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银行体系与德国,美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不同,造成不同的原因

中国与德国、美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与德国、美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毕业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毕业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姓名:刘从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康书生摘要I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全球化扩展形成金融全球化的主流经济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着全能银行全球化的进程以美国和德国为首的很多西方国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大力发展各种形态的全能银行以提高其银行业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来以银行跨业跨国购并为主旋律的第五次全球购并浪潮的兴起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超级大型跨国全能银行如花旗汇丰德意志等等分支网络遍及全球各地而国内的发展步伐虽然也在加快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已初露端倪但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大格局限制下仍然有内外两重天的感觉现在中国已经正式成为 WTO 成员国全能银行的全球化趋势会给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带来强烈冲击中国银行业只能顺应历史潮流发展全能银行此外别无选择但是中国全能银行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个路径选择的问题 全能银行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德国式全能银行即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另一种是美国式全能银(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行即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两种全能银行的产生和发展路径不同组织结构和监管方式也有很大区别本文对美国式全能银行和德国式全能银行这两种全能银行的典型代表加以研究通过对两种类型全能银行的内涵产生与发展组织结构监管方式等进行比较得出两者各具特色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并且近年来呈现相互融合趋势的结论比较结果对于中国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全能银行会由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开始最终走向内部综合经营型与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并举在组织结构方面会由 H 型结构开始发展到兼收并蓄 H 型与 M 型两种组织结构的优势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对全能银行的监管也会随着全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加速改革向国际规则和惯例靠拢实现功能性统一监管
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内部综合经营组织结构功能性监管 AbstractII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 extendingof financial sys(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tem has e the mainstream all over the world. The developmentsof economics, fin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banking system. Many western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the USA and Germany arestriving to develop universal banking of various forms in different ways in order toenhance petition power of their bank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Especially from the end of the 1990s, along with the rising of the fifth (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tide of globalmerger and acquisition, many super international universal banks such as the Citycorp,HSBC, Deutsche Bank and so on whose works extend all over the worldappear. But in China, although the banks are speeding up their development andreform, and some financial panies have emerged in China, we still have along way to pared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ofuniversal banking will inevitably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n(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a that is a regularmember of the WTO and is opening step by step, which make China has no otherchoice but develop universal banking. But China still has to decide which way to go.Universal bank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 the whole: one is the universalbanking of financial pany represented by the universal banks in the USA,the other is the universal banking of unified interior management represented by theuniversal banks in Germany. The cause (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and route of development of these two types ofuniversal banks are different, and anization structure and supervision modediffer from each other greatl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se two types of universal banks,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each type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they are ing more and more identical these years. We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andfind the right way for our country to develop universal banking. I think China sh(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ouldAbstractIIIbegin with the financial pany and in the future both types may exist inChina. In the respect anization structure, China may adopt the advantages ofboth H-type and M-anization structure and diversify its own. In addition tothis, the supervision of banking in China should also speed up its reform along with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al banking, draw close to the international rules andconventions and achieve the centralized functional su(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pervision at last.Key words:
Universal banking, Financial holding, Unified interior anization structure, Functional supervision
引 言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与放松金融管制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也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两者共同塑造了国际金融业的新格局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际化和综合化国际化意味着金融业的地理边界正在消失而综合化则意味着产品或行业边界的消失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金融向国际化综合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关于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问题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全能银行问题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经济热点之一 西方各国强调金融自由化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即银行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这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包括银行证券分业最严格的美国和日本 80 年代以来都逐步以各种补充法规来放宽银证兼营的范围(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 1999 年 11 月 4 日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是对全能银行发展的全面肯定与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业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恰恰相反经过二十多年金融体制改革和一系列金融立法我国初步建立起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框架尽管金融分业体制是我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秩序的必然选择但是加入 WTO 后国内金融市场将在 5 年保护性过渡期内渐次式开放若固守或强化跨业经营的限制对于原本缺乏竞争力的我国金融机构无异于作茧自缚势必难以迎接外国规模庞大的全能银行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全面挑战因此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由分业向混业回归发展自己的全能银行必然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最终选择由于各国经济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历史背景的差异全能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尽相同主要包括金融控股型与内部综合经营型两种又分别以美国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最为典型中国已经开始了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的探索但仍然面临未来发展路径选择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能银行的建设与经营方面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现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在理论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发展缓慢而艰辛全能银行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尚处于萌芽状态对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2-于全能银行的理论探讨也还不够系统如果能够借鉴国外的精彩实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去探讨研究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得出的结论对于我国发展全能银行的实践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即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和以德国为代表的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的比较分析得出可以为中国借鉴的结论分析的重点主要放在两者内涵的区分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异同优势及劣势的比较组织结构与监管模式的区别及融合趋势等方面将所得结论用于指导中国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全能银行的发展路径组织结构推进及监管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第 1 章全能银行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3- 第 1 章 全能银行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 1.1 全能银行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1.1.1 全能银行的内涵全能银行 Universal banking 源于德国又称为综合银行原本是德国银行业的分类(来源:淘豆网[/p-3123580.html])概念但在现代金融的概念中全能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它不仅经营银行业务还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金融衍生业务及其它新兴金融业务有的还可以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全能银行有三种类型一是商业银行加上投资银行二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三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再加非金融公司股东第三种类型是广义的全能银行人们常说的全能银行主要是指第二种类型即能够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银行但不包括非金融业务全能银行的融资范围从传统的营业资金贷款到私人债券国际债券及各类股票发行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包括贸易工业各种类型的公司个人和公共部门在这种模式下没有银行业务之间的界限划分每家银行具体选择何种业务经营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各种主客观条件及发展目标等自行考虑国家对其不作过多干预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全能银行的组织形式各异如德国式全能银行在一个银行内部可以提供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包括全面的存款贷款证券支付结算信托租赁和对非金融企业控股等业务这些服务几乎能以任意一种货币形式提供给国内外客户或项目而英国式全能银行是一个银行的各附属分支公司可经营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并以此阻隔其经营风险美国式全能银行则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现已演变为全能的金融控股公司所有这一切的关键主要取决于一个银行或金融机构被允许的业务活动范围 根据全能银行产生和发展路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不同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德国式全能银行即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另一种是美国式全能银行即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4-1.1.2 全能银行的本质特征无论全能银行的经营方式组织结构怎样其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即能利用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一站式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个综合业务平台包括严密的管理体系统一高效的业务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体系正是这个本质特征使全能银行与传统的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相区别 1.全能银行与混业经营的区别在于全能银行能够利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多样化金融服务而混业经营仅指金融机构业务多样化不能利用一个综合平台提供一站式多样化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全能银行可以采用混业方式经营而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不一定是全能银行 2.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区别在于全能银行可以采用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经营但金融控股公司不一定是全能银行这是因为许多金融控股公司只是纯粹的控股公司例如中国目前存在的形形色色的金融控股公司它们只进行资本运作不直接控制经营不属于全能银行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性的金融控股公司如银行控股公司和能够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它们不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也不属于全能银行 1.2 全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全能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根据银行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 世纪中叶至 20 世纪 30 年代是全能银行的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全能银行经历了从萌芽到传统全能银行制度的基本形成过程早在 19 世纪中叶德国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就出现了坚持混业经营模式的全能银行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可以提供几乎所有银行和金融服务这主要源于 19 世纪 50年代德国工业化的膨胀导致对长期资金的需求由于没有政府限制和外部压力这一阶段形成的全能银行基本上都是从内部开始逐步扩大经营范围成为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同时由于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一时期的全能银行不仅经营规模范围十分有限资金运行的虚拟化程度和全球化程度也都比较低 2.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初是全能银行按照不同的发展路径缓慢发展的第 1 章全能银行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5-阶段受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全能银行的发展遭遇了巨大坎坷但由于各国对此做出的反应不同全能银行的发展路径开始出现分歧德国全能银行仍然保持着内部综合经营型方式不论发展快慢在政府扶持下其发展始终朝前美国则不同 30 年代经济危机过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完全扼杀了内部综合经营型全能银行金融机构再想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就只能设法规避监管由此银行控股型全能银行应运而生 3.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末全能银行快速发展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一时期的全球经济总的来说发展比较平稳特别是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给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传统分业制国家逐渐放松对金融业的管制全球范围的银行业掀起了强强联合并购重组的浪潮而以美德为代表的两种经营方式一方面各自得到了强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经营理念和监管方式的趋同倾向传统的全能银行在向现代全能银行转变美国的全能银行仍以控股公司为主但由过去的银行控股公司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其发展范围和空间更大德国的全能银行仍保持了内部综合经营型为主的组织机构形式但也发展了金融控股子公司形成内部综合经营与金融控股并存的全能银行 4.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后全能银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99 年 11 月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出台标志着美国全能银行最终得到了法律的认可这不仅促进美国全能银行的完善发展同时带动一大批国家实行全能银行制度不管是内部综合经营型还是金融控股型
河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论文-6- 第 2 章美国全能银行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市场其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基础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化全能银行以金融控股型经营方式为主 2.1 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的概念和分类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是指能够在一个窗口为客户提供两种以上的金融服务的金融控股公司国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委员会国际保险监管委员会 1999 年发布的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原则中给金融控股集团下的定义是主要从事金融业务并且至少明显地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营活动受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业监管当局监管的一类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要成为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必须满足三点要求首先能够利用一个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第二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为主业还是被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或管理集团控股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本身必须是一个金融机构第三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能够控股足够多的金融机构子公司为客户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而不论其控制的子公司中是否含有非金融机构 金融控股公司以金融业为主一般以一个金融企业或非金融企业为控股母公司全资或控股拥有专门从事某些具体业务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等的各个子公司通过这些子公司在实际上实现多样化经营从业务上看金融控股公司一般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经营性控股公司两种类型纯粹控股公司的设立目的只是为了掌握子公司的股份从事股权投资收益活动如光大控股申银万国它通过控制一些公司的股权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支配被控股公司的重大决策或经营活动但控股公司本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而经营性控股公司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实际业务经营一般来说这类公司资金实力雄厚经营规模较大如美国花旗英国汇丰等根据母公司的行业属性金融控股型全能银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的母公司为金融企业如美国的花旗另一类的母公司为非金融企业如英国的汇丰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毕业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pdf
文档介绍:
毕业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美国与德国全能银行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姓名:刘从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康书生摘要I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全球化扩展形成金融全球化的主流经济金融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着全能银行全球化的进程...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与美、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下载积分:960
内容提示:中国与美、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3:45:3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与美、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09-03-09 & 发布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为的有序的竞争。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特别重视竞争,致力于保护竞争,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德国的路德希·艾哈德说:“竞争不可分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它最内在的要素,排斥、损害或阻碍竞争都必然导致根本毁坏这种制度”。在他们看来,竞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归结为取得成就、实现民主和达到协调。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有两大任务,即保证最大成就和分散经济权力”。[4]“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5]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过程是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供需状况自由地进行决策。这些分散决策的协调也要通过竞争。这种通过竞争协调经济发展的思想,出自于斯密的理论。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力量,但这种调节力量只有在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有益于公众的作用。他们同时也认识到,经济本身对竞争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总是力求通过垄断和价格与市场的协定等来削弱和排除竞争。经验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的“人为秩序”加以保护。这就是西方一系列反垄断法和相应的国家机构出现的原因。然而,为了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人们还必须作出种种努力间接地为此建立必要的框架条件。例如,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在竞争秩序里,货币政策起着首要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保证一定的币值稳定,一切实现秩序的努力都将白费,因为,通货膨胀将会严重干扰价格的调控机制和信号功能。又如,必须开放市场。封闭供求意味着企业削弱或者完全取消市场上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就是犯法,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再如,契约自由是开展竞争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当家庭和企业可以自行决定何时何地买卖何物的情况下,竞争才能正常运行起来。(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履行阶级职能和社会经济职能,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二战后的新现象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都大大增强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考虑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时的基本目标,和在制订社会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目标都大大提高了。战后,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它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示为8.5%,日本为11.6%,1952年联邦德国为15%;1988年,美国上升到36.3%,日本为32.9%,德国则为46.6%。[6]当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四)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总的说来是在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英国更多的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法国和北欧一些国家比较重视社会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日本则两者都不足。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它们各自都将弥补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我认为,对于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发展前途,可以作另一种描述。是否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自由竞争阶段);以私有大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私人垄断阶段);大企业+大政府的阶段,即由大企业和大政府一起主导社会经济生活。这里的“大政府”,不仅是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数量比过去扩大,更重要的是指政府权力和职能的强化和扩大。然而,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大政府”,往往是官僚主义的、效率欠缺的;“大企业”则是过分追求利润,既忽视社会责任感,又缺乏民主精神。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它将依然是“大企业”+“大政府”,然而这里的“大企业”和“大政府”都将逐步比过去有所改善。西方市场经济虽然有种种弊病,但从大方向看,它们在继续进步。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看【 文献号 】1-135【原文出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002【原刊页号】30~35【分 类 号】F13【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复印期号】200009【 标 题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作 者 】魏长学【作者简介】魏长学,中共陕西省委政经室副教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 西安710061【内容提要】美、日、德的市场经济体制代表了三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深入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学习借鉴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部分,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关 键 词】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西方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为的有序的竞争。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特别重视竞争,致力于保护竞争,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德国的路德希·艾哈德说:“竞争不可分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它最内在的要素,排斥、损害或阻碍竞争都必然导致根本毁坏这种制度”。在他们看来,竞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这些作用可以归结为取得成就、实现民主和达到协调。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有两大任务,即保证最大成就和分散经济权力”。[4]“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5]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过程是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供需状况自由地进行决策。这些分散决策的协调也要通过竞争。这种通过竞争协调经济发展的思想,出自于斯密的理论。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力量,但这种调节力量只有在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有益于公众的作用。他们同时也认识到,经济本身对竞争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总是力求通过垄断和价格与市场的协定等来削弱和排除竞争。经验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通过一种国家规定的“人为秩序”加以保护。这就是西方一系列反垄断法和相应的国家机构出现的原因。然而,为了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人们还必须作出种种努力间接地为此建立必要的框架条件。例如,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在竞争秩序里,货币政策起着首要作用。如果不能成功地保证一定的币值稳定,一切实现秩序的努力都将白费,因为,通货膨胀将会严重干扰价格的调控机制和信号功能。又如,必须开放市场。封闭供求意味着企业削弱或者完全取消市场上的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就是犯法,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再如,契约自由是开展竞争的重要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当家庭和企业可以自行决定何时何地买卖何物的情况下,竞争才能正常运行起来。(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履行阶级职能和社会经济职能,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二战后的新现象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都大大增强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考虑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时的基本目标,和在制订社会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目标都大大提高了。战后,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据此,它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示为8.5%,日本为11.6%,1952年联邦德国为15%;1988年,美国上升到36.3%,日本为32.9%,德国则为46.6%。[6]当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四)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总的说来是在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扰。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各有长处和短处。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英国更多的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法国和北欧一些国家比较重视社会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日本则两者都不足。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它们各自都将弥补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我认为,对于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发展前途,可以作另一种描述。是否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自由竞争阶段);以私有大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私人垄断阶段);大企业+大政府的阶段,即由大企业和大政府一起主导社会经济生活。这里的“大政府”,不仅是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数量比过去扩大,更重要的是指政府权力和职能的强化和扩大。然而,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大政府”,往往是官僚主义的、效率欠缺的;“大企业”则是过分追求利润,既忽视社会责任感,又缺乏民主精神。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它将依然是“大企业”+“大政府”,然而这里的“大企业”和“大政府”都将逐步比过去有所改善。西方市场经济虽然有种种弊病,但从大方向看,它们在继续进步。有更多的资料可以看【 文献号 】1-135【原文出处】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原刊地名】广州【原刊期号】200002【原刊页号】30~35【分 类 号】F13【分 类 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复印期号】200009【 标 题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的启示【 作 者 】魏长学【作者简介】魏长学,中共陕西省委政经室副教授。中共陕西省委,陕西 西安710061【内容提要】美、日、德的市场经济体制代表了三种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深入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学习借鉴其适用于我国国情的部分,将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关 键 词】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西方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混合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它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进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相互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混合经济是多种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主体、多种资源配置方式、多种市场结构、多种分配方式的混合。实践证明,无论哪一种纯粹单一的经济形式,都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目录[隐藏] ? 体制的产生 ? 体制的发展 ? 体制的差异 ? 资源的配置 ? 所有制结构 ? 经济主体 ? 混合的市场结构 ? 在中国的特点与问题 ?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 ? 相关链接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混合经济体制-体制的产生     混合经济体制下的收入增长 工业革命后的市场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所有制形式也在不断演进。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股份制资本主义所有制与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三种基本的所有制。一、所有制的演进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这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原型,它以雇佣劳动为先决条件,雇佣工人劳动是私人财产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也是市场机制得以运行、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前提。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主要有:①界限明确的产权;②企业之间的完全竞争;③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市场。市场机制对于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是最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因为:第一,这是一种完全的私有制,产权界限极其明确,所有制中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四种权利都完整地归所有者所有;第二,这类企业通常都为小型企业,因而竞争比较完全,无法形成垄断;第三,这类企业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则,自由地进出市场和产业。但是,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也存在着显著的缺点,主要有:第一,它不能适应专业化的大规模生产.因而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第二,它不能解决企业外部性问题;第三,所有者个人承担的风险过大。这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大规模生产技术的运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失败和经济波动。股份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这是为了克服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它可以获得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不能或难以获得的利益,这些利益主要有: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由外部性内在化所产生的收益;风险分散化的好处;降低交易费用;管理专业化的收益等。股份制的资本主义所有制,不仅可以获得上述利益,而且这种制度创新的成本大大小于其收益,因而这种制度显示了其独特的结构:所有权拥有者是众多的个体持股者;股东大会行使所有者主权;由董事会指定高级管理人员。股份制公司显现出“小型共和国” 的系统——持股者是全体选民,董事会和管理组织则是行政机构。股份制公司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股份制是在资本主义体系自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扬弃,是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个过渡点。股份制资本主义所有制虽有规模经济,形成了巨大的企业与企业集团,但它在本质上与私人财产资本主义所有制一样,除了关心自己的利益并使这种获利能力能长期持续发展之外并不承担任何社会性的功能。这些社会性的功能主要包括:公平财富分配,维持充分就业,防止自然垄断的利润被少数人独占,城乡与区域的协调发展,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以及国民经济增长与国民财富增加等。这些社会性的职能只能由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来承担。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之所以能承担社会性功能,是因为这是一种由国家强制建立的“共有制”。这种“共有制” 的优势在:第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每个参加者都要受到政府权力的约束而不能自由退出,因此,政府可以实现由自愿谈判不能实现的方案;第二,由政府组织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可以比其他所有制具有更大的生产组织规模,可以在更大范围实现企业效益的社会化,使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可以承担起各种社会性功能;第三,作为一种“共有制”,它可以运用自己的权力与制度的安排,承担起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与群体矛盾的社会性功能。 混合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发展 二次大战后,国家资本主义与大战前有了很大变化。大战前由国家建立企业主要是为了推进工业化,大战后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其任务已不是实现工业化,而是承担起各种社会性功能。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建立,主要采用三种方式:①政府直接投资;②对私有企业实现国有化;③政府控股私有企业。通过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在结构上具有如下特征:劳动力只具有雇佣工资地位,管理功能由国家和国家机构指定的机构来行使,收益权被政府所占有。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中,作为资本主义所有制原型的私人财产所有制仍然具有相当活力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股份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已成为经济的主导力量与主要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作用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二、混合经济体制的产生伴随着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演进,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也逐渐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何为经济体制,有着不同的含义。美国的格罗斯曼定义为:具有一定经济特点的组织安排,包括各个参加者按照规章和规则从事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组织安排。莫里斯?傅恩斯坦认为,体制就是被某些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形式所联合起来的客体、观念或行为的集合。维克拉夫?霍尔索夫斯基的看法是: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功能整体的客体集合即为体制。埃岗?纽伯格和威廉?达菲等人认为,经济体制是由经济决策权在社会成员间的分配,经济信息传递的机制与渠道,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三组互为补充的社会关系构成。以上几种关于经济体制的定义虽有所区别,但它们的共同点都在于把经济体制理解为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组织及其发展的复合体。混合经济体制。如果把经济体制看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参加者的组织及其发展的复合体,那么,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则表现出明显的混合经济特征。要给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混合经济体制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十分困难的,现在关于混合经济体制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将混合经济定义为资本主义特征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并存;第二类把混合经济定义为市场因素与计划因素的混合;第三类则把混合经济定义为国家借助宏观经济政策和政府组建的公共部门而进行的市场管理。这三类定义各有合理成份与缺陷。第一类定义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在体制上有相融相通的一面,但是毕竟将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相混淆;第二类定义把握住混合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方面,但由于定义过于简单,不能揭示出混合经济的全貌;第三类定义反映出当今政府及宏观调控政策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也没有能揭示出混合经济体制的最重要特征。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其中,尤以华民先生的定义更为完整准确。他认为:混合经济是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目标补足私人目标,以政府经济政策补足个人经济政策,以政府调控补足市场调节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和个人通过职能分工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笔者以为,如果人们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抛弃在经济体制上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兼容的对立观,那么,华民先生关于当代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体制的定义是适合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混合经济体制-体制的发展     混合经济综合指标与市场化程度综合指标数据走势 在当代世界经济,国家(政府)与市场共存,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共同发挥功能,已成为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没有国家(政府) 的调控,没有计划手段的运用,经济活动就会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如果没有市场,没有市场手段的运用,经济活动完全由政府权力来决定和计划手段来调配。那么,经济运行的两种极端情况,不是“市场失败”,就是“政府失败” 20世纪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两类国家经济中所遭受的各种各样的挫折与苦难,终于使越来越多的人 (其中包括中国人)认识到,为了使社会经济稳定健康高效的发展,市场与国家(政府)都是必要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分水岭,而是配置资源的两种方法与手段。一个国家完全可以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经济运行方法。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实行了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政策,选择了混合经济体制。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制为什么是混合经济体制呢?比照西方国家的混合经济体制,以为它与西方混合经济体制有如下方面的特征相似。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社会组织结构特征相似。当代西方国家社会组织主要有三大力量:大企业——规模巨大的企业与商业银行的紧密结合,在国家经济事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工会—— 随着工业组织的大型化发展而来的强大工会,与大企业进行着较量,以要求改善工会成员的地位;强势政府 — — 需要有一个强势政府来缓和和有效调节大企业与大工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于是,大规模的企业,大规模的工会组织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政府部门就成了现代混合经济体制下的西方各国所共有的组织特征。在中国,经过建国50多年发展特别是2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型的国有企业、大型的三资企业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民营企业,以及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到中国的落户,使大企业在中国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以维持职工权益为基本宗旨的中国工会组织,不仅拥有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会员.而且大规模地向“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私企业发展,地位与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各级政府在经济活动中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力.在调控社会矛盾中的作用,都显示了强势政府的特征。这样的社会组织结构,选择混合经济体制来发展经济,是必然的结果。二是产权结构特征相似。虽然西方国家的经济被称之为私有制。但是,今日西方国家中公共和准公共品生产的产量却很大,而且占比在不断提高。而且大部分的西方国家,还出现了一系列国有化的部门,尤其是在一些自然垄断的部门,国有化的现象极其普遍。这种情况导致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并存,而且公有制经济保持着相当规模,这是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的又一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公有经济、三资企业、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公私并存的产权结构,混合经济体制更适合之。三是资源配置方法相似。传统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资源配置用的是单一市场机制,但单一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方法亦存在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分配不公,形成垄断和与社会福利相冲突等弊端。二次大战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在资源配置上已放弃了单一市场手段而采用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并用。因此,市场与计划两种手段并用成为所有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资源配置已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在宏观调控中计划是重要手段之一,市场机制与计划手段并用,使中国的经济运行规则已逐步与世界经济运行规则接轨,并与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趋同。 图书资料 四是国家与市场和企业的分工原则相似。在传统经济下,国家与企业和市场是对立的,因为它们的行为逻辑各不相同。企业的行为逻辑是追求利润极大化;“市场的逻辑是将经济活动集中在便于发展生产并获得高额利润的地方;而国家的逻辑则是获取并控制经济增长及资本积累的进程。” 但在今天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下,自由企业,有效竞争的市场和国家的干预都是不可缺少的,少了其中一个要素都不能算混合经济,都不能有效解决经济与社会问题。那么,在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家、市场和企业的矛盾是如何解决的,或者说它们是依据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混合,才能使相互间的冲突降到最低点,而使相互间的互补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现在,西方混合经济体制国家依据的法则是:凡是个人、企业和市场能够解决的经济问题,或者它们能以高于政府干预的效率来解决的经济问题,原则上都由个人、企业和市场来解决;政府则从事那些个人、企业和市场所不能、所不愿从事的经济活动,以及那些由政府来干预效率要相对个人、企业和市场要高的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市场建设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取得重大进展,在构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已确定了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三个组成部分的运行原则是: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创造财富和形成竞争力的源泉;市场机制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优化结构的基本方式;政府是维护公平竞争、保障经济主体合法权益、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建设者和保护者。企业制度、市场机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制约和促进,三者的协调关系和改革的均衡推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由此可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国家、企业与市场的分工原则,是与西方混合经济体制是相似的。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到,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认真学习借鉴了包括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在内的人类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一切文明成果,构建了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混合经济的运行体制。混合经济体制-体制的差异     混合经济体制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混合经济体制,在当代西方国家的运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有的国家主张市场因素多一些,有的国家主张计划多一些;有的国家公共部门大一些,有的国家公共部门小一些;一些国家比较强调公共经济目标,另一些国家则比较强调个别目标;一些国家比较强调公共决策与管理;另一些国家则主张给个人以更大的决策余地与选择空间。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重要的是以下三点:一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二是各国社会与政治结构;三是各国统治地位的经济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国混合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低的一些国家,政府承担着领导工业化的任务,其主要功能是发展,将设立具体的社会与经济目标看成是第一任务,因此,其选择了“发展导向”型的混合经济体制;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政府的发展功能已退居第二位,而维持秩序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于是,政府注重经济竞争的方式和过程的规则性,但不注重实质性的竞争活动,于是,选择“秩序导向”型的混合经济体制是最为合适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对各国混合经济体制的影响。如一个国家的雇佣劳动者和其他低收入阶层的选举力量增强,公民权利的扩大,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会组织的日益强大,必然要求政府在食品、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提供更多的补贴。在这种社会结构上的混合经济体制中政府“公共性”的职能与宏观调控的力度就会强化。经济意识形态对各国混合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意识形态是指与经济有关的思想与价值观,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影响经济体制。它影响经济体制的目标及目标选择;影响体制的机构、手段和利用它们的方式;影响对目标、机构和手段变化的态度等。在英国和北欧等国的混合经济体制中,公平与效率相比,公平被置于更重要的位置,因此,以政府再分配为核心的福利国家制度是实现公平目标的基本手段。美国将充分就业目标置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首位的混合经济体制,显然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强烈影响;而日本强调国家发展导向的混合经济体制,则是明显地是在经济意识形态上受到德国的“经济国家主义” 的影响。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构成了今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的混合经济体制,它们的主要代表是:①以美国为典型的国家需求管理型的混合经济体制;②以英国和瑞典等国为典型的福利国家型的混合经济体制;③以德国为典型的社会市场型的混合经济体制;④以法国为典型的强调供求管理的指示性计划型的混合经济体制;⑤以日本为典型的国家发展导向型的混合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资源的配置     图书资料 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从资源的配置方式看,有完全由市场机制或完全通过国家计划这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单一市场机制离不开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配置资源是由市场价格体系这只“看不见的手”通过自由竞争来完成的,价格体系不仅决定于供给需求关系,同时又对供求关系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价格体系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帮助经济主体作出最佳决策,使资源在微观领域得以最优配置。但是,要使市场经济完成资源合理配置这一重任,需要三个最起码的条件,即经济主体完全理性、市场出清与完全信息。而以上条件实际上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可能完全具备,同时市场机制又存在经济外部性、公共物品无力提供、垄断经营、价格刚性、收入两极分化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一切决定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活动中不可能达到最优境界。至于通过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也是利弊并存。从理论上看,计划调节可以在总体上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和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等。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计划体制,是建立在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基础上的,计划内容无所不包,计划权限高度集中,计划形式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计划实施靠行政手段。计划指标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供求关系,带有很大盲目性;计划管理缺乏弹性,计划调整常常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计划手段单一,没有灵活性,国家很难通过计划手段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纯粹的市场配置模式与纯粹的计划配置模式都有自身无法弥补的缺陷,选择市场配置与计划调节相结合的第三种模式成为必然,但传统的观点认为,计划与市场是水火不容的东西,不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计划或市场只是社会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或两种手段而已,与社会制度及经济制度本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可以发挥同一职能作用——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计划与市场可以同时并存,相互替代部分功能,弥补对方的缺陷,共同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混合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     混合经济体制 现代市场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密切相连的,但由于技术水平、社会需求、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社会经济的分化与小规模生产始终与社会化程度极高的大规模生产协作并存。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生产还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落后,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带有明显二元结构特征,所有这些,决定了所有制结构必须是多元化的,决不能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所有制关系单一化、简单化、凝固化,单纯地追求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这实际上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多层次性相背离的,是超越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构成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实现所有制结构复合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局面,是符合中国客观现实与生产力水平的历史必然。混合经济体制-经济主体     书籍资料 在市场经济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也是最基本的经济单位,其功能是通过它的收入与支出行为体现的。家庭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把劳动、资本等要素提供给企业的同时,企业依据各要素对经济的贡献大小即边际生产力水平高低,并结合要素的稀缺程度,给予要素所有者以相应的报酬,构成家庭的收入(工资、利息等) 来源。与此同时,家庭用这些货币收入再去购买企业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进行消费,并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完成家庭再生产。而企业的收入支出行为与家庭正好相反,企业把生产的商品与劳务出售给家庭,获得销售收入,并用这些收入购买由家庭提供的多种生产要素,构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即企业的支出行为。企业支出正是家庭提供多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家庭与企业之间的功能配合是借助于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家庭和企业都是私人经济部门,它们的经济活动构成了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循环。在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家是一个非经济生产单位,它存在于经济运行之外,仅作为一种外部环境因素间接地影响市场经济进程。它的主要活动在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起着维护市场秩序的功能。但自由市场经济是在自发调节机制下运作的,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滞后性、无序性和非稳定性,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公共物品提供障碍、竞争机制遭到破坏、宏观经济较大波动等弊端。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已经从经济活动的外生变量进入经济体制内部,成为一个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即公共经济部门。自由市场经济的二元主体结构逐步演化为混合经济的三元主体结构。国家作为一个经济主体,不仅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来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还通过自己掌握的经济资源影响社会生产与消费过程。国家主要通过向企业和家庭征收各种税收构成自己的收入,再运用转移支付和直接购买等形式构成自己的支出,它的收入与支出不仅起着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作用,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三部门经济循环。混合经济体制-混合的市场结构     书籍资料 从全社会角度看,由于竞争性和垄断性的存在,市场经济是由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构成的混合市场结构。一般而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既定的资源可以得到较大产量和产品,平均成本较小且价格最低,资源配置效率较高,但生产规模较小。与完全竞争相对的市场结构是完全垄断,垄断企业可以在高价少销或低价多销之间作出选择,它们往往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从而成为流通领域里的剥削者。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垄断者受到抑制。但垄断也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所以,在自然垄断行业,垄断仍有存在的必然性。以上两种市场结构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多见的。更多的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垄断竞争市场与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广泛分布于轻工行业,企业之间竞争较为充分,资源利用率较高,产品花色品种繁多,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寡头垄断主要分布于重化行业,虽然企业数量较少,但竞争压力同样较大,企业间的相互依存性与相对稳定性明显增强,寡头垄断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相对提高,但规模效益十分明显,它们有雄厚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因而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混合经济体制还表现在不同经济运行层次上的混合,即社会经济是由微观和宏观两个运行层次组成的,在微观层次上,市场机制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宏观运行层次上,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调节经济活动,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以期实现宏观经济稳定。此外,在收入分配方式上,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要素分配为辅、国家运用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手段相结合的混合分配方式;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又表现为自下而上的分散决策与至上而下的国家集中决策相混合。混合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特点与问题     发展范围 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构建与特征。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一论断,不仅是对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充实和完善,而且为人们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一、中国混合经济体制的特点中国混合经济体制具有与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相近的原则及机制,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市场经济与私公产权的并存。但是,公有经济为主体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的混合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相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同时,由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因此,中国的混合经济体制也处于不成熟不完善阶段,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中国混合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体制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最重要的是公有经济在体制中的功能与作用的特殊性。中国的公有经济与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中的公有权经济,其表现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质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的公有经济,是自由人联合基础上的劳动合作制;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中的公有经济,是政府对一些自然垄断部门和公共产品生产实行国有化政策所致,是政府巩固政权稳定社会所掌握的“公共产权”。因此,作为社会制度基础与经济体制主导力量的中国社会主义公有经济,除与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中的“公共经济”在提供公共产品等相同相似功能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特殊的功能与作用。主要有:1、稳定宏观经济的功能。作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与经济体制的主导,公有经济在稳定宏观经济上具有重要的功能。①政府可利用公有经济来增加总需求;②政府可利用公有经济来安排就业;③政府可利用公有经济来控制利润水平和物价水平,进而减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压力。2、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份额,它所具有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①公有经济中的国有经济,由于有国家财政为后盾,因而具有承担巨大风险投资的能力,并通过这些投资来消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或者健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从而加速经济发展;②通过国家计划的指导,国有企业可以按照政府部门的意图而布局在某些特定地区和特定产业,从而使那些相对落后又极需发展的地区和产业得到迅速发展;③国有企业不完全受最大利润目标的支配,加之资本雄厚,因而它们在发展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3、控制市场垄断和防止垄断收入归少数人所有的功能。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市场垄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某些产业天然就适合垄断(自然垄断);二是几个大企业可以通过联合而形成垄断。为了防止垄断和垄断收入落人少数人手中,除了制订反垄断法规之外,在有关产业中,尤其是在适合自然垄断的产业中建立的国有企业,可将垄断收入收归国有,中国的垄断行业基本上都是公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提高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功能。中国的公有经济,尤其是其中的国有企业,在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极大的功能。这是因为,国有经济在国家的直接帮助下,能比较容易地进入国际经济中那些难以进入的领域;大型国有企业由于拥有巨大的规模,电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同时,得到国家支持的国有大型企业也较容易在国际竞争中击败对手。二、中国混合经济体制的独特作用中国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这些特殊功能,不仅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难以实现的,就是在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中的公有经济也难以实现的。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和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物质力量。中国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在混合经济体制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大体可以概括如下:1、实现政府目标的工具。政府可以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控制、影响与指导,并运用国有持有的稳定宏观经济的功能来保证政府目标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实现。如在通货紧缩时通过国有企业的扩大投资,或在通货膨胀时通过国有企业产品价格的降低稳定经济;通过国有企业的布局或国有企业的兼并、转产等,实现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等。2、执行政府计划的手段。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计划手段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的冲击和国内市场的影响,不可预测的波浪与冲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提高政府的计划性是非常重要的。公有经济是执行政府计划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或控股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目标,使国有企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 混合经济体制 3、协调社会矛盾的载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社会矛盾,缓解、调控和解决这些矛盾,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和重要工作。公有经济在协调社会矛盾中承担和发挥着特殊的责任和功能,尤其足在国有企业中,国有企业以国家雇主代替私人雇主,从而消除了劳资双方的直接对立,为稳定社会大局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生产的不协调等矛盾,都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解决。4、国家与社会利益的维护者。国有企业在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作用上,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减少外国资本对中国工业的控制。中国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对于防止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②挽救其他企业。在竞争中有些民营私营企业会遇到很大的经营风险,而且其破产对国家与社会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国有企业出面对其进行投资、兼并、联合、控股等,甚至实现国有化,显然是有利于增进社会利益的。③通过建立国家专营的酒、盐和烟草专卖公司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以保证用于国防、社会保障等费用的支出。④一些不适合完全由市场方式来运作的公用、铁路运输这类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由国有企业经营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混合经济体制 三、中国混合经济体制的问题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才初步构建。因此,中国的混合经济体制还是低级阶段的,尚存着许多缺点和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择重点而析主要有三:1、不同所有制与不同配置资源方式混合得不够和谐。作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调控方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要达到运转灵巧成本低效益高,关键在于混合和谐而成为一个有机体。目前中国的经济体制,其产权基础确实是多种所有制,其调控方式也是多样化,但是,其不和谐性也十分突出。主要是:①公有经济与民营经济问的壁垒还比较严重.不少领域仍然限制民营经济进人,同时,公有经济的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也影响了其在市场的自主性;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种配置资源的方式,不能有机组合,计划经济的惯性仍然很强,市场的无序化与过度竞争又得不到有效遏制。2、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明显不适应。作为混合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与职能,虽经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但与企业改革和市场发育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发展观念上,存在着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忽视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政府职能上,直接干预市场和企业较多,项目审批职能较多,战略导向和创造外部环境的职能相对薄弱;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纵向管理层级多,横向部门相互分割和掣肘现象,管理成本高、效率低;在约束和激励机制上,有些责任不明确,存在着权力与利益挂钩,权力与责任脱节现象,激励与约束机制尚不健全;在决策方法上,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不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不健全;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爰现象,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混合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3、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收入分配是混合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事关全局的关系,西方混合经济体制国家高度重视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尽管它们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但是,不能否认它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效,这也是二次大战以来西方国家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体制与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收入分配关系一直没有能理顺。在当前,这个问题又有突出性的表现,主要是: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份扩大,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群众生活很困难。国有单位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和内部平均主义严重的局面并存,有的收入分配约束不力,部分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失控,公务员与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调整未能真正分离,职工工资外收入过多、过滥,职务消费不受制约,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不高。总的说来是分配秩序混乱,监控体系不健全,政府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收入差距的力度不够。这是中国混合经济体制中当前最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此外,在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的改革,金融税收财政体制,以及就业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人们离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有很大距离,中国的混合经济体制还是初步的,不成熟的。这些问题的存在,需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同时,学习借鉴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中的成功经验,对人们也是大有裨益的。混合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作出了决定。认真研读该《决定》可以发现,文件所描述的一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实是以市场为基础,以国家计划干预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即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则通过法律、行政手段保证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社会秩序,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熨平经济周期,通过汇率和关税等手段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如果说与欧美国家的混合经济有所不同的话,不同在于,中国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是希望“股份制”能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国家除了公共管理职能外,还对部分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能。显然,这个“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认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这样一个与欧美各国相近又有区别的混合经济体制,这在理论上有着重大意义。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者一直在主张市场可以自动解决一切问题,管得越少的政府,就是越好的政府,而且似乎中国改革的方向也是越来越多地让市场发挥作用,小政府、大社会,小小政府、大大社会,直至政府完全消失。由于这些新自由主义者如吴敬琏、厉以宁、樊纲、张维迎、江小涓、林毅夫等在社会上一直非常活跃,似乎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很大,因而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纯粹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为什么《决定》所确认的改革目标模式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是一个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主导的混合经济体制呢?因为市场经济并非像新老自由主义者论证的那样,可以实现交易双方的双赢,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是一种供求平衡的均衡经济。相反,由于交易双方力量不平衡,信息不对称,交易结果总是有利于强势方,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直至两极分化;同时,则是一大部分企业被淘汰,少部分企业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规模越来越大,垄断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并且,经济总是处在繁荣和萧条的交替中,或者大量生产资源被配置到过热的产业中,能力闲置,产品过剩;或者产品供不应求,产生暴利和巨富。翻开各国经济史,上述市场经济特征便一目了然。正是因为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特性和两极分化特性,所以国家力量不得不出来干预、调节,减少两极分化,放慢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过程,熨平经济周期,并且在本国经济力量处于弱势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使本国企业获得成长壮大的利润空间。因此,欧美国家的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都是混合经济体制。然而,对于新自由主义者来说,混合经济体制是难以忍受的。他们认为,只要有政府存在,就有垄断(政府各部门都提供独此一家的服务或管理)存在,就有计划存在,就有权力存在,就有垄断和计划的弊端存在,就有权力寻租存在。如此,则“看不见的手”就是受限制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就将继续存在,改革就是不彻底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上的老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把国家作为罪恶的渊薮,其最彻底者甚至把欧美的福利国家也称为“通向奴役之路”。 混合经济体制下的特区发展 这样,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就面临一个两难选择:或者承认改革不彻底,将目标模式定为混合经济,那么,就必须承认国家、计划、垄断、权力的必不可少的作用;更进一步,则必须承认,“看不见的手”不能自动地通向社会利益最大化,恶不能自动推动历史进步,这样,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就全面瓦解;或者坚持改革彻底化,否认任何国家调控力量的必要,从而抨击混合经济体制。事实上,任何务实的而不是极端的经济学家,都不仅能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和市场经济的优点,而且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和计划经济的优点,从而承认有双重缺陷、也有双重优点的混合经济体制的必然性。当然,由于存在双重缺陷,混合经济体制既不像纯粹的市场经济那样能够得到市场神学的支持,也不像纯粹的计划经济那样,能够得到计划神学的支持。市场神学与计划神学都能够得到大多数头脑简单的人的支持。我们真正应该思考的,不是以市场排斥计划,或以计划排斥市场,而是如何尽量减少混合经济体制的缺陷,尽可能发挥混合经济体制的优点。这是心态平和的、不走极端的结论。从这个意义上,将改革的目标确定为这样一种混合经济体制,的确意味着“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