办法不可能达到经济振兴,恰恰相反,这项计划将”把我们洗劫一空”。 如果说,政府开支是一块甜饼的话,增税节支就是一味苦药。克林顿认为, 美国经济已到了动大手术的时候了。他说:“现在已到了摒弃指望不付出代 价就想得到收获的坏习惯的时候,不能光指望我们的政府或你指望我我指望 你,让我们大家都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他警告人们,“要是我们现在不采 取行动,再过 10 年就认不出这个国家了。”  克林顿以其突出的个人魅力和响亮的变革口号,迎合了美国大部分人的 变革心理。人们对克林顿的计划寄予厚望。克林顿当选总统的短短几个月来, 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加快的迹象,人们普遍对前景感到乐观。这一方面是布 什时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政策调整的结果,也体现了克林顿计划的 可行性。  克林顿能否带领美国重振经济,人们翘首以盼。美国何时能重温往日的 光荣与梦想呢?(2)重建西半球经济霸权  1992 年盛夏,在蔚蓝的地中海上空,刚刚熄灭的奥林匹克圣火仍余烟袅 袅,从大西洋彼岸传来了震撼世界的消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的北 美自由贸易区谈判,在延宕十四个月之后,于 8 月 12 日画上了一个漂亮的句 号。此后不久,布什、马尔罗尼和萨利纳斯分别在各自首都签署了《北美自 由贸易协定》(简称为 NAFTA)。这个世界最大的、囊括 3.6 亿人口、幅员2000 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贸易实体,在人们惊叹、赞许、忧虑、焦急的目光中矗立起来,掀开了北美大陆新时代的序幕。 北美大市场的建立,是美、加、墨面临世界经济日趋区域化、集团化的挑战而作出的积极回答。战后,随着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国际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经济集团由 1980 年的 18 个迅速发展到 1988 年的 33 个。其中,欧洲共同体的建设最令人瞩目。1991 年 10 月 22 日,欧共体十二 国关于在 1993 年元旦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议,标志着过去一贯依附于美国的 欧洲现已与之分庭抗礼,与美国经济摩察不断,遇到关键问题就针锋相对, 寸步不让。在太平洋的西岸,日本正不断对东南亚进行经济渗透,联合亚洲 四小龙和东盟五强,试图以自己为轴心,在东亚经济圈的基础上建立起“环 日本海经济圈”,同时把苏联、中国、朝鲜也包括进来。此举虽在酝酿之中, 但其发展趋势不能不令人侧目。面对团结的欧洲和崛起的亚细亚,人们发现大家庭式的贸易关系已经靠不住了。美国的目光又拉回到美洲的南北邻邦身上,以求自成一体,建立稳 固的“经济根据地”与世界两大经济势力相抗衡。  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与加拿大都跻身于西方七大发达国家之列, 而墨西哥是人均国民收入仅为二者六分之一左右的发展中国家。三个差距悬 殊的贸易伙伴走到一起,这在世界经济史上还是第一次。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名义上虽为贸易协议,实际上却是一个囊括商品 贸易、劳务、投资、知识产权、政府购买、贸易冲突协调等诸多问题的综合 性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三国之间流通的 9000 多种商品的关税及其他贸易壁 垒,在五至十年内逐步取消,金融市场互相对外开放,三国的投资商将得到 平等待遇。同时规定,对于三国间出现的贸易纠纷和冲突,将设立由各国贸 易部长组成的、具有最终约束力的”贸易委员会”来协调解决。    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在总则中就申明服从关贸 总协定所有关于贸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则,但又强调区域经济贸易优先发展。 例如,“北美原产地原则”规定,只有 62.5%以上的零部件在北美地区生产 组装的汽车,才能享受关税减半的优惠,显然具有区域排他性:以防欧亚产 品通过墨西哥进入美国,逃避关税。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无疑是领袖, 不可否认,在布什当政期间,美国经济已由里根时代的绚烂多彩走入了低迷 时代,前景黯淡。经济学家指出,美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要刺激经济增 长,而出口增长带动美国总需求的扩张无疑是一支经济复兴的强心剂。美国 不仅是墨、加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投资者。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 所预计,NAFTA 的实施将给美国人带来 17.5 万个新增的就业机会,这为贸易 逆差的削减带来了曙光。而廉价的墨西哥劳动力将使美国迅速降低其产品成 本,精神抖擞地参加国际角逐。墨西哥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极大的诱惑。而 且,长期以来困扰美国政府的南部边境非法移民问题,也将找到积极的答案。 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标志着美国以务实的手段再次建立了西半球的经济霸权。(3)政企并进,再夺世界市场 在日、欧强大的经济攻势面前,美国政府面临着外贸政策取向的选择。从克林顿总统的竟选演说中,各国猜测他将一反里根—布什时代的自由贸易政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克林顿刚上台不久,美国便宣布对英、日、 法等十几个国家进口的特种钢征收平均 27%的惩罚性关税。毫无疑问,这是 实行贸易壁垒的迹象。但是在 1993 年 2 月 26 日,克林顿在美利坚大学发表 的关于外贸政策的演说表明,他将采取一种介于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之间的 “中间道路”,既不是“筑起高墙”,也不是“在外国竞争面前,政府无动 于衷”。这种中间道路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政府干预,促进新科技投资量, 提高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二是采取“公平贸易”原则,欢迎外 国的产品和服务进入美国,同时也要求各国允许美国产品和劳务平等地进入 它们的市场。这种立场,似乎比关税壁垒等保护政策更易为人接受,但它仍 不夫强硬之处,因而颇具内向的经济国家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现在, 整个西方经济都处于低增长阶段,在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对外国商 品资金流入大为不悦的情况下,克林顿的政策瞄准的是打开各国市场的大 门,这与各国的利益未免有些相悻,因而势必加剧各国之间的摩擦。在政府宏观政策日益微观化的今天,贸易政策目标的实现仍必然要以产品打开国际市场为手段。因此,无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主义思想,都 是治标而非治本。真正能占据世界市场的必然是以企业的竞争力服人,学会 与日渐强大的外国对手竞争。  在世界经济竞争的第一回合中,美国兵团曾无往而不胜,所向披靡。但 在世界市场争夺战的第二个回合中,美国处境艰难,屡屡失利。但是,美国 企业有自身的优势,既不缺资源,又不缺机会。有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公 司缺乏的是正确的战略指导思想,只要能正确地配置过去经常波浪费的物质 与人力资本,美国企业必然能重整旗鼓,再现昔日雄风。  当前的美国企业,为了参与国际竞争纷纷调整策略,可以预计在不久的 将来,又将出现一个跨国公司的时代。  战略之一:国际竞争大策略企业竞争异彩纷呈,但胜负之数却早已注定: 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或是以更低的成本制造出同样的产品的企业必然稳操胜  券。近年来为了夺取产品优势和成本优势,美国企业斥巨资开发新产品,并 通过自动化和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在过去二十年中,日本企业采用同样的方 式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大败“美军”;到了九十年代,美国卷土重来了。 美国企业把九十年代的世界商战打到了日本的大门口。在七十年代曾在彩色 电视机领域被打得落花流水的 Motorola 公司带着世界最先进的移动电话再 次进军日本;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又开始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自己的地位;波 音公司和麦道公司扼制住了空中客车的冲击波,保住了大型民用喷气客机的 订货单??  原本善于自我满足的美国企业充满了危机感,纷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迫使日本与欧洲企业采取守势。全球范围的大举进攻为美国确保了市场占有 率,赢得了时间和机会。战 略 之 二 : 全 球 性 市 场 占 有 率 理 论 市 场 占 有 率 理 论(Marketsharetheory)是自从三十和四十年代凯恩斯提出创新性学说以来, 在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创新。这一理论指出,在一个适当界定的市场中, 产量最多的制造者所能享受到的低成本和高利润,要优于其他竞争者。但美 国的企业界人士并未很快接受这种理论,《哈佛商业评论》于六十年代刊登 的一篇文章具有代表性:“从市场占有率角度所陈述的目标,可能会跟其他 目标,例如短期或长期利润相冲突。管理当局必须承认市场占有率和其他更 妥当的目标有发生冲突的危险。”事实胜于雄辩,日本企业以创新、质量和削价夺取了全球市场占有率,最后就能以温和的价格赚取令人羡慕的利润。 全球市场占有率的作用还不止于此。波士顿顾问集团曾对啤酒、铝合金、集成电路等产品进行过调查,发现在产量提高一倍时,其制造和配销的真实成本可减少 20—30%。哈佛大学行销科学研究所(现为策略规划研究所)对 数百家美国主要公司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市场占有率达到 10%的公司,税 前投资利润率即可高出 5%,市场占有率达到 37%的公司,其平均投资利润 率要比市场占有率 7%以下的公司高出两倍。目前美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是 不容乐观的,仅仅 1%的公司的外销额就占全国外销总数 85%。美国商务部 前副部长威尔说,美国至少有二万家公司对国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可以比现在 做得更好;美国公司由于不注意外销,尤其是远东市场的外销,而放弃了全 球市场争夺战, 九十年代前三年,美国企业开始注意将机器人和 CAD/CAM 等降低成本,提高规模的生产技术付诸实施,以此再占世界市场。战略之三:开阔投资视野在现代经济中、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经济学家一直从生理学的角度,如幼年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老期和死亡, 来描述某种产业的增长。有的产品,如时装、电子计算机的某种机型在几年、 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度过了这五个阶段;有的产品,如工业螺栓,则历经 数十年、上百年而不衰。生命周期是很难预测的,如为军事用途而发展出来 的尼龙,再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焕发了第二次青春,而有些被认为生命周 期很长的产品,却急着向阎王爷报到。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实例表明,错误的目 标和预测引出不明智的投资决策,最终导致公司经营的失败。  在近几年中,许多美国企业认识到这一点,与其花费研究费用估计何时 产品会寿终正寝,倒不如不遗余力地开发新产品。如 IBM 公司、通用汽车公 司等,都在现有产品占有大额度市场,处于生产力旺盛期的情况下,又将新  产品投入生产,同时还在研制开发更新的产品。另一些大企业则实行多种经 营,“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 AT&T 公司,从卫星到方便面 什么都生产,东方不亮西方亮,保赚不赔。另外,设法延长企业和产品的生 命周期也是当务之急。中国在军工转民用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美国正 力图与中国合作,在军转民生产上开辟道路,以解决军工企业的生存问题。 除此以外,美国的企业为了开辟更为辉煌的前途,还要应付各种风险, 增加自身积累,进行结构调整,这都是痛苦不堪的:消费刚性使积累率的上 升受到极大的阻力;结构调整所淘汰的产业工人构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美 国政府与企业都处于艰难的阵痛之中。但是,明智的美国人看到,更具危险 性的是不思进取导致的市场被蚕食、工业被毁灭,那时的境遇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美国企业都牢记一句格言:“国家致富不在于企业经营的成功,而在于选择前瞻性企业,并扬弃过时的企业。” 为了恢复以往的光荣,美国正在进行新的全民总动员,准备打一场不流血但也许更残酷的世界大战。(4)攘外必先安内?——新外交政策  1991 年 12 月 25 日,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圣诞节。美 国的军事、政治宿敌苏联,一夜之间从世界政治地图上销声匿迹。多年来西 方国家用军事手段未能达到的目的,奇迹般地变成了现实。美国很幸运,没 有与苏联在热核战争中同归于尽,而赢得了冷战。但是这也是一样拼元气耗 实力的战争,四十年前财大气粗、英姿勃发的美国已成为一个焦头烂额的老 山姆,遥想当年,从美国实力衰落而导致的“尼克松退却,到里根入主白宫 所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无论如何也称得上世界霸主。冷战结束,曲 终人散,人们不禁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山姆老矣,尚能饭否?布什总统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提枪上马,再显美国神威。首先牛刀小试,轰炸利比亚,教训卡扎菲;入侵巴拿马,活擒诺列加;插手俄国事务, 俨然太上皇??美国旋风刮遍世界。此后偏有不识趣的萨达姆在西方的能源 仓库放了一把火,引发了海湾危机。美国决心枪打出头鸟,一场沙漠风暴把 萨达姆刮到了地下,当起“鼹鼠”来了。布什向人们证明:美国仍是世界警 察,诸位仁兄不要胡来!如果说,布什的外交可以打 100 分的话,那么其经济成绩恐怕是不及格。其对手克林顿演讲时曾说:“十二年前,里根总统在这个讲台上宣布,美国 的国债如果用 1000 元一张的美元摞起来可高达 120 公里。今天,美国的赤字 有增无减,如果仍用 1000 元面额的钞票来摞,高度可达 4347 公里。美国如 果继续这样寅吃卯粮,要不了多久就会沦为一个世界二流国家。”  面对自身的衰落,许多美国人陷入痛苦的反思中。他们认为,几十年来, 美国四处扩张、到处插手,毫无选择地承担国际义务,这种“两眼向外”的 做法造成了“帝国过分扩张”,也使得国内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长期遭到 忽视,日积月累,导致了今日自身难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美国的 出路在于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把国内问题放在一切议事日程的首位。于是, “归来吧,美国!”的呼唤响彻合众国的每一个角落。  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立即显示出“克氏风格”:经济至上,从组织班子 到处理政策问题,经济一直稳居日程之首。但是,他也绝难回避外交政策。 早在 1991 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就向美国发出了“你不能回国”的呼吁, “技术发展已经使世界远远小于美同孤立主义者占支配地位时的世界了。从  这样一个世界‘退回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1993 年 1 月 3 日,《纽约新 闻日报》刊载一篇题为《不要当世界警察》的社论,认为不能指望美国对世 界上的任何动荡局势都作出反应。但是,“说美国不应成为世界警察,并不 等于说华盛顿应从世界上抽身引退。美国军事承受过重的义务是危险的,但 任何新孤立主义和放弃美国领导作用的举措也是危险的。”“没有华盛顿的 领导,这个世界极有可能重新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种肮脏和野蛮的世 界。”究竟是进是退,克林顿不能不作出抉择。 克林顿上台后,美国《新闻周刊》发表了基辛格的《克林顿与世界》一文。基辛格指出,以治理国内问题为跳板登上总统宝座的克林顿,“是在世 界出现巨大的国际动乱这样一个时候上台的,但这也给了他一个重新确定美 国在世界上的作用的机会”。克林顿应当明白,美国正处于这样一个世界, “它既不能支配这个世界,又不能简单地从中退出”,而是应在“发挥传教 士般的狂热”和“对其利益采取孤立主义态度这样双重的冲动”之间找到平 衡。事实证明,克林顿的政策与基辛格的见解不谋而合。在国际政治领域,美国仍以世界领袖自居。 一年来,俄罗斯陷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危机之中。叶利钦地位日益不稳,引起了西方国家的严重不安。他们认为,叶利钦是俄罗斯推进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保证。一旦专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俄罗斯得势, 西方将不得不重整军备,使近年来振兴经济的努力付诸东流。克林顿向叶利 钦伸出了援助之手,首先在 1993 年 4 月温哥华会晤中慷慨解囊,援助 16 亿 美元;此后,在东京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又以盟主身分动员各国向俄罗斯提 供了 434 亿美元的巨额援助。在前南斯拉夫,克林顿一头扎入巴尔干漩涡, 提出六点和平计划。1993 年 3 月,派出运输机向波黑穆斯林空投食物和药品, 从而迈出了直接干涉波黑冲突的实实在在的一步。但美国又事事谨慎,给自 己的行动披上联合国与北约的外衣,并拒绝派出地面部队,以免重蹈越战的覆辙。  在中东,萨达姆曾向克林顿伸出橄榄枝,但克林顿承袭了前往的强硬政 策,甚至还如法炮制,轰炸了伊拉克的一些军事目标。为了给自己发挥大国作用创造更大的活动余地,美国也着手调整了与西方盟国的关系。1993 年,美国与德国建立了“德美联合军团”;同年 4 月, 美、日两国表示将以“安全保障条约”为基轴,维持同盟关系;美国与英法 等国的关系也处于调整阶段。  中国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克林顿上台后,对华姿态 也日益灵活。他说:“我认为,绝不能孤立中国。”国内敦促政府与中国建 立合作关系的呼声也一直很强烈。正如俄国报纸声称的那样,中国是唯一能 在对美关系中保持原则的国家,美国不能失去中国这个经济实力日益增长的 大国。  4.世界的美国?美国的世界?1985 年,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莱斯特·瑟罗写道:“罗马帝国延续了 1000 年,大英帝国维持了约 200 年,为什么我们只持续了不到 50 年就开 始走下坡路了呢?”  世界进入九十年代,美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 二百多年来的传统,美国一直以自己的观察和判断的尺度来衡量这个世界,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是美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  国家利益是任何国家对外政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确立其对 外政策目标的依据。冷战时期,美国认为它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苏联,对付 苏联和确保生存成为美国的首要利益。苏联瓦解后,世界力量失衡引起的地 区动荡与冲突成为美国领导层心目中的主要安全威胁。地区不稳定可能带来 的种种麻烦,如核扩散、军售失控、国际恐怖活动、毒品走私等都被列入美 国安全的日程之中。与此相比,经济安全则已成为美国人所关注的首要安全 课题。  意识形态,即美国社会的文化与价值观,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因素, 它是美国显示其力量和影响的独特手段。在为了实际利益而向外扩张的同 时,美国总是不忘推销其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试图按照它的模样来重构世 界。进入九十年代,美国认为,它面临着日趋活跃的民族主义和正在蔓延的 伊斯兰宗教的威胁。日本、德国民族主义的抬头也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一向追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平衡。国家利益往往要求现实地处理问题,不赞成卷入与美国切身利益无关的海外干涉。意 识形态则注重美国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和美国式的理想,其结果往往导致对 外干涉。所以,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说是“现实主义”和“理想 主义”的关系。二十世纪美国外交中始终贯穿着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之争。 一般说来,当国力强盛,日子好过时,理想主义就会抬头;当国力衰弱或在 国外遭受挫折时,又会向现实主义回归。美国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国力为依据, 把现实趋求的具体利益同口头宣扬的道德和意识形态混合在一起,寻求两者 的统一。世界走向世纪的尾声,美国依然以其软、硬两方面的实力高居世界各国的榜首,在各国群起角逐的国际政治、经济、科技舞台上,美国是否依然能 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呢?回顾二十世纪的风风雨雨,美国曾多少次自豪地高 歌“星条旗永不落”呢?  美国,单纯而又复杂,真诚而又虚伪,有一丝不苟的工程师,有尔虞我 诈的投机商,是“最好的”与“最坏的”结合体??  什么是美国呢?从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庄严肃穆中,从纽约曼哈顿的车 水马龙中,从科罗拉罗大峡谷的深邃幽远中,从旧金山金门大桥的磅礴恢弘 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光荣与梦想。第七章来自五洲四洋??把你们的那些人给了我吧: 那些疲惫的人,穷困的人,蜷缩在一起 渴望自由呼吸的人,在你们富饶的海岸边遭到遗弃的、无家可归的、颠沛流离的人 把他们交给我我在金门之侧高举明灯——爱玛·拉札鲁斯《题自由女神像》 跨越重洋奔赴美国的人们在进入纽约港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她身高 152.5 英尺,容貌端庄秀丽,神色坚毅,右手 高擎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紧握象征公正的书板,上面刻着每一个美国人都 会牢牢记注的日子——1773 年 7 月 4 日。 这座伟岸庄严的女神像从她立在那里开始,便成了美利坚民族的象征,在她 的召唤下,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移民离开自己生长的故土,历尽千辛万苦, 经过生死挣扎来到美国。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有四千四百多万移民蜂拥而 至,他们之中有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丹麦人、德意志人、犹太人、西 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有白种人、黄种人和黑人;有贵族、富商和 工场主;有平民、奴隶和破产工人;有基督徒和天主教徒,也有不信上帝的 “化外之民”;有改革家、冒险家和淘金者,也有囚徒、海盗和奴隶贩子?? 当他们踏上美国这块土地时,不管他们是恐惧、迷惘、失落,还是欢呼、雀 跃、惊喜,不管他们是自觉还是不自觉,这浩浩荡荡的移民大军马上就汇入 了美利坚民族大熔炉,加入到熔合各民族、种族文化、锻造一个新民族的历 史进程。在最初欧洲各国向北美移民和殖民的竞争中,英国是胜利者,但是 英国移民并不是单独的构成美利坚民族的先驱和主体。西欧、北欧移民及他 们的后裔与北美印第安土著与其它外族移民一道构成了美利坚民族的大拼 盘。各国移民到来,都把他们本土的文化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带入 美国,各种文化经过最初的碰撞冲突之后,逐渐开始融合,走上归化之路。 几百年来,美国就一直处在不断的民族归化中,各大洲的移民不分国籍种族 与民族,都为美利坚民族特性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当初的移民曾经不知“美国人”为何物,今天他们的后裔终于可以毫不尴尬的自称为美利坚民族之一员 1.他们都是美国人  在美洲这块美丽富饶的大陆上,今天的主要居民都是新大陆发现后的移 民后裔。历史上的大规模向美洲移民有四次。首先到来的是史前时期的猎人, 很多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从亚洲穿过白令海峡上的一条地狭来到 美洲的。他们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印第安人曾创 造过几十种灿烂的文化。第二次大移民是在地理大发现后,英国和西欧的移 民来到美洲,寻求财富、土地和避难所。他们驱逐了印第安人,征服了荒野, 建立起十三个早期殖民地,最后终于创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第三次大移民随之而来,一批庞大而不情愿的非洲黑人来到美洲,他们是被 殖民者和奴隶贩子劫掠为奴并贩运而来的。这些黑人经历了奴隶制的恐怖时 期和种族歧视的种种屈辱,他们的艰苦劳动为美国文明做出了数不清的贡 献。第四次大移民是在整个十九世纪和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从世界各地涌入 美国的移民与日俱增。二次大战后,移民仍持续的、源源不断倾人美国。  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美利坚“将不仅是一个民族,而且是一个兴 旺的多民族的民族”的想象已经成为现实。自美国诞生以来,已有四千四百 万移民迁人,来此寻找在本国无从获得的机会。这芸芸众生中有各式各样的 人物——有土地和自由的寻求者、寻求避难处所的宗教士与政治上持不同意 见者、探险家和与世不合之人、商人和艺术家等等。但是,大多数都是来自 欧洲农业集中地区的不识字的农民,他们是平凡的劳动群众,身强力壮,充 满希望,有必胜的信念。凭着从不动摇的乐观精神,辛勤的劳作,巨大的勇 气,大多数人都得到成功。他们在北美荒野山开辟家园,增殖人口,改变政 治状况,操持农场和工厂。移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刨建新生活的业绩, 可以列入美国历史中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也是美国民族归化进程中的重要一页。  我们不要忘记,印第安人是美国这片土地上最旱的“移民”,他们是最 早的主人,在欧洲人到来之前就在美洲繁衍生息,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欧 洲人到来之后,他们受到排挤、驱逐乃至屠杀的噩运,但是他们对美国所做 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在具体分析民族归化的进程时,就从印第安 人开始谈起。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是北美最早的居民,尽管今天他们的人数不到美国总人口 1%,只有 140 万,但他们是构成美国民族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有 26 个州 6000 多条河流,200 多个湖泊和数不清的城镇、山丘、河谷、森林、公 园,用的是印第安名称,比如世人熟悉的俄亥俄、密苏里、密西西比、伊利 诺斯、康涅狄格等州、汐托马克河、密歇根湖等,都有印第安含义,因为它 们本来是印第安人的。  一般认为,印第安人是在几万年前从亚洲移居美洲的,那么北美印第安 人就是今天美国这块土地上最早的移民了。他们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 造了自己的文化,但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他们还未走出原始生活状态。欧 洲人顺着“贸易风”到来之后,印第安人的发展受到了殖民者的无情扼制, 他们的生存受到种族灭绝式的摧残。一部美国的近代史,就是印第安人的血 泪史。欧洲移民初来北美,受到印第安人的友好对待,所以在初期与印第安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和平的。他们一方面用基督教义来“感化”印第安人,另一 方面用欺骗的方法来骗取印第安人的土地。正如后来觉醒的印第安人所说: “殖民者初来时,他们有《圣经》,我们有土地;后来当我们有了《圣经》 时,却失去了土地。”但是,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逐渐开始强夺印第安人 的土地,血腥屠杀和驱逐印第安人,甚至用“剥头皮”的办法来信耀战功、 恐掠印第安人。通过巧取豪夺和血洗,英殖民者从 1607 年到 1733 年的 125 年中,在北美建立了 13 个英属殖民地。  在《北美独立宣言》中,托马斯·杰弗逊写下了“一切人生而平等”的 伟大原则。但不幸的是,这“一切人”中不包括印第安人。美国建国后,印 第安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白人拓殖者大规模涌入西部边疆,印第安人 面临威胁,也曾进行过殊死斗争,但由于力量悬殊,没有胜利的可能。美国 政府与战败的印第安人部落签订《格林维尔》条约之后,就逐渐用武力和欺 骗的两手推行“迁移”印第安人政策。从
年的 110 年中,美国政 府同印第安人缔结过 720 项土地转让条约,印第安人被迫让出了几千万英宙 的土地,被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去了。在迁移过程中的印第安人遭遇,是人 类历史上最悲惨的篇章之一。他们被驱赶、被屠杀、被凌辱、被欺骗,生活 环境越来越恶劣,活动范围越来越紧缩,他们的反抗一次一次遭到失败,人 口也急剧减少。印第安人在 1492 年有 150—300 万人分散在北美,1860 年只 剩下 34 万人,1890 年降到 27 万,到 20 世纪初只剩下 22 万人(1910 年)。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改变,进入 20 世纪之后,印第安人承受的变化非常 大。在一二十年代,印第安人争得了美国公民权,开始了被承认为美国公民 的过程,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第安人作为美国公 民出色的履行了服兵役的义务。战后,许多印第安人走出保留地,跨入新天 地。但在美国,他们仍属于经济上最为贫困、就业人数最少,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最低、住房状况最糟的民族集团。  尽管印第安人最早生活在美洲大陆,但真正的美国是由欧洲移民最初建 立起来的。但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最初的一段时期中,从别国移居美国的人 并下多。例如 1790 年到 1820 年间,美国人口由四百万增加到一千万,来自 国外的移民却不到 25 万(其中半数还是 1812 年以后移居美国的)。1845 年 以前,美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当地人自然繁殖的结果。1845 年以后,大批欧洲移民到来。 年爱尔兰发生马铃薯病虫害引起饥荒,迫使大批爱尔兰人移居美国;1848 年德国革命失败以后,又有 大批德国人来到美国,形成了一个移民高潮。美国内战爆发以后,欧洲移民 潮一度有所减退,但是内战一结束,欧洲移民又开始涌人美国。不过这时候 移民成分与以前有所不同。除了爱尔兰人、德国人以外,大批意大利人、斯 拉夫人以及众多的犹太人开始移居美国。尤其在 1880 年以后,再次出现移民 高潮的时候,从意大利南部和东欧等工业不发达地区来的移民大力增加。这 时期,西欧工业化的速度加快,特别需要大批劳动力,来自英格兰、爱尔兰 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移民自然减少了。而意大利、东欧、俄国等工业化的进 程要慢得多,于是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就大批流向美国。 年间,移 居美国的斯拉夫人竟达 600 万。 年的十年间意大利移民超过 200 万人。移民中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是 14—44 岁的精壮劳动力,正是可供美国资 本榨取丰厚利润的对象。初来乍到,人地两疏的移民通常只能在工薪菲薄、 劳动艰辛的经济部门找到一份工作。  从欧洲来的移民中,英格兰、苏格兰、法国、荷兰、瑞士、威尔士移民 都轻而易举地就融化在祖先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里了。但是爱尔兰人、德国 人、斯堪的那维亚人则经历了一番苦境。例如十九世纪中期来到美国的移民, 以爱尔兰人的处境最为恶劣。他们多数是破产的农民,不懂得任何工业技术, 来到美国以后,只能从事某种笨重的体力劳动,诸如城市清洁工、铁路建筑 工或挖掘运河的工人。妇女往往充当家庭佣工。加之语言、生活习惯与宗教 信仰又与美国当地大多数人不相同,因此又处处遭到歧视。爱尔兰移民往往 只能聚居在一些大城市的贫民区内。一般说来,来自英格兰的移民由于多少 懂点工业技术,文化水平也比较高些,就比较易于找到技术工人之类的工作。 有些人还当上了工头、工会头头或经理之类的工作。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 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语言状况也较易于与美国社会融合。德国移民往往带来 少量资金或拥有某种手工技术,因而处境也比爱尔兰移民好些,但是因为语 言不通,往往也只能聚居在某些大城市的特殊区域内,不能迅速熔合在美国 这座“民族大熔炉”之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到美国的欧洲移民之中, 要算意大利人处境最为痛苦。他们之中多数为破产农民,来到美国由于人地 生疏,只能在一些被称为“小意大利”之类的贫民区居住,这样寻找工作的 机会也大受限制。许多意大利人一到美国就落入意大利“帕特劳尼”(工头、 乞丐头目等)手中,这些工头负责为他们安排住、吃、寻找工作以及与警察 打交道,因此他们也就被置于这些工头控制之下。直至今日美国城市中意大 利黑社会势力仍很强大,与这种历史背景不无关系。黑人在众多来到美国的移民中,有一支带着锁链来的“非自愿移民”群体——黑人奴隶。非洲黑人来到美国,在几百年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为美国 的经济繁荣和社会民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民族洪流中的重要力 量。非洲人移居北美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最灭绝人性的历史悲剧,它使非洲在不到 400 年的时间里损失了上亿人口。在北美土地上出现的非洲黑人,绝 大部分是失去了作为人的身分的奴隶,他们在非洲的“根”,在很大程度上 失去了。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花了 12 年时间考察研究,探寻他祖 先的“根”,并通过他优秀的文学作品《根》向世人宣告他找到了自己的“根”。 但是艺术上的渲染毕竟不等于历史真实,道德意识的控诉也不等于触及了历 史悲剧的核心。今天的美国黑人,仍然只能说自己是黑色美国人或非洲裔美 国人,而没有人说自己是冈比亚人或塞内加尔裔美国人。  早期殖民者由于遇到印第安人的反抗,并且由于发现印第安人忍受不了 从旧大陆带来的某些疾病,就转而大规模掠夺非洲黑人,通过罪恶的三角贸 易,运到北美卖为奴隶,强迫黑人劳动。美国历史上的奴隶制是以奴役黑人 为特征的。奴隶制是南部种植园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黑人奴隶,种植 园经济的发展是不可能的。美国建国后继续保留了黑人奴隶制,虽然 1808 年起禁止奴隶贸易,但奴隶走私由于有巨利可图仍不可遏制。从 1619 年到1860 年这个期间,粗略估算大概有 1000 万到 2400 万黑人被贩卖到北美为 奴。到内战爆发时,美国有 400 万黑人奴隶。美国的黑人奴隶是非自愿来到美国的,他们在非洲时是 自由人,被卖到北美后,在野蛮的奴隶制下,丧失了人的地位和权利,无依无靠,得不到法律保障,他们在白人的种植园辛苦劳作,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在被压榨尽最后一点劳动能力后默默死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 抗。起初他们孤立的进行反抗——怠工、破坏工具、逃亡或者武装反抗,到19 世纪初逐渐汇成一股废奴运动的洪流。19 世纪 50 年代,“地下铁道”的 日益活跃和约翰·布朗领导的起义把废奴运动推向了高潮。随后,1861 年开 始了决定美国历史发展方向和速度的大决战。  内战期间,林肯政府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国会也在 1865 年通 过了废除奴隶的第 13 条宪法修正案,使黑人在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获得了 法律武器。内战结束,北方的胜利,使成百万黑人挣脱了锁链。但是在整个19 世纪后半期,黑人要真正获得自由平等的权利仍然困难重重。南部各州纷 纷制定《黑人法典》,对黑人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做严格的限制。白人还 组织“三 K”党等秘密组织,以残忍手段对黑人进行恫吓、私刑屠杀。美国 黑人为争取政治、经济的平等权利,还要进行一个多世纪的斗争。  进入二十世纪,黑人运动有新发展。世纪之初,由于普遍的无权和遭受 种族主义迫害,黑人民族主义急剧发展,反映了黑人民族自尊心的勃兴。二 战后,在全国范围内,黑人民权问题愈来愈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黑人不仅 争取政治上的选举权,反对种族歧视,更注重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要求摆脱 失业和贫困。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在 和 1968 年先后通过了三个民权法案,黑人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得到改善。  但是,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号称“崇尚自由”的国度,民权法案有时也 仅仅意味着一纸空文。事实告诉人们,黑人的平均收入仍低于白人,受教育 程度低、失业率高。许多人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的边缘。这与“人权天堂”——美国是极不相称的。有些人指斥黑人懒惰、自甘堕落,扰乱社会,难道一个曾经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民族真是一个自暴自弃的群 体吗?著名黑人人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曾在其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中描绘了他心目中真正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到什么时候,千百万黑人和其他生 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少数民族人民,才能圆这个美梦呢?亚洲移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裔美国人”习惯上是指美籍中国人、日 本人、菲律宾人和朝鲜人,因为来自这四个国家的亚洲移民人数最多。二战 后情况有很大变化,除中、日、菲、朝以外,来自印度、越南、老挝、束埔 寨的移民人数增加很快。现在亚裔成了人数较多的美国少数民族群体,约占 美国总人口的 2.1%(总人数为 500 多万)。在历史上,这些国家移民的背 景、经历有很大不同,但都为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发展贡献过力量。  今日华人在美国社会己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华人融入美国 社会的历史却浸透了血泪和辛酸。中国人赴北美最早可追溯到 1571 年,但只 是在 1848 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中国移民才大规模来到美国。他们有 些是非自愿的被贩运到美国作苦力,有些是怀着金山梦,舍命漂洋谋生。华 人开挖矿井、修建铁路,吃苦耐劳,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作了巨大贡献,但 是以“宽容”为标榜的美国却没有把他们“合众为一”,而是报之以种族歧 视。“不给华人一个机会”成了美国 19 世纪 80 年代以后的口号。从 1882 年到 1943 年,美国把排斥华人作为国家政策。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他 的第三任期内才终于结束,延续了 61 年。之后,凭着华人的聪明才智和吃苦 耐劳精神,他们才逐渐赢得尊重,华人作为一个整体慢慢开始融入美国社会。    日本移民融入美国社会的进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早期日本移民是在日 本大门被列强打开后来到美国大陆的,他们多是贫苦的劳工,被美国人作为 廉价的劳动力而招募来。1885 年日本开禁以后,移民大批流向北美和夏威 夷。随着日本移民不断增加,在美国大陆的日本移民遭受了与 19 世纪 80 年 代华工相同的命运:先是受欢迎,继之被排斥,再继之被施以暴行。1905 年 日本战胜俄国后,美国一时大肆宣扬“黄祸”的危险,加紧排日行为,从经 济意义上的反对日本移民转为公开的种族主义。20 世纪上半叶,日本移民所 受的压力,随着日美关系的张弛时紧时松。二战期间,日本移民承受了最大 的压力,受到了种种迫害。二战后,由于美国扶植日本,日本移民在美国的 日子也逐渐好过些,他们在美国社会中日见活跃。  其他亚裔移民的经历与华裔、日裔移民也大体相似。亚裔历史上在美国 社会中地位很低,遭受很深的种族歧视,但他们在逆境中奋斗过来,逐渐在 社会上赢得了尊重,获得应有的权利,找到合适的位置。犹太移民  美国有 600 万犹太人,约占世界犹太人的一半。虽然他们只占美国总人 口的 2.5%,但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当中起着非常独特的作用。这与犹太 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是分不开的。从 1654 年 23 名塞法底犹太人(西班牙、葡萄牙犹太人及其后裔)抵达新阿姆斯特丹算起,犹太人移居美国的历史已有 300 多年了。早期到来的犹 太人在北美享受到宗教和政治自由,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他们还捐助了 美国独立战争战费,得到美国开国元勋的尊重。但此后,犹太移民在美国经 历了坎坷的道路。1820 年后,到美国的犹太人越来越多,由于人数的增加和事业上的成功,他们与老移民在经济上产生了竞争。内战以后,犹太人美国大中城市生 活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财力也越来越雄厚。美国社会觊觎犹太人的财产, 嫉妒犹太人的暴富,所以对他们的歧视和压制也日见增强。欧洲在 187Q 年后 出现的排犹运动,使得大量犹太移民移居美国,这些犹太人的生存能力很强, 使土生土长的美国人感到严重的竞争压力。社会情绪积累起来,以致第一次 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出现了反犹浪潮。 年,美国的反犹组织有 五个。 年间,随着希特勒在欧洲煽起反犹狂潮,美国的反犹组织 又增加了 100 多个。但由于美国一些政治家和有识之士抗击反犹的逆流,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很多犹太人逃离希特勒虎口,辗转移居到美国。二战以后,美国的反犹势头在减弱,犹太人逐渐正常步入美国社会生活,发挥的影响越来越大。美国犹太人精明,善作生意,有进取心,人才辈出, 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和舆论领域尤为突出,从而在美国 社会站稳了脚跟。在长期的移民历史中,美国犹太人与外族通婚、交往,尽 管有曲折,但终于在美国这块土地上生下了根。美国犹太人认为美国是他们 的家。他们不同于历史上巴比伦、西班牙、波兰、俄国和德国的犹太人,他 们没有回到自己犹太国去的愿望,更没有重回故土的愿望。二战后,美国犹 太人尽管对以色列寄以关注和感情,在国际关系中给予支持,但他们认为“远 涉重洋去到一个小小的、焦干的、充满灰尘的、被敌对国家包围的土地上”, 是不值得的,“我们不需要避难所,美国就是我们的家”。2.他们使美国变得强大  美国是由移民建立的国家,移民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对美国社会发展和 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美国移民的来源不同,各自具有自己的民族传统和特征。 他们在北美大陆上经过长期繁衍与融合,不断充实和扩大了美利坚民族。人 们把美国说成是民族“熔炉”,认为它把众多民族、种族移民的传统和特征 “熔化成一种新的独特的金属,倾注于美国环境的铸模,并与美国人的思想 揉合在一起了。”确实,移民们在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重 要地位,发挥了重大影响和作用。  移民对美国社会政治影响很大。美国是由移民建立的,没有封建残余, 外来移民带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美国全部政治和 社会制度。美国社会中的移民少数民族如非洲黑人、亚裔移民在美国社会受 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们为改变自身状况,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推动了美国的 社会进步和政治民主化。每一次大规模移民涌入,新来的移民与老移民都要 经过多次矛盾碰撞、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直至最终融入美 国社会。这种过程在美国经常的、普遍的、连续的进行着,不断推动美国社 会政治向前发展。移民不仅作为一个整体决定美国政治发展进程,而且还发挥着各个移民集团独自的作用。在美国历次重大历史事件中,外来移民集团莫不表现出各 自的强烈倾向。独立战争时比较单纯,是英国北美殖民地的英国臣民起来反 抗母国的压迫,主力是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其他的非英国移民参加的人数 少、作用有限。内战时期,外国移民表现出了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力, 北方的外国出生移民以极大的热情应召参战,其中德裔民兵和爱尔兰旅在不 同的战场上发挥过重要作用。随美国两党制度的形成,争取移民及其后裔为 选票在内战后成为美国政治生活中的突出现象,在历史不同时期,爱尔兰裔、 德裔、波兰裔、犹太裔的选票都曾成为争取的重点。一战时期,不同移民集 团的政治态度对美国政府行为影响更为明显。在德裔和爱尔兰裔公民的压力 下,威尔逊政府迟迟不介入欧战。但为了竞选连任,威尔逊极力设法改变南 欧、东欧新移民对他不利的看法,许诺将率美国对德作战,从而得到了大部 分波兰裔选民支持,如愿当选,随后率领美国参加欧战。德裔选民感到他们 被抛弃了,决心尽全力使民主党(威尔逊所在的党)在 1920 年大选中失败, 以报威尔逊助英反德之仇。于是在 1920 年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哈定获碍了德 裔等种族集团的支持而当选美国总统。二战后,移民集团仍然发挥着极大作 用,除操纵选民影响选举结果外,他们通常还组织各自的院外活动集团,影 响国会在重大问题上的投票。  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他们既对美国提供了它所迫切 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科学技术,又帮助开发了它丰富的自然资源,扩大 了美国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列宁曾说, 移民“对美国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期移民的作用 自不待言,下边分析一下后来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外来移民为美国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 1775 年到 1815 年,大约只有 25 万人移民到美国。182O 年到 1860 年共移 入外国人口就有 500 万。1861 年到 1914 年半个世纪中,入境移民竟高达 2700 万。他们中许多人都从事最艰苦而收入较少的劳动,如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增长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