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的大唐风韵足韵几颗星

嵩县旅游推介会在洛阳举行 280万旅游大礼包送市民|景区|旅游_凤凰资讯
嵩县旅游推介会在洛阳举行 280万旅游大礼包送市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6月16日,在洛阳钼都利豪国际酒店,嵩县在洛阳举办的旅游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嵩县县长宗玉红为洛阳市市民带来的280万元的旅游大礼包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及好评。
原标题:嵩县推介会在洛阳举行 280万旅游大礼包送市民大河网讯
6月16日,在洛阳钼都利豪国际酒店,嵩县在洛阳举办的旅游推介会现场座无虚席,嵩县县长宗玉红为洛阳市市民带来的280万元的旅游大礼包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点赞及好评。 嵩县是我省生态旅游大县,伏牛山横贯全境,伊河、汝河、白河三条河流分别流入黄河、淮河和长江,一县跨三域,为中国独有。嵩县四周群山环绕,已开发景区有5A山,4A天池山、木扎岭,3A卧龙谷以及国家湿地公园陆浑湖等。嵩县尤以空气质量好、负氧离子含量高、夏日清凉、景观奇特而闻名,近年来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最美的地方”等称号,业已成为中原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去年以来,嵩县提出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带动、民生为本”四大战略,继续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来抓。号召全县上下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内外兼修,全力提升嵩县旅游品牌形象,让嵩县山水成为全国游客的旅行度假胜地。 提升老景区焕发新活力焕然一新的芦花谷仿生步道,高端大气的庙眼综合服务区,18家提升改造后的山庄宾馆......提升改造后的白云山犹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正在徐徐向你展开。 白云山作为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个核心景区之一,开发建设备受全市人民关注。去年7月嵩县和瑞贝卡集团签定合作协议,9月1日,瑞贝卡集团正式接管白云山,并从全国聘请精英人才组建工作团队,聘请英国阿特金斯公司领头成立规划团队,全面推进白云山大开发。目前,已投入各类资金近7亿元,5大类31项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新建五星级主题酒店、四星级度假酒店已经启动。景区内燃油车全部换成燃气车,车辆实现环保运营。 在白云山大开发的同时,天池山做活红色文化旅游,与韶山结为红色旅游联盟,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木札岭景区按照4A标准进行提升;石头部落争创A级景区,被评为“中国最美古村落”。嵩县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全国各地游客。  建设新景区形成新亮点“路边的野花也能采”。近期嵩县大坪乡的洛缘玫瑰种植合作社成了洛阳周边游客的好去处,在这里不仅能拍照,还可以采摘鲜花以每斤0.4元的价格卖该店主换“酒钱”。 去年以来嵩县在提升“老景区”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加速建设新景区,形成新亮点。总投资1.07亿元的洛缘玫瑰种植合作社,目前已种植品种玫瑰2300亩,项目建成后将打造成为集玫瑰种植、观赏、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投资7600万元的莲花山双溪漂流作为中原地区唯一的双溪漂流也将于近期开业迎宾;洛阳南线旅游首个自驾游营地——白云山自驾俱乐部项目开工建设;木札岭场设施不断完善;云岩寺等历史文化资源、陆浑、车村河谷健康养老和休闲农业资源正在成为外来客商投资的重点,嵩县旅游的业态更加丰富、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嵩县大力实施“5725”工程,提升旅游环境,打造5个特色城镇、7条生态廊道、25个美丽乡村示范村。高速公路绿化按照“景观绿化带、产业绿化带、生态绿化带”分层打造。目前已初见成效,游客进入嵩县,不仅能看到绿意葱葱的自然景观,又能消除视觉疲劳,真正让行走也成了一种旅游。 推出新政策实惠赠游客洛阳牡丹佳天下,嵩县山水冠中原。洛阳是嵩县旅游重要客源地,为回馈洛阳市民对嵩县的厚爱,推介会上,嵩县县长宗玉红亲自为洛阳市民送上总价值达280万元的旅游大礼包。其中,白云山景区50万元,天池山景区30万元,莲花山双溪漂流景区100万元,龙池曼漂流景区100万元。 此外,白云山、天池山、木札岭、卧龙谷、莲花山双溪漂流、龙池曼漂流等景区也都分别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洛阳市民及旅行社的优惠活动。如针对洛阳市民,天池山的“全家福”旅游年票,卧龙谷景区的“暑假合家幸福游”活动等;针对旅行社,除法定节假日之外,组织省外旅游专列或大巴团队入嵩旅游,游览两个3A以上景区、在嵩县至少住宿一晚,按旅行社与景区签订的合同价购票,300人—500人,县政府对组团旅行社一次性奖励5000元人民币;500人以上(含500人),县政府对组团旅行社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民币(人数以实际购票人数为准)等。 自今年5月下旬开始,嵩县四大班子领导带领该县60个县直单位、16个乡镇,组成19个旅游团队,分赴全省18个地市和太原、徐州、邯郸、临沂等周边的10个重点目标城市,进行专场推介、现场洽谈。大营销活动开展半个月来,共有1100余家省内外旅行社参与,各种媒体报道460余篇,在省内外掀起了嵩县旅游热潮。(罗孝民 张利兵)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1417627
播放数:791690
播放数:1122867
播放数:453395
48小时点击排行转贴:招聘养生技师保底6000_大唐足韵最新招聘信息 - 洛阳58同城_嵩县信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28贴子:
转贴:招聘养生技师保底6000_大唐足韵最新招聘信息 - 洛阳58同城
招聘养生技师保底6000_大唐足韵最新招聘信息 - 洛阳58同城来自: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嵩县历史五千年&&作者:
       嵩县虽偏,但却星辰明亮,不仅在历史上曾照亮过中国大地,而且至今还在繁星备至的中华民族的上空闪烁着明丽深邃的光。  &&&&&&&&&&&&&&&&&&&&&&&&&&&&&&&&&&&&&& ——阎连科    一、远古嵩县    嵩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嵩县的历史有多久呢?周明海先生研究较多,并写有《远古时期的嵩县》一文,对此进行了深入论述:在嵩县的木植街乡大力坡村出土的剑齿象化石,大坪乡后场村出土的象牙、大象腿骨等化石,德亭镇梅子沟溅水沟出土的披毛犀触角、纳玛象骨骼化石、杨氏虎牙齿化石,大章镇袁家坑化石点出土的鬣(liè )狗头骨化石等,都足已说明,大约在七千万年以前,嵩县境内就有大量种类的生命存在。而在嵩县境内已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二里头文化时期多处遗址,都充分证明了,嵩县在7000年前,就已有大量人类的存在,并拥有着那个时期异常发达的文明。在旧县镇西店村乌稍岭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有距今7000年前裴李岗时期的打制和磨制的石斧、石铲、石镰等残片,说明七千年前,中华民族在整体上还处于蛮荒的阶段,嵩县地区已进入锄耕农业。在距今年前,嵩县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嵩县库区乡梁园村横落山遗址、德亭乡梅子沟村南猫疙瘩岭遗址、库区乡桥北村遗址、田湖镇窑店村遗址、田湖镇屏凤村龟子山遗址、大坪乡李沟村遗址、车村镇三城村东三城遗址、何村乡阎村西台地阎村遗址、阎庄镇窑湾村西北窑湾遗址、九店乡油房河与九店河交汇处北石桥遗址、饭坡乡曲里遗址等,都属于该时期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斧、两端缺口石刀、龟背形石刀、砍砸器、凿、石炳、斧坯、石杵、打击石片等,陶器有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粗红陶、灰陶片、白衣彩陶片、灰黑彩陶片等。在年前,嵩县进入龙山文化时期,进入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开始出现,车村镇河北村上庄遗址、库区乡老樊店遗址、城关镇于沟遗址、城关镇孟村遗址、九店乡九店村东姜圪垱遗址、黄庄乡河东村西南河东遗址、纸房镇高村遗址、德亭镇赵园村遗址、车村镇火神庙村东火神庙遗址、城关镇老城凤凰台遗址、饭坡乡南庄村泥河东北遗址等为嵩县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在距今约年时,嵩县地区进入二里头文化时期,大禹治水、涂山会娶的故事就发生就在这一时期,该时期的文化遗址有田湖镇窑店遗址等。    在嵩县阎庄镇竹园沟村,有一位名叫王学堂的退休老教师,家里收集、收藏有嵩县境内多地发现的新、旧石器、原始动物和人类骨骼化石、原始陶器1万多件,200多种。石器中有原始人使用的狩猎和战争用具:如石球、石刀、石饼、石戈、石镞(zú)等,农具及生活用具:如石杵、石镰、石锛、石耜、石锄等,陶器有:鬲(gé)、豆、陶鼎、双耳罐、四鸮喙棺等,其中的一枚“蛋壳陶”残片,陶身厚度仅有1.5毫米,代表了嵩县原始人类高超的制陶手艺。还有一些诸如陶项链、陶哨、石珠、石佩及骨类、贝类佩饰,均反映出嵩县在上古时期高都发达的文明。    2012年考古学家在我们邻县栾川境内孙家洞遗址发现的“栾川人”,更为嵩县悠久的历史找到了佐证。栾川是解放后才置县的,过去栾川县长期一半属卢氏管,一半属嵩县管。现在那里还有个地方叫卢氏管。就是解放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栾川的潭头、合峪等地,包括重渡沟风景区,都还是嵩县的领土。大家学历史都学到“北京人”,北京猿人遗址最高测年距今73万年,而据历史专家考证, “栾川人”所处的年代与北京猿人相当,其遗址出土的古人类人牙化石层位明确可靠,保存完好,其发现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新材料。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成为2012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成为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栾川人随后肯定是要和“北京人”一样记入历史书,并成为历史考题的。    二、涂山会娶    在嵩县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涂山会娶”了,解释下这个词:涂山,是以涂山为中心的地名;会,大会,会盟;娶,娶亲、娶妻。这个词里涉及了嵩县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和两个重大事件。我们可以先把结论说出来:世界上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部落联盟大会也可称称之为联合国大会在嵩县召开,中国最古老的情歌由嵩县人唱出,大禹和他的儿子——中国奴隶社会第一个帝王夏启之母均为嵩县人,因为嵩县世袭制的朝代是从夏朝开始的,用一个不算很恰当的称谓,嵩县可以称得上是“王朝之母”。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全国流传很广,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尤其家喻户晓,我们凭什么说大禹在嵩县娶妻,并召开大会呢?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记载,给大禹及其儿子的建立的夏国及其主要活动区划定个范围。中国最早的国别史著作《国语·周语》里说:“昔伊、洛竭而夏亡”。《史记·周本记》也记载,周武王伐纣灭商后,曾瞻望中原,指出“自洛汭(ruì)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就是说,从洛水一直到伊水之间,平坦而无险阻,这里曾是夏朝定居的地方。我曾经南望三涂,北眺太行,看过黄河,觉得只有洛、伊之间,才是天子建都居住的地方。等到周都在这里建成后,我才可以放心而去。”在《史记?孙吴列传》里,吴起对魏武候说:“昔夏桀之居,左何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这就充分证明了,夏族的活动中心在河南西部河洛之间,嵩县,正处于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大夏帝国的国都边陲。    好了,这个活动范围划定了,那么又如何来证明大禹的娶妻地在嵩县呢?这是因为涂山在嵩县。涂山又名三涂,可以说是大禹活动的座标点。《尚书·益稷(jì)》里记载大禹的话说:“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禹曰“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里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那么,又凭什么说涂山在嵩县境内呢? 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说:“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方舆纪要》里说:“三涂山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十里”。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今河南嵩县西南十里伊水北之三涂山,俗名崖口,又名水门者也。”闻一多《天问疏证》说:“涂山本即三涂,在今河南嵩县。”“三涂即涂山本地,在今河南嵩县。”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也指出:“这三涂山大约就是熊耳山的东角。禹娶涂山,从禹传说的核心来看,应当在这一边才对,所以我以为涂山即是三涂山的简称。”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钱穆所著的《周初地理考》里指出:“后世言地理者,皆谓涂山在今安徽寿春,今以会稽之例推之,江淮非禹迹所到,寿春之说疑不然也。……三涂山在河南府嵩县西南十里……以二南之地望推之,则涂山之近伊嵩(嵩县)可知也。”可见涂山在嵩县,证据充分,不但见诸古代权威地理著作,又经多位近代重量级权威历史专家论证,加上嵩县又处在伊洛河流域这个夏族活动核心区,其位置是勿庸置疑的。 虽然当今安徽淮南,浙江韶兴、重庆、四川汶川、湖北咸宁都说涂山在他们那儿,跟我们争涂山,我们嵩县人完全可以底气十足地对他们说:涂山在嵩县!你们靠边站!    那么,涂山又是嵩县的哪座山呢?前面水经注里已经说了,就位于现在新职高学西南侧,洛栾快速通道旁,从县城往栾川方向去公路边过的那第一道石崖,名叫“崖口”,俗名“蛤蟆崖”的山。过去这里没有洛栾快速通道,只有一些山道,伊水穿流其中,风光悠美,嵩县古八大景“三涂雾雨”说的就是这座山。《水经注》里说,三涂山翼崖高深,壁立若阙。《左传》里也说,“三涂、四岳,九州之险。”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三涂山这么低矮呢?这是因为下游陆浑水库的蓄水,加上伊河河道内泥沙千年淤积,造成三涂山大半被湮没,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古三涂山的山顶。 同学们闲了的话,可以到职高学对岸,纸房那段新修的大堤上去看看,河道边施工挖下去几米深,还全是细沙,而三涂山就在对岸。    确定了涂山,又确定了涂山的位置,那么大禹与涂山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第一件事是大禹娶妻于涂山。    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距今4000年前的尧舜时代,华夏大地到处弥漫着滔天的洪水。据《尚书?尧典》记载,那个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洪水淹没了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田地和房屋全部被洪水吞没。大水经年不退,农耕生产无法进行,人们只好无奈地回到了穴居野处、采集渔猎的年代。    近代气象学、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距今1万年左右,地球仍处于“大理冰期”。在那个寒冷主宰的年代,高原冰雪覆盖,低处海平面下降。距今年之间,冰河期结束,地球开始转暖,气温急剧上升,冰雪消融,河水泛滥,世界各地曾普遍发生洪水灾害。中国在5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到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河水的径流量和洼地的蓄水面积大大增加。亚热带的雨水偏多造成了这一地区洪涝灾害的频发,加之海侵的影响,便有了尧舜时期“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滔天”的记载。    面对“浩浩滔天”的洪水,西方同一时期的神话传说是:上帝看到人类罪孽深重,便涌起滔天洪水毁灭了人类。惟有诺亚奉上帝之命建造了一艘“诺亚方舟”,载着一家老小及各类留存物种逃脱了灭顶之灾。“方舟”最后在阿拉特山搁浅,诺亚放出鸽子探视水情。鸽子噙来一片鲜橄榄叶,传递出洪水退尽、大地回春的消息。于是诺亚走出方舟,成为人类的新始祖。但是在东方,面对“汤汤洪水”,华夏民族的祖先没有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上帝的身上,而是凝结人类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与洪水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为了平治水患,尧召集各部落联盟会议,研究治水问题。当时,部落联盟会议主要由“四岳”即四方诸侯之长组成。尧问:“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gǔn]可”。    鲧(gǔn),是黄帝之孙,颛顼(zhuān xū)之子,大禹之父,其封地在崇(chóng),为有崇国的首领。据史学家考证,古无嵩字,崇即为嵩,有崇国即是有嵩国,在今嵩县东北。国学大师、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所著的《古史地理论丛》里说:“有崇即有嵩。鲧娶有莘氏女而生禹,有莘国亦在河南嵩县,与伊水地望相近。” 这个有崇国,大约在今天登封到嵩县之间。鲧和居住在今天嵩县纸房、饭坡一带的有莘氏女结婚,生下了禹。 也就是说,大禹他老爹鲧,可能不是嵩县的人,但也是在咱嵩县娶的媳妇。他媳妇所在那部落叫有莘国,就居住在今天嵩县的纸房到九店一带。有莘国在夏代末年出了个大大的伟人,名叫伊尹。这个伊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提到。    鲧精通于建筑,是个出色的工程师,是古代城池建设的始祖。《吕氏春秋》里说:昆吾作陶,夏鲧作城。《吴越春秋》里也说:“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由于鲧拥有领导城池建设这种大型工程建设的本领,当洪水到来,面对浩浩洪水时,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鲧也能象筑城池御敌一样,同样有抵御洪水的本领,于是就把鲧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尧听四岳的话,命鲧总揽治水之事。鲧奉命开始治水。没有水利经验的他,仍按照修建城池御敌的思路,修堤建坝,采用“堵”的方法抵御洪水,最初确实起到一定的效果,抵挡了洪水。然而,等更大的洪水袭来时,那些蓄积的洪水冲毁堤坝,反而造成了更大的灾难,鲧经过九年辛苦建起的堤坝也毁于一旦,这引起了帝尧的震怒,将鲧赐死在其家乡的羽山。《国语?晋语》记载:“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左传?昭公七年》里说:“昔尧殛(jí)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sì)之。”    羽山,可能就是今天嵩县饭坡乡的禹山,又名禹王山。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伊水篇》里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zhǔ],渚在原上,陂(bēi)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    鲧治水失败,天下仍为洪水所害,心力交瘁的尧带着治水未竟的遗憾走了。尧死后,舜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个时候鲧的年青的儿子禹出现了。禹一直跟着父亲鲧治理洪水,积累了一定的治水经验。鲧的失败被杀,让禹在悲痛中进行了深深的反思。他主动向舜帝申请,要继承父亲的事业,继续治理洪水——这一方面是为了给天下除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为其父亲鲧、为他们的部落和家族挽回颜面。    因为再无治水能人,舜只好同意由禹接替鲧继续治理洪水。禹先从自己的家乡——伊河流域开始治水。那时候伊河下游的龙门山未开,整个伊河流域一片汪洋,名为“五洋江”,人们都生活在山顶上。大禹首先来到水的上游的涂山考察地形。在涂山四周,也就是今天的嵩县何村乡境内,生活着一个名为涂山氏的部落。治水勇士的到来,引起了这个部落的欢腾。在这里,大禹邂逅了一位名叫女娇的美丽女子。女娇深爱上了大禹,然而大禹却一心扑在自己刚开始治水的事业上,装作浑然不知。未过多逗留,便即匆匆离开涂山部落南下。据《吕氏春秋?音初》里说:“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候人兮猗”,这是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一首情歌,也是诗经、楚辞的鼻祖,是上古一曲哀怨的爱的绝唱。    大禹治水,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和鲧相反的“疏”的办法来治理洪水,即《国语》记载的“高高下下,疏川导滞”。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他首先带人凿开了伊水下游的龙门山,伊河川内积水东泻,显出山岭川原,从此再没有了五洋江。大禹又回到三涂,劈开了三涂山,从此疏通了伊河。看着“疏”的办法可行,水患能够根治,大禹那颗紧绷的心,才开始慢慢放下。在三涂山,他和女娇相爱并结婚。然而家的温存,并没有缠绊住治水英雄的脚步。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又匆匆出门了。禹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这就是著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正如《尚书?益稷(jì)》里记载大禹的话说:“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就是说,孩子呱呱而泣,大禹忍心不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心只扑在治水事业上。    大禹治水敬业到了怎样的程度呢?《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劳身焦思”,“薄衣食”,“卑宫室”,“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Jū)”,这分明就是一幅艰苦卓绝的劳作图。战国时期的《尸子》一书也说:“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可见,大禹治水不但与艰难困苦为伴,也与疾病折磨如影相随。为了平治水患,大禹“身执耒[lěi]臿(chā),以为民先”,栉风沐雨,废寝忘食,“三过家门而不入”,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由于长年的“劳身焦思”,他积劳成疾——手上的指甲脱落了,腿上的毫毛磨光了,面容黑瘦,嘴尖脖细,呼吸也上气不接下气。因经常与水打交道,“生偏枯之疾”,即染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麻痹,迈不开步子,走起路来,“步不相过”,只能前腿拖着后腿往前挪。    禹治水十三年,劈山开地,决通九河三江,使百川通畅注入大海,终于制服了洪水。于是,被水围困的人民“降丘宅土”,纷纷从丘陵高地搬回肥沃的平原。接着,大禹又带领人民“尽力于沟洫(xù)”,开凿沟渠,引水灌溉,使水乡成沃土,泽国变良田,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治水斗争的胜利,使大禹建立了崇高的威望。虞舜年老以后,便禅位于禹,大禹遂成为英雄时代最后一位部落联盟的最高酋长。       大禹与涂山有关的第二件事是涂山会盟。    大禹成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后,在他娶妻的地方——嵩县三涂山大会诸侯,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涂山会盟。    据《左传?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年,来嵩县涂山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拜见时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有万国之多。《左传》又记载:“防风氏后至,杀而戮之”,有个叫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姗姗来迟,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便将其斩杀。防风氏之死,标志着一种凌驾与超越氏族制度的强权体制已经产生,大禹与其他氏族首领的关系已不再是平等协商的关系,而是臣属的关系了。正是涂山之会,确立了大禹天下共主的地位。    禹在成为天下共主后,就在河洛流域建造了都城。在大禹的巨手推动下,把氏族制度推进到最发达的阶段,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他的儿子启开创奴隶制国家打开了通道,并为君主制代替民主制、权位父子相传的世袭制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基础。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权位。这样一来,氏族公社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诞生了。    大禹作为华夏民族的伟大祖先,他一生最大的功业,一是治水,一是立国。治水,奠定了立国的根基;立国,巩固和发展了治水成果,使当时松散的部落联盟形成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所以大禹不但是伟大的治水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祖。 大禹治水和涂山会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开端——它是一个英雄史诗般的开端,是中华文化丰沛生命力的象征。大禹的公而忘私、顽强不屈的治水精神,发韧于嵩县,却光耀九州!    三、伊尹生嵩    接下来我将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位历史上诞生成长于嵩县的伟人,这个伟人那可太了不起了,军事上与姜太公齐名、治国上与周公旦齐名,在古圣人的排名中又与孔子齐名,他还有一大串名头:“元圣”,“中华第一贤相”、“杰出的军事家”、“厨圣”、“食圣”、“烹饪之祖”、“汤药发明人”、“帝王之师”、“中华第一名师”等,在当代的时髦语汇中,他更是被冠名为“中国第一跳槽王”、“中国第一王牌间谍”等称号,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伊尹。    伊尹大约生活于距今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时期。我们都知道夏朝末代有个很有名的昏君,叫夏桀(jié),其残暴昏庸程序跟商纣王有一拼,什么酒池、肉林,都是从夏桀开始的。伊尹就成长于夏桀统治时期。    伊尹出生于古有莘国的空桑涧,即今天的嵩县纸房乡沙沟(空桑涧)龙头村。几乎象所有的古代名人圣贤一样,伊尹的出生,也被后人赋予了神话的内容。在古代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一个伊尹出生的传说:在伊水岸边居住着一位女子,有了身孕即将临盆,梦见神对她说:“如果看到石臼出水,那就是要发大水了,要一直往东走,不要回头。第二天,女子果然看见石臼里出了水,就连忙告诉了他的邻居,然后向东走,走了十里,忍不住回头一看,村落已经被洪水淹没,她忽然变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树。有莘国的女子前来采桑,在桑树的空洞内发现了一个婴儿,便抱了回去,献给有莘国的国王,国王将婴儿交给自己的厨师来抚养。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伊尹。    在嵩县,流传着许多和伊尹有关的传说。传说的大体内容,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一致,不过却更加完善。在嵩县的传说中,伊尹的母亲并没有化为空桑,而是在空桑中生下了伊尹。眼看洪水冲来,这位疲弱的母亲无力保护婴儿,只好弃婴儿于树洞中,只身翻山越岭向东逃命。她思儿心切,边跑边回头张望,心情焦灼而愧疚。最后到了一座山岭前,狂风骤雨、雷电交加,再无力越过,最终倒在地上,为泥石流所淹没。后来伊尹出生的地方,因沾染了伊尹母亲的鲜血,成为“红土坡”;伊尹所生的沟,名叫空桑涧,后改名沙沟。伊尹母亲回头望子的高地,名唤“望子台”,伊尹母亲逃过的山岭沟谷,分别被称为“念子沟、焦沟、扬长沟、抱子沟、烙沟”等,均成为了地名。伊尹母亲死去的地方,天然形成了一个大墓冢,名为“伊姑冢”,据清代《嵩县志》记载:伊姑冢“墓冢高七丈五尺,周长一百三十五丈。”至今在饭坡乡洛沟村仍保留着伊姑冢遗迹。    拨去传说中的神话部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个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奴隶社会的两个奴隶相爱,却不被奴隶主允许。而洪水,就是奴隶主残酷镇压的象征。伊尹的母亲,一个曾在伊水岸边浣衣歌唱的美丽女子,因为偷尝了爱情的甜蜜,私自孕育了伊尹,最终被奴隶主残暴地追杀并处死。    关于伊尹的出生地,在中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里,有过明确的记载——就在伊河流域的嵩县境内。明代朝庭修的地理总志《大明一统志》及明、清《嵩县志》里,也都明确说伊尹的出生地就在嵩县。先秦典籍《孟子》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钱穆在其所著的《古史地理论丛》里,更是明确指出:“有莘国亦在河南嵩县,与伊水地望相近。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为伊尹。”    在纸房乡龙头村小学旁有一座纪念伊尹出生地的祠堂,名为“伊尹祠”,距离祠堂大概几十米地,有个名叫“红头坡”的山坡,相传就是伊尹诞生的空桑之地。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三十王,除了汤、太甲、太戊、盘庚、武丁、祖甲、武乙、辛(纣)八个王或多或少有事迹可考外,其他二十二个王都一带而过,基本上只留下了一个符号,而伊尹却占了相当的篇幅。在近些年来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更是频频出现伊尹的名字。诸子百家中,孟子将伊尹与孔子并列,称伊尹为“圣之任者”,孔子为“圣之时者”。荀子将伊尹与周公并列,称“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孙子将伊尹与姜子牙并列,称“伊挚、吕牙古之圣人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治国上能和周公旦,军事上能和姜太公,思想上能和孔子比肩的诞生于嵩县的上古巨人,一代名相,自周代至今,却只出现在文人墨客的口头笔下,在史书的记载中几乎没有看到历代统治者任何封谥和提及,三千多年来任其祠堂残破,事迹湮埋,这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也只有在了解了伊尹的生平后,我们才会明白历代统治者对伊尹讳莫如深的原由。    在有莘国厨师的抚养下,伊尹一天天长大。他天姿聪慧,又心怀圣人之志。长大后,不但跟着养父学得了一手好厨艺,也通过致力于寻求尧舜之道,学得了圣人的济世思想和“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治国之道,并且成为了有莘国首领子弟的老师,拥有了相对自由的生活。    据《孟子?万章》记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伊尹“躬耕乐道”的有莘之野——即今天的嵩县库区乡牛寨一带。    然而这时已是气奄息息的夏代末年,由于皇帝夏桀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加上连年灾荒,致使国内民不聊生,危机四伏。夏桀自比为太阳,以为可以和太阳一样永存。老百姓恨死他了,咒骂他说: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灭亡,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这时,生活在亳(bó)地——今洛阳偃师市的商部落首领商汤,四方求贤,有伐桀灭夏之志。商汤听说生活在伊河上游的伊尹才能卓异,就带着玉、帛、马、皮三番五次来到有莘国寻访伊尹。商汤在嵩县饭坡乡的曲里温泉附近安营扎寨,在温泉沐浴更衣,以见伊尹,曲里温泉因此又被称为“汤池”。在汤池附近,至今保留着纪念商汤礼聘伊尹事件的汤王庙和“三聘台”。    《墨子·贵义喻》里记载了商汤来有莘国礼聘伊尹的一段小插曲:“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女所知也。今有药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由此可见商汤对伊尹之推崇,求贤之心切。    商汤从偃师的来到嵩县,通过三顾茅庐,把伊尹请出了山。然而就在伊尹跟从商汤不久,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伊尹居然离开了商汤,投奔夏桀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而《孟子》和《淮南子》等书更是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伊尹竟然五次跳槽,摇摆于夏商之间,直到最后才死心塌地的辅佐成汤。    不但有过“五就汤,五就桀”的背主,伊尹还有放逐商王太甲的“逐君”行为,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死,伊尹便立太丁的儿子太甲作了商王。太甲即位三年,昏庸暴虐,伊尹便把他放逐到现位于偃师市西南的桐宫,让他闭门思过。太甲在桐宫呆了三年,在这期间,伊尹掌管了朝政。还接受诸侯的朝拜。太甲在桐宫悔过自责,表示要改恶从善,于是伊尹便把太甲放了出来,还政于他。太甲二次当政,一改旧习,国政上了轨道,《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伊尹放逐君王的行为,在后世常被乱臣效法。后世的王莽和董卓等人废天子乱政,均以效仿伊尹为旗号。    做臣子的忽而“背主”,忽而“逐君”,怎不让统治者感到后背发麻,伊尹被历代朝庭打入冷宫也在情理之中。    “五就汤、五就桀”、放逐太甲,这两档事要换作别人来做,肯定要被视为大逆不道。然而伊尹来做,在后代的学者大儒眼中就成了大圣大贤者的作为。    亚圣孟子不但在“五就汤、五就桀”一事上力夸伊尹之仁,甚至提出了一个“伊尹之志”这样一个概念,竭力为伊尹放逐太甲的行为辩护。说拥有伊尹这样志操的人,做再反常出格的事都是对的。    在《孟子·尽心》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公孙丑问:贤人作为臣,君主不好,本来就可以将他放逐的吗?”孟子说:“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那么什么是“伊尹之志”呢?据《孟子?万章上》里说,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说的是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好处,伊尹就觉得仿佛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一样。伊尹还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大有拯国救民,舍我其谁的感觉。    孟子深入评价伊尹说: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    顺着圣人的思路来理解伊尹,我们会发现伊尹那份悲天悯人、天下为公的情怀和“辱己以正天下”的担当。“五就汤,五就桀”,是伊尹在商时,想夏能否通过改良走入正途,避免战争发生、生灵涂炭;因此入夏劝桀,劝桀发现桀已无可救药,毫无旁听之心,于是回商想要伐桀。回商又生希望,再次入夏劝喻夏桀,又再度失望而归,就这样“五就汤,五就桀”,直至对夏桀彻底失望,才铁定了心助汤伐夏,救民于水火之中。伊尹放逐太甲的行为也是如此,眼看太甲在位作恶,祸害百姓,辛苦打下来的大商基业,安定有序的局面即将毁于一旦,伊尹才不顾“逐君篡位”的恶名,毅然将太甲放逐于桐宫进行教育改造,心安理得地挑起担当天下的大任。    老子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之谓“三无私”。伊尹,就是一个心中无私之人,故虽然行为一反常态,亦能成就其千秋美名。    诗仙李白写诗赞道:“伊尹生空桑,捐庖佐皇极。桐宫放太甲,摄政无愧色。三年帝道明,委质终辅翼。旷哉至人心,万古可为则。”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写了一篇《伊尹论》,称赞伊尹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又称伊尹“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对于“伊尹放太甲”这桩公案,苏东坡说:太甲的被废,天下没有过这样的事,而伊尹开始这样做,天下人不认为这是越权行为。既已放逐又再拥立,太甲不认为他是专权。因为伊尹平时不屑于权势和名利,这是足以取信于天下的。他对天下的私利看得很淡泊,那都不足以让他动心,他怎么会以放逐君主的做法谋取私利呢?    在伊尹去世后,太甲的儿子沃丁对伊尹以国礼进行厚葬。不仅如此,伊尹在商代被列为“旧老臣”之首,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真可谓位极人臣,名扬天下。这就充分说明,伊尹以其无私心,故能成其大,成其圣。    诗圣杜甫称赞伊尹军事才能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说伊尹和姜子牙的军事才能在伯仲之间。在辅助商汤攻打夏桀过程中,伊尹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面对这个已有四百年基业的大夏帝国,他采取逐步瓦解的军事策略,辅助商汤经过十一次征战,首先翦灭了亲夏的诸方国,扩大了统治区域,实力大增,完成了灭夏战争准备工作。在随后对夏的总战役中,为了试探其它各方国诸侯的人心向背,伊尹建议汤停止向夏进贡,以观反应,桀怒而“起九夷之师”,准备大举伐商。伊尹见九夷等方国仍心向夏桀并听从桀的调遣,认为决战时机没有完全成熟,遂与汤复朝贡谢罪,假意忠诚以伺时机。第二年伊尹建议再次绝贡,桀又召诸侯再会盟,准备伐商,此次不仅九夷之师不奉夏命,而且有缗氏首先叛反。伊尹看到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夏桀已完全陷入孤立,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立即向夏发起总攻,结果大获全胜,一举灭夏。    伊尹是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作为商朝宰相,他辅佐商汤灭掉了夏朝,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商朝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另外,伊尹还是所辅佐的商汤等五位帝王的老师。有商一代的盛世局面,与伊尹奠定的良好的思想、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    伊尹是一个全才。他多才多艺,智慧过人,在众多方面都取得了建树。因从小成长于厨师家庭,他精于厨艺,时常以烹饪中五味调和之道劝喻帝王。如著名作家钱钟书说的:“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伊尹“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伊尹还精通医学,是中药汤剂的发明人。神农尝百草知药性后,上古之人只知道把药草放在口中咀嚼治病。伊尹从厨艺的煲烫中得到启发,发现把几种药草混放在一起煎煮后可以调和药性,增加疗效,自此创立了中药汤剂。    伊尹还精通音律乐舞,他创作的歌颂开国功勋的《大濩(huò)》乐舞,一直被汤的后代用作祭祀祖先的乐舞,是商代名舞之一。    据说伊尹活了100多岁,前后辅佐了五位商王,为商朝理政安民50余载,治国有方,举世称贤。伊尹这样的大圣大贤,不仅是其故里嵩县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有感于伊尹和姜子牙之事迹,写了一首《浪淘沙令》赞二人: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亡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四、琴台善政    在嵩县的历史上,曾有过一位非常有名的七品县令。不但正史为他作传,而且百姓们筑台建庙纪念他,享受香火一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他的治县故事还形成为一个成语——琴台善政。他就是元德秀。    在嵩县陆浑水库旁的老樊店村,就是陆浑水库坝子上面老樊店小学后,有一座简陋的庙宇,里面供奉的非神非仙,而是一位古代官员,当地人称他为——鲁公,那座庙的名字叫做鲁公庙。    塑像前的牌位上,写着“唐元鲁公之尊神位”,旁注:字紫芝,名德秀。    我们采访了解到,在过去,老樊店村群众家家供奉元鲁公牌位,至今在一些群众家仍能见到供奉的鲁公牌位。    唐代的元鲁公是什么人,为何受到老樊店村群众这样的尊崇呢?    翻开《新唐史》、《旧唐史》和《资治通鉴》,我们均能见到关于元德秀的记载。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陆浑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担任过邢州南和尉、河南鲁山令等小官。生于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卒于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其先祖为北魏皇族。    元德秀优于道德,能于教化,精于音律,善于治县,游于诗书,乐于林泉,是盛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音乐家和教育家,是颜回之后,最富儒家气质的孔门后学,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    元德秀为子至孝。他自幼丧父,赴京赶考时不忍离亲,就一路背着老母亲西行长安。考中进士后,母亲去世,元德秀结“庐于墓所,食无盐酪,藉无茵席,刺血画像写佛经”,为之守孝。因为母亲生前未给自己订婚约,他竟因此终生不娶。    元德秀为长至亲。母亲去世后,元德秀的兄长也相继离世。为了抚育兄长家的儿子,原本无意仕途的元德秀这才开始出来做官。“以孤幼牵于禄仕,调授邢州南和尉”,后又被“召补龙武录事参军”。等兄长家孩子长大,元德秀辞官归田。后来又因“兄子婚娶,家贫无以为礼”,元德秀只好再次求官,这次,朝庭委派他到河南鲁山县当县令。    元德秀为官至清。他清正廉洁,在任鲁山令期间两袖清风。任期满离任时只带了一匹粗布,驾着柴车离开。在天宝十三年在陆浑去世时,家中也只有“枕履箪瓢而已”。如他的族弟和学生元结所说:元德秀“生六十年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    元德秀不媚权势,敢为民争。爱好文艺的唐玄宗李隆基曾来东都洛阳视察,大宴五凤楼,“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让方圆三百里的地方官带着自己的文艺团队来洛阳五凤楼下进行文艺汇演,皇帝最后还要对呈演节目评出一个优劣。这是一个能得到皇帝奖赏的好机会。各地官员无不精心准备、竞争奢华。其中河内太守用车装着几百个演员,演员有的披挂着锦绣,有的装扮成犀牛大象,十分新奇美丽。这位太守因此受到爱好文艺的玄宗的奖赏。    轮着元德秀上台了,元德秀只带了十几个乐工,向皇帝集体合唱了一首名叫《于蔿wěi于》的山歌。这首歌由元德秀所创,乐工所唱的竟是民生疾苦。玄宗听了感叹不已,称赞歌曲为“贤人之言”。听过《于蔿于》后,玄宗认为刚刚被自己赞赏的河内太守带来的歌舞过于奢靡,“涂炭生灵”,竟因此罢免了河内太守。    元德秀为人至善。他爱民如子,任鲁山令期间,自己所得的俸禄,全发放给县内的孤幼贫困之人。他诚信化人。县界有猛兽为暴,狱中有盗贼自陈说:愿格杀猛兽以自赎。元德秀答应下来。胥吏说,这是盗贼的脱身之计,不要相信,否则为其所累。元德秀说:吾不欲负约,累则吾坐,必请不及诸君。即破械出之。第二天,盗贼果然“格猛兽而还”。    元德秀为文至朴。《中国通史》中说,推动唐代古文运动最早的人是元德秀。元德秀创作出了不少轰动当时的诗文,如《于蔿于》,自况隐居生活的《骞士赋》,以及《破阵乐词》、《季子听乐论》等。这些诗文如元德秀的品行一样质朴敦厚,清新脱俗,一洗盛唐铅华,融入了鲜明的儒家思想,为唐代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开了先河。    元德秀为教至精。他乐教、善教,言行身教,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学生。大文学家元结是他的族弟,也是他的学生。他的另外一些学生李萼、李书丹、李惟岳、乔潭等也都名重一时。    元德秀在担任鲁山县令期间,招抚流民归业,发展农桑,兴修水利,使鲁山县政通人和。政务闲暇,他时常在城台上弹琴给百姓听,与民同乐。每年夏秋季节,元德秀琴声一响,四方百姓就会一传十、十传百,推的推、担的担,自觉把上好的公粮送往县衙,琴台善政是中国历史上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元德秀离任后,鲁山百姓感念元德秀政绩品行,在他经常弹琴的地方建了一座琴台来纪念他。在鲁山县县城,至今还保留着琴台遗址。琴台是鲁山八大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经过鲁山多有诗文怀念。琴台善政,是鲁山人民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    “缓布巾车出鲁山,陆浑佳处恣安闲;家无仆妾饥忘爨[cuàn],自有琴书兴不阑。”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42岁的元德秀在鲁山令任期满后唱着《归隐》歌,坐着简陋的柴车,慢慢驶离了鲁山,选择到嵩县的陆浑山下隐居。在陆浑山,元德秀过着一壶酒,一卷书,一张琴,安贫乐道的归隐生活,直到58岁去世,共在陆浑居住16年。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758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    斯人已远,其行留芳。元德秀不仅以其卓越的政绩成为一代名宦,更以其近乎完美的人品为人们敬仰、钦佩。同时代的玄宗、肃宗两朝宰相房琯,每见元德秀,都会叹息道:“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成语“紫芝眉宇”即来源于此,形容人德行高洁。秘书少监苏源明常对人说:“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诗人元结在《元德秀赞》诗中写道:“英英先生,志行卓异。口唾珠玑,襟怀奎壁。家而孝弟,国而忠赤。至今鲁山,琴台百尺。”皮日休在《七爱》诗中写道:吾爱元紫芝,清洁如伯夷。诗人孟郊写了《吊元鲁山》十章,长达110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称赞元德秀“其志凛凛与秋霜争严,真丈夫哉!”大文豪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一文中,也发出“恨我不识元鲁山”的感慨。在江苏南京的随园内有副称赞元德秀的知名对联:“廉吏可为,鲁山四面墙垣少;达人知足,陶令归来岁月多。”    元德秀去世后,被他的学生埋葬在今天的嵩县库区乡老樊店村境内。文学家李华写《元鲁山墓碣铭(并序)》,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篆刻家李阳冰篆额,共成《鲁山令元德秀墓碑》。因当时李华文章第一,颜真卿书法第一,李阳冰篆书第一,元德秀道德第一。此碑又称“四绝碑”。元德秀德行播于所居的陆浑乡里,人们建起了鲁公庙来怀念他,代代香火相传。    1959年在陆浑水库蓄水后,元德秀墓和鲁公庙被陆浑水库淹没,四绝碑不知所踪。其具体位置在陆浑渡假村对面水中新建的那排别墅一带。现在我们看到的鲁公庙是当地群众在原址附近择地重新修建的。    琴台久废,琴韵仍在;斯人已逝,光辉永存。元德秀的事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影响深远。其人、其节、其行深深教育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    五、风雅陆浑    说起陆浑,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陆浑水库。陆浑水库是1959年开建,1965年8月建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水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是不存在的。那么陆浑水库为啥叫陆浑水库,“陆浑”这样一个名字从哪儿来的呢?    据志书记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陆浑戎允姓,从甘肃敦煌县迁此,始名陆浑。”陆浑戎原是一个游牧的少数民族,秦国和晋国为了扩大各自在河洛地区的领土,同时抵御南方强大的楚国的北进,将祸水引向洛阳的周天子脚下,就驱使生活在瓜州(今甘肃敦煌附近)的少数民族陆浑戎长途跋涉,迁到了伊河中上游一带。当时,这里虽然离周王朝京畿不远,但仍是一片未加开垦的蛮荒之地,史书描述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并且已有扬据、泉皋、伊洛之戎等少数民族在此生活。陆浑戎迁居到这里后,历尽艰辛才站稳脚跟,得以生存。    到了公元前624年,楚庄王为了实施北扩计划,出动大军,决定剿灭陆浑戎这一重大障碍。陆浑戎生性剽悍,擅长骑射,但由于不熟悉山区作战兵法,结果被打得大败。楚军长驱直入,一直进击到洛河之滨,随即还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试图以武力威吓周天子,迫使其分割天下。于是,便有了著名的“问鼎中原”故事。    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的巨大发展,曾经的蛮荒之地早已被开发成为一方沃土。这里的山野乡间,虽然偶尔还能看到一些身披长发,据说为陆浑戎后裔的人,但绝大多数的居民都耕田植桑,知书达理,怡然自得。朝廷在这里设置了陆浑县,属弘农郡管辖,治所就在今天的嵩县田湖镇古城村。    隋代初期,陆浑改名伊州,大业年间,则又改为陆浑县,属河南尹管辖。唐代,从陆浑县又分出了一个伊阳县,与陆浑县并存,属河南府。伊阳县治所在今天的旧县街,旧县之所以为旧县,即得名于此。宋绍光九年(公元1139年),我们这里被升格成州名为“顺州”,金统治时改名为嵩州,属南京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取县名为嵩县,沿用至今。也就是说,我们嵩县这个名字,是从明洪武二年才有的。    陆浑自古山川形胜,堪称一幅秀丽的画卷。特别在唐代,陆浑地区水源丰茂,植被良好。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伊水)多雨暴涨,诸峡束水之处,其高或七八丈。故伊阙石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水涨高四丈五尺。”在古代伊河不象现在这样采沙场林立,一片疮痍,而是水面深阔,水上帆船往来。    由于群山纵横,水源充足,陆浑县及其分出的伊阳县都盛产木材,是当时修建皇宫上苑的重要的木材产地。据《旧唐书》记载:“(唐代设)百工、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等监……太阴监在陆浑,伊阳监在伊阳,皆在出材之所。……百工等监掌采伐材木。”全国六大木材产地,嵩县独占了两个。可以想见那时候嵩县到处是高山林莽、飞瀑流丹,宛若世外桃源,是归隐避世的绝佳场所。因为陆浑、伊阳距古都洛阳近在咫尺,当时的文人逸士争相归之,“伊陆名山”遂成为大唐文人心中归隐的胜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之问、岑参、李颀(qí)、元德秀,及韩愈、欧阳修等古代文学大家,这一时期也都或定居于陆浑,或筑寓于陆浑,或讲学于陆浑,或遨游于陆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嵩县的历史上,一时星光熠熠,群星闪烁。    陆浑的鸣皋山,也就是现在嵩县九皋山,是《诗经》所记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鹤鸣之地,也是诗仙李白的魂牵梦萦之地。李白曾经多次登临九皋山,并写下了《鹤鸣九皋》、《送岑徵(zhēng)君归鸣皋山》、《鸣皋歌送岑徵君》、《鸣皋歌奉饯(jiàn)从翁清归五崖山居》等多首与鸣皋山有关的诗歌。在李白的诗中,鸣皋山不但有 “峰峥嵘以路绝,挂星辰于崖嶅(áo)!”之险峻,又有“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之秀美。“白鸥兮飞来,长与君兮相亲”,李白希望自己和友人能化为诗经中那些“声闻于天”的仙鹤,行吟啸傲于鸣皋山巅。    大诗人白居易,曾于秋日骑马闲行陆浑,为陆浑“伊水秋声”的风光深深陶醉,他的《秋游》一诗写道:“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着洛阳秋?”    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热衷名利,深得武则天恩宠,享尽了洛阳城内的荣华富贵,但他对陆浑似乎更加情有独钟。在陆浑的伊水之滨,他不但建造一座别墅,时常来这里纵情山水,还留下了《初到陆浑山庄》、《陆浑山庄》、《游陆浑南山》、《寒食还陆浑别业》、《陆浑南桃花汤》、《初至崖口》、《陆浑水亭》等一系列的田园诗篇。在《寒食还陆浑别业》一诗里他写道:“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在《陆浑山庄》一诗里,他又写道:“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陆浑宛如一个世外桃源,让诗人疲惫的精神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好的自然环境也孕育出好的食材。在唐代,便有一个食疗养生专家慕名向陆浑、伊阳走来了,这个人就是被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的孟诜。据《旧唐书》记载,孟诜晚年“归伊阳之山第,以药饵为事”。就是说孟诜晚年一直住在伊阳的大山中,利用陆浑、伊阳地区优质的食材,研制自己的食疗秘方。    伊河两岸风光绝美,物华天宝。河内盛产鱼类,所产以鲂鱼最为知名。鲂鱼因鱼味鲜美,深受古人喜爱,《诗经?陈风?衡门》里就说:“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秦之姜”。而伊水鲂,因其生长在特殊的地理环境,比别处鲂鱼的味道更要鲜美,也更加名贵。据《洛阳伽蓝记》记载:“伊洛之鱼……鱼味甚美,京师语曰:‘洛鲤伊鲂,贵于牛羊。’”一条伊河鲂的价格,甚至比一头牛或一只羊的价格还贵。    1100年前,当伟大的诗人白居易来到陆浑,品尝到伊河鲂的美味时,赞不绝口,他动情地写道:“红粒陆浑稻,白鳞伊水鲂。疱(pào)童呼我食,饭热鱼鲜香。箸(zhù)箸适我口,匙(chí)匙充我肠。八珍与五鼎,无复心思量……”陆浑稻、伊河鲂吃下去每一口都是那么可口,竟至于大诗人再也不思其它美味。他在另一首写给妻子的诗中也写道:“鲂鳞白如雪,蒸炙加桂姜。山妻未举案,馋叟已先尝”。妻子刚把做好的伊河鲂鱼端上来,诗人就已急不可耐地动筷了。    不独白居易,宋代大诗人梅尧臣、司马光等人也对伊河鲂鱼十分钟情,都有诗作盛加赞誉。白鳞伊水鲂,在大诗人们的赞美中,被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六、两程故里    在嵩县田湖镇耙耧山下,有一个名叫程村的村子,又名“两程故里”,这里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思想奠基人程颢、程颐两兄弟的故里。    程颢,生于公元1032年,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生于公元1033年,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程颢和程颐为同胞兄弟,年龄相差一岁,由于学说相近,所以被世人并称为“二程”。二程生于官宦世家,祖籍安徽徽县,因其曾祖父程希振死后葬于伊川,始迁居洛阳。二程出生于父亲程珦(xiàng)在湖北黄陂(Huángpí)任县尉期间,在武汉市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至今还矗立着一座纪念二程兄弟的“双凤亭”。    “两程故里”这一名字最早来自明代皇帝的封赐。在程村东一公里处旧洛栾通道上,当路矗立一座石坊,上书“两程故里”四字。旁刻有明景太六年(公元1455年)下的圣旨:凡过“两程故里”牌坊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步行而过。附近百姓婚丧大事过往牌坊者,不准吹打响器,违者重罚。    两程故里内的“二程祠”始建于宋绍兴元年。明景泰元年,代宗皇帝下诏将其按颜回、孟子祠堂例重新进行扩建。明清又经多次修建。如今的二程祠占地总面积4592平方米,为三进大院,前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中为道学堂大殿,两侧为“和风甘雨”、“烈日秋霜”厢房。后为启贤大殿,两侧有四座讲堂。祠堂内石碑林立,古柏参天,俨然一座朝圣殿堂。清康熙皇帝赐匾“学达性天”,光绪皇帝赐匾“伊洛渊源”,慈禧太后赐匾“希踪颜孟”,悬挂于道学堂。二程祠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以中轴为线,结构合理,具有浓厚的祠堂和书院特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代统治者对二程封隆甚厚。宋宁宗嘉定13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下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程进儒为贤,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    二程兄弟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受到历代统治者如此礼遇?他们生前又是怎样的呢?    二程生活在一个群星灿烂的时代,象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邵雍等名流,均与二程兄弟有着颇为深厚的渊缘。宋代开国,承五代纷争之局;又立国于中国至衰之时,在外族压力下勉求生存。加之宋朝统治者能以包容宽大为原则,重视谏权和民生,使宋代的知识分子,未登仕籍,已忧天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救亡意识。于是在思想界围绕儒学复兴,在政治界围绕王安石变法,均出现了相当活跃的交锋。    程颢,15岁时和弟弟程颐一起拜周敦颐为师。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26岁中进士后,先做了几任地方小官,在任期间,“视民如伤”,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在离任时曾出现过万民拦道哭泣,不愿让其离开的情景。宋神宗即位之初,经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程颢调回朝廷做了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程颢在政治上同司马光等共同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所以在实行变法的神宗时期,没有得到信任与重用,便以其父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要求退居闲职。程颢回到洛阳后,便与其弟程颐一起每日以读书劝学为事。神宗去世后,哲宗年幼,由高太皇太后听政。这时,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被起用,掌握了政权,程颢也同时被召入京,授为中正寺丞,但还未及上路,便病死在家,终年54岁。    程颐,年少时踌躇满志,用世心切。18岁时上书皇帝,自陈学说,议天下事。书中一开始就说:“臣所学者,天下大中之道也。圣人性之为圣人,贤者由之为贤者,尧舜用之为尧舜,仲尼述之为仲尼。”语言夸饰,充满纵横雄辩之气。可惜,这篇上书,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回音。24岁时,程颐写的《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当时掌管太学的大儒胡瑗之赏识,立即传他相见,又“处以学职”,年轻的程颐从此一举出名,与他同在太学读书的吕希哲等人也来拜他为师,“而四方之士,从游者日众”。声名大噪的程颐,27岁考进士却落了第,从此绝意仕途,长期以“处士”的身份潜心于孔孟之道,从事讲学活动。    公元1082年,已50岁的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芜,虽然葺幽,岂能容之?”,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在此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伊皋书院在鸣皋镇,鸣皋在解放前属嵩县管辖,解放后割给了伊川县。    “程门立雪”是和程颐讲学授徒有关的有名的典故,就发生在伊皋书院。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zuò)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的一生,除了过有短暂的官宦生活之外,都长期在洛阳、嵩县等地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的学生遍天下,其中成名的有九十三人。在这期间,程颢、程颐完成了洛学的创立。洛学以儒学为核心,并将佛、道渗透于其中,二程提出了“理”的哲学范畴,认为理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一草一木皆有理”。还认为理是“天理”,乃人类社会永恒的最高准则,并以此阐释封建伦理道德,把三纲五常视为“天下之定理”。旨在从哲学上论证“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秩序。洛学奠定了宋明理学的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洛学一出,南北士子,争相跟从二程兄弟学习。    悬挂在二程祠“道学堂”的一幅门联:“春风和气纯乎纯矣;烈日秋霜正者正也”,惟妙惟肖地概括了程颢、程颐兄弟一柔一刚的性格特征。有个叫朱光庭的人,在汝州听程颢讲学,如痴如狂,听了一个多月才回家,回家逢人便夸程颢讲学的精妙,说:“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这就是成语“如沐春风”的由来。    相较哥哥程颢,程颐教学时则显得过于严肃,拘礼自守,着意显示师道尊严,学生形容他象“烈日秋霜”一般。程颢曾评价他们兄弟:“异日能尊师道,是二哥。若接引后学,随人才成就之,则不敢让。”    程颐烈日秋霜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他仕途的悲剧。程颐53岁时,经司马光等人推荐,终于以布衣身份入了朝籍,很快被高太皇太后擢升为“崇政殿说书”,成为11岁的小皇帝——宋哲宗赵煦的老师。四月暑热,照例应该罢讲直到中秋,皇帝也好放一个假。程颐却奏请太皇太后学业不可荒废,假期仍要由讲官不断督促皇帝学习。过去讲官给皇帝讲课都是站着讲,程颐却奏请要讲官坐讲,“以养人主尊师重道之心”。讲学时程颐“以师道自居,侍上讲,色甚庄,以讽谏,上畏之”。程颐不苟言笑的神情,使小皇帝感到畏惧。书中记载:“一日,讲罢未退,上忽起凭栏,戏折柳枝。先生进曰:‘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上不悦。”    朝庭之中,自王安石变法开始,有了新党和旧党之争。支持变法的官员,被视为新党;反对变法的官员,被视为旧党。忽而新党得势,忽而旧党得势,均要排除异己,相互攻击,彼此倾轧,党争历三十多年。程颐因反对变法,被列入旧党。程颐在朝时,在执政的旧党内部,也因学说、地域及精神领袖的不同,逐渐分化出了三派,分别为:以程颐为代表的“洛党”,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和以刘挚等为代表的“朔党”。程颐“腐儒”式的拘礼和苏轼诗人式的狂放,这种派系性格气质上的不合,造成“洛党”和“蜀党”交恶,门人弟子相互攻击。和苏轼关系密切的谏议大夫孔文仲极论程颐: “污下俭巧,素无乡行。经筵讲说,僭横忘分。遍谒贵臣,历造台谏,腾口间乱,以偿恩仇。致市井目为五鬼之魁。”程颐做了一年多的崇政殿说书因此被罢掉,被差管勾西京国子监。程颐离经筵去洛阳就职后,决意辞官退隐,以保持儒者的“进退之大节”,保存“道统”的相对独立性和尊严,多次请辞后,终得归里,著书讲说。然而程颐不知道,一但他陷入党争的漩涡中,就不可自拔,即便他离开京城,静心为学,接连不断的灾难还是要找上他。    公元1097年二月,新党在朝中再占上风,开始清算旧党。65岁的程颐被列入“恶党”名单,被“追毁出身以来文字”,放归田里。十一月,又被他的皇帝学生赵煦钦点流放到四川涪州进行管制。直到1100年,在他68岁时,因宋哲宗赵煦死去,反对变法的向太皇太后主政,才被召回洛阳。    蜀道艰难,山高地偏,人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待罪之身的老者,在被放逐的日子,是如何艰难地度过。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在重庆市涪(fú)陵区,有一个“点易洞”,相传当年被流放到涪州的程颐,就是在这个洞里潜心参研《易经》,并完成了《伊川易传》这部惊世大作。对《伊川易传》,清代顾炎武评价道:“自古说《易》者,数百家,但未见超出程传以上者”。    在读通了易经之后,程颐在思想境界和精神气质上发生了显著变化。门人记载:“伊川先生自涪州顺流而归,峡江峻急,风作浪涌,舟人皆失色,而先生端坐不动。”“伊川归自涪州,气貌容色髭发皆胜平昔。门人问何以得此,‘学之力也。’先生曰:‘大凡学者,学处患难贫贱,若富贵荣达,即不须学也。’”    公元1102年,因新任皇帝宋徽宗赵佶支持以蔡京为首的新党。已过古稀之年的程颐再次被卷入党争。这一次比上次更要厉害。在蔡京等人的撺掇下,宋徽宗赵佶不但定含程颐在内的司马光、文彦博等117人为“奸党”,还亲书奸党姓名,刻石为碑,立于端礼门。禁奸党子孙留京都,禁宗室与奸党子孙婚姻。1104年,宋政府将“奸党”人员名单扩展至306人,颁发州县,刻石立碑。    公元1106年,宋政府毁奸党碑,除奸党之禁。74岁高龄的程颐携儿孙回到嵩县耙耧山下的故里居住。第二年九月,程颐去世,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仍害怕党禁,都不敢去送葬,不可谓不凄凉。    儒学自孔孟后,千载无真儒。程氏兄弟承继了从孟子开始失传的儒家文化,从新表彰了“六经”,阐明正学,开创了“洛学”,上承孔孟之道,下开宋、元、明、清理学之基。二程的理学思想流传极广,被他们的后学弟子朱熹发扬广大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理论基础,士人的言行准则,后代的科举考试作八股文所必须依照的思想内容。    在嵩县田湖镇程村,围着二程祠,现在住着一千多口二程的后裔。朱熹的第六世孙朱裳,慕二程之名,来嵩县于程村旁定居,就有了今天程村旁的朱村,在朱村建有朱熹祠。现在嵩县有朱熹的后人大约3000多人。    二程思想通过文化的传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不但影响到中国现代社会,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理学思想所包含的自律、效忠、为社会服务、敬业、重教精神,是日本及亚洲四小龙创造经济奇迹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二程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强调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协同,注重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有代替宗教的作用。随着封建统治利用者的远去,道学阴影的消散,拔开历史的迷雾,人们会逐渐发现和认识到理学这种新儒学的价值,将其继承和发扬广大。(待补充)
|| 责任编辑:
/& /& /& /& /& /& /& /& /& /& /& /&
对《嵩县历史五千年》一文发表给力评论!(250字内)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嵩县吧 的文章

 

随机推荐