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修水县政府网瓦房口乡穆家桩磨西沟有没有快递

天气预报:
第七篇 村落居民(3)
发布时间:
来源: 作者:webmaster
浏览:539次
核心提示:  瓦房口乡    瓦房口乡位于柞水县中东部,以地处瓦房沟口而得名。东与红岩寺镇毗连,南与杏坪镇接壤,西与凤凰镇交界,北与马家台乡相邻。民国29年,瓦房口首次设金井乡,乡政府驻地庙沟口文福寺,辖牛槽沟、
  瓦房口乡    瓦房口乡位于柞水县中东部,以地处瓦房沟口而得名。东与红岩寺镇毗连,南与杏坪镇接壤,西与凤凰镇交界,北与马家台乡相邻。民国29年,瓦房口首次设金井乡,乡政府驻地庙沟口文福寺,辖牛槽沟、肖台、大沙河、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狮子沟、马家台、曹家坪10个保,隶属镇安县。1950年撤金井乡设瓦房口乡,辖8个村,47个自然村,隶属柞水县;1953年归属曹坪区、曹坪公社;1961年恢复柞水县制时,为柞水县红岩寺区瓦房口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庙沟口宋家凸。1984年更名为瓦房口乡,乡政府驻地街垣垣上,1989年10月迁于街上庙沟口;1997年将穆家庄乡并入瓦房口乡;2002年8月撤村并组后,现辖7个村,61个村民小组,2101户,7746人,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419亩,林业用地101815亩,牧业用地32500亩。  金井河在瓦房口乡地段,既有瓦房沟口最为开阔之处,更多的是两岸山坡陡峭,沟谷狭长,川道以“本地人”居多,沟梁上多为“下户人”,其中湖北“通山人”占很大比重。乡境内农作物以种植玉米、小麦、大豆、洋芋为主。主产核桃、板粟、木耳、香椿、香菇等。天然药材有猪苓、五味子、杜仲、柴胡等。主导产业以畜牧、林果、劳务为主。境内有老君庙、仙人庙、兴龙寨、七星寨、横岭寨、枫沟寨、后寨、古树梁、太白湫、龙王庙、古佛山等名胜古迹。  街垣村:街垣村位于瓦房沟口,沟口之南古有小街,石板房为主,多居饶、宋、张三姓,现已发展成为楼房林立、人口繁杂的商贸街区。沟口北有土垣,瓦房居多,是全县樊姓人居住最为集中的村庄,目前尚有96户、398口樊姓人聚居。此地以瓦房沟为界,当地人习惯将沟南称之为“街上”、将沟北称之为“垣上”,街垣村之名由此各取一字简称而成。2002年,邻近的庙沟、柿园沟两村并入街垣村。该村现在的主要村落有:街上、垣上、梅子沟、上河、东庙沟、西庙沟、后寨子、柿园沟、龟颈湾。村内有农户485户,1744多人。民国时期,曾是镇安县东二分区、金井乡政府所在地,现为瓦房口乡政府驻地。  老庄村:老庄村地处磨沟口,位于金井河中下游。自清代乾隆年间,党氏宗祖从山西迁此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并取名老庄延用至今。主要地域分布在土塬和金井河两岸,土地易耕而肥沃。瓦丰公路穿村而过。2002年与原清水庵村合并后,辖7个村民小组,227户,808人。共有耕地1225.5亩,林地10795亩。以党、徐、赵、张4姓居多, 其中党姓现有52户,216人。重点村落有党家塬、老庄子、胡家沟口、胡家湾、鲁家沟、孤山沟、清水庵、凉水沟。是全乡铜矿资源较为丰富的村。民国时期,曾是镇安县东二分区金井乡管辖的一个保。新中国成立后,为原穆家庄公社乡政府驻地。  阳坡村:位于金井河畔中下游的一河两岸,2002年原阳坡、枫沟两村合并,以其所在位置阳坡占多而取其名。辖区分布有6沟2坡,即马蹄沟、太阳沟、阳正沟、山枫沟、沙窝沟、枫沟、阴坡和阳坡。境内山势险峻,地理条件差。该村张姓人较多,为湖北通山移民。现有耕地1040亩,8个村民小组,221户,839人。  金岭村:位于金井河中游。境内有一山梁叫板庙岭,由西向东直插金井河畔,故将板庙岭和金井河各取一字,称为金岭村。2002年与原甘沟村并入。村民分布在3沟1梁之中,村内院落主要有甘沟、汤家院子、黑沟、石船沟。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3户,702人。  磨沟村:以此地盛产磨子石而得名。位于瓦房口乡以西10公里,呈Y型,正沟为原磨沟村,两条岔沟分别为原东磨沟、西磨沟村,2002年3村合并而成。该村山高坡陡沟窄,立地条件差。现有农耕地2320亩,林业用地4500亩。周家坡土地条件较好,是烤烟基地。现辖15个村民小组,432户,1624人。张、徐、王3姓占多数。其中:张姓在清朝中期从湖北省通山县迁此定居,现有151户,601人。  大河村:位于小河口以上的金井河畔。因大金井河穿村而过,当地人把此河称为大河而得其名。商柞公路、瓦丰公路形成T字形由村而过,交通较为便利。民国时期曾属小河口乡,后归穆家庄乡管辖并随之并入瓦房口乡。2002年原凉水沟村并入后,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306户,1199多人。该村主要村落有方家院子,陈家湾、王家院子、沙垱幺房,陈、廖、方、王姓人居多。村域内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瓦房村:位于金井河下游以西的山沟内。在明代移民时,樊氏首迁此地,在沟内中心地点(现名老庄子)建有土木结构住房3间,房面前檐盖瓦,后檐盖石板,因此得名瓦房沟。2002年撤村并组时,由原9个村民小组合并为6个,现有耕地1366亩,227户,830人。养殖、林果、药业和劳务输出是该村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主要村落有瓦屋场、南沟口大院、油坊湾、漆扒口大院、老屋场。该村张姓人较多,有108户,316人。  【穆家庄】相传古时的金井河河谷很深,可以行船,枫沟口石岩上至今还留着拴船的桩痕。磨沟口和土地庙嘴的连山石、伸脚石几乎与对面山相接,就在这两个山嘴之间有一村庄,临河岸没有石坝,是靠在石岩上嵌入,再用木棍横叠起来抵挡河水的袭击,保护这座村庄,得名木加庄,后演绎为穆家庄。  【石船沟】位于金井河西边,沟口有一巨石,形似船而取名石船沟。沟内以廖姓居多,2个村民小组,68户,193人。    马家台乡    马家台乡位于柞水县中东部,金井河中游。东与红岩寺镇紧邻,南与瓦房口乡相连,西与凤凰镇交界,北与曹坪镇和九间房乡接壤。总面积97.2平方公里,耕地6728亩,林地11.4万亩。森林覆盖率76.8%。商柞公路北线穿境而过,乡政府驻地金狮村一组(狮子沟口)。  马家台乡以历史悠久的马家台子而得名。《镇安县志》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六月叫马家店乡,民国十四年(1925)九月,将马家店乡改为狮子口乡,均归镇安县东二区管辖,民国二十九年(1940)归金井乡管辖。1950年3月划归柞水。镇柞合县期间归曹坪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9月恢复柞水县制,划归红岩寺区设立马家台人民公社,公社驻地狮子口综合厂。1984年8月更名为马家台乡。1997年将原曹坪乡的灯塔村、红岩寺乡的中坪、芦草沟、西北沟村划归马家台乡管辖。现辖7个村,36个村民小组,1786户,6452人。  马家台乡气候温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薯类、杂粮作物。主要林产品有核桃、板栗、生漆、漆油、香椿,亦有五味子、柴胡、杜仲、山萸肉等中药材,小沟、王家沟、狮子沟有小金矿。境内有莲花寨、狮子寨、马鞍寨、花洞、关帝庙、云山寺庙等多处名胜古迹。  金狮村:原名狮子村。因从马家台乡政府往红岩寺方向去,有一条沟叫狮子沟,沟口一座山嘴长得像狮子头一样,有狮子凸、鼻子、眼睛、牙齿之形。当地村民就将金井河的“金”字和“狮”字连作一起取名金狮村。现有耕地951亩,林业用地6850亩。辖3个村民小组,260户,627人。以宋、张、徐、夏4大姓氏为主。清朝、民国年间,曾是镇安县马家店乡、狮子口乡政府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为马家台公社、乡政府驻地。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灯塔村:原名刘峪沟村。位于马家台乡东北部。民国时期,与塔尔坪同属一个保,后将刘峪沟和塔尔坪分开。因当时塔尔坪有两个塔,塔上的灯能照到刘峪沟,于是就将刘峪沟改为“灯塔”而得村名。该村分岩上、岩下。岩上,解放前属蓝田县葛牌镇管辖,土地改革时划归柞水县青岗槽保;岩下和西沟,解放前属镇安县管辖,1953年以后归属柞水县曹坪乡。1997年由曹坪乡划归马家台乡管辖。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09户,795人,耕地595亩,林牧用地14040亩。居住人口分布于西沟、船板石、正沟垴、青岩沟、岩下1条大沟4条小沟之中。主要村落有周家大院、王家屋场、朱家湾、邓家院子,分别以邓、周、王、程、徐五大姓氏为主。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林果业收入可观。有通村水泥路。  金台村:位于金井河畔。最早马姓人在此居住,形成了一个大土台子,因此而取名金台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60户,958人。共有耕地1075亩,林地6700亩。居住人口集中分布于马仕沟、台子、黄土岭。主要村庄有马台、童家湾、马仕沟、黄土岭、刀背梁。徐氏、童氏、宋氏3姓约占全村人口的70%。村域内有金矿资源。有上世纪70年代刀背梁斩山开豁,改河造田工程。  金星村:位于金井河中游。原名木沟村,“文化大革命”中改名叫金星村。分布于木沟、黄仕沟、撬沟、土地沟、板庙沟和龙头山。1958年以前木沟口关帝庙曾是公社驻地,2002年将原金龙村并入。全村现辖7个村民小组,306户,1015人。主要以鲁、熊、陈、冯、廖、蔡等姓为主。主要村落有板庙沟、熊家大院、硫磺庙、黄仕沟口、木沟口、撬沟梁等。该村以种植、养殖为主。  田丰村:位于狮子沟中下游地段。居住人口分布于刘化子沟、南沟、对门沟、玄南沟四沟一川当中。原名田棚村,因早年谢氏祖先在一块稻田旁搭了一个草棚看鸟而得名,后来水田庄稼年年丰收,将田棚村改为田丰村。民国时期,镇安县狮子口乡政府驻地在南沟口云山庙,1955年迁至周家湾。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325户,1112人。主要村落有周家湾、谢家湾、徐家铺子、南沟、刘化子沟。王姓、周姓人口较多。共有耕地1240亩,林地21330亩。  西北沟村:位于马家台乡东南部。因此沟所在位置处于红岩寺、瓦房口、马家台3个乡镇交汇的太白湫庙西北方向而得名。民国时期属狮子口乡,新中国成立后,归红岩寺乡管辖,1997年划入马家台乡。主要姓氏有颜、蔡、朱3大姓。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178户,663人,共有耕地733亩,林牧用地11580亩。  颜家庄村:位于马家台乡狮子沟垴。主要分布在颜家庄、芦草沟、塔尔坪“Y”型沟谷。商柞公路北线穿村而过,是通往商州、柞水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塔尔坪(原中坪村)属蓝田县葛牌镇管辖,芦草沟属镇安县东二区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3月划归柞水,隶属红岩寺乡管辖。1997年原芦草沟、中坪(原塔尔坪)村划入马家台乡管辖,2002年将两村合并,以颜氏家族户大而得名颜家庄村。全村现辖8个村民小组,333户,1282人。以颜、周、许、朱、蔡、程姓为主,他们多是清朝年间,分别从广东、湖北、湖南、山西迁徙至此,初住草棚、山洞、石板房,现已发展成为宽阔明亮、里外雪白的瓦房或砖混结构的小楼房。该村山大沟深,沟壑交错,农、林、牧、副是当地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颜家庄】原名杨家庄。相传,杨氏早年从湖南迁陕后来到现在颜家庄村一组,开荒种田,人兴财旺,在此地建起一座很大的四水归堂四合院居住。正值兴旺之时,被一场大火将四合院的房屋烧得一干二净。随后事隔多年,颜氏祖先从广东迁陕来此分上、下两院居住,人们称其为上颜家庄和下颜家庄,后统称为颜家庄。  【板庙沟】位于金星村西南边,因沟口与瓦房口乡相邻的山脊上原有石板盖的财神庙、土地庙而得名。沟内一人名叫蔡乾升,又名蔡步云,原是金井河保长,解放前任镇安县参议员,此人为富乡里,造田修地,声名远播。沟内以姓蔡人为主,其祖先从河南迁徙而来,现已繁衍五代,70余户,260人。  【周家湾】相传,明末清初年间,周氏先祖从浙江杭州府海宁县爬二港洛阳庙周家村来到今马家台乡狮子沟,插草为标,垦荒种田,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耕种已具规模,招来很多客户,共同耕种。由于此地夏天太阳来得早、日落迟,盛产水稻,十里飘香,远近闻名,周氏家族除将十亩水稻专供皇宫外,剩余部分逢年过节送给亲朋好友。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周氏人口的增多,在对面小山凸上修建石庙一座,上殿为佛,下殿为校,因此地云雾缭绕,取名为云山寺。由于此地四面环山,型似金盆,中间一条溪流水,把金盆分为两半,相似两个半圆的弯月,周姓常年在此居住,而得名周家湾。    九间房乡    九间房位于柞水县境东北部,以境内有九间房街而取名。东邻红岩寺镇和商州区东岳庙乡,南邻曹坪镇、马家台乡,西邻曹坪镇,北邻蓝田县葛牌镇。面积68.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米。现辖5个村,21个村民小组,1025户,3942人。乡政府驻地中庙村,经蔡九路距县城75公里,经葛九路可直达蓝田县、西安市。  清朝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前,九间房乡中庙村以北归蓝田县管辖,民国二年(1913)归柞水县管辖。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月保甲整顿时,由九间房联保改为九红乡联保,驻地九间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首次成立柞水县九间房乡,驻地中庙村。1953年6月归曹坪区管辖,1956年3月归红岩寺区管辖,1984年8月更名为九间房乡。  九间房乡在明、清时期属佛教圣地,境内共有大小庙宇20多座,是陕南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雪花街、谢家街、九间房街市井繁荣,不仅承担了南来北往客商们和骡马运输队伍的食宿服务,而且是革命老区,红二十五军九间房战斗、文公岭战斗取得重大胜利的地方。境内地势平坦,森林茂密。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杂粮,尤其是所产洋芋淀粉含量高,品质好。盛产核桃、木材、生漆、松籽。境内有钼、铁、铜、萤石等矿产资源。  中庙村:原名庙台子。位于九间房乡境中部,属乡政府驻地。因古时建有庙宇,地处踩玉河上游中部而得名。2002年将原双坪村并入,现辖5个村民小组,283户,1060人。境内以吴姓为主,江南口音。居住人口主要分布于杨林沟、麻子沟、大柳林沟、秦家沟、花线沟、韭菜沟、石门沟、圆潭沟、李家湾和公路沿线川道两岸。其中,麻子沟、秦家沟、石门沟连通九华山。该村地势宽敞,山势走向独特,人称凤凰展翅。森林覆盖率达80%,共有农田743亩。蔡九公路穿村而过。  农林村:位于九间房乡北部文公岭脚下。东与商州区东岳庙乡接壤,北与蓝田县葛牌镇交界。因境内森林茂密而得名。现辖5个村民小组,218户,813人,主要分布于九间房街、路沟、土岭子沟、墨子沟、画眉沟、水晶沟和沟口一河两岸地带。境内较大姓氏家族有白氏、周氏、党氏,其祖籍地多从西安、商州、蓝田迁徙而来,至今仍保留商州和关中的语言风格和生活习惯。居住房屋多为室内立木架,隔担后用土砖或木板封成小房间。洋芋糍粑是特色家常饭,每户都有一个糍粑窝或石板。该村现有耕地510亩。人工种植秦艽等中药材有一定规模。建有萤石矿日处理80吨选矿厂,铜矿资源尚未开发。  谢街村:位于九间房乡北部。因古时谢姓人建有一条小街而得名。现辖3个村民小组,129户,515人。村内以章、高、吴、吕4姓为主,大多是早年从商州迁徙而来,至今说的是商州话。居住房屋多为立架房,生活习惯与商州杨斜、东岳庙等地相近。村民主要分布在宽沟、谢沟和两沟出口川道居住。境内地势平坦,多为沙质土,共有耕地436亩。  老庙村:位于九间房乡南部。因境内有一座古庙(至今还有一古戏楼)而得名。现辖3个村民小组,150户,551人。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邓家大院、赵家大院、雪花街、庙沟口4个集中地段。该村地势较为开阔,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共有农田718亩。境内已探明有钼矿、铜矿、金矿。蔡九公路穿村而过。  沙岭村:位于九间房乡南部,金井河支流踩玉河中下游。现辖5个村民小组,245户,1003人。居住人口主要分布于木家沟、葛安沟和川道两岸。境内早期由于没有公路,群众集资在曹坪与九间房交界的狭窄处半坡山腰上修通了一条5里多长的"砭子路",作为人行道路和骡马通道,因此地多为沙质土壤,且过往通行需翻山越岭,人们称其为沙岭,后取村名。该村有两条大沟一道平川,共有农田797亩。从境内木家沟、葛安沟翻山越岭皆能通往红岩寺镇。村委会驻地有点川道和街道气息,古人说是“十字水”对接,所以一直都有开门店做生意的。主要村落有吊庄子,邓姓人口较多;葛安沟口,湖北通山县移民周姓人口较多;木家沟,广东移民黄姓人口较多;葛安沟,刘姓、陈姓等杂姓人口较多。  【九间房街】九间房地名来历说法有多种。但最有代表性的是两种说法:一是此地早期建街只有九间房,或者是有九家店铺;二是“九”乃佛之最大数,当地庙宇甚多,九华山因此命名,山下的房子便叫九间房。最早的九间房街为明、清时期所建。两排门面房,立木架、装门板。前门面,后小院,经商、住宿、开饭馆共60多间。建造整齐,街宽5米。药铺、染房、日杂、土特产品样样都有,每旬2、5、8逢集,各路客商来此摆摊设点做生意。骡马队将木材运往关中销售,换回食盐、粮食和各类商品,街市贸易十分红火。因1962年火灾和1988年水灾,先后两次较大自然灾害街道被毁。      丰北河乡    丰北河乡位于柞水县境北部。东邻曹坪镇,南邻下梁、蔡玉窑镇,西邻营盘镇,北邻蓝田县、长安区。面积19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90米。现辖6个村,27个村民小组,1071户,3807人。乡政府驻地锅厂街,由商柞公路北线经曹坪到县城79公里,经营丰路距西安市82公里。  丰北河乡因境内有丰、北二河得名。清乾隆四十八年由蓝田县划归孝义厅。境内段家坪街道与回龙寺街道统称为北河街,民国二十九年(1940)三月,连同方山寺分别由蓝田和长安划入柞水(清朝时期,长安曾在段家坪上街设北河保,蓝田在丰河村上锅厂设丰河保,在宽沟村娘娘庙设宽沟保)。1950年将北河保改为北河乡,丰河保改为丰河乡。宽沟保因古时在金井河上架有高桥,而改名为高桥乡。1961年9月将北河、丰河乡合并为丰北河人民公社。1984年8月将丰北河公社、高桥公社更名为丰北河乡、高桥乡。1997年将高桥乡并入丰北河乡。  丰北河乡紧依秦岭主脊,山大沟深,气候高寒,土地瘠贫。有耕地4881亩,林山20.2万亩。主导产业以林、牧、果、药、矿为主。农作物有玉米、豆类、洋芋、杂粮。主产核桃、板粟、生漆、漆油、木耳、香菇、香椿,盛产连翘、五味子、柴胡、天麻、猪苓、盘龙七、扣子七等中草药材。  丰北河乡的北河金井为柞水县主要名胜古迹。有金井城、宽沟花屋、余家大院、方山寺、娘娘庙、百神庙、文公庙、骡马古道等遗址。天顶、天池、黑龙潭、湘子洞、开元洞等天潭洞府、坪垣梁湾、奇崖峡谷甚多,还有山珍野味、奇花异木、北河松灯、安沟红豆杉以及花灯渔鼓等自然宝藏和民间文化艺术。可谓是,山水如画,物丰民淳,灵山秀水,风光旖旎,鬼斧神工。尤其是境内的黄金矿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淘金族的首选之地。  丰河村:属丰北河乡政府所在地。北与蓝田县汤浴镇接壤。2002年原徐家湾村并入后,现辖6个村民小组,230户,769人。该村因以丰河而得名。主要村落有上锅厂街、下锅厂街、丰河街、徐家湾、石窑沟、二台子。人口分布以张、徐、赵姓居多。其中,张氏户族,于清嘉庆二十二年由湖南迁入此地,现有后代46户,260余人。  宽沟村:位于丰北河乡的南部。辖5个村民小组,195户,761人,分散居住在金井河、宽沟、小石板沟“一河两沟”之中。宽沟古时称宽沟川,1955年以前,属蓝田县宽沟保、高桥乡,1956年3月划归柞水县并入红石乡,1962年5月后为高桥公社、高桥乡政府驻地,1997年随高桥乡并入丰北河乡,2002年将小石板村并入宽沟村,村委会驻地宽沟口,距乡政府15公里。  曹店村:位于金井河畔,丰北河乡以南。因曹姓人早年在今曹家老屋场开有一骡马客栈,取名“曹家店”。现多居住朱、陈二姓。2002年,邻近的原大石板、香炉沟村并入该村。现主要村落有大石板、大香炉沟、小香炉沟、黄金沟。全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203户,647人。村委会驻地小香炉沟口,距乡政府15公里。  安沟村:位于丰北河乡以南5公里处。村委会驻地为苏家台子,北与蓝田县相邻。1956年3月由蓝田县划归柞水县。以人口较多、地域较长的安沟而得名。1997年将原小沙沟并入该村。现主要村落有:小沙沟、盆儿沟、冯家湾、安沟口、安沟。全村4个村民小组,180户,599人。  北河村:地处秦岭南坡,金井河发源地,距丰北河乡政府8公里。2002年由原东沟村并入,全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175户,692人。居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河街、余家大院、李平安、东沟口、龚家坪一带。该村金矿遍地,品位含量不一。金井是当地一大景观,金井城遗址就坐落在此。中草药是一大天然宝库,常用草药达300余种,秦贝母、盘龙七、猪苓较为出名。  土桥村:位于秦岭南坡,金井河源头。北与长安区毗连。多居住柯、任、廖3姓。相传,清道光年间,在境内江家沟口建有一座土筑的便民桥,桥体由4根柏树作支柱,柱上架粗圆木铺树枝而就,民国初年以此桥而定村名。该村川道宽阔,山势平缓,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是旅游度假避暑的圣地。村委会驻地倒沟,距乡政府10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88户,339人。  【大香炉沟】在高桥峡谷的罗汉崖对面山上,有一处花岗岩擎出一尊大石柱形如香炉,故名香炉沟。曾是蓝田县高桥乡,柞水县高桥公社所在地。  【盆儿沟】又名金盆沟。相传,唐代一河南淘金人在此山中陶一金盆而得名。淘金盆的岩洞尚在,在此山上有一药王庙,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八有庙会。  【丰河街】位于丰河、北河、阴沟三水交汇处。河水绕街而过,街面依山傍水,分南北相建。据传,从古到今,每年春分过后到夏至,在丰河街的上空,每天中午11时到下午4时,像有数不清的蜜蜂在飞舞,发出一片嗡嗡声音,但肉眼却看不到,因此得名“蜂河”,又名“蜂箱河”,后演变为丰河。丰河街起源于唐代,古时住有60多户,集市贸易兴隆,客栈如林,过往骡马成群,街道青石路面,关中、陕南、湖北的工业品、农副产品在此销售,这样的景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末。    两河乡    两河乡位于柞水县城西北部,距县城42公里,东与乾佑镇相连,西与宁陕县接壤,南与镇安县为邻,北连营盘镇。乡政府驻地两河街。全乡总面积55平方公里,有林牧业用地65100亩,农业用地856亩,辖2个村,4个村民小组。两河因乡政府驻地地处沙洛河和新丰河两条河流交汇处而得名。乡内多为外地移民,姓氏繁杂,其中以李、王姓较多。该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贫瘠,环境较差等原因的影响,连年来,人口从1987年的318户,1270人下降到2008年的204户、692人。该乡四野苍翠,林丰竹茂水碧。植被覆盖率达98%以上,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核桃、板栗、木耳等中药材林特产品,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柏油路已通至两河街。  民国三十年(1941),两河街曾经立过集市,逢双日赶集,当地唱了七天大戏,宁陕沙洛、镇安东川、柞水石镇、营盘等地群众前来赶集,终因流动人口少,交通不便,市场辐射面小,货物流畅难等原因而戏停市止。  中华村:位于两河乡南部,西南邻镇安县东川,西北邻宁陕沙洛。主要院落有两河街、掉驴砭、曹家院。境内中华沟有一古墓,为清乾隆年间曾安世(北京轮井学院院长)流放至两河谢世所葬之地。全村现有101户、334人,总面积3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342亩,林牧用地33658亩。  新丰村:位于两河乡北部,西邻宁陕沙洛,2002年原火地村并入,全村现有103户、358人,主要院落有潘家湾、邹家院。    &&&&&&&&&&&&&&&&&&&&&&&&&&&&&& (罗祖国& 杨传安& 周银坤整理)           柞水多移民,而移民迁徙之初,除朝廷组织的大规模移民之外,多为逃荒避难、贩夫走卒,并非俱族而迁,更非名门望族.虽说富庶贫困之地兼而有之,然因古时交通运输阻隔,自由移民或只身离家,或只带细软以本求利,并无明确的定居目的地,而朝廷移民肯定不会让百姓携带更多辎重行李,故尔来柞移民多数当为白手起家,他们带着求生求富的愿望,来到柞水定居之后,凭着自己的勤劳智慧和生活勇气,独创一片新天地,家业隆昌,人丁兴旺,如凤镇的卢、党、汪、康,曹坪的孟、宋二家,马台至瓦房口穆家庄一带的张家、宋家、赵家等。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的同时,有不少成为当地的富户大家,建起了豪华院落,形成柞水的名宅大院。可惜有许多当时的豪宅,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所湮灭,加之人们不很注意对其文字记载,凭记忆和现存的已不见多。今将少数可述者辑录于后。  康家三房大院:为凤镇康氏于1810年所建的第一庄宅院,占地面积约30余亩,坐南向北,横排四天井,有大小房屋50余间,现存47间,原基础、场地尚存。现被十户人家居住,周围少新的建筑物。  张家院子:坐落于桑树街公路南侧,建于1830年,坐西向东,5间双排,大小共17间。南北厢房各2间,辅助用房3间。室内外门窗、墙壁木雕花纹及石刻图案尚可辨认,古窗户保存完好,部分家具至今依然保持原貌。于右任为张守谦亲笔题写的"恩同再造"四字匾额原悬挂在正堂屋殿前。  卢家高房子:原建筑为三个四合院组成,两层砖木结构。为清嘉庆举人卢学易迁来凤镇所建。卢学谦一生勤劳,艰苦创业,做过山货盐商生意,商号"茂盛和"。因是两层青砖木架建筑,故称高房子。属江南徽式风格,外山墙为梯形防火马头墙,清一色小青砖构造,无出檐滴水瓦,城堡式建筑。中央门面的大铜柱下为灰白色石凳,雕莲花图案雕工细腻,工艺精致,代表纯洁高尚的人品,同时,暗喻游子难忘故土,恋乡恋家的难舍情结。门面两边铜柱下的石凳上,雕刻着鹿、羊图案。外山墙最高处嵌饰铁莲花。沿坎特高。起整个建筑的防范功能与众不同。由于卢家为儒商巨富,兵匪到处,首当其冲,故曾先后遭白朗等兵燹,后院荡然无存。但在历经二百多个风雨春秋之后,卢家高房子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豪华宏伟风采。  党家院子:党家老院子原址在现凤镇中学,始建年代不详,前院连后院,横排三天井,共30余间。凤镇解放后,解放军某部六团驻扎于此。1956年后,改作中学至今,老房已全部拆除。  孟家宅院:现周垣大寺沟口西山脚下的敬老院,即原孟曾三的故宅院,当时为30多间横排三天井的江南建筑。解放后为周垣乡政府所在地,今做了当地敬老院。  金家四合院:水滴沟原宽坪街有座金家大院,八座房一通三天井,现已无存。只有河西金家上院子现今还保留着一座唯一的四合院,但无论在规模上还是结构上都不能和已失的那座四合院相提并论。  徐家大院:徐家大院位于下梁镇沙坪村七队,听老一辈子讲,清朝一名姓郑的农户从河北以插草为生来到现在沙坪村的王坪。他在这里伐木、开荒、种地,建起了自己的小院落。后来郑氏听阴阳告先生说,此地对他家族不利,长住会灾难当头,家破人亡。因此,郑氏就将地买给了从在下梁镇明星村居住的安徽籍逃荒的徐宝太。徐宝太于清朝咸丰年间迁到现在的徐家大院,对原院落进行了扩建,人丁兴旺,生有八子,使其家族势力不断扩大,在当地名气也大,因此,人们就将他们的院落叫徐家大院。年复一年,不断地有外姓人迁到此处居住。目前,此地已有汪、李、王、刘、陈等姓杂住,姓徐的人已不多,但徐家大院一直延续至今。  邓家宅院:该院为明末安徽苏松县一邓姓人家逃难来到九间房雪花沟所建。坐东向西,三排并列,四水归堂。中为主房,门楼高大,左右房屋较小,也各有门楼。前后两个天井,第一天井后为第一大厅,分上厅堂和下厅堂,上房和厢房;第二天井后市第二大厅,分上堂屋和下堂屋,上房和厢房;再往里就是第三道堂屋,也分上房和厢房。这里是主人的卧室。三十年前,其后代邓广烈、邓广松、李先锋尚在。其正堂屋被其他十几户人家居住,50多口。可见当时建筑规模之大。其建筑特点是进深大开间大,用木粗壮院墙封闭,通风、采光、排水、防火、防盗功能齐全。堂屋用藏青色正方石板铺地,且拼有图案,门窗、屏风雕刻有各种花纹图案。现存尚有其原建筑规模的十之有三。  余家大院:余家大院为安徽太湖县余氏望族于清嘉庆年间逆甲水而上,来到北河,取“百条河养一鱼”,定当兴旺发达之意而定居于北河村。尔后,其户族贤能者率族人男耕女织,奋力创业,终得兴旺发达。便于山脚开基至河岸台上,修建起前后三重四水归堂的四合院多个,每院各自独立又相互连通。是柞水至今保留下来少见的徽派古建筑。该房硬山式砖木结构,白灰彩绘墙壁,兽脊屋顶,狮头飞檐,木板门面。正厅门窗四六扇分组,套花浮雕,上置拱门。门窗、立柱下置细琢石墩,厅堂正中为香火神龛,青砖铺地,宽敞明亮;厢房幽静雅致。房前为牌楼照壁,门楼以石条立框。院墙及房基均以石条做基,富丽堂皇。旧时前院设学堂、花园、磨坊、骡马店、客栈及花园。因年代久远,现仅存一幢老房和部分断壁。          柞水多山,“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使人的家居环境具有多样性,乾佑、社川、金井(金钱)河谷早年因洪水、涝湿,可能住人稀少,且占据河川地段者应该多为早来者或有钱有势者,那些为了生存生活的弱者或后来者,就逐渐向相对适于生存的山洼、山沟、山梁、甚至山顶移居。这就形成了柞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人有多高的人居现象,而且由于这些地方的建房、生活等可利用资源有限,往往单家独户散居,又因砖瓦等建材难以运送到山上,所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圆木夹墙外搪草泥、筑土墙、苫茅草、盖石板、茅屋草舍石板房是这些散居人群住房的普遍特点。像云蒙的八台坡、柴庄的安沟梁、野猪沟的天台山、红岩寺的王家山、马家台的赖家岭、曹平的麻子沟、蔡玉窑的莺歌山、石瓮的袁家岭等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有散居人家。定居之初,他们伐木刈草,烧荒垦田,过着“撒了一碗籽,收了一葫芦瓢”的维持性生活,自然是困苦艰难的。进入新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扶贫项目、“三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移民搬迁使这些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峁沟梁上的人们迁进了平川和公路沿线的新居,过上了水电路三通、现代通讯电信齐备、出行交通车辆方便、衣食日用无缺的幸福生活。   &&&&&&&&&&&&&&&&&&&&&&&&&&&&&&&& (雷善均)          &&&&&&&&&&&&&&&&&&&&&&&&&&&&&&&&&&&&&&&&&&&&&&&&&&&&&&&&&&&&&&&&&&&&&&&&&&&&   凤镇街古钱庄,昔称“丰源钱庄”、“张和亭钱庄”。始建于1840年(清代道光二十年),为湖北籍富商张源奉旨为朝廷所建的货栈银库。是一座官方富人宅第的院落建筑群,宅基面积500m2,共有砖木结构房舍15间。张氏衰落后钱庄多次移主转卖。做过天主教堂、学校、供销社招待所,现为民居。  古钱庄为两进天井院,以前堂、天井和堂屋为中轴,前堂座南面北,面阔三间,大门开中间,房高12米,堂心间稍宽,进深6.7米。用18页格扇门,分三组从耳门内向大门将各间空间隔开。格扇主图案为富寿吉庆,池头为方头蚂虾牙。前堂的前面沿街有7个厚长青石料铺设台阶5个。堂内平面上有12个根柱。木构架上采用抬梁式构架,间有檩条7根,檩下有枋。堂心间外柱顶有木雕雄狮拱撑,装饰点睛。屋顶使用悬山式两坡硬屋顶,坡面覆小青瓦。屋皮瓦面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两边封火山墙前伸高凸,顶有“鳌鱼屋”,两边内有“四不象”瑞兽,外有“双龙狮”太平、前有“鬼谷下山”、"借花献佛"等泥塑彩绘,并用明清瓷片镶边。屋脊中心装饰用小青瓦叠合而成的莲花形状,表示"清白人间"。  走过前堂(厅堂)便进入天井院,左右两侧分别是厢房。厢房也是三开间,房高12米,进深3.5米。门开在当心间上。房平面上有根柱16个,木构架采用抬梁式构架,间有檩7根,檩下有枋。采用单坡屋顶形式,硬山顶,山墙正面的榫头上有菱形铁抓钉,以保持墙体的坚固。两厢房之间是天井,天井沿坎用厚长的11块料青石砌边,天井池底基为河青石小块砌筑的麦形状图案。天井空间成“丁”字形透光,日照充足,排水孔设在东南角,置有“泉漏”,建筑称“锁水钱”。天井院内是宅院核心部位,尤如会客厅。平面、立面、空间全部用建筑材料和附属物装饰,进院仰视,人进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轴线内房屋,格扇门窗图案和宽阔的檐下空间。门窗格子心是木条组成的各种几何图案,南“九龙吸珠”、北有“天人合一”和“双喜临门”、“花甲双庆”构成的8页“喜、寿”二字的格扇门,交融着南北文化风格。天井院是联系大门入口和房间的过渡空间,又是通往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融合与过渡的区域。也是生活、交际、娱乐、劳作、集会的重要活动场所。宽大的檐下空间与室内空间连成一体,充分利用檐下空间补充室内空间,满足了商业功能的需要。天井两厢房南侧墙身墀头部位用砖雕张口龙头相对,下浮雕“中国结”,沿墙水沟流水经过龙头排水入院中“太平缸”内,此处称院中“龙门”。东面串院门顶上有彩绘砖雕构成的西汉时司马相如求爱的“琴”,由一对“九鼎”支撑着“琴、棋、书、画”。西面架设曲折木板楼梯,通向二层阁楼门口,楼梯栏杆原是木雕十二肖像。这种居家吉利布局讲述着人生许多哲理。  位于天井院最南端的是正房(堂屋),正房的屋内地坪要比前堂屋和厢房高0.45米。正房中开间为大门,门前有3块厚长的料青石台阶三个,老子认为“三”最具活力,“ 三生万物”。解释多种;台阶两侧保存清代“抱石鼓”两个,由湖北荆州所产的含金花岩石制成,阳光下可见“金光闪射”;两侧(右边)鼓面是凤凰镇的标志,阳刻“百鸟之王”雄风,并有“丹凤朝阳”、“凤戏牡丹”之说,来源司马相如所述署琴歌《凤求凰》爱情故事的图案;东侧(左边)鼓面是倡导儒家孔子学说的标志,阳刻“麒麟吐书”的图案,来源《孔子传》,史说“孔子为麒麟儿”。两鼓座基上阳刻“莲花”、“梅花”,背面画面为“文房四宝”、“耕读传家”。蕴意“耕致富,读荣身,身显位,守清勤”古训。  正房三开间,当心间最宽,为3.9米,进深为6.9米,厅高11.5米。堂屋用24页格扇分四组,从耳门内向出口大门将各间空间隔开。格扇主图案为吉庆有余,头池为鹪蝠领云,其中心间6页格扇为凸线双喜临门图案做门扇。平面上有8根柱,木构架上采用抬梁式构架,房脊构架上有鱼肚鳞纹木刻画,间有檩7根,檩下有枋。堂心间柱顶有木雕雄凤拱撑装饰点睛。屋顶使用悬山式两坡硬山屋顶,坡面覆小青瓦,屋皮瓦面与水平方向大致成30度角。两侧封火山墙前伸高于屋顶的“拉弓墙”,屋脊中心装饰用小青瓦叠合而成4层“宝塔”形状,表示天、地、水“三官”之首的“天官赐福”。前伸“拉弓墙”上是精美的砖雕,西侧为“道教”外有泥塑“老子像”和“龙腾图”,内有“玉凤”、“金龟”、“蝙蝠”、“如意”纹图案;东侧为“佛教”,外有立体泥塑“鹿寿图”和山顶悬鱼下大型彩绘的“万”字格纹,内有“金刚剑”、“菩提树”、“回轮”、“莲花”彩绘图。以含蓄的装饰手段突出了正房的重要性,体现出道教的“以正治国”和佛教的“破邪显正”。  特别是两面“拉弓墙”顶尖造型是“龙飞凤舞”高雅的泥塑装饰,在龙凤位次排列上,按唐代“武唐”文化设造,有武媚尖嘴“鸣天凤”和颈身“下腾龙”动态状塑造,垂脊终头绘有鲜艳的“福”、“寿”文字。说明,当初建造主人张源追求着人生龙风,资质光辉,同时也十分崇尚千古一帝女王武则天在明堂上《皇帝行》作诗所云:“仰膺历数,俯顺讴歌。远安迩肃,俗阜时和。化光玉镜,诉息金科。方兴典礼,永干戈”,为自己将成一方富贵首领创造气氛。前堂、正房、厢房4条正脊,两侧6条阶梯状的垂脊,采用以“实”为主的“并蒂莲”图案砖雕拼接,正脊脊头的兽头为龙头高高翘起,垂脊为翘起的鱼尾延伸为封火山墙。不同方向屋顶错落有致的拼接,组构出建筑上部的轮廓线,在蓝天与绿山的背景衬托下,成为建筑物最引人瞻视部位,可消除心理上压抑感。这样的屋顶曲线结构不仅使屋面有排水和防火功能,还有祈求居宅平安的含意,如龙降甘露、鱼尾镇火,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正方后为杂务院,南端观景台上建有二层族氏宗族祠堂,外可观北面山顶“子房寨”,种植名贵树木和花卉,净化、美化庭院内环境,人乐自然。厨房木构架采用硬山式单坡屋顶,坡面覆小青瓦。封山火硬山顶以“虚”为主,屋脊中心装饰用小青瓦叠合而成的“外圆中方”连环着4个古钱,寓意“四季财源”不断。  整体宅院为“下居上库”阁楼式建筑。二层阁楼12间,用硬质木铺设楼板,用10毫米方钉将楼板固定在方形的楼枕木上,楼是连通的,阁楼向天井院内开8个通风、通光窗,满足人行和存放贵重物品见光的需要,保证了院落的封闭性和安全感。楼下地面有36个圆形柱顶石垫撑根柱,穿楼而过架檩抬梁,柱顶石根柱可承传上部荷载,并避免柱脚受潮损;宅院墙体外皮灰缝砌扁砖到顶,内填砌土坯,称“金包玉”,墙厚度40公分,具有安全、吸湿和东暖夏凉的作用;屋面檐口覆滴水瓦,瓦面带有三角形下垂的瓦帘,瓦槽沟内的雨水沿瓦帘尖端流下,可避免雨水直接流下或漂洒而浸湿木质门窗,并起着加快屋皮雨水排泄速度的功能;建筑木质部分全部为黑色,屋内墙皮抹上一层白石灰,这种“灰瓦白墙青砖”的色调具有凤凰古典建筑的共性。  “古钱庄”占据古镇最好的地段,“文化之胜在古镇,文化之奇在钱庄。”游览鉴赏“古钱庄”建筑文化遗迹能体现中国人的居住理想和生活的尊严感,含有丰富的南北、宗教、商业三大地域文化的历史信息。在建筑风格上独特的木石砖“三雕”精美为遗体和奇异的民俗风情,构成一部史书,移步换景,都可以引出一段或沉重或动人的历史传说与故事来。    &&&&&&&&&&&&&&&&&&&&&&&&&&&&&&&&&&&&&&&&&&&&& (柯尊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水县政府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