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态微商是什么概念,具体概念

生态效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它是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其中“产出&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投入&是指企业生产或经济体消耗的资源和能源及它们所造成的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Loading)。在生物学中,生态效率是指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对太阳能或其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利用、转化效率,以能流线上不同点之间的比值来表示。生态效率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本营养级与前一级相比,另一类是同一营养级内不同阶段间相比。别&&&&称生态文明水平属&&&&于生态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Environmentally Friendly)的概念提到全人类发展的议程。
在中国,2005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目标的新高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以生态有效的方式满足人的需要。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型社会”的关键在于提高生态效率。EEI为地区产生单位生态足迹(指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总体冲击,生态足迹等于生产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其废弃物所需要的有用土地的面积)所对应的地区生产总值,它与GDP成正比,在生态足迹一定条件下,GDP越高,其水平亦越大;与生态足迹成反比,在地区生产总值一定的情况下,生态足迹越小,其水平越高。EEI由普遍公认的GDP和生态足迹两个指标直接合成,原理简明、计算方便,易于应用。因此,它是一个表示经济发展的综合生态文明程度的合适指标。通过测算,除西藏自治区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水平排序如下: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以下为全国平均水平线下)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其中,能源地占到71%左右,说明能源的消耗是经济活动对自然造成冲击的最主要方面,要降低一地的生态足迹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降低单位经济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提高利用效率。其次是可耕地和草地,占到18%,这是和人类的生活消费有直接关系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总是在不断上升的,因此这部分消耗也是稳中有升。各个省市区生态足迹的构成虽然有差别,但差别微小,与全国情况相似。
生态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辽宁、上海是最高的五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四川、江西、安徽、重庆是最低的五个省市区。最高的山西是最低的广西的4.5倍。观察可知,地区之间的差异明显,山西和内蒙古在第一梯队,远远高出其他省份,接下来宁夏、辽宁、上海、天津相对较高,数值为9以上,随后的省份平滑下降,相对连续。另外,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区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明显。这反映出,中国生态面临巨大压力。根据测算结果,将中国所有的省市区分为两级六组,即:生态文明水平较全国高的等级,包括以下最高水平组、高水平组和中高水平组的14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文明水平较全国低的等级,包括分布于以下中低水平组、低水平组、最低水平组的16个省市自治区:
(1)最高水平组:北京。
在所有省市区中,北京的EEI值最高,且领先程度大。北京的人均GDP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位,而生态足迹的水平却排在全国第10位,并不高。所以综合起来看,北京的生态文明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是最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
生态环境(2)高水平组:上海、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天津。
这些省市在排序中属于第二梯队,它们全部是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发达,GDP水平高,但同时相应的生态足迹的水平也排在全国的较高的水平。这些省市区相对落后于北京,但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中高水平组:广西、山东、重庆、四川、江西、河南、湖南。
从绝对值上来说,这些省市区EEI值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山东为沿海地区外,其它均为中西部地区。
(4)中低水平组:湖北、海南、安徽、陕西、黑龙江、吉林。
这些省份所处的梯队虽然属于中游,但已经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了。
(5)低水平组:青海、河北、辽宁、新疆、云南、甘肃。
这一梯队已经属于绝对地落后了,在全国属于低水平。这里既有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又有东部的河北和辽宁两省。
(6)最低水平组:内蒙古、贵州、宁夏、山西。
单纯从EEI的数值看,这四个省区是最落后的。但落后的原因却很不一样。山西的落后最主要的是因为其生态足迹太大。而宁夏和贵州排名靠后主要是因为其经济发展本身太落后。总之,这些省区在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区。其次,按照EEI是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将所有省市区分为两组,中国生态文明水平较高的集中连片地区包括四块,即:京津地区、黄河下游沿岸地区、华东华南沿海及江南丘陵地区、川渝地区。其它地区生态文明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生态文明水平最高水平组的北京和高水平的六个省份全部是位于东部地带,显示东部地区总体上的生态资源利用效率处于领先水平。但仍有东部省份处在中低水平甚至是低水平,比如河北省和辽宁省。处在中高水平和中低水平的13个省份中有8个中部省份、3个东部省份和2个西部省份,大部分的中部省份都处在中游水平,发展较好的重庆和四川等西部省份同样处在此列。而低水平组和最低水平组的10个省份中有6个西部省份、2个东部省份和2个中部省份。这表明,现行“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划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生态文明水平的分布。首先是GDP、人口规模。
理论上说,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越大,生态文明水平就会越高。但是相关分析表明,这种正面影响并不大。
其次是人均GDP、劳动生产率。
由于在不同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条件下生态效率不同,生态文明水平与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是成正比例关系的,即在其它条件一定情况下,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越高,其生态文明水平越趋于较高。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其生态文明水平是趋于明显改善的。
第三是经济服务化。
第二产业是物质的经济,而第三产业是相对去物质化的,所以可以预见,经济服务化率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率越高,生态文明水平亦会趋于较高。相对于经济快速服务化的省份,那些工业仍占较高比重的省份的生态文明水平就要明显低很多。
第四是城市化水平。
生态文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是密切正相关的,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家用汽车的拥有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对生态文明水平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从统计结果来看,生态文明水平和家用汽车拥有量的相关性为比较显著的正相关。
第五是经济活动能耗。
生态文明水平与万元GDP能耗、以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呈显著负相关的。启示是:利用技术创新降低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六是人均生态足迹。
在经济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地区人均的生态足迹越大,说明人均消耗的能源和对环境的影响较大,生态文明水平也就越小,但这种相关性并不显著。首先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考虑。
2008年下半年发生金融危机以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是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全球性战略任务。当前,美国等主要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强调ET技术(能源环境技术)、低碳经济等一系列绿色发展方式,中国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十分强调了节能降耗减排,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现在对中国各个省区进行生态文明排序,有助于改变中国目前各个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只一味、单纯地强调GDP的倾向,将无助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转变。
其次是指标完善方面的考虑。
关于地区的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家实施节能降耗减排以来,主要强调用万元GDP能源消耗指标去衡量,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但是还不够 全面,于是就考虑用单位生态足迹所支持的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在生态上是否文明,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衡量各个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程度。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兼顾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将宏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有效的融入到微观(如企业)和中观(如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管理中,已得到许多企业的认可与接受,也成为相关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WBCSD的推动下,一系列生态效率的研讨会、研究案例和工作报告相继出现,生态效率已经为当前国内外产业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生态效率的概念也可用于物种种群的研究。例如,非洲象种群对植物的利用效率大约是9.6%,即在3.1×106J/m2的初级生产量中只能利用3.0×105J/m2;草原田鼠(Microtus)种群对食料植物的利用效率大约是1.6%,而草原田鼠营养环节的林德曼效率却只有0.3%,这是一个很低的值。我们通常认为是很重要的一些物种,最终发现它们在生态系统能量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却很小。例如, 1970年,G. C. Varley曾计算过栖息在Wytham森林中的很多脊椎动物的利用效率,这些动物都依赖栎树为生,其中大山雀的利用效率为0.33%,鼩鼱的利用效率为0.10%,林姬鼠为0.75%,即使是这里的优势种类,也只能利用该森林净初级生产量的1%。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通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食动物能利用较多的初级生产量。在水生生态系统中,食植物的浮游动物甚至可以利用更高比例的净初级生产量。1975年,Whittaker对不同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被动物利用的情况提供了一些平均数据,这些数据表明,热带雨林大约有7%的净初级生产量被动物利用,温带阔叶林为5%,草原为10%,开阔大洋40%和海水上涌带35%。可见,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净生产量的绝大多数都通向了碎屑食物链。[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经济动物生态养殖工程技术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经济动物生态养殖工程技术
《经济动物生态养殖工程技术》是200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高本刚。作&&&&者高本刚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书名:经济动物生态养殖工程技术
图书编号:650418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高本刚
开本:32开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特种经济动物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重点介绍了经济动物生成养殖工程技术和生产经验,同时还详细介绍其产品的综合利用加工方法。其中关于生态养殖经验方面的内容,是作者在搜集、精选大量资料和总结从事养殖经济动物多年经验的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各地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灵活应用。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生态养殖水产经济动物、池塘混养水产经济动物、生态驯养野生经济禽兽、生态放养药用动物。第一章 生态养殖水产经济动物
第一节 稻田养鱼
第二节 稻田养河蟹
第三节 稻田养青虾
第四节 稻田养罗氏沼虾
第五节 稻田养黄鳝
第六节 稻田养泥鳅
第七节 稻田养美国青蛙
第八节 稻田养鳖
第九节 稻田养乌龟
第十节 稻田综合混养
第十一节 稻田养鸭
第十二节 莲田养鱼虾
第十三节 荸荠田养河蟹
第十四节 茭白田套养鱼、鳅、虾、蟹
第十五节 生态养鹅 第二章 池塘混养水产经济动物
第一节 池塘混养鱼、虾
第二节 池塘混养鱼、蚌
第三节 池塘混养鱼、鳅
第四节 池塘混养鱼、鳖
第五节 池塘混养鱼、蟹
第六节 池塘混养鱼、龟
第七节 池塘混养鱼、龟、螺、鳅
第八节 池塘鱼、鸭共养
第九节 生态综合养殖畜、禽、鱼
第三章 生态驯养野生经济禽兽
第一节 林草地放养珍珠鸡
第二节 林草地放养火鸡
第三节 林草地放养鸵鸟
第四节 自然水域放养野鸭
第五节 生态养鸡
第六节 生态驯养野兔
第七节 家繁外养竹鼠
第八节 生态驯养特种野猪
第四章 生态放养药用动物
第一节 生态养蝎
第二节 生态养角倍蚜
第三节 生态养白蜡虫
第四节 生态养紫胶虫
第五节 生态养田螺
第六节 生态养蟾蜍
第七节 生态养哈什蚂
第八节 生态养蛇
第九节 果园养龟
第十节 林地养鹿[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位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32公里,西距昌吉市23公里,东距阜康市55公里,北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距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30公里,是新疆天山北坡经济腹心地带,地缘优势非常明显,素有“西域水城”、“首府后花园”之美称,是乌鲁木齐都市圈的北部门户。位&&&&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峰北麓成立时间2012年4月
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1]成立于2012年4月,是经中共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五家渠市委员会、五家渠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属于师市派出的区域行政管理机构,在政府授权范围内负责辖区的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行政区划面积90.034平方公里,其地形犹如一把垂立的钥匙,分布在五家渠市域范围的南北两端,自南向北依次分为南区、湖区、北Ⅰ区和北Ⅱ区四个区域。其中,南区规划面积12.88平方公里,将五家渠市与首府紧紧相连;湖区规划面积27.92平方公里,其中包含了17平方公里的青格达水面和国家AAAA级青格达湖景区;北Ⅰ区规划面积20.73平方公里,与五家渠市北工业区毗邻,并拥有享誉全国的万亩葡萄园;北Ⅱ区规划面积29.51平方公里,区内有甘莫公路与甘泉堡乌鲁木齐米东新区工业园区、五家渠市东工业园区相连,区位及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五家渠青湖生态经济开发区自成立以来,依托其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并重、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开发原则,以“流域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先行、环境开发优先”的开发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绿色”、“品牌培育”和“产业集聚”三大战略,围绕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区、改革开放试验区、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休闲宜居区,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和高端房地产业,重点发展商贸和会展业、旅游和娱乐业、科教和文化产业“三大板块”,着力打造成为立足乌昌、面向全疆、放眼全国和中亚地区的全疆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核心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的概念是什么?_百度知道
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的概念是什么?
湖南教育出版社初二第一章第一节
我有更好的答案
狭义立体农业指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
中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广义的立体农业指根据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在同一单位面积的土地或水域等空间,最大限度地实行种植、栽培、养殖等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方式。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
生态农业是指用植物养动物,用动物养植物,用植物养植物,用动物养动物。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种种植及养殖生产。
生态农业是无污染的绿色农业,立体农业是多层次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立体农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生态经济指标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生态经济指标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生态经济指标是反映有关输入、输出、内部结构及整体功能经济信息的数值。是衡量、对比、分析和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依据。性&&&&质经济指标反映有关输入的数值
可分为:①反映系统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及子系统间相互输入的指标;②反映系统向外界输出物质、能量及子系统间相互输出的指标;③反映输入、输出两方面因素的生态,其表现可以是输出减去输入的净效益关系,也可以是输出除以输入的比率关系。可分为:①实物量指标,如量;②价值量指标,如污染指标;③指数形式指标,如生态经济效益指数。可分为:短期指标(1年以内)、中期指标(1~5年)和长期指标( 5~50年)。指标时间的长短应根据对象系统的活动周期决定。例如,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周期长,一般采用长期指标。为了兼顾近期与长期利益,在计算中、长期指标时,可以采用贴现的办法将各年输入、输出量统一折算为现值(见),以利于方案比较。可分为: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用某一方面的单独指标来衡量全系统的优劣,而须从生态、经济两方面各设立一系列单项指标。如用能量转化率、,生物生产率等反映生态状况;用产量、收入、费用等反映。除单项指标外,还要设立综合性指标,全面反映系统的状况,如生态经济综合、生态经济损失指标等。对不同的,应采用不同的。例如:①平原生态经济系统可以采用、能量、、、、、人均收入、成本产值率等指标;②山区生态经济系统可采用植被(草、灌木、乔木)覆盖率、量、人均收入等指标;③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采用单位面积产草量、沙化面积、合理载畜量、人均产值等指标;④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可以采用渔产量、捕获鱼鱼龄结构、捕获鱼鱼种结构、资金产出率等指标。
对于宏观生态经济系统,还应包括没有直接产品、其有用效果无法直接以来衡量的一些因素,可以综合采用森林覆盖率,沙化面积,,耕地保存率,湖泊保存率,自然保护区面积,野生动、植物灭绝量等作为生态方面的指标,与投资效果、等经济方面的指标共同组成宏观指标体系。[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商是什么概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