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一场治理雾霾治理的攻坚战,持久战

Sina Visitor System旗下网站:||
刘正军:治理雾霾的十大策略
六、发挥经济手段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遏制环境的恶化,单方面依靠“关停并转”等行政手段根本无法实现,需综合运用环境税收、污染者付费等经济手段,实现标本兼治之效。与行政手段相比,经济手段通过利益导向来改变和驱动污染企业的行为,既提高了污染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积极性,也能确保政策的相对弹性和灵活性。大气污染治理,改善空气质量,还应注重改革创新,解决相关机制问题,解决排放主体治污的主动性问题,采取措施,完善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体系,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作用实现调控。出台产业经济政策,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市场准入,对煤层气发电等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全面推行大气污染防治“以奖代补”机制;制定重点行业能效、排污强度“领跑者”标准等,引导排污企业在越来越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下,出于成本效益考虑主动参与环保工作。七、着力创新驱动,强化区域联控机制经测算,“十一五”期间,科技进步对我国污染减排的贡献率为50-60%左右,在推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贡献率为70-80%左右。当前,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技术驱动型产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相当高。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了解决当前和未来污染治理中面临的新领域、新问题,推动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及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环境技术创新。利用技术创新引领区域性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开展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切实推进污染治理而非污染转移。在当前,对霾污染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在区域内部转移污染源而非强化污染源本身的治理。应根据科学的环境规划对污染源分布进行调整的同时,更应当追根溯源,将重点放在污染源根治上。从全局出发,联合建设全国统一布局、覆盖全国以及重点地区加密的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实时监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等信息,切实推动雾霾治理。八、建立全国性的污染物排放交易平台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目前国内很多省都已成立了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平台,在激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出现“零供给”、技术、交易等困境。因此,加快引入市场机制这一无形的手,重点打造基于总量控制、又以经济利益激励为主的全国性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平台,是我国创新节能减排路径、高效完成有关约束性指标、实现全社会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的现实选择。此外,尽快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污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确立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总量控制指标的全面落实;进一步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如利用税收、信贷等对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相关宏观调控,加强财政、金融等扶持,提高相关技术水平,使其更科学规范。九、倡导低碳生活,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每个人既是环境的消费者,又是环境恶化的成本支付者。节能减排需要全民参与。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政府治污能力也就越强。环境保护,离不开超出利益盘算的社会合力。借鉴英国的治理经验,政府鼓励环保,人人做好环保,环保理念的普及和发扬是保证伦敦摘掉“雾都”帽子的深层次因素。结合我国目前严重的雾霾现状,需要每个公民增强减排意识,全面实施绿色转型,包括发展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型。&鼓励民众合理利用能源,节约使用资源,努力做到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自觉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十、制定雾霾治理进度时间表,让全国人民看到希望雾霾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社会福祉。李克强总理明确指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同呼吸、共奋斗,铁腕治霾,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雾霾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理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目前,我国针对雾霾治理出台的政策有的针对当下,有的着眼未来,但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治理时间表。只有确定了治霾时间表,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别积极推进,实现治理目标,把监督权和选择权还给公众,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让人民切实看到希望。
水商圈工程案例百科
建设地点:上海
建设地点:北京
建设地点:浙江-宁波
建设地点:广东-深圳
建设地点:广东-深圳
Copyright & 2000- http://www.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商务热线:010- 传真:010- E-mail: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刘文义律师
&&京公网安备:75李克强: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_焦点透视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李克强: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证券时报网()02月28日讯
  据中国政府网,“雾霾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开门见山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拟出台的配套措施做了汇报。李克强边听边在材料上不时记录。当周生贤汇报结束准备离开时,李克强请他留在发言席上。
  “你先别走,我还有几个问题。”李克强指着汇报材料中的每项措施,逐一问询。“提高对燃煤发电企业脱硫、脱硝电价的补偿标准,已经完全落实了吗”“新能源汽车的购买补贴是否该加大力度”“提高主要污染物的排污收费标准要从哪里征收增加多少”“调整成品油消费税,有没有经过充分论证”
  凡问题涉及到相关部门的部长都依次做了回答。有的问题,李克强连续追问十数次,直到彻底理清每项措施实施的具体指标和年份才肯结束。他强调:“凡是落到纸面上的每一项措施,相关部门事前都要有充分的科学论证。政府说到就要做到,决不能放空炮!”
  在配套措施之外,李克强还为相关部委工作“加码”。他说,在基层座谈时,听到许多对黄标车“不满意的声音”。他建议“淘汰黄标车要加大力度,或者在数量上整体增加,或者在重点城市显著推进,动作一定要快”。
  一直以来,李克强视“雾霾”为关乎民生的紧迫问题。2013年出任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他便承诺,“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铁腕治霾;当年6月,他前往河北考察,专程来到环境监测站,登上房顶查看空气采样情况,强调必须“公开、透明、准确发布污染检测信息”,“加大环境治理和环保执法力度”。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条措施,截至目前,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了本地的落实方案。
  12日,他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从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以经济杠杆撬动节能减排、制度性防治污染三方面研究讨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配套措施。
  在听取各相关部委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后,每位副总理和参会国务委员都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认为:雾霾事关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政府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持久不懈地抓下去。要加强对治理污染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鼓励利用新能源。切实削减高污染产能,扶持环保相关产业发展,更加重视环保行业补贴落实工作。
  李克强总结说,治理大气污染既与民生紧密相连,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措施。当前治理大气污染,重点应放在雾霾天气频发的重点区域,突破口要放在降低PM2.5上。
  他坦承,治理PM2.5,缺乏历史经验,给这项工作治理带来不小困难。但此事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困难再大,成本再高,也要坚持不懈持久地抓下去。当前要抓住关键环节,首先对燃煤、汽车尾气和扬尘这三个重点污染源加大进行治理。
  常务会召开当天,北京刚刚刮过一场大风,出现了久违的蓝天。李克强就此说:“治理雾霾,我们不能躺在老天爷身上。”
  他强调,雾霾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治理起来也不会一蹴而就。要分阶段、分地区、分类别积极推进。全社会要“同呼吸、共努力”。
  会议原则通过了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2条配套政策措施。李克强要求,相关部委会后要积极行动起来,紧密合作,真抓实干。他说:“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就是要从人民群众最希望改进的地方改起,要在这些问题上出真招、见实效,切实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2014年两会词频的舆情视角:全面深化改革铸就中国梦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齐思慧
&&&&来源:&&&&
&&&&&&字号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新华社“迎接两会特稿”《迈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全国两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成为鲜明的时代标识”。《工人日报》2014年两会特稿《中国梦下的改革新使命》一文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新蓝图,无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每个人的梦想开花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过去的一年中,百度新闻中“中国梦”相关新闻报道共计5080万篇,“全面深化改革”799万篇。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3年全国地方两会,山东、重庆将“中国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全国地方两会共有16个省区市将“中国梦”写中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宣传教育。2013年共7省市将“全面深化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9处提及该词。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在31省区市政府报告中均有体现,词频高达90次。“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以及人民幸福,“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为中国梦“点赞”,铸就中国梦。
表:2014年31省区市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
全面深化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
经济体制改革
登记制度改革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信息基础设施
法制宣传教育
普法教育机制
互联网管理
大气污染防治
农村劳动力
保障性住房
可支配收入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城镇新增就业
(技术支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文本挖掘研发工程师 徐志坚)
“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舆情地图”数据显示,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对全国舆论生态有显著影响的1210件舆情事件(下文统称“统计事件”)中共包含189件吏治反腐类舆情,占全部舆情事件的15.62%。2013年,18.2万人因信访举报被处分;蒋洁敏、李东生等31名中管干部已结案处理或正在立案调查;2万余人因违反纪律规定被问责,包括54名地厅级干部;3万余名党员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被处理。2014年两会前夕观察网民观点倾向,可以看出网民对反腐倡廉的几大期待:期待反腐体制机制创新;期待重视群众举报线索;期待反腐进程信息公开;期待坚决查处大案要案等。有评论认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而言,2013年是重要的转折年,2014年将是关键的落实年。随着反腐力度加大,新思路的形成,真正的考验会随之来到。
2013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52次提及“腐败”、44次提及“廉政建设”、22次提及“反腐倡廉”工作,而2014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腐败”、“廉政建设”、“反腐倡廉”词频则分别是49、34、12,中纪委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指出,“反腐败工作的突破口在权力结构的改革上”,反腐力度的加大与相关词频的降低反映中纪委“强化权利制衡”的思想,分解地方集权,“加强对党政‘一把手’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对于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至关重要”。全国30省区市将“群众路线”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61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作风建设。
“做实做好司法体制改革大文章”
2014年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法治129次、信访71次、法制33次、司法32次、法律援助22次。央广网评论员指出,“司法改革要让普通百姓看得见”,即在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方面维护人民的权益,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给百姓提供合法维权、监督渠道,维护公平正义。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薄案庭审直播、唐慧胜诉、夏俊峰被判死刑、李某某被判10年均体现了司法的公正公开,“破除地方化藩篱,让审判流程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
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党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该决定。《人民日报》署名评论文章称“废除劳教见证制度文明进步的力量,折射上下互动共同推动法治中国的共识”。
“以改革开放促经济提质和民生改善”
2014年人民网两会热点调查显示,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环境治理、教育改革、住房、新型城镇化等民生热点跻身前十。
调查显示,两会热词“社会保障”已连续四年位居榜首,截至3月2日,“社会保障”投票已达518090条,双轨制、养老金、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问题被网友推到台前。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共有111处提及“社会保障”,“改善民生”86次,“养老”263次,“社会救助”32次,“老年人”36次,“妇女”69次,“儿童”93次、“残疾人”73次,在促进社会保障事业上各有成就并展开新的规划。
“统计事件”中,共有46件重大“食药安全”舆情事件,从奶粉到转基因,从食堂到街边,从药品宣传到药品食用与注射,一桩桩事故都着实让百姓揪心。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有53处提到“食品药品安全”(2013年44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9处(2013年10处),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完善消费权益机制。
统计数据显示,共计15省区市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单独二孩”政策。不同省区市报告指出:①依法实施、落实“单独二孩“政策;②制定政策配套措施;③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长期均衡发展。
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教育”词频达722次,涉及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逐步将农民工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实施中高考改革工作。2012年12月“占海特事件”将“异地高考”一词推入2013年全国两会热点调查,网民关注促进教育改革工作重点的细化。2013年“异地高考”破冰,2014年全国会有30个省区市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就业”词频483次,各省工作努力做好毕业生、农民等就业安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013年10月,《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保障房政策没有遏制房价上涨”。“住房梦,居者有其屋”,微博网友如是感慨。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住房”187次,“保障性住房”58次,“棚户区”51次,各地积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迈出更大步伐,同时给予国民更多期待。日《中国经营报》人物专访报道称“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最佳途径”。2014年全国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共提及“新型城镇化”102次,“几亿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和城镇化将是举世瞩目的重大议题。”
“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
2013年至今我国已多次发生重度雾霾事件,百度新闻中约有427万篇新闻报告,新浪微博平台约有8068万“吐槽”。媒体评论称“天上雾霾容易吹散,人们心头忧虑的雾霾如何去除”?破解“十面霾伏”,消除“心肺之患”,2014年全国两会前夕港媒预测“雾霾”将成为两会最热话题。
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开门见山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14省区市提到“霾”,“生态环境”词频达113次(次),“节能减排”74次(次),“污染治理”48次(2013年21次),“节能环保”36次(2013年31次),“大气污染防治”35次(2013年1次), 通过比对2013年数据发现,2014年地方加大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京津冀等6省份联手战雾霾,签订“军令状”,北京市长王安顺称“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的民生思想,即“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业内人士认为各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激发正能量”
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信息化”71次,“信息服务”30次,“信息公开”15次,“4G”15次,“舆论监督”14次,“信息基础设施”7次,“舆论引导”5次,“网络问政”4次,“政务微博”3次,“互联网管理”3次,“网络安全”2次,“舆情”2次,依法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网络空间成为各地网上舆论工作的重点。
社会转型期的舆情环境错综复杂,民众对诸多民生问题十分敏感,容易由现实利益问题引发不满,因社会急剧变革而产生非理性心态。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指出,“七条底线”提出及“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互联网生态治理雾霾渐散,晴空初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颜敬礼述评《网络空间雾霾初散,但任重道远》,“互联网良莠互现,积弊已久,深入治理互联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让网络的天空进一步“清朗起来”依旧任重道远。
“精心做好受伤和遇难群众的救治和善后工作”
2014年3月的第一天,全国两会前夕,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严重暴力恐怖事件,29位平民在惊恐中失去了宝贵的生命,130余人受伤,举国人民悲恸着,沉思着。案件发生后,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同志对处置工作作出批示,孟建柱同志率工作组连夜赶赴昆明指导处置工作。知名网友“和菜头”说道,“在这个时代里,恐怖分子对平民实施无差别杀戮已经成为一种痼疾。这不是偶发的暴力事件,而是至死方休漫长战争”。中新社《直面挑战文明底线的暴力恐怖不容忍、不姑息》一文指出,“唯有让暴力恐怖犯罪嫌疑人面对坚决有力的司法审判、严惩,才能伸张人类社会理应共同信守的正义原则。”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发生了多起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伤害。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社会治安”词频达51次,“突发事件”达18次,提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责编:王倩、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理雾霾的措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