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美国史 pdf研究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研究美国史的经历我研究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研究美国史的经历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01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
【摘要】:1978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得益于多种有利的条件,学术水平逐渐提高,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在此期间,研究者问题意识的来源有所调整,在思想理论取向上经历了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历史主义意识有所增强,愈益重视原始材料的利用和解读,在借用社会科学方法方面也有新的尝试。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一代学术新人正在成长,表明这个领域具有相当光明的发展前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K092【正文快照】:
我们常说,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而“年轻”则往往意味着不成熟。其实,中国人接触美国史知识的时间并不算晚,只是最初的一些出版物大多属于编译的性质。1949年以后,中国史学界对外国史的重视程度较以前大为提高,关于美国史的文章、教科书和专题小册子在数量上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罗宣;[J];史学集刊;2003年04期
黄绍湘;毕中杰;;[J];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方旭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储新宇;[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周军华;杨红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詹德斌;[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刘秀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韩家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马陵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刘旭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汪津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李正华;[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晓;;[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峰;[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张学森;[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倪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李光勇;[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张坚;[D];厦门大学;2002年
王学义;[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孙相东;[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仲崇东;[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石毅;[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陈晓晖;[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文丽;[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侯学华;[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王聪;[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吴浩;[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王娟;[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胡伟;[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刘舸;[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1年
唐莉;[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褚冬竹;[D];重庆大学;2001年
刘芳华;[D];厦门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程群;[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邹兆辰;[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齐世荣;[J];历史研究;1994年01期
孙岳;;[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何平;[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2期
陈启能;[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王立端;;[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何平;[J];学术研究;2002年01期
徐良;[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李剑鸣;[J];世界历史;200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蒋保;[D];复旦大学;2005年
王金虎;[D];南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玉梅;[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美国史专题复习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美国史专题复习题
关​于​美​国​史​方​面​的​问​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材料三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复兴之路》请回答:(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及影响。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哪两次重要的发展?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①跌倒了——②转折点——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乐乐题库
& 美国的诞生知识点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材料三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复兴之路》请回答:(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及影响。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哪两次重要的发展?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①跌倒了——②转折点——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山东滨州市九年级学业水平模拟06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美国南北战争意义的准确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第一次是美国独立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第二次是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都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崛起的历史和强大后的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史实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为了摆脱民族危机,19世纪日本实行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经济获得发展,但强大后的日本对外开始侵略扩张。先后对中国发动甲午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还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后,20世纪中后期,由于美国的扶持和日本采取的有效措施,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到7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第(3)问,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把握。自1840年开使,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真正跌入深渊。中华民族是一个打不倒的民族,面对列强的侵略,我们不断反抗,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了的屡败局面,洗刷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路。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有一些共同的因素,首先要实现民族的独立,维护国家的统一。其次是重视科技和教育。当然一个国家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加强国际合作。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主要考察你对“美国的诞生”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美国的诞生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相似的题目:
美国南北战争中《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从本质上最有利于&&&&黑人奴隶种植园奴隶主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一幢裂开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们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持一半奴隶和一半自由的状态。…… 没有其他选择,只好动用政府的军事力量,用武力来抵抗推翻政府的武力,用武力保卫政府。—— 摘自1858年,林肯的竞选演说材料二:&& 1863年元月1日起,凡在……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上述地区以内所有作为奴隶的人,现在和今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包括海陆军当局在内,将承认并保持上述人们的自由。……”—— 摘自1862.9,林肯颁布的法令材料三: ……八十七年前,我们先辈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摘自1863.11,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1)材料一中,林肯所说的“裂开的房子”是指什么意思?林肯主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2分)(2)材料二中林肯颁布的“法令”,是指美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法律?这个法律文件的内涵所表达的、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是什么?(2分)(3)材料三中,林肯说:“八十七年前,我们先辈……创立了一个新国家”。他这么讲的基本历史依据是什么?(1分)(4)纵观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你认为林肯作为美国总统,对美国与美国人民作出的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1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以1898年为界标,在此前50年美国集中解决国内统一和制度问题,在此后50年……以二次大战为标志,美国完成崛起的过程。”──《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请回答:(1)材料一中领导“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打败“大英帝国”的人是谁?(1分)(2)材料二中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人是谁?(1分)(3)解决“国内统一”问题的战争的名称是什么?(2分)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4)通过上述两则材料,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材料三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复兴之路》请回答:(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及影响。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哪两次重要的发展?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①跌倒了——②转折点——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美国崛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利坚民族并不是北美大陆的首批开辟者,但经过100余年的开拓却构成了美洲领土最大的国家;虽然美利坚合众国不是第一个实现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材料二:近现代历史中的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后期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国家发展阶段,在危机中寻求出路,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后来居上,迅速具备足以同世界强国抗衡的实力,令世界为之震惊,也值得世人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民出版社《大国崛起》材料三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着力一个影像的中国,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在那时候跌倒了,怎样重新站立起来,怎样才能有尊严地生活,知道幸福是什么感觉。——《复兴之路》请回答:(1)近代美国历史上进行了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了国家统一,请说出第二次革命的名称及影响。你如何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国家发展的关系?(2)为摆脱危机,日本在19世纪和20世纪中后期经历了哪两次重要的发展?请列举日本在崛起过程中发动的对中美侵略的事件各一例。(3)请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参加中国复兴之路的探究活动,为下面的论点提供史实证明。①跌倒了——②转折点—— ③站起来了—— ④富起来了—— (4)从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崛起与复兴的历程,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复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至少说出二个要素)”相似的习题。重温年间我国北京地区的美国史课程情况
已有 187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年 北京地区 美国史课程
重温年间我国北京地区的美国史课程情况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6月28日发布
现在发布的是笔者1982年1月10日所写的北京地区美国史教学调查报告:《北京地区美国历史课程开设情况(年)》,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6月27日首发;2002年8月19日重发,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12日发布。本文同时附上了中国美国史研究会首任理事长,资深美国史专家黄绍湘《回顾我国美国史研究会(以下简称我会)初创时期为编写《指南》中国部分和《指南》主编刘易斯&汉克打交道的艰苦过程》一文(《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从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进行这次调查的背景。
今天我国的美国史教学和当时相比,无论是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设备和手段、教学图书工具、美中交流、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术渠道等等,均已发生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北京地区美国历史课程开设情况(年)
黄安年文 发表:北京地区美国史教学调查报告/1982年1月10日;黄安年的博客/2008年1月12日发布
《北京地区美国历史课程开设情况(年)》写于26年前,现在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了解过去有助于开展好现在的美国历史教学课程。
****************************************
北京地区美国历史课程开设情况(年)
黄安年文 发表:北京地区美国史教学调查报告/1982年1月10日;学术交流网/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6月27日首发;2002年8月19日重发
到目前为止,据初步调查了解,北京地区是我国开设美国历史课程较早地区之一。
早在抗日战争前,年,齐思和先生便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北平师范学院)历史学系等单位开设美国历史课程,系统介绍美国历史及美国史学家的主要著作(根据邓广铭先生等的回忆)。
抗战胜利后,年,刘崇鋐先生(现在台湾)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讲有关美国历史的课程(根据北大周一良、田余庆先生回忆,但王永兴先生回忆说,他在清华开设的是世界通史,而不是美国历史),此外,解放前,在北京地区教会主办的大学西语系或史学系中,也有外国传教士以教员身份开设过有关美国历史的课程,这些课程谈不上讲课人对美国历史的系统深入研究。据辅仁大学文学院史学系和西语系课程表(存北师大档案室)1946年度开设了美国史,史学系,选修,规定学分4,每周3学时。西语系,必修,每周2学时,各一学年。
解放初期,刚从美国回国不久的丁则民先生,在北师大前身北平师范学院开设了美国史课程,注意用新的观点,系统介绍美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据北师大档案室保存的丁先生拟定的1951年2月22日《美国史教学计划》手稿,该课程每周讲授3学时,共17周,自&欧洲列强殖民美洲的开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以系统讲授为主,辅以阅读参考书和课外作业。听课学生共30多人。1957年秋,黄绍湘先生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为期半年的美国史讲座。
在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比较普遍地介绍美国历史课程有关情况的课程,还是在七十年代以后。如北京大学于1973年下半年,1975年下半年分别为70届、73届学员开设了美国通史讲座,每次一学期,每周2-4学时,由黄绍湘、齐文颖、杨立文、谭圣安、罗荣渠等主讲,选修。73届还和教师合作集体编写了20万字的《美国史话》(未发表)。
又如北京第二外语学院自1973年以来,每学年都在英语系开设了为期一学期的《美国概况》,由何春超先生讲授,每周4学时,使用自编《美国概况》铅印教材。1979年起,该课程同时在北京二外分院开设。
再如自1975年到1980年间,北师大历史学系先后为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美概况、美国简史课程,由杨育才、黄安年先后主讲,共三次,每次一个学期。该课程使用自编《美国简史》铅印教材,共28万字。据同学反映修改后的《美国简史》比较适合英语专业的教学需要,叙述了从殖民地时期前到目前为止的美国历史,分上下两册。此外,黄绍湘先生等还在系内外分别讲授有关美国问题的专题。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北京地区的美国史教学还只偏重于概况讲授或专题介绍性质。
对美国史教学系统深入讲授和研究开始在80年代以来。如1981年上半年,北大历史学系开设了《美国史讲座》,听课者主要是北大历史学系世界史专业1977、1978、1979级学生、文科各系研究生和校外美国史同行,每周3学时,共一学期。主要请京津地区美国史同行作专题讲授,每人讲授自己研究心得,有相当深度,深受听讲人的欢迎。参加讲授的有杨生茂、张友伦、黄绍湘、黄颂康、朱贵生、邓蜀生、郝贵远、罗凤礼、黄安年、齐文颖、唐德刚等11人。
1981年下半年,齐文颖在北大历史学系讲授美国史,每周2学时,共一个学期,以系统讲授为主,主要讲授有关美国近代的历史。1981年下半年,何春超在北京二外开设了美国研究课程,每周2学时,共一学期。为配合学生写毕业论文的需要,编选了美国对外关系文件,一课堂讲授为主。
同年,黄安年、黄德禄(北京师大历史学系兼任教授),在北师大历史学系和北师大一分校历史学系开设了美国史专题,围绕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政治制度和美国对外政策三组,进行专题介绍。在北师大分校,1978、1979级学生选修该课程的人数占2/3。讲授结束时,每个学生写了一篇自选题目的美国史作业。这门课程受到了本系和分校学生的欢迎。(详见附表)此外,还有外籍教师在北大、师大、北外等院校讲授有关美国问题的专题。
写于1982年1月10日
附表:1946以来北京地区美国史开设情况&
课程名称& 讲授人& 开课对象&& 讲授学时& 开设时间&&& 开课单位& 课程性质& 听课人数
美国历史& 刘崇鈜& 历史系学生& 周2学时 45-48待定& 北大清华
美国史&&&&&&&&&&& 西语系学生 &周2学时 46学年一学期 辅仁大学 必修4学分
美国史&&&&&&&&&&& 史学系学生& 周3学时46学年一学期 辅仁大学 选修4学分
美国史&& 丁则民&& 历史三年级& 周3学时50学年二学期 北平师院 选修5学分 30人
美国史讲座 黄绍湘 学生&&&&&&&&&&&&&&&& 57年下半年&& 外交学院
美国概况& 何春超& 英专学生&&&&&&&&&&&& 1973年以来&& 北京二外& 必修&& 每次100人
美国史讲座 齐文颖等5人 历史系学生 周2-4&& 1973下半年& 北京大学& 选修&& 10人
美国史讲座 齐文颖等5人 历史系学生 周2-4&& 1975下半年& 北京大学& 选修&& 30人
英美概况& 杨育才& 外语系学生& 周2学时& 74学年一学期 北师大&& 选修&& 50人
美国简史& 黄安年 外语77,78级 周2学时& 78学年二学期 北师大& 必修&& 95人
美国简史& 黄安年 外语系79级&& 周3学时& 79学年二学期北师大& 必修&& 70人
美国概况& 何春超& 英专学生&&&&&&&&&&& 1979年以来 北京二外分院& 必修 &&
美国史讲座 杨生茂等11人 文77-79级 周3学时 81年半年 外校 选修&&&&& 120人
美国史&&& 齐文颖 历史系学生& 周2学时& 81年下半年&& 北京大学&& 选修& 50人
美国研究& 何春超& 英专学生&& 周2学时& 81年下半年&& 北京二外& 选修&& 48人
美国史专题 黄德禄黄安年 历史77-78 周3学时 81学年一 北京师大& 必修& 55人
美国史专题 黄德禄黄安年 历史78,79级 周3学时 81学年一 北师大分校 必修132人
[2002年6月26日说明:按照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决议,并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的意见,由刘绪贻、杨生茂、丁则民三位先生主持编写《年美国以外世界各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指南》中国部分,下设编写组。该编写组成员按地区最初分别为:北京:齐文颖、杨立文、黄安年;天津:张友伦;辽宁:霍震、杨惠萍;吉林:王桂厚;黑龙江:徐玮;河北:黄德禄;上海:靳文翰、竺培芬;安徽:周家骅;山东:王春良;河南:霍光汉、孙运畴;重庆:陈定閎;成都:顾学稼;张孝纯等。该指南是美国历史协会和麻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编辑出版的《年美国以外世界各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指南》一书的中国部分。分教学、研究、著作、图书资料、手稿档案等五大部分。笔者提供的是教学部分中的北京情况。这一地区教学情况报告原件由笔者保存。黄安年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美国问题研究/2002年6月27日首发;2002年8月19日重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342&cid=21
**********************
回顾我国美国史研究会(以下简称我会)初创时期为编写《指南》1[1]中国部分和《指南》主编刘易斯&汉克打交道的艰苦过程
作者:黄绍湘 来源:《美国史研究通讯》2003年第1期
  回顾我国美国史研究会(以下简称我会)初创时期为编写《指南》1[1]中国部分和《指南》主编刘易斯&汉克打交道的艰苦过程,抚今忆昔,感慨万千。1979年美方邀请我方参加编写《指南》中国部分,在双方同意根据中美建交公报达成的协议,我方承诺编写中国部分后,美方不断制造麻烦:首先将编写资料的内容由研究与教学扩大到无所不包的程度;继而违背双方达成的协议,邀请台湾方面编写1970年以前中国部分,企图在编写《指南》工作中为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打开缺口。在我方坚持原则和台湾同行顾全大局,拒绝参与的情况下,美方终于越俎代庖,草率从事,致使我方准备的材料未能编入。这种不愉快的插曲已成往事,丝毫无损于我国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发展及中美两国学者交流日益扩大的趋势,而《指南》不包括中国自己编写符合历史实际的资料,却是一大缺陷。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历史悠久而文明未曾中断的泱泱大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大作用的今天,这个缺陷就显得更加突出。
  经手办理这件事主要负责人刘绪贻和我还健在,见证人丁则民已仙逝,杨生茂、张友伦同志知之不详,我会顾问,当时任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宦乡同志,世界历史所所长刘思慕同志,均已作古。我不仅参加经办这件事,还有幸在我1985-1986年赴美访问、讲学期间,在莱特大学图书馆浏览了这套沉甸甸的汇编,我复制了其中与我方有关的几篇文章,并摘录苏、英、法等国的报道,和美国著名黑人历史学家富兰克林的序言提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参加《指南》编纂的48个国家没有任何一国是按美方对我方提出的苛刻条件写的,全都是按照本国研究美国史的实际情况撰写的。美方对我方提出的难题居心何在,路人皆知。幸而台湾同行从大局出发,并未参加编写,难能可贵。美方的企图并未得逞。
  我出于历史责任感,早就打算写一篇详尽的报道向我会全体同志汇报,但未能如愿以偿,因为:一、我在美国史研究领域战线拉得太长,而个人水平不高,忙于补拙工作;二、这件事虽是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件小小的涟漪,但涉及的资料(通信、《指南》简讯、备忘录以及我方善后工作方方面面)虽称不上纷繁浩瀚,却也相当庞杂,非花大力气进行分析、研究,几次写出开篇未能继续;三、近年来健康状况欠佳,几乎每年都因重病住院,体力大不如前。现在考虑自己记忆力严重衰退,来日苦短。而我会会员日渐扩大与年轻化,年轻的会员对此可能毫不知情,与其蹉跎岁月,不如不计工拙,先写一简略汇报,以后如尚有余力,当作些补充,也希望当时参与此事的其他同志补正。这份汇报拟分为:(一)我方承诺编写《指南》中国部分的经过和我方的善后处理;(二)《指南》概况简介。由于时间关系,现将前者汇报于后:
  1979年7月,美国历史协会和马萨诸塞大学历史系共同赞助编辑《指南》一书,定于1983年或1984年出版,作为对美国历史协会成立一百周年纪念的献礼。10月,《指南》主编马萨诸塞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易斯&汉克分别致函世界历史所所长刘思慕与我会负责同志黄绍湘、刘绪贻,邀请我方参加编写《指南》中的中国部分,其内容为概述1945-1980年我国美国史教研情况,当前的主要研究机构,学者发表的著译、文章,以及这一时期主要档案资料、刊物、出版物等,来信并云已有五十多个国家应邀参加。我会理事会全体同志一致同意参加,但事先必须由美方对台湾问题明确表态,遵照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一个中国&的原则,由我方编写包括台湾在内的中国部分。我会理事会的意见得到社会科学院及世界史研究所领导的同意与支持。1980年3月13日由我会理事长黄绍湘和秘书长刘绪贻复函汉克。同年4月10日汉克在复信中表示个人同意。7月11日,《指南》最高决策机构顾问委员会主席麦克&汤普森又来函称该委员会一致同意我方提出的原则。可是,到了10月美方突然提出苛刻的要求,我方不仅要概述中国美国史教研情况,还必须涵盖对美国移民史、文学史、艺术史、音乐史、体育史、社会史、政治思想史诸多内容。我会当时正处于初创阶段,教研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我会理事会将美方变卦的新情况提交10月18日我会在烟台召开的第一届全体会员大会讨论,大会建议请美方考虑,同意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按原计划进行,否则我们难于承担编写任务。黄绍湘根据我会第一届全体大会的建议,于12月26日致函汉克。同时,世界史研究所科研处与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就编写工作地积极展开了全面部署,并在武汉地区聘请了兼职人员,开始试点的调研工作。次年1月13日汉克代表美方,一方面复信对大会的建议表示不理解,另一方面却在暗中活动,企图利用编写《指南》的机会,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方面打开一个缺口。根据当时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进修的北京大学历史系罗荣渠教授转来汉克致《指南》顾问委员会主席汤普森的第一次备忘录(1981年1月7日),内称:为减轻我方&繁重任务&的负担,建议我方只承担1971-1980年的中国部分,至于年部分,美国准备物色熟悉中国情况的美国史学家承担。汉克的第二次备忘录(1981年2月13日)又声称:将委托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美籍华人王翼写一篇关于中国美国史教学和研究的资料。这些信息使我们提高警惕。3月下旬,汉克来信提出拟于5月初来北京和台北访问。经过世界历史研究所领导同志与我会刘绪贻、杨生茂、丁则民同志(用通信方式)磋商后,由黄绍湘执笔于4月4日致函汉克通知他我们已推定刘绪贻同志为编写《指南》中国部分的主编以及我们近来调研工作的情况,同时重申双方早已达成的协议,按中美建交原则处理。《指南》中国部分应该是包括台湾在内的整体。我们欢迎台湾学者或其他方面的学者提供各种资料,但均应交我方主编审定、汇总。结果汉克并未来北京。却于10月11日突然以最后通牒式的强硬措辞致函黄绍湘,自称代表顾问委员会的意见,除指责外,借口减轻我方负担,提供一个所谓的&理想的安排&,新的&协议&,和盘托出罗荣渠教授早已传递的信息,即美方拟委托台湾美国史研究机构写1945-1970年部分,我方只承担1971-1980年时期我方对美国史的教研情况。汉克来函措辞粗暴无理,还以蔑视的口吻,说我方过问编写台湾方面的资料,从业务上(学术上)说来是没有好处的,说&台湾的教授们更富有知识&。他下结论:&只要你们(指我方)坚持要控制《指南》中的台湾材料,在美国史学界看来,这是一种政治性而非业务性的决定&。
  汉克来信的安排,实际上是企图在《指南》编写中树立&一中一台&的先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为此,由黄绍湘出面,邀请刘绪贻、杨生茂同志来京研究对策。5月26日上午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了讨论会,参加者有刘绪贻、杨生茂、黄绍湘、程西筠、薛少明、冯鸿志,大家一致认为,汉克的新安排显然是配合里根政府对华政策大气候的举措,我方应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智来回应,重申《指南》中的中国部分应符合中美建交公报&一个中国&原则,美方应遵守承诺,我方之所以承担这项工作,完全出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和学者的了解和友谊的善意,我方将尽力而为,克服困难,如没有外来干扰,可以在指定缴稿日期(1982年6月1日)完成。我方相信美国史学界对我们会加以谅解。黄绍湘根据讨论的精神,写了复信,措辞谨慎平稳,无懈可击。以后双方还进行一些书信来往。我方并且将我方准备编写中国部分的具体规划草案送交美方提意见,美方坚持其既定方针,一意孤行。双方立场、观点距离甚远,最后只得分道扬镳。
  但我方并未停顿,为维护我国尊严和信誉,我方在美国史教研、出版的同志出于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地将《指南》中国部分编写工作进行到底。我会指定刘绪贻、杨生茂、丁则民同志牵头担任总编、审稿工作。下设编写组,除西北地区外,北京、天津、东北、华北、上海、华东、中南、西南地区从事美国史教研、出版的同志均有专人负责调查、整理或编写工作。所有资料要求详尽、具体、翔实、可靠,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性学术活动,一方面检阅自己力量,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美国史教研和出版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借此机会将国内教研和出版工作的成就向国外介绍,扩大学术交流。我们的编写方针是:尽量适应美方对《指南》中国部分的要求,但总体上要体现以我为主,如实地介绍我国美国史研究由无到有,逐渐发展的事实。按时间顺序,将我国美国史研究全过程分成五大阶段:(一)1945年以前,(这一阶段可以简略些);(二)1945-1949年10月;(三)1949年10月-1966年6月;(四)1966年6月-1976年10月;(五)1976年10月-1980年。前两阶段均需包括解放区和国统区两部分,并侧重介绍有代表性的著作,对那些对美国阿谀、歌功颂德的著作,译述要加以分析,慎重选择。对第四阶段即十年浩劫期间反美文章要突出时代背景,加以慎重选择、分析。对第三、第五阶段教研和出版可做较详细的介绍。
  关于台湾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是我们极端重视却又感到艰难的焦点,初步决定通过官方和私人渠道进行,有专人负责。各地区档案馆有关美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档案资料,由专人负责汇总与编写。
  《指南》中国部分预定1981年12月完成(因美方规定缴稿的截止日期为1982年6月1日,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参与国家未能按指定时间交稿,《指南》也未能按预期出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总编刘绪贻邀请霍光汉等我会会员组成临时工作组,分别赴华东、东北、华中、华北地区作调研、统筹工作。各地区编写人员加强联系,着手编写本地区美国史教研情况,武汉大学编写组首先推出湖北省关于教研与出版物的情况报告,1945-1951年(草稿)。北京编写组汇总从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关于台湾美国史教研的情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黄柯可执笔,公开发表《台湾的美国史研究》(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4期)。我会会员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指南》中国部分已初具规模,但被美方拒于门外。然而这丝毫不能阻止美国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的蓬勃发展。
&&&&&&&&&&&&&&&&&&&&&&&&&&&&&&&&&&&&&&&&&&&&&&&&&&&&&&&& 写成于2002年春
[1]美国历史协会与马萨诸塞大学共同赞助由马萨诸塞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易斯&汉克主编的《年美国以外世界各国研究美国史指南》(Guide to the Study of United States History Outside the U.S.,,简称《指南》)已于1985年由克劳斯国际出版社(Kraus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出版。共五大卷。美国参考书年鉴(American Reference Books Annual 简称ARBA)1986年第17期有简介。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黄安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0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史诗大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