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中国银行股票票都被外国机构购买是真的吗

机构抢买银行股楼市资金搬股市- 中国日报网
> 今日要闻
机构抢买银行股楼市资金搬股市
&& 来源:&& 作者:
[提要]&&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目前每只私募产品平均募集资金5000万元计算,年内高净值客户人群通过私募渠道可为股市贡献新增资金上千亿元。其中,境内机构高调宣布“重拾银行股”;QFII等席位则通过大宗交易等平台悄悄地“一揽子买入”。
   主持人:陈琼
  明年楼市资金搬向股市
  高盛高华日前表示,明年股市资金面较乐观。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市场转向股市,将为股市带来约4000亿元资金。随着市场双向开放的推进,境外资金对A股的配置也将上升。
  “论”:买房炒股并非捕风捉影。
  私募高净值客户入股市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今年以来共成立2623只阳光私募新品,其中,上周成立54只阳光私募新品,以股票策略投资为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目前每只私募产品平均募集资金5000万元计算,年内高净值客户人群通过私募渠道可为股市贡献新增资金上千亿元。
  “论”:A股大牛市呼声高涨,私募也闻风而动。
  境内外机构抢买银行股
  上周银行股集体暴力拉升,率领A股创出“史上天量”。青睐银行股的资金,除境内机构外,还有大量的QFII。其中,境内机构高调宣布“重拾银行股”;QFII等席位则通过大宗交易等平台悄悄地“一揽子买入”。
  “论”:有钱,就是任性!在机构资金的推动下,银行股的花开得就是那么惊艳。
  东阿阿胶产品趋向高端化
  11月28日,东阿阿胶预热近一年之久的小分子阿胶产品终于露出“真颜”。这款定位为高端人群的高科技产品一经推出,就被认为是东阿阿胶重大的战略提升。受此利好刺激,昨日东阿阿胶股价上涨4.29%,成交量创出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
  “论”:不断高端化的阿胶,正在离普通消费者渐行渐远。
  罗杰斯建议中国资本市场全开放
  投资大鳄罗杰斯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使人民币更加可兑换,可自由交易。罗杰斯表示,希望外国人很容易、很合法地购买所有股票、商品、债券……,包括资产。
  “论”:国际投资大鳄对A股也情有独钟。
编辑:admin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外国银行增持中国的银行股份是什么信号
点击量: 回复数:0
&&&&&&近日美国银行增持建设银行H股(持股约为19.13%),美国银行增持中国第二大银行股份对中国金融界确实不能算是小事,其背后仍然透露出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首先,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反映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大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一贯政策——进入、再进入,全面进入。其次,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反映了中国仍然是美国金融世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潘正彦&&&&&&&&&&&&
近日,美国银行将根据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于日签订的《股份及期权认购协议》行使认购期权,从汇金公司手中购买19,580,153,370股建设银行H股,每股行权价格为日经审计每股净资产的1.2倍,并计划于日之前完成相关股份的交割。根据建设银行现有总股份规模,美国银行在本次行权后将持有的建设银行H股股份数为44,713,127,716股,占该行已发行股份总数的比例约为19.13%。&&&&&&&&&&&&
按资产规模计,中国建设银行是仅次于中国工商银行的中国第二大银行,一家外国银行持有其近20%的股份却没有引起包括中国金融界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关注,十分令人惊讶。也许,是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大家只关心当前的“大事”吧。但是,美国银行增持中国第二大银行股份对中国金融界确实不能算是小事,其背后仍然透露出一些非常值得关注的方面。&&&&&&&&&&&&
首先,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反映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大银行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一贯政策——进入、再进入,全面进入。&&&&&&&&&&&&
事实上,从2004年开始,外资银行就从简单的机构布局向股权介入演变。外资银行利用股权介入的意图十分明显。在市场准入的客观限制下,外资是如何根据规则允许有效地逐步、加速度进入中资银行的。&&&&&&&&&&&&
不仅在数量上如此,更重要的是“质量上”。外资从一般性的地方银行到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再到国有大银行。外资的“大举入股”,从短期看,外资可以间接的大幅度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入股国有大银行后,更是如此。由于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到5%,国有银行在中国金融业的地位举足轻重,外资在短期内要控制中国银行市场十分不易。而通过控股(不必绝对控股)的手段就事半功倍。&&&&&&&&&&&&
在中国金融全面开放前夕的2006年,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速度明显加快,以图全面介入中国银行业市场,而全面介入战略是外资控制市场的最终手段。&&&&&&&&&&&&
外资进入并且控制一国的产业和市场并不是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而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一是直接进入和控制东道国市场。外资可以利用其在资本、规模、管理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进入、扩大并最终对东道国市场垄断甚至控制。&&&&&&&&&&&&
二是通过对企业的股权控制进入并且最终占领市场。外资受到条件限制(例如我国加入WTO的协议)或从安全因素考虑,可以采取合资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但在一段时期后,就会加强其在合资公司的控股权、甚至采取独资的方式,最终从对企业的控制走向对市场的垄断或控制。&&&&&&&&&&&&
三是通过技术和品牌对市场的控制。外资企业往往利用其在技术和品牌上的优势,使得合资企业不得不依附于外资,甚至最终使整个市场依附于外资,从而达到对市场的控制。&&&&&&&&&&&&
显然,从长远的发展战略看,外资进入任何一个产业和市场都不会简单地采用一种进入和控制市场的方式,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采取更有效的战略战术。尤其是外资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时,其更会合适的方式进入东道国。&&&&&&&&&&&&
从国际上外资银行进入东道国的发展战略态势看,外资银行在新兴市场国家更多的是采用购买当地银行股份而非成本更高的新设投资的战略方式进入。同样,新兴市场国内银行的重组和私有化也给外资银行提供了以并购方式进入本地市场的机会。这一战略也正在成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在全面开放后的战略。&&&&&&&&&&&&
其次,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反映了中国仍然是美国金融世界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美国银行增持建设银行股份是十分明确的发展战略。美国银行表示,它未经中国建设银行同意,新购买的股份不能在日之前出售,而且它仍将充当建设银行长期而重要的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发言人斯韦斯利宣称,我们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资金,保持在中国建设银行中的投资将给美国银行及其股东带来长期的战略性利益。事实上,美国银行及其股东的战略利益已经在以往有充分表现。&&&&&&&&&&&&
例如,目前美国银行拥有的建行191.33亿股的股权成本不超过240亿港元,以每股3港元和4港元的市场价值计算,市值已经分别达到574亿元和765亿元,美国银行的账面盈利已经达到334亿元和525亿元,增值高达139%和218%。而增持将进一步扩大这种战略性利益。&&&&&&&&&&&&
另一方面,美国银行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反映了世界金融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信心。众所周知,目前的世界金融危机不仅已经造成了全球的流动性紧张,而且更重要的是许多国际性银行本身的金融资产存在问题。&&&&&&&&&&&&
美国银行本身就是首批获得美国财政部股权投资的美国大银行。在这种背景下,投资外国银行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美国银行却做出了增持中国建设银行股份的决定。这其实不仅反映了美国银行对建设银行本身的信心,也体现了外资银行、世界金融业对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信心。&&&&&&&&&&&&
虽然中国经济出现放缓迹象,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至9.0%,是5年多来的最低增速,而且也绝对不能排除经济放缓可能给中国的银行造成不利影响。但是,目前还不会有人怀疑未来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银行业也同样有足够的增长空间。&&&&&&&&&&&&
因此,世界经济仍然可以分享中国经济的增长成果,外资银行也仍然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的增长成果。事实上,最近入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已经在这3、4年内分享了中国银行业的利润。近几年这些外资银行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因此,作为中国银行业和金融界,似乎应该更关注这些对中国未来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并且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研究。确实,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影响各国金融市场稳定。但同时国际资本也会创造机会。如果中国或者什么地方有更好的机会,必然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您最近看过的贴子
爱股今日推荐贴
金融界爱股
尊敬的用户:
为了给广大股友提供更加和谐、健康、有效的交流环境,如果您发现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言论,请您及时与金融界股吧管理员联系我们也
欢迎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金融界客户服务中心邮箱:liu..cn
爱股客服电话:010-机构抢买银行股楼市资金搬股市
中国新闻网
  主持人:陈琼  明年楼市资金搬向  高华日前表示,明年股市资金面较乐观。中国居民的资产配置将从房地产市场转向股市,将为股市带来约4000亿元资金。随着市场双向开放的推进,境外资金对的配置也将上升。  “论”:买房并非捕风捉影。  私募高净值客户入股市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今年以来共成立2623只阳光私募新品,其中,上周成立54只阳光私募新品,以股票策略投资为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目前每只私募产品平均募集资金5000万元计算,年内高净值客户人群通过私募渠道可为股市贡献新增资金上千亿元。  “论”:A股大牛市呼声高涨,私募也闻风而动。  境内外机构抢买股  上周银行股集体暴力拉升,率领A股创出“史上天量”。青睐银行股的资金,除境内机构外,还有大量的QFII。其中,境内机构高调宣布“重拾银行股”;QFII等席位则通过大宗交易等平台悄悄地“一揽子买入”。  “论”:有钱,就是任性!在机构资金的推动下,银行股的花开得就是那么惊艳。  产品趋向高端化  11月28日,东阿阿胶预热近一年之久的小分子阿胶产品终于露出“真颜”。这款定位为高端人群的高科技产品一经推出,就被认为是东阿阿胶重大的战略提升。受此利好刺激,昨日东阿阿胶股价上涨4.29%,成交量创出去年5月以来的新高。  “论”:不断高端化的阿胶,正在离普通消费者渐行渐远。  建议市场全开放  投资大鳄罗杰斯日前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应该使人民币更加可兑换,可自由交易。罗杰斯表示,希望外国人很容易、很合法地购买所有股票、商品、债券……,包括资产。  “论”:国际投资大鳄对A股也情有独钟。 (北京晨报)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信托产品名称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海通证券-股票资讯
建设银行(0939)上市后首份年报今亮相
&&&&今天下午4:30,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中国建设银行将在香港公布年报,这也是四大行的首份上市后的年报。历时数载、至今仍在进行当中的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改,将交出第一份考卷。&&&&四大行的股改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核心战役,伴随始终的是摸索、创新、挫折、质疑、斗争、压力、调整、突破、……是任何改革都能遇到的困难与收获。四大行的改革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金融乃至中国经济能否健康发展。&&&&从最初的剥离不良资产,财务重组、国际标准的审计,到更深入进行的流程再造、减员增效、重构业务模式,从引发质变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到变资产约束为资本约束的观念之变,作为在这一进程中先行一步的建行,提供的是一个可资借鉴、可供解剖的样本和标本。&&&&经营业绩和数据的变化是表象,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改变才是内因。我们将刊发一组反映建行从改革之初至今所经历的种种变化的稿件,以供参考借鉴。首篇推出的是对建行上市前的回顾,帮助读者了解建行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去年10月27日的。&&&&今日对于建行,是公布外界已经预见到的闪亮数据,也是意气风发地宣布若干改革成绩、翻开历史新篇章的一天。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远未到庆功之时。今日对于身处四大行改革、中国商业银行改革、中国金融系统改革中所有的改革者而言,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瞬,未来路漫漫。&&&&建行上市回放一&郭树清临危受命建行上市火线加速&&&&记者&禹刚&&&&就在几周前,记者见到郭树清时,他还半开玩笑地说:“工资是涨了,不过干董事长比以前干局长累多了。”这个局长,说的是他上一个职务: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临危受命接掌建行&&&&从局长一步跨到董事长,留给郭树清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天。&&&&日,时任建行董事长的张恩照传出卷入美国一起司法诉讼;16日,建行董事会接受张恩照辞呈;次日,郭树清就临危受命担任建行党委书记并随后就任建行董事长。&&&&而此时的建行,正受到全球媒体的强烈关注。作为四大行中资产质量较好者之一,建行股改上市被寄予厚望,但上市之路已经启动了的建行,却忽然有了“脱轨”的危险。&&&&早在日,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为其补充资本金,以加快中行、建行的上市步伐。而在更早的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2700亿元充实资本金;1999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背走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1.4万亿元不良资产。&&&&建行的股改上市几乎可以说是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战役,而突然换帅,外界质疑之声四起。作为经济学家和中央银行官员的郭树清,颇有建树,得到业界认可,但作为一名掌管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业界尚不敢早下结论,投资者更是心有狐疑。成功上市海内外瞩目&&&&郭树清再次让业界折服。从上任到带领建行上市,郭树清只花了216天。&&&&风险内控、系统建设、服务质量、产品创新、机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以及案件防范等等,这几乎就是郭树清这200多天的全部工作重点。坚毅果断、独立思考、严肃但却平易近人,这是建行人在短短200多天里接触到的新董事长,他们后来逐渐信服,这也是一名有远见的“船长”。&&&&日,建行成功在香港发售近90亿美元的股票,这是4年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是迄今为止境内企业在海外最大的IPO。建行发行价达到了账面价值的1.98倍,与汇丰控股和渣打集团等国际金融机构处于同一水平。&&&&学者们认为建行上市的成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首先是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在目前阶段上初步摆脱系统性风险,其次是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从最危险的状况中脱离出来,这对国家金融和经济的稳定至关重要,此外也是中国银行体系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真正开始。公司治理多有建树&&&&上市成功后,郭树清在接受采访时曾自豪地表示,建行给国际投资者最关心的几个方面送去了满意的答案。他指出,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上,建行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运作严格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尽职尽责之认真程度,甚至超过了国外某些知名银行。&&&&而在备受外界质疑的风险内控方面,建行则是国内第一家实行经济资本和经济增加值管理办法的银行,2005年又进行了审计垂直化和风险管理改革试点。&&&&在业务流程改造方面,建行也是大刀阔斧,开始接受“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在一次采访中,郭树清就几次强调:“我们现在是全员营销,在正确的风险控制体系下,绝不能出现一个人搞营销、三个人‘盯’着审查。”他认为这样自我封闭的风险管理是“失败的结构”。&&&&另一个涉及面广、改革难度大的方面则是劳动用工和薪酬制度改革,在国有银行的现实情况下,这项改革的难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项。郭树清表示,建行的人力资源改革也将逐渐向国际标准靠拢。&&&&历史需要回头来看。郭树清带领建行火线加速并成功上市,不但为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探索了路子,也为后来者的国际定价提供了参照。建行股票的市净率(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比值)最高时为2.57倍,市盈率(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的比值)为18.9倍,这一数字达到甚至超过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建行的定价把国企上市的价格拉起来了,为以后在国际市场上发行债券、筹资、融资,树立了一个高水平的基准和起点,对整个中国银行界和企业界都有积极意义。&&&&临危受命的郭树清不辱使命。建行上市回放二&建行回击“贱卖论”&&&&记者&唐昆&&&&“银行是什么?银行是一个国家资源配置的权力中心,我们是否应该把这项权力和相关的利益出让给外国投资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6月以来,类似的言论无数次出现于不同人士在不同场合的发言中,而且每一次都能赢得热烈的掌声。&&&&建设银行可谓处于诸多质疑的“风暴眼”之中。去年6月,建行与美国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四大国有银行中首家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并于数月之后在香港成功上市。&&&&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入股建行由三部分组成:在建行IPO前以2004年底建行账面净资产的1.15倍购买25亿美元汇金公司持有的股份;IPO时以IPO价格购买5亿美元股份;在日前,美国银行有权从汇金购买股份,行权后最终持有不超过19.9%的股份。根据计算,美国银行30亿美元的入股加权平均价格相当于建行2004年净资产的1.26倍。&&&&此后不久,建行和淡马锡旗下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随后,建行以每股2.35港元(约为净资产1.96倍)在香港上市。&&&&但是为国有银行改革者们所始料不及的是,随着建行股价上涨,国有银行前途悲观论被一扫而空,而“优质论”和“贱卖论”却走上了前台。&&&&建行股票的市净率最高时为2.57倍,市盈率为18.9倍。对此,建设银行高层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正是取得这一成果的重要砝码。&&&&面对建行引进投资者只重外国机构的批评,建设银行也立即做出了回应。“我们的发起人就是五家中国公司,另外几家公司犹豫之后放弃了,有公司在建行改制后不久提出入股,后来认为价格太高撤回动议。”郭树清曾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引资初期,建行根据自身设定的引资三大标准,向国外20余家金融机构发出邀请,然而得到的回应相当冷清。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银行依靠开放式的战略合作思路俘获了建行的“芳心”。&&&&“事实证明我们的抉择是正确的。目前我行与美国银行的20个业务合作项目正在展开,有的已迅速见到成效。美国银行承诺不在中国市场上与建行开展业务竞争,关闭其已开办的零售网点;但是不限制建行在美国市场开办分支机构及收购兼并。”郭树清称。&&&&“中国建设银行有信心建设世界一流的商业银行。”郭树清表示:“信心之一正是来自于外国投资者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认可。”[记者观察]&财务重组:一次痛苦的蜕变&&&&实习生&但有为&记者&禹刚&&&&如果说日对于建行来说是一次光彩夺目的表演的话,那么此前一系列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就是其登场前一次痛苦的蜕变。董事长郭树清更是由衷地感慨:“建行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财务重组,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重组-引资-上市被称为银行上市三部曲,财务重组更是首当其冲。对于建行来说,上市前大规模的财务重组分为三个部分:接受国家注资,发行次级债,提高资本充足率;处置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提高拨备覆盖率;压缩人员、机构,不断降低成本收入比。&&&&建行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于2003年4月启动,其标志是成立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同年10月,建行成立消化历史包袱领导小组。&&&&综合考虑,在2003年底建行财务重组之前,还有-1013.17亿元的窟窿需要填补,央行和财政部分别动用资源进行填补。在汇金公司注资之前,建行的净资本为零。&&&&日,汇金公司向建行注入225亿美元作为财务重组之后建行的资本金,启动了建行财务重组。&&&&注资之后,建行原有的所有者权益和当年的绝大部分利润都被用来处置850亿元不良资产,至此,建行的账目上不良贷款的总额只剩下1935亿元。&&&&接下来,建行加大努力,共处置各类不良资产647亿元,回收现金418亿元。另外,全行还转让可疑类贷款本金1289亿元。&&&&与剥离不良资产同步进行的是发行次级债。外汇注资之后,建行的资本充足率尚达不到8%的标准。其后,建行获准分期发行总额不超过400亿元的次级债券。&&&&2005年5月,建行重组改制办总经理孙涤表示,建行已经结束了财务重组。&&&&截至2005年6月,建行不良率降到3.91%,资本充足率达10.71%,同时,建行各项准备余额对不良资产的覆盖率为63.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银行股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