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创业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几年不还才会变成呆帐

打开微信扫一扫,关注圣才:
sc100xuexi
认证官方微博
认证官方微博
道德在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风险及控制
  自人类社会及道德产生以来,人的行为就有遵守或违反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的可能。人们由于违反道德而对他人、群体、社会的利益造成损害的可能性就是道德风险。近几年来,经济领域正遭受着道德缺失而带来的危机&&上市公司虚报利润、交易过程中的相互欺诈等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2002年揭露的美国一系列商业巨头做假帐行为,更是让人们感到了经济领域内道德风险的严重。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中也存在着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直接影响着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对银行的获利能力和水平、资产结构和安全、以及银行信誉和银行对其他风险的控制都构成了巨大威胁。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道德风险还会通过信贷业务对整个社会的利益产生负面作用。本文将对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含义、产生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道德风险所涉及的各个主体的不同角度出发,在与其发生相关的领域内,寻找控制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措施和方法,抑制这种道德风险的形成,减少其爆发的可能性。
  一、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涵义及特点
  近来,人们对于商业中的道德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道德风险&这一名词也愈来愈频繁地为人们所提及,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风险之一。道德风险是最早在保险业中被发现的一种现象,即一个人购买保险之后,就会产生一种依赖心理或思想上的麻痹大意,以至于降低了买保人防范风险的努力;或投保人不诚实行为、不良企图或敲诈行为对保险公司利益带来损失的可能。经济学家由此把涉及到契约或合同的其它经济领域本质相同的问题归结为&道德风险&问题。而对道德风险的定义也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银行稳健经营与宏观经济政策》中对道德风险的定义,道德风险是指当人们将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时变得不太谨慎的行为倾向。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道德风险源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非对称信息是指某些参与人有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从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看,可能发生于当事人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于签约之后。这两者分别称为事前非对称和事后非对称。信息经济学更多地将事后非对称模型归为道德风险模型,即事情达成后,双方中的一方不得不面对另一方从事自己不期望活动的可能,而这些活动将伤害自己的利益。道德风险虽然最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出现,但其本身就是超越经济范畴的概念,而与风险主体的道德状态、以及所处环境的道德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道德风险是利益主体间一方由于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与道德义务,给其他利益主体带来伤害和损失的可能。道德风险现已成为商业银行主营业务&&商业银行信贷中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是由于信贷利益各方道德不确定性使信贷内部或外部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利益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而是包括相关的公共利益;利益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信贷业务本身,而是包括社会的整体利益。
  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根据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可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为内部道德风险与外部道德风险。内部道德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内部或从业人员所造成的道德风险。而由于银行缺乏信贷道德价值体系或道德原则而在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情况下进行信贷业务而造成社会利益损失的道德风险;或商业银行外部环境或人员道德缺失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则属于商业银行信贷中的外部道德风险。
  从道德风险的形成动机不同,则可将商业银行道德风险分为纯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和投机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纯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是指信贷业务操作或涉及主体处于自己情绪的失控状态,或出于对商业银行、信贷对象、信贷业务及信贷相关人员的不满,在无法实现或得到自身利益的条件下行为不道德而造成信贷相关主体利益损失的可能;而投机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是指信贷业务操作主体或人员为实现或扩大自己的利益,使用非正规和不道德手段使信贷相关主体蒙受利益损失的可能。
  作为形成、作用于经济领域的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与其它风险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中道德关系的复杂性,它体现于信贷行为所扮演角色的多样和银行在信贷中道德角色的多重。商业银行信贷既是一种经济行为,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作为一种经济运动,它必须在经济道德的轨道上运行,即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这种利益是商业银行自身的局部利益。而作为社会行为,就要服从社会道德要求,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稳定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同时,信贷业务参与主体所扮演的道德角色也具有多重性。首先是商业银行债务债权间的道德关系。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作为贷款人,银行是债权者,享有债权人的权力与义务。但银行的资金却主要来源于存款者。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又是储户的债务人,必须履行债务人的权力与义务,遵循借款人的道德。其次是商业银行信贷中代理的道德关系。与在信贷业务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位置相似,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既是存款者的资金代理人,又是借款者的资金使用委托人。对于资金使用者,商业银行享有委托人的权力,享受资金委托所带来的利益;而对于信贷资金的提供者,商业银行又必须履行作为资金代理人的责任与义务。
  2、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价值目标的多样性;它源于信贷中利益主体目标的多样,表现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价值目标涵义的双重性。商业银行信贷一般涉及银行资金的提供者、利用银行资金的贷款人和商业银行自身。这些利益主体他们各自承担所在的经济位置所赋予的权力和义务,追求各自的价值目标。更为复杂的是,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存在于每一单个的信贷主体之中。而每一个体资金提供者、借款者的价值目标也是千差万别的。
  3、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一旦形成爆发,首先,商业银行的收益将面临威胁。如果借款人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有意拖欠商业银行贷款,或不负责任地将所贷款项进行风险投资造成自身资不抵债,使银行贷款成为呆帐死帐,将直接使商业银行资产受到损失,对商业银行效益受到巨大威胁。其次,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就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而言,除道德风险外,其主要风险还包括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信贷道德风险的形成和提高会引起其他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上升,使商业银行陷入风险的&蝴蝶效应&之中。再次,整个社会效率将会降低。一个有效率的社会是一个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社会。资金作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分配与利用的效率直接关系影响到经济及社会的效率。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必然会造成资金应用的低效与分配的不合理。
  二、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成因
  道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对信贷主体的利益以及相关的社会利益都构成威胁,那这种道德风险的成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信贷人员的道德缺失。信贷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一种个体,就具有&经济人&的道德属性。&经济人&是由英国重商主义者约翰&海尔斯在1549年编著的《关于英格兰国王公共财富的讨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是追逐最大利润的&。之后,孟备威尔在1723年发表的《蜜蜂的寓言》中,用蜜蜂的生活作比喻来阐述利己与利人、私恶和公益的关系,并得出人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私恶即公利的结论。而真正系统讨论&经济人&品质,并以此建立经济理论的人是亚当&斯密。在他的理论中,&经济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追求个人利益,为自身利益考虑的经济个体。他们在道德上体现出利己主义原则。经济个体中存在的利己主义性质使得信贷员在经济活动中往往以自己利益的追求作为行为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对利益的追逐经常使信贷员除表现出利己主义属性外,还产生利己主义思想。当信贷员以价值的获得作为业务处理的标准时,他们就会忽视职业道德的存在,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在他们看来将成为谋取私利的绊脚石。个人价值观的变化将使他们在行为过程中对一般的道德标准产生怀疑与否定,对道德规范进行回避与抵制,从而引起自身道德的缺失。一些信贷员除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定外,对其它的作为信贷员应尽的责任毫不承担,这也可以看成道德缺失。还有一些信贷员则是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以人情代道德,造成了道德的缺失。信贷员道德缺失造成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贷款使用目标的偏离和贷款额度的偏差。
  2、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美国管理学家鲍文(Bowen)曾提出企业必须担负社会责任。他提出这一观点有两个理论基础,一是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一是道德施动(Moral agent)。①社会契约论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个体,自然也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为这些是企业与社会间的契约。而道德施动是指企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有义务引导社会道德向健康的方面发展。②商业银行信贷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信贷主体作为具有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都肩负者社会责任。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往往造成以下这些结果,引起信贷道德风险。首先是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失。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在社会中扮演者资金引导的作用。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贷款应发放给能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借款人。由于对自身社会责任的忽视,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考虑,商业银行在选择信贷方案、评审贷款业务时通常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项目的经济效益上,而忽视对社会效应的考查。一些贷款项目经济效益很好,但对生态和人们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一旦商业银行向他们提供贷款资金,虽然对于商业银行和借款来说,会获得较高的贷款利息和收益,但由于项目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社会消除它们的成本往往超过企业为社会创造的效益,最终使得社会总体利益受到损失,也就构成了外部信贷道德风险。虽然信贷管理相关管理条例中禁止商业银行将资金贷向违法项目,但有的合法借款项目的开展也是有悖于社会道德原则的。如一些金融大鳄通过聚集社会资金,通过扰乱正常的金融次序以获得高额的回报。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带来的损失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商业银行对他们提供资金的可能性增高,从而形成巨大的道德风险。其次,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还会引起社会资金分布不均匀。社会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商业银行贷款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社会由各行各业组成,借款人的经济效益不仅与借款人的自身条件有关,而且与所在行业密切相关。商业银行从贷款利润出发,会将资金贷向回报率高的行业,这就意味着那些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行业比较难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贷款资金的匮乏将使得这些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度整个社会的进步带来负面影响。信贷社会责任的忽视会使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与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的要求发生偏离,从而形成道德风险。
  3、信贷主体目标的冲突。商业银行信贷主体和信贷主体目标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这些多样的追求目标有些是共容的,而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主体目标则相互矛盾,甚至互相冲突,体现出排他性,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这些信贷目标往往是不能同时满足的。高的贷款利率意味这商业银行收益的增加,也意味着借款人经营压力的增加;而借款人对超额经营利润的追寻表示他们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倾向&&因为往往高收益与高风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倾向则会降低贷款资金和银行利益的安全性。对排它性信贷目标的追逐过程就是商业银行和借款人利益的相互较量的过程,信贷道德风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或提高了。首先,信息不对称虽然不是引起道德风险的唯一原因,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事实。信贷业务中的主体,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经济人&的特征。主观为己的&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会产生扫除阻碍利益扩大的障碍的动机。一旦客观存在的规则和道德原则对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形成约束,&经济人&就会产生冲破这些束缚的冲动,增加自身不道德行为发生的概率。如借款人往往会有意识地隐瞒、虚报信息,或只透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使商业银行因为错误和虚假信息作出不正确贷款决定的可能性增大,从而引起道德风险。其次,任何规范、程序、制度都是不尽善尽美,无懈可击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也不例外。即便不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为使自己在信贷目标搏弈中处于优势,信贷主体会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的空缺和漏洞,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如借款者通常会利用银行在贷款评审、发放、追踪中的管理缺陷使贷款的发放尽量满足自己的要求,资金支配权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贷款资金被滥用的机会也就增加了,信贷道德风险随即形成或提高。
  4、信贷机构制度的漏洞。信贷制度是信贷业务操作的行为和程序准则。制度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标准和规范,对被约束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的作用。道德是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人们的道德意志力是参差不齐的,在面对外部利益诱惑时,一些平时道德行为规范的人也往往有不道德行为的倾向。就对某一人的道德意志而言,也并不总是一样坚强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也通常表现出道德的波动。制度对于个人有道德提醒的作用,制度伴随的强制力会帮助人们提高道德意志力,保持道德的稳定性,从而抑制或避免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制度的漏洞将使信贷业务出现管理的松懈和死角,给不道德的操作行为以存在空间,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制度的漏洞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信贷业务工具的落后。就我们国家而言,改革开放才二十多年的时间,商业银行现代化管理的建立时间则更短,因此我国在商业银行领域的研究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金融方法和工具。二是信贷责任的混乱。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混乱包括信贷人员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等和责任的不明晰。一些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中起者关键作用,拥有较大的权力,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置商业银行利益于不顾,发放大量低效或无效贷款,以追求自己业绩;或将贷款发放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有的甚至直接经营贷款,造成重大道德风险。由于权力与责任不对等,即便贷出资金出现危机,他们所负的责任也非常有限。。三是信贷程序的低效。信贷制度的漏洞还表现为信贷程序的繁琐或缺失。一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程序冗长繁琐,甚至相互重叠。这使得借款人在贷款的获取中感到极为不便。更为重要的是,很多贷款由于手续办理原因不能及时到为,严重影响了信贷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的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是难以完全规避的,因为信贷相关主体的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参与信贷人员的道德观念、道德水平是参差不齐的;而且道德可变性决定了任何人都具有不道德行为的可能。道德风险不能被完全化解,但却是可以控制的。要有效地控制商业银行信贷的道德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信贷价值体系的建立。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指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中由于仅以赢利为目标,忽视了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整体利益,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侵害社会的公共利益。要规避这种道德风险,就必须建立合乎社会道德原则和利益的信贷价值体系。价值体系的建立一般包括价值目标的定位、价值规范,即行为中恪守的道德原则的制定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划分。
  价值目标是指行为最后想要达到的结果,即行为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的特殊性在于,它直接涉及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效能和社会意义。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一种社会性的经济活动,信贷业务的价值目标应是业务单位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它们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发展的好坏、发展的程度也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范围和环境。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为社会发展承担责任更有利于利益的获得和扩大。同时,商业银行是社会的一种层次,一种组织,其在信贷业务中的利润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而社会的整体利益则具有公众性和共享性。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于社会成员利益的共同提高。以社会为背景的经济活动单位不能不受到社会的制约,这些制约就以社会责任和义务的形式由经济单位来承担。而且,社会是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的过程中也受到社会非赢利性职能部门的服务,作为服务对象的经济单位承担这些部门的运转成本也是合乎情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与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以自身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信贷业务的价值目标是符合商业银行自己与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
  价值规范就是为达到价值目标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如果将道德目标看做屋顶,那么道德原则就是支撑建筑物的梁柱。为了达到使信贷业务促进商业银行与社会共同发展的信贷价值目标,在信贷业务的办理中应建立并遵守以下道德原则:(1)利益优化原则。信贷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最直接的职能就是创造财富。否则其就不是一种经济行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利益追逐的失败或低效不仅直接威胁商业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有悖于信贷价值目标,是不道德的。(2)利益合理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都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而实际上,经济交易的过程就是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进行利益搏弈的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实际上的最大利益。而且经济活动在社会中受到法律、道德和环境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最大利益是不存在的。信贷业务的利益获得要遵守利益合理原则。就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来说,获得合理利益主要包括这些内容。首先是获利的手段必须是合法的,并且是在社会公共道德原则之内的。法律是社会的基石,是公共利益的保障,而社会道德更是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内在机制。市场经济本身就有规范化的需求。从爱尔维修&合理利己主义&的倡导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在经济领域建立道德堤坝的努力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内在需求。其次,获利的结果必须是&双赢&的。这是指,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结果应使借款人与商业银行的利益相互促进。(3)服从社会原则。服从社会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信贷过程中在遵守社会法规和基本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主动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使自己利益的取得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发展的要求。主流经济学中对经济个体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有着偏见与误解。他们将亚当&斯密提出的自利最大化理解为经济人的唯一理性,这种解释是弯曲的。实际上,使自己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亚当&斯密本人曾指出:&根据斯多葛派的理论,人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某一离群索居的、孤独的个人,而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世界中的一个公民,是自然界巨大国民总体中的一员,&而且,&为了这个大团体的利益,人们应当随时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的微小利益&。①斯密认为:&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热心公益是最有益于他人的品质&。②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个体,在办理信贷业务时应主动考虑社会的发展,使自身利益的增长与社会利益的提升呈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信贷业务在进行过程中,不但要关心、考查具体业务的经济效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并且应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
  价值评判是对信贷业务结果对价值目标影响的评价。本文认为&是否损害和破坏社会及他人利益&可以作为信贷价值评判标准。如果信贷业务导致了社会利益的损失,如商业银行将资金贷给违法经营的企业,那么这些信贷业务的开展就是不道德的,应受到社会和业内人士的道德谴责,甚至是惩罚。而如果信贷业务的开展是促进社会利益增加,有利于公益的,如商业银行将资金贷向获利少但社会和人民急需的公共项目,那这种业务是应受到道德鼓励和社会道德认可的。信贷价值体系的建立将在商业银行信贷中产生道德的内部控制机制,使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操作中更加注重对社会效益和道德影响的考虑,从而降低商业银行信贷中的道德风险。
  2、信贷管理水平的提升。降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加强对信贷业务的管理、加强制度上对信贷资金的控制是极为重要的。提升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一种是道德管理的引入。由于信贷道德风险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同样也是包含道德的因素,因此加强贷业务的管理不仅意味要完善经济管理的方法和制度,而且要引入道德管理。道德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用道德原则和规范,而不是带有强制力的规章制度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工作人员在管理中得到尊重和精神需求的满足。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道德管理的思想,并看到了道德管理的作用。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③就信贷业务而言,道德管理会给信贷人员提供富有人情味的工作环境,由于得到尊重,他们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与业务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减少他们与管理间的摩擦或矛盾,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另一种是信贷业务经济管理制度、方法的完善和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将扩大管理面积、提高管理效率,使商业银行更准确、快速地掌握信贷信息,对贷出资金实行更为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道德风险。就信贷业务的经济管理而言,主要涉及对借款人及借款项目的调查评价、对贷款项目的审查发放、对商业银行贷出款项的追踪监督。在这三个信贷业务的主要方面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方法,坚持贯彻管理原则,将全面提高信贷业务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3、信贷职业道德的培养。任何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贯彻,最终要通过信贷中的业务或管理人员来实现。因此,在降低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过程中,培养、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规范的总和。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自然就是与信贷业务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之总和。培养和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建立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和提高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那么就必须建立带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规范和理念。职业道德是公共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职业道德要以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标准和规范为基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体主义是我们的道德原则,因此信贷职业道德必须以集体主义道德要求为基本道德原则。除此之外,作为信贷业务操作者的行为指导,信贷人员职业道德原则应包括:诚信、客观、创利。诚信是信贷人员处理业务主体关系,避免不合理、不道德信贷业务发生的根本保证。诚就是事实求是,对于信贷人员来讲就是不捏造和散布虚假信息,对信贷组织和个人进行信息的隐瞒或欺骗。信则是对自己义务责任的主动承担。作为贷款资金的直接贷出者,他们应该毫不回避对资金所担负的责任,及时、主动地了解资金的使用状况,积极采取措施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商业银行利益的实现。&客观&是指,不论借款者或服务对象是谁,信贷员在对贷款项目的考察、评价中都必须保持一样的心态,不让情绪影响自己的判断。信贷员还应当遵守的另一道德原则就是创利原则。信贷业务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创利是这一职业的重要道德原则。一些信贷人员为了逃避责任,在业务上采取消极怠慢的态度,从而影响银行收益,并妨碍信贷外部职能的发挥。信贷业务不创利就是一种变相的利益损失,也是一种道德风险。
  其次就是加强对职业和职业道德的认识。要培养职业道德,就必须了解相关职业以及职业道德。一方面,信贷人员需要了解信贷业务在银行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能;另一方面,信贷员需要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职业道德。除了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识,信贷人员还应该了解职业道德的性质和在社会道德中的作用。大多数人对社会的一般基本道德价值是接受的。这包括对这些道德原则的内心认同,也包括社会道德环境和道德监督带来的迫使性接受。而人们对职业道德的接受程度却经常不够。有的人认为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附属品,是可有可无的,遵守了是好从业人员,而不遵守也没有一般情况下违法道德的愧疚感。而对职业道德性质与在社会道德中地位的认识,会使从业人员了解到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某一领域内的具体化,与其它的社会道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促使他们对职业道德更为重视,摆正对职业道德的态度,提高对职业道德的接受度。
  再次就是对信贷职业道德的内化。内化信贷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道德培养的最终目标。对信贷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化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一是对遵守职业道德的个人和行为的正面激励;二要注重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批评和处罚。信贷行业中有许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典范,对这些得到社会公认的优秀份子及其优良职业道德的宣传和学习会使信贷人员产生道德模仿,从而自觉遵守自己行业的道德原则。而这种宣传与鼓励除了对他人有道德示范作用外,还会增强职业道德主体的荣誉感,对其继续遵守职业道德将起到心理激励的作用。道德激励的方式也不能仅限于精神上的,还应适当地与物质相结合。就信贷业务职业道德而言,物质鼓励在发挥正面激励作用的同时,还会增加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机会成本,对信贷人员具有利益警示作用。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批评和处罚也是道德内化步骤中所必不可少的。职业道德的内化需要良好的道德氛围。一旦行为主体不遵守或违反道德而逃避处罚,或只承担很小的责任,甚至从中获得额外的利益。对其自身和旁观者而言都是一种内化道德的负激励。因此必须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罚和指责力度,使不遵守职业道德的人产生道德羞耻感,产生对不道德的厌恶,从而产生对职业道德的选择偏好,起到内化职业道德的目的。
  由于在信贷中信贷主体间目标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以及信贷相关人员道德的差异和内在道德的波动性,完全规避道德风险是不现实的。但通过信贷政策、管理的优化和加强,特别是商业银行信贷价值体系的建立和对信贷人员道德的培养教育和监督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完全可以得到控制。相信随着道德培养方法和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丰富,随着信贷规章制度的日益完善,对道德风险的抑制将更为有效。
e书题库免费下载
推荐的课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创业贷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