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草标准前,应全面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报告,具体包括哪些文献检索报告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文献检索作业答案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文献检索作业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19:00:02|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文献检索作业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豆丁精品文档: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写作..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与论文写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3章&&文献检索与开题报告
研究者有了大致的选题意向之后,就需要通过文献研究(literature research)来进一步确认该选题是否值得研究。文献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察他人的研究成果,查看他人在这个研究领域已经做了哪些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已经获得多大的进展,以便查明还有哪些地方值得进一步探索并由此引出自己打算研究的问题和假设。文献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确定选题或放弃选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能够
●了解文献检索的基本途径;
●了解文献的类型;
●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技巧;
●掌握阅读文献尤其是“经典名著”的基本方法;
●掌握以写带读的技巧;
●学会撰写完整的文献综述;
●理解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学会撰写完整的开题报告;
●理解撰写开题报告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理解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的答辩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本章内容导引
●怎样做文献检索
一、文献检索的途径
(一)中外文数据库
(二)特色资源库
(三)搜索引擎
二、文献检索的技巧
(一)文献的类型
(二)文献检索的步骤
(三)何时可停止文献检索
三、文献阅读与“名著阅读”
(一)有视角的阅读
(二)读不懂时,不要硬读:请教遥远的精神导师
(三)以写带读:做阅读笔记并引用
●如何撰写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要素
二、文献综述的类型
三、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的要素
二、撰写开题报告的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三、开题报告或学位论文的答辩技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文献研究包含文献检索(literature retrievalliterature search)、文献阅读(literature read)和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三个要素。
搜索文献既可能发生在确定选题之后,也可能发生在确定选题之前,甚至可能发生在研究过程之中。选题确定之前的文献检索是临时性的、尝试性的、预备性的检索。研究者通过宽泛的尝试性的检索和初步阅读,进一步缩小选题的范围或确定选题。选题确定之后的文献检索是正式的、系统的检索。研究者通过选题所隐含的关键词尽可能全面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以便从已有的研究中汲取进一步研究的经验和思路。写作过程中的文献检索是生发性的、动态生成性的、补充性的检索。总会有一些新观点和新问题在具体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涌现和生长出来。研究者需要围绕这些新观点或新问题搜索和阅读相关的文献。
传统的文献检索一般采用手工的方式。随着电脑和网络普及,文献检索主要借助网络数据库和网上图书馆。在进入数据库和网上图书馆之前,可借助搜索引擎Google、百度()http://www.wikipedia.org为了避免出现大量非学术的搜索结果,Google特别开发了“Google学术搜索”引擎(。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有三个:一是中国知网(CNKI);二是维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三是万方(万方数字化期刊)。此外,“读秀”、“龙源”等也可以提供相关文献的搜索。目前CNKI已建成的数据库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CHKD),等等。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之一。一般高校都购买了使用权限,校内上网可以免费查阅。不过,与网”相比,“维普”和“万方”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网”中找不到或找不全所需文献时,可以尝试到“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查找。
搜索外文期刊文献一般采用JSTOR、OALibSJOWeb of
JSTOR的全称是Journal Storage(http://www.jstor.org)是数字化的期刊(一般译为“期刊存储”)。该数据库以人文及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为主,从创刊号到最近三至五年前的过刊可阅览全文,但最新一两年的期刊只能提供主题、摘要、参考文献等信息。有些过刊的回溯年代早至1665年。比如,研究者如果想查找Stenhouse的一篇文章What Counts as Research,那么,可以在JSTORWhat
Counts as Research。JSTOR除了用来检索论文之外,也可以用来研究某份或某几份具体的教育杂志,以此做相关的“内容分析”。研究者可以打开任何一份教育杂志展开相关的内容分析。可选择的教育杂志如《教育研究评论》(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The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不过,也有部分有影响的教育杂志尚未列入其中。
Access Library
SJOSAGESAGE
Journals Online这里检索和下载相关期刊文献,而且还可以看到该文献的影响因子。
KnowledgeWeb of
ScienceCSCDCSCD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Highly
cited papersHot
papers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
Science EditionWeb
Social Science EditionJCR
此外,研究者也可通过SpringerlinkEBSCO数据库、PQDD相关文献EBSCO数据库中的ERIC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PQDDhttp://pqdt.&ProQuest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PQDD
Google图书”、“
是比较有用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完整的电子版的图书,某些图书虽然只提供部分内容的在线阅读,但可以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获得需要的资料。
Google图书”也可以提供部分文献信息,但是,由于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市场销售,它只能提供部分信息的免费阅读。如果想下载完整版本的外文图书,可以借助bookfi(http://en.bookfi.orgebooksreadLibrary
Genesishttp://gen.lib.rus.ec
“”(http://ishare..cn“百度文库”()和道客巴巴()等网站获得电子文献。“”、“百度文库”和“道客巴巴”等网站互动式的开放平台,可以在那里下载大量的电子图书。遗憾的是,类似“爱问共享资料”、“百度文库”、“道客巴巴”、bookfiebooksreadLibrary
Genesis等网站因可能存在“知识产权”问题而随时会被“暂停”或“关闭”。
不少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以及非官方的数字图书馆也向所有读者提供部分检索和下载服务。比如,读者可以在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台湾“国家图书馆”(http://www.ncl.edu.tw)、台湾“中央研究院图书馆”(http://aslib.sinica.edu.tw)、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检索或下载某些图书、期刊论文或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从发表的载体来看,文献可分为期刊论文、专著(或教材)和学位论文。但是,一般依据文献的发表形式以及加工层次的不同,将文献分为三个等级:零次
literaturenon-printed
sourceszero
document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口耳相传的材料;二是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和一些仅供内部使用的书刊资料。
一次文献也称为“一级文献”(primary
literatureprimary
sourceprimary
document)。一次文献主要指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学位论文和出版的专著或教材。
二次文献也称“二级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secondary
sourcesecondary
document)。它是对已有研究的综述或述评。研究者可以借此了解某个或某些专题研究的进展和动态。这些述评既可能是一些发表在教育期刊上的论文,也可能是某种百科全书或研究手册。在教育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百科全书有两本:一是《教育研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T.
Postlethwaite19942
从文献的学术价值来看,公开发表的一次文献最重要,零次文献次之,二次文献再次之。但是,从检索的顺序来看,二次文献居首,一次文献次之,零次文献再次之。
研究者有了大致的研究意向之后,就应该进一步明确和锁定1至3个相关的关键词(含中英文关键词)。如果没有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及其关键词,就无法进入文献检索。但这个次序也并不绝对。当研究者尚未确定自己的选题及其关键词时,也可以先翻阅某些文献,在文献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选题及其关键词。选题和关键词确定之后,再借助选题及其关键词进行更系统的文献检索。
1.从二次文献开始
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最好先关注综述性、述评性的二次文献并从中大致了解本专题研究的关键作者和核心文献。通过初步的阅读,了解这些关键作者和核心文献的基本信息。然后,根据这些关键作者和核心文献再去“跟踪索引”。
值得跟踪的文献一般出现在三个地方:一是综述或述评报告中提示的关键作者和核心文献。二是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中列举的关键作者和核心文献。三是某些一次文献的脚注或尾注中频繁出现的文献。
2.当找不到相关文献时,可转换关键词
如果研究者已经知晓某一篇重要的论文标题或专著名,可能会直接搜索完整的主题或相关的作者。但是,文献检索主要是关键词(或主题词)的搜索。
在关键词检索的过程中,如果某个关键词(或主题词)尚处于不定型的状态,并不是稳定的、常用的词语,那么,就需要搜索它的相关概念,尤其需要搜索它的类属概念(包括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比如,在2013年前后,“校本教学研究”尚不是一个稳定的、常用的学术词语,如果在2013年搜索有关“校本教学研究”(school-based teaching
research)的文献,搜索结果可能为零或很少。可考虑的办法是:搜索与之相关的概念,比如搜索“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校本教师发展”(school-based teacher
development)、“校本行动研究”(school-based action
research),校本研究(school-based research)、“教学研究”(teaching research)、“小学校本教学研究”、“中学校本教学研究”,等等。其中,“校本研究”、“教学研究”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上位词语;“小学校本教学研究”、“中学校本教学研究”则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下位词语。
(high-efficiency-teaching)effective teachingteaching
efficiency
在搜索英文关键词时,应注意中文关键词与英文关键词的匹配。比如,与“研究性学习”对应的英文似乎是research-based learningresearch-based study,但是,与之更接近的英文可能是project-based learning。如果以research-based learningresearch-based study
3.文献管理:建立一个专门的文件夹
建立文献搜索档案的传统方法是做卡片和复印资料、借阅或购买相关图书。电脑和网络普及之后,建档的方法转换为以电子文件夹为主,辅之以借阅或购买相关图书和少量的复印件。
可以采用印象笔记(evernote)或“中国知网”E-learning文献管理软件来管理文献。不过,也可以采用比较简易的手工操作的方法。
第一,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最好命名为“学位论文”或“……学位论文”。在总文件夹内可以再建立一个命名为“文献检索”的子文件夹。将搜索到的所有文献全部纳入一个“文献检索”的子文件夹之内。对关键文献进行编码:在保存这些关键文献时,在其文件名前面加上阿拉伯数字1或2、3……。这个编码可以随时调整,若在后续的文献检索中发现了更重要的文献,则可重新编码。这样做的好处是:每次打开“文献检索”文件夹,就可以看到排在前面的关键文献,便于随时阅读。
第二,如果出现了一个或几个重要作者,则可以在“文献检索”的文件夹内再建立二级文件夹。以重要作者的姓名作为每一个二级文件夹的名称,比如“柏拉图文献”、“亚里士多德文献”、“朱熹文献”、“陆九渊文献”,等等。
第三,一边检索,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三者同步进行。做阅读笔记时,随时将重要观点“摘引”到正在撰写的论文中。在“摘引”的地方加上引号,并以标准格式做“脚注”。不必做专门的“阅读笔记”的文件夹。最好直接将阅读笔记插入到正在撰写的论文正文的合宜的地方。这意味着从启动文献检索的那一刻甚至在文献检索之前,就应该有一个正式的“学位论文1”的Word文件。随时将阅读笔记插入到这个“学位论文1”的“Word”之中。也就是说,所谓“学位论文”,最初只是一个大致的框架和读书笔记。如果感觉论文写作需要做比较大的调整,则将“学位论文1”的Word文档另存为“学位论文2”。这样的结果是,“学位论文”总文件夹内有一个“文献检索”的子文件夹,而在这个“文献检索”子文件夹的身边,有“学位论文1”、“学位论文2”、“学位论文3”……等一系列Word文档。
文献检索并非越多越好。只要研究者感觉文献搜索已经接近“文献饱和”状态,就可以停止文献搜索。而且,如果研究者在检索过程中遇到了比较重要的综述式的、述评式的文献,则可暂停文献搜索而临时阅读,阅读之后再继续搜索。
文献检索是否接近“饱和”,取决于以下几个任务是否实现:第一,是否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频繁为其他研究者所引用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三”为虚数,下同)?这些关键文献或重要作者除了来自中文文献之外,最好有相关的外文文献。第二,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已经找到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研究性质的关键文献?同样,这些不同观点除了来自中文文献之外,最好有相关的外文文献。第三,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在哪些方面超过了前面的研究?
1.已找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
关键文献意味着某个文献比较频繁地被其它研究者引用。“当你看到一篇论文或一个研究报告结尾的参考文献列表,并且发现你对列表中的参考文献都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终止文献综述工作,因为你几乎已经读了所有的相关文献。当这种情况发生了两三次的时候,你就可以感觉到,即使不能对所有的,也能够对绝大多数的相关文献做出解释。这是一个饱和点。”
如果某一份或几份文献频繁为他人引用,那么,必有某些话语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被频繁引用的“经典名言”或“经典口号”。
关键文献包括两种:一是提出某个“主流意见”的文献,它代表文献中的正方;二是“持不同意见”的文献,它代表文献中的反方。文献解读的关键就在于研究者是否已经侦察出已有的文献中“主流意见”和“持不同意见者”。
文献研究实际上是对隐藏在文献中的正方和反方两种不同意见的侦察和窥探。比如,有关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文献检索至少需要检索到以下几类关键文献的全文:1Coleman,
J.S., E. Campbell, C. Hobson, J. McPartland, A. Mood, F. Weinfeld,
and R. York.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R].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6.2James S.
Colema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Reply to Bowles and
Levin.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68(2).James S.
Coleman .Coleman on the Coleman Report.Educational Researcher,
若所找到的文献在研究者看来没有任何争执和异议,则说明研究者尚未进入文献的内部,尚未领会文献的意义。如果研究者所找到的文献大规模地显示出“一团和气”的状态,这种状态要么暗示研究者的“文献不足”,要么暗示研究者的理解尚停留在“文献假相”的表层。若属文献不足,则研究者不得不重新寻找文献。若属“文献假相”,则文献研究需要关注那些隐含在文献之中的“差异”和“暗流”。一旦找到文献的差异与暗流,一旦捕获意见的分歧与纷争,研究者就可以将这些不同意见整理为“三”类不同的意见:一是正方的立场,二是反方的立场,三是综合的立场或者超越前两者的第三方立场。
文献研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是将所有观点并列,看不出这些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如果能够将所接触到的文献进行“分类”,那么,就说明研究者已经领会了文献的观点并为后续的“文献综述”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已经知晓重要作者
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他就同时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也就是说,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文献搜索就达到了饱和状态,研究者就可以停止文献检索。这里将“已经知晓重要作者”作为停止文献检索的一个标准,实际上只是为“已经找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这个标准提供一个补充解释。
在一个“由来已久”的研究领域,往往有一个已经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教父”式的人物。这个“教父”式的人物会拥有一些追随者或护教者。但是,无论“教父”式的人物多么“位高权重”,迟早会出现一个或几个“持不同意见”的造反英雄。而且,当造反英雄反叛成功之后,又有新的造反英雄突然发出声音并摇旗呐喊。学术研究领域总是一再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或喜剧。这些“教父”式的人物与后来的“造反英雄”一起构成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
这些重要作者的观点已经构成正方或反方的基本立场。除了关注正方和反方的重要作者之外,文献检索时最好留意另外三类重要作者:第一,他既非“教父”式的人物,也非造反英雄,他是该研究领域的早期的开拓者或晚期的集大成者。第二,某位作者虽然没有在该研究领域被广泛谈论,也算不上早期的开拓者或集大成者,但他的观点具有某种原创性、批判性,他是一个“被埋没”的重要人物。第三,他既不代表正方的观点,也不代表反方的观点,他只是从他所信奉的某个学派或学科对相关的教育思想或教育制度提出特立独行的洞见。
文献研究表面上是寻找重要文献,实际上是寻找“重要作者”。每个研究者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以及文献检索之后,都可以询问自己:我是否已经找到“三”(此处的“三”是虚数)位重要作者?如果研究者已经找到本领域的“重要作者”,那么,只需要尽量详细、完整地搜索这几位“重要作者”的相关论著而不必再去大量地搜索其它“次要作者”的论著,就基本可以展开自己的研究。这些标准并不绝对,不同的研究者可以用自己的标准去寻找自己的“重要作者”。但,一般而言,如果某个研究者在做了大量的文献检索之后,仍然不熟悉本领域的“三”份关键文献或“三”个重要作者,则意味着该研究者还属门外汉,尚未“入门”。
3.已经了解重要阶段
与“已经知晓重要作者”类似,“已经了解重要阶段”同样只是为“已经找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这个标准提供一个补充解释。因为,研究者一旦找到了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他就同时掌握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阶段。
研究领域的某个“新时代”或“重要阶段”其实由“重要作者”及其“主要观点”所引发。当某个观点在某个时期内获得同行的普遍认可之后,就意味着它开创了某个“时代”或“阶段”。任何研究总会在某个阶段停留徘徊。人们在这个阶段大量地引用相同的文献、讨论相同的话题、使用相同的词语、出发大致相同的声音。在这个停留徘徊的阶段,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甚至相似或趋同。在相关的年会或研讨会中,总是能够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大家“一致同意”某些观点,几乎没有另类观点的冒险。那些研究者共同体一般也不允许另类观点公开发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突然冒出一些不同的意见。这些不同意见最初只是显示出它的另类,甚至被视为“哗众取宠”。这些“另类”意见最初往往会招来主流观点的鄙视、不屑一顾或压制。叔本华曾经感叹:“学术界一如其它的领域,在这里,人们喜欢那些谦逊、木讷、不会刻意要显得比别人聪明的人。对那些古怪、偏执和构成某种威胁的人,人们是一致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在这方面,他们可真的是人多势众啊!”叔本华所不愿意看到的学术现象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总会以不同的方式遗传下来。但是,任何研究领域总会有一个或几个“持不同意见者”(或称之为“持不同政见者”)诞生并加入到圈子内部。在某个平静的研究领域,“持不同意见者”总是忽然涌现出来。学术研究总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话题和新词语。这些新话题和新词语将导致大量的“不同意见”。在这种传统的学术圈子里,所谓研究的“重要阶段”,往往发生在“不同意见”涌现的时代。
不过,当原有的主流意见越来越不能压制新观点,而新观点越来越显示出它在解释和理解上的优势时,那个曾经被视为另类的新观点提出的某年某月,就可以被追认为另一个“时代”或“阶段”的开始。以此类推,学术研究中的下一个“时代”或“阶段”也会以类似的方式出现。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转换,既可能显示为新知识、新概念(新话语)的出现,也可能显示为研究方法的突破,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阶段显示“学术史”并非一往无前的连续,而是在某个时机忽然出现裂痕或断裂。这种裂痕或断裂表面上可能呈现为话语的转换,实际上却可能来自研究方法的更新。
在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过程中,了解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都是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后续的文献综述中必须陈述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相反,文献综述只需要陈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即可,使文献综述显得“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主要观点”之间的分歧与冲突就可以顺便暗示出“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有关文献综述的撰写规范,后文将有更详细的讨论。
总之,研究者如果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关键文献和重要作者并因此而发现某些文献以及某几个词语、句子、观点被频繁引用,那么,就说明研究者可以终止文献检索。而研究者是否能够发现这些关键文献和重要作者,取决于研究者在文献检索的同时是否已经展开必要的文献阅读。
也就是说,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虽然文献检索大体上发生在文献阅读之前,但是,两者实际上是相互交叉、此起彼伏的关系。文献检索过程的“阅读时刻”意味着:第一,每检索到一份文献,都需要有粗略的阅读并对该文献的重要性作出大致的评估。第二,如果初步感觉某一份文献是关键文献,那么,就需要暂停文献检索而通读该文献。但不必逐行精细阅读,只需要大致了解该文献的核心观点即可。因为,在后续的文献检索中可能会发现先前找到的关键文献其实并不关键。第三,如果后续的文献检索越来越显示某一份或几份文献是关键文献,那么,就可以暂时停止文献检索,对关键文献展开深入阅读。
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的禁忌是:(1)只有文献检索,而没有为检索到的文献建档。这容易导致检索到的文献残缺不全或被丢失、被遗忘。(2)只有文献检索而没有基本的文献阅读,这样做的后果是:平均对待所有文献,找不到关键文献,或者,关键文献淹没在平庸的文献之中。(3)为检索而检索,染上了“检索癖”。一旦发现某份文献暂时无法找到,就立刻兴奋,浑身是胆,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查这份文献,而不管这份文献本身是否重要。(4)根据检索的结果购买了大量的书或复印了大量的资料,后来发现这些书和复印资料都是无意义的废纸。(5)在纸张上做了大量的阅读笔记,而后来发现这些阅读笔记几乎派不上用场。(6)尽管在电脑上做了阅读笔记,但笔记不规范,要么引用不完整,要么没有及时做规范的注释。其后果是,在正式的写作中引用这些阅读笔记时,无法找到准确的出处。或者,费时费力地找到文献的准确出处后,写作的感觉和文脉已经被破坏。(7)只有文献检索和读书笔记,而迟迟未动笔开始论文写作。总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迟迟不能确定选题。(8)论文写作中不断修改和调整,没有采用“另存为”的方式保存原始文件。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后续的写作中发现原来被删除的部分是有价值的,但已经无法恢复被删除的写作。
文献阅读一般在检索文献之后,但是,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如果与某一份特别重要的文献相遇,就可以暂时搁置检索,迅速进入阅读状态。通过检索促进阅读,反过来又通过阅读促进检索。如果在文献研究中发现自己所研究的问题与某一本经典名著相关,则需要掌握阅读经典名著的基本路径。
阅读名著时,可考虑三个步骤:一是直接面向名著本身;二是读不懂时,借助权威解读(最好不要直接请教身边的老师),然后带着新的视角再返回经典名著本身;三是一边阅读一边做批注,并将重要的观点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写带读。
如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名著的能力,就可以直接面对名著本身。直接面对经典本身,这是读书人所拥有的最浪漫最骄傲的事。也因此,学界前辈往往会对学生提示:尽早学会阅读经典名著的习惯。对于初学者来说,直接阅读原著可能显得比较顺利,也可能感觉力不从心。当阅读名著感觉困难时,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技巧克服障碍。比如,可以反复阅读原著的目录、前言、后记、译后记(或译者前言),以此获得对原著的整体理解。也可以通过重点阅读经典名著中的任何一个章节来重点突破。然后,再由部分返回整体,使部分阅读与整体阅读保持流畅的循环。
除了保持部分与整体的循环之外,
虽然理想的阅读方式是直接面对名著本身,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名著是读不懂的。虽然偶尔有浅显易懂的名著,但多数名著是晦涩的。或者,某些名著表面上看浅显易懂,实际上却隐含了作者的“微言大义”甚至“暗藏杀机”。不少古典名著甚至刻意区分了写作对象,采用了“隐微写作”的艺术。比如,洛克J.
Locke16321704的《教育漫话》看似浅显易懂,实际上却隐含了类似马基雅维利N.
Machiavelli14691527的微言教诲3-1。
案例3-1:洛克的微言大义
在洛克那里,绅士须有四德: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练达人情”或深知“世态人情”的智慧最重要,学问倒是次要的。洛克感兴趣的是管治人的艺术。洛克尤其强调导师(家庭教师)必须深知“世态人情”。洛克重视对导师的选择和对导师形象的要求,类似选民对统治者的选择和对统治者形象的要求。“请导师决不可凭借友谊.”与重视导师相反,洛克特别警惕仆人,常以鄙夷不屑的口气谈论仆人。洛克心中的导师,如同马基雅维利所讨论的“帝王师”;而洛克心中的仆人,类似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杂众”或大众。洛克强调培养孩子“诚实”的品质,但洛克并不认为“诚实”也是家长和导师的美德。相反,洛克鼓励家长和导师对孩子使用马基雅维利式的欺诈或“权谋”。有人认为洛克属于马基雅维利派的哲人。他收藏马基雅维利的著作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不露痕迹地取材于马基雅维利的著作。
就此而言,如果一本书随便什么人都能够读懂,它就几乎不是名著,至少算不上古典名著。叔本华说,“没有什么比阅读古典名著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的了。只要随便拿起任何一部这样的经典作品,读上哪怕是半个小时,整个人马上就会感觉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畅,精神也得到了纯净、升华和加强,感觉如饮山泉。”但是,并非所有名著都会让读者“马上就感觉耳目一新”,也并非所有人都有叔本华的灵气和才情。因此,阅读名著的可取姿态是:可以直接面对名著本身,但不要期望真的就能够读懂。读不懂时,不要硬读。最好为自己寻找一个有品位的遥远的精神导师,跟随这个遥远的精神导师去理解名著背后的“隐微教诲”。经典名著是矗立在你面前的一个巨人。初学者需要对经典名著式的巨人保持必要的敬畏感,不要轻易想象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那么高大,你那么矮,你怎么爬上去?
导师的作用就是为你提供一架楼梯。他帮助你建立阅读的视角,帮助你形成阅读的前见或主见。但是,并非所有老师都是好的精神导师。好的精神导师可能并不在你的身边,而在远方。
阅读某个有影响、有品位的文本解读或注疏,相当于拜师学艺、寻求大师的指点。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古典名著都有与之相应的经典解读。经典名著的作者是大师,为经典名著提供经典解读的人也是大师。前者属于原创型大师,后者属于解释学大师。
问题在于,有关名著的解读多如牛毛。不仅出现了大量的解读经典名著的期刊论文,而且出现了大量的解读经典名著的教材或专著。这些解读经典名著的“二手文献”良莠不齐,初学者很难分辨和选择。
可以考虑的总体标准是:在权威和大众之间,优先选择权威的解读作品。这里的权威包括权威作者和权威出版社。至于哪些人算得上权威作者以及哪些出版社算得上权威出版社,这需要研究者具备一些基本的学术常识。
与之相关的辅助标准是:(1)在类似“中外教育史”、“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名著选读”等教材和类似“杜威与美国民主”、“”专著以及学位论文之间,优先选择学位论文,其次选择专著,教材只适合用来提供“常识”或“科普知识”。(2)在狐狸型作者和刺猬型作者之间,优选选择刺猬型作者。狐狸型作者尚“博学”而重“考据”、“个案”,而刺猬型作者观点尖锐、不落俗套,且更重视各种材料背后的“义理”和一以贯之的“体系”。比如,在众多有关马基雅维利的著作的解读中,施特劳斯(L. Strauss18991973)的《》就显得比较锐利而卓尔不凡。(3)如果本学科和其他学科都解读了某个教育哲人或教育名著,那么,优先选择其他学科的解读。其他学科的解读未必就一定胜过教育学的解读,但是,它至少可以带来陌生的视角。
总之,初学者虽然可以直接面对经典名著本身,但读不懂时,最好借助“大师的解读”。如果只满足于大师的解读并急于“转引”而不直接面对经典名著本身,这种“投机取巧”的后果是:虽有引用,但并没有对原著获得整体的理解。而且,若“二手资料”的引文原本就有错误,引用二手资料就会重复“二手资料”的错误,重复二手资料中的漏字、错字或页码混乱。比如,柏拉图不仅脚注中标注的页码是错误的,而且引文本身也是错误的。更遗憾的是,有关
可取的路径是,获得了经典解读的帮助之后,立刻带着“偏见”上路,直接阅读原著本身。带着“偏见”(可称之为“前见”或“阅读假设”)去阅读经典名著,是为了让后续的阅读成为对“阅读假设”的验证。寻找权威的解释或注释只是让自己找到阅读原著的线索和整体感。一旦获得找到了阅读原著的线索和整体感,就立即掉头,直接阅读原著。
阅读原著时,可以在书的前面的空白页做读书笔记,摘录书中重要的观点或记录相关的阅读感想。同时,注明相应的页码,形成自己的“摘要编码”。摘要编码浓缩了该书的重要观点,它使任何一本厚书变成薄薄的几页,也使任何一本厚书有了“新目录”。原始目录是整本书的所有主题的目录,“新目录”是书中重要观点的目录。
编制新目录实际上是为了便于“引用”。文献阅读本身不是目的,文献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借鉴和引用。文献阅读表面上是读者与作者的相遇,其实,它是一个作者(文献研究者)与另一个作者(文本的作者)的约见。当研究者从单纯的阅读转换为引用时,当研究者从被动阅读的读者角色转换为主动引用的作者身份时,他的文献阅读才实现其真实的价值和意义。
这样看来,有效的阅读乃是“以写带读”。有效的阅读不仅留意有争议的观点,而且“引用”文献中的某个或某些观点,通过写作来带动阅读。
“以写带读”与“休闲阅读”是两种不同的阅读状态。“休闲阅读”虽然有修身养性或学术积累的效果,但那样的阅读很难帮助初学者找到满意的“选题”。而且,研究者遇到了某个困惑或问题,他带着自己的困惑或问题去阅读相关文献。正因为他带着自己的困惑或问题,他在阅读相关的书或文章时,就会满怀期望、集中注意。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就会“砰然心动”甚至“满怀感激”。
就此而言,阅读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引用而不是做阅读笔记。某一份文献的重要观点或重要句子一旦被引用,这份文献就被激活而显示出友好的对话状态。这样看来,出色的阅读并非面向文本本身,而是读者与文本及其作者的互动:既欣赏、理解文本,同时也对文本提问,并将文本中的重要观点、重要句子或词语引用到自己正在撰写的书稿或论文中。一旦研究者已经开启了相关主题的研究和写作,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引用的过程。引用反过来又会促进相关文献的阅读。文献阅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有阅读,没有引用;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有引用,但没有注明出处。或者,注明了出处,但不完整不准确,导致后来不得不费时费力回头重新查找原文,甚至根本找不到原文。
在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过程中,研究者需要全面了解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同时也需要了解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文献综述中必须陈述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文献综述只需陈述“关键文献”和“主要观点”即可,尽可能使文献综述显得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可以通过叙述“主要观点”之间的分歧与冲突来暗示“重要作者”和“重要阶段”。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2)对文献综述的小结。小结是对已有的研究及其观点进行更简洁明了的分类,并提醒读者,哪个或哪些研究是最有影响的研究。如果前面的文献综述已经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做了分类,那么,文献综述的小结就只需要将前面陈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观点分类。文献综述的小结是为了让读者一目了然地把握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3)由文献综述的小结引出“本研究的假设”或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具体问题”、“本研究重点关注的具体问题”3-2。
案例3-2:色诺芬的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
克尔凯郭尔在其博士学位论文《论反讽概念》中,对色诺芬极尽挖苦讽刺。另一派是施特劳斯和他的学生对色诺芬作为“政治教育家”的重新发现。
2.国内相关研究
刘小枫的《苏格拉底谈自由与辛劳——读〈回忆苏格拉底〉卷二第一章》细致入微地解读了《回忆苏格拉底》第二卷第一章。
.文献综述小结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从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色诺芬的政治教育思想曾遭受忽视和轻视,但后来被重新发现并受到重视。虽然施特劳斯重新发现了色诺芬的写作艺术及其隐微教诲,但有关色诺芬的政治教育思想仍然有待发掘。本研究在施特劳斯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谈论色诺芬的政治教育思想。
文献综述可能出现在三种不同的文本中:一是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书)中的文献综述;二是正式学位论文中的文献综述;三是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在不同的文本中,文献综述往往占据不同的位置。
第一,文献综述的有无问题。开题报告必须有规范的文献综述。而学位论文和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两种可能。一是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报告往往有简要的文献综述,而哲学研究论文既可能提供简要文献综述,也可能不呈现任何文献综述。
第二,文献综述的详略问题。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需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展开详细、完整、系统的梳理和陈述。文献综述在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完整地复制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并以专门的章节呈现出来;二是在“前言”或“引言”中简要叙述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由此引出研究的假设或立场而不呈现完整的“文献综述”。公开发表的论文的文献综述也有两种可能:实证研究报告往往只在“前言”或“引言”中提示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其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哲学研究论文既可能简要陈述文献综述,也可能不呈现任何文献综述。
第三,文献综述的前后问题。在公开发表的论文或研究报告中,文献综述的陈述往往呈现在“研究问题”之后和“研究假设”之前,由文献综述带出研究假设。其顺序为:研究的问题——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虽然同样可以遵循“研究的问题——文献综述——研究假设”的陈述顺序,但是,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书)和学位论文也可以由研究问题直接带出研究的假设,然后再呈现文献综述:“研究的问题——研究的假设——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时,可考虑以下几个技巧和相关的原则,避免出现遗漏或错误。
第一,呈现一定的顺序、层次和结构。
在顺序上,最好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使不同类型的文献及其观点呈现为某种递进关系。递进关系的好处是,让读者看到已有研究呈现出逐步拓展、逐步深入的进程。
在层次上,既呈现代表正面的、主流观点的文献,也呈现反面的、批判性意见的文献。尽可能使不同的文献及其观点呈现为某种对立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关系。如果出现正反两种不同意见的关键文献,可打破时间顺序,先综述所有正方的观点;然后综述所有反方的观点。除了正方和反方之外,也可能有第三方(中间、中立或综合的观点)的观点。
文献综述虽然忌讳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所有文献,但是,时间仍然是文献综述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分类时,可以适当考虑时间顺序。比如,一般先陈述本研究领域的开山人物(一般称之为某某之父,比如勒温被视为“行动研究之父”)的相关研究,并由这个“得风气之先”的人物以及他的研究牵引出第一种类型。然后再陈述其他类型的相关研究。
如果某份文献既没有推进前面的相关研究也没有提出不同的观点,没有任何知识贡献,那么,研究者在文献综述时最好对该文献保持有意的遗忘或视而不见的态度。
如果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都对某个研究主题发表了相关的论述,同样按照时间顺序(兼顾正反不同观点)叙述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发表的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如果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国外的相关研究完全呈现为不同的话语和不同的时间,可分别叙述“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者按照时间顺序罗列所有文献及其观点,没有层次感和秩序感;没有区分正反两个方面观点;各种文献顺序混乱,既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各种观点,也没有呈现为“倒叙”;没有区分关键文献和次要文献,将所有重要和不重要的文献全部罗列出来。
第二,保持文献综述的结构完整。完整的文献综述至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二是对文献综述的小结;三是由文献综述的小结引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或“本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于:只提示了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却没有“文献综述的小结”或“研究的假设”。
第三,不遗漏关键文献。不遗漏的标准是:既考虑了该研究领域早期的关键文献,也触及了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只反映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而遗漏了早期的研究,或者,只陈述了早期研究而没有考虑最新的研究进展;只有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而没有外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一般而言,如果某份文献综述完全没有出现最近10年的文献,没有出现外文文献,或者,只涉及某些专著而较少呈现相关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那么,则说明该文献综述可能遗漏了相关信息。
第四,只出现重要作者的姓名,不必呈现所有著者的姓名。判断某个文献及其作者是否属于重要文献或重要作者的标准是:该文献的作者是否较早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开山人物或被称为“某某之父”的人物)。这样的文献往往频繁为后来的研究者引用(包括赞成或反对)。如果某份文献属于重复性研究,并没有提出新的结论,则不必纳入文献综述。但是,如果某一份重复性验证的实证研究报告采用了相同的研究方法却更换了研究对象,则可以纳入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没有选择和鉴别,事无巨细,将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并列呈现。
第五,如果研究涉及多个变量或多个假设,则需要分别为之提供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研究涉及多个变量或多个假设,却只提供了其中某个变量的文献综述。
第六,呈现关键文献及其主要观点时,为每一个观点提供完整而规范的出处(脚注或APA格式)。为了保证出处的完整和准确,引用时需考察文献的版本,尽量采用公认的可信的版本而不引用非权威的版本。如果引用非权威的版本,最好说明引用该版本的理由(比如该版本有哪些优点)。在引用和注释中,尽量采用一次文献(或一级文献)及其主要观点。不到万不得已,不采用二次文献(或二级文献、二手资料)。若采用二次文献(或二级文献、二手资料)及其主要观点,必须注明二次文献的完整出处而不是撇开二次文献而直接注明一次文献(造成研究者已经亲自阅读了该一次文献的假相)。同时,最好说明经过了哪些努力之后仍然找不到相关的一次文献的理由。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暗中“转引”了某个二手资料(二次文献)的文献却标明自己引用的是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或者,某个外文文献已经有了比较权威的中译本,暗中采用了该中译本却直接标引外文文献。当然,如果研究者认为该中译本的翻译质量有问题,可以说明不采用该中译本的理由,比如该中译本有哪些翻译的缺憾以致本人不得不放弃该译本而宁愿直接面对外文。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量避免表面上直接引用外文原著而暗中大量引用中译本(这种行为其实属于抄袭)。
第七,随时审查自己所做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实质性的关联。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所做的文献综述与研究的问题没有实质性的关联。
第八,避免豪言壮语,不轻易使用类似“没有相关的研究”或称自己的研究“开了先河”、“填补了空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等说法。学术研究以知识创新为第一目标(或唯一目标),但知识创新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完全不理会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而追求标新立异、横空出世、与众不同。学术研究更多地显示为在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言有易,言无难”。若借用赵元任的说法,学术研究重要的是说“有”而不是说“无”。类似“开了先河”、“填补了空白”之类的说法应完全避免,而类似“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说法也最好少说。因为,是否填补空白、是否有重要意义,应该由读者去判断而不必由研究者本人自夸。如果在文献检索中的确没有找到相关研究,也应避免类似“没有相关的研究”的说法,因为“没有相关的研究”可能暗示没有找到准确的关键词(检索词)。
开题报告也称为“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开题报告并没有完全固定的程式或结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导师对开题报告的格式和内容有不同的要求。
一般而言,完整的开题报告主要包括8个要素:(1)研究的主题;(2)研究的问题;(3)文献综述;(4)研究的假设;(5概念的界定;(6)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视角、研究工具与研究思路);(7)研究的时间计划;(8)参考文献。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中,除了以上8个要素之外,最好提供有关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研究的伦理等方面的说明。在哲学研究论文或历史研究(尤其是历史的解释研究)论文中,除了以上8个要素之外,最好有类似论文目录的研究提纲。
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的核心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研究的主题及其问题和假设;二是研究设计及其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三是文献综述。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中,研究提纲一般呈现为研究的问题与假设、研究的设计与过程、研究的结果与讨论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几乎成为固定的套路,没有太多创新的空间。
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是:(1)研究的主题及其问题和视角;(2)文献综述;(3)研究提纲。在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中,研究设计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并没有太多的解释空间,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主要通过“研究视角”和“研究提纲”显示出来。
历史研究的开题报告既可能接近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也可能类似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当某项历史研究重点关注有关历史事实的考证或因果关系的说明时,其研究思路和开题报告与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类似;当某项历史研究重点关注某个思想或观点的理解和解释时,其研究思路和开题报告与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类似3-3。
案例3-3: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
1.研究的问题
研究杜威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杜威进行分期研究的文献较少,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分期研究更加薄弱。目前国内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是概念研究、比较研究和整体研究。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断代”研究,特别是对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905—1939年)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尚是一个有待深入开拓的领域。
2.概念界定
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本论文把杜威教育思想分为三个时期:“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904年以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904—1939年)和“后哥伦比亚大学时期”(1939—1952年)。“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包含“芝加哥大学时期”(1894—1904年)。本研究中“杜威教育思想”指体现在杜威的著述和实践中的关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的观点。
可将近百年美国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分为六个时期,每个时期以一个或数个重要研究者为代表。国内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以五个(组)人物为代表。……中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的不足之处有如下几点:其一,研究杜威思想发展变化的文献较少;其二,分期研究的文献也很少;其三,缺少从哲学、宗教、美学等多重角度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综合研究;其四,对杜威的时代背景、个人行动与他的教育思想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更少。
4.研究的视角
指导本研究的社会理论是吉登斯(A.
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theory of
structuration)。结构化理论既反对社会决定论,又反对方法论个人主义。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则尝试以“结构二重性”等概念,来解决“社会结构”与“个人能动性”之间的张力。
提交一份完整而规范的开题报告(研究计划书)是对一个研究者的学术素养的考验。开题报告的文本中常见的问题或错误有:
第一,开题报告残缺不全。开题报告也许可以没有“研究的时间计划”、“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研究的伦理”等方面的说明,但至少要具备“研究的主题”以及“研究的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及其研究视角、研究工具与研究思路)等核心内容。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也许可以不呈现“研究提纲”,但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必须呈现“研究提纲”。
第二,研究的“标题”(或主题)的表述不完整或不规范。完整的标题包括中文标题和英文标题。实证研究和哲学研究的标题虽有差异,但依然存在一些共同的规范。标题的规范主要包括标题的要素及其结构。英文标题的规范则需要考虑字母的大写和小写问题。
第三,对容易引起歧义或含义模糊的关键概念没有界定或界定不清晰。一般而言,开题报告应该专门设置“概念的界定”。如果该研究涉及多个关键概念,则需要对多个关键概念一一界定。但是,开题报告只需要对核心概念或关键变量提供界定而并不需要对那些不那么重要的相关概念包括那些具有类属关系的相关概念提供繁琐的界定。比如,在“小学乡土教材及其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中,只需要为“乡土教材”、“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提供界定,而并不需要为“小学”、“小学乡土教材”、“校本”、“校本教学研究”、“校本教师培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提供事无巨细的界定。
第四,没有“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或“研究假设”。哲学研究的开题报告需要明确表明自己赞成什么和反对什么。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的开题报告需要明确提出所要研究的各种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研究假设。历史研究的开题报告则要么标明该研究更正了哪些有关历史文本或历史事件的误解,或者,从文本的表面绕到文本的背后指证那些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原作者的真实意图;要么采用类似“知识考古学”或“谱系学”的方式,从零散的文本或话语的背后找出一以贯之的线索;要么提供域外的视角或者被历史尘封的古典视角并提供相关的解释。
第五,没有“研究设计”的意识。仅仅提出某个“研究方法”的概念,或者,仅仅引用某些以“教育研究方法”为名的教材来界定自己所选择的哲学研究或历史研究、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人类学研究、个案研究等具体的概念。殊不知,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属于“研究设计”的一个部分。研究者并不需要多此一举地为这些“专有名词”提供“名词解释”,更不需要班门弄斧地为之提供“科普知识”。研究者需要解释的重点是如何采用某个具体的“研究方法”去形成自己的“研究思路”以及如何采用某个具体的研究方法去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第六,没有适切的“研究视角”或“分析框架”。如果没有建立自己的研究视角或分析框架,哲学研究只是一些没有根据的自说自话(个人意见),而实证研究则只是类似实习记者所做的新闻观察。
第七,参考文献不规范。参考文献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1)排序混乱。比较合适的办法是按作者姓名的音序排序;(2)残缺不全。完整的参考文献包括()3
第八,文献综述不完整。下文将详细讨论文献综述的要素以及文献综述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
提交开题报告之后,导师组一般会对开题报告进行审议并安排专门的答辩会。开题报告的答辩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研究者口头陈述自己的研究计划。二是答辩委员会对该研究计划提出质疑或修改意见。三是研究者对答辩委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应。
在开题报告的答辩中需要留意以下一些细节问题。开题报告的答辩与正式的学位论文答辩或课题立项答辩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要素。开题报告答辩中需要留意的问题也是正式的学位论文答辩或课题立项答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严格控制陈述的内容和时间。陈述时重点提示你所研究的问题、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答辩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陈述完毕,以便给评委的质疑或质询留出足够的时间。陈述结束后,要告诉评委“我的陈述完毕”。否则,评委可能会继续等待你说下去。他们会误以为你只是暂时的停顿。陈述完毕时,不要出现类似“我的陈述完毕,请各位老师提出善意的批评”的口误。因为,这意味着你认为老师提出的意见可能属于恶意的批评,或者,这意味着你禁止评委对你的研究提出比较尖锐的批评意见。
第二,陈述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节奏。尽量保持从容平静的表情,清晰平和的语音语调,避免紧张、焦虑、气喘吁吁。尽量采用对话式的语气而不是社论式的宣传语气。表面看来,陈述的主要作用是让评委知道你所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思路和主要观点。实际上,答辩人的陈述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让评委整体评估你的学术气质。评委可能会借此机会考察你在公众面前的言谈举止。评委可能会关注你说话的语音、语调、站立的身体姿势;也可能会关注你的衣着和你的长相,尤其会关注你的“精神长相”。这些因素连同你的选题、研究思路和论证方式一起构成你的学术气质。相比之下,评委可能并不关注你所陈述的具体内容,因为,他要么在此之前已经阅读了你提交的文本,要么利用你陈述的这段宝贵的时间赶紧浏览你的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总之,评委可能更关注你“怎样”陈述而不是你陈述了“什么”。表面上,评委在倾听你的陈述。实际上,评委可能会凭借你的语音、语调、身体姿势和精神气质来对你的学术气质做一次整体评估。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陈述,也为了保持良好的言谈举止的形象,最好在正式的答辩之前先在私下进行一次或多次模拟的陈述。
第三,不要说“大话”,避免言过其实。在陈述过程中,尽量不要说“以前没有人研究这个问题”,更不可以说“本研究填补了有关……的空白”。类似“填补空白”或“以往没有人……”的说法往往会激起评委的恶感。评委可能会在心里断言,原本已有大量的研究而不是“没有”相关的研究,只是因为你浅薄无知或文献搜索的视野太窄而导致你没有找到相关的研究。因此,在陈述过程中,你可以说“有”哪些人、“有”哪些观点,而断言“无”或“没有”什么时则需要慎之又慎。谨记“说有易,说无难”的原则。比较合适的说法是,“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这些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关注……”。
如果你想提出自己的“创新之处”,你可以说“本研究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本研究结果发现……”而不必一定采用类似“本研究有以下几个创新……”或“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之类的说法。
第四,不要立刻回应评委的提问。一般而言,主持人会提示,先由评委提问,等所有评委提问结束之后,答辩人再来整体回应。在回应评委提出的问题时,即便你感觉某个评委提出的问题是特别容易回答的,或者,你感觉自己可以在此时此地用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就可以立即“搞定”这个问题,你也要忍住不说,不要立刻回应(除非提问者要求你立即作出回应)。立刻回应可能会出现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是,如果评委的提问确实不那么恰当而你立刻“搞定”了这个问题,提问者会感到尴尬、羞愧。每个人都会有失误的时候,评委偶尔会提出不那么恰当的问题,这虽然让人感到意外,但也可以理解。你要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他人,你不必期望任何评委的任何提问都是恰到好处的。立刻回应的第二个后果是,你没有完整地倾听评委的意见,评委后面还有话要说。甚至,评委并不需要你回答这个问题,他自己在后面可能会自己帮你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他并不是在提问或质疑,而是针对你的研究有感而发、自言自语。如果你急于作出回应,评委可能会感觉你没有理解他的提问。或者,他可能会感觉你在阻止、抢夺他的话语权。
类似这样的答辩主要不是自由的学术对话而是一种以质疑、批判为主的学术仪式。在这个时刻,你的主要责任是倾听评委的意见并对评委的提问作出友善的回应而不是立足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与评委展开一场针锋相对的对话。
第五,注意回应的顺序。如果评委提出的意见不多,你可以按照提问的顺序逐一作出回应。在回应评委的提问时,可以采用类似这样的说法:“某某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评委提出的意见较多或不止一个评委提出了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则可以采用类似这样的说法:“感谢老师们为我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老师们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你感觉评委提出的有些问题比较复杂,你感觉自己很难作出清晰的解释,则可以考虑先回应那些你自己感觉有把握的、能够说清楚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自己的回应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也让自己和评委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情。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不要让任何评委感觉你遗漏、忽视了他的提问。如果某个评委发现你没有回应他提出的问题,他可能会感到不愉快并由此而提出比较尖锐的追问。
第五,不要让评委感到尴尬。如果评委提出的质疑在你的文本中已经有所解释或论证,你可以直接说你是如何解释或论证这个问题的。但不要说,“这个问题我在第几页中有讨论”。这样的说法会让评委感到难堪或难看。它意味着这个提问的评委没有看或没有看懂你提交的文本。与之类似,不要有类似“我觉得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或“您误解了我的意思”等等这样的说法。
如果评委提出的问题与你的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你可以就事论事,直接针对评委的提问简要地作出解释。不要有类似这样的说法:“这个问题与本研究的主题无关”,或者,“这个问题与本研究的主题无关,我申请不回答这个问题”。
第六,学会应对你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遇到你无法回答的问题,你可以先肯定并感谢评委的提问,然后提出“将来的打算”作为弥补措施。可以考虑类似这样的说法:“这个问题很重要,我对这个问题也有研究的兴趣。但我目前对这个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我暂时还没有形成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以后我会继续关注这个问题,争取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在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你可以采用类似“这个提问很重要”的说法,但是,这样的说法只适合“一次性消费”,不要重复两次以上。如果你遇到了两个以上无法回答的问题,你可以把这几个问题一并提出来,然后一次性地说出你对这些提问的肯定、感谢以及“将来的打算”。
不要在答辩过程中频繁地“表扬”评委,否则,评委可能会感觉你太俗气或油腔滑调、不真诚。不要把世俗市侩的元素带入学术。何况,你对这个评委的“表扬”意味着你对其他评委的“不屑”。这可能会让其他评委感到不被承认。因此,你最好直接针对评委的提问作出学理上的回应,而不要对评委本人以及他的提问作出价值判断。
第七,不要轻易动用导师的名义。如果评委的提问与你的导师的意见不一致,尽量避免说“根据我的导师的建议,……”或“我的导师让我……”。不要让评委感觉你在动用导师的力量来压制评委。那样对你的导师和评委双方都会构成伤害。
第八,保持不卑不亢的精神气质。在答辩过程中,尽量保持谦和、谦逊的语气和姿态,避免说大话,不要显得趾高气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要讨好评委或显示出满脸的奴才相。趾高气扬只是令人不快,低声下气则令人不齿。理想的状态是“不卑不亢”:谦虚而不谦卑,自信而不自负。也因此,你可以说“我的理解是……”;“我的思路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准确”,
名著阅读& 数据库&
讨论与探究
1讨论:文献检索有哪些基本途径,你认为还有哪些有用的文献检索的途径?
2讨论:如何做到一边检索,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三者同步进行?如何阅读经典名著?以及,如何做“读书笔记”?
3讨论:撰写文献综述时有哪些技巧以及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4讨论:撰写开题报告时容易出现哪些错误?
5你认为一份完整的开题报告应包含哪些要素,你觉得开题报告是否应该陈述研究的效度与信度、研究的推论、研究的伦理问题?
6案例3-1是塔科夫的《为了自由:洛克教育思想》的简介,这本书是解读洛克的《教育漫话》的比较有影响的文献。请在相关网站下载并阅读这本书,体会其解读名著的视角以及相关的阅读技巧。
7案例3-2是一篇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请在网上搜索这篇论文的完整版本,分析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的优点和缺憾。
8案例3-3是一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导言。该导言由开题报告转化而来。该论文已公开出版。请阅读这篇论文的导言,关注其“问题的提出”、“文献综述”与“研究视角”。
9尝试确定一个选题的大致意向,并经过文献搜索和文献阅读,写一份完整的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提交一份完整的开题报告。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网站
1J. M. W. [M]2007
3侯杰泰,邱炳武,常建芳心理与教育论文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8
6[D]20135-12
7涂诗万.[D].2012.涂诗万.[M].2014.
8[C]//19854
9网站1:中国知网(ki.net)、JSTOR(http://www.jstor.org)或OALib。重点搜索本章提示的相关论文。
102bookfi(http://en.bookfi.orgebooksread(http://ishare..cn百度文库()或道客巴巴()。重点搜索本章提示的相关论文。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献检索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