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汇率明明就只差几块钱的手表批发怎么就说涨幅很大了

来自子话题:
这有什么可后悔的。很明显,社交这个,除非腾讯不做,否则他放多少重心在米聊上都不可能跟腾讯竞争啊。把精力放在小米上,完全放弃米聊在大家看来是正道吧。
这有什么可后悔的。很明显,社交这个,除非腾讯不做,否则他放多少重心在米聊上都不可能跟腾讯竞争啊。把精力放在小米上,完全放弃米聊在大家看来是正道吧。
来自子话题:
照着自己现在的配置答一下,没用过的不推荐。&br&~~~~~~~~~~~~~~~~~&br&应用篇:&br&1. 在图书馆看书,做读书笔记适合用哪些APP?&br&Evernote&br&2. 课堂笔记适合用哪些APP?&br&Noteshelf(搭配bamboo电容笔)&br&3. 记日记,适合用哪些APP?&br&电子版: Evernote&br&手写版:Noteshelf&br&4. 如何用IPAD 下载教材?在哪里下?&br&教材找得到的多半是扫描版的PDF。&br&建议电脑端下载后导入或是百度云。&br&下载的地方有新浪爱问,百度文库,各种论坛等。&br&阅读建议用GOODREADER。可手写批注。&br&5. 有没有哪些可以画素描的APP?&br&Paper.&br&6. 有没有哪些好的学习外语(英语,日语)的APP?&br&欧路词典。&br&~~~~~~~~~~~~~~~~~&br&技巧篇:&br&1. 建议iPad上不要装太多东西。&br&2. 把重要应用集中放置在突出位置。&br&3. 游戏等娱乐应用随用随删。哪怕下次用到时候再装。用小小的不方便为这些行为赋予一点成本。&br&4. 远离网络。&br&~~~~~~~~~~~~~~~~~&br&iPad用于学习还是有优势的。&br&便携。别人成书包的书。我一部iPad足矣。最好再附加一本纸质笔记本。&br&装逼。ipad实乃自习室装逼之利器也,前提是你是在看书不是在玩游戏,搭配一支电容笔效果更佳。&br&~~~~~~~~~~~~~~~~~&br&手机打字,不便赘述。&br&以上是本人亲测。不及之处,多多指正。
照着自己现在的配置答一下,没用过的不推荐。~~~~~~~~~~~~~~~~~应用篇:1. 在图书馆看书,做读书笔记适合用哪些APP?Evernote2. 课堂笔记适合用哪些APP?Noteshelf(搭配bamboo电容笔)3. 记日记,适合用哪些APP?电子版: Evernote手写版:N…
来自子话题:
目前于消费者而言,MOBI格式与EPUB格式相比较,除了前者格式负担较轻以外,基本没有任何优势。&br&&br&
EPUB在脚本,公式,矢量图形的支持方面强过MOBI。&br&
现阶段EPUB的优势体现在图文混排,图片嵌入字体等,未来可预测的优势是EPUB对于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内容互动的支持上。&br&&br&
EPUB是开放标准,所以在开发工具上EPUB也会有更大的选择。&br&
MOBI的推手主要是Amazon, 此格式电子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Amazon这个巨大的内容提供商及其电子书阅读器Kindle的流行普及。&br&&br&
至于为什么Amazon选择MOBI(或基于MOBI的AWZ格式),可以引用《USA Today》对Jeff Bezos(Amazon集团的CEO)访问的一段话。&br&&br&问:&br&
为什么亚马逊不选择epub这种竞争对手和图书馆普遍采用的标准电子书格式?&br&&br&答:&br&
我们创新的速度很快,采用自己的标准格式,能够让我们将创新成果迅速结合到产品中去。例如,Whispersync技术(该技术通过无线接入互联网,将电子书阅读进度信息同步到各种阅读器上)以及字号放大缩小的技术。&br&
采用其他格式的电子书阅读器,以后也能把这些功能结合进来。但是,我们在提高产品性能上动作十分迅速。采用自己的格式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不用等第三方格式跟进之后再动手。&br&&br&&br&原文请点下方链接&br&&a href=&/tech/news/-amazon29_VA_N.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olume of Kindle book sales stuns Amazon's Jeff Bezos&i class=&icon-external&&&/i&&/a&
目前于消费者而言,MOBI格式与EPUB格式相比较,除了前者格式负担较轻以外,基本没有任何优势。 EPUB在脚本,公式,矢量图形的支持方面强过MOBI。 现阶段EPUB的优势体现在图文混排,图片嵌入字体等,未来可预测的优势是EPUB对于声音,影像等多媒体内容互动的…
来自子话题:
&img src=&/1e68c42e1fff0fef32370d_b.jpg& data-rawwidth=&845& data-rawheight=&2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45& data-original=&/1e68c42e1fff0fef32370d_r.jpg&&我应该算是比较“资深”的用户,但从数据上看却远算不上“重度”,因为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使用Google Reader,所以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有多“重度”。无论如何,我不是谷粉,我这人不会是任何粉。有什么好粉的?再伟大也只是个伟大的business。从一开始就是business。说是伟大的business,其实不过是一个目光长远而又明智的business而已。伟大不过是跟短视、山寨的国内公司相比所产生的感觉。除去非理性的个人喜好因素,随便拿一个跨国长寿企业来比比看,都可属于伟大。比如IBM怎么样?杜邦怎么样?(查查诺贝尔奖)但是这些公司名字说出来人们会顺利地感受到浓重的business味。不明白为什么Google和Apple就偏不。&br&&br&关于Google Reader停止更新、停止维护、甚至停止服务的话题,已经不新了,之前已经有过很多讨论,我这次还来掺和其实只是为了晒晒上面这张图。事实图上显示的我开始使用Google Reader的时间比我想像中的还要晚。在使用Google Reader之前,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用Blogline,在Blogline之前,我又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用一个PC的客户端的。&br&&br&大家谈到几个因素,例如Google Reader没人用了,互联网的潮流变了,SNS才是王道等等,我觉得都有道理。不过,如果谈到“互联网潮流变了”这个层面的话,那就不只是就Google Reader谈Google Reader了。从我的经历,我觉得“没人用Google Reader”跟“没人看/写blog”是差不多时候发生的事情。我想从我的角度谈谈我看到的一些不利于Google Reader的环境和现象,当然一定都是片面的一面之辞。&br&&br&首先说明一下,我完全不是那种“互联网IT码农Geek谷粉果粉LinuxPythonMySQL”类的人。作为“不是这群人”,我从开始接触博客开始一直到今天,都一直感到独立个人博客的内容的可能性被一堆“互联网IT码农Geek谷粉果粉LinuxPythonMySQL”严重限制,而且现在看来是长期严重限制。其余的个人博客,就是公知名人。长期以来,我感到很难找到一个中文的,非名人却有趣的作者、独立域名、定期写点文章的圈子(一两个人不算,我认识一两个),独立域名博客不少,尤其是现在,更不少,但大多数都是“互联网IT码农Geek谷粉果粉LinuxPythonMySQL”的内容。互联网有一个吊丝群体叫“站长”,不时能听到类似“站长都不容易”的感叹。一开始我很纳闷,网站内容各不相同(我原本认为做网站主要是做内容,我的这一“误会”是很重要的“误会”,之后还会聊到),技术问题应该都不难办。干嘛会有这么多站长同病相怜地聚在一块儿?最近,我的博客使用了水脉烟香的WordPress连接微博插件的捐赠版,因此要加用户群才能下载到升级包。加入了这个用户群,我才算近距离地接触到了“站长们”。原本以为,会使用到WordPress连接微博插件的人,一定都是独立域名博客作者。这里集中了这么多这样的人,我一定能找到很多有趣的,非“互联网IT码农Geek谷粉果粉LinuxPythonMySQL”的博客。可是根本没有找到,我入群一开始留意过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到的博客,除了码农类的内容之外,就是“奇趣搞怪酷知识冷笑话煎蛋果壳有意思吧”型的,完全看不到作者的博客。时间再长,看到群里有时兴起的一些讨论,我才明白,原来所谓“站长”就是一群完全不是为了写作的兴趣,而是纯为做站赚钱而生存的人。什么火就搞什么内容,以转为主,自己相当于做一个“编辑”兼“维护”类的角色,实际目标就是刷SEO刷流量(之后怎么转化成钱我也不清楚)。&br&&br&我03年左右就开始在BlogCN写博客,当时在BlogCN上写博客的用户中(随便找的),我找到非常多极其有意思和有趣的人。令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叫“停不了的猴子事业”的博客。之后,我在&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当时还不知道是属于Google的),BlogBus、歪酷等地方都开过博客,最后才专注在&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上写。从这些博客托管商那里,我也陆续知道一些有趣的人(现在完全不出名),通过评论回复和trackback,有些人还一度成为了朋友。但是在大多数时候,你只想一直看这些人的博客,但完全不想去留言或者trackback来让对方知道你的存在。正是这种情况下我需要利用RSS来关注这些在不同地方写博客的人的新作。可以说,对于一个Blogger来说,RSS reader的意义主要不是在一“看新闻”,而是在于“看博客”,在于对一个自己周围的blogosphere的维系。我觉得我自己的写博客精神,是很依赖于以为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看我的博客这一假像的。如果常常认识到我的博客很多人看,我写博客就没办法自由挥洒,我的文字就不够有趣(在我自己看来)。写博客一定要假装没人看才有趣。同理,看到一个有趣的博客,你也会生怕自己的乏味会恶心到作者,一个这么有趣的作者,当他得知自己的博客将会有很多如我这般乏味的读者在follow,岂不大感无趣,有丧失写作动力之险。情愿在一处默默阅读欣赏即可,不愿打扰对方。只有RSS订阅能够恰如其分地满足同样有这种需求的人们。&br&&br&但是,假设这就是一种“blog的精神的话”,那这跟SNS的精神简直是背道而驰的。RSS reader在这一坐标下,也就是一种用来最大程度地避免形成交友关系的服务的。因为毕竟RSS技术并不只有个人博客会使用,订阅了一组RSS,你未必就是订阅了一个人或者一群固定的人,你最多只能说订阅了固定来源的内容,只是其中有一些是个人博客。所以RSS是一个让人跟内容(而不是人)建立单向联系的服务(现在我所知道的分析工具最多只能分析出你的RSS被哪些客户端订阅,但不能一一告诉你订阅你的都是&b&谁&/b&,所以是单向),而微博SNS则是能让你完全知道你关注谁和谁关注你这两份列表,是建立的人与人的双向关系。&br&&br&假设我所说的“blog精神”真的存在,那么,这也是一个不去评论留言或回复的风气。也许自己未必有那种自觉说“我不要为互联网产生垃圾文字”甚至于“在网上,只要是从我这儿出来的都是优质的,劣质的我亲自做censorship。不至于这样,但由于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他人的文字,会有所在意。至少会有这样一种想法:看了你的文章,我觉得好有趣,我有点话想说,想补充,甚至有点不同意见。可是我根本不想跟这位这么有趣的作者形成争辩态势,我的那点儿话,其实无非是要表达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喜爱。我甚至不想说出来给作者听到。但是不吐不快,所以还是悄悄地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出来算了,希望对方不会恰好订阅了我的RSS吧。事实上,就算对方订阅了我的RSS,对方也会基于同样的考虑,不会来我的博客回应的,只会在他的RSS Reader的界面前面笑而不语。相比而言,就在本问题的页面,你就已经能够看到哪怕是在“知乎”这种推崇优秀问答的社区,“社交化”的趋势已经催生出很多仅仅是表达“Google是个大傻逼”这样的微博式的回答了。所以SNS精神跟blog的精神恰恰相反,它是不介意甚至鼓励大量的未经深思熟虑的戏言、妄言和臆语——就怕你不说话不动作不秀美图不转奇闻不向你的timeline增加一条动态。&br&&br&RSS服务还代表着这样一种风气,那就是:用户要自己去找、去留意、去搜集他自己觉得有趣的内容来源。这包括两项对用户的较高要求:第一,他是一个事先就很清楚自己觉得什么有趣,什么无聊的人,也就是他是形成了他自己固定的一个品味;第二,他愿意为着对自己品味的较高忠诚,不惜花时间和精力自行去寻找和留意合适的内容来源。一种相反的做法——也是现在极其流行的做法——是什么叫?就是让互联网技术或者计算机算法从你日常的动作中读出可能连你自己也不清楚的兴趣倾向,然后再向你推荐你可能会感兴趣的内容,即所谓的“推荐算法”。这种算法甚至不要求你清楚自己喜欢啥讨厌啥。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或者习惯随大流的用户,他对一个推荐机器人的“培训教育”很可能是零。很可能机器人在初始只能通过其他大多数用户的大众趋势来向他提供内容,等待他去点“踩”或者“不喜欢”来教育机器;但用户如果极少如此去教育机器的话,很可能情况就是一直以为他看到的都是大众兴趣。他满足于不需要自己去找,就有一些东西可看——毕竟是推荐的,那这些就当然是好看的,那就OK了。&br&&br&&br&&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Lawrence Li& data-hash=&6bec4cda1f510& href=&/people/6bec4cda1f510& data-tip=&p$b$6bec4cda1f510&&@Lawrence Li&/a&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a href=&/2012/08/recommendation-is-hard.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论推荐之难 - Apple4us&i class=&icon-external&&&/i&&/a&。里面有段话:&br&&blockquote&知道什么是好东西的能力就是品味。有好的品味已经不易,还要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事情──相信我,那是枯燥的。即便做的是你热爱之事,也不令这枯燥减少一分。而一件事能否做成,很多时候就取决于你忍耐这枯燥的能力。&br&&/blockquote&换句话说,只有非常宠爱自己那点儿小癖好小兴趣的人(这必然不会是大众,而且也不会是一般的小众),才会忍耐这枯燥。这就是为什么RSS Reader类产品用户极少而又极其“重度”的原因。Google Reader只是把RSS Reader做得特别好而已。Google不做Reader,当然不是因为Google Reader做得差或者Google不珍视那些谷粉所说的一些理念,而完全是整个RSS Reader服务的性质已经不适合由Google这种大公司去顾了。或许有什么小巧的开放团队会去专注地为这么小众的用户做一个应用——这样的例子不少——但未必所有这种做得很出色的小众应用最后能被大公司收购,很多小众应用就一直很出名而又很独立地运营了下去。Reader界只是恰好做得突出的就是Google,所以事情结局变成不是一个很好的小众应用等不到大公司去收购(这种常见的事情不至于让这么多人纠结不已),而是一个大公司要丢掉一个好应用(反倒就让很多人无比纠结不已)。&br&&br&Google Reader对我个人来说,让我担心的事情是我博客读者的流失。数据显示我的博客99%订阅来自Google Reader客户端。今时今日习惯使用RSS来follow博客的人,少一个是一个,不会再增多的了。我的博客是关评论的,真正的读者只有躲在RSS Reader背后的完全无名的人们。如果Google Reader结束服务,很可能我的博客就真的一个读者都没有了,我周围的blogosphere也会瓦解。事实上不用等到Google Reader出问题,早我就感觉独立写博客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前文所描述的那些“站长”)。早在在急于宣布Google Reader已死和RSS已死之前应该先宣布的,是blog已死。我一个等到Google Reader真死的时候才发现我的blog要死的人,就是典型的后知后觉和活该了。&br&&br&所以我不会怨恨Google关Reader服务。我自己产生的内容不够多,不够优质。凭少数不求出名的独立blogger的力量,当然也没办法维持blog的潮流。在一个SNS盛行,连老大妈也上Facebook的时代,这一点点blogosphere没能说服大家要么闭嘴阅读,要么产生精品——这不只是在这个时代,这到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是潮流。RSS reader和blogosphere从一开始就没有大众过。要论伟大,有一个更伟大的机制叫trackback,死得更早了。我若要怨恨和不舍,一定是先对trackback,迟迟不会轮到Google Reader。&br&&br&另见:&a href=&http://www.andrewsun.net/panta_rhei/archives/49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阅乎:除了我自己,谁还能向我推荐什么? : 万物皆流&i class=&icon-external&&&/i&&/a&
我应该算是比较“资深”的用户,但从数据上看却远算不上“重度”,因为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使用Google Reader,所以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有多“重度”。无论如何,我不是谷粉,我这人不会是任何粉。有什么好粉的?再伟大也只是个伟大的business。从一开始…
来自子话题:
楼层已经被减少到51层了,可是题主要的是上传完毕。&br&这个视频大概大小为2M,如果是4G网络,恭喜你,只要51层,如果是联通3G,上传2M的视频大概需要5秒,电信的需要6S,移动的需要10S以上。(此处认为在正常网络下)。&br&骚年,如果是联通3G,你大概要从680米的楼上下来,4米一层,也就是170层,如果是电信3G,大概要800米,也就是800米,大概200层,如果是移动。。。。。哈利法塔也不够用了。
楼层已经被减少到51层了,可是题主要的是上传完毕。这个视频大概大小为2M,如果是4G网络,恭喜你,只要51层,如果是联通3G,上传2M的视频大概需要5秒,电信的需要6S,移动的需要10S以上。(此处认为在正常网络下)。骚年,如果是联通3G,你大概要从680米的…
来自子话题:
根据题设要求,先说结果:结果是无论怎样,马化腾都是赢家,Tencent也都是赢家。&br&&br&其次,就是提问中的叙述很有意思,值得单独拿出来判研一下:&br&&br&1、评判产品,首先应该把自己放空,不要带着自己的成见先入为主。因为不在事中,凭借观感而得出的结论很大可能是错的。而自己的判断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通过思考是否有所得。&br&&br&2、比较产品,做功能比较意义不是很大。今天凌晨iPad3放出,一堆国内厂家的总们列举数据,证明自己的平板在性能和功能上全面超越了iPad3。那又怎样呢?产品是制造者和用户之间无声的对话,制造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是数据、功能,而是之上给用户带来的整体感受。更重要的是,用户是否如同预期一样接受到了?&br&&br&3、要非常提防自己旁观者的心态。旁观者不曾受过任何生产过程中的压力,也不曾面对过生产过程中抉择上的痛苦,因此,对于产品内核中的强劲动力,产品的内在方向,容易做出轻率的判断。世间的事物如同都那么容易洞若观火,伟大的事物怕早就已经坑谷盈满。所谓产品价值,用户行为是最好的检定。&br&&br&最后,手机QQ和微信同为很强大的产品。在强大背后,是产品本身能满足用户的不同内在需求。与其罗列功能,比较长短,倒不如仔细思考一下这些需求分别都是什么,以及还有哪些潜在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根据题设要求,先说结果:结果是无论怎样,马化腾都是赢家,Tencent也都是赢家。其次,就是提问中的叙述很有意思,值得单独拿出来判研一下:1、评判产品,首先应该把自己放空,不要带着自己的成见先入为主。因为不在事中,凭借观感而得出的结论很大可能是错…
来自子话题:
简单说说我在ipad上面看杂志的问题&br&&br&以前iPad上面的名车志我基本每期都看,最近2-3月太忙忘记下载了,名车志算是做得非常好的iPad杂志了,各种多媒体元素都有,图片也清晰。&br&&br&但是!这玩意儿真的太占容量。以前用的ipad3乞丐版,标称16G,实际能用的一共就13G,再去掉系统占用的实际就11G,用了大半年后各种游戏、应用占了9G以上左右的空间,平时能拿来腾挪的就2G都不到,一期杂志几百兆,遇到车展还有特刊,我看的比较慢,所以常常要删杂志给其他应用腾地方,等删了其他应用再去下载杂志。&br&&br&去年底换了32的ipad air,只看名车志的话,存储空间问题基本算解决了。&br&年头上爱APP搞了4本杂志免费送1年的活动,我都注册了,然后开始下载,过了一个通宵都没下下来几本,又发现空间占用太厉害,然后就都删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br&&br&我想说,如果要在ipad上舒舒服服大量看杂志的话,64G版本可以说是最低配。另外,就我个人而言,下载速度慢绝对影响看杂志的欲望,而且是致命性的。
简单说说我在ipad上面看杂志的问题以前iPad上面的名车志我基本每期都看,最近2-3月太忙忘记下载了,名车志算是做得非常好的iPad杂志了,各种多媒体元素都有,图片也清晰。但是!这玩意儿真的太占容量。以前用的ipad3乞丐版,标称16G,实际能用的一共就13G,…
来自子话题:
“摇一摇,约炮,支付宝交易,亲,五分好评哦!”有点凌乱
“摇一摇,约炮,支付宝交易,亲,五分好评哦!”有点凌乱
来自子话题:
有 Google 的同学问我这是不是我们发的「软文」... 拜托,先不说良心,要是问这么一条问题就能帮我们招到更多的人,那豌豆荚早该关门了。知乎上聪明人虽多,犬儒倒还是主流,也许这样更显自己聪明吧。&br&&br&人家应该只是在纠结,真心诚意上来求回答的吧,大家真心实意答才是。&br&&br&我的答案当然不能算「客观」,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就好像当年我抱着去念书好还是去硅谷工作好的态度去请教开复,结果就到了创新工场孵化豌豆荚... 豌豆荚发出去的每个 offer,我都和 candidate 面谈过,里面也确实有不少人是拿了硅谷公司的 offer;坦白说,我自己对拿北京的空气和硅谷的空气竞争,也没有什么信心。不过,我自己做为既选过 Google、又选过豌豆荚的人,应该还是有点发言权的。&br&&br&而则「最后一面」的很多内容,中文所谓「面试」,英文为「Interview」,「互相查看」也。我的目标也不是把人劝进豌豆荚,而是通过这次聊天让 candidate 和我对对方都有更深的了解。「到哪里工作」是个很重要的决定,「合适」最重要,把人忽悠了进来,人家觉得不合适做两周就想走,对双方也都是个损失;我还记得有个实习生离职前写了封邮件给所有人,「我了解作为创业者的艰辛,所以我才没有选择创业」。豌豆荚不适合每一个人,这里无意给人贴标签,但总结起来,大多是在事业、生活、野心... 这些点的权重上,各有不同。&br&&br&就像 &a data-hash=&11ca7f85ad9fff60c29c9& href=&/people/11ca7f85ad9fff60c29c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Cat Chen& data-tip=&p$b$11ca7f85ad9fff60c29c9&&@Cat Chen&/a& 从豌豆荚去 Facebook 的时候,我不也高高兴兴帮忙做 reference check 么 (应该有吧?不记得了...)?大家能找到自己更 dream 的 working environment,何乐而不为呢。&br&&br&我自己的背景,可以参见我自己这篇文章:《&a href=&http://blog.wangjunyu.net/11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2013 届毕业典礼上的发言&i class=&icon-external&&&/i&&/a&》。对,毕业的时候我去了 Google,然后又出来做了豌豆荚。Google 是我的 dream company,我从 03 年开始用 Google,一直到今天,整个 Google 的 Blog Network 几乎所有官方 blog 每篇我都会读,以至于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就给 Google 投了简历,没有给任何一家公司投简历。这样一家公司给我 offer,有什么可犹豫的?&br&&br&当然要犹豫,我是物理专业的,正道应该去美国念 PhD。这个纠结的过程上面那篇文章里面有讲到,就不再重复了。回顾自己在 Google 的三年,如果回到 2007 年再重新选择一次,我还是会这么选择。当年的 Google 中国,就是家创业公司。Paul Graham 说 Startup = Growth,当年 Google 在中国业务发展速度远比人的招聘速度比成长速度要快,以至于我还在实习的时候就被生拉硬拽去做一整个大社区产品的设计师,虽然最后花了几年的时间仍然做得一塌糊涂,但得到的锻炼确实很大,在失败中得到的锻炼。而我自己又是非技术科班出身,这三年的时间在 Google 的工作经历,也完成了一个从「爱好者」到专业人员的转变,实在受益匪浅。&br&&br&2009 年年底的时候也面临两个选择,是去 Mountain View (当时可能可以去 Gmail) 还是去念书,结果去找了趟开复,就变成创业了。开复有一句话特别简单,你要去 Mountain View 什么时候去都行 (事实证明也确实越来越容易,完全不是稀罕事了),要去念书更是,但赶上移动互联网的潮流,五年十年只有一次 (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仍然成立,豌豆荚做为赶上这个潮流的为数不多的创业公司,在今天的基础下往下发展,想象力... 好了不自夸了,「不客观」)。这也是个特别简单、特别容易下定决心的 argument。&br&&br&其实我创业还是去大公司是无所谓的,我内心到今天依然觉得如此,但我真的想有一个能专心做好产品、好设计的好环境。Mountain View 感觉满足我的要求,而如果在中国的话,没有哪家公司能满足我的要求,只能自己做。而我又想抓住中国的机会,做出让身边人都喜欢的、简单好用的产品。这样的选择题做下来,答案还是蛮显然的,那只能自己去做这样一个环境了。&br&&br&四年过来,想想 Gmail 好像这四年也没有太多大的进步... 还是老话,Startup = Growth。又好比传说中 Eric Schmidt 当年给 Sheryl Sandberg 的建议:&br&&blockquote&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don’t ask what seat. Just get on.&br&&/blockquote&当然,如果你考虑的点是空气会不会太稀薄、会不会很难受... 你确实不适合坐火箭,也没有机会。&br&&br&话说回来,舆论环境是不利于我们创业公司招人的。感觉在中国,反而大家都对大公司蹂躏小公司的故事更兴奋一点是不是。我经常遇到人说我们不理性,太理想主义,但大多数情况下仔细辩论下来,不理性的其实是对方。比如说小公司不稳定... 我们 2010 年是和搜搜抢应届生,2011 年是和人民搜索抢应届生,中间也有和有道搜索、人人游戏等等。现在呢?谁更不稳定?谁对事业更有长期的愿景?谁的发展更快?&br&&br&所谓「Follow your heart」,是做选择的真理。我另外一位长辈稍微结构化一点,她说你凡事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你是谁」「你要到哪里去」「你怎么去」,问完这三个问题,答案也就清楚了。&br&&br&写批批踢的间隙上来敲几段,逻辑不是很清晰,请见谅。写完这段文字的目标,不是希望看到这段文字的人将来会选择豌豆荚,而是希望你的每一个选择都不后悔。
有 Google 的同学问我这是不是我们发的「软文」... 拜托,先不说良心,要是问这么一条问题就能帮我们招到更多的人,那豌豆荚早该关门了。知乎上聪明人虽多,犬儒倒还是主流,也许这样更显自己聪明吧。人家应该只是在纠结,真心诚意上来求回答的吧,大家真心…
来自子话题:
- -不要装多看,坚持原系统一百年不动摇,我们是来看书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要弄。
- -不要装多看,坚持原系统一百年不动摇,我们是来看书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不要弄。
来自子话题:
在 2013 年 4 月,Google Play 推出了全新设计的 4.0 版本;在此之前,豌豆荚也推出了全新首页设计的手机客户端。瞬间变得小清新的 Google Play 遇上豌豆荚,好多人第一眼会傻傻分不清楚。&br&&br&豌豆荚 (左) 和 Google Play (右) 新版主要的相似点:&br&* Holo Light 界面风格&br&* 淡绿色/灰色的配色&br&* 卡片式的应用排列&br&&br&&img src=&/3ce7d7bdc116b_b.jpg& data-rawwidth=&1540& data-rawheight=&12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540& data-original=&/3ce7d7bdc116b_r.jpg&&&br&&br&一个产品的新设计上线,从需求到设计,再到实施,测试打磨,呈现给用户们一个最终的产品,这个周期不是以天计算的。而两者算上各种 beta 版的发布时间其实相差无几,只能说两者设计&殊途同归&。&br&&br&熟悉豌豆荚的朋友都知道,淡绿色和灰色一直就是豌豆荚的品牌色彩。而从 2012 年发布手机版 3.0 客户端开始,豌豆荚就采用符合 Android 4.0 设计规范的 Holo Light 风格。Android 4.0 系统的设计水准相比之前 2.x 有了很大的提升,足以满足挑剔用户对设计的要求,因此豌豆荚决定不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直接采用原生规范做设计。这样的好处是,用户只要熟悉了这个系统,打开豌豆荚不需要研究界面和交互就可以很快上手使用。而此时 Google Play 还是一个不完整的 Holo Dark 的风格,很少有人把这两者相提并论。&br&&br&( 豌豆荚3.0 )&br&&img src=&/d0a48edbc72f19f7a3ada5_b.jpg&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53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br&(Google Play 3.x, 图片来自互联网)&br&&img src=&/4fb419aba3ea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5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4fb419aba3ea_r.jpg&&&br&豌豆荚 3.0 推出之后,收到了很积极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关于首页展示的应用没有让人探索的兴趣之类的抱怨。于是在 2013 年初,我们对首页进行了重新的设计,主要的目标是:&br&&br&&ol&&li&提高应用的总体质量&br&&/li&&li&主动增加单个应用的信息量&br&&/li&&/ol&&br&&br&为了保证应用信息量增加的情况下界面不显得杂乱,又能清晰地体现应用之间的分割,我们做了很多备选的设计,综合考虑在手机上的展示效果(比如太小的卡片会太有压迫感),还有信息量(比如更大的卡片肯定会减少一屏显示应用的数目),最终选择的是比较简单紧凑的一版卡片设计。&br&&br&&img src=&/2d18cc317c409a9254cee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9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2d18cc317c409a9254cee_r.jpg&&&br&而 Google Play 显然是从 Google Now 等应用沿用了卡片的风格。&br&(Google Now 为代表的 Google 设计风格)&br&&img src=&/fb793f8263afc00afaa447_b.jpg& data-rawwidth=&288& data-rawheight=&4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8&&&br&&br&所以这些元素的碰撞,加之 Google Play 应用频道的品牌色也是淡绿色,造成了两者在视觉的第一印象上很接近。但是,在功能和细节上豌豆荚和 Google Play 还是有很多不同的:&br&&br&1. 豌豆荚的主页展示了更多有人味的推荐理由,充分利用了卡片这个形式的优点。而 Google Play 只有 Editors' Choices 里面的卡片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其他地方只是单纯把列表换了一个样式。&br&&br&2. Google Play 虽然对应用的安全和隐私等方面花了很大力气,相比豌豆荚的标准还是要宽松,无论是对私自弹出通知栏广告的应用,还是对调用隐私权限的应用,都未给用户足够的提示。相比之下,豌豆荚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提示。&br&&img src=&/ace64989bffcd6d5f768badd13d4379b_b.jpg& data-rawwidth=&337& data-rawheight=&24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7&&&br&&br&3. 不过 Google Play 也有很多先进的特性,如:可以选择对指定应用自动安装更新;可以对应用卡片进行安装之外更丰富的操作,类似选择收藏应用以备后续操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研究的地方。&br&&img src=&/fc3d2bf3bf04c698660aef673c416e85_b.jpg& data-rawwidth=&328& data-rawheight=&1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8&&&br&&br&当然,我们相信今后 Android 本身会引入更多更人性化的设计,Google Play 也会在内容分发,包括应用领域做出越来越多的创新 。豌豆荚也会充分发挥 Android 平台的特性,做出更优质的设计 :)
在 2013 年 4 月,Google Play 推出了全新设计的 4.0 版本;在此之前,豌豆荚也推出了全新首页设计的手机客户端。瞬间变得小清新的 Google Play 遇上豌豆荚,好多人第一眼会傻傻分不清楚。豌豆荚 (左) 和 Google Play (右) 新版主要的相似点:* Holo Light…
来自子话题:
博德之门系列(包括剑湾传奇、安姆阴影、巴尔王座)是当代欧美奇幻RPG的基石,私以为更是巅峰作没有之一(PST过于深刻),在1999年PC Gamers评价道:&b&It reigns supreme over every RPG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sets new standards for those to come.&/b& (&a href=&http://web.archive.org/web/34//reviews/125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C Gamer Online&i class=&icon-external&&&/i&&/a&)
与日系RPG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可比的方面很少。另外必须指出的是,BG比FF更加硬核向,玩家群体更小。&ol&&li&影响力:截止2006年,全系列销量500w份,&a href=&/books?id=wxeZaGcqdLUC&pg=PT2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lunkett's Entertainment and Media Industry Almanac 2009&i class=&icon-external&&&/i&&/a&,作为一个硬核向的游戏这已经不算少了(对比同时代的大众口味Diablo1: 截止2001年,销量250w)。为后来双B的奇幻系列(Icewind Dale/PST)立下创作基石。在2012年,增强版博德之门在多平台上发售,对于一个有14年历史的游戏,这已经说明了它在奇幻硬核玩家心目中的地位。而BG2增强版(包括ToB)也在日发售。&/li&&li&评分:GameSpot &b&9.2&/b&, IGN &b&9.4&/b& 。对比:&b&Diablo2&/b& GameSpot &b&8.5 &/b&IGN &b&8.3&/b&; &b&NWN2&/b& GameSpot &b&8.6&/b&, IGN &b&8.7&/b&; &b&ES V&/b& GameSpot &b&9&/b&, IGN &b&9.5&/b&; &b&DAO&/b& GameSpot &b&9.5&/b& IGN &b&8.7&/b&; 这样大约可以反映不考虑历史地位的状况下游戏本身的品质是什么档次。 选D2是和更大众一些的经典对比,选其他3个是和现在的3大WRPG厂商(Obsidian/Bethesda/Bioware自己)的代表作对照。&/li&&li&画面:不是强项,当年的效果还算可以,Infinity引擎一直用到Black Isle死为止。现在的BG增强版是增强版Infinity,在平板上还能凑合看。&/li&&li&音:激昂和悠远并存的史诗风格音乐也是游戏经典的一部分。音效方面大部分比较平凡,法术吟唱是亮点。&/li&&li&机制:战斗依托AD&D这个当年制霸的TRPG系统,BG这方面没有创造太多的内容,沿袭就能创造极好的战斗体验(但对新手来说,与噩梦无异,试问有几个人知道THAC0是什么意思,加上十几年前的游戏相比现在普遍缺乏入门指引)。对于WRPG,重复可玩性的一个要点就是战斗方式可重入,即能用不同的队伍、技能、顺序来完成同一场战斗(也许还要加上不用战斗完成),并获得不同的路线结果。另外,BG的第三人称即时、可暂停等也成为了后世PC上TRPG的标准。&/li&&li&情节:BG的可玩性大部分体现在情节和对话中,大部分玩家会对此望而生畏,请想象一下看到占据半个屏幕的一段话时的感受。只有切身投入的才能体会到深刻的代入感。并且乐于探索世界的玩家会在各个角落体会到制作方的良苦用心(以及玩笑/彩蛋/背景故事),比如我们可爱的小明和小布(虽然这厮占一个物品栏很烦,但我还是喜欢听它叫)。另一方面,整个系列讲述了一套完整的故事和游戏体验,除去剑湾传奇外所谓的三部曲,玩家从一个受长辈关照的雏鸟直到封神。可以继承存档这个设定在此也功不可没。同时诞生了一系列依赖前作存档的道具和情节(比如臭名昭著的泡裤系列。。。。。。),这样的设定也直接在DA和ME的存档中得到继承。&/li&&li&世界:这里不单指费伦多样的风土人情。重点是能在BG1中体会到类似沙盘的探索感,在BG2中的选择感,以及诸多当代WRPG所必备的元素,如流言系统等。&/li&&li&队伍:不得不单独将这个从机制中拎出来说。队伍是BG的超级亮点,大部分的NPC刻画都入木三分,不同性格观点的队友会吵架打架,BG2中的恋爱元素(随机选择的对话时机),主角对队友的态度等等都是前无古人、后暂无来者。主角不是万能的,不能像某拯救宇宙的嘴炮一样摆平两个要打起来的队友。&/li&&li&角色:很多NPC都有自己的故事,能入队的NPC更是背景丰富。拿小明来说,很多人用小明,但不知道小明的来历。小明是拉许曼Rashemen狂战士啊,玩过MotB的大概记得穆斯蓝提尔城Mulsantir里的狂战士小屋吧,小明就是跟那些人差不多的来历,来自东方的狂野武士。又如艾德温,来自泰伊Thay的红法师,和MotB里老婆大人一样啊,和新角色Neera水火不容啊。&/li&&li&公司:BG是Bioware的第二部作品,虽然他们的第一部也算成功,但BG一举将Bioware推成了世界一线游戏公司。靠着BG的成功,他们在RPG的道路上奉献了多个经典制作: NWN、KotOR、ME系列和DA系列。&/li&&li&如果非要和FF7相比,列举一点数据:截止2010年,FF7完成了1kw销量,GampSpot评分9.5(PS)/8(PC),IGN评分9.5(PS)/8.2(PC)。二者在各类评奖中也没啥正面交锋的机会,因为FF7的奖项都是主机游戏的。&/li&&/ol&
博德之门系列(包括剑湾传奇、安姆阴影、巴尔王座)是当代欧美奇幻RPG的基石,私以为更是巅峰作没有之一(PST过于深刻),在1999年PC Gamers评价道:It reigns supreme over every RPG currently available, and sets new standards for those to come. (
来自子话题:
得分第一的答案让我震惊。&br&&br&我做了八年的企业 Online ERP 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三个五百强企业的实施经验) - 包括浏览器和移动版本 - 对于脑残的视觉和交互深恶痛绝。&br&&br&无论是 2B 还是 2C 的应用,&b&使用者都是“人&/b&&b&”,&/b&视觉和交互不可能不重要。而且好的视觉和交互和满足需求并不矛盾,而且还有助力。优雅的排版,清晰的重点数据表示,合理的交互设计都会让业务完成的更快,更顺畅而非相反。把企业业务和视觉交互设计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脑残。&br&&br&不思进取的厂家们可以接到单,是因为 ERP 系统真正从 UX 受益的人,并不能影响决策:&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所有的 ERP 系统的用户体验都那么不好?&/a&&br&&br&即使如此,如果我们看看今天第一流的企业应用提供商?他早已把视觉和交互提升到了比较高的水准。比如 Salesforce 。&br&&img src=&/b0e3f440c54b45f67eaa9ac_b.jpg& data-rawwidth=&144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40& data-original=&/b0e3f440c54b45f67eaa9ac_r.jpg&&&img src=&/3ceb34958cb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5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3ceb34958cb_r.jpg&&&br&而向下看齐,是没有底线的。。。
得分第一的答案让我震惊。我做了八年的企业 Online ERP 系统的开发和设计(三个五百强企业的实施经验) - 包括浏览器和移动版本 - 对于脑残的视觉和交互深恶痛绝。无论是 2B 还是 2C 的应用,使用者都是“人”,视觉和交互不可能不重要。而且好的视觉和交互和…
来自子话题:
谢@黄继新 老师邀。&br&&br&我们&英语流利说&还是一个很初期的团队,目前还没有发布安卓版本,iOS 版本的推广还在不断摸索中。前段时间我们的 app 在
App Store 上连续三周停留在付费总榜前十,这个成绩让我们自己也很意外,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 App Store 榜单其实对没有什么推广预算的小开发团队是不太有利的。&br&&br&其实我们目前才刚刚起步,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但@黄继新 老师认为我们目前所做的事情,分享出来会对其他和我们类似的小开发团队有帮助,那我就尝试总结一下吧,希望抛砖引玉,能听到更多好经验,也非常感谢之前各位无私的干货分享!&br&&br&如何低成本推广,这个问题是所有移动应用开发者都关心的,特别是首次开发移动应用的团队。我们就是这样一支典型的团队。我们团队在发布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才4个人。我们开发的 iOS 学习类应用“英语流利说”在4-5月期间曾经连续三周多时间内位居App Store付费总榜排名前十(其他Top 10的基本都是游戏),连续五周多排名教育类付费榜第一,还曾经一度在付费总榜排到第二位。而这些效果的取得都是完全依靠免费的推广渠道(辅以非常少的花销作为给用户的奖品,见下面第三点)。我们自己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br&&br&第一、好的产品是一切推广的基础&br&&br&我们产品的定位是为广大英语爱好者提供一款在移动设备上利用碎片时间练习、提高口语的app。我们意识到学习,特别是中国同学提高英语口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是一件痛苦(有些朋友用的词是“反人性”)的事情,所以要让用户在有空玩手机的时候,从多好玩的app当中想到打开一个练口语的app,特别是要能让用户不断回来成为“回头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根据自己学英语的切身体会,确定了“自动语音打分 + 闯关游戏”的核心产品体验——我们在app里加入了智能语音评价技术,无需联网就可以对用户的口语练习进行实时打分;我们还把口语对话组织成闯关的形式,让用户既可以“修炼”,又可以“闯关”。很多用户在尝试了我们的app之后的第一感觉是“有趣”,“好玩”,“新颖”,并会叫周围的朋友一起来玩,形成口碑传播。我们的很多用户每天的净口语练习(录音)时间超过半小时甚至一小时,这让我们很兴奋,因为我们知道如果让一个用户每天去读一本英文课文半小时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有不少用户告诉我们他们喜欢躲在家里的房间里(甚至是洗手间里)“闭关修炼”,直到练出高分,然后就把手机丢给自己的另一半“求挑战”。我们的app在用户闯关成功的页面上有社交分享功能,很多用户在闯关成功以后会分享到微博等社交网络(有的高分用户还会@自己的好友求挑战),也有一些用户会在闯关失败的情况下分享“求鞭策”)。另外,还有不少用户告诉我们,他们是在线下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听说“英语流利说”,然后成为我们的用户的。我们在跟深度用户的交流中常常会听到他们说自己在使用“英语流利说”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自己的口语发音和语感都有提高,这些积极的用户主观反馈也让我们的团队很兴奋。&br&&br&&img src=&/91cecc01aeb59a2f8443e3_b.jpg& data-rawwidth=&593& data-rawheight=&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3& data-original=&/91cecc01aeb59a2f8443e3_r.jpg&&&img src=&/a3e2a3a143859dfd097a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35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a3e2a3a143859dfd097a_r.jpg&&&br&&img src=&/1e685a6c3f4acb5cd9fdd0ff01485d6a_b.jpg& data-rawwidth=&827& data-rawheight=&7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7& data-original=&/1e685a6c3f4acb5cd9fdd0ff01485d6a_r.jpg&&&br&鉴于学习类应用本身的特点,我们的产品不太可能如“疯狂猜图”或者“唱吧”那样一夜爆红,所以从每个功能,每个细节出发,真正从用户角度为她们做出好用的产品,才可能形成口碑传播,也才能在其他推广渠道为我们带来新用户的时候留得住她们。&br&&br&第二、微博推广&br&&br&大家都反复强调了社会化营销的魔力。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些通过微博营销引爆一个app的“四两拨千斤”式的故事,但是这种效果的达到需要把握事件营销机会的敏感度和创造话题/传播点的创造力,很难复制。我们也在做不断的尝试,积累经验,寻找感觉。目前来看,借势依然是最经济的手段,但是尺度和分寸需要拿捏得当。这方面我们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可以分享。&br&&br&(背景:我们在4月20日四川芦山(雅安)地震之前的一段时间把app由免费改为了收费。)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团队的同学们就觉得要力所能及地表达一下我们的支持。我们就制作、发布了一个中英文对照的“遇到地震的5个tips”的长微博,并承诺每一个转发,捐1元钱。有不少用户积极支持并转发了,但也有一些用户对这种转发才捐款的做法表示反感。我们在第二天又发了一条微博,宣布我们会把一周内所获得的收入全都捐献给地震灾区。另外,我们结合产品本身的特点,制作了一个专门教用户在各类危险灾难情况下如何自救的课程(10个对话),让用户在练习口语的同时了解相关知识。上述内容,都通过我们的官方微博账号进行传播放大,达到了较好的效果——“英语流利说”在App Store付费总榜的排名从10-15名进入了前5名,并保持了大约3周。回头总结,我们发现用户是愿意支持正能量的,但是在相对于较为明显的“搭车营销”,用户更愿意接受和支持无条件地爱心表达方式。&br&&br&第三、跟渠道长期、深入的合作&br&&br&还有一点,我觉得主要是运气,得到了一个主流推荐渠道的支持。我们没有任何推广预算,根本没敢考虑使用限免类网站或应用来推广。我们的app刚发布没几天,“限时免费大全”的同学就主动联系了我们,说在App Store发现了我们的app,试用了一下很喜欢,想免费帮我们做推广。这对于我们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我们先试用了限免大全,觉得产品体验不错,然后又在网上做了一些调研,跟一些圈内的朋友打听了一下,觉得是个靠谱的团队,可以合作一下试试。出于好奇,我又专门和限免大全的联合创始人Charles进行了一次视频长聊,问他为什么会想要主动帮我们推广。他告诉我他就是一个我们的目标用户,以前多次尝试提高口语都无法坚持,没有什么效果。在App Store发现了“英语流利说”之后,试用了一下,很喜欢,就想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并用上我们的产品;同时他还提出了不少关于改进流利说产品体验的好的建议。这番坦诚的交流奠定了我们后来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br&&br&限免大全在2月19号帮我们进行了推送推荐以后,后面的48小时我们的下载量和排名就像坐了火箭——2月20日的下载量是推广前2月18日的10倍,排名也迅速上升到教育类免费榜的第一和免费总榜的六十几位。这次合作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好的渠道伙伴的重要性。&br&&br&&img src=&/83f083ad5d1feca0a361ac_b.jpg& data-rawwidth=&591& data-rawheight=&4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1& data-original=&/83f083ad5d1feca0a361ac_r.jpg&&&br&&br&经过几个月的产品打磨和迭代,我们和限免大全在5月下旬又进行了一次合作推广。鉴于此前“英语流利说”接近2个月在教育类付费榜排名第一,有不少对学英语感兴趣的同学已经对我们的产品有所了解,只是由于app收费,没有“下手”,我们就和限免大全一起策划了一个“许愿限免”的活动。只要在限免大全的讨论区里许愿希望免费获得“英语流利说”的用户超过一定数量,我们就限免,同时对给出希望得到“英语流利说”的理由写得最好的一些用户一些小赠品。由于我们的产品和刚发布时相比有了较大的改进,并且也有一些口碑,以及推广形式的创新,这一轮限免给我们带来的新用户数量是上一次的大约10倍。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新用户,限免大全也给他们的用户带去的实惠。&br&&br&因此,我的建议是,移动产品团队要学会找到渠道喜欢的点,不同的渠道有不同的性格,要不停地想办法去找和他们合作的点。如果不想花钱,或者少花钱(比如我们就准备了给用户的礼品费用)就得到渠道的支持,那就得花时间动脑子去想一些巧妙的,让双方共赢的合作点。
谢@黄继新 老师邀。我们"英语流利说"还是一个很初期的团队,目前还没有发布安卓版本,iOS 版本的推广还在不断摸索中。前段时间我们的 app 在 App Store 上连续三周停留在付费总榜前十,这个成绩让我们自己也很意外,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 App Store 榜单其实…
来自子话题:
你错了,这不是Holo风格。这是因为iOS扁平化了。。。
你错了,这不是Holo风格。这是因为iOS扁平化了。。。
来自子话题:
更新:&br&据社科院透露:&br&&blockquote&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社科院的调研团队通过三个途径获得7万样本:其中有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样本量4万左右;而数据提供方缔元信公司提供2万左右,还有1万样本量来自于社科院的调查。&/blockquote&这样看来,他的数据来源似乎和下面的这份调查不一样,我之后的回答仅供参考。我个人认为同一数据公司在两次调查在方法上不会有多少区别,因此下面的回答应该仍然有价值,所以还是保留下来。&br&=======================================&br&这个数据是社科院委托第三方进行线上调查的,数据公司名叫缔元信(Dratio)。&a href=&/149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在京发布 缔元信提供数据支持&i class=&icon-external&&&/i&&/a&&br&研究报告可以在这里下载到:&a href=&/163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化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i class=&icon-external&&&/i&&/a&&br&数据来源的描述是这样的,看起来他总共收回了线上问卷将近1000份。&br&&img src=&/34ec23f2cf38c2fffb0dd69a_b.jpg& data-rawwidth=&1076& data-rawheight=&7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76& data-original=&/34ec23f2cf38c2fffb0dd69a_r.jpg&&&br&问卷调查在这里可以找到:&a href=&/survey/index.php?c=122&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化媒体用户研究有奖调研&i class=&icon-external&&&/i&&/a&,只要第一题选择了微博或微信其中之一就可作答,最后问到了答卷人的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这样他就获得了这样一批答卷人的收入情况。&br&问卷调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代表性,即回答问卷的人能不能代表你想要了解的对象群体。不幸的是,代表性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br&有代表性的问卷对象一定要从一个有代表性的总体库中抽取出来,比如常住人口库,户籍人口库。抽取的方法还比较简单,困难的是要保证回答的人也能有代表性。当拒访或瞒报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上时,问卷就不具有代表性了,比如高收入人群几乎必然会拒答有关收入的问题,高学历的人群又对隐私问题特别保留。我们在面对这类情况时,也只能是提高一点奖励,让调查员变得更formal一些,多回访几次来表现调查的诚意,以此尽量避免代表性的缺失。&br&那么大家可以看看,这样一份建立在自愿填写基础上的问卷是否能对整个微博群体有代表性呢?大家可以自己总结,我就不一一列举了。&br&&img src=&/736fc8915e_b.jpg& data-rawwidth=&827& data-rawheight=&3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7& data-original=&/736fc8915e_r.jpg&&**************下面是吐槽时间****************&br&信不信我把奖励从运动水壶改成老年复合维生素这报告就会变成“老年人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用户群”?
更新:据社科院透露:为了让数据更加精准,社科院的调研团队通过三个途径获得7万样本:其中有来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实时监测数据,样本量4万左右;而数据提供方缔元信公司提供2万左右,还有1万样本量来自于社科院的调查。这样看来,他的数据来源似乎和下…
来自子话题:
没有对不起我们的地方。
没有对不起我们的地方。
来自子话题:
作为准测试工程师和资深果粉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了&br&&br&&ul&&li&在历代机型上的测试&br&&/li&&li&主屏幕上的图标和程序名称显示是否正确&br&&/li&&li&观察UI是否符合设计&br&&/li&&li&多任务并存的情况下,测试app的流畅性&br&&/li&&li&当前app的声音播放功能是否在拔出耳机后自动暂停&br&&/li&&li&播放器类app或者有播放功能的app对各种格式文件的支持&br&&/li&&li&播放视频时,长时间不操作会不会自动锁屏&br&&/li&&li&当前app的播放是否能将另一个app的播放中断&br&&/li&&li&设置不同的通知中心状态,观察app是否能够正确推送消息&br&&/li&&li&开启各种权限后,测试能否使用该权限,例如定位、推送、照片访问、通信录访问&br&&/li&&li&分享功能、外部链接和广告&br&&/li&&li&通过iTunes同步内容&br&&/li&&li&社交媒体帐号绑定功能&br&&/li&&li&输入功能&br&&/li&&li&键盘弹出后内容是否显示正常&br&&/li&&li&输入外语时是否存在换行问题,例如一个单词被拆开换行&br&&/li&&li&wifi和3g环境的识别&br&&/li&&li&下载的时候是否会自动锁屏(IOS下自动锁屏一般会中断下载)&/li&&li&下载任务的断点续传&br&&/li&&li&横竖屏切换&br&&/li&&li&多点触控&/li&&li&支持多国语言的app在系统语音变更后能否自动调节成当前语言&br&&/li&&li&不同颜色背景下,状态栏的显示是否正常&br&&/li&&li&有来电或推送时app是否能自动暂停(对游戏很重要)&br&&/li&&li&距离感应器、光线感应器、重力感应器是否作用于当前app&br&&/li&&li&定位误差&/li&&li&能否关联相关文件,例如pdf阅读器要做到可以在其他app中显示用该app打开文件的选项&/li&&li&按键音的测试&/li&&li&检查长按、拖动、放大、缩小等操作是否正常并观察动画效果&/li&&li&在app中能否正常完成复制粘帖等操作&/li&&li&保存图片功能&/li&&li&截屏功能和截屏图片显示是否正确&/li&&li&来电前已经手动暂停的播放,挂断来电后是否导致自动继续播放(很多播放器的通病)&/li&&li&播放器的进度条、音量、亮度调节功能&/li&&li&当前app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机身温度&/li&&li&当前app的手势操作是否于系统自带的手势操作冲突,例如iPhone的下拉菜单,ipad的多手势操作&/li&&li&如果有操作手势冲突,是否有相关提示,例如建议用户关闭ipad的多手势操作&/li&&li&各项辅助功能在当前app中的兼容度&/li&&li&开启辅助功能中的字体放大后 当前app的UI是否被破坏&/li&&li&朗读所选项功能在当前app中的朗读质量(当前版本的微信就有朗读不流畅的问题)&/li&&li&版本更新后,对旧功能的回顾测试&/li&&li&voiceover的正常使用(感谢devil缠的补充)&/li&&/ul&
作为准测试工程师和资深果粉 这个问题我不请自来了在历代机型上的测试主屏幕上的图标和程序名称显示是否正确观察UI是否符合设计多任务并存的情况下,测试app的流畅性当前app的声音播放功能是否在拔出耳机后自动暂停播放器类app或者有播放功能的app对各种格…
来自子话题:
时隔两年,有必要对该问题的答案做个修订。&br&从最早的3GS到如今的5S,我都是忠实的iPhoneorgraphy爱好者,期间所用摄影App无数,但最常用的无非还是那几款。因此修订中特将App按使用频率及特性作个大致分类与排序。&br&&br&【主力拍摄应用】&br&&ul&&li&Hipstamatic:从去年开始替代Camera+成为主力,是我最爱的拟真摄影app,丰富的镜头、胶卷、闪光灯、机身组合,效果出众,UI极具质感,秒杀其他同类应用。作为狂热粉丝,所有新出的胶卷、镜头都必入,也摸索出最喜欢的若干种搭配组合。经典的胶卷、镜头组合可参考知乎上的相关问题和答案,此处略去不表。摇一摇的话,也能随机组合,往往会实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喜欢的话,可以加入“我的最爱”。应用还支持双重曝光,碉堡了。但凡用此App拍摄的照片,都可以一键分享到Tumblr、Instagram、脸书、推特等,十分便捷。&br&&/li&&li&Camera+:曾一度取代自带相机的最佳摄影App,功能全面,操作便捷,极具性价比。拍摄模式下,对焦与测光可实时分离,网格、地平线等也很实用。后期方面,场景模式最为强大,其中清晰度及美食是我的最爱。剪裁模式丰富,黄金分割、正方形还有各种比例任意选择。The Lab则包括各种微调,如高亮、阴影、晕影、色温、曝光、模糊、锐化、饱和度、软焦点、双色调、电影胶片颗粒等,而我最爱的是拉直。筛选器中则是各种滤镜组合,分为调色、复古、特效、标准好莱坞、I Love Analog六大类共计54种,而且每种都有中文对应。边框提供了简单、风格、好莱坞三大类共计27种,前两大类最为好看和实用。&br&&/li&&li&VSCOcam:强大的胶片模拟效果,出自滤镜名门,品质保证。这款应用是今年才入手的,虽然目前还没有成为主力应用,但大多数自带相机拍摄的照片我都会用其进行后期处理。出于对其胶片效果的热爱,一口气买下所有效果,目前还在慢慢摸索中。也可以品鉴应用中GRID里各路摄影达人的作品,学习其构图、色彩运用等。同Camera+一样,该应用也带有大量后期微调的功能,效果实时呈现,操作上也十分便捷。虽然全英文界面,但手势操作简单,很容易上手。亦带有分享功能。&br&&/li&&li&自带相机:其实已经能满足普通用户的摄影需求了,无论从拍摄到滤镜(可实时预览)都很出色。拍摄方面,除去最爱的正方形构图,全景及慢动作功能实在太赞。最重要的是,自带相机的操作十分便捷,且与自带相册高度集成。偶尔我也会刻意回归自带相机,只将注意力放在拍摄行为本身。&/li&&/ul&&br&【非主力拍摄利器】&br&&ul&&li&Instant:完美模拟宝丽来拍立得相机,连渐进的出片过程(包括音效)都很拟真。多大数十种的滤镜效果也是宝丽来官方授权。此外,强度、暗角、乳胶、噪点等也可微调。相片纸的颜色、质地、文字标注等可定义程度极高,适合享受后期的摄影爱好者。分享功能强大。&/li&&li&IncrediBooth: Hipstamatic官方出品的自拍利器,口袋中的快照亭。UI、音效拟真度高,拍摄倒计时,可连拍四张。通过内购可收集不同的效果出色的滤镜。从内到外的复古味道。&/li&&/ul&&br&【社交分享】&br&&ul&&li&Oggl:Hipstamatic官方出品的摄影社交应用。比起大名鼎鼎的Instagram,我更喜欢这一款,因为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味道,更加文艺范。该应用也可用来拍照,用的也都是Hipstamatic的胶卷和镜头效果,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可以从相册中导入照片,然后利用各种组合进行修饰。应用采取会员制,需要年费。但可以从Hipstamatic中导入已购买的镜头、胶卷。&br&&/li&&li&Instagram:基本不用来拍照,虽然其滤镜效果十分惊艳。于我只作两种用途:观摩他人的摄影作品,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li&&/ul&&br&【主流后期处理】&br&&ul&&li&iPhoto:Apple官方出品,iLife套件之一;UI设计精美,功能全面强大。&br&&/li&&li&Snapseed:触摸体验极佳的照片后期应用,微调功能出色,效果实时呈现,品质与口碑绝佳。&br&&/li&&li&Filtersrorm Neue:专业性强、功能全面的后期应用,iOS上的Photoshop。UI很赞,支持曲线、色阶等,触控操作出色。支持中文。&br&&/li&&li&Photogene 4:历经四代,UI更为扁平。功能上与Filtersrorm Neue类似,丰富且强大,只是不支持中文。&br&&/li&&li&Perfectly Clear:最大程度改善照片清晰度。触控操作简便,通过拉动中间的按钮呈现实时效果对比,极其直观。对于噪点大的照片,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li&&/ul&&br&【非主流后期处理】&br&&ul&&li&SwankoLab: 同为Hipstamatic官方设计。拟真暗房洗印过程:需要向池中滴加不同的药水,来获得想要的效果。期间需要计时等待,照片效果会缓缓呈现,且伴随拟真音效。很好玩地一款复古体验应用。&/li&&li&CaremaBag:使用便捷,效果出众&br&&/li&&/ul&&br&【其他特色App】&br&&ul&&li&BestCamera:国际商业摄影大师Chase Jarvis亲自设计的摄影应用。其著作《iPhone影像随行》中的作品都是用3GS拍摄的,这本书在国外卖得极好。我最早的一款付费摄影App。&br&&/li&&li&Pro DHR:最好的第三方HDR应用。&br&&/li&&li&D-Series(已下架):Hipstamatic官方另一款应用,模拟一次性相机,具有协同摄影的概念,极具特色。&br&&/li&&li&CaremaBag:亦有Mac版本,滤镜繁多。&br&&/li&&li&食色:国风浓厚的InstaFood。为所拍美食照添加种类繁多的文字修饰,使美食照片变得别具特色。&br&&/li&&li&InstaFood:美食拍照与修饰利器。与上面那款类似,吃货必备,风格上更加西化。&/li&&li&InstaWeather:为照片添加实时天气信息。&/li&&li&InstaPlace:为照片添加实时地理信息。旅游留念利器。&/li&&li&KeepCap:自拍利器,美颜效果不错。&/li&&li&FishEye Pro:顾名思义,中文名为专业鱼眼相机。&/li&&li&Snappr:功能出色的鱼眼镜头。&br&&/li&&li&Big Lens:模拟大光圈,效果出色。&/li&&li&SlowShutter:可以设置慢速快门。&/li&&li&ColorSplash:可保留细节色彩。&/li&&li&TiltShiftGen:专注于拍摄微距照片。&br&&/li&&li&Pinhole HD:拟真针孔相机。&/li&&li&Waterlogue:效果极其出色的水彩风格处理利器,将照片转化为大师级的水彩画。有众多风格可选,有绘画过程呈现。&/li&&li&Brushstroke:与上一应用类似。&/li&&li&AutoPainter:一共又三款,能够展现绘画大师(如梵高、莫奈等)绘画过程的照片风格化应用,加拿大专业工作室作品。&br&&/li&&li&Percolator:给照片添加咖啡泡时尚马赛克的效果。&/li&&li&Fragment:给照片添加棱镜碎片的效果,很后现代。&/li&&li&nice与品酷:这两款应用可用来标注照片内的信息。&/li&&li&Photo Stats:用来统计iPhone相册中的照片信息,结果以可视化数据表格呈现,十分美观。&/li&&li&Posing App:提供拍照姿势的指南类应用。&/li&&li&AntiCrop:傻瓜式去除照片上不需要的内容,十分智能。&/li&&li&Retouch:功能与AntiCrop类似。&/li&&li&PhotoShake:设计感十足的照片组合利器,效果丰富,DIY程度高。&br&&/li&&li&Phoster:将照片变成海报的利器,效果十分出色。&br&&/li&&li&Halftone2:将照片变成漫画风格的利器。&br&&/li&&li&ComicBook:功效同Halftone2类似,操作上更为便捷。&br&&/li&&li&Over:给照片添加种类繁多、风格独特的特效文字。&/li&&li&Path on:也是一款照片配文利器。&/li&&/ul&&br&【视频拍摄类】&br&&ul&&li&Spark:UI酷炫。&/li&&li&FiLMiC Pro:将iPhone变为专业的摄像机。功能丰富且强大,专业功能如音频仪、光暗分布图、长宽比叠加等也都应有尽有。&/li&&li&Cinamatic:Hipstamatic的视频版本,可拍摄15秒微视频,支持分享功能。滤镜丰富,效果出色,复古味十足。&/li&&li&8mm:拍摄老电影的利器——丰富的镜头与胶片,还有抖动、放映机音效、效果实时预览、后期剪辑编辑等等,够强大。&/li&&li&Vintagio(没有针对iPhone5S优化):可调节播放速度,并配上自带的多种风格背景音乐,效果十分逼真逗趣,DIY模式强大。&br&&/li&&li&iSupr8:专业强大的老式摄像机,胶卷效果出色。&br&&/li&&li&美拍:反感美图秀秀,但很喜欢美拍。&/li&&li&Demon Cam:魔鬼变脸,视觉特效出色。&/li&&/ul&
时隔两年,有必要对该问题的答案做个修订。从最早的3GS到如今的5S,我都是忠实的iPhoneorgraphy爱好者,期间所用摄影App无数,但最常用的无非还是那几款。因此修订中特将App按使用频率及特性作个大致分类与排序。【主力拍摄应用】Hipstamatic:从去年开始替…
来自子话题:
好吧被抓出来了,我就老老实实回答吧,我是其中一只合伙人。&br&&br&我们目前是在上海的一个2个人的小团队(还有两个兼职的实习生),之前都是百姓网出来的,我搭档写代码,我负责不写代码(其实就是产品汪+设计湿)。&br&&br&当时叫Mudlab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泥巴实验室」,这个名字没那么高大上,当时就想我们应该像往墙上丢泥巴一样不断尝试,寻找最终粘在墙上的那一块。所以你看到我们两个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周为单位来迭代的 —— 我经常说PM是吃屎长大的,你成长的不够快是因为吃屎速度不够快而且吃的不够多。&br&&br&EverMemo是我们俩当时磨合的一个产品,之前虽然是同事但是并没有合作过独立的项目,所以用了4个月的时间把这个产品打磨到我们满意的阶段就暂时告一段落。&br&&br&如 &a data-hash=&7fa646bef2& href=&/people/7fa646bef2&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庄明浩(rosicky311)& data-tip=&p$b$7fa646bef2&&@庄明浩(rosicky311)&/a&同学所说,我们目前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食色」这个项目上来了,喜欢的同学可以去下载围观:&a href=&/cn/app/shi-se-chuang-yi-mei-shi-shui/id?mt=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Tunes 的 App Store 中的“食色,分享味蕾快乐的水印相机”&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貌似就想到这么多,遇到新提问再来补充吧,谢谢大家的关注,我们会继续好好打磨产品的:)&br&&br&对了如果你在上海,有兴趣来我们公司坐坐(虽然有点寒碜),我们会很开心的给你泡杯茶一起扯扯淡的,有兴趣邮件我&br&&br&————————&br&&br&补充下EverMemo的安卓版是 &a data-hash=&fc78b02d6c89& href=&/people/fc78b02d6c89&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fc78b02d6c89&&@林惠文&/a&同学友情协助开发,他还和 &a data-hash=&9eed4a5df2ca5554d9bef3& href=&/people/9eed4a5df2ca5554d9bef3&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9eed4a5df2ca5554d9bef3&&@Gavin FOO&/a& 一起开发了「AnimeTaste」的安卓版。
好吧被抓出来了,我就老老实实回答吧,我是其中一只合伙人。我们目前是在上海的一个2个人的小团队(还有两个兼职的实习生),之前都是百姓网出来的,我搭档写代码,我负责不写代码(其实就是产品汪+设计湿)。当时叫Mudlab其实翻译过来就是「泥巴实验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了几块钱的生活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