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县镇南镇浮阳镇物产资料

瓜洲_百度百科
[guā zhōu]
瓜洲镇属于今天江苏省市邗(hán)江区,镇上有两个著名景点:(1)瓜洲古渡风景区是,位于扬州市古运河下游与交汇处,距扬州市中心15km,润扬公路大桥、镇扬汽渡、扬州港与其毗邻相接,与园区隔江相对。(2)润扬森林公园,距江苏省重点大学扬州大学大约16Km。
由瘦西湖开往润扬森林公园的16路在“瓜洲古渡”站下车。
瓜洲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与对岸镇江的西津渡同为古代航运交通要点。
“泗水流,汴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千年古渡,胜境犹存,唐代高僧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康乾二帝及历代诗人墨客途经瓜洲,留下了许多哙炙人口的诗篇。民间传说怒沉百宝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渡遗址、、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的佳处。
位于与长江交汇处的瓜洲,是京杭大运河入长江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每岁漕船数百万,浮江而至,百州贸易迁涉之人,往还络绎,必停泊于是,其为南北之利”。瓜洲还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积淀的古镇,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过墨痕印记,宋朝著名的《》:“京口瓜洲一水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说的就是这里。陆游《》中也提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故事,几百年来更是广为流传。
瓜洲古渡,在几年前已被当地辟为风景名胜旅游区,为纪念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而建的“沉箱亭”,静静立于古渡景区的江边。八根廊柱撑起八角形的飞檐穹顶,亭内立着一块石碑,上书“沉箱亭”几字,石碑的背面记述着杜十娘投江的故事概况。精致优雅中透露着清凄。亭边岸畔垂柳成行,柳丝依依随风摇曳,晃动人的思绪,勾起那段凄婉往事。
瓜洲是历史文化名镇,始于晋,盛于唐。地处长江北岸、古运河入,是历代联系大江南北的咽喉要冲,素有“江北重镇、千年古镇”之称。北望扬州市,南与市隔江相望。
瓜洲历史底蕴深厚,文化积淀颇丰,文物荟萃,人杰地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又适逢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在境内建设,瓜洲古渡开发呈现灿烂商机。镇党委、政府大手笔开发朝阳产业——瓜洲古渡旅游业,发挥依河的水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以古运河为主线,以长江自然风光及江滨田园风光为依托,开发建设古运河风光带、江口岛暨锦春园、瓜洲闸园林区、江滨浴场休闲度假区、江口古街民俗风情区、芦苇野、林果观光园区和大桥风景区等八大景区。该项目规划占地约4000亩,融古代文明, 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是宁(南京)镇(江)扬(州)旅游三角圈和苏(州)锡(无锡)常(州)环太湖游览线中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
瓜洲位于北纬32度02分,东经119度04分。南与市区隔江相望,北距扬州市区9千米,西距仪征市化纤工业联合公司19千米,东距5千米。
瓜洲镇镇域面积46.18平方千米,人口5.8万人,辖11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镇区沿古运河两岸依南北向布置。瓜洲镇辖11个行政村:瓜洲、冻青、红庙、运西、明星、蒋庄、东石、戚桥、建华、鞠庄、军桥,和3个社区居委会:陈家湾、四里铺、西八里铺。
瓜洲地区系由全新世以来长江携带的泥沙沉积,古沙洲并岸,与河漫滩组成的冲击低平原,地势极为平坦,地面真高在2.42——4.2米之间,大部分为3.22—3.3米。河网稠密。
瓜洲地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14.8摄氏度,无霜期为28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800-1200mm,夏季降雨占全年的60%左右。全镇土地总面积18554亩,其中耕地7829亩,水面5003亩。
瓜洲最初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沙,随江潮涨落时隐时现,出现在汉朝以后,因形状如瓜而得名,又称瓜步或瓜埠。晋朝露出水面,成为长江中四面环水的沙洲,岛上逐渐形成渔村、集镇。
此后由于泥沙淤积,到唐代中期已经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的渡口。开元年间,齐浣开伊娄河二十五里,连接原有运河,从扬子津南至瓜洲通长江。从此瓜洲作为南北向运河与东西向长江十字形黄金水道的交汇点,漕运(南方的粮食北运京城)与盐运(沿海两淮盐场的海盐西运内陆)要冲,帆樯如织,无数客旅经此南来北往,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此后,长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瓜洲与京口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宋金对峙时期,瓜洲成了战争前线,在瓜洲建都巡检营廨,宋军曾在此击败南侵的金主。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
明代,在瓜洲设置了同知署、工部分司署、管河通判署。明代瓜洲城周长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高二丈一尺。在瓜洲城东门外另筑有“鬼柳城”。这一时期,瓜洲城内大型建筑、私宅花园、庵庙、楼、亭、厅、堂等多达数十处。有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观楼;有建于明代正统年间的江淮胜概楼;以及观潮亭、江风山月亭、等。
清代设瓜洲巡检司署、操江都御史行台、都督府、提督府等。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将巡视南漕御史置移瓜洲。清代设巡检行署、漕运府、都督府等。到清末城坍前,城内共有十四坊。其第九坊有民数十间建在城上,故曰九坊城。城里有东、西、南、北大街、镇庙大街、青石街、越河街等,城外设有瓜洲铺、扬子桥铺、皂角林铺、花家园铺、四里铺、八里铺,每铺司兵五名。并包括:翠屏洲、柳城、扬子桥镇、施家桥镇、邗阳镇、六濠口、七濠口、八濠口、大口市、陈家湾市。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为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
清代康熙、二帝六次南巡时,均曾驻跸瓜洲,并在锦春园设有行宫,昔日乾隆皇帝赞美锦春园而题诗的御碑,至今尚保存完好。
清康熙末年,由于长江中在仪征、瓜洲之间涨出了北新洲,致使长江江流北移,镇江、扬州段长江开始出现南岸淤涨、北岸坍塌的情形,南岸的镇江附近涨出大片江滩、沙洲,北岸的瓜洲则成为顶冲点,江岸开始不断坍塌,到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市,连同众多的名园佳景,一同付诸江流。
民国初年,兴建新城,即如今的。
清末瓜洲全城坍入江中以后,原城西北的四里铺,江滨渡口仍系南北交通枢纽,沿河形成江口街、江口后街、关下街、陈家湾街、高桥街、商会街,逐步和老四里铺相连形成了瓜洲“四里长街”。
1949年1月底,解放军攻占扬州,而瓜洲仍为国军在长江北岸的最后据点,直到4月23日,解放军开始渡江作战后,瓜洲才与镇江,南京同日被解放军占领。此后,瓜洲一度属扬州市管理,1950年,瓜洲划归江都县,设瓜洲区公所,下辖8乡镇。1956年,瓜洲隶属邗江县。1958年,邗江县与扬州市合并,瓜洲镇和运西乡合并,成立了扬州市瓜洲人民公社。1963年,邗江县与扬州市重新分开。1966年,瓜洲镇与运西乡分开,建立瓜洲镇人民委员会。1981年4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成立了瓜洲镇人民政府。1983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瓜洲镇辖五个村民委员会和三个居民委员会。2002年瓜洲镇和运西乡合并,成立扬州市瓜洲镇人民政府。
(1894年—1957年)——知名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志馨(1883年—1928年)——渤海舰队司令。
1978年,兴建了瓜洲汽渡。日,通车。瓜洲的重要性有所上升。2003年,扬州市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把瓜洲作为城市副中心、旅游景点。
明清曾有著名的瓜洲十景:石桥踏月、天池夜雨、江楼阅武、漕舰乘风、东城柳岸、桃坞早莺、芦汀新雁、雪水钓艇、金山塔灯、银岭晴岚。
瓜洲古渡公园:沉箱亭,传为“”沉江处。
润扬森林公园:占地面积232公顷,2005年兴建,园内重建明代大观楼,楼高62米(一说88米)。
未来的瓜洲古镇将是以历史文化为背景,自然生态为依托,运河、古渡为核心,现代旅游为手段的国际化休闲度假胜地。在发展思路上,整个度假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运作,滚动开发”的思路,遵循“体现运河文化特质,融入健康休闲理念,再现繁华商贸”的原则,将瓜洲古镇打造成“中国运河第一镇”。已建成或在建的主要项目包括:中为瓜洲国际露营地、等体育休闲区等。
长江三鲜:鲥鱼、刀鱼、
地三鲜:芦蒿、马兰头、枸杞
宝石玉器、化纤玩具、电线电缆、衬衫鞋服、五金机械等产品声名内外。2005年入围全国千强镇。
唐·《》: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唐·《题金陵渡》: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唐·《》:
“偶为芳草无情客,况是青山有事身。一夕瓜洲渡头宿,天风吹尽广陵尘。”
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宋·《六丑·》:“
似东风老大,那复有、当时风气。有情不收,江山身是寄。浩荡何世。但忆临官道,暂来不住,便出门千里。痴心指望回风坠。扇底相逢,钗头微缀。他家万条千缕,解遮亭障驿,不隔江水。
瓜洲曾舣,等行人岁岁。日下长秋,城乌夜起。帐庐好在春睡。共飞归湖上,草青无地。愔愔雨、春心如腻。欲待化、丰乐楼前,青门都废。何人念、流落无几。点点抟作,雪绵松润,为君裛泪。
“扬州酒力四十里,睡到瓜洲始渡江。”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水断瓜洲驿,江连北固城。”
“三更月落瓜洲渡,行尽青山见秣陵。”
清·《》: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务川鸡血石:一个民族的一抹鲜红
鸡血石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它是硫化汞在自然地质作用下,岩石被硫化汞矿液浸润矿化,色似鸡血,鲜活灵动,故名鸡血石。鸡血石主要为含有辰砂(朱砂)、石英、方解石、地开石、高岭石、白云石等矿物,且大部分为含硫化汞等多种成份的硅酸盐矿物。鸡血石有着自然天成的丽质、绚丽斑斓的色彩、细腻温润的格调,被世人誉为“国之瑰宝”、“中国文化之精华”、“中国最珍贵的玉石之一”,现为“中国国石”。务川鸡血石形成于约1亿年前的晚侏罗纪火山喷出岩中,自发现、开采至今历时4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务川鸡血石在开采历史上,始终与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仡佬族的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仡佬族的丹砂开采历史悠久,自商周至今从未衰竭,仡佬族人的丹砂、水银一直作为常赋输入中原,从而成为了一个民族一抹独特的鲜红。
鲜红的属性,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务川鸡血石的特点是内外含“血”、浓厚鲜活、富有动感、不易褪色。血色为鲜红、深红、紫红等,鸡血的形状有块红、条红、星红、霞红等。硬度一般在3~6度之间,其血色、血量与昌化、巴林相比毫不逊色。且品种多,还有宝砂石(含硫化汞90%以上)、辰砂石(含硫化汞80%左右),朱砂石(含硫化汞60%左右)等珍稀品种和独有的矿种。这些特征,与务川县境的地质环境与成因有着极大的关系,是自然的神奇造化和产物。据近年来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及其地球化学、动力学背景分析,认为汞的来源与海底喷流作用相关,属“沉积再造”、“多源热液”型矿床,成矿期为晚侏罗纪火山喷出岩中,距今约1亿年以上。
务川汞矿田主要位于县境最古老地层——寒武系地层,该地层集中分布于石朝乡金鸡岭背斜和黄都、丝棉及县城向斜翼部东侧的京竹、红丝等地,其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等。在寒武系下统的清虚组、中统的高台组的云质灰岩、泥沙粉砂岩中,产金属汞,地层厚度为
汞矿矿床受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影响较大。县境内的构造行迹,为一系列北北东向构造组成的褶皱和断裂,大部分两端延伸出境,在构造体系上属新华夏系构造,而其中部分具有华夏式特征。县境内断裂多呈北东40~50度排列分布,基本上与构造轴向一致展布,规模较大,一般都具有压扭性。在背斜核部及枢纽局部倾复处,常有横向断层分布,虽规模不大,但常挫动汞矿带,对汞矿分布具有一定影响。从成矿规律及重砂的量的异常显示,都是位于褶皱弧形转折处。与金鸡岭背斜的冲断层见于南端西翼及中段东翼,规模不大。与汞矿矿床有关的金鸡岭背斜就是控制汞矿带的一级构造。在金鸡岭背斜向东凹的弧形地带(即申家堡一带),正是汞矿点密集地区。申家堡南北一线沿轴线近于南北至北北东向倾角较大的断层,多是二级张性结构面。木悠厂汞矿床,被北东向老虎沟大断层斜切金鸡岭背斜,倾角55度,水平切距300余米,最大垂直距离达120米,属压扭性。
务川汞矿目前已探明的储量达23320.50吨以上,占全国探明储量的22%,保有储量占贵州省储量的60%以上,共有木悠厂、太坝、泥塘山、板场、后洞、断山、田家坪、坑场坝等八个矿床。其中,木悠厂矿床是务川汞矿带内最主要的矿床,总计探明汞金属储量为19405吨,其储量占整个矿带中已探明储量的85%,为特大型汞矿床。该矿床的层状矿体有硅化矿体分布,呈不规则巢状,品位较高,汞的平均品位约0.14%。矿带长5600米,宽120~700米,厚2~5米,属连续稳定的层状矿体。主矿体呈层状、拟层状,亦有顺层透镜状的矿体产出,其中层状、拟层状矿占78.69%。层状矿体之上有脉状、网状矿体分布,形状不规则,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属层控矿床,被公认为中国典型的“层状汞矿床”。
务川鸡血石原石
务川鸡血石是赋存于汞矿床的外围边缘地段,主要赋存于以金鸡岭为中心大型汞矿床的边缘,如木悠厂、老虎沟一带。务川鸡血石的赋存地质环境与昌化、巴林鸡血石的地质背景有一定差异,因而在物理和化学组份方面同样存在着一定差异,而与近年来发现的旬阳鸡血石的的地质环境大致相同。经初步分析,其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石,并含有少量的白云石、方解石、粘土矿物等,平均辰砂含量一般在千分之五至百分之八之间。化学成分主要为石英86%,辰砂8%、白云石4%、石盐1%、云母1%,和少量的硅酸盐矿物。当鸡血石中的硅镁成分含量高时则表现为硬度大,一般在3~6度之间,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强,血色亮丽,易形成大块,反之硬度逐渐变小,光泽由油脂光泽向玻璃光泽、丝绢光泽和蜡状光泽过渡,地子则由刚地向冻地逐渐过渡。
鲜红的印迹,历史与文化的沉积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仡佬族始终与丹砂联系在一起。仡佬族第一次出现在汉文献中,就与朱砂有关。而且从已有文献资料看,在上古时期,具有攻取丹砂技术的,只有濮人;中古时期,只有僚人,近古时期,则有仡佬族。
《逸周书·王会》篇中首记:“卜以丹沙”。晋孔晃注:“卜人,西南之蛮,丹沙所出”。又其下注:“卜,即濮也,沙今作砂”。《禹贡》记:“荆州贡丹砂”。荆州包括今川、鄂、湘、黔边区,务川属其地区。说明商周时期的濮人已经拥有朱砂,并贡献于周王朝。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对“丹”的解释:“丹,巴越之赤石也,象丹井、一象丹形”。《通典·食货典》记唐制:“天下诸郡每年常贡,黔中郡贡朱砂十斤”。务川属黔中郡,后改黔州,所辖十五州,其中思州即务川。
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记载:“辰锦砂最良。麻阳即古锦州,旧隶辰郡。砂自折二,至折十,皆颗块。佳者为箭镞。结不实者为肺砂。碎则有趢趗。未则有药砂。砂出万山之崖为最,仡佬人以火攻取。”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思州》篇中,记载思州“婺川县、二乡”。“风俗:同黔中地在荒缴之外,蛮僚杂居,言语各异。土产:朱砂、元贡。水银、茶、蜡。常赋。”其中在“婺川县”条下记有“河只水,在县东二十一里,河只水,獠之姓名。……河渝水在县州北十九里,自獠山流来”。书中所记河只水和河渝水,从古今地图的实际情况看,在县城东二十里左右,只有一条河,那就是从今德江大岩山一带发源流经务川县大坪镇的白果树、四合头、大沙坝、金鱼寺、旧香坝会合于红渡河丰乐河段,河的北岸均为产朱砂的重要地域,如小甲口、后洞盖、岩丰脚、木悠厂、银钱沟、老虎沟、四合头、干溪、板场等地。上述所说的河只水、河渝水应该是今务川东面地域内同一条河的不同地段的不同地名。在这条河两岸开采朱砂,冶炼水银的人被称为僚人、葛僚人(仡佬族中期的称谓)。
元明清以后,关于仡佬族与朱砂开采的记载就更加多并且详细。明朝沈痒修《贵州图经新志》中明确记载了务川“蛮僚杂居,言语各异”,“婺川县境有板场、木悠、岩前产朱砂……水银百六十斤入贡。丹砂水银、银砂俱婺川县出。”并设有“都濡五堡三坑等处巡检司、板场水银局。”明嘉靖《思南府志·风物篇》记载:“务川有板场、木悠、岩前等坑,砂产其中。坑深约十五六里,居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而采之,经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镞者为上,生白石上者为矿床,碎小者为朱砂。砂烧水银,可为银砂,居人指为生计。岁额水银一百六十斤入贡。而民间贸易,往往用之比于钱钞焉。”书中所说的“居人”,应为当地的土人,即今天的仡佬族人。又记:“务川有砂坑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实;善告讦难治,长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罢去”。《思南府志道光志》记:“务川之朱砂、水银,可以行远,产亦无多”。及至清末,盛产朱砂的务川许多仡佬族人,仍以采砂为生。《务川县备志》:“清道光邑人申一珞在木悠大重溪开采砂矿,时有工人300人”。
总之,纵观历史,可以看出,采丹练汞贯穿了仡佬族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采丹练汞成了濮人——僚人——仡佬族人经济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仡佬族凭借采丹练汞不仅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也由此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丹砂文化。
鲜红的特质,鸡血石的特征及种类
务川鸡血石,历史上一直被称为丹砂,又名朱砂,因其色红,经久不褪而得名。丹砂最初的用途是祭祀(法力的显示)、练丹(长生不老药),后来是用于颜料(皇帝的朱批、妇女美容)和防腐(墓地放朱砂、水银可防止尸体腐烂)。另外,丹砂性微寒,味甘,还可药用,中医学上用为安神、定惊药,主治癫狂、惊悸、不寐等症。但是长久以来,务川丹砂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练汞,很少有人把它作为鸡血石进行加工和出售。近年来,由于电视的普及,加上当地人大量外出打工,增加了不少见识,有少部分人开始对丹砂进行鸡血石加工。另外,少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务川鸡血石,对务川鸡血石进行了相关研究,使务川鸡血石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务川鸡血石主要特征是矿物以透明——半透明矿物为主,硬度大,光泽以油脂——玻璃光泽为主,血色艳丽且多呈浸染条带状或斑点云雾状产出。从目前加工和研究的现状看,务川鸡血石系列大致有三大类,分别为软地、硬地、花地三种。软性质地的成份是叶蜡石及白云石共生质地,摩氏硬度3.5度左右,半透明色泽,易于手工刀刻;硬性质地者成份是方解石、石英石质地,摩氏硬度在5度左右,制作工艺品主要是采用玉雕工艺制作;花地成份是方解石、石英石等杂混质地者,摩氏硬度通常为4~6度。务川鸡血石品种大致有:“牛角冻”、“羊脂冻”、“花斑玉”、“桃红地”、“黑旋风”等几十个品种。集中表现为:
牛角冻鸡血石。质地灰黑或灰黑中略渗浅黄,颜色或深或浅,或纯洁无暇,或带纹理和其它花纹,半透明。血色在牛角冻地的衬托下显得尤为深沉、热烈。质地以单色为佳,色泽越明净,越能与血色形成对比,显得格外美丽,属难得之珍品。
田黄冻鸡血石。质地乳黄,半透明。色泽有深有浅,有暗有亮,有净有暇。深、暗者,如熟栗、土黄;浅亮者如桂花黄、鸡油黄;净者极富玉肌感,入手心荡;暇者多色伴生或渗有杂质,大多次于明净者。在黄冻地上配以鲜浓的“鸡血”,就像蜂蜜中渗透红彩,艳丽醒目,是鸡血石之上品。
花斑玉鸡血石。质地属软地白云石,不透明,有一定光泽。常见有“鸡血”顺白云图纹伴生,形成奇特的画面,形像斑马,当地人形象地称为“斑马石”,大多数切面图纹往往十分对称,可制成美丽的对章,也可以制成观赏石。该品种为务川鸡血石所特有。
花斑玉鸡血石
羊脂冻鸡血石。乳白色质地,半透明,亦分单色和多色两种,以纯净无暇的单色质地为佳。在乳白鲜嫩的质地上分布“鸡血”,红白明显,耀眼夺目。透明度较高者,肉眼可见肌内“鸡血”,富有立体感,为爱石者梦寐以求的品种。
白玉鸡血石。质地以象牙白、鹅蛋白为主,故又称象牙白鸡血石或鹅蛋白鸡血石。由于此品种质地洁白,光洁度高,玉肌感强,使伴生的“鸡血”更加鲜艳夺目。
桃红地鸡血石。质地淡红色,不透明,有一定光泽。“鸡血”分布在桃红质地上,反差较小,尤其是偏淡的血色,更与地色接近,冲淡了“鸡血”的艳丽姿色,但地色淡雅、纯正,血色丰浓的品质因加大了反差,则产生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黄玉鸡血石。质地黄色,色调有深有浅,深者如土黄,故亦称土黄鸡血石;浅者如桂花黄,故亦称桂花黄鸡血石,不透明。此品种常混有灰、棕、白、黑、红等杂色,单色明净者较少,各类“鸡血”都有伴生。在明快的黄色地子上散布鲜艳的“鸡血”,使人看了赏心悦目、靓丽迷人。
豆青玉鸡血石。质地带豆青色,不透明,石质较细腻。此品种各类血色都有分布,优劣以质地纯净度、血色艳丽度和血量的多少来区分,血量大者为鸡血石中的上品。
朱砂地鸡血石。质地色泽与朱砂冻相似,但不透明。此品种质地往往由黑、白、红或黑、黄、红三色伴生,而以朱砂红或朱砂黑为主。“鸡血”常见有大红色、条块状,也有鲜红或淡红色、点状或絮状的。朱砂地鸡血石,也有人称为“刘关张”,属软地鸡血石上品。
黑旋风鸡血石。质地通体乌黑,富有蜡状光泽。此品种为鸡血石之上品。常见有鲜红、大红的块血、条血或云雾状伴生。在乌黑明亮的地上伴生“鸡血”,给人以威武豪迈的气势,使黑旋风的英雄本色进一步显示出来,因而大大提高该品种的身价。
鸡血石对章
瓦灰地鸡血石。质地主要是瓦灰石,地色有深有浅,不透明,少量微透明,有一定蜡状光泽,常见有大红血伴生,少量生有鲜血红。质地无暇斑砂丁者,自然柔和,即使血量不多,血色欠鲜,亦清淡怡人,撩人喜好。
花玉鸡血石。该品种为黑花鸡血石、红花鸡血石、黄花鸡血石和满天星鸡血石的总称,其色彩纷呈,色相多样,伴生各种血色、血型,以黑花为地的鸡血石,黑里嵌红,给人以沉着与坚定的激励,以红花为地的鸡血石,红上加红,给人以热烈与友爱的象征;以黄花为地的鸡血石,黄红相映,给人以诚挚与和谐的感觉;以星星花点为地的鸡血石,就像日月星辰,给人以幸运与长久的启迪。该品种各坑洞都有产出,产量较多,以花样得体美观,血色艳丽者为上品。
鲜红的色彩,更加靓丽的天质与价值
鸡血石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宝石,具有鲜红艳丽、晶莹剔透的天色丽质,历来与珠宝翠钻同样被人珍爱,被誉为中华“国宝”。鸡血石红艳似火,象征红红火火,是驱邪、镇宅、纳福、和谐、保平安的吉祥物。百姓藏之,兴家辟邪;商家藏之,财运红火;官员藏之,事业红鼎;帝王藏之,镇国安邦。因此,近年来,鸡血石供求紧张,价格一路飙升,市场价格以克计算,中高档鸡血石是黄金的十倍或几十倍,极品更是价值连城,已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然而,务川鸡血石,直到今天,仍然是作为炼汞的主要原料,作为收藏品的鸡血石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务川县境内的汞矿开采,自西周至今历四千余年的不间断开采,采矿坑硐数以千计。因此,凡是品位高、规模大、易开采的矿块,今天已经所剩无几。而国内其它矿山如昌化和巴林鸡血石资源即将枯竭,贵州万山汞矿的资源已经完全枯竭。由此可见,鸡血石资源何等稀缺,足可见其身价的珍贵,珍藏、收藏鸡血石其升值空间不可估量。当然,务川鸡血石虽经历代开采炼汞,但所幸的是矿区范围大、埋藏深、尚有可供开采的矿块,而且位于河床底下开采难度更大的矿块质量更高更好。因此,我们认为,应更加珍惜务川鸡血石并给于有效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提高对鸡血石价值的认识。要把对务川鸡血石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到对务川乃至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当地知名度的提升等方面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要认识到加快其产业发展,有利于优化县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利于加强珍稀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增加就业、带动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务川、乃至贵州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务川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增加鸡血石的文化内涵。务川鸡血石这种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的品牌,其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文化艺术的目光去赏析其中的纹彩,学习借鉴石雕、玉雕、木雕、根雕等技法去修饰,最大限度体现出道法自然的哲理,探求适宜表现务川鸡血石个性的雕琢技艺,创造出属于务川鸡血石、属于仡佬族文化的特有文化品牌,让目前仍然“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务川鸡血石,让一个民族一抹独特的鲜红,散发出更加亮丽的色彩。
加大务川鸡血石的开发力度。在务川县城新城区或龙潭仡佬族民族村寨成立“贵州务川鸡血石玉雕文化城”。设立前店后坊的作坊50家左右,向全国各地雕刻艺人招商。形成原石交易、开料、打磨、印材加工、配座、配盒子、专业开发朱砂粉等一系列的产业链条。同时,将鸡血石与仡佬族的旅游业、与古矿洞的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让鸡血石这种珍贵的矿产资源,有利于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有利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国石文化的发扬光大。
加强鸡血石开采的管理。由政府牵头组建“贵州省务川县鸡血石行业协会”,在协会下面成立鸡血石系列管理公司,对老虎沟、木悠厂、板场、太坝等所有的矿产资源进行严格管理及保护。各生产矿山应设专职人员在作业面跟班,发现有宝砂(辰砂呈自形晶半透明)或好的鸡血石矿段,应立即禁止爆破作业,尽可能的使用静态爆破剂或分段爆破和绳锯切割,实施保护作业。对现生产采出的矿石,经人工手选将有工艺价值的鸡血石原矿挑拣后再送选矿厂,以免造成人为浪费。
扩大对鸡血石的宣传。由政府组织,邀请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务川鸡血石电视宣传片,印制《务川鸡血石》宣传图册,举办务川鸡血石文化产业新闻发布会。发挥本地广播电视台、信息中心等大众媒体作用,加大鸡血石产业的宣传力度。同时,应邀请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调研著书,在各类媒体上进行宣传,一方面邀请文化名人、艺术家、雕刻大师、评论家、收藏家等做客务川,品评、鉴赏务川鸡血石。一方面选拔鸡血石原矿、摆件、挂件、把玩件精品,积极参加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宝石文化等类博览会、交易会、展示会,并在合适时机到港、台和海外进行展出,进一步扩大务川鸡血石的国际、国内社会影响力,让鸡血石这项高档、高品位的旅游商品和收藏品,成为增加城乡居民就业和增收的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产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务川县都濡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